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布努埃尔和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的疯狂实验,无数赞誉和解读延续至今快有100年,可想而知这片元素与信息的丰富程度以及完全解读的不可能性。超现实主义影像很多情况下出现在实验影像或先锋影像当中,展现着电影艺术的开放状态和多元性,以及个人化表达的可能。主流电影或类型片的叙事逻辑与规则在这里是不适用甚至遭到唾弃的,不然为什么大部分独立电影影展都会单独列出“实验单元”呢?这种充满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实验影像几乎都是受众面较小的作品,因为没太多人想看一部完全看不懂的电影,毕竟大部分人都只是把看电影当作娱乐休闲活动而已,这其实也没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条安达鲁狗》能够被津津乐道至今,被大量电影院校拿来研究教学,足见其伟大。其中剃刀割破眼球的画面无比著名经典,这个画面与夜空中乌云飘过月亮的画面形成强烈呼应,两者都让光亮消失,这也堪称是蒙太奇的教科书式表现方式。爬满蚂蚁的手,被男人拖行的两台钢琴上绑着的驴的尸体,在街头被众人围观的断手,男人对女人胸部的揉捏和侵犯,结尾处背上有骷髅头花纹的飞蛾,这些元素似乎是布努埃尔与达利重塑梦魇的影像,关于恐惧、潜意识的具体象征或梦里出现过的让人惊醒的可怖段落。布努埃尔似乎很热衷于用手来进行暗示或象征,比如他后来的有声片《泯灭天使》里,被困在屋子里的人群,其中一个女人的包包里出现了鸡爪......
当人们试图用概念或定义去解释一种现象或一种事物时,其结果必定会陷入原始定义的死循环而无法解脱。如果原始事物无法定义,那么在完美的的论述或构架也将顷刻土崩瓦解。而事实上原始定义就从来没有被人定义过,理性思维素来就是无根的树,其本源往往源于非理性,非道德,非社会。自1928年《一条安达鲁狗》公映以来,人们并没有停止对这部超现实主义代表作所表达的意思的猜测,但结果是,在众多的解释与说明中,这部电影非但没有被展示的更清晰,反而越发的充满了神秘色彩。
大工业时代产生的现代主义精神附着在当时欧洲工业国家每一个公民的身上,引领着人们向着同一个大方向前进,这个方向就是大工业方向,具体说来就是民主、自由、科学、法制……一系列的改善世界的目标。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如同蒸汽机、电力机一般,既被大时代所创造,又同时推动着钢铁时代的进步,大家由衷的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世界的主人。与此同时,上帝随着自然科学的高端化和超自然化被无情地宣告了死亡。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的:上帝已经死了。可上帝死了,人的社会却迟迟没有到来。
理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新时代社会民主与科学的根源,直到20世纪初,二元论思想,即理性与感性二维时空理论,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可事实上,理性的根源是来自非理性的,而非理性的根源是来自人的欲望。原始本能产生原始定义,原始定义能衍生无数的逻辑思维,从而支持理性思考,可理性的思考却没有能力反过头来论证原始定义的逻辑性,原始思维是没有逻辑的,它衍生于人类的本性,即欲望扩张后形成的各种象形的近似于图腾的解释。
那么如何解释欲望,心理学基础便使用了潜意识这个概念,而潜意识就和超现实主义作品相联系。潜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通过梦境,根据弗洛伊德的分析,通过梦的情节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原始欲望,也就是性冲动,而潜意识就是欲望的载体,梦境通过潜意识表现欲望。超现实主义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绘画,实际上就是潜意识梦境的表现。他们运用逻辑连接将荒诞的画面形成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以感官为目的的影音元素。
事实上,《一条安达鲁狗》从一开始就没有试图博取大多数观众的同情,也就是不需要大众去理解,或者去解释。因为欲望是无法通过逻辑连接关系来解释的,人们越是思考,离上帝、离真理就越远,圣经中的“原罪”事实上就是人们的原始欲望,人们越是反抗,就越是陷入原罪死循环无法解脱。正如反抗独裁的人往往会陷在独裁政治中度过一生、反抗家庭者却一生背负着家庭的阴影生活。超现实主义不去试图反抗原罪,而是试图去阐释欲望,用感官所能容纳的表现形式去再现或者创造一个属于创作者自己的梦境。
到现在为止,我们无法断定超现实主义导演是不是现代主义的批判者,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用梦境去表现现实的做法是否属于直接批判范围这是有待商榷的。不管怎么讲,我们面对这样一种电影,不要试图去解释什么,也不要试图去理解什么,因为我们根本做不到。可是我们有一点可以做到,就是通过电影和创作者共同感受他们所创造的梦境与我们的潜意识之间的交集,感受那种荒诞但又理所应当的感觉,感受那种交织着恐惧与欲望的强烈的原始情怀。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5283645.html有两种让人看不懂的片子。一种是,导演自己也不知所云,他或许的确有话要说,但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电影语言;另一种则是,导演要说的太多,多到他自己也无法确定,他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狂奔到连自己也勒不下来,而正是因为这种深刻性与丰富性,他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即便晦涩如梦境,隐喻似寓言,表面上像是荒诞不经的逻辑,但实际上,这恰恰可能是另一种意义,另一种真实。只看你能不能看得懂,能接受多少,怎样去理解。
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就是这后面一种,更确切的说,这部片子是他和当年同样不知命数的达利合作出来的产物。在1928年,这两位后来的大师根据各自做过的一个梦,捏合到一块,用一种极度超前的镜头语言展现在银幕上,震惊了世界。在差不多90年之后的今天,它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并把电脑前的我震了一跟头,一时失语,只剩下大赞:这部片子太牛逼!
在大师面前,粗浅如我者没有点评这部片子的资格。我只想说,这部片子中的很多东西在后来的其它作品隐约见过。它的象征性、隐喻性与诗意,乃至配乐的怪异(或者贴切),都让我想起了费里尼的《八部半》;它非线性的叙事语言以及时间轴的多次重复,让我想起了昆汀的《低俗小说》;其中男人强暴女人的片段,抚摸乳房的同时,联想着肥臀,陷入不可自拔的意淫与沉沦,让我想起了托纳雷多的《玛莲娜》,那是关于性的萌动与春梦;而从手心中爬出蚂蚁的镜头,所表现出的烦躁与恐惧,让我想起了朴赞郁的《老男孩》,他也同样使用了蚂蚁表现主人公吴大修困兽般的精神状态。而除此之外,这部片子还解放了两类永恒的题材,一种是恐惧与暴力,一种是性与爱情。
其实,这部片子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它的开头:布努艾尔用剃刀割开一个女人的眼睛,这个女人同时正在看月亮,于是,她看见一片狭窄的乌云斜插进月亮,特写,她的眼球破掉,流出透亮的晶状体。这个镜头拍得如此残忍!其所带来的痛苦感简直穿透银幕,直刺心脏!同时,他又是拍得何其天才,那个特写镜头用的不过是一只死牛的眼球!从20世纪初,埃森斯坦发明了蒙太奇直至今天,有多少电影人曾经用过类似的剪辑技巧制造逼真的假象,但又有哪个能绝妙过这个呢?他直接印象主义地切掉了你的眼睛!
这部划时代的杰作只有15分钟,但却影响深远。我不敢说,在此之后诞生的每一部杰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一条安达鲁狗》以及布努艾尔的影响,但至少没有哪部作品,哪个导演敢彻底否定这一点。但可以确定的是,寻着这条狗的足迹,超现实主义电影呱呱坠地了。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5283645.html
这才是真正超脱于电影语言、令传统评价体系汗颜的作品,戏里戏外的人都无法解释发生了什么,让我想起了自己诸多奇怪的梦境,很多想必都和这部短片类似,这和一般的难以解读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不允许解读,所以我还在这写什么,我也不知道,拖钢琴那段超神,节奏再慢点会更佳。
不知所云的梦魇式默片,象征手法,镜头切换,这些技术用的太他妈好了,一开头的割眼睛,还真把我震了一下,29年的技术啊。布努埃尔真是无敌了。
谁跟我说了句一条什么什么狗看过吗?另外一个人说哦我知道,一条尼罗河狗,拍的特无聊
布努埃尔说,“真正对我产生影响的,则是弗里茨朗的电影,当我看了《三生计》这部片子之后,我心里才真正意识到,我也要当导演拍电影。”……朗对此回应说,“我也是看了你这部一条叫安德鲁的狗之后,才突然觉得戴眼罩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后面这句是我编的)
发现自己对这种“影史性作品”有越来越准确的样貌预设,而最终决定喜恶的也越来越纯粹,就是观感:好不好我管不了了,反正我觉得你这十六分钟太好看了。实验欲从来就没值钱过,有魅力的实验才会绽放先锋性与革命意义。常常被问和自问到底什么是大师,此刻的我想,是理性的大胆,与意识的不妄为。
无数蚂蚁带来的恶心感,对身体的部分,手的侵入。在法语中是“手中有蚂蚁”意指手麻痹失去知觉。将文字转化成影像的转意手法。ルイス・ブニュエル。
可以用精神分析那套去解读死亡和性冲动,但更重要的是形式,月球/眼球蒙太奇完全媲美骨头/飞船,画面驱动着意识,剪辑却不让意识停留。所以问题是这片能翻拍吗?不能,彩色很可能会毁了“灵光”,黑白本身就是特效。PS音乐是瓦格纳的特里斯坦。
《一条安达鲁狗》中,逻辑是从来不存在的,或者说整个短片就是梦境,真正的叙述在于多重隐喻诸如蚂蚁、手、月亮无疑指向性与死亡。响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它使用恐怖而不安的象征探讨性本论以及男女在生活中的性压抑与基督教传统对人的异化
第一段用剃须刀割眼球结合云遮月的蒙太奇剪辑确实挺棒的,相信给后世很多电影人以启发。不过全片拍摄的都是路易斯布努埃尔和达利的梦境,显然是不符合现实世界的逻辑的,所以尝试去用各种象征、比喻去强行解释意义不大,而原作者肯定也不会去告诉别人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也许他俩自己都说不清楚呢。当然不同的人看完以后会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但是同电影本身一样都是非常私人化的,并不能成为某种可以通用的阐述。毕竟超现实主义本来就是要突破逻辑和理性的,是需要结合本能、潜意识来打破现实世界的约束的,追求的就是原始冲动和自由释放。
俨然已经是不看此片不算电影人的地步
实在看不进去不好评分。不评了。靠。
西班牙谚语说:“一条安达鲁狗在叫,噩梦即将来临。”
真逼不是装得出来的 电影史意义大于大于电影本身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鼻祖,剧本由达利和布努埃尔的两个梦境改编而成。看不懂是正常的,无论用弗洛伊德理论还是电影语言分析,都不可能完全达到所谓的真相,因为此片展示的正是非理性的、潜意识与梦境的世界。切割眼球与云遮月的蒙太奇、蚂蚁从掌心破洞中爬出是两大经典段落,对后世影响极大。(8.5/10)
本片来源自布努埃尔和达利的两个梦境。整个电影也像是一个纯粹的梦幻
这部影片的创作目的是给社会带来一场革命,让人们为之震惊。评论家阿杜·基鲁曾写道:“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导演不但不试图取悦每一位潜在的观众,反而竭力激起他们的敌意。”他说的是当时的情况。在今天,这部电影的技巧已被充分吸收,甚至进入了主流,其震撼力反而淡化了。
神经病流、撒癔症流、犯恶心流三大门派的开山鼻祖。
布努埃尔和达利合作的超现实主义短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观众最好的武器。片名和电影无关。没有故事脉络,没有人物塑造,场景和意象之间的连接也没有逻辑可循。从梦境、潜意识或是泛性论的角度来解读都无所谓,只要沉浸在影像之中,它就能变成你的记忆,最终在某个生命时刻复苏并自我揭示其含义。
太贱了。。。
被瓦格纳的配乐分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