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建在深渊上的游乐场
还是喜剧,但实在是太令人失落了...许氏草根喜剧的草根之处就在于它尝试无限地去逼近我们的生活,它的喜剧之处则在于人物如同身处一个巨大的游乐场之中无休止地进行往复运动:但这种静止在电影中段硬生生地被自黑暗中闯入的难民打破了。它从属于我们的快乐的幻梦之中撕开一个巨大的血淋淋的口子,而且它从未离开,随着时间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无论人们假装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填补。
...许氏草根喜剧的草根之处就在于它尝试无限地去逼近我们的生活
——与此相比卓别林、基顿都离我们太远了,他们的身边似乎没有人存在(没有社会存在),或是他们与我们的世界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把我们隔开;
...它的喜剧之处则在于人物如同身处一个巨大的游乐场之中无休止地进行往复运动
——就像所有的physical comedy一样,例如雅克塔蒂和他的城市游乐场。时间的概念在其中似乎并不存在:有事件在其中被完成了——但我们仍然可以期望主角们像钟表一样沿着轨道继续前行。
...所以许氏兄弟的电影,应当是属于我们的无休止的美梦。半斤八两就是如此。所以我也正抱着这样相同的期待来观看我的第二部许冠文电影。但它打碎了我的期待。
...这种静止被自黑暗中闯入的难民打破了...
我原以为难民只是另一份笑料的来源,一个包袱——它确实是,但却并非如我们想象那样可以"用完即弃",它像一个幽灵,不是正出现,就是潜藏在此后所有的影像时间里,它是所有最终的和最大的灾难的来源:从藏难民到偷五万块钱到劫匪当内应,事态不仅在升级,而且还在向着不可挽回的方向移动。
...它从我们的梦中撕开一个巨大的口子,而且它从未离开...
电影的结尾,假得就像一场美梦——
——我们会想,从70年开始就胆小、狡诈的许冠文,真的有可能为了这短短不到数月的相处时间,就把他几乎是一生存下来的积蓄交给别人吗?
但问题是它同样真实,而且真实得让人心疼:
因为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香港是一条小船”,还有“十五年不就五万块咯”,以及“五万块现在又能买些什么呢?”
我们要记住那伤口一直还在。因为未来的伤口不曾消失——
四个难民被救走了,但那些被踢进水里的难民还在。在这艘船到来的之前和之后,千千万万的难民还在。河还在,船还在,香港还在。
而现在的伤口也并未不再疼痛——
——交给蛇头的五万块钱也还在。只是它从一个银行里的一个小钱箱里的一小捆钞票,变成了一个人工作的十五个年头。而这变化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却是"五万块又能买些什么呢?"
而这五万块钱究竟能买些什么呢?
在最后的最后,我们看着许冠英带着新娘在众目睽睽之下驱车撞上了赌马二人组——影片似乎回到了它游乐场式逻辑的正轨,但我们很难不暗自怀疑:无证肇事,可能还有经济赔偿,真的不会有事吗?
因为我们还记得在这个电影里,偷走五万块钱是会被发现并要被带走的。对公司造成的损失,老板也是会让有责任的员工承担的。
也许五万块钱真的只能买到一场婚礼,以及一个人的自由,直到婚礼后五分钟他撞车结束。对于未来我们又能有什么保证?
在危险的边缘游走——我只能这样去评判这个结尾,正如同这部电影一样。它确实像一个游乐场,但只在我们所能观测到的这一层——它的下面没有保护网。不经意间它向我们展露出了其下的深渊。我们被许冠文带着走过了钢丝,却永远无法忘记向下的那一瞥。
我带着做一场好梦的心情前来,许冠文却像我展示了,这个梦是多么逼真,又多么易碎。
p.s.
*影片开始的时候,我们与老板的儿子站在一起,站在许冠文的对立面上;当他手中的枪炸膛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与他一样不解且不服气。但为何到了影片结尾的时候,他却又完完全全地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上了?
*导演是如何在观众的心中种下恐惧的种子?——通过延迟惩罚。因为惩罚在喜剧里是一种校正,闯祸——惩罚是一套完整的逻辑,只有降下惩罚事件才得以完结。而惩罚的缺失只会使观众惊疑且紧张:“天呐!好险啊!真的没事吗?下次可千万别再这样了...”反复的缺失只会累积成更大的惩罚,或是对这种更大惩罚的预期与恐惧。当这种恐惧积攒到了一定的程度,超越了观众对电影中事件安全性的期待,电影就再也不可能被校正了——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正在观看的并非全然安全的马戏,我们知道表演者是真的有过生命危险。
恐惧不是仅仅包含于已经发生的事物之中,它还潜藏于所有未曾实现的危险里,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回头了。
2 ) 存在
学生时代,感谢我表哥,他的一首半斤八两让我喜欢上香港,让我喜欢上许冠杰,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大量接触许氏兄弟的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在记忆中要属93年许冠杰的隐退告别晚会,去年四月份清明我忽然听说其实许冠英在几年前就告别我们,也是那时起,我才重新看了一遍许氏电影,我也姓许,或许这个原因让我对他们那么痴情,尽管当年看他们的电影只是因笑而笑,有一天有人说许冠文是中国的伍迪艾伦,才发现他们是多么的相似,也有人说只有在美国伍迪艾伦才是真正有文化的电影人
今天,只是想放松一下缓解明天的考试,重新看了一遍"摩登保镖",看后却那么多想说,香港,80年代很多大陆人想方设法冒着性命都想去,陈可辛的"甜蜜蜜"中说那时候大陆人在香港人为了不让人笑话出门都说自己喜欢谭咏麟,可是他们当中没人说邓丽君.90年代香港经历亚洲金融危机,97回归等一些对香港人心中很重要的事情,很多人的财富都在金融危机中洗劫一空,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里有一个很大的命题,那就是香港人身份危机,中国在接管香港之前,香港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100多年殖民统治让香港成为了一个四不像,就比如在许冠文的这部电影中,婚礼是西式而葬礼是中国的,游船上的化妆舞会是西式的而那些权贵的服饰是中国的,在这些文化的激烈碰撞下,香港在回归后应该何去何从
前不久,我看了候孝贤的"悲惨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在被日本统治50年后,重回祖国回报,由国民党政府接管,当时台湾知识青年也出现了迷惘,谁都不想分离祖国,谁都想重回祖国回报,但是却遭到大陆人的无情打压,说他们被奴化,说他们不爱国,但是台湾被分割出去也是无奈的选择.
彭浩翔的"伊莎贝拉"又将命题放在澳门上,澳门99年回归,故事中澳门希望回归时候一干二净没有一点污渍,所以警局的贪污,走私全部被官小的背了黑锅可以说也是无奈,这种无奈却要存在多久
而如今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招商引资,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出现多个经济特区,却因为历史太沉重就像无法卸去的包袱丢在那里,又有什么办法了?香港就是一个小船,人多了,小船承受不了就要沉了,而中国也是这样,我是大学生,即将融入中国几千万的待业大军中,政府不能照顾每一个人,而我们也只能头破血流,在高官权贵面前演出一幕幕闹剧
哎..................
3 ) 潮起潮落是什么都不为
还有一部许氏喜剧系列就大圆满,看了这么多,感觉最深的是其电影的精致与自然。
人物性格鲜明,动机明确,情绪自然;
剧情前后呼应,场面真实不做作,却又出人意料。
更有趣的是,这些电影的年份还很古老,丝毫没有后面港片的浮躁。
按照常理,电影主线应该是二代和队长的争斗,不过冯淬帆饰演的公子后半段基本消失,又回归到三兄弟合体战斗模式。
看来三主角戏份配置,真的对剧情很有影响
4 ) 许氏三杰的电影告一段落,一个真辉煌的时代~
提一下里面的两个配角,一个是小胡子冯淬帆,另一个后来在83版射雕里扮演华筝的黄造时。
我以为香港有两个小胡子最有名:唱歌的叫林子祥,演戏的这个叫冯淬帆,他后来在成龙洪金宝的福星系列和追女仔系列以及霸王花系列里都以主要男配角形象出现,凡是从过80,90年代看娱乐港片录像带过来的人肯定没有不认识他的。呵呵,但是这里的他,年轻到还没有留胡子~
后来,银河映像最近的几部片子,也爱用他,只是两鬓白白~~~
真是喜欢冷面笑星许冠文和许冠英,忒找人喜欢了
5 ) 希望一直就这样——与摩登保镖无关
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调时差,却被短信铃音打扰。貌似很八卦的死丫头竟然兴高采烈的问我手头上有没有肥肥主演的港版经典市井喜剧《富贵逼人》,我当时的心情——如果胳膊够长手够大,真想把她扔进护城河里,冻死她,淹死她。用半分钟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用还算客气的语气回了短信,我却睡不着了!
九点钟,从信报箱里取出报纸,年后不少貌似有声名的都驾鹤西游了,今天又有一位。作家浩然没了,我才知道,噢,他写了《艳阳天》,还编成电影了,还获奖了,还令人称奇了,因为文化水平只有三年级的标准。阿兰罗伯格里耶没了,噢,原来是他,前天我们头儿拿来的填字游戏里那个横格子里应该填上这个拗口的名字,噢,他还是新小说派的。肥肥没了,噢,我那明明是80,却偏把自己往90里塞的朋友竟然也要看起70,80人才看的电影了。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看上去就好像一个超级黑色,极其冷酷的笑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句话到了现在好像有了新的注解。
活着的时候不用戚戚于贫贱,多写东西,多拍电影,多多的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上各种各样的附属品,这样只要有了一点点名声,死后儿孙们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说我们不汲汲于富贵了。中国人就讲究个“身后扬名”,也还了生前的遗憾。出版社可以量身为你出整套的文集,发行商可以灌制全套唱片,影视精选。好友们也可以发表些许文章缅怀你,聊一些与你有关的生前逸闻趣事,以中央电视台的朱军为首的,以及各地方的节目主持人们可以为你办一次追忆访谈,让许许多多陌生人为你唏嘘一下,抹一把不咸不淡的眼泪。你要是人缘不错,长得也还上相,还能出个写真,睹物思人,再添一分忧伤。
张国荣是这样,梅艳芳是这样,傅彪是这样,许许多多的后来人也会这样,谁也逃不了。
还好,许氏四兄弟(文武英杰)最近还没有让人关注到这份上,很是欣慰。还好朋友没问我要《摩登保镖》,《半斤八两》,《鸡同鸭讲》说实话,这些电影都是很多年前在电视上看得,那会儿还是非黄金时间的下午才播,希望近几年不要让我看到在黄金时间播出,不然我会很伤心。
希望他们一直就这样平淡下去就很好了。
6 ) 关注现实中小人物的电影
过年的时候,无意间看了这部《摩登保镖》,然后我接下来几天中推荐了给两个朋友看,都说很好看。
本来我是很喜欢看电影的人,可是有时候找到一部电影又看不下去,总觉得现在中国内地拍的很多电影都是让人看下去了,喜剧电影多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实在是很难让人引起共鸣。
这部电影,是许氏兄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拍的电影,当时的香港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期,会有各种的问题出来,而这也和现在的内地是一样的,同样的让人感慨,影片中许氏三兄弟扮演的是三个在一家安保公司的安保员,出于社会的底层,有很多的无奈,小人物中没钱娶媳妇,商场为了吸引顾客,用假小偷这招,很能当时香港的社会状况,同时我联想到现在的内地,经济快速发展,而各种制度又不健全,人们都是满脑子想着怎么赚钱,而人又是多么缺钱,各种社会现状百出。
之前每次回家过年都没有感觉,这次却是感觉到人们想赚钱的欲望是有多么的强烈,同学间、亲戚朋友间谈论的都是关于工作、钱的问题,从大家的眼睛中可以看到无数的欲望,都是关于钱的,而让我感受到的是,现在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了,家乡中有很多无所事事的人,为了寻找乐子,各种问题的都有,乱象丛生,而尤其过年的时候能体现出来。
好像跑偏了,还是讲电影,或许内地需要更多接地气,能引起大家共鸣的电影,相反,为什么徐峥、黄渤的几部电影近几年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发现他们的电影也是集中在表现小人物上,小人物的艰辛与无奈,乐趣与积极向上,观众能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毕竟我们现在很多的人生活水平还远达不到很多高大上的电影所描述的水平上,我们需要工作后释放自己,而不是在电影中找不痛快的,所以我想,将来会有更多的像反映这种小人物的喜剧电影,接地气,引起共鸣,同时能引人思考,从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中的影院越来越多,就可以看到,内地人的口味已经在变了,撑起票房的将会使众多的工作下班后普通的上班族,而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电影,让我们开怀大笑的小人物电影,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人生百态。
世间险恶多,摩登保镖唔易做!许氏三兄弟联袂,又是一出“许氏”炖出的辛酸市井味港式喜剧,其实我喜欢这种喜剧多过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保安公司培训实践花样百出:捉贼、开车、救火、跳伞、自卫、护送钞票、看守灵堂、宴会安保。许冠英一如既往地可爱笨拙至极!上世纪80年代专属配乐不赖,纸门影子戏惊艳,生日歌密码趣怪,爱情戏突兀导致结尾强硬过度。
小人物喜剧的巅峰。即是喜剧也是悲剧,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很难有周世昌这样的理想人物来搭救自己。
这部电影是许冠文以往风格的延续,但它集之前许氏幽默之大成,无疑是许氏三杰最精彩的一部。
经典重温,才发现好明显一个穿帮镜头
许氏鬼马喜剧的巅峰之作,很多细节非常见心思,许冠文在市井喜剧里找寻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关于陆港关系虽然只是简单带过,但仍然值得深思,不过电影故事完整度稍显薄弱,仍然止步于段子式的瓶贴,不过以当年的创作水准来说,创意是非常难得的
80年代许冠杰挺帅的,只要不和王祖贤演对手戏(除了张国荣,所有男人包括周润发,和王祖贤演对手戏看起来都像猥琐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90年代以后老了,看起来凶相。但是最可爱的永远是许冠英!!我爱许冠英!!!!!
感覺像是一個一個情景喜劇的片段拼湊在了一起。
许冠英带着王宝强般的喜感,许冠杰又帅又搞笑,至于许冠文,大大的镜框后面那张,猥琐兮兮的小眼睛,让人一见着就被带入了他那些小人物的快乐与感动。不停歇的荒诞与胡闹,让人笑得下巴疼。通过这首部华语贺岁电影,许氏三兄弟给了在过年时候走进影院的观众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最经典的应该是许冠文用马桶吸盘爬墙的桥段了,想象力爆棚。许冠文、许冠杰企图偷袭劫匪那段也是脑洞大开,他俩各种给自己加戏,殊不知里面的人把他们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许冠文被电的一幕印象也很深刻,许冠文演被电的样子演得太像了。还有打石膏喝酒、守尸体无疑碰到蜡烛……从头到尾都是亮点。
【无敌老港片】【你只不过是个小伙计而已,这么拼命干嘛】【香港就像一条小船,人太多就沉了】没有大张旗鼓地搞笑,却仍让人忍不住笑出来,也看的出许氏兄弟的努力,表现出小人物的辛酸,天天把“芹菜炒鱿鱼”挂在嘴边。许氏兄弟好像特别喜欢把抽水马桶吸、烹饪节目、驾驶事和物等物尽其用。
8.0/10 分。2018.01.27,第一次看。1981年香港年度票房冠军,有几个地方好搞笑,比如几个人坐椅子上练习开车那段。。。没有胡子的冯淬帆好难看。。。可怜的许冠英,一辈子没结婚,唯一在电影里结婚的就是本片了。。。
还是喜剧,但实在是太令人失落了...许氏草根喜剧的草根之处就在于它尝试无限地去逼近我们的生活,它的喜剧之处则在于人物如同身处一个巨大的游乐场之中无休止地进行往复运动:但这种静止在电影中段硬生生地被自黑暗中闯入的难民打破了。它从属于我们的快乐的幻梦之中撕开一个巨大的血淋淋的口子,而且它从未离开,随着时间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无论人们假装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填补。
豆瓣这个创作人员介绍不够全面,太突出了许冠文。这个拼盘小品拍得很像电影。
许氏兄弟是港版的雅克塔蒂,他们笑料包袱后都有根深蒂固的情怀,塔蒂身上带着老派中产阶层LOGO,许氏则是底层老港人做派,对外来者他们明显比现代人要包容的多,待外事即圆滑可笑,又疏于感情宣漏,使人伤感。‘唉,这样就15年喽’旋即‘你们看什么?肩膀上有阶级吗’哈,还有什么比嬉笑怒骂更促人惆怅
将《半斤八两》的那套模式套入安全保卫行当,兄弟三人的性格特征也是换汤不换药,但是更注重人物刻画,场面设计的处理也精致化许多(如日本纸门的影子戏)。尤其加入了更多的人情味。
炒锅里的壁虎 椅上学车
刚开始感觉不够味,但是渐入佳境,到最后一分钟,知道为什么这样一部喜剧片可以拿到第一届金像影帝,它好的地方在于敦厚世俗的人情,喜剧片里有这个是很难得的,不论是护卫员看到偷渡入港的人将之遣返之后的感叹。“其实他们也很惨”“香港就像一条小船,负担太重,多几个人就沉了。”或又是警卫同小偷互相的寒暄,“大家都是出来混口饭吃”。没有伟大高尚的英雄,小心思小笑料小市民小世俗,啊就这样吧。
许氏最高作了吧,各种流畅,各种搞笑,各种灵光闪现。
除了一贯缺席的许冠武,这是3兄弟最后一次在许冠文导演的作品中集结了。虽说是标准的喜剧,但这种模式真可谓影响日后千万部港片,许冠文此时已经很成熟,他知道观众想看什么,因而也尽力去斟酌他的笑料。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双臂打着石膏,和维护大陆偷渡客的许冠英一同进餐那里;以及末尾和许冠杰一起扮演大队人马抓贼那里,堪称是全片最精彩的段落。当然,很多细节也很不错,国语版那句“香港就像条小船”也比原版比喻成“水抱(游泳圈)”诗意很多,不过论社会民生的角度,原版还是略带苦涩吧。而幕后方面也恭喜许冠文因此片获得影帝,不是说名不符实,但这个还真要多得最初金像奖不成熟的评审机制;当然许冠英也值得庆贺,这次的戏份终于能持平两个极具光环的兄弟了。可能现在看来太多情节已显老套,但在30年前,我想没有人能忘记这部片子带来的欢乐吧
【嘉禾】许式喜剧经典之作,三兄弟从制作到表演都配合得真是赞!那时港产喜剧最难能可贵的是认真和用心:编剧和桥段(玄关做戏那段笑喷,结尾基本回放了整部的笑点)在今天看来都不过时,包袱密集,整片都能令人时不时发笑,丝毫不冷场,台词还糅杂了许式喜剧一贯的人情味儿和现实感。(执行导演许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