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后的字幕:我自杀是因为你不爱我,因为我不爱你,因为我们的关系冷淡了。我自杀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关系,给你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痛。自杀是为了给对方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痛。这帅哥够狠的!这是什么深仇大恨啊!我要用死折磨你!
搞得大家写影评都要引用这句,好像不点个赞不足以装B,就像那句烂大街的法国小资句子“我更爱你被岁月摧残过的容颜。。。”
如果你没有经历年少多金,没有曾经风流倜傥,没有玩过纸醉金迷,没有享受放浪形骸,那么你根本没办法理解这部电影。这只是富二代马勒的日记罢了。我相信大部分人觉得这是无病呻吟,无法感同身受,不多给一颗星又怕显得自己很土。。。
缓慢,沉重,镜头很有美感。
“明天我就自杀”,然后就真的自杀了,是绝望者最后的呼救吗。
看的时候总想到《野草莓》与《四百击》,可能都是严肃电影,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比如电影里随处可见的各种文化中的雕塑,埃及、日本、两河流域之类的;比如好朋友们与自己的对话的机锋“你到了新的年龄了,不能再一直年轻下去了”。
所以把生命的意义归结于女人和金钱也可能是一种虚无吧,年轻的时候因为帅总可以吸引到女人,现在却不能了。
仿佛还提到了又阿尔巴尼亚参战背景,可能也有关系。
很多都看得比较迷惑,最后回宿舍珏来了一句“也许是因为性无能,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自信,所以就失去很多活着的乐趣,所以才追逐对女性的掌控感,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理解,突然就感觉弗洛伊德的一切都起源自性冲动并不是真的歪理学说)狗头。
为什么要那么喜欢喝酒呢,因为喝酒就可以避免思索意义,所以一直在说“”等待一件事的发生:也许就是等待被真正的爱而已。没有人爱他,没有意义的生活,于是选择去世。
19.11.1 卫津路放映室 与panda 珏 panda舍友
如果影片名字《the fire within》可以翻译成《心火》或《灵火》的话,大概要比“鬼火“的感觉来的不那么怪异。很难相信这么阴郁苦闷探讨死亡的电影和张扬绝望激情四射的《烈火情人》是同一个导演。观看《鬼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男主角从出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与规则的格格不入,这样一个矛盾而敏感的人似乎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归宿。
他观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明明醒着却如喝醉了般行为奇特,那些往日里正常的举动在他眼中逐渐变成了怪异的符号,人们的谈话充斥着虚伪和空虚,最可怕的是,他渴望回归社会来找到方向,却正是在这样一个黑白色的绝望社会里彻底迷失。
触感、性爱、谈话、关心、温暖、内在、快乐、爱情、友谊、金钱……他渴望一切,他看起来什么都拥有,然而最终一无所有。从这些事物身边跑来的他终于轻松自在,读一读喜欢的小说,不需要在多数人的愚蠢中苟活,一把对准心脏的手枪解决了一切。
我自杀是因为你不爱我
因为我不爱你
因为我们的关系冷淡了
我自杀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关系
给你留下
永不磨灭的伤痛
孤独的游荡在世间中,内心却燃烧着不被任何人发现火焰,在追逐可触摸的情感安慰中自燃。
一个人可以因为绝望而死,但不要妄想要给别人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
很少能如此于一个角色近乎镜像地联系在一起,路易·马勒以它的优雅和自如慢慢令人滑入绝望的阴霾之中,塑造了一个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悲剧人物,酗酒是社会的施压但也是通向解脱之路更令人矛盾,电影每一次镜头的运动、特写、Erik Satie的钢琴曲,都是无可抵挡,令人心碎的情绪。
在酩酊中毁灭
玄霜绛雪何足云? 薰梅染柳将赠君。铅华之水洗君骨, 与君相对作真质。
6/10。如果你已预知明天只会给你更多的孤独和空虚,你还会选择活下去吗?如果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样,那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吗?目前为止最不喜欢的一部马勒,即便在我很失落的心境下看这片依然走神无数次,说明他拍得并不好,离期待中那种‘’极具灰暗和颓废色彩‘’的效果简直差太远太远了!
9.3;“明天我就自殺”
看着有八部半的感觉。你也会跳剪哈~字幕似乎有问题
要对我的朋友们说,“你要还是我的朋友,我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否则你不是我的朋友”
我能自己写,而且能比路易·马勒拍得更好。
“我已经不爱她们,她们也不再爱我,我们已经没有联系……”这是花花公子阿兰的临终(自杀)遗言。阿兰的悲剧在于,他的生命只有爱和酒精,而这两样东西也是他的忧郁所在,当他再也寻觅不到这两样东西的时候,他的生命便如同行尸走肉了。大部分是莫里斯·荣内特的独角戏,他的忧郁气质不输詹姆斯·迪恩
人生需要有东西维持生存,要有东西可以为之生,要有东西可以为之死,若缺少一个则导致戏剧性人生,缺少两个则导致悲剧性人生。
还是喜欢路易·马勒,因为他是新浪潮这班人里心最软的一个。
“鬼火”象征着那些身处喧闹繁华都市中迷茫个体的强烈死亡冲动,这在某种层面上形成了一种“死亡神话”式构型。阿兰结尾的自杀便是诉诸于死亡神话对其所处的虚无缥缈的无意义世界进行着的生命刻痕(以死亡为代价),正如同结尾阿兰所说:“我自杀是为了增强我们间的关系,给你们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痛”。阿兰在心如死灰的负面思绪下用仅存的零星理想主义闪念将自身肉体的消亡雕刻于现代社会这一巨型面具之上,企图赋予虚无以意义。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悖论
"你治愈了"——一种戈达尔或者雷内式催眠,新浪潮与左岸派风格在《鬼火》中近乎并置,但它却永远指涉自身,路易马勒以松的情愫—无意义行为(在王家卫的影片中则很紧)模式填补了《局外人》之前、之后。或再现镜像阶段论:完全的自身—外界审视与寻求一个不可能重复的"享乐",再到语言、跳接、毁灭
儘管我是那麼喜愛路易馬盧的電梯和鬼火,卻無法給鬼火打"力薦"的5星。畢竟我還是希望健康的人生觀能帶領每個人撐過虛偽寂寞的無情掃射。
路易·马勒第6作,获威尼斯评审团大奖。莫里斯·侯内气质绝佳。跳切和特写运用很新浪潮。对男主徘徊于焦虑与无聊间的心态描摹精准而犀利,令人犹然念及叔本华。| 踱步,喃喃自语,涂鸦,层叠纸盒,拔娃娃头,臆想通话应答 | 在井底的太阳比地上更暖和 | 你就在我面前,但就是摸不着 | 守卫黑暗。(9.5/10)
我自杀是因为你不爱我,因为我不爱你,因为我们的关系冷淡了。我自杀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关系,给你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痛。
电影放映完才发现身旁坐的是施隆多夫...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团鬼火
无比意志坚定的向死一天 难以言说的悲凉伤感 宿命论 感同身受 拒绝成年拒绝平庸 自从阳光灼伤了你的眼睛,你就开始保卫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