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莎拉带着哥哥,怒气冲冲准备去穿着自己鞋的小姑娘家要回自己的鞋子的时候。看到同样是贫苦人家的他们,而且爸爸还是一位盲人。躲在墙背后的两个人对视,有不忍和不甘交织在一起的尴尬,然后两个人选择了默默回家。看着他们回家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人性之光在闪耀。后来小姑娘捡到莎拉的自动笔还给她的时候,她也是报以感谢的笑容,两个孩子纯真的笑容真的非常打动人心。当小姑娘都换上自己的新鞋子的时候把旧鞋子扔掉的时候,即便很生气很不甘心,莎拉也没有告诉小姑娘真相。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单纯、真诚、善良,可能这就是天堂的本质吧。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心里就难过。——王朔
01
《小鞋子》这个电影看过有一段时间了,原本没想写什么,但在豆瓣的短评里看到一句话“没钱不要养孩子”,而这话得到了888个有用,所以我只想针对这句话,说一下我对这个电影,还有穷人的看法。
不久之前,一个朋友坐飞机去旅行,他买的头等舱,候机的时候,在微信上跟我说:“好多人在排队,那么早排队有什么用,想快点登机就买头等舱啊。”我说:“这只是大家的习惯,不一定是为了快,只是不想比别人更慢。”
这个朋友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现在自己创业更是收入不菲,穿的衣服都是名牌,出门住五星,开的车动辄上百万,身边的朋友也大多是这个层次甚至更高,所以他几乎没有在穷人堆里穿梭过,即便看过穷人的生活,似乎也都超出他的理解能力之外,他的思维视野高挂在自己的生活水平那里。
他们习惯用“富人思维”去直观地判断某些行为的对错,却缺少对行为背后,促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理解力和包容心。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02
喜欢《小鞋子》,是因为它没有一味的表现贫穷的心酸,也不只是要跟大家讲述穷人生活的艰难,这里面的人物,没有其他电影、电视里的狭隘、自私、卑躬屈膝、争吵不休,他们善良、正直、自尊、互爱、勤奋而且快乐。
贫穷的确很容易剥夺人的很多美德,但最后是否放弃这些,决定权依然在自己手里。
他们善良、懂事
阿里买菜的时候弄丢了妹妹的小鞋子,虽然它本身已经破烂不堪,但却是莎拉唯一的一双鞋,知道爸爸没钱给她买新的,兄妹俩默契的谁都没有告诉爸妈,只是默默的共穿一双鞋,每天由莎拉先穿着它去上学,放学后再火速赶回去与阿里交换。
莎拉在学校里看到了她的小鞋子,也跟踪到了穿着这双鞋的女孩的住址,可当她拉着阿里打算去要鞋子的时候,却发现女孩的爸爸是个盲人,最后两个孩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对视一眼又默默地回家。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穷人比富有的人更能理解什么是人间疾苦,他们对和自己一样贫苦的人,有着更多的怜悯与友善。
03
他们有家庭的温馨
妈妈因为洗衣服累的病倒,阿里的爸爸回到家后生气地说:“你不该洗那些衣服,你不该令自己疲惫,不能动气,……你该等我回来做。”虽然口气严厉,话语中却全是关心。
阿里考试得了最高分,老师奖励他一只圆珠笔,他兴冲冲的跑回家把它送给了妹妹,原本还在赌气不理睬阿里的莎拉,瞬间就笑逐颜开。
妹妹嫌弃阿里的鞋子脏,他们便一起把鞋子刷的干干净净,一边干活一边吹起了肥皂泡,那个时刻的他们不比世界上的任何幸福的孩子更不开心,贫穷的孩子也有属于他们的简单的快乐。
他们勤劳
妈妈病了,阿里拒绝了来找他踢球的小伙伴,每天和莎拉一起做家务、带宝宝,甚至在周末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做园丁的工作。
做完第一份园丁工作,结账时,阿里的爸爸羞涩的对老人说:“不用给了”。而老人却给了他超出预期的工钱,因为“你做的很好”。
04
他们正直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很让人动容。爸爸在砸白糖的时候,莎拉给他倒了一杯茶,爸爸说:“闺女,你没拿糖来。”莎拉指着地上的糖说:“你已经有这么多糖了。”而爸爸回她:“它们是清真寺的,暂交我们保管。”
这难道不是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吗?
莎拉自始至终没有对另一个女孩说出鞋子的事情,就算后来女孩换了新鞋,把莎拉的小鞋子当垃圾扔了,莎拉也只是激动地说了一句:“丢掉了,为什么?”
这种隐忍不就是一种最好的品质吗?
贫穷本来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绝对,所谓的“没钱不要养孩子”这种话到底该怎么定位,穷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养孩子的下限呢?
不管贫还是富,都会赋予或剥夺孩子的某些东西,怎么样算是合格的父母没有人能够定义,每个父母都是在自以为是的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最好的,但有资格对这一切做出评价的,恐怕只有孩子自己。而我相信,在阿里和莎拉眼里,他们的父母也不一定比其他人的父母更不合格。
05
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段,金社长和美兰在小巷子里散步,说起从前外送炸酱面的时候,有一次碰见正峰和正焕在马路边跟朋友们玩,他怕孩子觉得丢脸便要避开,可正峰却拉着正焕的手叫着爸爸爸爸,直接扑到了他的怀里。
美兰说:“在柳老师家大门旁租一个单间过日子,正峰他疼得整夜哭,第二天吃的米也没有,心想我们一家四口点燃煤饼死了算了,很多次都想不开,还好有俩乖儿子,所以我们挺过来了,是孩子们救了我,不是我养了他们,而是他们养了我。”
这就是父母、子女的意义,不只是父母养育孩子,孩子也在精神上供养着父母。
父母总是要去承受那些肮脏、卑鄙、令人作呕、悲伤、可怕、累人的世界,因为有要守护的人,他们才能支撑住这一切,生活中的艰辛,或许就因着对子女、对家人的爱,才变得不那么沉重,再难熬的日子,也会变得容易一点。
这个社会,笑贫不笑娼,好像人只要穷了,就没有社会地位,就容易被贴上种种不良的标签,甚至被叫嚣着剥夺各种人权,但只要他们依然保有股子里的优秀品质,他们就是高贵的。
贫穷的生活或许辛苦,但那不代表不幸福。
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即便他们不能给你更好的生活,可他们为孩子承担的生活之艰辛,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依然是我们无以为报的。
小时候不懂事,给过爸妈很多恶意,长大后才觉得后悔,在父母最艰难的时候,在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撑起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给予的是什么呢?
如果年少时来不及好好爱他们,那么至少在成长之后,尽全力去回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柒月暖阳(来自豆瓣)
来源:
//movie.douban.com/review/8576033/作者简介: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新书《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热卖中。微博@柒月暖阳,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当伊朗电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影坛异军突起,最先为其积累声誉的是称作“伊朗儿童电影”的类型。这种独特的电影类型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为契机最先引起了国际影坛的关注,然后以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1997)的大获全胜(伊朗电影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真正在全世界树立品牌。虽然说“儿童电影”是伊朗电影人应对国内严苛的审查制度想出的“妙计”,但多少也是出于无奈的“无心之柳”。当男女同框的画面也会被剪去,那么将摄影机镜头对准儿童看起来是最少可能触碰到审查底线的权宜之计;同时,讲述儿童故事的电影不仅会受到伊朗国内占到很大比重的儿童欢迎,也值得成年观众欣赏。
但很快,一些具有创新思想与政治意识的电影人发现儿童电影可以变为一个承载更丰富意涵的容器:他们可以在一个人人皆能看懂的故事背后加进他们对伊朗社会严苛现状的思索,而后者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明白。由此,一种伊朗电影独有的运作模式应运而生。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称为双层运作模式,也即在表层的故事下潜藏着一个隐喻层,观众可以通过观看一个故事自行揭开背后的寓意。这样伊朗电影就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一个好故事已经足够令其满意,而那些对影像有深层次需求的电影研究者、影评人或资深影迷则可以在表层的故事下解码,挖掘出背后暗藏着的隐喻,这显然会让他们更加满足。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像伊朗电影这样具有浓厚民族色彩与地域特色的电影却可以毫无隔阂地受到全球影迷的热烈欢迎与赞誉。实则在这种双层运作机制下,伊朗电影满足了各类观众的口味。
伊朗电影可以发展出这种有趣的双重运作模式,除了是对严苛审查制度的聪明应对,可能还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在中古时期,堪与中国这样一个诗歌的泱泱大国相比较的唯有古波斯。在短短的几百年间,波斯涌现出了八位享誉后世的诗人:鲁达基、菲尔多西、欧玛尔•海亚姆、内扎米、萨迪、莫拉维、哈菲兹和贾米。除了鲁达基、欧玛尔•海亚姆和哈菲茨之外,其它五位均以散文形式写作,其中又以萨迪和莫拉维(即鲁米)为代表。他们的《蔷薇园》和《玛斯纳维》为我们了解伊朗电影的叙事传统提供了帮助。在这两本书中,情形往往是在故事的结尾点出深意。这种源自于“苏菲”派教义的叙述方式是一些可以直接从故事中感悟的哲理教训,而不是像西方电影背后暗含的形而上学观点。这种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为伊朗电影发展双层运作模式提供了灵感:两者均是借助表层的叙述来指对背后的哲理。当我们感慨像伊朗这样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封闭的小国,却能不断生产出让人刮目相看的电影,去思索一下伊朗文化上的源远流长,或许能找到答案。
美丽而清贫的童年
孩子的眼神动人;朴素的煽情极富感染力。结尾好,戛然而止,干干净净。
电影里很多日用品看起来都像中国货:铅笔、笔记本、塑料拖鞋
没有一点刻意、展览、景观,老老实实地拍,可就是能抓人,令人反思——电影真的需要那些东西么?最后那个金鱼池的场景甚至带点禅意,又那么平凡朴实,让整个片子顿时通透明澈,怎么会这么好!
去年从以色列乘车去巴勒斯坦,一过国界线简直是两个世界。犹太人的地方干净富裕,阿拉伯城市就垃圾满地,乌鸦乱飞。很多小孩子拿着矿泉水和粗糙的纪念品追着我们叫卖,都是长睫毛大眼睛很漂亮的孩子。晚上看新闻,巴勒斯坦又被战机轰炸死了70多个人,真他妈难受的什么也不想说了。
看过电影中,表现得奔跑最好的。无声的奔跑。
有的小孩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跑车,有的小孩的愿望是拥有一部手机,而他的愿望只是拥有一双鞋子。
少年之爱,不染任何杂质,晶莹剔透。我认为这正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当然,有尊严的活着,照样也能有如此安静而幸福的生活。影片给成人们许多看不到视角来观看这个世界
最后水里鱼儿的那一幕太美丽了`
这些故事那么熟悉,就发生在我身上。
我们什么也没有,也没有放弃的念头。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只是在追求一些有些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因为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追求中的奋斗和成长,得到我们心中的鞋时的喜悦,却是什么人也不能从我们手中夺走的。
当他知道他得了第一名却拿不到第三名的奖品时,他伤心的哭了.
一点儿都不造作的那种
妹妹给正在为寺院磨糖的爸爸倒了杯茶,“怎么不给爸爸准备糖呢?” “你手边不是有那么多糖么” ”那怎么行,这些是给清真寺的,我们只是代为保管,不可以拿的“。
你说你像记录片,我选择相信。一切正如简介所言,一切也不超出这个故事,导演马基迪懂得,怎样将一个感人的故事讲好,并且也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阿里的眼泪,以及获奖时无声的表情,最后的高潮部分相当感人,真是天堂的孩子才会有的演技,让人不得不去想像或许这真是一部真实记录片了,最美的奔跑
最纯的电影
我又想捐东西了。
很少接触伊朗电影,这个是在CCTV-6看的。拍得很纯真,很感人~~
小演员表情无敌,故事朴素真挚,比赛一段过分煽情,结尾收得真漂亮。
身体欠佳妈妈让孩子给疲惫的爸爸倒茶,富人爷爷给认真工作的爸爸丰厚报酬,富人弟弟和哥哥一起开心玩耍,爸爸赚了钱想给妈妈买电熨斗,哥哥想跑步比赛给妹妹赢得一双鞋,老师为经常迟到的哥哥求情继续上学,妹妹把心爱的鞋子让给另一可怜人家的女儿,这另一可怜的女儿把捡到的漂亮铅笔还给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