片子里用力的他就是努力学习,努力想要发光的我们。
上午看完白乌鸦晃神了很久,想从几个方面聊聊这部片子。
观赏性4星,画面色调舒服有质感,穿插的黑白镜头很有味道。前三分之二剪进去了很多画作雕塑以及法国街景的片段,虽然碎片但结合与人物塑造成长相关,很舒服。配乐不出戏。有文艺片的样子。
剧情3星,前面部分描写人物成长部分结合小时回忆蛮有味道的,只是后面部分对鲁道夫的转变(或者一直没变)性格刻画有些突兀,像是被刻意裁去了一部分。(这里开始涉及剧透,计划观影的小伙伴请停在这里)描述他与老师师母的情节略生硬,与智利女孩的故事线也没有很经得起推敲。尤其是讲他为了芭蕾展现的刻薄与自私的部分有些出戏得不可思议,后面三分之一略生硬。
个人感受.4.5星,画面是美的,展现了没有让人失望的巴黎,芭蕾是美的,没有刻意渲染辛苦练习被埋没被辜负的情节。感情线是干净的,虽然有几条感情线但是没有过度渲和一地鸡毛,更贴近生活中的人的样子,不完美,偶尔可爱。
在片子开始的时候,看着他执着自我的向前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于追求热爱的芭蕾他单纯的义无反顾,所有事情都可以排在后面,甚至不需要。
影片中的的他拥有最粗暴的单纯与源自自卑的自私,很丰满。在第一眼看到教堂的玻璃时他说:我想住在这里。全然不顾是否合理,也正好呼应了他入学时即要求换老师,看似不合理却又体现了他简单粗暴的直白与单纯。他来自苏联的乡下,深知那里的落后与贫穷,想站在更大更美的舞台上跳舞,即使被人议论自私也不愿回去。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段情节处理,没有刻意拔高爱国情怀或是上升到推广芭蕾艺术,这样很真实。
全片只两处展现了他的柔软与脆弱。一处在入学换老师后问老师自己跳得如何时,那时的他努力的很迷茫,希望得到真正的指点。
另一处是在即将被抓回莫斯科。那时的他不怕与整个祖国的芭蕾体系为敌,可骄傲的他在得知,如果继续这样自我将背负叛国的罪名时才展示了他脆弱无助的一面。
他是自私的,也是有些迷人的。
也许是因为像极了专注于画画、跳舞、唱歌的你或我,如果有时间,想推荐你看一看。
对这部影片有感大约源于与主角成长过程的共鸣。抛开坏脾气不谈,雷利耶夫小时候因为父亲从军的缘故,只与家中一众姐妹和母亲度日。或许也是因此耳濡目染了女性的种种姿态,在一次剧院观摩后走上舞蹈的道路,并将女性美融入表演中,开创了芭蕾舞男演员舞蹈的新风格。
片中主角在与居住在巴黎的一众斯拉夫伙伴们觥筹笑谈到天明后,在回宿舍的路上自言自语画家伦勃朗的经历,对自己进行鼓励:家中九个兄弟姐妹——开创了绘画的新风格清晨的广场空无一人,石板地面沾着露气,古典建筑在开阔的视野中延展。这之后年轻的芭蕾舞演员也是一步步豁出去了。
与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亲密,同时与淑雅的女主角交往。和许多艺术主题的影片类似,道德成为了一个不重要的话题,转而强调故事、美感和对生活的激情;着眼于性格塑造和成长轨迹的铺排。为了要留在可以自主创新的地方跳舞不惜一切,敢于挑战权威,并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是最终成就了其艺术道路的重要原因。
整部影片节奏和叙事很有些刚劲。严谨,因而也有观众批评过于生硬。好笑的是一开始以为雷利耶夫的老师普希金是那位俄罗斯诗人,查了一阵才找到资料,老师的全名是亚历山大 伊万诺维奇 普希金,而不是诗人的亚历山大 谢尔盖耶维奇 普希金。
之前没有看过这样的时代背景和题材,觉得还挺罕见的。冷战时期的苏联,叛逃的芭蕾舞者。现实部分的色彩像糖果一样明丽,而回忆则以冷调的黑白形式呈现:贫穷的童年,呼啸的风雪,母亲美丽的双眼让人难以忘怀。大量的面部特写,画面焦点的微妙转换很精巧,从右眼到左眼,从面容到眼睛和睫毛。
俄罗斯的广阔雪原、那种独有的自然、独有的苦涩滋养了鲁道夫,但为了继续跳舞,去更广阔的世界,他不得不背弃自己的土地,永远地离开母亲和家人。只是以一段段回忆画面出现的俄罗斯,不需要任何具体文字的注脚,在父亲和母亲的眼睛中,已经尽显其厚重和广袤,其痛苦是伟大艺术的摇篮。
办公室中独自一人,45分钟的去留抉择,与童年回忆初学舞蹈交织在一起,母亲的双眼、离去的背影、那句“夫人,我得请你出去了。他要学会照顾自己”,是整部电影的高潮。没有人猜不到鲁道夫会怎么选择,但这仍然太残酷、太痛苦了。或许鲁道夫如克拉拉所说,“是我见过的世上最自私的人”,但他不是一个应当为常理所评判的人,而更像是一种“化身”,以至于凡是对生命和美有所向往的人,都想要帮助他飞往更高的地方,恩师普希金是如此,克拉拉也是如此。对美和艺术的追逐,是超越国界,甚至超越道德、超越人的。
题外话是,我真的好喜欢Louis Hofmann……我是为了他才想看这部电影的,虽然他的戏份真的好少,但是他太好看太可爱了呜呜呜呜!!他笑起来多可爱啊!!!!!!!!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苇(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745040517/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看到《白乌鸦》结尾处,脑中不禁浮现了这首诗。
影片主人公纽瑞耶夫(Rudolf Nureyev)生长在苏维埃政权统治下的俄国,年轻俊俏的芭蕾舞蹈演员,天赋异禀使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大胆和叛逆。在一次随团访问法国表演时,邂逅了几位热心真诚的法国朋友,并最终在朋友和机场警察的协助下,成功逃离俄国国家情报局(简称KGB)的威胁和强制,最终留在了法国,却再无法回到成长的故乡。
在随团访问结束后,纽瑞耶夫和其他团员一同抵达机场,准备返回俄国,就在此时朋友挺身而出,在和法国机场警察协调后,决定以政治庇护的名义帮助纽瑞耶夫留在法国。本片最精彩的高潮部分正是在机场的一刻,当法国警察和KGB当众拉扯的几分钟内,在纽瑞耶夫的脑中,“家乡”和“童年”在关键时刻结束后已成为永久的回忆- 劳苦的母亲,启蒙芭蕾舞老师,以及瓦佳诺娃芭蕾学校的Pushkin夫妇。他已知道结果,“祖国”已经被那个老师日夜精心培养下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绝伦的自己背叛了,尽管前方有着自由,命运已经决定一辈子都要背负着沉重。这沉重不会离开,亦不会被忘记,只会时常提醒我们的过去,令我们时感耻辱,时感羞愧,时感内疚,时感怀疑。
影片讨论了两种存在于任何一个政治逃亡者的矛盾情绪:爱国情怀以及对自我的向往。两者之间的对抗以及渐进激化的矛盾。爱国情怀夹杂着对国家的遵从以及个人情感纽带,倘若鲁道夫叛逃,他将面临着国家对他的制裁,同事的疏远,以及个人名声的摧毁,他在苏联的形象将从一个备受瞩目的芭蕾新星,一个受导师和师母爱戴,同事敬仰的年轻人,到万众唾弃,被国家和人民永远边缘化。个人方面,是与故乡和私人情感切割,是永远回不去了。被离弃,被遗忘,被隔绝在外。而这种背离,正是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和艺术追求相悖。这种背离,只是国家情感与个人情感混淆之后才有的政治能力,国家敌人即是个人的敌人。独裁政治在鲁道夫的故事中即是以这样的手段达到其目的,个人的服从即是独裁运作的必需条件,而这种运作无疑是建立在“暴力”方式之上:即使用恐吓、折磨、以及灭亡之方法夺取个人情感诉求。亲情、友情、爱情、名声、利益、自由、精神追求、身体、以及性命在强权政治之下毫无保障,而在这紧急止咳变成了交换条件:即与服从强权政治和个人幸福诉求之间做交换。而即使交换成功,鲁道夫随芭蕾舞团回国,也仅是受限制的自由以及精神追求。
也许每一个异乡人,脑中都曾经经历这种背离的矛盾心情,离开养育自己的那片天空,寻找着自己需要的东西,希望离开的你最终得到那些故乡无法企及和给予的所有。
在他离世后,瓦佳诺娃学校发悼念文:“他在巴黎得到了在俄国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
6月15日,上海电影节开幕。开幕片《八佰》因为“技术原因”至今无法上映。
电影节最大的的亮点是《白乌鸦》的加映
用罕见的白色的乌鸦来形容桀骜不驯的芭蕾传奇巨星雷里耶夫Rudolf Nureyev(1938~1993)真是再贴切不过
当时芭蕾舞中男舞者仅仅是陪衬而已。雷里耶夫的出现使得男舞者与女舞者平分秋色
而他与芭蕾皇后玛戈·芳婷长达17年的合作成就了无与伦比的搭档记录
然而这样一位舞蹈家却险些遭到面临监禁与流放的命运
1938年3月17日“雷里耶夫出生在火车上,往后他也以时速100哩的速度度过了一生。”
1958年,20岁的Nureyev加入了基洛夫舞剧团
1961年5月努里耶夫所在的基洛夫剧团首次赴欧巡回演出他多次溜出去,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穿行。
为此他收到了警告
1961年6月16日法国巴黎Le Bourget机场上级决定将雷里耶夫遣送回国。
在友人的帮助下雷里耶夫要求政治庇护。
苏联法庭对雷里耶夫进行了缺席审判以叛国罪判处流放7年。1987年,雷利耶夫被允许向弥留之际的母亲告别,但“看望后立即返回不得停留”
1993年1月,雷利耶夫在巴黎去世。
杜尚不画画后台输入白乌鸦获取资源。
又是一部看冬奥花滑来追的电影,上一部还是羽生结弦的《阴阳师》,这两部电影都没有很打动我,不过影片音乐真的出色,还因为电影认识了狂言大师野村万斋和芭蕾巨星雷里耶夫,二者气质相差巨大,一个东方柔美,一个西方桀骜不驯,但都在艺术创作中留下不朽的一笔,看过电影只想走进狂言,走进芭蕾。
看这部电影也很难不与《最后探戈》进行比较,论光影,还是《最后探戈》好看,论人物塑造,还是《最后探戈》有深度,论故事演绎,还是《最后探戈》更精致,《白乌鸦》前半部分还好,有少年出生和成长,凸显了雷里耶夫的自由浪漫不羁和孤独,后半部分从他受伤被老师妻子接回家就不明所以了,黑白与彩色交替,过去与现在交叉,可彼此的联结看不清楚,与老师妻子做爱和与男性朋友做爱,只为了凸显一下男主的性启蒙和性取向?雷里耶夫是公认的gay,俄罗斯很忌讳这一点,导演去俄罗斯拍摄时似乎也签署了协议不准涉及同性内容,感觉电影犹抱琵琶半遮面,想说又不能说还不如干脆不说,多展现雷里耶夫对芭蕾男舞者的创造岂不更好?
最后想说,拉尔夫·费因斯演绎芭蕾老师挺成功,一点不抢戏,对苏联国家的热爱和体制的无奈都融在表演里了,他说的俄语也被惊艳到。作为导演,细节强调了上世纪60年代冷战时期苏联和西欧国家的思想和文化对立,但又没做的过分到凸显西方自由的伟大贬低苏联政体的地步,一切还是开篇他为雷里耶夫说的那句话——他的叛逃,为了芭蕾,为了舞蹈。
一个并未事先计划的“叛国”事件,对于陷入nostalgia迷宫的我来说很戳心了;Adele演了一个和蓝色几乎相反的角色,表现很不错;我想主角的心理挣扎可以更有力一些的,编剧上欠了一点,欠得太可惜了,导演的表达也比较平淡。
2019上影节NO.01.芭蕾最适合表现冷战了,它是团体舞,又由个人组成。如果你服从秩序,就是苏联;如果你克服恐惧控制舞台,你实现了自我,就是西方。依托于真人真事和小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故事,但不容易拍,当德国小哥说“你对我这样的外国人无法拒绝(原话记不得了)”时,结局已注定,如何铺排细节成为关键。导演显得没有太多调度经验,在捕捉细节上非常笨拙、局促,尽管他像做功课一样认真。法国一直是苏联知识分子向往的地方,是米沃什从捷克划船想去的地方,是一群俄国白银诗人流亡的地方,也是他们反思最多的地方。尽管主角最后说了句话,但到了今天还尝试美化巴黎,却是有点欠缺反思了。记得米沃什说了类似的话,二战之后,巴黎便不再是世界文化中心了。这个剧本还是有问题的。
自大又自卑,热情又粗鲁,有些艺术家是真的很讨人嫌的,看见我熟悉的人的影子。拉尔夫·费因斯蜀黍居然俄语说得挺好的。
尽管是David Hare的编剧,还是想说:去看“白夜”,去看Mikhail Baryshnikov的舞蹈,看他用脚尖旋转11圈吧
改变人的不是财富,是艺术。沉醉在男主的眼睛里。这片太美太美太美了!!#SIFF2019
不急不缓的节奏,演员非常出色尤其是男主,男主像瘦帅高冷版的唐家屯托马斯。芭蕾和音乐很有感染力,第一次看到电影把芭蕾舞拍的这么美,专业的就是不一样,画面镜头有种东欧电影的那种冷艳感。
镜头摄影都非常不错,而且感觉是胶片跟数码高清交替拍摄的镜头。就是三条线剪辑得有点乱,毫无征兆就切镜头了,但是并没有什么联系。男主不是大众审美的那种帅,但是很耐看,越看越顺眼那种。跳芭蕾的汉子和妹子都好美啊~还有那个露点的德国小弟弟,啧啧啧……2019香港电影节观于圆方
SFF@Ritz Cinema 他的眼睛带着洞悉万物的观察力,因此雕塑、画像、人体、玻璃花窗都被汲取为他学习芭蕾舞的灵感;他骨子里天生带着反叛,因此从不怯于打破规则,为自己赢得贵人、赢得目光与掌声。三条时间线的交叉剪辑,让一切从模糊到清晰,让矛盾累积到最后一刻终于爆发——苏联的圆梦舞台与自由的巴黎是鲜明的彩色,占满全屏的画幅是要跳出屏幕来的自由渴望,舞曲作为有源音乐在这里被大量使用;而回忆里父亲缺席的童年永远都是褪色的冰天雪地,2.35:1的窄画幅,每一次背景音乐里都透露出此般回忆的不安定与遥远。有几处最开始不太理解的zoom in,现在想来应该是在用镜头语言表达他被人所监视着。
想要做那个“桥”,却终究不能够渡人渡己;于是只有做“列车”,不断前奔找到自由。前一个半小时节奏十分琐碎,穿插了许多没有必要的断片情节和不够出彩的童年往事,勉强地为主人公之后的叛逃做出无力的解释;后半段又似乎打了兴奋剂,突然变成“谍战片”,故意抓回观众视线。新人男演员的身份与角色契合大大加分,让这部片子最终没有沦为干瘪的传记片,注入了一丝别样的能量。
节奏不太好,法国部分过于长了,虽然镜头美但是昏昏欲睡。最后的部分倒是不错。还有阿黛尔小妹和霍夫曼小哥哥在,意外。(霍夫曼小哥哥漏了鸟...
香港电影节第二场。桀骜不驯的白乌鸦,才情卓绝的芭蕾舞者,渴求自由的苏维埃之人。一场集舞蹈、音乐、雕塑、美术,迷醉耳眼身心的高雅古典艺术大赏。Nureyev的个性真有几分像男配角的演员,同为出生在前苏联的乌克兰顶尖芭蕾舞者Sergei Polunin!故事上惊喜短缺,后半段骤然异常精彩和引人入胜。执行制片人居然是Liam Neeson!Adèle Exarchopoulos妹妹长相甜美乖巧可爱~第二次在大银幕上看到我的德国小弟弟Louis Hofmann全裸露鸟了啊啊啊!!!>3<你们德国男人真豁得出去!>o<
Bravo! A life-death moment.
他能感应餐厅服务人员的鄙视,察觉对面法国朋友的嗤笑,听清角落芭蕾教练的细语。他的身体躺到已婚夫妇的床尾,灵魂悬浮于卢浮宫的美杜莎之筏,目光凝聚在舞池拥抱的同性恋人,记忆钻进蒸汽火车熏黑的山洞。他是一头强行被带进舞室的动物,一位强制被扮成王子的农夫。如此自私,才能不顾一切追求自由。
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但是在群鸟中必然有想要飞出桎梏,成就自己的白鸽。看完又听了一遍say you say me
某种程度上,极其自私,才极致自由。
18LFF/ 流畅, 优雅, 迷人, 严丝合缝。摄影和调度极为优秀和精准, 是本次伦敦电影节的惊喜. 现场的观众奶奶说自己曾经看过鲁道夫在上世纪70年代的演出,说这番话时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光芒, 或许这就是偶像的力量吧.
镜头和表演都太赞了。希望能和去年的Lady Bird一样,成为伦敦电影节小单元走出的奥斯卡爆款。映后Q&A好几个大妈都是40年前看过Nureyev的伦敦演出,有趣。
叙事线看得有些乱,但会跳舞的白衣男孩们真的很美。以及,希望天底下的政治都放过艺术吧。
Ralph Fiennes导演,Liam Neeson制片,这是什么神奇组合……话说Ralph Fiennes俄语那么6的吗
三星半。费因斯的导演非英语作品,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着迷的英国演员,对60年代巴黎的小布尔乔亚风情的展现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