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就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曾有一位名叫巴甫洛夫的苏军中士带领一个班的苏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的一栋大楼中与数倍于己的德军交战。最终获得了战斗的胜利。此人被后人认作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大英雄豪杰。他所浴血奋战的大楼被命名为巴甫洛夫大楼至今依然屹立于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城中。 斯大林:决不后退一步! 红色合唱团领袖哈罗·舒尔茨·博伊森:今晚哈罗·舒尔茨·博伊森向总部报告,向高加索进攻的部队,将于1942年5月1日前展开,科罗。 西共总书记多洛雷斯·伊瓦卢里之子卢波路易斯·伊瓦卢里:冲啊,跟着我,你们这些胆小鬼,你们的肚皮都磨出茧子来了。 第92步兵旅(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弟兄们,我们的人手少了点,但是还可以喊“全速前进”!让我们最后一次报效祖国,跟我来。
这两天偶然翻到一部前苏联1989年拍摄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看完之后对于这场战役的脉络仍然不太清楚,于是又看了几部与之相关的电影。计有1949年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93年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2013年俄罗斯的《斯大林格勒》。另外还看了一部2014年的《斯大林格勒》纪录片。此外讲述这场战役的还有许多,如苏联的《热雪》、美国的《兵临城下》等。没时间看了。为了了解的更详细,还看了三本书:安东尼比弗的《斯大林格勒1942》、张国浩的《血染的冬天——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和沃尔什《决战斯大林格勒》。我当然不能和史学家和军迷的专业熟悉程度相比,但是自认为对这场战役的轮廓已经比较清楚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于1942年7月17日。在这个之前的两个月中,苏联方面由于沉浸在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之中,有点小兴奋,斯大林昏头昏脑的批准了铁木辛哥的第二次哈尔科夫进攻战。结果苏军24万人让德军包了饺子。再加上德国在克里米亚和刻赤海峡的胜利,苏军损失了近50万人。这下子沾沾自喜的一方轮到德国了。德军兵分两路,一路拿下高加索油田,一路以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为主力直逼斯大林格勒。不仅如此,希特勒还留了一手,让莫斯科附近的70个师按兵不动。正是这个策略使得斯大林的初期判断完全错误,误认为南方的德军是在佯攻,目的在莫斯科。直到保卢斯逼近斯大林格勒郊区,才忙不迭的找来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前去督战,才使得局面略有缓和。影片中,朱可夫对一帮茫然不知所措的指挥员说:“我们已经连续战斗两年了,现在该是学会正确作战的时候了。”这是对下级的呵斥,也隐隐包含了对上的不满。不过,一连串的胜利使得德军上下军心大振。在希特勒看来,拿下斯大林格勒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斯大林格勒地处欧亚边缘,拿下这个城市,近期目标可以掐断苏联的粮食、石油管道。远期目标可以鼓励东面的日本参战。再下一步就是觊觎南边的印度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第二阶段从1942年的9月14日开始。双方进入巷战。对于苏联来说,也是保卫斯大林格勒最艰苦的阶段,苏联空军在此前已经损失了5000架飞机,无力抵抗德国空军,德国占据了绝对的空中优势。德军第4航空队有1500架飞机,而苏军在当地仅有4门防空炮。在影片中,德国的飞机甚至不需要战斗机护航,就将城市炸成了一堆瓦砾。有一弊必有一利,正是这些瓦砾,使得苏军能够充分利用地形逐街逐楼顽强抵抗,消耗对方的实力,争取时间。巷战强调的是单兵技术。德国的“闪电战”和“大规模歼灭战”的理论在这里起不到丝毫作用。在以往的战争中,最忌讳的是添油战术,可是在这个城市的巷战中,大规模兵力很难展开,逐次的添油增兵恰恰是最好的战术。苏军第62集团军在濒临全军覆没的时刻,给它支援了13近卫师,著名的“巴甫洛夫楼”就是这个师的成果之一。打了四天,全师一万多人剩下了2700人,于是又支援了一个海军旅。别看船没了,这帮子海军在巷战中各个都是好手。短兵相接混战一场。最危急的时候,德军离62集团军指挥部仅300米。须知这不是一个团或师的指挥所,而是统领着七八万人的集团军指挥所啊!除了战场上的实际成果之外,这种不间断的增兵也给苏军的抵抗带来了信心和勇气。反观德军,却是越打越郁闷。一个军官在回忆录中说:“原来以为歼灭了苏联200个师就胜利了,没想到他们冒出来360个师”。后来的实际统计是苏军有595个师。况且德军也没有经过这种单兵作战的训练,更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没有了勇气,还有什么希望?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第三阶段从1942年的11月19日开始。这是苏军的反攻阶段。这次反攻是经过最高统帅部的精心策划,兵力的组织、训练、调动,后勤保障、交通线维护,隐蔽行进,对德军的欺骗手段,等等。从准备到实施,都体现着军事作为一种科学的严谨。就这样100万大军从天而降,彻底将德军包围起来。德军最初的救援行动也是有效的。曼施坦因的部队离保卢斯仅剩下40公里了。没想到斯大林这个非专业的军事家关键时刻有了一个天才举动:令部队对曼施坦因的侧翼突然一击,德军立马垮了下来。本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曼施坦因援兵的配合下,可以轻松突围。可是,希特勒本人的考虑中,除了上面说到的那两个长远目标外,打到后来,被希特勒认定这是一场意识形态和种族对决的关键一战。这个面子丢不得!此时戈林也出来添乱,信誓旦旦的保证,空军可以给予第6集团军足够的给养和物资保障。这个说法正中希特勒下怀。尽管希特勒的参谋长反复告诉他,气候和苏军的抵抗使得空军远远不能完成这个输送任务,希特勒根本不听,向保卢斯下达了不准突围的命令。最后终于葬送了它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影片中我们看到,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的最后阶段如同杜聿明在陈官庄。官兵们毫无斗志,又冻又饿,漠然注视着冲到面前的苏军。保卢斯给希特勒的最后一封电报中说:“…..苏军士兵就站在我的门口。”
这几个影片中有几个情节很有意思。在战场上指挥员的许多决定你很难说是为了什么。如华西列夫斯基一到斯大林格勒就下达的几个指令,结果完全是以部队的损失去赢得喘息的时间。62集团军的战斗也是如此,开始是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到后来崔可夫才意识到:此前他的部队承担的任务,是作为诱饵拖住敌人。事实也是如此。所以,战争的残酷就在这里,需要无数的士兵去做看似无谓的牺牲。有些是战争的需要,有些则是指挥员的失误。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身处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很难做出事后诸葛亮的准确判断。可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牺牲和这些失误,才有后来的胜利,也才有了指挥员们“比较的聪明起来了”。
原来以为战场上的野蛮行为只会出现在日本这样的原始国家里,实际上,在苏德战场上也是这样。斯大林格勒俘虏的91000德军中,最后得以生还的不到6000人。尽管史家曾经论断,虐待俘虏并不是苏军的系统性方式,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如此悲惨。如果单纯看这件事实,给人的感觉是苏军太不人道了。可是事出有因。在此之前,希特勒明令要处决苏联的政治委员、政府干部,后来进而推广到貌似士兵和犹太人的群众也一律处决。虽然遭到德国国防军中的一些贵族军官的反对,可是发展下来,连他们自己也下意识的参与到这种行径当中了。苏军的军纪固然很差,但是情绪所致,无所不在的复仇也在情理之中了。战争就是这样使人变成了野兽。
战争前两年苏军的溃败,除了缺乏必要的训练沿袭之外,据说来源于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使得苏军的指挥系统严重受损。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五个元帅就被斯大林杀了仨。其他的中高级军官就更多了。只剩下布琼尼这样几个会拍马的笨蛋。可是话说回来,如果图哈列夫斯基还在,轮得到朱可夫脱颖而出吗?再说了,图哈列夫斯基在苏联国内战争中总结的纵深作战理论未必就能适应后来的苏德战争。当然这些都是假设。在影片中,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大清洗的阴影。内务部不断给斯大林上眼药,说是朱可夫老发牢骚。结果朱可夫辛辛苦苦做出了斯大林格勒的反攻计划,却被斯大林派到了西部战线。影片中,朱可夫坐在飞往西部的飞机上发呆,郁闷无比,被发配的感觉油然而生。斯大林在战役前夕发布了“不许后退一步”的227号命令。而这项命令就是由内务部组成的督战队来实施。影片中,我们看到,这些督战队主动来帮助62集团军的士兵挖战壕,一个连长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来监督我们逃跑的吗?”对方回答:“现在也没有人逃跑啊。”据战后统计,整个战役中,被处决的逃兵就达11000人。
从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我们还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远不是如中古的蒙古骑兵马刀一挥轻易就能征服的。除了战争的正义性和民心所向外,还有赖于它的疆土和人民。在苏联和中国这样的大国,无论对侵略者采取什么抵抗方式,仰仗着它辽阔的疆土和取之不尽的兵源,最终胜利总是属于大国的。无论是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库图佐夫放弃了莫斯科,还是1941年朱可夫在莫斯科进行了殊死的抵抗,最后都是胜利者。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以蒋介石军队低劣的战斗力,一溃千里,败了又败。蒋介石痛苦的在澡盆里大叫,有一度甚至想从重庆迁往西昌。可我就是要和你日本耗,耗尽你的国力。最后还是胜利了。这当中的规律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对于伟大的卫国战争,除了史家的评论外,在影片中也有中肯的评价。
“斯大林,无论人们害怕他还是尊敬他,无论人们爱戴他还是憎恨他,都毫无疑问的成为了祖国的守卫者。”
“这次伟大的卫国战役,不单是他们保卫祖国的义务,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能让这个国家在经受了国内政治运动后,重新步入正轨的机会。”
“斯大林不是那个被孤立的领导人,呼喊着英国和美国的帮助。苏联红军借由这次胜利,为它未来强有力的地位打下基础。对斯大林来说,实现他国际战略的道路也已经被扫清。”
“要感谢我们的父辈,是他们让我完全不知道战争究竟是什么。”
看了这几部不同时期的影片,能够感觉到其中的时代因素。在1949年的版本中,马林科夫临危受命到前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1989年的版本中,却讽刺了赫鲁晓夫的优柔寡断。
1989年的中译版本中,把雷克雅未克的“未”读作了“末”。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战争残酷,热爱和平!没有退路了!指挥得当,领导应该放手,让下边的人自主做事!战争如此,公司管理也是如此,千万不能瞎指挥,老将就是在上头瞎指挥。将在外,要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很奇怪,德国佬为何要侵略苏联呢!苏联很强大的,虽然一开始觉得德国不会侵略他们,损失很大,一旦觉醒,势不可挡!
看在奥泽洛夫和苏联的最后一部战争大片的份上,给四星吧,影片1989年上映,而且是美苏合拍,不知道为什么,目前的版本画质很差,色彩灰暗,和早年的莫斯科保卫战和自由战士根本没法比,和60年代的解放差不多,但解放现在都出了蓝光版了,画质非常棒,希望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也快出蓝光版吧,同时这片子目前根本没见过美国发行的版本,华纳投资苏联战争片,都不搞国内发行么……这片子在道具上是奥泽洛夫最没有下限的了,山寨的虎式坦克和T-3485大行其道,好歹把莫斯科保卫战里的山寨四号拿来也行啊,片中还借用了很多莫斯科保卫战和自由战士的大场面,可见其资金不足,但毕竟处于苏联时代末期,片子基调没多少主旋律了,并且直面了苏联的一些黑历史,同时有了朱可夫的情节,不像1949年的版本,朱可夫直接消失,胜利全成了斯大林一个人的。。。
2023.02.27
这是执导过史诗般电影《解放》的导演尤里·奥泽洛夫和前苏联的最后一部战争大片,奥泽洛夫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了两部二战大片,一部是《莫斯科保卫战》,另一部就是这部《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这部影片是美苏合拍,1989年上映。两部电影在时间上也和历史上这两个大战役先后顺序吻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上映两年后苏联解体,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斯大林格勒会战改变了苏联卫国战争进程和整个欧洲战争格局。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苏联红军从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中途岛海战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德军冬季围攻莫斯科惨败后,气急败坏的希特勒亲自指挥德国陆军,他制定了夏季攻势的“蓝色行动计划”,把进攻重点放在了南方战线,目标是高加索的石油,希特勒任命没能拿下莫斯科的冯博克元帅担任南方集群的司令官,而在莫斯科方向的中部战线继续保持七十个师的高压态势来震慑苏军,希特勒想象这七十个师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样悬挂在莫斯科上空,让苏联人看见他们就胆战心惊。此时的希特勒已经走火入魔,思维混乱了,他把德国一步步带入深渊。
盟军在柏林的谍报组织发报员也太大意了,德军的无线电侦缉车和搜查的德军士兵已经来到他的楼下,木的还在屋里准备发报,幸亏哈罗及时发现危情,阻止了发报,差点就让人直接堵屋里了。哈罗·舒尔茨是德国空军军事情报部的军官,他利用身份的便利迅速转移了电台。德军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破获了一个叫“红色合唱团”的谍报组织。获悉德国最高统帅部最核心的机密“蓝色行动计划”泄露了,希特勒大发雷霆,要知道“蓝色行动计划”为了保密,都没有用文件方式传达,而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就这还是泄露了,无奈之下希特勒推迟了“蓝色行动计划”的执行时间。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军委委员赫鲁晓夫的儿子酒后误杀战友,斯大林把他从上尉降为列等兵,派往前线。斯大林和丘吉尔会面,就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事商榷。丘吉尔先生喜欢喝白兰地,因此英国首相的贴身警卫汤普森还负责每次喝酒前试酒的工作,可以说是“酒精”考验,他对自己的酒量非常自信,结果他和斯大林的卫士长兼试酒员PK喝酒时被干趴下了,因为斯大林同志喜欢各种酒混着喝。懂喝酒的人都知道,敢各种酒混着喝的人酒量一般要高于一次只能喝一种酒的人。
盖世太保抓获潜藏着柏林的盟军谍报组织“红色合唱团”成员,对他们严刑逼供,其中对哈罗用刑最多最重,哈罗始终一言不发。终于有一天哈罗开口了,表示愿意用招供来换取停止对被捕的红色合唱团成员用刑,和一年内不得对他们执行死刑。为了让哈罗听话,希姆莱命令把他父亲艾利赫·舒尔兹从荷兰找来,老将军天真的以为他受到特许是念及他的战功,他寄希望于纳粹的仁慈和宽厚。却想不到希特勒对德国海军的缔造者,海军元帅冯·比尔皮斯的后代,也痛下杀手,毫不留情。父子俩短暂的见面,寥寥数语,感人至深。相比较他父亲哈罗则清醒冷静的多,他设局狠狠的摆了冲锋队长党卫军少校潘奇格尔一刀,羞辱了这个纳粹的智商。
战场上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有的时候靠的是胆量和气势,而这个时候指挥员的带头模范作用至关重要。苏军第三十五近卫师营长伊巴鲁夫大尉就是这样一个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指挥员。德军坦克渡过了顿河,向斯大林格勒直扑过来,苏军高射炮团只好把炮口放平,直接瞄准坦克射击。操作高射炮的是一群姑娘们,看到战友牺牲,她们痛哭流涕,德军坦克逼近,她们带着眼泪装填炮弹,瞄准发射,巾帼不让须眉。
赫鲁晓夫命令兵工厂里不能开动的坦克都拖上了战场,当做火力点来用,工人们每人一支枪,坐着坦克直接奔赴战场,一些老工人也自愿拿起了枪走进了战壕。危机时刻,戴着蓝色大檐帽的督战队也杀上战场,前线指挥官伊巴鲁里大尉不解的问“你们不是专门来打自己人的吗?”督战队回答“可你们也没往后跑啊”。
斯大林怕引起市民的恐慌,不同意疏散斯大林格勒的居民和在军工厂布设地雷,结果一个晚上德军出动六百架飞机对城市进行狂轰滥炸,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废墟。居民死伤无数。苏军第六十二集团军司令洛帕金畏战被撤职,中将崔可夫临危受命,也因为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而一战成名。崔可夫是个肯动脑子的人,他认为不能单纯防守,要反攻,只有出奇才能制胜。
西伯利亚猎人出身的伊万因为违反军纪差点被枪毙,重返战场后屡建战功,得到崔可夫的赏识,让他在战场上办了一个狙击手速成班,培养了一批狙击手,给德军带来很大的伤亡。就在崔可夫快要坚持不住时总部从预备队中给他调来了第十三近卫师,让他再坚守阵地一天,可是远水不解近渴,第十三近卫师姗姗来迟,崔可夫的部队已经战至一兵一卒,弹尽粮绝。最后时刻由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组成的第九十二步兵旅到了,解除了危机。
德军保卢斯将军为第六十二集团军投入了七个精锐师,五百辆坦克,一千架飞机和一千多门火炮,开始发起对斯大林格勒的全线总攻,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楼房,每一个房间,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苏军中士巴甫洛夫带领二十四人,坚守在一栋楼房里,与数倍于己的德军交战数天不退,最终迎来了反攻的一天,创造了战场上的一个奇迹。巴甫洛夫中士被后人认作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大英雄豪杰。他所浴血奋战的大楼被命名为巴甫洛夫大楼至今依然屹立于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城中。
第三十七师侦察连连长科斯捷林中尉奉命夺回学校,利用学校高处给炮兵校正方位,这是个有去无回的任务,他们没有任何犹豫,义不容辞的去了。结果大批德军反扑,很快冲上楼顶,按照约定侦察连发出白色信号灯,苏军炮火覆盖了学校,侦察连战士和德军同归于尽。
德军向斯大林格勒发动最后一次攻击,保卢斯把德军七个师企图一气扑到伏尔加河岸,结果他们离河岸只有一百米了,苏军前线指挥官呼叫炮兵用喀秋莎向河岸开炮。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紧要关头,莫斯科的斯大林却接到拉甫连季从朱可夫将军身边的人打来的小报告,说朱可夫已经变得自大,朱可夫把莫斯科战役归功成自己的功劳,他目中无人,竟敢随意指责我党领导人,斯大林沉思良久指示道“可以先把材料保存在你那里”。也许从那个时候,斯大林和朱可夫之间就有了嫌隙。
德军对斯大林格勒进攻的主要兵力已经被拖入这场僵持战中,趁德军侧翼兵力空虚,苏军准备给德军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为此以朱可夫为首的大本营和总参谋部制定了代号为天王星的反攻计划,得到斯大林的认可,但是斯大林却把朱可夫支走去西线组织牵制敌人的行动,朱可夫不甘心的贸然问了一句“那天王星计划怎么办?”斯大林一字一顿地说“天王星计划由我们来想办法实施”。
斯大林这样的安排明显的等于把朱可夫边缘化,坐着飞机去西线的朱可夫一路上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天王星计划大获成功,苏军动用了一万五千门大炮,发出的怒吼震耳欲聋,苏联红军开始了伟大的反攻,而这些和朱可夫一丁点关系都没有。朱可夫元帅是个军事天才,可是政治上却不太成熟,自恃功高盖主是官场大忌,偏偏在这个问题上让人抓住了把柄,反观赫鲁晓夫尽心尽力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人家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从不内心膨胀,甘愿平庸,所以后来步步高升,仕途一帆风顺,终成为世界超级大国领袖。
苏军的战略大反攻一下子让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进攻战转换成了苏军的包围歼灭战,战争双方的角色反转易位,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保卢斯部队陷入重围,曼施坦因元帅的突击集群和五百辆坦克试图来解围,他们离保卢斯的部队最近的距离只有三十五公里,然而一切都没有卵用,几个小时后,在无人知晓的佩斯科瓦河畔,曼施坦因的五百辆坦克全部被炸毁,斯大林格勒会战终成定局。
苏军的指环战役开始了对被包围的德军保卢斯部队的围剿和歼灭战,保卢斯给希特勒发电报请求允许投降,希特勒答复决不允许投降,坚守阵地直到弹尽人亡。希特勒发来电报晋升保卢斯为元帅,保卢斯心知肚明,这是命令他自杀,保卢斯决心已定,他是不会让希特勒满意的。这个时候的希特勒大概率的是疯了。瑞典红十字会建议用保卢斯元帅交换被关押在萨克斯豪森集中营的斯大林的儿子亚科夫,被斯大林断然拒绝“我绝不会用元帅去换一个士兵”。与此同时,赫鲁晓夫也接到他儿子的阵亡通知书。
斯大林格勒会战最终以苏军发起战略反围剿,反包围了德国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苏联以200万伤亡的代价,消灭了150万德军,重创希特勒,成为二战一个重要转折点。
傻大粗的特色也没了,拍的七零八落,还要花好多笔墨使劲地黑赫鲁晓夫父子。
斯大林、赫鲁晓夫、崔可夫、铁木辛格、朱可夫、士兵、将军、间谍、爱情……真全乎啊。
如果在众多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中要选择一部作品的话,非这一部莫属
比不上苏联49版。和后来的德版根本不是一个类型。
奥泽洛夫苏联卫国战争三部曲之三
俄罗斯虽大,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宏大的战争场面
经典中的经典 小时候看的就已经热血沸腾 热泪盈眶 现在依然
看过苏联版,德国版,美国版,俄罗斯版,每一个版本都有自己的味道
其实“向我开炮”早就有了。。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316898/
真好看
大场景的投入,真是叹为观止... 今后恐怕很难拍出如此庞大场面的影片了。R.I.P. CCCP
和美国人合拍,果然尽是幺蛾子。那个时候的苏联红军可没有谁称呼自己是俄罗斯陆军。
刚标错了,看的是这个,我说哈恰图良咋会配出这么次的音乐呢……大概是画质太差了导致我以为是早期的版本。看的配音版,配音蛮不错,比《攻克柏林》强不少,后者的元首有种奇怪的口音……
偏纪录片,比较写实。
整体还是不错,哪怕是那个督战兵,最后也牺牲感觉导演是在各方权衡,不想刻意的听从美国公司的政治,这个片子里面有点无语的是,战场上还谈恋爱这部电影有不少抹黑情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代后期苏联的严峻经济形势,Yuriy Ozerov无法在苏联境内为其电影获得资金。经商议,他向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寻求帮助。该公司同意提供财务支持,但要求美国演员获得代表,以及允许华纳高层对剧情指手画脚。
政治政治还是tmd政治,从会战开始前高层下达对策,到会战刚刚开始到白热化对峙再到结束,全面的展现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同时对于领导层的缺点也一并展现出来,斯大林前期的独断专行,希特勒空投升迁令。总之怎么着也比5个小时的《莫斯科保卫战》要好吧!最起码它才3个小时。不少前段让你感觉到建立全人类反法西斯同盟战线的这些个国家是带着二心参与的,有的国家根本不关心仗打成什么样,他们甚至希望希特勒把同盟国吃掉,也不情愿发一兵一卒,一枪一炮来支援一下。
及其中肯的再现了那段惨烈的战役,当年苏联也不容易!
太残酷了,战争太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