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的纽约,一名巡逻的夜警在雪地里发现了一只断手,紧接着在高桥上,一名男童妓的尸体被发现。死者双眼被剜去,右手遭斩断,腹部被剖开,生殖器也遭切除。死相甚惨。犯罪心理学家拉兹洛·克莱斯勒经调查发现,这是一桩连环杀人案,与几年前的双胞胎案有诸多相同点,整个纽约要面对的是一个心思缜密,嗜血成性的变态杀人魔。于是乎,以克莱斯勒为首的、吸收了记者画家约翰·摩尔和局长秘书莎拉·霍华德的铁三角破案小组正式成立,拉开了本剧的序幕。
复古黑暗的背景
案件发生在19世纪末期的美国纽约,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电力的希望,但黑暗潮湿之处仍然滋生堕落与病态,阶级分化严重,移民与低收入阶层苟身与平民窟,资产阶级大鳄们则纵身于朱门酒肉之中。警局腐败无能,出卖童妓的皮条客猖獗,甚至与警察相互勾结。
Alienist直译为精神病医生,至于片名《沉默天使》含义在何处,前三集并未给出交代。19世纪的大众对于精神病学与犯罪心理学等新兴科学扔保持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人们更多的愿意寻求上帝教会的治愈而非科学的引导,甚至有人将克莱斯勒称为骗子。宗教也好,科学也罢,复杂且遍布矛盾的背景为这位持续作恶的凶手提供了诱因与机会。
与去年Netflix大火的《心灵猎人》一样,该剧一样采用了两男一女的铁三角组合,只不过这次的组合更多地掺杂了私人感情因素,而不像《心灵猎人》那样单纯的同事伙伴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极易让人联想到福尔摩斯的维多利亚时代,此时的纽约更是工业伦敦的翻版,而凶手的作案手法与臭名昭著的“开膛手杰克”有过之而无不及。受害者大多为出身卑贱的男童妓,他们依靠出卖肉体给成年男性以获取微薄的收入,还要遭受他人的歧视。“But if it's the boy-whore from the bridge, I'd say he had it coming.”即使是一个整天与尸体打交道的人也不愿意正眼看这些孩子一眼。
主角三人并不是专业的警探,但依靠多年研究精神病的经验与直觉,克莱斯勒依然能判断出冲动杀人与连环杀人的区别。后者更加敏感,作案方式大多有规律可寻,他们难以忍受内心的煎熬,直接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童妓或许是释放怒火的最佳途径。克莱斯勒明确的表示要了解一个杀人犯,就要走进他的内心,变成他。与HBO的《真探》和AMC的《谋杀》不同的是,该剧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探寻,以获取与凶手的情感共鸣。这在《犯罪心理》和《心灵猎人》里都有很多先例。
虽然少了一些严密的推理,但该剧却巧妙地采用了两条线索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一方面是苦苦追寻凶手的铁三角,另一方面则是对凶手本人一些身体特征和行为习惯的正侧面描写。目前已知的线索有这些:凶手喜爱高处,食人,消掉了指纹,养有一只猫,十分大胆,警局或许也牵连其中。在破案手法依然陈旧的19世纪的美国,指纹鉴别依然是一项尚未成熟的技术,知道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警局与梦死馆的勾结和对案卷的隐藏正逐渐构建一个阴谋论:
凶手可能是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子弟,熟悉近代科学,其家族实力渗透进纽约政府机关。为避免风声走漏,这个庞大的家族选择贿赂警员和政府人员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凶手心理变态,热衷于这种谋杀游戏。也有可能凶手仅仅是一个成长于街头的罪犯,畸形的童年导致了他病态的心理,但是他智商极高,警局为避免引起大众恐慌选择尘封案件。总而言之,不论真相是哪一种,这其中必定牵扯着更大的利益关系。
开年新剧的好坏还是得由观众老爷们分辨,毕竟好剧自在人心,烂剧终将被遗忘。
更新至S1E3
Caleb Carr(卡莱布-凯尔)的Kreizler系列小说三部曲包括:The Alienist,The Angel of Darkness,和Surrender, New York。
其中,根据第二部改编的《黑暗的天使》将于今年7月26日播出。
而第一部《沉默的天使》(The Alienist)已于2018年播出。在原著的前言和剧集的第一集开始都介绍了Alienist这个词的来历。
In the 19th century, persons suffering from mental illness were thought to be alienated from their own true natures.
Experts who studied them were therefore known as alienists.
卡莱布-凯尔是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和作家。 曾任教军事历史巴德学院,并与电影、电视和戏剧界有广泛的合作。
他力求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不真实的东西”,他的小说可以归类为侦探小说或悬疑小说,也可以归为历史小说。结合小说,本剧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纽约刻画得极为复古,那时的美国人刚刚登陆没多久,还没有彻底放飞自我,举止尚优雅,情绪尚内敛,语言也尚文明——有时候恍惚间仿佛在看一部欧洲剧。
三部曲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尽管如此,作为一部小说,还是有很多虚构的人物。即使是虚构的人物,几位主要角色的灵感也都是来自真实人物。
一、历史真实人物
西奥多-罗斯福和摩根大通(JP Morgan)在小说和剧中均有现身。历史上老罗斯福的确从1895年开始在纽约警局任专员,时长两年。
第十集的末尾案情真相大白,纽约重回宁静时,为了警局的面子,罗斯福不得不把功劳全部归给脏警Connor,颁奖的那一幕像极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Gorden站在哈维-邓特的遗像下,把蝙蝠侠的功劳全部给了双面人。唉。。
JP-摩根被描写成了一个教父级的人物,黑白通吃,江湖上的许多事情都与他有关。当他试图给主角团队资助时,被Dr Kreizler拒绝了。
此外剧中出现的历史真实人物还有Paul Kelly,意大利裔美国人,前拳击手。创立了Five Points帮,是纽约历史上最后的主要街头黑帮之一。如剧中所示,他开妓院,招募年轻的移民男孩。因为重名的人比较多,他在维基百科中的条目标注为“Paul Kelly (criminal)”。
二、嫌疑人或罪犯
尽管作案手法类似,但本剧的主要嫌疑人John Beecham的原型并不是“开膛手杰克”。而是美国本土制造的连环杀手Albert Fish。
John Beecham与开膛手杰克的相似性:都针对性工作者;连环作案;作案后写信。但John Beecham有明显的恋童倾向,他所杀害的都是年轻的男妓,而杰克针对成年女性。
很多连环杀手都喜欢在作案后写信。十二宫杀手不断写信给警局,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和炫耀;开膛手杰克写信给报纸媒体,以寻求关注,但后来恶作剧模仿写信的人太多,真正确定是杰克写的信只有三封。只有John Beecham,像他的原型Albert Fish一样,写信详细叙述了杀人和食人的过程与细节。
不同的是,Fish当时的信写给了警局,而剧中的信写给了受害人的亲属。正是这封信提供了基督教日历这个线索,使破案小组能够预测下一个案发的具体日子。这封信也提供了Beecham的笔迹,使得日后在人口普查局的查找有迹可循。
第五集中,Dr Kreizler为了解连环杀手的心理,与John Moore一同乘火车前往麻省,去监狱探访了Jesse Pomeroy。他也是真实世界中存在过的罪犯。
监狱探访这一幕,像极了Mindhunter(《心灵神探》)。只是Jesse没说实话,反而戏弄了Kreizler。本季结尾Beecham也没有机会说出自己为什么杀人。
——如果说了的话,可能就没有几十年后行为分析小组(BAU)什么事了。
还是喜欢《心灵神探》(现实里也一样)里的Ed Kemper,滔滔不绝,说话非常有条理,又懂礼节且克制冷静,提供了足够的信息给BAU小组。
三、主要角色中的配角
基本都是虚构。
Mary Palmer是Dr Kreizler的女管家,有过悲惨黑暗的过往,但剧中并没有完整表现。根据原著,Mary的角色设定是北美原住民。讽刺的是,本剧只有她是正宗北美土生土长的人,不是移民。其他人都算移民:Dr Kreizler是德国移民,John Moore的来历可以上溯至荷兰。
Mary是本剧第一个死去的主要角色,且是原住民,且死于白人之手。作者用意深远,是其实并不遥远的历史回声。
演员欧琳卡-乔彻本身就是秘鲁和瑞士混血,出生于德国,是美国演员、歌手和社会活动家,会说美国原住民语言波瓦坦语。
Cyrus Montrose是Dr Kreizler的管家和保镖,兼任司机。据原著,他是Dr Kreizler想要实现的另一个自我:身形健硕,与Dr Kreizler残疾的身体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主角侦破小组的重要后援。
台词:
To Dr Kreizler: God created life, but God also created murder. And if you're trying to figure out a reason why you're gonna drive yourself mad.
You want to know what it feels like to murder a man? 'Cause I remember every moment. I remember the blood. I remember the broken teeth. I remember the feeling of that warm flesh of his neck in my hand. Yeah. And you know something else, doctor something I ain't never told nobody? The thing I remember the most is the feeling of pleasure that it gave me.
Stevie相貌俊秀,第一眼看到就觉得他适合做诱饵。后来剧情果然这样发展,惊喜。
台词:
I ain't no fairy.
(哈哈哈哈)
Stevie: It ain't fair he's living like that and Mary's in the ground. It's a pity she didn't finish him off! Because if I got the chance, I would stick a shank in his throat!
Cyrus: You ain't gotta cut a man's throat to kill him. All you gotta do is cut a man on his leg, nick a vein, you put him away right quick.
犹太双胞胎兄弟Marcus & Lucius Isaacson。因为喜欢先进的侦破技术,和自身的犹太人身份,而不被警局的主流所接纳,边缘人。名字是刚刚移民到美国的父母为了学英语,从莎士比亚的著作中选的。原著中两人还有一个妹妹,名Cordelia,出自《李尔王》。
在本剧中充当法医,以及痕迹鉴定专家。当两个人把Zweig家的双胞胎遗骨摆在桌子上,根据骨头和眼眶周围的刀痕确定凶器的时候,简直像是《识骨寻踪》再现江湖,激动到热泪盈眶了。
台词:
Marcus Isaacson: “I find the bones to be the most reliable witnesses while my brother is more a "man of the flesh"...”
Lucius Isaacson: “He means the soft tissue!”
Lucius Isaacson: "Thinking about becoming a socialist now, are you?"
Marcus Isaacson: "You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In capitalism, man exploits man. In socialism,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Lucius: “She means you stink like a 10-cent whore...”
Marcus: “How would you know?”
四、主角
Lazslo Kreizler并不是真实人物,但他的职业符合史实,即所谓的“Alienist”。从现代角度来看,他在剧中的工作似乎更接近于法医人类学家加心理学家,类似《识骨寻踪》中的Brennan Temperance。
作者Caleb Carr无意将这个系列写成自传体小说,但Lazslo的生平有Carr本人成长的影子。作者也承认自己有“第一手的童年受虐经历”:
It's safe to assume I know something about family violence and childhood violence from firsthand experience.
Carr从真实人物的身上获得灵感,创作了John Moore这个人物:出身于富有的老牌荷兰殖民家庭,与后来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交情甚厚,为《纽约时报》工作的犯罪记者,致力于揭露纽约贫穷的社会改革家——这个真实人物正是Jacob Riis。
Riis是丹麦移民。而John Moore的中间名Schuyler,则来自纽约世家Schuyler family,荷兰殖民家。
Sara Howard也不是真实人物。但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个女性先驱, Isabella Goodwin,成为第一个为纽约警局工作的女性。她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专员的秘书,而是女性警员,专门负责寻找女性或儿童嫌疑人,照顾被捕的女性及儿童。1912年成功晋级,成为第一个获得侦探职位的女性。
尽管Sara不是Isabella,但显然角色具备了真实人物所具有的勇气、理想和肯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达科塔-范宁的作品看得不多,加上这部《沉默的天使》总共才三部。但印象都极为深刻。
去年在热门电影《好莱坞往事》中,达科塔-范宁扮演了曼森家族的女人丽内特-弗洛姆(Lynette Fromme),外号“Squeaky”。出场时间不长,但给人的感觉却是阴森可怖,好像随时会动手似的。
她以另外一种形式参与了另一个变态的故事,因为曼森本人没杀过人,称他为变态杀手似乎有点过分。
那部电影里昆汀浪费了很多有才华、有灵气的女演员,包括达科塔-范宁,包括饰演Sharon Tate的Margot Robbie。
《暮光之城》系列里美美的吸血鬼简,也算是一种连环杀手吧。
《沉默的天使》这部美剧在充满悬疑感的同时,更让我了解到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它整个剧情的色调也是十分吸引人的,每一个场景的色调都与即将要发生的剧情高度融合。对于心理学或者是悬疑案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看完整个剧情我第一个感受是即使你是一个很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你也没有办法百分百的将自己代入到别人的情感中去拯救别人。
就好像每个人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所产生的作用并没有直接指导性,最后想怎么做,会怎么做,都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思想与行为。
整个剧虽然只围绕了一个悬疑案来展开,但也绝对不会让你感到失望。故事背景在1896年的纽约,第一位被害者是一个穿女装的男童妓,整个尸体被残忍的肢解。在剧情的后续发展中持续出现了类似的凶杀案,直到结局时抓到了凶手。
对于作为精神病医生的男主(其实更像是心理医生)来说,凶手与被害人都同样有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他曾经很多次尝试将自己代入到凶手或者是被害人的角度中,但也会有疑惑,会有想不通的地方。
当他找到机会准备与凶手进行心灵的沟通时,凶手的内心深处并没有那么容易向医生敞开。
或许对于凶手来说,医生给他的信任度级别远远不够。但这也同时证明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对于一个人的了解越深入,你所产生的信任感也会越高。最后可能会完全正确的剖析你所了解的人。
但仅仅是可能,并且是在患者的高度配合下。而无法产生信任感的人,或者内心深处更封闭的人,最后会将秘密带入坟墓。
在这部剧情中,并没有将男主神化,因为在剧情的最后,即使抓到了犯人,男主却始终没有在犯罪动机上得到完美的答案。
可能凶手是邪恶的,是自卑,扭曲的,他们无法让男主了解到一个人的邪恶是怎样产生的,或许在凶手内心觉得自己是骄傲的死去的,因为没有人可以读懂他的犯罪动机。对于男主来说,这意味着凶手本身在这场斗争中是胜利者。
如果你是光明的,对于邪恶的理解,你能做的只是尽全力取代入,站在他的角度,去最大程度的理解并还原邪恶,但你可能还是渴望能亲口听他自己讲述他所有的邪恶与自卑,以此来满足你的疑惑。
不同的人最后可能会让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邪恶与光明是怎样产生的。剧中的男主在开始时自己内心也是有一些障碍的。对于自己来说,要么让它一直折磨自己,要么去接受它。但这两者都不是好走的路。
你自己只是在很少的时候去触碰它,当然,在没有摆脱之前,你绝对不会让别人去触碰它,一点都不可以。
显而易见,去接受它就像是长痛不如短痛,可能你会在一瞬间“死”去,可能你会永远坦然的存活下去。大脑在精神上有自愈能力吧,或者是让别人替你点拨一下,但这个人在你心中必须是充满安全感的,你似乎从来不用担心她会背叛你。在剧中,这个人对于男主来说就是哑女。
在关键时刻,我们也偶尔认不清自己,或者说常常认错自己。
我们认不清自己的情感,我们从一开始就学会了克制,从一开始可能会认为自己无坚不摧,当产生某种情感时,我们以为这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或者是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面对从简单到复杂的自己,我们更多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气,但从复杂到简单的时候,我们却屡次走错方向,甚至在很多时候找不到出口,或者说是花废更长的时间。同你从贫困走向富有,在从富有跌落的时候,更难的应该就是从跌落中走出来吧。
所以没有勇气面对的人会选择逃离,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大勇气,相反,我一直觉得自己也是比较懦弱的。很浅薄的来说,心理有多强大的人,就有多勇敢,剧中的男主在面对很多凶残的犯人的时候,并没有呈现出一丝的恐惧,因为他知道他们的心理障碍。
承受过更多东西的人,心里的底线也会越靠后。但这个底线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即使再靠后,也不会缺失。
有点像一个神秘的东西,但同时又是显而易见的东西,这好像也是简单与复杂的代表。这种东西没有被夸大的必要,你所能看见的,所能感受到的。都在很平常的你所遇见的生活中。反之,只是代表了你并没有遇见那种生活。
好像只有两种可能,在阳光下,或者是在黑暗中。但无论哪种情况,希望大多数人都可以遇见沉默的天使,在漫长或短暂的人生中,助你疗伤,助你成长。
the aliensit 季终。以为是犯罪悬疑类,还觉得用十集讲一个案子,19世纪末的刑侦很落后啊,全部追完才发觉意不在此,连凶手的意图都没有清晰地展示给我们。 剧里每个人都有灰暗的过去,主角团的人仍然选择了善良,kreisler甚至在最后都在怜悯凶手,但是也有凶手这样的人会选择犯下恶行,把自己的痛苦加诸他人。在经历了那么多痛苦之后,善良是一件很困难也是很勇敢的事,洞察人世间那么多残忍和冷漠之后,仍然温柔地给予同情,坚定地捍卫弱者,这不是圣母,这是真正的善良。这是我很喜欢这部剧的地方,暗黑的氛围里有希望。 我喜欢就至少有三星啦。 减分项是觉得跟剧情不太相关的部分展示得太多了,有点削弱悬疑的部分,即使是为了解释背景和破案阻力,也没有控制好篇幅和节奏,并且没有在后文好好交待,如果当成19世纪末美国社会风貌,阶级矛盾和官僚腐败的片子来看,会觉得很好看,然后忘了这部剧是在讲什么。 加分项。 很喜欢主角的表演,泽莫教授用后背就能演戏,范宁坚毅高冷的样子很符合人物,Luke整部剧都是一个无害好欺负的形象,很惊喜。 #最后两集是真的被惊悚到叫出了声。。。 #Luke表白的时候太撩了我竟然都有几秒把持不住(醒醒
本来想打5星的,结果最后一集杀人魔就那样死了,也不知道作案动机,太失望了
第一集,还以为是英剧,不过很喜欢灰灰的色调,探讨变态杀手心理的剧不少了,希望这部会有惊喜。
上古版《CSI犯罪现场》和《心理神探》
不好意思,这故事和人物设定实在太浮夸了,甚至中二了。
有男神Luke有女神范宁这阵容实在是太完美!风格有点像电视剧版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镜头配乐看得人毛骨悚然,有点吓人啊,嗯嗯很合我口味
虽然两主演都不是美国人,但这才是美版福尔摩斯与华生啊!一个是细节推演,一个则是心理分析,两位男主的互动和对白写得太精彩了,不像福尔摩斯和华生那种打情骂俏短兵相接,而是高深莫测暧昧至极,每一段都倒回去看了好几次。撸哥承担了大部分笑点,丹尼尔不能说演得不好,但这个角色的辨识度或许可以更强一点。另外,作为一部剧,这个剪辑也太强了。
luke这个男二演得又美闷骚,就是女主没错了!
范宁的仪态.......与妹妹一对比更虐了,十年前人家说“这是范宁的妹妹”,十年后人家说“这是范宁的姐姐”。看了三集,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也没有特别差,平庸。
这才是犯罪悬疑剧该有的剧情。18世纪末纽约昏暗的街道,弥漫着一股“变态杀人”的浓烈气息。第一集开始就以男童妓被残忍的分尸,重口味血腥暴力。强烈的视觉冲击感,配乐带着几分惊悚感。利用心理学和法医学分析案件,追捕连环杀人犯。挺有意思,期待更新,决定追了。#冲三位主演,都值四星#
节奏很奇怪 看似紧凑 其实都是边角料 【不过印证了凹凸那句话:叫Luke的美人确实很多
看是历史的题材真不喜欢,因为没有各种高科技的破案看不出来什么。但看了第1集感觉不错,画面偏灰蓝,可能这种题材都是这种色彩,下着大雪的案件又阴冷又恐怖,很多地方很紧张,人物的刻画不错,死的镜头还有各种特写,值得一看。
节奏感不好
沈默的倉鼠hhh 好喜歡John和Sara這一對
好多现实人物啊,罗斯福, J.P.Morgen, Paul Kelly....原书作者他爸就是Lucien Carr,“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杀死汝爱》里DHH演的那位“蓝颜祸水”。原书作者说过Lu是这桩(著名的垮掉派谋杀案)青少年(性)虐待案件的受害者,而且把这种虐待转换成心理上的虐待和控制传递给身边的人。
结局扣分!TNT烧经费之作,服道化一流,再现十九世纪末的纽约、女权崛起、犯罪分子精神分析的元年。再现的犯罪现场男童尸体有汉尼拔之感。虽胜在氛围营造和悬念铺垫,但难掩虎头蛇尾之气,一衰三竭,有些铺尽笔墨的角色和细节没有下文,选角不能算失败但毫无火花而言。
John始终让我有种看到郭富城的错觉...
越看越感觉Luke才是女主, 范宁是男二... 19世纪的心理猎人, 比较担心的是中后期节奏会变得拖沓
看下去还是很好看的,扎实且标准,和《心灵猎人》一样从凶手角度层层铺垫苦难经历导致的扭曲心理,卢英俊对卷毛小哥的单箭头(?)关照很可爱。从第七集一步一步梳理线索锁定凶手之后叙事速度突然加快,剧情终于进入佳境,女仆和医生的感情线实数累赘哇。
双男主加女主,我开始设想会有三角恋,之后怀疑加上女配凑两对,甚至想过是没爱情戏的三人合作探案,没想到最后女主才是妥妥的大总攻啊……男主们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软且可爱着……严肃说,除了节奏有点慢,还算是蛮值得追的时代探案剧。丹布演技真心好。
最佳短评“Luke才是女主”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