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是一个游离于剩下十一个孩子之外的人,在他们去找大石老师时,就松江因为家人而留在村子里。十一个孩子满怀希望地朝着幻梦(大石)冲去,又被瓢泼大雨所隐喻的社会事实所击垮,这就是那迷茫一代的真实写照。
隐喻用得很丰富(至少我这么理解),船、大雨、海浪、百合等反复出现的元素,都可以找到某种对照,大石的名字与其身材的反差也很有意思,预示着她作为一个乌托邦的幻影存在介入到孩子们的观念当中,但最终她却与象征着军国主义的军官成婚了,并卷入了(哪怕不情愿地)战争当中。她的绰号从“小石头”变成“爱哭鬼”,也反映了日本的意识形态从保守、传统乃至于极右走向了对历史的反思。
结尾比较拖沓,我觉得在爱哭鬼那里停下就足够了,作者似乎很想要给每个孩子一个完整的结局,最后还让大石重新骑了一次“自行车”,这种回环的剧情结构固然完成度很高,但给人一种没有必要的冗余感。
反战电影最著名的要数《24只眼睛》,影片以昭和初年到战争结束这段动荡的历史年代为背景,描写一位叫大石的女老师教授小学一年级的12个学生。 一、孩子们稚嫩的歌声贯穿影片始终,他们不是粘贴,而是作为叙事的元素融化在影片里,在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感情,起到了烘托氛围、抒发情感的作用。 二、首尾呼应,前后反衬。 影片总的看前半部明亮欢快,后半部沧桑伤痛。 例如影片开头结尾都是大师老师点名的场景,但是物是人非。年轻美丽的老师已经人到中年,两鬓斑白,内心装满了失去亲人的伤痛。眼前的学生已经换了一代人,他们是从前学生的后代。从前师生一起浪漫的樱花丛中、在海边沙滩上开心的嬉戏,现在他们有的已长眠地下,有的流落他乡音信杳然,而有的已成残疾,而女教师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年幼的女儿因饥饿而死去,只有那张发黄的师生合影,将他们的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让人黯然神伤。
每次去电影资料馆都会觉得自己有些乱入,到得有点早,默默看了好久书,然后人渐渐多起来了,有人在似乎在高谈阔论直播点评电影,也有人聚在一起讨论电影节每一天的赶场记录,还有一些穿着或寡淡或潮流的看不出实际年龄的人。这些给我一种亲切的疏离感,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可我清楚我只是过客,大概很难融入这样的圈子。我就和这样一群人一起看了这一部近三个小时的黑白电影。
刚好近期在看巨流河,记录中国女性在同样一段历史里的一生,巧的是她们都是老师,小说和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的两侧,战争和时代这样宏大的背景笼罩了镜像的两端。
我记得齐邦媛在巨流河里说:那些因菊花与剑而狂妄自信的男人,怎样保护那些梳着整齐高髻,脸上涂了厚厚白粉,大朵大朵花和服上栓着更花的腰带,穿着那种套住大脚趾的高跷木履的女人。
抛开民族恩怨,战争对于普通人的重塑都是如此相同,都是同样的生离死别。心疼大石老师这一生都在不断告别,被迫放弃读书的女学生、去世的幼子、战死的丈夫和学生,她看穿着生活的真相却始终无法改变生活和命运。
还有那些被时代和家庭打上深厚烙印的孩子们,他们终其一生都活在父辈的印记里,有的人走出半生以为自己已经走出来了,但其实他的一部分始终都在小豆岛上。
时光解构·二十四只眼·木下惠介1954. 本片采用了极致简约的拍摄方法。 平远:画面经营使用平远的手法,使画面元素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像看《芥子园》的画集。这样的安排,我们称之为构图,构成。技术上,使用中长焦镜头,压缩空间。 卷轴:通过摇镜或者轨道平移,产生画面左右如同卷轴的长画卷。同时,人物安排非常小,在分切之前,亦如一卷古代的画卷。 室内克制的定镜分切:一般场景只做简单处理。重要场景,如:大阪见到“小松同学”,做了复杂的定镜分切。PS:影像的构建,饱含着创作者对角色及山海的深情。这也表明了,摄影机的态度。2022——《兵车行》的一幕,会不会接着出现。我们也当警惕。
二十六只哭泣的眼睛,加上老师的一双。美到极致的高峰秀子。
通过碎片化的方式时而模拟人的记忆,时而又像是日记,时而是老师的经历,时而又是儿童的视角,将漫长的岁月精简成令人难忘的小事。年华飞逝,最后让人记住的反而是这样一些或轻松或悲伤的片段。
小豆岛象征了某种日本乡土的理想价值:山河相间,阡陌良田,房舍临海,佛像静观,僧侣行路,群童嬉玩,这是典型的东亚农业生活价值。而自行车的一来一去一返则象征着日本近代扭曲的不被理解的现代化和最终人们共同的选择。
女性默家室,男性死疆场,是当时底层平民通常的道路,天皇呢?天皇躲在柜子里。女子成为老师、拥有工作,男子不忠、胆小一次,对军国主义质疑一点是他们唯一的反抗,余下的便只是无助地哭泣而已,这也是传统体制下平民的无奈。当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只能用比惨安慰学生时,这个社会便已经病入膏肓。
师恩难忘,有的人一去不返,有的人苟活于世。坟墓只会越来越多。开一间糖果铺无法阻止战争,但依然需要有人开糖果铺,因为还有未被荼毒的孩子喜欢甜食。
五十年代的日本,本片已经在反战角度做到了被允许的极致。但是日本的人们也必须在一个好的历史老师那里学习一个事实,战争的受害者永远是人民,但对于二战东亚战场而言,影片中被一笔带过的战争中的其他受害者还等待着自我宽慰后重又骑上自行车的人的道歉。
二十四只纯净的眼睛,十二个不幸的孩子,木下惠介用清新自然的叙事手法温柔而有力的直戳战争对人民的迫害,一代年轻人流离失所,生死茫茫,眼眶也跟着高峰秀子几度潸然,串联电影的每一首悠长的日本小调也仿佛成了社会的悲鸣。
3.5。回想小津在《彼岸花》《秋刀鱼之味》片尾处借笠智众之口追忆戎马岁月,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而木下惠介的反战思想是在《二十四只眼睛》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的,高峰秀子的眼泪颗粒分明地砸在观众心上,与战场上的弹坑无疑。——年轻时,她质疑军国主义教育里对爱国与忠诚的过度宣传,随着年岁渐长,她只是不想要任何人奔赴死亡。没能感受到一年级师生间迅速建立起的情感联结,但后半段对和平与安宁的希冀却是普世的。镜头平等地、甚至不厌其烦地扫过一张张年轻士兵的脸,数年后则扫过他们的墓碑,昨天他们是身边的同学,明天就成为远方的游魂。老师仍需要一辆自行车来重建生活,二十四只眼睛里有许多双永远看不见。
不喜欢的一部木下惠介 看这么圆熟的电影仿佛是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的感觉
#重看#内海金光闪闪,纯真童音阵阵,今日纵声歌唱,焉知路在何方;师生亦是缘,相扶走过的难忘岁月,经炮火洗礼,故人凋零,魂魄悠悠,曾共同欢笑哭泣,却只能目送你们走上各自人生道路;木下惠介的镜头永远那么诗意,且奉献最美秀子,哭戏煽情度最佳,今日两次大银幕秀子,满足。
近观日本电影,感觉对影片风格影响很大的其实很多是与导演的性格有关。高峰秀子在自传里说过,木下惠介是一个爽朗活泼的导演,在片场常常哈哈大笑。这样爽快豁达的性格也体现在电影中,镜头语言、剪辑方式都能体现出他自己的风格,相比较成濑的婉转千回、低回吟唱,木下惠介更加“直、开、放”。
那年头的日本电影看了好多都走这种散文式反高潮的路线——尤其木下惠介——需要耐性去……可惜不能在电影院里看,用电脑看各种走神。中间有一段无字幕……西特。
大石头老师是一位母亲。她骑着车穿着洋装,闯入了这个小岛。然后离开又回来。她爱人,为他们笑和哭。她育人,说我并没有说什么不对的话。她的儿女们经历着这个时代,而她站在那一直守望着他们。当他们重聚,有人说我必须要来,否则我就再也来不了了。为我们的童真流一些眼泪。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山形未改,水色依旧。昨昔历历,以至今朝。结尾自行车一出来,鼻子就酸了,不清楚泪点在哪里。但哭了几次就明白了,令人难过之处在于物是人非,所以自行车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隐形的闪回,唤起观众对起初自行车出场时那种生活那种人的回忆。十二个人变成七个,一个潦倒无音信,一个病故意,三个阵亡。而久子的长子,即便是战败后,军国阴云也仍然笼罩着他挥之不去。「ヘイワ」,和平,对于个体而言是如此难能可贵,来之不易。美中不足是丈夫女儿走得有些突然,并且这个设计的目的性、解释性不强。
1. 大师级作品。2. 高峰秀子的优点是可塑性强,原节子太过完美所以选择角色会受限制,或者是观众对她的完美印象很难改变。3. 片子不着痕迹,不起劲儿灌输,一切都浑然天成。4. 没有战争场面,一个个墓碑,还有老师战前,战后的自行车就让人能够明白很多道理。5.杰作,史诗性质的。
自行车隐喻发展动力,老师象征国家母体,战前自行车源于父辈积蓄,战后自行车来自众人集聚,自行车老师—爱哭的老师—自行车老师的称号变更,暗合日本人对过往、现在、未来的定位与期望,木下不愧是50年代最受信赖的导演,不仅将社会心态把握得细致入微,而且绝不冒失出牌,譬如慰安妇的雷区【9↑】
可能是太喜欢木下的日本的悲剧的原因。感觉这部片丧失对我应有的力度和影响。上上下下老师的一生。希望的只是不做炮灰。24只眼睛只剩下了14只。流去的也就不只是时光了。真是在想,个人命运被什么所左右呢?更多的。只是想摆脱一切荒谬的宿命而已。看着刚出生的婴孩死去。忘记当下发生的每一件琐事。活着的意义,有不有关于记忆?
这片子最神奇的地方是,虽然每个学生都有三个以上的角色饰演,但情感是完全和高峰秀子所饰演的老师(还有她的表演)连贯在一起的,这是蒙太奇造就的一生,是唯有影像才能赋予的真实力量。当然,如果不是木下惠介惊人的导演力,也不会有这样一幅跨越半生的动人历史画卷。2021.05.23 @电影资料馆二刷。效果比第一遍看还要好。有距离的日本现代平民史。
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當初國際影壇為何會喜歡這部作品,但越看我越發覺電影前半部在構圖上非常的有趣,像是一連串地景被簡單的敘事所串起,因此那荒涼貧瘠才是影片前半部分的主角,然而它們的永恆不變更為如此像是通俗劇的作品增添了幾分諷刺感,與無法改變的社會與其交織成限制眾人的時空結構
一曲只见泪不见血的时代悲歌,因为哀绝之至,即为泣血,伤楚之极,便可穿心。一部仅从侧面白描、却让战争之险恶阴惨暴露得淋漓极致的反战杰作,国家机器(招兵的军队、捕控的警察、“躲在食橱里的天皇”-照片与终战广播)成为缺席的在场者,个体则是酷烈历史下的渺小人质,不是在画外殒命(几乎未出现过尸体,仅可听闻人物的死讯,或目睹丧礼与墓碑),便是被迫遭遇悲凉酸涩的生命情感体验(尤其是亲历自己的学生与家人一个个因贫穷、家庭变故、疾病、意外或战争而亡故的老师)。前半段基调欢乐美好,之后渐次转为悲苦,一次次无言而用力的告别,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或凄婉动人的曲调([友谊地久天长]总萦回于耳畔),一座座逝者的墓碑,无尽的孤舟,还有那张承载记忆的合影与自行车礼,都令情感激荡狂涌。高峰秀子抹泪不断,演得太好。(9.0/10)
实在是太煽情了,处处都在煽情,而且在我看来都挺刻意的,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反思完全被煽情遮掩过去了,还有第一次骑自行车出场那段看着太尬。
有些地方拖沓了,但绝对是个好题材
下次去小豆岛巡礼有事做了:边骑自行车边哭
可能是史上拭泪镜头最多的电影...前半段清新自然充满童真,后半段桃花源般的小豆岛也免不了被卷入战争阴云,泪点连连。高峰秀子太温柔美丽了。片中若干插曲都是我从小哼到大的,有的中文歌词都记得很清楚,以为地球上人人都会,没想到一问大家居然没听过我也搜不到?!震惊,我到底是从哪学的呢??
【北京电影节展映】松竹修复版。两个半小时里哭戏一场接一场,24变14,极为苦情催泪。虽然字幕翻译较差,但银幕内外都是哭声不绝。摄影很好,难忘片中海景、船舶、渔村和高峰秀子的美丽脸庞。剧情跨度近20年,主线之余也侧面展现了战争前、中、后日本底层百姓的生活,并有浓浓的反战思想,至今毫无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