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大河剧的主旨是围绕“时代”展开的
当然这部《西乡殿》也不例外。
一
不过,我们可以稍稍地和近年同样描写幕末到明治时代的《龙马传》对比一下:二者虽然有着相似的时间线,但是《西乡殿》主题已非诸如“进步”,“新的日本”如此的机械和线性。首先交响乐片头主题就有很大不同:《龙马传》的片头主题组成一个是大海和龙,一个是日本接触西洋文明的浮世绘相交辉映,龙马在长长的海岸奔跑;《西乡殿》的片头则是充满传统风格的热情洋溢的相扑、战国时代的装束、鹿儿岛当地风格的“傩戏”(实在不知道日语中这种戏剧叫啥),西乡在田间挥汗如雨的劳作(明治篇),西乡不动如山地注视着大海,以及大量美景。。。从片头就能稍稍看出时代背景相似,主角立场相近的两部剧承载的主题是不一样的。
二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说,《龙马传》的主题是“一个全新的日本!”,《西乡殿》的主题就应该是“一个全新的日本...吗?”
“一个全新的日本...吗?”这也是这部剧最想给观众留的思考题,反复出现在剧中:
吉之助少时手臂受伤,终身无法挥刀,向岛津齐彬哭诉,岛津教育他:“武士凭借刀剑的时代要一去不返了,今后你当保护弱小之人”
龙马被暗杀后,阿龙哭骂西乡隆盛:“如果这就是你们想要的新的日本,我宁可不要”
吉二郎死在吉之助怀里,吉之助痛不欲生,旁白响起:“那之后,会津 庄内 箱馆,戊辰战争仍在持续中...战争之中,日本走向了明治之世...”
废藩置县开始时岛津久光对西乡的抱怨:“这就是兄长想要的新的日本...吗?”
这种类似于娜拉走了对不对的反思,是很值得观众细细品味的所在
《西乡殿》不加隐晦的展示了戊辰战争的大量血腥场景,甚至于使用了修昔底德式的白描手法书写战争的残酷(镇压彰义队),指挥官吉之助对面前的血腥,脑海里闪过不忍,但依然竭力地嘶吼着要全部镇压。关于人性描写也有一定的涉足:知晓庆喜本性的吉之助决定铲除德川,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政变和战争,尽管他本人厌恶战争;第35集,得知哥哥消灭德川计谋的信吾不敢置信道:“恶鬼啊,大哥已经变成战斗的恶鬼了”,吉之助面无表情地答道:“对啊,所以你也给我拼死战斗”。
这些白描似的手法,加深了这种问题的深刻程度。是啊,为了一个全新的XXX,家人、爱人、同仁、信任、人性,到底需要人们付出多少?幸好剧中的西乡吉之助,为了新时代,为了信念付出了许多,却在伤痕累累的维新之后,并未摘桃子给自己吃,高官得坐。而是用自己的身躯背负起了他所破坏的东西,为战死的萨摩武士负责,背负起了时代的痛苦,辞官回到了鹿儿岛,直到再次入阁--征韩--下野--西南战争。
三
对于维新,该剧并无太多的表现日本与西洋的碰撞,至于福泽谕吉在自传里曾经说过的风气一新,也根本没有着墨。而是从侧面进行了描写:明治之世,官员贪腐盛行,废藩置县和版籍奉还使得大量的武士失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的武士们开始筹划一场场的暴动;岩仓使节团的出访使得朝内政治斗争不断,外交问题又引起征韩论之争,朝野成为了火药桶。这个战火中建立的新国家依然风雨飘摇,以至于西南战争爆发,西乡隆盛为了安抚愤怒的士族们,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踏上了上京的不归路。
历史是需要进步的,而进步的代价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被一些人当做是必须的牺牲。而《西乡殿》,应该是对这种观点是有所保留的。所以尽管西乡隆盛是为了维新而奋斗,但这部剧维新的元素相当的不是那么多。一个时代进步,总有落伍者,这些落伍者总会被大众所憎恨、批判,被社会抛弃;一个时代的进步,也总有牺牲者,这些牺牲者会被大众遗忘。一个全新的世界总是伴随着一个被时代遗弃的世界,而走向新世界的过程则是惊人的牺牲。这些人就该被遗忘、被无视、被践踏吗?《西乡殿》借助明治篇的最后几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不。这也应该是西乡殿所含蓄表达的一个主旨,也是作为一部时代剧,思想最为深刻的部分。
所以西乡隆盛回乡种地了,入阁又下野了,开办私学校,带领士族讨说法,最后战死。
我平素不喜欢空谈道德,只愿:
敬天爱人
西乡隆盛和坂本龙马是日本近现代以来的两大偶像。龙马是司马辽太郎一手打造的,我一直觉得龙马的形象过度符合资本主义价值观,司马老头不愧是国民作家,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日本人的自我认知。而西乡,说实在的,这个人的魅力已经弥散在历史迷雾中,本世纪已经看不懂了。上世纪初,日本人描述龙马的意向放在“马”字上,我记得近代郭立国会图书馆上有本书名是“千里驹”,而到了10年大河剧片头已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了。04年大河剧《新选组》甚至让西乡成为龙马暗杀的主谋,可见两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位置已经彻底掉了个个儿
当然西乡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人还是饱受敬仰的。我个人比较偏爱拿公款吃喝嫖赌(好像没有赌,赌是岩仓的专利)的长州那群熊孩子。长州在大河剧史上有2部,《花神》和《花燃》。13年知道15年要拍什么的时候,我想日本人其实还是在以自己的角度反思历史的,他们永远不可能拍那些和近代军国主义有密切关系的人,比如伊藤之类,哪怕是《花神》总集篇5集中间3集的主角高杉,因为是长州阀军队的源头,也不可能成为主角。《花燃》的名字显然是继《花神》而来,但选名不见经传的人当主角,可见日本人的态度。起初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反正大河剧都是群像,但看着看着就发现主角是谁影响挺大的,连我这个长州粉都觉得不行,《花燃》收视率自然也就不可能行。
萨摩主场大河剧历史上有3部,包括《笃姬》。《花燃》信息出来之后我就想,之后应该快轮到萨摩了吧。但我没想到又是西乡,西乡的魅力现代人已经难以解码了,别的且不论,他是个胖子啊,在当代人眼里“胖”是和“没有意志力”紧密相联的。堤真一可能是史上第一个据演大河剧主角的演员,原先我以为他只是觉得大河剧档期长收视又连续走低,对事业发展不利,看了剧才后知后觉:演西乡得增肥,堤叔岁数不小了,之后减不下去咋办?至于亮平桑,因为是日本周杰伦,我身为中国人还是蛮有好感的,但他演西乡对我的不利之处是:他五官比较平淡,我得费点劲才能从满屏角色中认出来。
《笃姬》是近年来唯一收视率高的大河剧,不过说实在的,我对这个片的一些情节不太认同。笃姬最后的确把自己定位为德川家的媳妇,庆喜也并不适合做力挽狂澜的将军,但一开始齐彬是要求笃姬扶庆喜上位的,庆喜最初也被视为难得的人才,笃姬在还未感到德川家族、家茂魅力的情况下就反水,这不道德。大河剧过去的主要受众是中老年男性,我怎么感觉他们是看到这种“儿媳妇死心塌地为婆家”的情节感觉受到心理massage,才把收视率抬上去的呢?家定的情况就更莫名其妙了,国家危亡时刻,你身为政府首脑一句“没有人能够做到”就可以当甩手掌柜装疯卖傻丢脸丢到美国公使面前?国耻!《银魂》将家定塑造成贪婪恶毒的小人,我觉得就是对此剧的态度。
长州的剧出来之后,我想轮也该轮到萨摩了。果不其然,《西乡殿》登场。这剧是有原著依托的。我个人感觉大河剧近年来对收视率已经哀莫大于心死,编剧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有原本,至少挨骂程度会轻很多。《毛利元就》原著是《毛利元就和他的女人们》,于是剧里一群花花绿绿的女性来来去去,这要是原创电视剧早就被口水淹没了。不过,作为小说家自由探讨西乡魅力的奥秘还好,顶多浪费点稿纸笔墨,拍成电视剧那注定血本无归啊,何况,早在演出笃姬劝家定收养庆喜的那一刻起,这剧收视率就注定godie。
身为长州粉,我不免要多关注长州角色。长州第一美男子、幕末数得上的帅哥桂小五郎因为经常逃跑,群众印象十分不好,即便在自家主场的《花神》里颜值也十分糟糕,这几年为了收视率多请明星出演,但帅如谷原章介在《龙马传》里居然化妆上刻意扮丑,于是我对他在剧中的颜值再也不抱希望了。这里是萨摩主场,桂小五郎的形象却是从外在到内在都十分的不错,甚至有所美化——其实他不可能照顾的好西乡在东京收养的那几个孩子,他连自己的骨肉都不承认。更意外的是《花神》主人公大村益次郎先生还出场了一下下,并告诉观众西乡打仗不咋地,不过这么比较也没什么意义,以大村先生为参照的话,恐怕连板垣都成了不会打仗的,何况西乡那两把刷子。不过大村先生出场只是为了之后由岩仓转述他被暗杀了,进而接上岩仓遭遇袭击的剧情,最终照应大久保之死。至于高杉,照样是只出现在别人的话语中(此次由伊藤提到),他存在感太强,出场会抢主角戏份,《花神》就是典型。《龙马传》和《花燃》他是不出场不行,其他幕末剧都只出现名字······井上指挥艺州口攻防居然也被提到了,考虑到这人一辈子就打过这一场仗,这是长州依赖武器优势的铁证,使得大村和高杉的军功大为减色,不过我们也可以自我安慰说大村和高杉的水平无需担心,只有井上能不能打赢需要汇报给盟友······然后井上在作为政府官员出镜几次后就成了一点也不冤的贪污犯,至于山县,估计所有人都赞同不拍他最后为西乡而哭的情节,他确实不配哭西乡
剧本身,2个亮点成了2个槽点。鄙视久光其实原本也是西乡的一个槽点,日本人倾向以保守为美德,在阶级差距大的时代,西乡因为敬慕齐彬就说久光不行,过于自负。这部片子处理成久光崇拜大哥,想继承大哥的事业,以至于忽视了自身在阅历和社交网络上缺乏齐彬的优势,这本来是非常好的想法,因为这些不足是相对客观的,不损害久光“四贤侯”的声誉(四贤侯究竟是齐彬还是久光,我两种说法都见过),西乡指出来也不会损害他的忠臣色彩,但一般人被暗示称土包子又肯定会生气,可以说是历史上这个结点的完美处理。但没想到,剧本干脆就把久光设定成心胸狭隘的笨蛋了。要知道,封建时代同父异母的兄弟其实根本没有感情,如果有利益冲突更是敌人,如果久光崇拜齐彬,说明他有是非眼光,即使不把他描述得多么睿智,至少也应该有他和反对齐彬的父母冲突的情节吧?说到底,剧本就是因为塑造“比最聪明的人差一点但也很优秀”的角色很费劲,才会为了省力把久光塑造成白痴。
另外一个亮点成败笔的地方是庆喜。德川庆喜这个人,说实在的,没人能搞得清他在想什么,即使是他当大河剧主角的时候。98年《最后的将军》正是大河剧末尾播出“纪行”的起点,似乎正是为了弥补剧中对主人公心理塑造的不足,最后成了一个值得继承的优良传统。这里面庆喜起初是一个流连花丛的浪子,不取消防队长女儿实在可惜,因为可以和京都大火对比,加一个姑娘青梅竹马在救火中牺牲的情节之类的。但为了和主角西乡对照,只好让庆喜身边的女性是游女,因为只有游女这个职业才可能从萨摩乡下移动到高位者身侧。浓墨重彩的描写庆喜的浪荡时代后,我本来期待剧会怎么刻画他在高位时代的形象,结果就是个害怕西乡的胆小鬼。虽然最后说明了他是在躲法国公使,但之前吓成那样,如果只是演技,应该交代清楚。庆喜虽然挂靠公家,毕竟还是武家血统,怕死也不会怕得那么明显。武士道对领导的领导态度不明确,但也不能在领导的领导命令你切腹的情况下反过来拿刀威胁对方吧?而且,害怕日本同法国关系破裂也不能解释庆喜对打长州那么起劲啊。有弹幕说庆喜是强行洗白,我看正好相反,编剧是因为早就准备好了洗白的方法,才在之前肆无忌惮地丑化角色,其心理可以一句话总结“反正最后会洗白,之前怎么黒都没关系”,当然,塑造坏人与塑造立场、价值观不同的好人相比省劲多了,日系文艺总这样投机取巧的话,也难怪会在鄙视链上居英美剧之下。(不过日本人不关心中国人的鄙视链结构就是了)能与主角道不同而风度气概不落其下,也就龙马有这待遇。
其他亮点的话,比如年轻的茂久是个挺有主意的人,虽然最后也没有机会伸张。比如中村半次郎终于找了个小帅哥来演,《宛如飞翔》里感觉本来是让他和那个穷学生、姑娘之间搞三角恋的,但最后没有进行下去。最吸引我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西乡命令杀死来岛老爷子以迅速结束战斗时,半次郎跃跃欲试,以他的水平自然不成问题,但川路一梭子子弹解决了,这个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剑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川路在武士的战场上用子弹解决对方大将,不能说不道德,但可以反应他缺乏武士精神,要不人家怎么能顺利当第一人警察领袖呢,警察可是彻底的官僚机构啊。再联想起半次郎当初在萨摩枪械训练时抱着刀坐在旁边一脸落寞:自己军队都要舍弃刀剑,他能跟谁置气。其实半次郎和川路这样的人设真实情况更可能是互相看不顺眼,但剧里安排他俩是好友······哎这是第一次浓墨重彩地刻画俩人形象,已经不容易了。
最后我终于说到了题目中的马赛曲。村田新八在前2/3频频出现但又没什么重要戏份,他的主场在最后,在于说出“欧美不是只有那群考察团看到的富丽堂皇,更多的是角落里的贫苦大众”,在于让《马赛曲》飘扬在即将谢幕的西乡的生命中。拥戴西乡起义的大部分士族主要还是家计没有着落,地位下降和贪腐的高层相比更是不堪,村田站在这群人中,其实明白他与一同赴死的战友在乎的东西并不一样吧。历史上村田新八是否有此觉悟已经不重要了,川口雪蓬是否曾举着“革命”的大字挥舞也不重要(那年代“革命”还没有以后来令人谈之色变的含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是如今拍的剧,总要有那么一两个人是超前的吧。
虽说,在一切大河剧里时不时冒出来的主角的爱民台词和忠于天皇其实是矛盾的
就让西乡隆盛这个人的魅力,留在穿不透的光阴迷雾中吧
已至年末,今年的大河剧《西郷どん》终于完结了。转眼又追了一年。
约50集长度的剧,在国内很常见;但在短小精悍的日剧里,这是数倍于一般剧集的长篇幅。
大河剧便如此,50集的鸿篇巨制,才足以反映历史时段的长度,时代潮流变化的广度,以及详加剖析的深度。
一部大河剧拍得好不好,我就是从这三个尺度去衡量的。长度与广度,通常由选题决定,一个历史小人物是很难体现出这两者的;而深度,就体现编剧的功力了。
《西乡殿》这部作品,选择的题材占了大便宜。东京(江户)、鹿儿岛(萨摩)、冲绳(琉球),横跨大半国土,从地名的更迭也正反映出正是时代转变时刻。
因此,整部剧的时代感是很强的。
第一集岛津齐彬超前的敏锐视线便看出了“武士揣着两把刀过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到最后一集最后西乡死亡,望着天空说道“ここらでよか”,正式宣告了武士时代的终焉;从落后的农业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西化;当然还有主演铃木亮平的体重与气场发生的巨大变化,都令人感到了浓浓的时代潮流变迁之感。这让这部剧站在了及格线上。
但是,全剧并没有深挖时势,只不过是按部就班地拍出了该拍的历史事件。
主角普遍个性单薄,配角更是几乎没有存在感与识别度,人人纯真善良爱国坚定;推动重大事件的发生,仅仅靠真挚的情感打动对方就完事儿了。整部剧看下来缺乏惊鸿一瞥的灵感创作,不会有百看不厌的精彩桥段。
总而言之,看《西乡殿》,有助于了解历史,引人入坑;但少了一分历史厚重感,不足回味。
不过看到最后一集,仍然还是哭惨了。
时代潮流浩浩汤汤,有踏浪前行之人,顺流者昌;自然也有无法激流勇退之人,迎接灭亡。
总有固执的人,不愿被新兴事物所支配,凭什么他们要来革我的命,夺我的权?于是,他们便拿起手中仅存的武器,用自己一介残命去抗争。
他们不是盲目,他们只是不服;你说他们是守旧的顽固造反势力,其实他们是一群比任何人都热血的青年。
拔刀,冲锋,死亡,这是他们选择的路,一条绝路。
这时候突然发现,西乡隆盛的“敬天爱人”有着这么一层涵义:
敬的天,便是时势,是历史的进程。
英雄如西乡隆盛,不可能不认识到未来的发展,这是无法阻挡的趋势。他不愿主动去反抗,只有敬畏。
爱的人,却是他的追随者。
英雄如西乡隆盛,不得不保护那些视他如领袖、如神明的反乱志士。于是,他终于选择站在激情与理想的一方,拥抱他的追随者,与他们共存亡,用战争与牺牲开启和平的新时代。
英雄如西乡隆盛,注定是英雄的死法。
他用个人的牺牲结束了武士的时代,结束了波乱的局势。
呼吸声与炮火声一起终结,死神与和平一同到来——
「ここらでよか。」
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
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陆军,用来形容本年度,也是明治维新150周年的大河剧也没有任何问题:在每一集的单集剧情上其实已经突破了近几年大河剧的平均质量,但整体剧情则奇差无比,话题度极其高,但收视率历年大河剧倒数第三,也足以佐证这次大河的质量。
单集上的成功:
近几年大河剧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在历史人物拍无可拍的状况下,强行去拍一些不那么知名,甚至史料都极其匮乏的人物,带来的后果就是有着极其多的“鸡肋”之集,在50集的片长下显得极为冗长。面对这种情况,近几年的大河剧主要有2种解决方法:第一种是用主角身边人的事迹去填主角的空白,这几年的女大河就是明显到看完主角就知道哪位亲属会占据大量的戏份,甚至喧宾夺主;第二种则是用一些同期的历史事件去填空。16年三谷的《真田丸》则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去挖掘史料与最新的论点,来完整主角的生平。但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靠着主角所在的事件去推动剧情,在主角的经历不足以支撑50集的剧情时,就会带来大部分不知所云,毫无意义的单集。
而今年这部,在单集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集“鸡肋”,但是即使人生丰满如西乡隆盛,也难免尤其低谷时期,那么这几集的叙事如果按照以前的事件模式去推动,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最终编剧用了“羁绊“去解决这一问题”。有贯穿西乡一生的羁绊: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西乡糸;有幼年的羁绊:岛津齐彬,到了中年则有一桥庆喜、坂本龙马等人,后期的桐野利秋,哪怕在低谷期,也塑造了与川口雪蓬的羁绊。在有实践可以推动时,靠事件推动剧情,但事件单薄时,去塑造每一个羁绊,在羁绊塑造成功后,可以替代部分事件去推动剧情。用羁绊去推动剧情,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保证叙事张力,通过羁绊去做剧情铺垫,并且通过羁绊,引出最终的高潮,这也是靠着事件推动的大河剧最大的劣势,只能靠天吃饭,如果人物的一生不符合编剧的基本规律,最后的结局极为鸡肋。
编剧靠着羁绊补足了单集剧情上的不足,也能更好的控制每一集的剧情走向,将人物自身经历对剧本的限制降低。同时也能保证最后靠着羁绊的累积可以有一个高潮,而非大部分大河剧的平淡收尾。
整体剧情上的失败:
这部整体剧情上的失败,也可以说是近几年大河剧编剧风向的恶果的累积:这部在洗白主角与抹黑对手上可以说达到了大河剧的顶峰。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塑造成立一个害怕西乡而逃跑的胆小鬼,连大久保利通都被塑造成一个缺乏度量,嫉妒西乡之人,而这些反面的塑造则是通过单集成功所靠的羁绊而被无限放大的,导致靠着羁绊的铺垫,最终的西南战争,则成了西乡在大久保嫉妒之下的所谓“正义”之举,让人啼笑皆非,多处靠着羁绊推动的剧情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编剧再塑造羁绊与剧情之间显然失去了平衡,过多的羁绊塑造,挤占了本应用于叙述事件的时间,连一个天然的最终高潮——西南战争都被一笔带过,而塑造导致西南战争爆发的大久保与西乡的羁绊,则花了3倍以上的时间(当然可以理解为经费的缺失)。
羁绊只是用于填满事件缺失的空白,这种挤占剧情的主次不分,以及对主角无限伟光正的洗白,则难免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合理运用人物间的羁绊,会使得剧情张力更足,但是这部的过分运用,则连最基本的事件推动都丧失了。
近十几年的大河剧,在单集与整体间都做得很好的只有一部——《笃姬》,看过越来越多的大河剧才觉得这部的质量是多么的高,而且还是一个史料及其匮乏的人物
哇,太好看了!最初是因為太喜歡黑木華,想把所有她演過的電影電視劇都看遍才發現有了這部,一看天啊,47集怎麼看的完啊,從沒看過大河劇而且這麼多集能堅持下去嗎?雖然最初保持著懷疑的心情開始了旅程,但是越走越陷入,如今看完了全部簡直讚歎不已!很多東西不去了解真的完全不知道,以前總是恨死日本鬼子,要不是我本身很愛古裝劇,加上日本遊戲還有黑木華的古裝太適合太好看了,我根本不會想去了解日本人,但是看著看著,這位出身於鹿兒島薩摩這麼鄉下的武士,竟然創造了維新時代,說真的日本強大我一點也不開心,不就是接著侵略清朝佔據台灣了嗎?所以最讓我驚訝看了讓我從此改觀的事件,就是這位西鄉殿竟然會願意隻身前往朝鮮以及大清當說客,維持各國間的友誼,讓我實在太感動,查了他的資料還發現當初的台灣牡丹社事件西鄉吉之助竟然反對出兵台灣,這真的是日本人嗎?如此的善良如此的為人民著想,如此的謙卑如此的不好大喜功,看著他的故事越發不自覺的流淚,根本不是堅持看到最後,是不自覺的被劇情給帶入並且越陷越深。這部劇真的很用心,從頭到尾深入人心的旁白,竟然是西鄉的兒子西鄉菊次郎,雖然是眾所皆知的倒敘法,但卻如此的叫人感動,看完之後真的是太激動了,心情也是五味雜陳,我只能說,果然,愛狗的男人不會壞,愛狗的男人才能愛啊!
熬过中间10到20集,用力过猛,老好人的西乡以后,前10集和20集以后,是真的好看,有好几个部分,都让我感动得想哭,对于故事的叙述也不拖沓 后期的明治篇才是巅峰
铃木亮平演技真不错。剧情不狗血。我相信西乡大久保之间的友情,后期理念不同分道扬镳可以理解,这不影响两人的牵绊。
看完了第一集。子役演的真好。尤其是饰演主角西乡隆盛幼时的子役渡边苍。长得还有点像fuma。看着更喜欢了。可惜看预告第二集就下线了。期待后续cast和剧情。希望今年可以看完一部完整的大河剧。
在一幕日本大河剧里,看见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神气质。背靠明治维新这一日本最重大历史变革期,视听语言和叙事却能如此纯真质朴、自然昂扬。和《走向共和》比,很明显看出中日两国知识份子的精神气质差异。
假面又增肥了啊!为这身膘肉先给个四星吧!然后锦户六是第一次大河吧?期待吧
2018.06.28【B】变壮的铃木亮平 越看越像小肉柴 忠诚坚定的肉狗
值得追的大河剧!看完第一集真佩服日本的子役
故事进度和人设都牵强 改编也不算高明 长的像姐夫的主角拍伟光正气场欠点 但是断断续续还是追到大结局了 差不多完全靠的是西乡隆盛个人事迹的魅力 就当是历史补课了
一年来一周追一集看下来还不错,但是一口气的话未必能看下来,演员塑造都不错,铃木亮平一年来随着西乡殿增肥也太拼了,现在大河剧总有种把历史事件简单化的感觉,也是大势所趋了吧
看到预告片时,眼泪不禁流了出来。西乡隆盛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没有那么重要。一个人一生可能富有或贫穷,可能显赫或默默无闻,可能锦衣玉食美女相伴,也可能饥寒交迫死无安葬。但这些都不是生命的理由~
西乡殿是一部神奇的大河,黑木华,铃木亮平,都是细腻至深的演员,这剧能整得他们仿佛不会演戏,学校话剧汇演一般。在天皇料理人中的两位多出色。
配左传+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天爱人;一个匪夷所思的大义,今番有事欲询问政府,想活的投降,想死的跟我去死,亲手埋葬那个时代。
平成最后的大河剧,聚焦西乡隆盛纪念明治维新一百五十周年,延续了几年来幕末大河剧对从幕末到维新这一段历史中伤痛的强调。主角西乡为国为民磊落真诚又朴素,人格魅力爆棚。该剧中有近年来对西乡大久保木户岩仓胜这五人最生动最贴近最有血有肉的刻画,也和选取的视角有关。德川庆喜得到了个守卫日本忍辱负重的光辉形象。胜海舟向西乡说多亏了西乡才有江户无血开城,才能再赏上野樱花,上野公园应有西乡铜像——调皮的写法。西乡与大久保分道扬镳的明治篇中,将政治分歧表现为个人矛盾,想要凸显的是两个人的故事。另外,在剧中我们看到了儿时的“小吉”,进入幕末动荡的“西乡吉之助”、流放海岛的“菊池源吾”、明治政治家与“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却不见“西乡南洲”——除了一首和歌,几段教孩子的戏,其余的“南洲”只能到“纪行”里去找了…
第二次立志看完的大河剧,因为年末年初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铃木亮平…(#゚Д゚)
又是一年大河终结时。陪着西乡殿走过一年,期间还去了鹿儿岛朝圣,最后一集看得很感动。眼看着铃木亮平跟着这个人物在成长,蜕去青涩和鲁莽,逐渐变得沉稳霸气,最终让我相信他就是西乡隆盛。这个人物的人生轨迹挺不可思议的,由一介草民变成开国功臣,最终以被镇压的反叛者收场,但死后却被所有日本人敬仰。敬天爱人,他身上的人格魅力太强大了。西乡隆盛死后,日本再无内战爆发。看每一集都没有跳过片头,富贵晴美的OP太好听了。
大河剧总算能拍一点真正的历史名人了
庆喜背锅剧。
四星全给铃木亮平!看着他胖了那么多,真心佩服!
大河剧这搞法确实是药丸。无限洗白拔高主角,抹黑其他人……
片头大气磅礴,堪称九州宣传片。第一话就安排了多次少年西乡与岛津齐彬的感人互动,将来也就是一个萨摩藩撑起近代日本半边天。希望后面的尊王攘夷运动、倒幕战争和西乡人生最后的西南战争不会因为剧组经费问题又出现不少旁白或单个场景一笔带过的现象。觉得有望能超过前年的「真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