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圣雄甘地24岁时在南非就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比起历史上血溅疆场你死我活的正面冲突抗争,他的方法消极得近乎天方夜谭;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似不合理的斗争方法,却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取得空前成功,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斗争主要用来对抗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他在南非带头烧毁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在印度公然对抗英政府的食盐公卖私自制私盐。在三八朗地区被捕后,被法庭喝令离开三八朗,甘地不自辩,不服从,直言自己是知法犯法,甘愿坐牢。后来在冲击达拉撒纳食盐厂行动中,他的追随者们一排一排走上前直面守卫警察的大棒,一个个被打得头破血流滚下田埂。一排倒下了,妇女接应包扎,下一排再义无反顾的冲上去,毫不反抗,悲壮的迎接血的洗礼。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中心是用自我牺牲的行动反衬统治者压迫者的残暴丑陋,用高尚对比卑贱,让对方自行醒悟从而幡然悔改。这与基督教的“打完左脸打右脸”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是比喻,甘地则是血的实践。从电影的短暂描述中分析,这种与人的本能反应完全逆向而为的民权斗争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媒体的自由报道;二是英国政府的面子。
不管是南非还是印度,英国政府都自诩其殖民为对方带来了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civilization)是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面前打出的王牌,不管背地里怎么偷鸡摸狗烧杀抢掠,表面上总得正襟危坐仪容严谨各处小节一丝不苟,才能代表皇室之尊文明之邦。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刻画了一个在“老英国府”谋差事的假洋鬼子丁约翰,他并不了解英国,但英国人的做派可学得兢兢业业,就是送个信也右手背后,左手高举托盘搞得极有风采,翩然来去形同舞蹈。
面对这样一个崇尚“文明”讲道理的政府,你若比他还文明,还人道,且被宣扬得全世界皆知,搞得他下不了台,那斗争的目的便达到了。但美国摄影记者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曾问过甘地,面对纳粹政府之流的集权专政,“非暴力不合作”也是最好的斗争方法吗?
甘地的回答是贯穿全片的名言:“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的回答是超越生死的高度。在他看来,犹太人面对纳粹的屠杀,甘心赴死更能让敌人们最终明白什么叫做人性与尊严;逃离巴勒斯坦的难民也该面对阿拉伯人的枪口自觉挺起胸膛接受子弹,哪怕在黑海中被淹死也好过竖起中指暴力反抗。
我觉得甘地自我牺牲的人性尊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很有道理,或者说,是一种信仰。甘地终生食素禁欲,奉行非物质主义的极简生活,自己纺线织布,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温饱。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躯体只是一个暂时借住的皮囊,精神上的完满才是最终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尺。对于这种信仰来说,生并没有那么重要,死也没有无比可怕,多活一天与少活一天区别并不显著。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曾四次绝食。电影中强调的两次,一次是1922年为了平息印度平民针对英国执法人员的暴力事件,一次是独立临近后,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为了平息蔓延全国的宗教仇杀,执意绝食直至所有暴力武斗全部停息。可以说,在推行“非暴力”理念的过程中,甘地绝对身体力行,走在前列。也正是他甘愿自我牺牲的行动,印证了他的信仰,将原本最为孱弱的精神力量推至无穷,竟能影响印度全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堪称“圣雄”。
但这种超越生死的信仰,在实践上却困难重重。先不说面对危险镇定自若大义赴死有多么不符合生物本能,就是自由媒体+面子政府两条就能把一大批地区拉下马了。北朝鲜在单方面撕毁核不扩散条约的时候考虑过面子吗?苏丹总统巴希尔被国际刑事法庭指控犯下十项种族灭绝罪后一怒之下把十三个外国援助组织踢出国境,并关闭三个国内援助机构,最后遭殃的还是达富尔难民。
那么“非暴力”的反面是否一定就是暴力?
我觉得也不尽然。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尽管太纯粹极端缺乏广泛实践意义,但有一点我坚信不疑:以暴制暴会使反抗者们降格到与损害者同样的洼地,而通过暴力反抗终于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因为亲自领教过暴力手段的便捷直观,今后会很难自我制约——由上自下的暴力统治比起以下犯上的暴力反抗可要容易得多。正所谓冤冤相报,无止无休。
如果把甘地式自我牺牲的“非暴力”与暴力这两种极端都排除的话,民权运动似乎只剩下了法律维权这一条路。但这又回到了甘地民权运动的初始问题:如果在位的法律本身是不公正的,要反对的正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准则,该怎么办?
也许美国的同性恋民权运动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1971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明尼苏达州的Michael Wetherbee在州最高法院法庭上争辩州宪法应给予同性配偶以婚姻权利的时候,一位法官干脆转过身去不看Michael Wetherbee以示鄙夷;三十七年后,康涅狄格州,爱荷华州,佛蒙特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都宣布同性婚姻合法或拒绝同性婚姻权违宪,新泽西州与纽约州也正向着这个方向前进。David Cole在2009年七月的《纽约书评》“同性未来”一文中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同性恋民权组织策略的正确:在法律上避免相对保守的联邦法院,采取从州到州的斗争路线;避免激进的一步登天式斗争方法,采取策略性的小规模蚕食,从人权基点出发,先取消同性恋行为的非法性,再为同性恋人士争取相同的公民权益,随后建立“民事结合”的概念,并赋予同性夫妻除“婚姻”名号之外的所有相关权益,直到最后,州最高法院会发现“婚姻”与“民事结合”除了名号的区别外再无任何实质区别,在法律上维护一个反对另一个,只能是歧视的体现。
这个策略在美国能够成功,有赖于美国宪法的实效性。美国最高法院1996年曾陈述过宪法的历史“就是向一度被忽视被排除的人群提供宪法权益与保护的历史”。但若一个国家没有宪法或架空宪法,政府不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那么分步骤蚕食的策略性民权斗争恐怕依然行不通。
难道“非暴力”的反面依然只能是暴力吗?在一个缺乏宪法保护的国家,面对暴政独裁及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是否还存在另一条非暴力的文明抗争途径?我不知道。深思下去只觉得人类文明进程举步维艰,处处皆苦难。
万幸的是,苦难中也总有甘地,有十二月革命党人,有马丁·路德金的点点星光照耀,并非彻骨黑暗;而他们似乎一直都在说别灰心,继续摸索。这路的尽头,终将展露曙光。
电影时长足有三个小时,而尽管是这样,在电影的开头也有所交代:电影不可能概括人物的全部生平,只能截取其中的片段以资后人观瞻品评。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而本·金斯利也贡献出颇为精湛的演技,电影本身的各种调度十分合理,同时带给观众不少的情绪感染,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实至名归。这里先夸一下金斯利的演技。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还不知道到底谁是本·金斯利,直到我看到了电影主演名单......
?这难道不就是钢铁侠里面的废柴满大人吗?而且长得如此凶恶,完全看不出来这就是圣雄甘地本人,但是为什么演的那么像?!
可以说和加里·奥德曼相似,在《甘地传》中,本·金斯利同样贡献出了“整容级”的演技。而两者又有所不同,加里·奥德曼只是在丘吉尔出任首相的单个时间点上对其进行饰演;而本·金斯利则贡献出了甘地的一生,从年轻而帅气的南非律师,到衰老而沧桑的和蔼老者,金斯利身上的每一根皱纹都在诠释着甘地的形象与这位中印混血演员的高超演技,以及其为扮演好角色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所以说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角色选取,整部电影都属于上乘之作。
可我还是想说,这部电影对于甘地的讲述,以及对于时代背景的刻画,有些过于片面。诚然,电影的开头讲述了甘地的演说技巧与感染能力的进步,然而也只是借旁人之口一笔带过,而其号召力的陡然上升也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同时,甘地也存在缺点,比如说在后期别人口中“政治讹诈”式的绝食抗议,尽管这样说十分不妥,但无论是丘吉尔还是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国大党,在感情上对于甘地的绝食行为都是十分不快的,直到最后国大党才以近乎妥协的姿态答应支付巴基斯坦的应赔偿卢比数额,但同时,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也实现了十分短期却难能可贵的暂时和平。这一点对于电影的拍摄来说是很难办的,因为这毕竟是一部人物传记,并且要考虑的广大印度人民的丰盈感情以及学院派的政治正确审视观,过于直观的描述难免会伤及双方,所以便在电影中采取有偏向性的折衷之道,有些讨巧,但是十分成功。
而在时代背景层面,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支持,其实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印度境内武装力量的钳制,况且非暴力的运动镇压起来总比武装暴乱要容易的多。从为人上讲,甘地的自律、博爱与人格魅力基本上无懈可击,为什么要说“基本上”呢,因为甘地有一些可爱的固执,这种固执见诸很多大师身上,然而其对自己非暴力思想的固执,正是我对他提不起喜欢的理由。甘地在晚期的各种活动以及言论,都有些不讨喜——比如说对待犹太人,他主张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换取纳粹的同情;对于中国就更不客气,除了不容任何转圜余地地拒绝蒋介石在中印之间修建战略物资输送公路以外,认为中国人放弃抵抗丢下枪支可以唤醒日本人心中的良知,日本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奴隶......
我想他老人家只是固执了点吧,以至于到最后的非暴力竟然有些鸵鸟精神的影子,但是不得不说,甘地对于印度的贡献,对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凝聚力,在世界范围内可能除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外无出其右。甘地确乎是一位伟人,圣雄称号也当仁不让。
泰戈尔尊称甘地为“Great Souled”,意为圣雄
而第二个让我喜欢不起来的理由无关乎甘地本人,而是其在中国的政治土壤中永远无法实现的非暴力诉求。首先,中国整个社会环境长期受暴力革命观点的浸淫,非暴力没有相应的思想基础,对比印度宗教色彩浓厚的苦修、禁欲,思想上就首先不能完全适配相符;第二点便是脸面问题,虽说是殖民主义的先驱,但英国政府是要脸的,面对非暴力轰轰烈烈的运动与反抗,英国的确会开枪,但是不会没收国内外记者的相机,下令开枪者也会被送上军事法庭,更不会把坦克开到手无寸铁的血肉之躯上;其次还有英国的新闻自由,十七世纪约翰·密尔的《论出版自由》就在英国出版,中国与此相关的恐怕只有更加古老的文字狱的政治传统;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吧,中国毕竟有过相似的实践,但最后还是以惨烈失败告终——有些时候,你可以挪走尸体,但挪不走长安街上的冤魂;履带上的鲜血费费力气当然是可以洗掉的,而人们的记忆你无法销除。
所以我不喜欢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终极目标,以及同为乌托邦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理念,但是这不妨碍我对甘地钦佩与不喜欢并存,我因为粉丝和阅读量少得可怜,所以我才敢说出上面那些胡言乱语,但是这并不代表我盼着这个政党和国家垮台,我希望他们有一天可以做出道歉,家里人给我说,当年参与的士兵,回来以后人手一个照相机,所以我也希望可以把这些东西还给它们原来真正的所有者,这样我才会觉得,她会live long and prosper,而不是因为拍了一个媒体评分的《厉害了我的*》,才从心底生发出什么自信心与自豪感。
强势推荐一波,票房口碑双走高,赞一个∠( ᐛ 」∠)_
偏题了这么多,最后以爱因斯坦评价甘地的一句话收尾吧,虽然这么说有点大言不惭,但是他说的和我心里想的十分一致:“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