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园丁无穷动: 人道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
现代的欧美税收制度明文规定了慈善行为可以节税,换言之,无用的垃圾废物可以换钱。帮助大家撕去了伪君子的面膜。既然是真小人,如何用最少量的废物换取最大量的金钱,就是一个可以放在桌面上讨论的问题。但是这一议题放大到身价亿万的跨国公司和上百万人命,就需要专业人士使用隐晦的词汇,秘密的手段,就着鸡尾酒会和高尔夫球场处理。
CONSTANT GARDENER,《不倦的园丁》,港译,这个吗,哈,哈,不用等了我编一个吧,杀出有情天,试图从若干个角度解释这个问题。
Justin Quayle,女皇的外交官,英国绅士,英俊,成熟,谈吐风雅幽默,耐心,谦恭有礼,讲原则,经常为缓解别人的不悦而道歉。他热爱生活,野心不大,经常为花园里的各种野草害虫烦恼操劳。君子,只是稍显平淡。
Tessa Quayle, 前激进学生,喜欢师生恋,与正经人一夜情,炮筒子,擅长在公共场合制造尴尬场面;现外交官夫人,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仍旧擅长在公共场合制造尴尬场面。
Tessa 就像成百上千在中国徜徉的无业老外一样,好奇直率。四处和非洲老乡们拉亲戚走门子。人家给个针尖就当棒槌,滔到什么东西都挂在屋里像万国博览会。这样的人让人无从怀疑她的纯真执著。也只有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如同 切 戈瓦拉 一样不计成本的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她很像我当年买错的一本书"Lost in Translation"中的主人公。这本书不是Bill Murray东京游记流水账版,而是讲一个美国准媳妇美女考古学家调查历史真相的。相同的部分是她们真心喜爱并都拼命想要融入一个与自己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社会。不同之处是考古学家意识到了广大中国群众的狡猾性和文化沙文主义,而可爱的激进学生仅仅凭着满腔热情和一颗正义的心就想和身披褴褛在非洲赤红骄阳下搭铁皮棚屋整日除了等救济盼救济靠救济没有其他谋生手段的群众打成一片。
从没有去过非洲的我无从猜测非洲人对与大不列颠帝国外交官夫人交朋友有什么感觉,但是我不相信所有的友谊都是平等的。
Tessa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是异数,Justin 就让人好理解多了。一位绅士,生活悠闲舒适,又不打算自己给自己加码。老婆虽然鲁莽但完全在率直可爱定义范围内。虽然她固执无比,但如果不是自己特别实际特别有常识,也会完全同意她的做法。他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事业,生活,家庭都如同园艺一样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中。这大概就是所谓君子风度的标准解。甚至连偶尔怀疑老婆是不是红杏出墙都要用委婉的态度表达出来,或者可以说他迂腐得要死,或者可以说他对微妙平衡的信心远远大于捕风捉影。
所以当微妙平衡被残忍的打破后这个故事就正式开始了。像被酒精催生的真话一样,肮脏,罪恶,混乱,不断的对现实和人性做最坏的猜想,而猜想一再被更可怕的事实超越。绝望的故事是最令人作呕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像失速的飞机一样螺旋下降向绝望逼近。
除了用闲散的绅士的立场讲一个愤怒的故事之外,这部片子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导演和摄影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非洲,活生生不是说拍得像,因为我无从知道,活生生是说这个非洲是有机的,充满生命力的。我见过中国把成百上千号高级知识分子一家四五口挤进十二平米的小屋,楼道里摆满了用包装箱做成的各种临时家具,煤油炉和菜叶子脏水散发出各种恶臭,过分拥挤屎尿横流的公共厕所至今常把我从梦中惊醒。但我从没见过成千上万交叉相错的贫民窝棚充满了色彩,躁动,活力和笑容。不管是不是当地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镜头让人不能不对他们又同情,又佩服,又好奇。
江姐被反动派残忍的杀害了。Tessa 也被反动派残忍的杀害了。
Justin 正在被反动派无情的追杀,生存未卜。在生离死别之际,革命浪漫主义远远超过人道主义,将一干观众的心紧紧抓住。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讲一个不虚伪的人道主义故事。
2 ) 昏昏欲睡的悬疑片
称不上惊悚片,政治、阴谋、名利的冲突,此类题材好莱坞用过好几次了,像这样平实的叙述倒是比较少见,只是缺少了悬疑气氛,应有的人物冲突和内心矛盾显得平淡无味,某些情节画蛇添足,而蕾切尔·薇兹能凭此片荣获最佳女配角多少有运气的成分。
3 ) go home
you want me to come home,but I am now
Justin说了这最后的一句话。
火烈鸟飞上了镶着红色晚霞的天空,寂静无声。这样一个美丽的非洲却如此让人痛心。似乎一切在这拥有着无数新奇生物的土地上,生命的价值总是这么贫瘠,对于人类而言,这里已经不是一个适者生存的自然了。
我喜欢导演讲故事的方式,首先倒叙,但绝对不像神探波罗那样故弄玄虚,不会让Justin的猜忌如同妒嫉的火焰一样蔓延,没有那种让你喘不过气来的大量大量的棕黑色的尸体。。。。没有了很多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东西,但故事却赚到了更多的眼泪。这也是故事的高明之处。一个美丽的爱情,还有人内心的愧疚和对弱者的同情。就这么淡淡的叙述和非洲褐色的土地还有非洲人们那些拥挤的小房子,长龙一般的队伍等待领救济和药物,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只会让人感到无比苦涩。
似乎故事对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生命和使命哪个更重要,当然从电影中那些善恶分明的角色已经肯定了不顾生命的奉献的价值,但我们似乎还是会在自己心中打上一个问号,Justin义无反顾的走上了Tasha的路,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爱情。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关于生命,爱情,自由的诗。爱情对Justin更加重于生命,而自由,就是能够摆脱这样一个伤心的世界并且go home with Tasha.
现实是残酷无情的,这样没有人道可言的事情,其实正时时刻刻发生在世界任何的一个角落,生命的价值。。。。生命已经便宜到无价值可言了。
4 ) 大爱
《不朽的园丁》在手上很久了,知道这是一部沉重的片子,所以一直好像没有那个feel去看,嗯......看电影也讲feel的,跟吃东西一样,一个人总能感觉出自己今天想吃什么,或者想看什么,嗯......反正我是这样,anyway,今天终于看了。
果然这是一部沉重的片子,当然是悲剧,但甚至比通常会打动我的涉及人性的悲剧还要悲,这是一部涉及大爱的片子,主创人员是有大爱的,他们有足够的野心和能力将这些反映在银幕上,这部片子仿似不大红,这真奇怪,这样触及灵魂的片子竟然不红,却又不奇怪,因为人们并不总喜欢被触及灵魂,尤其是明知灵魂上处处是缺憾。
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折射出的态度比钻石还真,政客的赤裸裸的贪婪的惟利是图不择手段,我们这些普通人完全无视的茫然无知,大多数的民众估计都不会去想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地方的那么多人生活在那种景况下,大多数的民众碰上二奶二爷神人同事变态上司已经苦不堪言,哪有精力去想同一个天空下居然还真有那么多人命比纸贱,而那些人跟我们一样,无论白的黄的黑的棕的,都跟我们一样,都会笑会哭会流血会痛苦有父母情人儿女,他们居然也是人!
巧的很,昨天在三联翻到一本丹麦的绘本,很薄的一本册子,叫《不是我的错》。前一半是漫画,一个孩子被打了,站在一边哭,后面是一群孩子,每个孩子都说不是自己的错,“我只是轻轻打了他一下”、“谁叫他老哭,讨厌死了”、“他可以求救啊,他要喊出来我就不打了”,这一群孩子一起打了他,可都觉得自己没有错——“别人都打了,我只好也打了”;后一半是照片,广袤的非洲,黑色的非洲,骨瘦如柴的非洲,瞪着温驯而又困惑的眼睛的无辜的非洲。这真是一本很薄的册子,一分钟就能翻完,可是翻完,那种萦绕不去的不安顺着脊椎冷冷的爬上来,即使作为普通人的你我与那些悲惨似乎毫无关系,但我们无知,我们浅薄,我们的目光最远只看到自己的嘴,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羞耻!
知识分子因为懂得更多见得更多应该想得更多做的更多,他们应该是这社会的良心,是这社会的风骨,如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不是有风骨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呢?我们皆须扪心自问。
忘了说了,这片子暴露的大主题我固然是非常非常欣赏,非常非常感怀,但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的男女主角的行为我却不咋苟同。首先女的,太过冲动直率,她一直研究相关事态,该知道有关人士的心狠手辣,可是她却不肯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非要当众质问莫国卫生部长啥的,根据东方几千年的战略战术阴谋研究,这一招有个名儿,叫打草惊蛇。后来发现自己被监视,仍然我行我素,也不收敛点,也不小心点,行踪也不瞒人,啥人都信,也不稀得整个曲线救国啥的,这简直不需要找名词了,这揍是天真啊!这样都不死,还有天理么!所以她死了。人光热血是没用的,除了当炮灰的时候。男的吧,稍微好点,但后面又何必去死呢,为老婆殉情还不如继承老婆的遗志继续奋斗呢,嗯,当然这只是我这个不咋感性的热爱奋斗的人的个人看法。
唉,其实女主要是悄悄的弄到证据,再将证据往网上那么一散播,往各大媒体那么一寄,媒体就疯了,这事儿就成了,当然,这电影就不煽情了,就不用拍了。
5 ) 不朽的园丁
关注这个片子纯粹是因为拉尔夫费因斯,只为一睹他绅士般的表演,可是看完片子后,不得不再赞一下本片的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继《上帝之城》之后他再次大敢的将一敏感题材搬上了屏幕,佩服导演的勇气,同时我自己也被影片中所提倡的人道主义关怀所感动了。
“我在《不朽的园丁》中描写了第三世界国家制药工业惊人的内幕,临床医学上的药物滥用问题。”---------《不朽的园丁》原著作者勒卡雷
原著作者的这段话就是这部影片想反映的现实,拉尔夫费因斯在片中饰演一名英国外交官,因为他喜欢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些花花草草,所以片名的“园丁”就是指他。雷切尔薇兹扮演费因斯的妻子,有着革命者般的正义感,对一切不公的事实都敢于揭露,正是她的耿直和正义感为她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影片的开头她就被人枪杀了,随后导演采用倒叙和回忆的手法讲述了她遇害的整个起因,交待完这些细节后,便是我们的男主人公——拉尔夫费因斯接过妻子未完成的任务开始为正义而战的时刻了,虽然明知会有一死,却仍然敢于直面困难,这种勇气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非洲拍摄的,在那里,我们见识到了贫穷,我们也见识到了商人为了利益不顾人生死的丑恶嘴脸,当我看见那个叫卡卡的小男孩走几十里路来为死去的薇兹献花的时候,当我看见那个叫阿布的小女孩因为不能搭上营救人员的飞机而跟着奔跑的时候,我哭了,也许我们要再一次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虽然我们不够富欲,但至少我们不贫穷,我们可以享受生活,而在遥远的非洲大陆,那里的小孩没有衣服穿,得了病只能等待死亡和陌生人的药物救济,我在心里一次次的诅咒那些没有良心和道德的制药商人,他们居然可以这样不在乎一个妇女和一个孩子的生命,用他们不成熟的药品去做实验,原因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可耻的是英国政府官员受郁赂后的加入,有这样一个庞大背景做支持,任何人想去揭露他们的实质只会带来死亡性的后果,一如“园丁”夫妇。我在想我们的国家有多少电影敢于这样去揭露真实的?又有多少电影人有梅里尔斯般的人道主义关怀去拍电影的?也许第五代之后的许多导演曾经让我欣慰过,一如贾樟柯,李杨,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更为注重体制的国家,要拍这样的电影太难了,所以有了所谓的地下电影和地下导演,而在美国,这样的电影可以上映,可以去参加奥斯卡,这是谁的悲哀。。。
6 ) 谁也不是救世主
离开我,去作你的救世主
我不懂政治,也不喜欢政治。我知道Tessa所做的一切都是正义的,她为了非洲的人民做到了她所能做的一切。但我真的不喜欢她,甚至有些厌恶。行侠仗义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你既没把内裤穿在外面,也没顶在头上,又不会抓着蜘蛛网来回飞,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把自己当成万能的神。你说这是你的理想,是你毕生的追求,那你就自己去追求,为什么要结婚,然后视自己的丈夫于无物。还是你之所以大闹报告厅,只是为了引起Justin的注意,而之后的激情一夜也只是为了能够去非洲实现理想的精心计划。
可以和Arnold志同道合,同进同出。甚至在医院里和Sandy说出你的怀疑,却为什么不告诉自己最最亲近的人。在医院和Sandy说话时故意将丈夫支开,在家里和Arnold窃窃私语,却背着Justin。当着别人的面和丈夫吵架。这一切都完全没有考虑到爱人的感受。一个连最爱你的人都伤害的人,有什么资格去作救世主。而当听到她在Sandy家为了看信而说出的那番话后,我只能说,如果我是Justin,我一辈子也不会原谅这个女人。
女人请你记住在你是正义的卫道士的同时也是一个男人的妻子。
我没有家,Tessa就是我的家
Justin完全没有必要为怀疑Tessa而道歉,我想所有男人在妻子如此行为下都要怀疑的。两人相遇的很偶然,从Justin的“thank you for the wonderful gift”和Tessa要和他同去非洲是的反应来看,也许Justin认为他和Tessa相遇后的激情只是一夜即逝。然而他却一头栽了下去。Tessa过于激进,调查的太明目张胆了,在宴会上公然顶撞所有官员,被杀是迟早的事。可Justin毅然决然的放弃一切的为妻子伸冤,才是真正另人为之感动的。Justin性情如此温和善良,却能爆发出如此强劲的动力,爱真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创造奇迹的东西。
做好事,用好方法
Tessa为了揭发Dypraxa用尽时间和心思,但她成功了吗?没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不是比勇敢,而是比战术。抓到一点证据就大呼小叫,告诉所有敌人说我在查你,你给我小心点。你会成功才怪,没人和你正大光明的拼个刺刀见红。我真奇怪她是不是学法律的。
贫富差距挤压第三世界
人类到底是否生而平等,以前发达国家的政府会肆意欺负弱小国家的无辜平民,现在更是发达国家的一个公司就可以在贫苦人民身上为所欲为。世界越来越不像样了。非洲历来是欧美列强的实验场,人类不是小白鼠,当你们衣冠楚楚的在高级餐厅讨论吃鳎还是雪扒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在地球的另一边那些排队等待过期食品的无辜眼神。
漏洞不少…张力不够
光是看那一大片的非洲风光就很值得啊!!有一个泪点,肯亚的六岁小孩为了不耽误飞机起飞,懂事地毫无怨怼地下了飞机,她要足够的幸运才能安全到达难民营。——到了那一刻,他才明白,当初她那年轻而理想化的妻子坚持的是那么必要,我们不能救全世界的人,但我们一定能帮到那些力所能及的。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才能让“理想化”这个词语消失,什么时候我们才会没有悲伤与愤怒。
如果放在05来说,算是部好片,现在看来桥段老了。非洲问题不是得到天国的大力援助了吗?镜头语言太过明显了。不适。
在弱之又弱的弱者面前,我们才更清楚地看到人类滔天的丑恶。
非常好看啊,把爱情、官商勾结、非洲风光很好地结合到了这件追踪真相的悬疑案件里。到了后面随着闪回片段的越来越多,真是太心痛了唉,爱情的力量大就大在,一个人会不顾一切地追寻爱人的脚步。而这个世界残酷到理想主义者只能葬身一望无际的荒野吗?这不算是蕾切尔薇姿演得最好的一部但确实是最漂亮的
高饱和度的色彩和极具异域风情的配乐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政治题材的电影总是让人有敬而远之的刻板印象。不过本片试图用一种悬疑的手法来讲述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但恕我不太认同导演的叙事手段,后半段的拖沓和凌乱削弱了戏剧张力。结局还是有升华主题。奥斯卡是不是向来青睐有政治诉求的影片?
3.5,第三世界的孩子们满地跑是梅里尔斯这辈子最爱拍的镜头┑( ̄Д  ̄)┍
道德,只能是反求诸己的自我完善,这也是它所有光芒的来源。
把风光片、纪录片、音乐片、旅游片、宣教片和公益片,同时融入了一部标准的悬疑片里。
两个英国人 不远万里跑到肯尼亚 这是什么精神?额。。。此题材不对胃口 情节没惊喜 不过 如此单薄的底子 发挥颇上乘 配乐、剪接、摄影、表演都可圈可点 稍有泪点 还是值得推荐
看了N次也没看完,受不了他的节奏
没有英国病人好看.今天飞机上放的.我真傻,看哭了.害旁边一个小姑娘递纸斤给我~
我一直想说:国内关于非洲的电影太少太少了,我们对非洲了解少之又少!来过非洲才会发现,文明世界似乎真的把这里当成垃圾池。千里之外的苦难痛不到你,但是苦难依然是苦难。整个非洲是我们的罪。
啊,这片真是太悲伤了,结尾是悲凄的美啊,看的好难受。景色美,色调美,音乐美,人美。
“我要去经历她受的苦”
你会变成你爱的那个人。
确实是一个很值得人肃然起敬的主题,人性在利益和强权面前变得不堪一击,道德沦丧,结党营私。非洲的小孩子们确实也太苦了,疾病缠身不说,死得还不明不白。不知道导演是有意为之还是怎么样,总之能把一个好故事拍的极尽冗长乏味之能事…PS.女主真是heroine
我知道你和我有多么不同,但还是忍不住爱上你。文艺悬疑非洲问题,想说的太多结果失去了主次,片尾字幕才发现是根据John le Carré作品改编!片子三星,一星加给片尾曲和Ralph Fiennes。| 读了原著,电影去掉了许多细节,但是影片男主角对小说的再现非常棒,RF演技确实强悍。2014.2.6
社会问题,但是拍得实在有些套路
深入揭露了非洲的愚昧落后,西方世界的草菅人命等等。看完这部片子只有一个感受:人类还是毁灭了好了,免得玷污了美丽的地球和大自然。非洲太美了!但却有这样的贫穷与愚昧,还有无尽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