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片种,武侠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争论颇多,遭遇最多坎坷但也得到了最多观众的拥护,一部《少林寺》引发了新中国武侠电影的“狂飙突进运动”。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少林寺》让他们看到了一种真正娱乐化的电影,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使得李连杰成为继李小龙、成龙之后又一颗闪亮的武打明星。当年2角钱一张的电影票,这部电影最终票房1.82亿,很难想象当时的人回刷的次数有多少??!!经典就是经典,即使年代再早,设备再差,演技再普通,也掩盖不了一部好片所散发出来的光芒,以及其对中国武侠功夫片作出的巨大贡献!
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
内地电影市场飞速发展,如今的院线大片,靠着30-50元的一张电影票,顺利的话能拿下4、5亿票房。
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影靠着平均1毛钱的票价,就拿下了1亿多的票房……
就是这部让功夫巨星李连杰,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少林寺》。
葛老师带你听《少林寺》
来自关灯拆电影
7分钟听完葛颖评《少林寺》精华
影片一上来就给人一种是不是下错片子的感觉。
这是什么八十年代的纪录片,说好的武侠片《少林寺》呢?
故事片用纪录片的方式来开场,就算是当年也是非常少见的。《少林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年大家对少林寺实在是一无所知。
1980年左右,摄制组决定拍摄《少林寺》的时候,少林寺门庭冷落,香火稀疏,没有游人,僧寺也不多,完全没有日后“天下第一寺”的威风。
传说中的“少林功夫”更别想了,连一个会功夫的和尚都找不到。
结果电影放映后,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看狂潮,少林寺引得无数怀揣梦想的少年离家出走,成了全国武迷心中的圣地。
历史介绍完之后,音乐响起,终于进入到全片的故事情节。
开场给人一种一队人马去西天取经的感觉。
伴随着“少林~少林~”的主题曲,开始出演员字幕。
那个年代出字幕很讲究,正面人物先全部出掉,然后出反面人物,好人坏人绝对不能放在一块儿出。
李连杰男一号,于承惠大反派。
旁白道出故事发生在隋朝末年。
彼时天下大乱,隋朝叛将王仁则拥兵东都,实行暴政。由于防御工事建造缓慢,王仁则拿刚抓到的一行暴民——李连杰父子等人撒气。
看见父亲被打,愤怒的李连杰飞腿出场。
无奈这时候武艺尚未成,技不如人,眼睁睁看着老爸被残忍杀害。李连杰一人逃出生天,气绝之际倒在了少林寺的门口。
整部影片就是讲述李连杰饰演的觉远,如何在少林寺精进武功,修炼心性,最后打败王仁则,报了父仇的故事。
多年后很多人只记得李连杰的力压群雄。
其实当年《少林寺》捧出了国内一众武打明星,并且个个都是真功夫。
这场寺院后花园当中,十三棍僧练武的戏(实拍于杭州的柳浪闻莺),其实就是在展示这些真功夫
色空的刀术。
色空的扮演者是孙建奎,全国武术冠军。当年化妆师还给酒鬼色空做了一个酒糟鼻。
为情所困的色空师兄,除了刀术,也借酒浇愁耍得一手好醉棍。
花园里,师傅练习了一套螳螂拳,螳螂拳是北派功夫,发力时手脚并用,非常生猛。
扮演者是于海,山东武术队队员,全国螳螂拳武术冠军。
十三棍僧里擅长地躺拳的则是悟空,当年我一直觉得地躺拳是套有点自虐性质的功夫。
悟空的扮演者胡坚强,浙江武术队队员,他也是全国武术冠军。
悟空在片中和李连杰有一场非常精彩的徒手对练,完全是全景连续拍摄,毫无剪辑,这就是所谓的真功夫!
其它展示的武器还有九节鞭。
软兵器绳镖。
绳镖其实是一个暗器,在一根绳子的一头拴一个镖,操练起来非常的困难,很容易打到自己。但是它便于携带,历史上很多杀手暗杀用的就是绳镖。
李连杰扮演觉远,不用说了,全能。他本人从8岁开始习武,12岁到17岁蝉联五届全国全能武术冠军。
影片中这场四季练武的戏就是他最好的功夫秀。
夏天打拳。注意他的腿部动作,不论是踢腿、离合腿、还是翻滚,他动作的高度都超过标准许多倍。
秋天舞三节棍。
冬天用长枪。
长枪上有红缨,腰带也是红色的,配上他黑色的褂子,白色的绑腿,画面颜色鲜艳夺目,对比非常强烈。
春天,表演刀术。
李连杰整个人的精气神与动作配合度极高,他的动作速率极快,手腕翻的利落。
另外,不要小看反派。男主觉远在片中三次和反派王仁则过招,每一次两人较量的功夫都不同。
王仁则的扮演者是山东武术队的教练于承惠 。
于老爷子最擅长的就是剑,他会醉剑也会双手剑。
由于演员敢于在对打场面当中大量使用全景,而且全景镜头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少林寺》中的动作场面虽然仍有些表演架势,但是非常好的保留了武打演员对决时的动作完整性。
当年的功夫武侠片一般都不这样拍。你可以翻翻80年代初期香港邵氏拍的武侠片,演员大多比划比划,动作好似在跳恰恰。
《少林寺》也奠定了一个日后在武打片当中经常会使用的镜头处理。
在处理武打动作时,把局部的特写用慢镜头来拍摄,从而强化它的质感。
我们的武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民间武术,重实战;另一种是官方武术,更多地把武术作为竞技体育项目。
武术运动员常年练习的是套路,包括他们的两两对练,其实都是一种表演,和实战的关系并不大。
虽然武侠动作片也是一种武术的表演,但是在《少林寺》这部电影当中,实战和对决的成分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演员之间的对打要接触到对方的身体,一招一式都要具备速度和力量。拍这些戏当年基本上都是在沙地和泥地上拍,因为不铺垫子的情况下,这种地面摔起来相对不疼。
《少林寺》的故事本身有些漏洞,表演有些程式化,但是我觉得并不重要,甚至已经非常不错了。
因为正是这部电影,第一次向国外和国内的观众展示了什么才是中国功夫。这是一部是一个值得我们缅怀的、重要的80年代作品。
对《少林寺》有兴趣的朋友们,欢迎添加客服关关的微信(ktlfilmGuan),你懂的~
7月22日的《千与千寻》同声评论专场,我们不见不散!
如果我没记错,这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电影。
我不像多多(《天堂电影院》小主人公)那么幸运,生长在拥有电影院的小镇上。我的最初观影,全都仰仗于电视机的兴起,第一次看《少林寺》这部电影,是在小学教室里。
山村校舍简陋不堪,夏天凉风穿墙而入,吹得人睡意朦胧而无心学习。数学老师见此情景,从自家带来许多电影光盘,为我们驱散盛夏的乏倦与睡意,酷热的日子因而增添了不少凉意。
因学英语之故,我们素简的教室安装有一台电视机,另配有DVD影碟机,这是唯一令其他年级的学生倍感艳羡与沮丧的事情,也是唯一让我们徒生优越感的事情。每逢周末补课,老师总会腾出时间,放电影给我们看。
托英语的福,小学六年级的我们,在电影的陪伴下度过了一段短暂但欢愉的时光。
更准确地讲,我应该感谢教数学的赵老师,是他为我们带来了那些好看的电影,以及多年之后回首往昔岁月时拿芬芳无限的怀念。
或许,喜爱电影的种子,正是在那时候悄然埋下,直至多年以后才从肌肤纹理中喷薄而出,汇聚成一片爱的海洋,浇灌我贫瘠的精神世界,伴我度过一段最艰难的时光。
在若干电影中,印象最深的只有《少林寺》,其他电影只留下残碎的掠影,于无声处绽放,白驹岁月里,偶从风中嗅到其久违的芳香。
光盘放进机器,拉上窗帘,暗黑的教室里瞬间由喧闹转为寂静,众人目光投射在屏幕上,时光凝固,思绪恣睢。
我已很久很久不曾经历看《少林寺》的那种美好时光,漆黑的房子里,电视机如同一盏孱弱的烛灯,灯光微弱,但也能为远方提供一点光亮,让模糊的未来初具一点形状。
旁白之后,觉远正削发为僧,被问到是否能戒杀生,镜头推向觉远犹豫的面容,果然觉远的回忆就出现了,他是为了报仇才要学习武功的。
电影一旦看多,就能明了最基本的拍摄套路。
到现在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全片最为难忘,最令人脸红的是王仁则大醉之后撕破牧羊女裤子的那场戏,在性意识开始觉醒的男孩子看来,这才是本片最佳镜头,应该如同NBA十佳球那样,循环播放才好。
看了此片,对女孩子的称谓竟变成了「野味」二字,毫无他意,只是懵懂中觉得新奇。
反观现在,何止是撕破裤子,撕破丝袜的场面也是比比皆是,可是我竟丢失了第一次看《少林寺》时的羞赧以及拿非常迫切的想入非非。
模仿最多的当然是少林武僧的练功场景,头冒烟脚陷坑,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皆非一日之功,少年有的只是三分热度。
山野乡童,不知明星为何,不懂偶像是甚,再说那时李连杰尚未成名,青葱稚嫩的他还不是国际功夫巨星。
至于被世人称为「禅武合一」的本片导演张鑫炎,对那时的我来说更是丝毫不关心的,不像现在,看电影总会以导演为坐标,煞费苦心只为用其作品填满观影的蓝图,寻访导演资讯,简直如获至宝。
摒弃电影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童稚的目光飘落在电影这座大山之上,如同一位行者,禹禹独行,奋力向前,眼中却仍是一片荒原。
彼时的观影,尚未触及电影艺术奥秘的万分之一,行者仍在路上高山仰止,大山就矗立在眼前,巍峨不动,令人心向往之。 在通往大山之路上,有幸躲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扰,心灵的眼睛直抵电影本身,就连一拳一腿,都成为争相效仿的对象,更遑论经典桥段。
一句「贪吃贪睡不干活,不可教也」,一时间成为众人的口头禅,但凡遇到吃、睡、不干活的人,便以此句相赠,眼中全是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我极为怀念那种纯粹的观影体验,那时的观影丝毫不为外界所牵累,不像现在,票房、流量、明星、IP、打分、炒作、撕逼、饭圈、水军,环绕在电影周边,似幽灵鬼魅一般。
商业资本推动了电影制作的发展,电影已然摇身变成资本变现的商品,流逝的不是纯粹的电影文化,流逝的仅仅只是一个少年曾雕刻于往昔的美好时光。
如今案牍劳形,奔波万里只为稻粱谋,无意间听到《牧羊曲》,心已驰向山间寒素的校舍,只是故乡人烟萧疏,村落已经满目凋敝,令人不胜唏嘘。
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花俏,狗儿跳羊儿跑。 再无黄花正年少。
很小的时候听爸爸说,他们年轻人专门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去徐州看这个电影。我家在农村,所以可以想象它的影响力。28年过去,一毛钱的神话成就了一个奇迹,一个经典。
多牛B 啊。。 1982年,《少林寺》公映,内地以当时一毛的票价,累计票房高达一亿以上。 要换成现在50块一张票的话票房得多少啊。。
郑绪岚的牧羊曲
小学三年级,离家出走去少林寺——未遂。
七末八初大陆武术界的表演潜力足以让你惊叹,看看领衔阵容中有多少是首次上镜就表演得如此自然到位?于海于承惠计春华等一大批人甚至和李连杰一样成为电影明星!李连杰与丁岚组合放在整个中国电影圈都可以算顶级金童玉女。反倒是最响当当的这个“武”字,今天看来惊艳略褪。演员们都是精湛纯熟的练家子自是没错,但武术表演的套路化痕迹过重。比如神腿踢出,秃鹰一把抄住,还用力向上一端,帮着对方做后空翻?张鑫炎其实不是功夫片导演。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78036494/
曾经的热度证明了本片的成功。—— 李连杰回忆,拍《少林寺》时他的片酬是1元1天,10个月挣了300多元,给电影公司带来了上亿元的票房。“城里1毛钱1张票,在农村,1块砖头可以换1张电影票,老百姓为看电影把厕所都扒了,当时砖两分钱1块。”-时光网
第一次看才5岁,看了多次,轰动效果造成了周边爆发,大众电影,挂历,玩具卡片,小人书,玩具人头像等等……从此开启了少林一系列电影,以及国产武打影视剧的高峰时代,当年李连杰的师兄弟,一个不少,都活跃在影视剧中。昙宗的扮演者于海,这个演技可以拿奖了,李连杰18岁,丁岚17岁,最美的CP组合,丁岚在很久一段时间,都是童年时期的女神,太美了。……在今天来看,少林寺依然十分好看,难怪当年轰动香港,外景的美,武术队员的身手,无替身……单单李连杰亲自骑马飞驰,就帅翻了。……PS: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是假的,十三少林寺僧人抓王仁则是真的。
李连杰的成名之作,拍的很大气,场面好看,不失幽默,值得重温!歌曲牧羊女也很经典好听!
虽然是一部很老的片子,但是真的记忆很深刻,李连杰当时虽然演技还很青涩,但是已经很好了,不管是剧情还是演员都让人印象深刻!
“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能持。”“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能持。”“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能持。”美丽善良的牧羊女呀~ 这片子交织着天真的浪漫主义和残酷的现实主义,很狠。
经典中的经典,青葱的李连杰,少时惩恶扬善的武侠梦!
自己给少林惹一身祸,全给哥们扛了,还白得一妞。
李连杰的经典电影,最近看到李连杰,已经认不出他来了,岁月催人老啊
这个片子的牛B之处还是在于当年一分钱的电影票价而票房过亿
一部足以彪炳中国电影史册的功夫片,也是李连杰的发轫之作,还留下了一首在当年广为传唱的歌曲,不少主演也都与世长辞了。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定不会仅仅只是在电影领域发挥影响,少林寺也因为这部作品而声名远播,之后不仅接二连三出品了大量以少林寺为题材的电影,同时功夫相关的运动、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弘扬。看那时候的武打片颇有看好莱坞早年枪战片的感觉。真的是【一招一式】,哈哈哈。
又是一部看过几十遍也不腻的经典
前五分钟少林寺介绍很传神。这么一看,释小龙可真像李连杰啊!确实包括动作戏在内,各方面都有不成熟的地方,但这些缺点却处处透露着时代沉淀后的经典。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叙事,在那个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的内地电影年代,能把故事讲的这样引人入胜可太难得了。再一个就是人物塑造,片中的和尚形象大部分都不是一板一眼,甚至还贡献了“吃狗肉”这样的名场面,演员选的也好,能看出都是会功夫的。
李连杰出道的第一部作品,一招一式都是戏,在没有特效渲染的当时,拳拳到肉的对决更让观众看到影人的诚意,一众配角也都是练家子,牧羊曲一传就是二十年呀,好片永远不过时。
听父亲说,那时候为了看这部电影夜里跑了几十里地去县城看,那时候一张电影票一毛钱,可见这部电影对父辈们的影响有多大。
经典啊经典,记得小和尚春心荡漾,老和尚问“能持否?”,哈哈,当时年龄小没看懂,也没有百度可查,长大后才明白。“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这首《牧羊曲》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