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推拿》,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麦麦
电影把视线聚焦到盲人这个在社会上近乎失语和隐形的群体,将他们的爱与欲展现给观众。抛去盲人的身份,他们与普通人其实一样。失明复明、模模糊糊的昏暗、压抑又有张力的朦胧,视听的处理方式令人印象深刻。P.S. 黄轩真好看~
George
好浪漫的电影 浪漫到可以抵消好多缺点 (比如娄烨电影贯有的那一种完整性不够好的感觉 后半段乏力);电影里按摩店的盲人组成一片黑色 像南京的眼睛
Pincent
娄烨目前相对最成熟的作品,也是视听语言最有效、最接近杰作的一部。可能比《姨和猿》更懂得控制他内心那股反叛的热情。基于关注边缘少数群体之上,镜头情绪与诗意、音效的处理、演员群戏表演等方面都挺不错,娄烨在这部电影里建立了一种局限观众感官的镜头语言,如同体验片中盲人的感官一般,电影的重点也在于局限了感官的群体感知世界、感受爱与美的过程与面貌,并且毫不避讳地展露欲望与暴力。透过阴雨和玻璃来走近人物似乎也是始终都有距离感。后面复明那段更加奠定这部作者化的属性,不爱娄烨式所谓“散乱”语言的人也不会爱这一部,为什么新浪潮用法语旁白不违和用蹩脚普通话就突兀了。关于展现城市只有雨雪和其他很微观的描绘,这些极为有限的选取也贴近边缘群体的现实。嫖客与妓女的似乎成为片中最纯情、浪漫、温暖的部分。
一桶猫
极具表现力地展现盲人世界 外加大量特写镜头 都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娄烨对自我的坚持让人钦佩 怀念2014年的黄轩
Joeyside
还是受不了某种「剥削」,不知是大范围降低摇晃感的不适,还是手持摄影的伪纪录手法限制了娄烨的情绪展开,片中每个人物都在拧巴
Run Erika Run
片头的主创人员名单用画外音念出来而不是用字幕呈现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部给盲人“看”的电影,不知道盲人能否真的依靠旁白无障碍观影。极其出色的群像刻画和摄影,推拿中心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盲人不再是社会的边缘群体,而是一群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这么多角色,能精确平衡好戏份,把每个人都刻画得如此生动,足以体现导演的功力。第一人称视角的摄影让观众也体验了一把盲人的世界,尤其是小马复明的那一段,由暗到明的颗粒感让人印象深刻。
约克纳帕塔法
盲人的世界是否有晕影,那些情欲、纠纷、悲伤与爱都在黑暗中进行。在复明的那一天,希望我们注视着彼此的眼睛。摇晃的镜头呈现着恍惚,模糊的影像象征着精神的失态。情感的流动是缓慢而深入的,最后的小马推拿,我难以抑制说不出的难过。
我略知她一二
在记忆里深刻,在朦胧中平凡。
#FIFF26#第6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人跟人撞上了是爱情,车跟车撞上了是车祸,可车跟车总是相撞,人跟人是相让。盲人在现实中无疑是弱势群体,他们摸摸索索走路,拿碗筷吃饭,怎么相亲都会失败,不知道美是什么概念。可他们中也有爱情,有私奔追随,有对异性掩饰不住的好感,有基本的生理需求,可是好难,真的好难,却流着泪跟着心走下去,在漆黑或朦胧中看见未来幸福的模样。
在王大夫一刀刀往胸口狠命割去,鲜血一股股溅满整个大银幕时,久经各类艺术片洗礼的我,也终于再难忍受这样的虐心场面,不自觉的将头拧向一侧。旁边的国外观众,又继续正襟危坐不眨眼睛的,又单手遮掩不忍瞥见的,也有低头看手机时间的,这样的大尺度刺激性场面还会再现吗?电影就此走向高潮该转入尾声了吧?
幸好,在开头小马割脖、中间王大夫切胸等超自虐场面过后,娄烨再没让这样的血腥场面来凌虐观众。而那些性爱场面,除了妓女小蛮一闪而过的露点镜头外,其他也就点到即止,甚至还有非常具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床戏风格的一幕。那个年代,我们常见一个男的将一个女的推倒,继而黑场,接着次日清晨池塘里,一滴露水从荷叶上滚落;而在新片《推拿》中,在急促的喘息和颤动的肉体过后,尾随而至的,是南京的大雨、褴褛的荷塘和迷雾的街头。不过,电影并没随着血腥的顶峰转向忧伤的收场。王大夫不过是这所“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技师中的一员,他的故事高潮了、结束了,别人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而多角色叙事,或许正是造成电影剧情较为凌乱的成因,一位德国记者表示自己不喜欢《推拿》,因为“视点太多太乱”;而另一位波兰姑娘表示很喜欢,原因是可以“从多个人物以及他们围绕的推拿手艺,了解自己非常陌生的东方社会和文化。”
没有提前看过小说,让我对电影《推拿》的开头产生极大的好感。通过非常清晰明了的闪回手法,小马在失明、自虐、求学过程中建立起的完整性格被充分阐述,温柔的女声画外音抚摸着他,仿若整个盲人按摩院的故事,将从这个“完整小马”的视角开说。不久后,我形成不久的好感就被证明是一次误读,和王大夫一样,小马也不过是电影中着墨较多的另一个角色而已。视点的相对散乱,也就从大量角色的涌入开始显现。除了那个“完整小马”,包括王大夫、店花都红在电影故事中的一些行为都有些令人费解。譬如有盲人同事投诉三轮车公器私用,以及用餐时的分肉场面,就因省略过度,而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也无从知晓毕飞宇原著里为这个小社群带来的办公室政治,也就让结尾时按摩店的关闭来得毫无缘由。
我无从知晓电影的产生过程,但角色视点上的失衡,或也影响到了表现手法上的失衡。还是那个让我产生极大好感的开头,画外音竟非常具有突破性的带出一座“盲人电影院”,如若闭上眼睛,影院成了收音机里的广播剧,温柔的女声诵读着:“娄烨作品《推拿》,根据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主演……”我自己曾有着盲人影院的体验经历,和朋友一道被蒙上双眼,坐在漆黑当中,听着业已熟悉却突然陌生了的《闻香识女人》和《非诚勿扰》。闷,寂静的闷,是那次体验带给我们的感受。那么,如此创新的《推拿》难道具备着可供正常人和盲人同步理解和感受的野心?然而,画外音和仿照弱视者的主观模糊镜头,依然只是在为正常人欣赏这一独特题材而创造的新鲜技法,随之而来的大量晃动手持摄影,依然非常娄烨。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之前帮助盲人理解画面的那个画外音,在撂下一句“盲人不愿和健全人打交道,他们总觉得健全人是更高级的动物”后,也渐渐消失不见了。
相较娄烨以往的作品,《推拿》推进剧情的节奏更快了,却依然少不了他最拿手的那些大于叙事的情绪时间。这尤其体现在小马复明的段落,在洗头房嫖娼被警察抓走并释放后,小马又回头找小蛮,正与姑娘缠绵的一位客人一顿痛揍,竟奇迹般的给他带来了视力。在极为微弱的模糊光影中,伴着越来越强烈的声响,他在街上兴奋的疾走起来,跑回按摩店去体会那些同事所不可能知道的样貌,譬如都红的美丽。复明这一段落,是娄烨对小说改动最大的地方,可这番重见光明,却并未给影片抹上一丁点亮色。对于这群已经习惯了黑暗的角色们来说,世界永远以亦真亦幻的晦涩面貌存在着,如同电影里灰蒙蒙的南京街道、破败的深圳出租屋,以及时而压抑时而欢乐的按摩房与舞池。
不要指望这样一个既鲜血喷溅又露点压抑的电影能被嵌上伟光正的龙标,但如若为了过甚,而拿掉或大幅减弱郭晓冬自虐场面,似乎故事逻辑就将再一次大打折扣。
最近逛电影网站时,目光常常不自觉的被页面上的一个动图广告给拽过去。主要是那中间有一段(或者两段)看上去很激烈的情[哔]戏。虽然知道国内影院不会真的放什么大家爱看的画面出来,但我还是抱着批判的眼光把那个广告仔细的看了一遍,发现那段情欲戏的女主角的外形明显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于是对这电影本来就不大的兴趣瞬间又减了几分。一直看到最后几帧,赫然出现了“娄[哔]作品”的字样。娄烨…呵呵。
年轻时出于好奇,有一阵子喜欢搜集中外的[哔]片来看。听闻娄烨有部《颐[哔]园》(貌似这片现在还[哔]着,豆[哔]条目都没有了),因为大[哔]度的情[哔]戏份而被[哔]。于是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的我自然是在网上到处跪求种子。好不容易被我找到,跳着看了没几分钟,就倍感失望的把电影删掉了。电影整个的质感就是一副受潮发霉的样子,而那些激[哔]戏也都拍得脏兮兮的,毫无撸点。用赵[哔]祥老师的话说,“本来这事儿是一个很美好的事儿”,结果被拍的这么不堪入目。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地伤害,只好赶紧去看两部岛国的片子压压惊。只是我从此以后就对“娄[哔]”这名字没什么好印象。又过了几年,听说娄烨又拍了部最为我这种国产直男癌观众所不齿的“中国女文青找外国男屌丝千里送[哔]”的故事,于是对这位导演更加深恶痛绝。那会儿觉得娄[哔]就是个仗着一身的艺术细菌而自命不凡、对观众充满恶意的文艺片导演。
关于本片的那个广告,当时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被打动。但是自己管不住的潜意识却似乎受到了影响,开始不自觉的留意这部电影的一些相关资讯。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时,对娄[哔]的那种“高高在上”“充满恶意”的印象开始动摇了。
因为笑。一个满怀恶意的人是拍不出这种温暖人心的笑容的,或者说,一个满怀恶意的人是不可能让这样一帮笑的这么好看的人聚集在他的镜头前面的。我对这电影的好奇被激发起来了。之前我就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盲人的,但由于对娄[哔]有着那种固有的偏见,所以觉得让他去拍这个弱势群体也许是对这个群体的伤害,并会间接伤害到观众。看了那幅海报后,我的顾虑被打消了,愿意相信他是抱着善意去拍这个群体,并把他们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应该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笑泯恩仇吧?然后,当我再次仔细的看海报时……卧槽,第二排正中间那个不是我的新男神黄轩吗?!
上面说了这么一堆关于自己对娄[哔]的纠结看法,其实都是瞎扯。我会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又一次的脑残粉冲动消费。今年十月之前,我都不知道有黄轩这一位演员,没看过任何他演的作品。我得再次感谢被我黑了无数遍的《黄[哔]时代》,看那部电影的最大收获就是发现了我的这位新男神。那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当时看得我如坐针毡,而临近结尾处骆宾基的登场,简直是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之后我又去看了《蓝[哔]骨头》,结果我的男神,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这样出现!这特妈就叫惊喜啊!不过上面说的这两部电影里,黄轩基本上都是打酱油的,而在本片里可是戏份最重的关键人物。这虽然是部群戏,但要说黄轩饰演的小马是本片的男一号,估计观众都不会有异议。
影片开场不久让我眼前一亮的戏份就是小马摔碗抹[哔]子那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由暗到明的突然转换。不过我的点一向跟正常人不一样,看到这里之所以觉得有趣,是因为想到了回声定位什么的:身为一个盲人的小马本来是什么都看不到的,所以一开始画面是黑暗模糊的;而他一摔碗,发出的声波帮他像夜魔侠一样脑补出了周围的景象,所以观众也随他一起变得视野清晰起来。电影里有大量小马的视角,在这些戏份里,导演常常用小马的视角来作为观众的视角,带我们一起感受盲人的世界。这些盲人的视角,虽然黑暗模糊,但却大体上比较柔和,没让我产生什么不适感。导演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温柔的一面。
片头的演职员介绍是通过旁白的形式出现的。我听到旁白郑重其事的念“娄[哔]电影作品”时,心想这人得自恋到什么程度,还非要念出声来。接下来听到其他演职人员的名字也都从旁白的口中念出来后,我才反应过来导演的用意。盲人的世界里,听觉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对盲人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就是被听到。导演让旁白把本来可以默默地打在屏幕上的演职员表念出来,是要提醒观众:准备进入盲人的世界了。
本片大量启用了非专业的盲人演员,他们的表演自然真挚,增强了电影的可信度。除此之外,视力正常的专业演员们也极力模仿盲人的一举一动,几可乱真。不过我觉得有一个人是例外的,就是梅婷扮演的都红。她的眼睛太有神了,不像盲人。可能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因为故事中的都红就是因美貌而常常令顾客不敢相信她是盲人,所以她作为一个盲人与视力正常的人在外观上的区别就被刻意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了。一开始对这角色没什么感觉,可是看到她拒绝沙老板的告白然后被催上[哔]暗骂顾客那里,却忍不住笑了出来,觉得她有点可爱有点甩。电影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大金句也是借她之口说出来的,一是她对小马说的关于人、车、相撞的那一段,再一段就是她拒绝沙老板时说的“你只是沉迷于一个概念(美)”。我的理解是大部分人的爱情都是沉迷于一个概念,这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我们看到一个我们认为对的人,然后为了坚定我们去爱的决心,就自我催眠告诉自己对方身上有某个自己迫切需要的“概念”,比如美、可爱、善良、体贴、聪明、风趣、爷们儿、有钱、任性,等等。沉迷于这些其实无可厚非,因为它们也是我们身上的一部分,有人想追求一种把这些标签都剥离的最纯粹的自己,其实很难。我们是由这一系列不同的参数交织成的,改动一个数,我们就可能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如果说沙老板是沉迷于“美”这个概念,那么我觉得小马应该是沉迷于“嫂子”这个概念。他在失去眼睛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所以对于年长的女性应该是有一种渴望的。所以他会紧紧抱住嫂子,把头枕在她的胸口;他在第一次与小蛮做[哔]时,那姿势也很像在母亲的怀抱里。
电影海报上的宣传标语是“散客也要做”。从这部电影的上座情况来看,确实是够散的,完全没有我之前几次去影院遇到的人满为患、一座难求的景象。导演大概也很清楚会这样,所以那句宣传语不无自嘲的意味。从之前导演接受的一些访谈能看出来,他非常希望这部电影能面世,从而引发观众们对盲人这个群体的关注。他可以为了这部电影的过[哔]做出以前不会做的让步。当然据说这次导演本身拍的时候就比较收敛,没什么太过火的东西,所以也没有什么需要让步的地方。总之,这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娄[哔]的善意,还有诚意。
影片最紧张也最有视觉冲击力的一场戏就是王大夫逼退讨债公司那里。这一段没有走俗套苦逼路线,而是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又有血性的形象。好在最后王大夫的身体似乎并没有大碍,所以这次危机的处理似乎也算得上皆大欢喜。他刚去厨房拿菜[哔]时,我还以为他是要烧一桌好菜,然后大家一起坐下来有话好好说。最后债主放弃要钱临走之前很没有礼貌的骂了他一句,我觉得十分欠妥。如果是我,临走前跟说的最后一句话大概会是“你很有想法,跟我学讨债吧。”
眯着眼演王大夫的郭晓冬看着像李狗嗨,然后我就出戏了,告诉我不是一个人!
娄烨是大陆导演里少有真正通过镜头语言叙事的艺术家,他通过视角、画面构图和前后剪辑来树立人物、表达情绪。客观而言此故事的情节存在缺陷与牵强,但以人为中心的表达方式能跳过情节上的裂痕,直接建立一个可信而情感真实的世界。大量的细节让人不仅可以观察到,并能切实感触到这个残缺而美丽的世界。
4.5星,非常好。娄烨已经练就了只要选好了剧本就不会差的本领了。这个片子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边看边唏嘘,无论是怎样的故事,都已经被娄烨讲述的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一定要看。唯一遗憾的是,德国人似乎不懂娄烨,估计必是无缘金熊了。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一直让我头疼,搞不清他们究竟是在关注弱势群体,还是在消费弱势群体。
虚焦与手持是娄烨一贯风格,这部更重。且通过暗亮对比,配压抑的虚焦,让画面成了盲人眼中的世界,模糊、黑暗。加上旁白那种播报的语感,让我一阵阵心惊……推拿馆聚集了悲剧的个体,且相互把彼此的悲剧放越大。但各奔东西后,群体的悲剧很快被社会稀释,伴着那让人恍惚的,短暂的祥和。
盲人的耳中,光在走动。
散点式群像剔除了小说中的铺陈,只截取最光怪残酷的一抹,隐去人物自我的隐蔽性,代之以关系的营建。大量直逼的近景有种生理上的痛感。封闭空间里的爆发更内向,更有力度。小马视角的几段摄影好得让人惊叹。潮湿晦暗的南京,无休无止的颤。
好看,比春风沉醉和浮城谜事的故事讲的都要更好,娄烨,每一部都在进步,厉害,但真心想知道满场的德国人的观后感。
哪能你们个个都喜欢黄轩,明明是郭晓冬招人疼,孬帅孬帅的,想睡。
欲望可以将就,爱情却无法将错就错,因为——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娄烨拍出了最世俗的南京,可惜群戏摊薄了每个人的故事,而且自残、吐血什么的太抓马了... 小马哥,可以有。
娄烨依旧是最会拍电影的天朝导演,失明复明部分的摄影非常惊艳,还有还原盲人视角声音的处理效果,可惜这个剧本如果去掉了旁白,它就是一堆散乱苦逼情节的堆凑,旁白才不是为了照顾盲人观众呢,这分明就是在用旁白串联破碎的情节,只有黄轩一个人的角色算完整,其他人都像路人甲。★★★
我看的是国际版,国内版略有删减,主要集中在血腥和情色镜头上,删了一点点。
雨色苍茫里欲望像花朵一样无声地绽放,潮湿的阴郁的隐晦的不安的南京,在晃动的镜头中沉沦且沉醉;“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爱情是美,是气息,是危险,是光明;群戏略单薄,小马复明的戏真好,尧十三的片尾曲听哭了。
藉由盲人载体,娄在视听语言做出了新的尝试,让观众更贴近盲人的生活与情感。尤其是摄影曾剑,虚点对焦变本加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盲人视角。盲人群像的碰撞,正是那种“人碰人” 的微妙,但往往生活就是一种妥协,一种看不见或看得见的命。“散客也要做”既是小说开场白,也是艺术电影对观众的态度。
不知盲人能否真的无障碍观影呢?因为那些突兀的画外音本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太出色的摄影,过度虚焦打造的盲人视界。继续模糊环境与背景,去关注个体的人,以及他们的爱与欲。影片将书中太多线索揉在一起,看起来会不会有些慌张呢?以及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很难保证所有人喜欢,但确实是院线不同的体验
每次去电影院看电影,我都会产生犯罪的罪恶念头。左边的女生一直在问他男朋友,哎呀这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哈哈哈哈,这段笑死了。她男朋友一直在从一个塑料袋里呲拉呲拉掏吃的。我一点都不觉得这部拍盲人世界的电影有什么好笑,只想在这两颗脑袋上开一枪,然后安安静静看电影。
“看见的不一定真实,看不见的才都存在” 情节略暴力眩晕:割脖子、划肚子、断指、吐血...黄轩复明后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被帅哭了吧?“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我真的觉得娄烨刻意用劲的地方都真的没用,从来做不到“四两拨千斤”。割腹、被打、喷血、突然不盲了……这都不需要这么多点这么多力,乖张。中国人绝对看得懂又理解又同情。娄烨在首映上啥也没说,估计自己也对这剪辑的参赛版不特满意……但这下用残疾人出牌,小说也不错,逃避了不少喷口水的人吧
男女之事,妙在半推半就,一如安东尼奥尼。
国产电影史上尺度最大的片子即将安然上映,黄璐要成为第一个在国内上映的电影里露点的女演员。当然,片子本事质量过硬,盲人也有七情六欲,和这个社会也有纠葛,最后,爱,无关身体是否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