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关于机器人的电影,我们都看过不少——
《机器管家》、《剪刀手爱德华》、《人工智能》……
每一部都能让我们爱上机器人,每一部都让我们热泪盈眶。
不过,这些机器人,都是真人拍摄+电脑制作而成的,
你有看过真正的机器人“本色出演”的电影吗?
比如说这部:
《再见》 | 2015
又名:世界,永别
电影虚构了未来日本遭到核辐射、民众举国逃难这一背景;
讲述了留在日本的难民坦尼娅,和陪伴其长大的智能机器人的故事。
而片中的机器人,就是由日本制作的一个女机器人——Geminoid F。
她“出生于”2010年,因为皮肤是由柔软的硅胶研制而成的,还能像真人一样对话、唱歌;
所以从远处看,她肤白貌美,几乎与真美女无异。
在这部《再见》中,她本色出演机器人,与女主相依为命——
女主10岁就离开了南非,作为难民来到了日本;
她在机器人的陪伴之下长大。
然而,由于核电站的爆炸,日本大半国土都被笼罩在重度核辐射的威胁之下。
危急关头,日本政府被迫作出“弃国宣言”。
随之而来的是撤离计划——
国民按照政府排列的名单先后次序,相继逃往海外……
女主的身体情况很差——
但作为难民,她的名字,迟迟不出现在那些被疏散群众的名单中。
虚弱的她,预感自己就快死了,每天就是睡睡觉,
跟机器人聊聊天,读读诗;
偶尔到门外吹一下风,机器人也会因为辐射问题,劝她进屋。
因此她的生活,基本都在这个小屋子内度过。
昏暗、低沉,没有一丝明亮的色彩。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漫长而苍白无力的吧。
哪怕她偶尔会等来男朋友——
他们坐在沙发上,聊天,接吻,大概还做了爱;
男朋友答应会与她结婚。
只是最后,男朋友一家得到了政府的疏散名单,去了国外;
而她,还是在这个小屋子里,度日如年。
有时候,朋友佐野会来找她出去散散心,兜个风。
只是佐野曾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作为一个杀人犯,她被疏散的名次一定在很后面。
于是在一个篝火晚会上,佐野义无反顾地扎进了熊熊燃烧的火堆……
女主身边的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
就连邮局,也要关门走人了。
最终,还是只剩下了她和机器人……
影片到这里,展现了一直极致的孤独——
好比夜幕降临,一旦天黑下来,这个世界上,就真的只剩下自己一个生命了……
这样绝望的死亡气息,也终究对应了女主的逝世;
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等到镜头再转向她时,她已经成了一具尸体,而机器人,一直陪伴着她……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末日情怀”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还有男人的自私背离和机器人的至死相随。
但片中的每个人物,都不够饱满鲜明——
我们只能从冗长的对话中,从只言片语中,猜测这个人物的性格。
还有这冗长拖沓的拍摄手法,给人带来的无聊感——
如果你不太喜欢安静文艺的片子,那么这部电影,大概会让你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影片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机器人的本色出演。
这也是导演引以为傲的。
出演的机器人,会眨眼、微笑、皱眉等65种不同面部表情——
要知道我们如今一个表情包,就传达N种复杂情感了。
因此这个机器人,掩盖了影片中其他人物的光彩。
不过冲着这个机器人,也可以看看这部电影——
毕竟这是首部“机器人亲自全程参演”的片子。
而制作这个机器人的石黑教授表示:
将来会出现“机器人演员”这个职业。
这或许才是本片最具革命性的地方。
连人工智能都拍戏了,那些鲜肉演员们,你们感到恐惧吗?
是很奇妙的缘分呢。
因为偶然点开电视直播app中“日韩院线”,能看到这一部电影。
那时我正在沙发上叠衣服,而Taniya也从沙发醒过来,正在发呆。毕竟也不知道做什么好。
外面的天空偏黄,是阴天。好朋友佐野找她一起去看避难公告。
大概是有风,随着她们一起骑车的时候,头发轻轻的飞扬。剧情也随着镜头缓缓的推进。
人们的相遇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同样的,再见也是。
希望不论何时,即使是独自一个人,也仍有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影片的背景设定和很多情节都是诗性的,因此是否真实就显得没那么重要——虽然我还是觉得最后尸体慢慢干瘪的镜头,其周遭应该积灰。我也不太清楚竹花是否真的长成片中那样。
整部片子静默、哀美,是一种对日本民族固有的不安全感的极唯美表达。个人觉得其中的政治插入略显生硬——虽然我同意导演观点。
不足之处是我觉得整部作品都像是导演的个人独白,人物都只是为了导演自己的表达而存在。相比其它类似的电影,本片又显得不那么浑然天成,感觉差那么一点点,略显做作。此外,女主从个性到谈吐,从内至外,完全是日本式的,其南非难民的身份设定是否真的有必要,值得商榷。
(巾城)
本片的故事改编自福岛核泄漏事件。只不过,在电影里它的脑洞开得更大。一开始,就是日本各地13所核电站相继爆炸的新闻。事件之后,日本全国都笼罩在重度核辐射的威胁之下。与之相对,国际社会迅速制定了联合避难计划,日本国民必须按照名单上的先后次序相继逃亡海外避难。
女主角谭雅是一位从南非逃亡到日本的难民。她的避难次序比较靠后,并且她的身体情况也一直很糟糕。陪伴在她身边的是童年时代的知心好友蕾欧娜,她是一名机器人。蕾欧娜作为谭雅的护理人员,悉心照顾主人,忠心不二。一天,谭雅的好友佐野来找谭雅,相约一起去看政府避难名单上有没有自己的号码。两人骑着自行车出发了,路上经过一片竹林。谭雅看到竹子上的一片红色,以为看到了竹子开花。他的父亲曾告诉她,竹子开花是世上罕见的美丽景象。谭雅和佐野终于来到了避难名单前,却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一位男子突然声嘶力竭地大喊,之后被警卫们及时拦下。
末世的情绪在感染着每一个人,无数人选择纷纷赶路,准备逃离。谭雅的男朋友敏志来找谭雅,告诉他自己的老家也遭遇了辐射。他一个人骑车穿过空无一人的街道,像个傻瓜一样。
剧情发展到这里,电影的主要角色已全部出场。谭雅,她的男友敏志,日本友人佐野,以及机器人蕾欧娜。接下来,这些人物一个又一个地离开,死去。直至全部消失,末日降临。谭雅和佐野在路上遇到了一对情侣。他们正准备去市政府办理结婚,这样避难的号码才能连在一起。
全片忧伤的基调,在这一段才有了些许的好转。当男孩得知谭雅来自南非之后,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欣喜。他在草坪上手舞足蹈,飞奔了起来。而他的女友也闻声赶来,两人像疯子一样又跑又叫。佐野一直对自己曾经堕过胎这件事耿耿于怀,感慨地说自己可能无法排上避难的号码了。她去看望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他和爸爸生活在一起,即将前往印度尼西亚避难。但儿子并不喜欢妈妈,跟着爸爸离开了。
影片的高潮戏份,是原本中止,却又再次召开的盂兰盆舞会。人们有的手中拿着乐器,有的两手空空。他们都围成圈,踩着节奏,一起跳着舞。佐野在人群举行篝火仪式的时候,选择了赴死。她冲向火焰,发出了最后的呐喊。两个月后,敏志寄信过来,告诉谭雅他们全家的避难许可已经定下来了,希望以后有缘再见。之后,漫长的时间里,便是蕾欧娜陪伴着谭雅,直到谭雅病重死去。在谭雅死后,蕾欧娜一个人坐着轮椅消失在荒野之中。她来到山坡上,从高处滑向低处,摔断双腿,从轮椅中挣脱出来。最后,她来到竹林前,看到谭雅爸爸曾说过的竹子开花的场景终于出现了。
电影的片名さようなら,正是徐志摩所翻译的沙扬娜拉。直译为《再见》,另一版的译名《世界,永别》也很有味道。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和世界告别的意思。
本片由日本新锐导演深田晃司执导,他的前作《临渊而立》获得了第69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临渊而立》讲述的是平静家庭中的意外闯入者,而本片的主题则颇为宏大,涉及死亡、末日和人类的幸福。
影片的节奏始终缓慢,而镜头则始终悠长。女孩骑着车穿过山野,一个人自由自在,却也透着极致的孤独。同样,汽车行驶在荒无人烟的路上,唯美而寂寞的境况也大抵相似。另外,影片的光影处理十分用心。曾跟随黑泽清、广木隆等著名导演合作过的摄影师芦泽明子,这几年一直在尝试运用光影变化来呈现真实时间的流逝感。最开始,谭雅窗前的光线是明媚的,柔和的。而在影片的结尾,光线越来越暗。尤其是谭雅即将离世前的光线变化,细腻到令人感动。窗外的光线,一点一点,十分缓慢地被黑暗掩盖。直到最后全部变成黑暗,而谭雅也在黑暗中离开人世。
从一开始的四位主角,到最后的一人不剩;从开篇时的优美风光,到最后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导演对末世氛围的营造虽然缓慢,却十分精准。末世的荒凉感,人心的变化,都描摹地淋漓尽致。谭雅观看了自己儿时的家庭影像,温馨的场景让人留恋。但影像却突然消失,蕾欧娜告诉谭雅家中的蓄电池没有电了。于是,谭雅那颗刚刚燃起的喜悦之心,又再次回归孤寂。
之后,谭雅还和蕾欧娜探讨了孤独与幸福的终极问题。
是消除孤独,还是得到幸福?
人工智能不知道怎么选,只要不孤独了,就会幸福了,不是吗?
对于终极问题的寻找往往很难得到答案,而死亡总是来得特别突然。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片段,它用一个机器人的视角纪录下了人类的死亡,客观而残忍。谭雅死后,肉体在沙发上慢慢腐烂,直到最后变成一具骷髅。生命的绝望也好,喜悦也罢,在机器人的眼中,全都不值一提。
作为首部机器人“亲自”出演所有场景的电影,机器人Geminold F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你没有看错,饰演机器人蕾欧娜的正是由石黑浩团队设计的仿真机器人。Geminold F外形是20多岁的日俄混血女性,会做出眨眼、微笑、皱眉等65种不同表情。更能像真人一样发声、交谈、唱歌,全部动作都可以由团队远程操作。在片中她精湛的演技,更是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而Geminold F也因为出演《再见》而成为了第一个拥有IMDb条目的机器人演员。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部电影和Geminold F都将在未来载入电影史册。而关于人类孤独与幸福的探讨,影片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那些从蕾欧娜口中念出的诗句,曾给谭雅在长久的时间里带来心灵的充盈和慰藉。或许,这就是幸福最真实的意义吧。
那就出发吧,去看你尚未见过的山,可你是否能忍受这寂寞。——若山牧水
一个人向前,向前出发,虽不知为了什么。——谷川俊太郎
当纤夫们的哭叫和喧闹消散,河水让我随意漂流,无牵无挂。——兰波
整个片子取景都是一个小镇,像秋冬季一样萧瑟的小镇。空旷中偶尔有寥寥几人,房间里不断播报核辐射后举国逃难进展的电视机。没有血腥恐怖的灾难场面,和别的核辐射题材比更加内敛吧。每个人都慢慢的,了无生气的。就像监狱里被叛无期徒刑的犯人一样,处处是人们知道自己死期,全无希望,提不起精神,孤独,悲伤 绝望的压抑气息。。
/ 一个异常缓慢的片子 很多画面节奏慢到睡着 / 片中提到了核爆炸 但对灾后的影响描写有限; 提到了追逐幸福与不孤独 私以为是两个层面 不好混为一谈; 提到了人工智能 记录并学习主人 对于情感和美学没有自主判断 贯穿全片 但也不是片子一直强调的重点; 那么通片到底在说什么 我不明白 / 于我 生活并不只是不断的再见 还有期待、遇见、思念 奇怪的人设、消极的情绪、零散的主题 此片更像是导演的自言自语 /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世界尽头,人类毁灭,天荒地老,只剩孤独的类人机器人,主人腐朽成尘埃,只有她,终于看见百年一遇的竹子开花,似乎开始知道什么是悲伤。
节奏很慢
灰绿末世色调以及倾斜变异的镜头,像极索科洛夫之《沉寂的往事》与《母与子》;多元文化背景的女主,出现在核爆炸后的日本,再次印证生存危机意识的深入骨髓;对光线的处理很到位,高潮部分有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之味,在时间的万古亘流面前,无论人类或机器的孤独,都会被吞噬得一干二净。
前面看着比较压抑。
怎么会有这么可我心意的电影(放在post-covid也很合适,虽然女主演技实在有点弱。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机器人,可以给我念诗,回应我说的每一句话,陪着我死去。但其实她只能是我自己,为了让我确认我对自己有多么陌生,以及我终究只能拥有我自己。PS. 新井浩文突然站起来,说了句,抱歉,我得回家了,都给我整哑然失笑了(苦笑),他俩(导演和新井)可真厉害。
伊莲娜留给世界的“红”。机器人守护到最后。看完这个电影对世界真是心灰意冷。唉
末日题材,摄影挺美的。
今天你用替身轻蔑演技,明天由机器人抢你饭碗
我走进了陌生人群,回来,却满脸泪痕。这是一片没有孤独的土地,这是一片处处都是孤独的土地。
深田晃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了很多,提到怎么去营造“走向死亡”的世界,但整个故事依旧存在缺憾,部分人物不够饱满,这也或许是为了突出机器人后,无法平衡整个故事的缘故吧,而机器人无疑是本片的最大看点,见面会上石黑教授也提到了将来会出现“机器人演员”这个职业,这或许才是本片最具革命性的地方
你一点一滴地死去 像孤独一点一滴侵蚀我 两个震撼的长镜头可以看出 我的爱看似轻描淡写 你却在一点一滴死去中慢慢举足轻重。
在她的身边,童年时代的知心好友列欧娜也被留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人们一个一个地减少,而两位好友也迎来了说再见的时刻……
又一个看得生无可恋的电影。对白透着灰暗绝望的死亡气息,只等那竹子开出花。难民题材扣上了核末日,软科幻的黑泽清绑上了是枝裕和的空气人形,机器人出演机器人的设定成就了电影也拖垮了电影——就正如最近一段评注:不是往电影里加入了诗,片子就会变得有诗意。真正传达思想的还是来自两个长镜头啊
中段可以不用突然学索科洛夫。但还是挺惊喜,特别是最后几场戏,够拍案叫绝的了。末日来临,人其实比自己以为的还要孤独。
#FIRST10#虽然多次感觉电影可以结束了,但是最后20分钟让心理的好感度增加。摄影很美,女主也很美,末世,恐慌,孤寂,不知道最后机器人就是为了看竹子开花,还是准备自杀,这世界到底还能糟糕成什么样?人工智能都会演戏了,演员们不着急么?!
前面剧情沉重又有些乏味,最后部分较好
只有死亡和人类的寂寞是永恒的。
拍得很“好看”
机器人演员???感觉不会太完美
3.5 两天连看两本深田晃司,一紧一驰,各有所长。核末日的设定,索科洛夫混搭黑泽清,有一堆槽点,但看起来又嗲又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