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人类常常会有一些情绪反应,比如害怕、无助感、愤怒、重复回忆、失望以及希望。
朋友圈里总有人分享诸如“某小区内又出车祸,家长只顾玩手机孩子命丧车轮”之类的小视频,忍不住点开,一幕幕小区监控录像里的惨剧便放出来。有孩子之前,我就只是气愤。觉得这些家长太不负责任,这些孩子太无辜。有了孩子以后,就只是害怕、恐惧、甚至焦虑。翻看视频留言区里大家的讨论,构想怎样的防范措施能将此类事件的发生率降为零。复牌的结果往往是“社会发展落后,应该想办法移民,以绝后患”。然而,这部电影告诉你,移民也没用,恐怖的灾难在最发达的美国,美好富足的白人中产社区也会发生,猝不及防。
这一天,就像以往的任何一天一样,家庭主妇蓓卡在操持家务,鸟在叫,松鼠在跳,狗追着松鼠跑出去,宝宝追着狗。只是车道上开来一辆汽车,开车的高中生看到了狗,却没看到紧随其后的孩子。这片在主人公精神情绪方面的刻画非常细腻,因而故事的曲折度上显得平淡:在遇到意外以后,意外关联的人如何变化。
一次事故,两个家庭,永远抹不掉的悲痛。在真实的世界里,恶贯满盈的恶魔往往离生活很远很远,造成伤害的却是善良的人。比如影片的一开始,好事邻居邀请遭遇创伤后的蓓卡参加晚宴,本意是善良,却意外踩到一颗花草。一分钟前,女主人种下这颗这颗花草的时候第一次露出微笑。陌生人的意外行为,断送了它的小命。就像8个月前的那场车祸。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性。人性便是复杂的,便不是非此即彼的理性。如果用理性来看待此片,便失去了一次心灵洗礼的机会。不如去做数学题,得到一个答案。孩子死了,人死不能复生。这个答案如何能够被接受?妈妈是第一个感受到这孩子存在的人,从怀孕伊始,到一口一口为了孩子忍着恶心吃饭,到后期孩子的胎动,到生产中的艰辛。其他人与世界一道第一次看到孩子的时候,妈妈早已经习惯了孩子的存在,他们已经是“熟人”了。然后就是日夜的陪伴,一口一口的喂孩子吃饭,吃穿住行的打算,孩子的一切成为妈妈的唯一事业。孩子从只会躺着,到翻身,到坐起来,自己爬,站起来摇摇摆摆,跑来跑去,学习每一个词,第一次说梦话,到能追着狗跑,每一点变化都在妈妈眼睛里。突然,这一切都没了。如何应对?
我们看到主人公参加互助协会,协会里有很多失去孩子的家长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有的经历8年却最后依然无法直面痛苦,夫妻分道扬镳。有的诉诸上帝,用神话故事麻醉自己。有的滥用药物、有的默默忍受。失去孩子这件事,就像落水者头顶的海水,上涌翻滚,或激烈或平静地一点点淹过头顶。有人试图抓住什么,有人抓不住,有人以为获救却又掉回去,有人……
我们的主人公的心,在观众的注视下,在各种情绪中或急或缓地游荡。这个故事太精妙,细节设置太到位,我们不需要演员大喊大叫,不需要她念出长长的对白,就在一件件生活事件中,我们看到她和他,爸爸妈妈的心。即便我们自己家里没有孩子,或者自己家里的孩子没有发生事情,我们也能理解他们。懂得他们对于丧子的事实的拒绝,对所有当日发生的细节之悔恨,对在公开场合流露哀伤的恐惧,甚至理解将责任归咎于肇事者或狗的恨意,对自己无力回天感到愤闷,等等灾后心理的正常反应感到理解。懂得蓓卡为什么在超市不顾礼貌干涉别人,懂得她为什么打人。懂得她带领观众去妈妈家时看到狗的愣怔,妈妈的尴尬(或许能够提前把狗藏起来)。懂得怀孕妹妹的纠结(或许还有点儿荷尔蒙紊乱)。懂得她见到肇事者的心情。懂得闺蜜的理解与不知所措的逃避。懂得这对夫妻的争吵和相互依赖……我们懂这些,因为我们也是人,人性是通的。我们懂得,我们慈悲。
这部片子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善良而慈悲的,包括那个一言不发看着男人胡说八道搅黄生意的房屋中介。所有的人都试图帮忙。闺蜜就像自己做错事一样躲起来;闺蜜老公频繁找爸爸出去玩;互助会的倾听和容忍;亲人不惜自揭伤疤的劝说;妹妹的逃避;以及肇事者的种种行为。这些人都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悲伤,感同身受,并试图帮忙。这就是慈悲心。影片安排怀揣解药的是肇事者。肇事者也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或许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他痛苦挣扎很久,某一天看到那本平行宇宙,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便决定将这个想法做成药送给受难者家属。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也是一个巧妙安排。另外一位解铃者是女主人公的妈妈。同样丧子又最了解女儿。不得不佩服编出这个故事的人,对生活有多深的体悟。
至于为什么蓓卡的药在肇事者手里,那是因为这场意外灾难的亲临幸存者只有他们两个人。只有他们才更深层次的懂得对方。丈夫虽然同为孩子的家长,但爸爸不在当场,间接知道原委,事后才看到肇事者,在心理恢复的过程中与女主并不同步。其余亲人朋友们的安慰则是隔靴搔痒。母亲能说到点上,毕竟女儿是上升了一个阶级,而妈妈几乎独自带大两个孩子(这个片里没说,但这样的家庭结构没说也等于说了),这份强大是有继承关系的。可惜的是两场灾难的发生在时间线上距离太远,11年前的经历到现在,面对4个月的痛苦多少有点答非所问。只能给予事后回忆起来最有用的,却不是当下的药。这也是为什么与妈妈上来是矛盾,到后来才接受和解。
那么结局呢?主人公好了吗?那天蓓卡读完漫画,从心里接受了孩子的死亡,她打算去找肇事者,也是唯一一个可以聊聊的人,看到他去参加毕业舞会,然后在车内痛哭。她哭的是孩子死亡这件事,到此这份母亲的悲伤终于释放。影片给出答案,这悲伤慢慢变小,像装在兜里的砖块,有时会忘了,有时摸摸还在。或许在平行宇宙里,家里没养狗,那天没有松鼠跑过,肇事者走了另一个街区……总之孩子还活着,在公园阳光照耀的草地上玩耍,慢慢长大,作校车去上学,吃妈妈做的点心,逃课被妈妈责罚,参加毕业舞会……
最后,再称赞妮可的盛世美颜与精妙演技。
以及,想到小时候背过的那首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般。。
挺好的 有些坚持我们是不必那么执着的 放开了 反而就豁然开朗了。你觉得呢?
看这部影片时,正处于“意外风波”中。心情起起伏伏。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会给人压抑感的电影。因为表现的情感太过沉重。做为父母,失去年幼的孩子的确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去平复。而且往往是暂时的,因为那种失去的痛苦,会是一生的阴影。妮可。基德曼的表现非常棒,所以即使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调调
平淡寡然。我怎么觉得Aaron演的更好?两人争吵那段被男主感动了。连饰演Becca母亲的Dianne Wiest都强过Nicole,或者是我实在看不惯一个女人像个怨妇一样折磨自己的爱人亲人当事人。我不是黑谁也不是故意唱反调,但真的不要觉得提名奥斯卡的就一定是好货。赞个配乐和结尾吧。
平淡的没什么意思
平淡,平淡,吵架,平淡,外遇,平淡,回归,平淡,吵架,平淡,平淡,平和……
音乐很棒,妮可和艾伦都很出色。
1、電影拍得很小巧精緻,想篇小品文,適合夜深一人獨品 2、Nicole真的老了,唯有化妝才會偶爾一閃當時的光鮮 3、自然地,大家都會把這部電影跟《另一個女人》作比較,個人覺得此片略勝一籌,娜塔莉不及妮可 4、兔子洞又名“任意門”,over。
“爱让悲伤终结。”或许不少人看过以后会觉得沉闷单调,但这却是一部需要你慢慢品读的电影。影片并没有多么吸引人的剧情冲突,也没有复杂至深的台词,但从始至终都弥散着淡淡的温情淡淡的哀伤,平静中饱含力量,细腻、真诚,配上拨动心弦的音乐,让人沉浸其中。★★★★
x
《兔子洞》贡献了一个经典人物:愤怒的母亲。丧子之痛让女主角变成了刺猬,她处在愤怒之中:对妹妹的愤怒,对母亲的愤怒,对丈夫的愤怒,对上帝的愤怒,对自己的愤怒。她拒绝安慰,拒绝类比,拒绝将自己的儿子与其他儿子等同,拒绝敞开自己,拒绝向前走。愤怒需要很大的能量,化作接纳时也特别的动人。
已经是母亲的人一定看不了此片。抑郁纠结无法抽离的情感'从头到尾贯穿。
丧失亲人这种悲伤,就像口袋里揣着一口砖,随着时间流转,渐渐地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你不再感受到它的重量。可是,当你伸手掏口袋的时候,你又会惊讶却淡然地发现,它,其实一直在那里。年度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流畅,美丽。配乐犹如甘醇清冽的美酒,格调淡雅,这是属于妮可·基德曼一个人的电影。
除了Nicole和Aaron之间的歇斯底里的争吵,基本算中规中矩
该如何忘掉过去,是像妮可那样病态的偏执,还是艾伦那种积极的改变。其实他们都挺难熬的。细节上很精彩,几个小的动作,几句有所指的对白,导演一直是个很擅长挖掘内心的家伙,这里只是去掉了短巴士的噱头。结尾收的太平淡了,总觉得空空的。更喜欢艾伦的表演,虽然他最多只能混个影帝提名。
没什么高潮,看的好压抑
又是这种治愈系电影,每年奥斯卡颁奖季都会出来那么几部;妮可的演技固然出彩,但还是达不到《时时刻刻》的高度,得奥斯卡的几率不大;这导演我挺喜欢的,以后会更好的...
在伤痛之中我们总需要相信一件事,一个人,一段关系,一种未来。只有去相信才能继续活下去。妮可和艾伦的表演都很精彩,值得杀进提名名单。
真实琐碎沉重的看不到出路的悲伤。迁怒所有人却对肇事者宽容,设定很赞;两人吵架那段,超市那段,大赞。
不喜欢这类 一个没生活经验 第二 其实就是想不开呗 还拍成电影是想让人家都想不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