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心理搜查官楯冈绘麻特别篇 恶魔的学问》最大的感受莫过于栗山千明步入中年从《杀死比尔》中的制服少女蜕变为职场熟女了。结尾处模仿《古畑任三郎》风格对自己变老的无情自嘲,让我依稀看到了个性精怪的栗山永葆青春。
本剧作为第一部结束第二部开启的铺垫制作,除了交代了白洲迅的退场外,与两部剧集关联不大,正适合两部都没看过的我。影片案件简单明了凶手是谁一开始就是交代了是楯冈的恩师心理学教授占部。影片推理并不费脑,所谓的心理小动作分析完全仅是噱头,看点并在于此。影片最大段大段的情节都集中于栗山与石黑贤的师徒间的对手戏上。石黑贤中国观众并不陌生,1993年与织田裕二合作的《回首又见他》曾被引进在一线电视台反复播出过。石黑贤饰演得医术高超充满正义感的石川玄令人印象深刻。可惜石黑贤演员道路越走越低,现在沦为了日剧中的黄金配角,不过演技发挥稳如泰山从不让观众失望。本剧中饰演把楯冈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占部教授,要表演出初登场时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时隔数年与爱徒重逢时历尽沧桑的颓废;设下陷阱假装被爱徒识破的崩溃;看守所中黄昏下对爱徒欲言又止的矛盾心理;最后坦白罪行的释然,石黑贤逐一演绎至完美。
栗山千明可不是靠外貌甜美吃饭的花瓶,对手演技的精湛栗山也是毫不逊色。学生时代在权威面前的懵懂;与恩师相见那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自信;屡次被恩师击败从自信满满到迷惑的转变,栗山的演技与石黑贤旗鼓相当,双方都用内敛平淡去演绎角色,十分符合高等知识分子的形象。试想一下换做现在演技平庸的演员为了演而演,常常为了变现出角色心情变化只会用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乍一看还挺有爆发力的,但经不起细细品味,情绪化的表演那演的肯定不是心理学家,不符合片中心理学大师的角色设定。结尾白洲迅表白时栗山小女人的表演让我眼前一亮,虽说栗山不适合这样的表演,不过偶尔一下还是十分有趣。
总体来说,本剧看案件推理看心理分析,确实没什么看头,要是栗山千明或石黑贤的粉丝,看看两位的对手戏那本剧还是值得一看的。
《行动心理搜查官楯冈绘麻特别篇:恶魔的学问》
再一次,感叹日本编剧的“规范”。和《行骗天下:运势篇》一样,达到一个满分作文的标准。对,这样的作品,不会是经典作品。就像作文无法称为文学作品一样,它的艺术性无法达到极致,它的构思和表述“套路”相当明显。的是你无法否认,这是非常棒的“编剧”。
首先,作为侦探片,在追求真相上,剧情进入了一个“疑惑——解开——疑惑——解开……”套路过程。本来也是,如果就如影片开头,主人公楯冈绘麻轻易就解开了“面具被毁”的肇事者及其背后的原因,虽然有意思,但是不足以拼凑一部电影,那样会单调乏味的。所以那仅仅是一个开头而已。虽然套路,但却是侦探片必然的套路,也是观众观看的一种潜在期待。即便一开始就知道楯冈绘麻的大学老师占部教授是杀人犯,但是究竟他为什么要杀人,简单的“因为受骗的愤怒?”,不是!尽管教授的确是去买了无效的保健品,的确花了大把钱,但是精明如他,一开始就可以找到保健品是假的,所以不可能因为钱财亏损而去报复,杀了保健品店的老板。那么是因为丧偶多年,所以教授喜欢上了推销员小姑娘,而小姑娘又和老板有感情纠葛?不是!因为教授并没有私下约会小姑娘。那么教授没有动机,可能就是为了别人承担杀人罪责了?凭什么?他把小姑娘当自己的女儿?不是!因为他把女儿抛弃,丢到福利院,那是子虚乌有的事。结论是,他因为当初忙于事业,长期丢下了妻子在家,造成妻子的抑郁,妻子杀死了胎儿,这让他感到愧疚。而后妻子因为癌症,自杀,他更加愧疚。所以,看到和妻子同名同姓,而且长相有几分相似的老太太,还和妻子一样罹患直肠癌,他不自觉地将当初的愧疚移情到老太太身上,并且因为无法阻止老太太被骗吃保健品错过治疗,他更加愧疚,只好把愤怒迁移到对保健品店老板之上。把他杀死。
为什么要一再追问真相,即便真相本来已经相当清楚。因为真相清楚,我们才能够确定教授的确是杀人凶手。不是小姑娘,不是其他的老太太老头子。
而且,电影的处理,虽然说不说创新,但是能够确保不俗套。一开始就清楚是谁,落足的“真相”是真实动机和具体经过。而不是“谁是真凶”。
当然,这种意外的特性是编剧自始至终的,虽然这是我第一次看《行动心理搜查官楯冈绘麻》,并不清楚片中人物的关系,都是楯冈绘麻和助手的感情也是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助手看起来喜欢的是另一个助手——原来助手喜欢楯冈绘麻——助手不是求婚而是要告别。其实,为什么不能让助手真的求婚呢?不行,为什么,因为本来这就是连续剧,而且还想再拍呢?就像当初,《爱情公寓》看了之后,大家都在执着胡一菲和曾小贤的爱情关系一样。不至于玩,能哄观众跟了好几季?
其次,是电影的技术性。就像作文里,让读者读出“真实感”的细节来,甚至能够给出点“新知”,达到“新颖”的评分要求。
所谓的“行动心理”是日文照搬,其实就是“行为心理学”。相关的电视剧,我们也有《读心神探》。所以那些看微表情,甚至具体到这一部电影开头的,鞋子的方向转到门外,说谎三步骤(等同于动物遇到危险的条件反应:僵硬——掩饰——奋起)。还有“报答性法则”:先让顾客得到好处,然后利用这点“必须回报”的心理来大赚顾客一笔。这些我们都了解过。多少电影会提出新的内容来,这一部电影提供了一项行为心理学技术——“无意识转移”:实验证明人所记住的事物中的40%,会在30分钟之后消失,人的记忆就是那么模糊的东西,但是多次灌输想法,加以诱导,记忆就很容易被改写。
一开始占部教授杀人后,为了嫁祸于人,私下接触附近出现的三个人,对他们进行“无意识转移”,让他们认为自己曾经在案发附近看到过凶犯——一个与保健品店老板有交情,有案底,有杀人抢钱可能的家伙。当然,这很轻易就被主人公发现了,而且还因此让主人公直接就把“弄巧成拙”的教授抓到了(因为能够实践这一技术的人,很少,而在保健品店顾客名单上,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这样的人)。
然后,占部教授就如动物会习惯自己的生存方式一样,他一直这样处理,明明是为了老太太杀人,却故意给周围的人进行“记忆灌输”让大家以为他有一个女儿,曾经被他丢到福利院。而且他还利用之前自己对主人公的隐藏(很好的师生情,但是却没有说出自己女儿死的真相),而这也误导了主人公后面的侦察。
当然,最初占部教授对主人公的意见:一、不要感情用事(如果你想在行为心理学方面登峰造极的话,请抛弃同情);二、不要当识破谎言的机器(想要窥探人利用行为心理学,看透内心深处的真相,到底真的有必要吗?在这世上可以不用知道的事不是吗?我把你打造成了识破谎言的机器,你本就是一个懂得他人痛苦的,有血有肉的人类,感情和感性都十分丰富的普通人读取他人真心,这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容易受伤。在人类社会中生存,既要具备某种钝感,如果知道了一切,就会变得不幸,所以多数人故意让自己迟钝,这是我这么多年钻研出来的我自己的真理。行为心理学让人不幸,人隐藏真心是有其原因的,强行把他人希望隐藏起来的秘密揭露出来,被揭露的一方和揭露方都会变得不幸);三、行为心理学应该造福他人,(不要带着仇恨去当警察,愤怒是行动的强大动力,你因为仇恨才选择成为警察这条路……不要用你的行为心理学复仇,而是去拯救许多痛苦的人)
再次,细节的照应。细节决定成败,戏剧天然的就有一个要求:简洁。经典的表述就是:如果第三幕还没有开枪,那么第一幕枪就不应该挂在那里!
一开始主人公的同学考试不及格,教授特别安排了一次“实践考试”,可是那个同学不合格。后面主人公对教授的“终极审查”,找到了真相,而且避开了教授“反监察”的“各种伪造微表情”,这也是当初教授没有指导完的主人公的论文主题。
还有,帮助教授设置考试的同学,还有周围的同学,窥破真相,源于他们学艺不精,也源于他们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微表情。这为教授后面能够伪造微表情做铺垫。
教授当初在劝说主人公放弃当警察的愿望,留校做研究和教学时,就对主人公讲述的道理和感悟,最终也成为了教授最后犯案“真相”的伏笔和主人公破案的关键。
最后,是主题的深度。正如前面教授对主人公的三点教诲。仔细斟酌就会发现,三个观点之间的关系非常玄妙。第一点和第二点是矛盾的:为了行为心理学的境界,要抛弃感情;为了真相,抛弃感情很傻。而第三点则是对第二点的“否定之否定”。不过,正如“见山问题”一样,本身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感悟和境界。
一件工具,一项本领,可以造福也可以祸害,关键在于本身对工具和本领的控制。正如科学一样,量子的研究,让爱因斯坦发现了核能的理论,而核能的理论既可以创造“干净的能源”,也能够制造“毁灭的武器”。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人性如何。 e
第二季为什么换人呀,明显白洲迅要顺眼呀!!!
5/10
忘记看SP篇了,原来这里结局是白洲迅去了美国了,不知道这剧还会不会续拍第三季,希望回归。
有点低配版lie to me的感觉,配角光环明显更耀眼一些
案件是熟悉的套路,熟悉的“强者”,但太平淡了,逻辑也有问题。第二季没白洲迅有点残念,希望新角色不要和女主组cp!
果然小狼狗还是白洲迅好
栗山千明俨然成了搜查官专业户,残念
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虽然觉得中心基础行为心理学越来越套路且玄学,但是整体逻辑算是严谨,并没有特别明显的bug(没看出来)。人物简单,开头就告诉你凶手是谁,越来越像女版的古畑任三郎,抽丝剥茧的感觉我很喜欢。
白粥小跟班早日回来呀!
也就是看栗山千明与石黒贤的对手戏了!
师生对决,故事一波三折。白洲迅不参加第二季了,有点残念~~期待第二季。
感觉很鬼扯的剧情, 但都在停播和延期的现在,有啥看啥吧!
第二季要换人了……
正统反转再反转再反转的日剧,神叨叨碎碎念的女主超级可爱。
师生对决,棋逢对手。白洲迅不续投第二季太可惜……
这个曲折的(?)动机学习了
我可以用sp来奶个第三季,白粥从美国回来吗。啊啊啊啊啊啊,最后真以为是求婚了呢。这种贱萌可爱还暖心的弟弟上哪里找啊!姐姐,收了他!
中规中矩,但就爱看栗山千明得意的小模样,太可以了!!!!
全篇围绕行动心理学展开,和本篇一样大部头的场景聚焦在审讯室对弈,显得不够“刺激”也不太大气,老师人设微妙,对于行为心理学的质疑和自我怀疑都显得过于戏剧化,但是一波三折,作为小入手点的作品来说算是工整了。比起现在这个大波浪,我竟然更喜欢她波波头黑框眼镜的学生造型,很可爱啊。白洲迅竟然不续投残念!
结尾还不错 不过觉得做成这个长度就不是很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