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买了杨导的一本书,所以最近打算先刷完杨导所有的导演再开始看书。目前只剩下两部早期作品了,《青梅竹马》和《海滩的一天》。《海滩的一天》因为有胡因梦,张艾嘉,所以我先选择刷的是这部。
一周前,地铁上刷完了前三十分钟,刚好停在胡因梦跟张艾嘉哥哥的那段情,观感还不错。构图,摄影很漂亮。年轻人的相处模式,也好过现在的青春片很多。胡因梦气质,颜值都绝佳,短发张艾嘉也很惊艳,清纯可人。1983年,张艾嘉一边在香港拍《最佳拍档》里的男人婆,泼辣搞笑,另一边回到台湾,拍起杨导的文艺片,毫不违和。当年的演员真是厉害。
今天下午正好有时间,看完了剩下的2个多小时。整个观影过程老实说,不很友好。后四分之一处很乏力,最后15分钟戏忍不住看进度条了。接下来我想试着从我个人(普通观众)的角度,说说我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1,同样是慢慢的叙述,在《牯岭街》,在《一一》里,感觉就是一种行云流水,一种很自然的感觉。但这部戏里,我只觉得太慢了。张艾嘉跟他男友的独角戏,每每再加上一下大的场景,镜头总是慢慢的移动,真的太温吞了。
2,我对这个故事无感。女主为了男主离家出走,两个人终于结婚。结婚后一个是全职太太,一个是事业上奋力上进,后来又出一些幺蛾子。我不知道这种现实到底有多现实。我只知道杨导这次拍的让我提不起兴趣。我斗胆说一句,那话的杨导还不是“当代社会的解剖者”。只是把一个现象拍出来,而且大量的插叙,插叙里再回忆,倦到不行。
3,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阿财勉强算一个。后来先不说那两部传世经典,单《麻将》,《恐怖分子》,《独立时代》,都有一些鲜活的人物。这部戏里的主角,只有苍白的叙述。我始终无法跟任何一个角色共情。张艾嘉的老公,被阿财pua这一段,是我为数不多印象深刻的地方。阿财这个角色有点意思,口口声声说把男主当作好朋友,可一有事就急着提醒男主,我一定会公事公办,你一定要好好工作,不要给我丢脸,这是哪门子朋友。
4,故意写错信,给两个不同的女人,算是一个情节上的巧思,但也仅限于此了。
天才也需要成长,天才不是一蹴而就的。
原来主角是林佳莉。
1.她和德伟的关系究竟是如何破裂的呢?缺少陪伴的婚姻实在让人没有安全感。佳莉一开始认为应当给德伟充分的信任,佳森告诉她你应当更加信任你自己。这和《独立时代》里的琪琪有着相近的顿悟,但是小明回头了,德伟却懦弱地逃跑了。她重新拥有了工作,青青望着她的背影说她变成熟了。我不明白这为什么是一种成熟?
成熟的妇人是佳莉的妈妈吗?佳莉问妈妈害不害怕爸爸抛弃她,或许她的母亲是成熟的,因为她母亲明白她才是一直照顾丈夫的人,她没有被照顾过。欣欣主动抛弃了摄影师自己带起孩子、教育孩子,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成熟?原来妇人的成熟就是放弃对男人的幻想,独立坚强地面对这个世界吗?杨德昌导演下的男人似乎都不是好男人,林家大家长会出轨诊所里的年轻护士、佳森并没有让青青或他的妻子以实际的幸福、老实人陈德伟也出轨刘小慧还卷跑了五千万。这些男人都不足以让人依靠。所以这是告诉我们观众男人都是不可靠的吗???
2.刘小慧因为出身低贱所以能自如地游走在男人之间、欺骗男人的感情与金钱。佳莉问刘“你爱他吗?”小慧无奈地说是佳莉的生活环境太安适才会相信爱是存在的。不相信爱的女人是不是会活得更开心?那身红装非常惊艳,她怕麻烦,不要男人的爱,但她得到了更多她想要的她需要的东西。
和刘小慧同样自在的还有阿财。阿财从小游走在女人中间,但选择了对他帮助最大的财阀女儿。阿财其实活得很清醒,当他接到佳莉电话时,他迅速明白事情的三种可能性及概率大小,并点破无论是哪一种,这对佳莉的生活造成的影响都是相同的。阿财其实蛮聪明的,他的思考方式也值得人学习。
3.所以不要爱、不以爱的借口依赖别人才能活得最通透吗?林家妈妈是开心的吗?青青是开心的吗?阿财是开心的吗?刘小慧是开心的吗?游历世界的穷作家平平就是开心的吗?《独立时代》里的小明说的睡一晚只是为了排遣寂寞就是开心的吗?那些长久的爱是不存在的对吗?婚姻和爱情就是这样矛盾吗???
2020年3月6日苏州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以两个人结婚作为圆满的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 《海滩的一天》里杨德昌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林佳莉问她抛弃了女友,屈服于父亲包办婚姻的哥哥:“你觉得快乐吗?”哥哥回答:“你先说什么是快乐。“ 那一天晚上,佳莉并没有在哥哥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所以她决定和男朋友德伟私奔。看到佳莉和男友手牵手领结婚证的时候,就有了开头的那个问题:所有的青春小说、电影写到这里就已经是happy ending,因为男女主人公终于挣脱重重阻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可是在杨德昌的眼里,电影才刚刚开始。 哥哥佳森说自己的快乐越来越小,听到一首好听的歌,老同学寄来的信就是他现在的快乐。在妹妹眼里,嫂嫂的脸永远阴沉,只知道照顾孩子;哥哥每天忙碌,家里毫无生趣可言。所以听完这段台词,她当然理直气壮地跟随自己的内心,和男朋友私奔了。 关于婚姻,我不知道自己是比别人更有发言权,还是更没有发言权,又或者只是仅仅看到冰山一角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在我眼里见到的绝大多数的婚姻就跟佳森说的一样:快乐越来越小,甚至这种快乐,跟最初的所谓爱情所谓浪漫已经毫无关系。生活只是在无情又无奈地继续,仅此而已。 电影的第二个问题,是佳莉问小慧(第三者):“你爱德伟吗?”小慧回答说,只有你这样从小生活无忧无虑的人,才会相信爱情。 在小慧眼里,爱情只是短暂的冲动,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佳莉当然不会同意这样感情观,可她也找不出自己和德伟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曾经的浪漫和幸福不知去了哪儿。 她学插花,每天准备饭菜等德伟回家,在她看来自己一直都在付出,她的要求又是那么的渺小:德伟能经常回家陪她吃饭。而在德伟眼里,佳莉和他已经生活在两个世界,她根本不懂自己辛苦,自己每天被逼应酬,喝得烂醉回家,还要被她怀疑。佳莉的任何一句自以为安慰的关心,都像是给他的肩上再加了一块石头。 林奕华说,杨德昌拍的不是纪录片,却比纪录片更加残忍。明明一场在四分之一处就该皆大欢喜的电影,杨德昌却让它继续下去,让人看他们最不愿意想的那部分。我甚至觉得,这种时间的控制简直是在隐喻人生。因为绝大多数人结婚的年龄,都是在人生的四分之一处。我们总是被人教导该怎样谈恋爱,或者谈怎样的恋爱,结果往往忽略了之后的四分之三更长。 或许是因为我生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单亲家庭的关系,所以我对婚姻的看法向来都是很悲观的。据说美国的离婚率差不多是50%,但吊诡的是,每一对新婚夫妇发誓时,都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绝不会离婚,就像电影的林嘉莉和德伟。 生活真的是一把无情的刻刀。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婚姻呢?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真的是无解。我想,最后不管从哪个角度,不管是谁,都不得不承认幸福这个东西真的是越来越小的,否则的话,就不需要励志故事了。那些老先生老太太手牵手过马路的照片或许感人,但这份感动,终究是在旁人的眼里更加热烈。说到底,人生是可悲的。 然而这可悲并非不能带来一点正面的意义,因为只有认识到生活和情感的界限,才会知道眼前的是什么,应该如何面对它,才懂得珍惜那些微小的快乐,失去的时候才能更加坦然。 或者说,活得更加坚定吧。
前前言:本人日记搬运
========================================================================
前言:现在是美国时间2016年3月22日,为了纪念《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修复版CC蓝光发售,我终于,记得把这段录音整理出来了……
背景:2015年11月15日,地点台北国宾长春影城,杨德昌导演处女作长片《海滩的一天》修复版在金马影展进行亚洲首映。女主张艾嘉、剪辑师廖庆松、录音师杜笃之在现场观看并出席了映后座谈,该日记为座谈内容。
========================================================================
杜笃之:在拍《海滩的一天》的年代没有现场收音,所有的声音都要一点一点制作出来:每一句对白、每一个脚步声、每一个我们听到的背景声都是一个一个堆叠出来的。我的印象是这部电影在最后要final的阶段,赶着要送亚太影展的时候,破了我的记录,我五天四夜不停地工作。最后好像是为了赶片,很多人在路上送片子,送到新闻局啊,送到影展给人家看,从冲印厂跑来跑去,中间给人家出了车祸,没时间处理,丢个名片说:“啊,我有事在赶,你们晚一点再来找我。我先把片子送完再说。” (笑)今天在这边看这个片子真的很感动,我们在之前准备的工作——对白、配音,现在看都还是很厉害的(笑)。尤其是我们张(艾嘉)导演,在那个时候配音可以说是很少有人这样做的,就是由演员自己来配音,然后可以配到连呼吸的声音都完全一样,这个事情在当时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主持人:现在的年轻的朋友比较难想象,在那个没有3D电影,国片很多的时代,没有明星会为自己在电影的角色而发声的,因为那表示没有身价嘛,对吧,张姐?你们在台湾新电影的那个时期有了完全不同的、相反的概念,为自己的角色发声,那种感情、那种状态。这部电影也真是古怪的噢,最小的那个林佳莉竟然是在电影两小时之后才出现的,然后影片整个叙事的观点在最后也是发生了好多次的转移,这在当时来讲也是个非常不寻常的事情吧?你们当时是怎么工作,怎么沟通的?
廖庆松:那段时间真的是非常赶,我记得我也有五六天是没有睡觉的,剪辑剪到眼睛没有焦点。没有焦点我就睡一下,睡一下半个小时我就醒过来,看到阿德,就是杨德昌,我说:“欸,你没睡啊?”杨德昌说:“我都在听你打呼噜。”所以那个时候真的是非常赶,每个片子抱到金马奖评审那里都还是热的,而且都是陆续一本一本送过去的。然后自己剪辑老是剪完就是两个小时四十几分钟,事实上中影公司有要让我们剪短,可是那天我剪不出来,我就问杨德昌:“杨德昌,你愿意剪短吗?”然后杨德昌就看看我,我笑一笑走出去了。我走出去看月亮,眼眶有点湿湿的,在想,我怎么这么没有能力把它剪短?不过刚刚看完这部片子我发现还好没有把它剪短。
主持人:在那个年代里面,因为电影院一天要放好多场,一部电影超过两小时每天就会少掉一场两场,像这部片子超过160分钟的长度,对戏院来说就是很大的损失了,尤其像中影自己也有经营戏院,怎么能让老板同意的?是因为张姐的关系吗?为什么那时候会让这样的版本出现?因为我的印象没错的话即使到了1985年,我在戏院看《童年往事》的时候就不是现在看到的130多分钟的版本,我记得我在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也比我后来看的版本少了将近要一个小时的长度。所以真是太恐怖、太难得了,在那样子的时代,那样子的市场,那样子的环境,为什么、凭什么这部电影可以当时以这样的长度在戏院被看到?
张艾嘉:当时我们拼了老命了,因为那个时候我是代表新艺城做这个戏的兼职。然后中影的老总是非常挺我们的,非常相信说那个时候所谓的新锐导演是应该要支持的,所以有很多东西跟传统很不一样,但他们觉得应该要支持我们,所以我们就这样子做了。可是没有多久之后我就离开新艺城了。
主持人:跟这部片没关系吧?
张艾嘉:多多少少会有点关系。当然了,因为那时候我做了几部片,这也算是杨德昌第一部完整的长片,之前做了柯一正,之后就离开了。今天看完自己心里也是很激动的,我记得之前我们做杨德昌回顾展的时候我就会找照片,会找到一些老照片,然后在一张照片后面我看到自己写的“我今天三十岁。”所以我刚刚坐在那边我觉得我不只是在看《海滩的一天》,我在看着三十多年来在我的生命中代表那个年代的社会,不少我们熟悉的人物,还有我的家、我的衣服、我妈妈的家,所有东西都在那里面一幕幕地出现,当然了很多东西也是有很多的回忆,可是只有在一幕中,我眼泪忍不住流出来了。可能你们都不知道,但是你(看杜笃之)记不记得,我的那个“外遇”平平,他的声音是杨德昌配的。所以我就觉得有太多太多的回忆,在那个年代可以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其实是很难的,可是好笑的是,到了现在还是一样的难。不过开心的是我们都还在坚持。我们年代的人、喜爱电影的朋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主持人:三十多年前我还很小,我记得我读报纸的影评时,这部电影推出的时候并不是像今天这样说大家来瞻仰一部经典,当时争议其实很大的。大家说这部电影模仿什么安东尼奥尼啊,模仿欧洲电影啊,没有台湾味道。而今天看到整个是一个相反的事情,不仅是张姐变成女强人,在银幕当中不仅是发型的改变,从小诊所到公务人员,从整个时代的性别观念(这里听不清)……这样子太厉害了,在讲一个时代的变迁时把整个时代都压在了这个女人的身上还有她的这种背景,现在也不记得有多少部电影可以做到了,这样的程度。我很好奇张姐当时虽然也是新艺城在台湾的总监,有权力可以决定或推动这个案子,但看到杨德昌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有没有犹豫过说这个东西可以做吗?还是说,哇,太棒了,这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这对电影人来讲也是莫大的一个挑战。
张艾嘉:其实在这部电影之前我和杨德昌就合作了《十一个女人》,《十一个女人》虽然是电视剧,但镜头都是用电影的语言来拍的。从那时候我就知道并不是我们要去推翻一些所谓的老导演,而是电影的语言是可以一直往前走的。你说杨德昌有没有受到国外导演的影响?必然有的。每个导演都会受到看过的东西,看过的电影,艺术表现的东西所影响的。可是你也知道这是杨德昌第一部长片,可以看到他几乎想把他所有想讲的东西全部放在里面。三十多年后我会想说,你会看到杨德昌这么多年一直在转变,他也在转变,好的是他所转变的是他一直在往前一直在进步,他很有诚意地把所有当下那个时刻无论他想什么,他想为谁发声,他想为什么故事在说话的时候,他希望全部都能让观众看得到。所以他还是蛮诚实的,就是把他所有想说的东西都做出来。那时候我们几乎就是一股热情,不用去想太多的事情,还有好多导演,大家也都是这样就过来了。
主持人:另外我听说,只是听说,恰好也在这里验证一下,当时在拍这部片的时候有蛮大的冲突。像杨导这种心中有自己的坚持,但跟传统产业的做法很不相同,所以一定会有冲突,那该怎么办呢?
张艾嘉:所以其实我在演戏的时候要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要照顾他的情绪的,另一个是演戏里面压抑的女人。因为那时候你要拍中影的戏时中影会派一名摄影师,当时张惠恭是中影派出来的摄影师,而杨德昌那时非常地喜爱杜可风,其实杜可风那时候还没有拍过电影。然后就不知道为什么张惠恭也就接受了,(杨导)当时就去说服,说可不可以有两个摄影师。刚开始一直都合作得很好,可是到那个海滩的时候,我就看到他们两个在那边吵架,杨导跟杜可风在吵架。好像在戏里面,我远远地看,就可以看到那边听不见的声音(笑)。然后摄影师就走了,含着泪走的哦,我就不知道要去追哪个,过一会儿导演就喊说:“叫杜可风回来!叫杜可风回来!”他就是懂太多东西了,比如说你光打得对不对,他什么都懂,所以基本上你骗不了他什么东西。尤其是你想象一下一个摄影师在打光的时候,导演就拿着测光表在旁边,这个压力其实是蛮大的。基本上每一个部门他(杨德昌)都可以坐在那边说“你走掉好了。”当然除了我的角色(笑)。
主持人:因为杜可风也在台北嘛,他的新片也要在金马影展放映,然后那天晚上他喝多了还跟我一直说如果没有你的话《海滩的一天》是不可能完成的。然后他又跟我说了一件事,也要求证于您,因为我不知道他说的真的假的。(听不清,可能是在说杨德昌)就在旁边看他,怎么摆,怎么拍,他也不干涉不参与,然后就离开了,是真的这样让杜可风发挥的?
张艾嘉:是,杜可风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摄影师。
主持人:然后杜可风说当时他连打光怎么打都不知道,在拍这部片之前他不知道摄影是要打光的。我说会不会太夸张了一点,这样你也能来工作?他说是啊,那个时代什么都有可能性。
张艾嘉:我记得在配音的时候,中影当时的配音场是非常大的,导演要求也就蛮多的,杜哥(杜笃之)在里面搭了一个房子。
杜笃之:因为那个房屋很大,吸音的处理不是很好,你在里面讲话有点像一个礼堂,(我们)就在这个大礼堂里面搭了一个小房子。这个片子里面在小房屋讲话(的场景)我们就把演员放到这个小房子里面讲,你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回音。有时候我们到银幕后面去配音,因为银幕后面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没有吸音处理,是有回音的。所以我们就在录音室里面到处找适合的空间,(电影)那里面有很多日本式的房子,走路会有木板的声音。我们就让电影公司订了很大一个木板在录音室里面,然后在木板上走路才做出那些声响。
主持人:我记得当时很多外国的影评啊影展都不晓得我们台湾当时的做法,很多人都以为这部片子是同步收音的,造成很多误会。
杜笃之:不过我们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为这部片子做声音而骄傲,很长一段时间。
主持人(问廖庆松):你到底觉得谁的片比较难剪?侯孝贤还是杨德昌?
廖庆松:这两个都超难剪的,一个是精密的设计,一个是精密的设计要剪出不设计(的感觉),一个是完全自然,一个是要剪出比自然更自然。两个剪完看起来都像没剪过一样。
主持人:这就是你为什么至今没有得到过金马奖最佳剪辑的原因吗(笑)。开玩笑啦。
接下来观众提问。
观众甲:我想请问一下杜笃之,听到张主席说《海滩的一天》里面那个角色是杨导配音,我在想说可能还没有挖到很多的宝,以您跟杨导的交情知道他还在其他哪些电影里面配音过吗?
杜笃之:好像《独立时代》还是《麻将》里面的张国柱是杨导帮他配的。
主持人:那杨导在选择帮某个角色配音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的原因?除了里面的声音不是很适合之外,有没有说我比较认同这个角色(然后就给他配音)?
杜笃之:他好像有一点想要留他自己表演过的感觉下来,就找一个他很喜欢表演的角色。
张艾嘉:平平的角色就跟他还蛮像的。
观众乙:我想问一下张姐在刚刚这部片里面您印象最深、自己最喜欢或感觉演出最困难的是哪一段,谢谢。
张艾嘉:其实我刚刚看就觉得这个角色跟我本人是非常不像的,因为我不是一个压抑的人,所以从头到尾我未必可以了解这样一个女人是在想什么。可能在我们那个时代我也算一个,不能算前卫吧,就一个敢说、敢做的那种人,而这个女人她什么事情都压下来,都不敢说不敢做,把所有东西都投射在某一个人身上依赖在某一个人身上,比较不像我。所以我觉得从头到尾对我来说都必须要进入另一个状况,一会儿要跳入那个角色一会儿要跳出那个角色对我来说是最难的。还有一场戏,是当我在海滩的时候,徐明对我讲说:“不管哪一个结果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我就在那一霎那终于明白了说“对,得走了。”
主持人:因为这个角色跟你个性完全不一样,所以你有提出跟杨导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去刺激、驳倒他吗?
张艾嘉:没有欸,因为杨导的剧本是非常精密的。我只记得在最初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他会常常跟我讨论说每个女性的成长,怎么样让她……因为你看得出刚开始的时候,特别是胡因梦这样一个角色,当她跟那样一个男孩子去谈恋爱,其实是非常不相像的背景的两个人在相爱,要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很清楚。后来我就说,我们可以把她(胡因梦)带回我老家,父亲就能很快知道。我就记得这么一件事是我们两个谈出来的,父母亲看到这么一个外来的女孩子马上会做出的反应,会做出来的事情。可以看出来每个角色他(杨德昌)都花了很多时间去想他们的背景,他们会做的事情会说的话。我相信在那个年代很多导演跟编剧都受到了杨导蛮多影响的,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觉得自己学到很多受益很多。当然也受了很多气(笑)。
主持人:就像杜可风说的嘛,没有你这部片就不可能完成。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可能没办法再开放现场的朋友问问题,难得今天三位都在这边可以同台,大家可以再做个简单的结论吗?就是对这部片子可以再简单地聊聊。先从廖桑开始。
廖庆松:其实我很完整地看这部片子也是这次,因为我从剪片子到最后都没有看到,今天是第一次看。也很讶异说杨导对女孩子这么了解,也感受到张主席演得真好,而且里面很多画面我剪的时候还感觉没有那么漂亮。
杜笃之:我也是跟廖桑一样,也是三十几年没有看,今天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修复版)。虽然说不是我们做的,尤其是隔了三十几年有一些东西,有一些东西已经忘了,但今天看了真的还是让我觉得杨导真的是非常非常不简单。我还是一样为曾经参与这部片子感到很光荣。
张艾嘉:我想就像戏里面杨导写的说“时间很伟大,可是也很恐怖。”可是我觉得那个时候大家都努力过做了这么一部戏,然后三十多年后拿出来看我们不觉得丢脸,那个时候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还是坚持那么一句话,我们就是要做好的东西。
主持人:好我们最后再次以掌声谢谢三位。
看杨德昌的电影,基本上是不用在意豆瓣的评分的,要注意的是豆瓣上的评论。
在豆瓣上,每部杨德昌的电影背后,都有肉眼可见的说画质的问题。
甚至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电影中,很多小伙伴评论早前在看《牯岭街》的时候,
电影院内一片漆黑,但是台下的观众都在讨论这部电影讨论得热火朝天,这种画面不禁让人好笑。
因为杨德昌早期的电影基本需要修复,没有修复前,大家能看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片黑暗。
幸运地是,我看到的杨德昌电影都是修复版的,很清晰;
这也意味着一种遗憾,我认识到杨德昌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看了《恐怖分子》,我以为这是我认为最喜欢杨德昌的电影,没有之一。但是看到《海滩的一天》我艰难的再次摧毁了自己,这个才是最爱,没有之一。
这部电影用了很文学性的讲述方式——倒叙。
尽管影片时长166分钟,却全程抓住观众兴趣,丝毫不觉得乏味。
但是却又不仅仅是倒叙,还有倒叙中的倒叙,倒叙中的插叙。
如果按照时空来划分,则是现在的时空,回忆时空中的回忆,还有讲话中的回忆时空。
几段时空交叉在一起,却丝毫不显凌乱。
杨德昌在《恐怖分子》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方式,只是《恐怖分子》中的手法更显老道与纯熟。
在《恐怖分子》同样的场景,在现场的这场戏中插入过去相同场景时的声音,
例如在影片中前后出现女主独自一人在家,电话铃声响了的镜头。
在第一次,电话铃响之后,女主赶忙去接;
在第二次,女主准备离开这个地方,却插入了之前电话铃响的声音。
这里的妙用不仅仅是暗示了女主离开的原因,还巧妙地串联了两个时空。
倒叙,也就是电影中常说的“闪回”叙事方式,一般是当摄影机对准某个人的眼部或面部做特写的时候,
插入一段关于这个人的过去的回忆。
不过这种看似真实的“回忆”其实具有欺瞒性,有些注重细节的导演会安排几段闪回,
例如在悬疑类电影中,在第一段闪回时,让你以为这个人是个凶手;
但是随后再对第一段闪回进行补充,让你觉得是自己以为错了,那个人其实才是凶手……
这种方式其实是来源于西方流派,杨德昌出色的地方在于保持着叙事的完整性,
不至于沦为让人费解的“纯粹意识流”。
在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作品《八部半》就是这样,毫无预警的插入主角的童年或者以往的一段回忆,
有时让人完全分不清这是现在还是过去,还是梦中的场景?
(但这绝不是《八部半》的不足,这点以后再细说。)
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刚开始会有点日式家庭的感觉,刚看完甚至有种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既视感。
都是逃不开的家庭的宿命,无论怎么逃,无论到哪儿,都躲不开原生家庭对心灵造成的阴影。
女主从小就看到出轨的爸爸,于是她不相信爸爸,婚姻一定要自己选择,
可是后来自己选择的也在纷杂的环境中出轨了。
父辈的那一代还是婚姻包办的思想,看的是门当户对。
而上一代的门当户对指的就是对方的家庭背景,他的个人学识,就业,长相性格这方面基本上不是特别在意,他们总认为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硬件条件却不易获得。
在我们进入社会许多年后,发现也确实如此,但是三观上的门当户对更为重要。
小伙伴看完以后跟我说,哎呀,他们台湾怎么那么落后啊,80年代还婚姻包办?
我笑着说,你别说80年代,就是现在我们大陆的某些地区还是婚姻包办呢,例如在福建莆田地区,
很多都是这样,女孩子嫁过去一般都是不让出去工作的,就在家里持家就行了。
在电影中,经过这“海滩上的一天”,王佳莉长大了,开始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女性。
电影开场,就介绍了胡因梦饰演的那个角色,大学毕业以后就出国深造,一直练钢琴,拿奖,
除此之外,没什么故事。
但是在电影开场前没什么存在感的王佳莉,却是满脸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在王嘉莉没有离家出走,为自己的爱情跟自己的家庭对立前,谭蔚青一直是王佳莉自由向往的对象,她觉得像谭蔚青那样的女孩子真是自由自在的。
王佳莉在家中呆着,觉得像哥哥那样,听从父亲的安排,结婚生子。
大嫂在电影中表现得始终是痴痴呆呆的,一句话都没有,这不是她要的幸福。
所以她偷偷离家出走,希望结局能有所不同。
离家出走那一段拍摄一气呵成,有所不忍又义无反顾。
妈妈即使发现了,也没有阻拦,算是默许了女儿的行为,希望她不要步自己的后尘。
影片中的两段舞蹈的不同,大概相隔了7,8年左右,也恰恰应征了台湾将近10年的社会变迁。
这部电影用生活小事,在影片中以小见大的默默交代了影片的背景,史诗级的表现如此地漫不经心,甚至让人毫无察觉。
也许,当我们自己在经历具有历史性的一刻的时候,也就像洪流中翻滚的小石子,只能随着水流被冲向四面八方,等待潮水过去后,才能回味出一点滋味。
此片拍摄正直台湾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张艾嘉饰演的王佳莉就是代表,
从学生时代到家庭式的婚姻包办,到结婚后一段时期介于不工作与等待总是加班的丈夫的迷茫,
再到反省自身,找到独立的自己,成为职场精英,每一个形象刻画得都入木三分。
看完电影好像过完了一辈子。
这部电影神奇的地方在于,张艾嘉的年龄与心情的表现都让人无可挑剔,学生时代的她眼神都透露出无忧无虑,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碰到的各种生活问题,让她的眼神逐渐犹豫。
在面对家庭问题,感到无解的时候,这时她也碰到寂寞中的诱惑,她换了个泡面的爆炸头,
这个发型反映了成熟,反映了她内心极其想要改变,也反映了她纠结的内心。
从学生时候的张艾嘉,到职场精英中的张艾嘉,变化的不仅仅是眼神发型穿着,是确确实实让人感到了年岁的变迁,演员的演技和化妆在这部电影中展露无疑。
甚至让人惊叹,这真的不是在演员十几岁和三十多岁的时候拍摄的吗?
胡因梦的出场非常惊艳,优雅知性的女钢琴家,随后切换到过去的她,长发飘飘,标准的鹅蛋脸,
跟哥哥跳舞的那段,我有个大胆的想象,这真的不是在拍洗发水的广告吗?!
有人把胡因梦跟林青霞相比,觉得二人的美貌相差无几,看完电影后觉得传言不虚。
怎么会有这么标致的人,怎么可以美成这个样子?!
随后查了胡因梦的资料,有两条介绍让这个女人充满了神秘感:
1,35岁不接任何演艺作品;
2,前夫李敖。
她还是个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生命的不可思议》中记录了她降临世界的神奇经历。
在王佳莉的大哥弥留之际,他们曾有过一次聊天。
哥哥佳森说自己的错误就是太信任了父亲,尽管不是那么喜欢医学,还是一辈子呆在了小医馆里,娶了自己不爱的但是门当户对的女人,最后随着台湾社会的变迁,他也成为一个被社会的淘汰的对象。
但是这时候王佳莉说自己的婚姻,最大的错误就是太不信任自己的丈夫,如果再来一次,
自己一定要学会完全信任别人。
哥哥佳森告诉她,永远不要盲目信任任何人。
这好像看似无解的问题,到底是要信任别人,还是不信任呢?
哥哥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定要信任自己。
不管选择相信不相信,都要相信自己的选择。
佳森在弥留之际,还想再好好看一遍这个世界,如果有可能,想要再次经历一次。
也许佳森当初选择抗争到底,他会跟谭蔚菁在一起,只是两个人的生活也许会平淡,也许会清贫,但是总还是快乐的。
快乐是什么都换不回来的。
那么王佳莉呢?
我说好像王佳莉当初偷跑出来,但还是没有找到自由,丈夫德伟不知所踪,甚至是死了,
还不是悲剧?
走或者不走,她都走不出那个命运设定的怪圈。
笼子里的鸟像家里的每一个人,小佳莉是,妈妈是,佳森是,作为家长权力代表的爸爸也是。
但是朋友看完后觉得王佳莉已经自我救赎了,经过海滩上的一天,她彻底独立了。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丈夫德伟必须失踪,必须死,这样她才能够发现自我,找到真正的自我,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其实就像阿财在海滩上对佳莉说的那样,德伟存在不存在对他们的生活都不会有任何影响了。
不过在影片中只有德伟的形象显得比较单薄,有点脸谱化,唯一显得形象稍微立体一点的就是在德伟不停地打电话中。
阿财说公司根本没有那么忙,为什么德伟会有那么大的压力?
我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德伟一直加班?
但是也渐渐明白了,即使工作没有那么多,德伟还是要一直跟在阿财身边。
如果他不跟在阿财身边,如果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阿财怎么放心让他做总经理,
把那么多钱款交给他处理?
这就是一个矛盾,也是一个巨大的嘲讽,看似不是工作的工作才占用了最多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
现在很多公司里的高层整天加班,相信都是被这个矛盾和嘲讽所羁绊,所束缚。
明明他们的工作很少,但是跟所有人都要搞好关系,而关系这个东西才是最花时间的。
通过自己的离家出走,追寻自己的爱情,决定自己的婚姻。
随后又因为自己的多疑,间接导致了德伟的失踪,
王佳莉在海边终于获得了自由,她打破了那种所谓的家庭宿命,打破了轮回,
也说明自己的命运还是要自己去努力,相信自己,就可能冲破所谓的命运。
当然这个路程很长,有得必有失,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德伟就是她所失去的东西。
最珍贵的东西就要用自己最在乎的东西去换取,灰姑娘最终跟白马王子在一起了,但是却失去了自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在80年代,《海滩的一天》就用了这样的开放式结局,在当时的台湾是尤其先进的,
所以这部电影也是打开了台湾电影的新浪潮。
好像黑泽明的《罗生门》一样,每个人说的故事都不一样,到底谁说的是真的故事呢?
我们不知道,但是真实的故事还重要吗?
这样的手法在《恐怖分子》中也有运用,而且运用的手法更加老辣。
很多人说《恐怖分子》是双结局,但是真正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只有一种结局。
那就是男主自杀了。
不过导演让观众误以为可能有一种结局是男主把老婆和奸夫杀了,但这也只是男主的想象而已,
这是男主的理想,他想象自己终于勇猛一次,做一次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但是现实真相是懦弱的人始终懦弱,他最终能伤害的只有自己。
很多人说杨德昌的电影絮絮叨叨,始终的慢节奏,这样的4个小时电影还不如拍成电视剧。
我觉得不然,这样说实在是个误会,如果没有那么细致入微的铺垫,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夯实,
怎么能在电影进入高潮时发挥得游刃有余?
非要如此的细致入微,不然达不到这样的深入浅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看完觉得灵魂受到了重击我,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我却觉得是绵里藏针。
在《牯岭街》中男主角小四给小明的那一刀,我感觉自己是杀人者,也是被杀者。
我被杀了,却说不出一句话。
人在悲伤到极致是寂静无声的,这是绝望的声音。
杨德昌的电影后劲是很大的,不是那种给你特别猛烈的一刀,而是杀人于无形,我觉得自己被温水煮青蛙。
也明白,像这样的导演就像一个默默站在幕后的人,什么都不说话,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候,
发出最致命的一声。
他太冷静,太洞明,太聪明。
每次看完杨德昌的电影,总觉得好像过完了一辈子,好久说不出一句话,
而后爆出一个粗口,牛逼!
抱歉,用如此粗俗的话来描述,但也找不出任何确切的词来表达。
觉得很累,虽然他在电影中从来不会给出任何答案,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答案的啊。
也正是这样,正是他让我看到生活的无解,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方向。
在台湾看2K修复版大银幕,效果极佳,画质感人,如同新片一般清新亮丽。张艾嘉与胡因梦的美无比清晰。徐明的表演也很出彩。全片倒叙且几乎无配乐,令很多段落显得沉闷冗长。杨德昌处女作便直击台湾的中产危机与情感困境问题,非常凌厉,开放结尾也很厉害。但台词过于直白说教,不如后面几作成熟
一口气看完《海滩的一天》蓝光修复,166分钟,摄影、色彩、剪辑极佳,实在精彩,杨德昌这个人像哲学家,太通透,好像生下来就苍老了,从没幼稚过,长片处女作就这么厉害,80年代这批年轻人时髦大气,个个气度不凡,尤其张艾嘉灵气逼人,懵懂少女,纯情学生,成熟人妻,深闺怨妇,职场女性,全包圆了。
大二时候百老汇有杨德昌电影展,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杨德昌第一部长片就166分钟,的确容量很大,多线交织还原一个女孩成长为女人的史诗,时间线剪切很到位,情节交代的很清晰明白。刚开始以为是两个女人忆恋爱旧事而已,没想到话题越扩越开,展示了一个家庭的图景和一个女人的成长史。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后来都成了华语电影的神话。
超强悍的处女作
“社会好像故意将丈夫和太太分开,男人有男人的场合,女人有女人的范围”,这是婚姻模式的外在窘境,而其内在冲突,源于男权支配扩张的习性遭遇了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再加上情到浓时情转薄的天性,由臣服向平等过渡的道路步履维艰。独立意识虽能让女性找回自我,但未必是拯救婚姻的一剂良药【9 ↑】
佳森太过于相信一个人,佳莉则是不相信,两人却都不幸福,杨德昌的电影有难题,最后又都解决不了难题。
4.5,其探讨的女性觉醒和中产阶级迷失的主题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相当前卫的,再者超强的电影意识像交响乐一般恢宏,张艾嘉看着跳舞的人,舞姿的投影映照在旁边白墙上,还有哪些黑暗中的细节和光影,具象的电影竟可像文字一般描摹人物内心,不可想象,缺点是说得有点多
159min版。杨德昌处女长片,仍聚焦于都市症候群患者,此时风格已初现,只是惊叹于已有情感时空化的概念:电影用闪回与叠加闪回辅助叙事,把每个人封锁在单独的困境,逼发出不同个体在空间中的情感变化;同时注重于对过去的重塑,对不同视角的回忆进行回音式处理,与现实共同编织出畸形的都市传说。
在海灘那一天,佳莉解開了某種生活的謎,得到嶄新的自己,這一切說是德偉消失給她帶來的也不為過。然而,德偉呢?必須瞞著老婆同事吃藥的他,有解開這個謎嗎?被困住的男人,連離開海灘的權利都沒有。
八一年,徐复观在美国,名动朝野,华人知识分子纷涌而至,一面诉说思乡之情,一面怒斥大陆的知识青年深陷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媚外的心理极盛。时光若倒退四十年,我们也可以说,杨德昌也是那个深陷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的台湾新青年。生活仪式化给他的启发,就是离开男人的女人烫着杀马特的卷发,在马路上一走一扭;而濒死的男人只好躺在病床摇头晃脑,爸爸的威权让儿子没有选择,毕竟千错万错都是肉体的错!这哪里是身体长了癌,分明是脑壳也坏掉了,不是说杨德昌和侯孝贤这样的电影没法看,而是只能眯着眼睛看,看得太清楚怕是金马顶上了鸡屁股,铁鸡啄歪了毛驴的蹄。
三重叙事,长度可怕(但是难得不乱),简直是一个二十集电视剧的架构。老杨第一次拍电影,各种东西都往里塞,理一理其实足够拍三部片了。核心是都市对人的异化,强悍小三面对正妻那段着实惊艳。国语台语日语德语,侯孝贤吴念真。声音剪辑是亮点。海滩那个刻意模糊的处理很欧洲范儿。
虽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没啥多说的,抛开那些乱七八糟说给迷影青年的鸡汤,杨德昌本人就是天才。并且杨德昌也再次证明了,在男权社会下,男性创作者审视女性的态度,反映(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段位——道理很简单,这体现得是你的洞察力与共情能力
如果蔚青如愿以偿嫁给佳森,恐怕与佳莉嫁给德伟的本质是一样的。。“沟通”其实是句鬼话。
“我们读过那么多的书,小时候一关一关的考试,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怎样去面对这么重要的难题。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也没有给我们任何练习的机会。”正如谭蔚青所说,那一刻最残忍的,莫过于追问那天海滩上还发生了什么。
「新的开始」是杨德昌电影从处女作开始就在探讨的一个母题:试着开始完全信任对方,试着去美国,试着搬出去住,试着和旧情人重新开始。但无论如何挣扎,一切都会像宿命般指向徒劳。生活很冷,在风中奔跑更冷,所以我们只好停下脚步,独自拧巴成一团。
真是难得牛逼的处女作。160分钟的片子,但是一点不觉得累赘。看了一些人的影评,深有同感的一句话是,独立意识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确有帮助,但未必是婚姻的一剂良药。女儿对妈妈说当初我错了的时候,妈妈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我以为的理解是,无论她当初的选择是什么,在时间的覆盖之后,结局未必会比
没想到杨德昌的第一部长片我到最后才看,惊讶的是他在近四十年前就在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女主佳莉逃离了家庭中的父权控制,却又无意中掉入新的婚姻陷阱中。在和丈夫貌合神离后,她一边回忆儿时父亲的出轨,一边问母亲,难道你不怕爸爸抛弃你,然后没人照顾你吗?母亲回答,你爸爸一直都是小孩子,是我在照顾他才对。全片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不是自私强权就是虚伪懦弱,就连逃避都各有不同的方向,德伟面对难题缺乏担当,佳森面对强权不敢反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杨德昌似乎一直都是这样,无论是什么选择,最后总是指向人生的遗憾与失意。但好在仍有一些人,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能保持着直面人生的勇气,所以佳莉忤逆父母之命选择了爱情,又在丈夫出轨失踪后重新振作起来回归到事业中,好友小慧也离开了年轻男友开始了新生活。也算是一点鼓励和希望吧
「有人說,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孩子,可是我不覺得,因為,如果我都沒有辦法告訴自己生命是有把握的幸福,我怎麼可以對另外一個生命說,只要你來,我就可以給你幸福。」
有胡因梦这样的大美妞在,谁还看张艾嘉演什么受气小媳妇啊,真是选角失败……话说回来,爱德华杨的视听观念确实甩当时华语片一大截,可他的问题也暴露无遗,太爱用台词发问、说教,要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