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是冲着巴西的玉蒲团看的,其实受骗了,和咱们香港拍的差远了,准确的说连一部三级片都有点谈不上。很喜欢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女主角不算漂亮但丰满性感,算得上憨厚,也受不少人欺负,但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无论干什么都不要悲观,成功了也不要得意。“我做了一些让我后悔的事,但是只有这样我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句话不错。
真人传记片。一个jinv的兴衰沉沦史,很写实,不过最后还是找到了真爱……
女主因为难以忍受收养家庭对自己的苛责和鄙视,还有学校霸凌的不堪和阴暗,毅然离家到大城市的一家提供se情服务的门店去上班。因为面容姣好,什么都愿意做,还善于逢迎献媚,广受欢迎。但是时间不长,她的弟弟就跑来这个店羞辱她,告诉她母亲为了她流尽了眼泪,但是女孩忍住了。但是很快自己积攒的钱又被偷走,虽然找到了谁偷的,但是钱找不回来了。一次晚上的恣意狂欢,女主认识了一个号称自己认识的都是有钱人的女人,在她的引导下,开始吸毒。也因为吸毒,她被原来的门店赶了出来。结果她干脆自立门户,还在微博上开了博,开始记录自己的服务过程,后来又开始给每个前来接受服务的人打分,从而收获了很多大粉丝。她自己也水涨船高,身价大涨。但是因为吸毒,她的积蓄一点点被耗尽。因为生活拮据,她和合作多年的好朋友,也就是她的平时服务安排的好友闹掰了,分了手。于是她的居所被自己糟蹋得一团糟,人们也开始不愿意来了。最后因为没钱买毒品,到最低级的jinv门店去做最廉价的服务女郎,一天要接无数次的客,终于体力不支,累到了。这时一直想要追她的第一个客人愿意为她做一切,她最后也答应了,不过还要干一段时间,真是成瘾了……
女主有颜,身材火辣,诱惑十足,真是个尤物。永远不想依靠别人的青春梦想很真挚,可惜社会残酷到一掌将你击倒,总以为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其实还是渺小的沧海一粟,社会并没有因为你而改变,而是你悄悄改变,已经无力再去承载梦想罢了……
以日记旁白的形式将一个炙手可热的jinv的日常生活做了充分的展示,各种阴暗不堪大场面让人咋舌。虽然前面也有很多同类的反映jinv生活的影片,但论直截了当,不加掩盖,全方位展示,这部片子还是很痛快的。最后是女孩一开始逃离的情形,那一天要是有一个真正关心女孩的人能拦住她,能阻止她,或是在她刚刚进入火坑,就有人拯救她,也许结局就会不一样,也许她会成为大学生,骄傲自信地生活着……
为什么反映妓女生活的电影总想把妓女塑造成圣女?这是我看完《布鲁娜•瑟非斯丁》后的一个感受。我不在乎道德上对于妓女这一职业的评判标准,也不太在乎女人为什么就变成了妓女,因为每个人走到如此境地,必有隐私。我关注的是,文艺作品对于妓女角色的塑造是否有人情味,《全唐诗》将近五万首中,有关妓女的达2000多首,看来这是一个太有意思的题材。《水浒传》里写阎婆惜,就是个妓女,知恩不报,害了宋江,是个反面角色。同时的李师师,有情有义,成了被人夸奖的角色,宋代很多文人还填词赞美李师师的美貌和才艺。看来古人并不对妓女职业身份作过多评价,反而是将才貌双全有头脑的妓女捧得高高。这是人情味吗?我想这是教化,对女性的教化。所以说,过去做了妓女不可怕,可怕妓女没文化。电影《布鲁娜•瑟非斯丁》中的女主角,不光才貌双全,而且有文化有头脑,她写博客拍写真,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自己给自己做宣传,并写幽默的文章供世人欣赏。所以,布鲁娜•瑟非斯丁,成了巴西最有名的妓女。
意大利有本很出名的小说叫《罗马女人》,它还有个副标题叫做“一个西方妓女的自白”,自白,多坦诚的一个词,犹如闺中密友的心里话。因为妓女毕竟是相对边缘的行当,所以专写妓女的小说很容易出名,况且是第一人称口吻的。布鲁娜•瑟非斯丁的出名,并不是一传十、十传百的“专业技术”,而是她将自己的从业经历著书立传,出版发行。书名曰《THE SCORPION S SWEET VENOM》,翻译成中文意思是《蝎子的甜蜜毒液》。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中,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她在书中说:“如果我要成为一个妓女,我决不会当一名普通的妓女。”所以她在经历了三年的喜怒哀乐后,她选择和自己第一个客人生活在了一起,并成了一名作家,写下自己经历的喜怒哀乐,她还在书中劝慰年轻人远离毒品,俨然成了一位经历丰富的“教母”。
曾看过电影《艳娃传》,说妓女之女,自小长在妓院,向往母亲的光鲜生活,12岁入行,做得有声有色,后来获得了爱情,再后来入得学校从良去了。《布鲁娜•瑟非斯丁》的故事结构大抵也是这样,17岁的布鲁娜•瑟非斯丁还是一介学生,和家里吵了一架就去当妓女了,同样做得有声有色,后来也获得了爱情,再后来也从良读书去了。从良,恕我口拙,不论17岁的布鲁娜•瑟非斯丁还是12岁的艳娃,何时“从恶”过?但是,从古到今妓女金盆洗手,世人都说她们“从良”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布鲁娜•瑟非斯丁写了一个本书,这本书如今拍成了电影,不知道这是不是布鲁娜•瑟非斯丁对自己“从良”的确认。
米兰昆德拉曾将音乐史分为上下半时,我觉得这个分法可以推而广之,亦可看做是文艺的上下半时,人类的上下半时。上半时是古代,下半时是现代,我们就活在下半时里。若说在上半时里,文艺作品描写女性是关乎善恶的,下半时则关乎自由。易卜生写《娜拉》,全然不在乎女性独立后如何谋生,只讲自由。鲁迅驳他写得直白:“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布鲁娜•瑟非斯丁》中女主角与好友诉说心事时说:“我更关心钱,而不是友谊。”这显然是明智的,但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完全自由了吗?在电影中布鲁娜•瑟非斯丁以出卖身体来换取经济独立,但其实她过得并不独立,她受制于客户、老鸨、同行,就连谈恋爱也不是那么容易。最后,聪明的女主角弃妓从文,走向了思想的自由,用三年的经历,换来25万册销量,15种语言的畅销书,这时,她是自由的了。而这时,我才发现,所有女性题材的现代文艺作品,都是给“娜拉走后”找结局的。
(刊于2011年10月28日《假日100天》)
一个女孩通过做妓女找到自我的故事
对比类似题材的花容月貌,总觉得这部真实有余美感不足。不过确实两个女主最初的目的本就不太一样,Raquel作为被收养的孤儿,更多的是为了独立、为了挣钱,顺带认识了自己;相比之下Isabelle纯粹是中产阶级少女对自己的探索。但不管是不是因为故事本身的原因,两个电影的处理明显是花容月貌更诗意,整体风格更为优雅,情绪克制又饱满。
花容月貌我会看很多遍,还会收藏配乐,但冲浪女孩可能只会看这一遍了…
不感人
挺不错的故事
真实故事啊~~~~
三星半的感觉
就算这样的片子,结尾都是用的Fake Plastic Trees作片尾曲,是多么的碉堡了~
说实话,光明正大出来卖的就是比那些表面装纯的人更让人服气
只是在中国这样的博客就会被和谐的。
浮华背后的惨淡 真的是只有当事人才明白其中的辛酸!
这算励志片么
改编自巴西第一名妓变身畅销作家的真实故事。内涵和摇滚电影啊公路电影啊差不太多,关于在边缘状态里找寻未知的自己。
叛逆少女卖春记
女角色看样去好老啊!
一位妓女的传记。
理解不了布露娜真实的精神世界
她选择了她的生活,虽然有做过后悔的事,但是依旧走了下去,并且走了出来。故事贵在真实,让人看着有种心痛的感觉,同时明白每个行业都不是只有表面的风光的。最后的疑问,此人能被上帝救赎吗?能被自己的心原谅吗?
任何行业都不要忽视电子商务这一块市场
励志啊励志……
这是个拒绝毒品的教育片吧
非常现实的题材,拍的也不错。女主演的非常棒!
好真实。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