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温情电影也挺多的,好像我个人是挺偏爱这类电影,反正是感动的我都爱看。主打温情路线的电影有很多类型,亲情,爱情,宠物情等等,但友情好像更胜一筹,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前段时间看完的绿皮书和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在对方的世界里格格不入,最后却能神奇般的成为陪伴对方一生的挚友,真的是再一次感叹友情的神奇,这也就是它打动人的所在。
在我看来,朋友和挚友是有本质区别的,与你朝夕相处,每天分享生活的那叫friend,第一眼就心有灵犀,知你所想,即使不在身边但关爱与你同在的才是bosom friend。朋友可以有很多,但挚友良朋却非常可贵,有可能这辈子都遇不到。电影里的D就是如此,他了解菲利普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他也会给菲利普带来真正的快乐,至少你看,菲利普在D的影响下重拾自信,不再用伪装来掩饰自己,而D也脱胎换骨重新开始拥抱新生活。这就是挚友的真正含义,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力量是普通朋友所无法带来的,可以说是对双方生命的一次洗礼,一次救赎。
看过老版的朋友们可能觉得翻拍的版本有些松垮,美国味道太浓,差点意思。但是我倒是挺喜欢翻拍版本的氛围的,逗趣才更显温馨不是吗。不管是法国版的原片还是美国版的改造,只要是能把友情这条主线以各自的风格并能鲜明的表现出来,赚到观众的感动,它就是一部成功的温情片,所以,这部电影值得五星!!
“There are all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It happens that we have become friends.This is not fate,It is just that we should be friends”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生命中的bosom friend。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又熟悉,情谊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又美丽的际遇。
爱情、亲情、亦或是友情,这其中哪怕是一段,只要够纯粹、够真挚,那就不枉此生。
今年寒冷来的有些早,好在,过两天,我们就会迎来一部温暖的电影了。
11月22日,《触不可及》将首次登录大陆影院。
说起这部电影,我第一反应是,太经典,它的法语原版位列豆瓣top第25名,评分高达9·2分。
《触不可及》可以说是一部神级电影,阿根廷人效仿《触不可及》,拍了《形影不离》,甚至连今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中也有《触不可及》故事的影子。
而这次要在国内院线与大家见面的是美版的《触不可及》。
近些年,翻拍风盛行,但美版《触不可及》,绝对是讲良心的。
我认为它是所有翻拍、模仿版本中,与原版最接近、而且丝毫不逊色的一个版本,在美国上映当天,就打败了大热门的《海王》,拿下当日票房冠军。
当然,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
来看看它的卡司。
男主之一的戴尔由美国知名喜剧演员凯文·哈特饰演,他虽然身材矮小、出身凄惨,但不论何时何地,他都能把真正的激情、娱乐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
而且,戴尔这个角色,和凯文·哈特的真实生活重合度很高。
所以,在影片中,看的出凯文·哈特,处处流露真情实感,异常动人。
另一位男主菲利普则由大器晚成的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他是奥斯卡、金球奖得主、《绝命毒师》里让人闻风丧胆的“老白”,凭借这个角色,他四次拿下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此次,在《触不可及》中,布莱恩·科兰斯顿贡献了殿堂级的表演。
他饰演的菲利普是一位四肢瘫痪病人,只有头可以微微打转向,表演全部凝在了脸部。
而菲利普又是一位尊贵的富豪,他不会流露太夸张的神情。
所以,在处处收敛的情况下,表演出最动人的一面,难度可想而知。
女主是我们都熟悉的影后妮可·基德曼,岁月流逝,时光回转也带不走她的美。
当然,我们爱她,不仅仅因为她美丽的外表,还有她非凡的精力和才华,以及她这些年不断挑战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02
《触不可及》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男主之一的戴尔挺惨的,是一名有前科的不良记录者。
他没有固定住所,妻子与他翻脸离婚,儿子看见他就躲开。
上次给前妻抚养费,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戴尔现在的处境,只能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了。
如果不想再次进监狱,就要努力向保释官证明他在努力找工作。
但实际上,颓废的他什么都不想干,好哥们儿来问他要不要“重操旧业”,很显然他在犯罪的边缘再次动摇了。
偶然的机会,戴尔成为了菲利普的生活护理师。
菲利普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位男主,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心爱的妻子,自己也在这场意外中全身瘫痪。
他是一个大富豪,到底有多少钱,我们难以想象。
菲利普的家是一栋大楼,身边的贴身秘书、厨师、按摩师,全是有颜有才。
橱柜里的书,随便拿一本都是带作者签名的初版。
戴尔来菲利普家里应聘,到处找不到“北”。
他甚至连这份职务的名字都叫不全,在他的印象中,白人是怪怪的一类人。
当他把一周的薪水当成一个月时,数字已经让他吃惊。
戴尔想到了他所知的最有钱的人,问:你和他一样富裕吗,菲利普的回答是:more。
走进停车场,戴尔四处张望,不知道哪辆车是菲利普的。
菲利普却说,整个右边一排都是他的。
菲利普每天躺在最舒适的床上,看着昂贵的艺术品,听着歌剧,却无法入眠。
而戴尔只是在菲利普家的床上躺了一下,就进入了梦乡,而且叫都叫不醒。
两个人聊起天来,画风是这样的。
菲利普谈自己热衷于收购倒闭的公司并令其转亏为盈,同时还帮助一些刚创建的企业。
而戴尔谈到自己热衷的事物,显然和菲利普格格不入:
女人、睡觉
和女人睡觉
于是,这样两个差异如此巨大的人,碰撞起来当然是“花式折磨”。
戴尔第一次从床上把菲利普搬到轮椅上,因为没有系安全带,菲利普差点儿摔下去。
被戴尔喂饭,菲利普吃了两口就不想吃了。
洗澡看上去,也相当恐怖。
当然,戴尔在这段关系的最初,也没有好到哪里。
每天24小时拿着菲利普的监控仪,随时待命。
想洗个澡,却发现听不懂、不会用,只能喊救命。
和老板出去买艺术品,几个方块儿,老板就花了八万美金,戴尔难以接受到脸都变了形。
更不要提,他还要给菲利普换尿管儿,灌肠......
但,生活就是如此奇妙,际遇就是如此奇妙。
两个大男人,在这样的花式折磨之下竟然成为了彼此的臂膀,产生了最真挚的友谊,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03
菲利普和戴尔为什么能在身份、地位、财富、性格、教养、爱好、年龄,各方面差异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达到完美契合?
第一个原因,他们的磁场契合完美。
菲利普瘫痪,左膀右臂,而戴尔刚好就是这样一个愣头青小伙子,大概他从来不知道生病是什么样子。
菲利普对生活的失去信心之前,也曾是一个极限运动爱好者,而戴尔刚好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的年轻人,戴尔让菲利普找到曾经的自己。
那么菲利普给予戴尔的是什么?
一份让他足够给妻儿优渥生活的薪水。
一份愿意鼓励、愿意发掘他价值的心思。
戴尔这样的人,很难在社会中、甚至家庭中获得认可,而菲利普是第一个愿意信任他、看好他的人,菲利普扮演着父亲的一样的角色,是戴尔黑暗生活中的一盏明灯,为他指引了方向。
第二个原因是,那份本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同情、相互理解。
戴尔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直到自己坐牢才与父亲相见。
成年后的他又一直无所事事,家庭、事业全部一塌糊涂,不想找工作,只想破罐子破摔。
而菲利普呢?
身体的瘫痪以及失去妻子的精神重创,让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那么多的应聘者中,菲利普偏偏选了最差的戴尔。
为什么?
因为他只想死,不想活。
一个身处逆境和一个身处光明的人相遇,他们或许没有什么火花。
但,两个身处逆境的人相遇,就是电石火花、就是惊雷四射,他们之间的每一次鼓励、对方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成为最完美的救赎。
一段奇妙的友谊,是完全可以超越种族、阶级、贫富、认知,甚至更多,这是《触不可及》最打动我的地方。
而且,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真的笑了、哭了、温暖了。
一切都够了!
大家好,我是一个每天看电影、刷剧、写文章,每天和业内媒体人聊八卦、谈人生的小姐姐。
❤❤希望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哦,需要你的支持,感谢感谢感谢。
本文首发《伊姐看电影》
--为友谊干杯--
尽管上一次看法国版《触不可及》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了,但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感动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无数次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部豆瓣评分9.2、由真实经历改编的经典影片。
与《绿皮书》不同,《触不可及》讲述的不仅仅是产生于黑人与白人之间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更引发了人们应该如何平等对待重度伤残人士等弱势群体的思考——当人生行至僵局,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原版的忠粉,当得知美国版上映后,第一时间去看了。
美国版《The Upside》的中译名依然和2011年上映的法国版相同。
在我看来,《触不可及》这个片名正所谓一语双关。
故事中的两位男主角——白人富豪Phillip与刚刚刑满释放、好逸恶劳的黑人混混Dell身处不同阶级,在正常情况下,二人的生活是很难产生交集的,横亘他们之间的原本应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难以打破的社会偏见。
但由于Phillip的高位截瘫以及对生活的绝望,二人以一种戏剧化的形式相遇了。
遭遇滑翔伞事故后,才华卓越的富豪Phillip脖子以下的躯体失去了感知与行动能力。
身为高位截瘫的重度伤残人士,Phillip的双手、双腿形同虚设,他需要随身看护帮他完成吃饭、喝水、洗澡、出行、换尿管这些日常生活中近在眼前却“触不可及”的琐碎事务——刚刚刑满释放、急于集齐3个面试签名好去向假释官交差的街头混混儿Dell就在这时出现了。
与法版不同的是,美版《触不可及》虽在故事走向上大致相同,但对人物的背景设定却有了改变。
法国版中,顽劣的黑人底层青年Driss年轻气盛,常常一脸凶相,却不乏青春活力,是个头脑简单的青涩大男孩。
美版中的黑人看护Dell却早已身为人父,但由于长久的失职与不负责任,前妻和儿子都对他充满了鄙视。
在Dell与Phillip相遇之初,Dell因为着急去接孩子放学而闯进了Phillip的办公室。
看起来仿佛是一副“儿比天大”的慈父模样,但其实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Dell从未尽过做父亲的责任,连送儿子唯一的一份礼物,还是在等待面试的过程中从Phillip家偷来的。
与法国版中单纯青涩的Driss不同,如何获得前妻与儿子的谅解与尊重,是美版《触不可及》中Dell在生活中需要面临的考验。
所有的友谊建立的基础都是相互给予,而不是一方的无私付出。
底层黑人Dell与残障富豪Phillip的相处过程不仅让绝望中的Phillip重燃对生活的热情,在睿智善良的Phillip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原本好逸恶劳的Dell生活境遇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与法国版的温情感人不同,美版《触不可及》更像是一部手把手教你如何改变生活的诙谐励志片。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这位比JayZ还要有钱的富豪Phillip在影片中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1.
“你的创意是什么?你想做什么?——把它们转化为你的资本。”
富豪Phillip的特长与职业是帮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
当他最初问Dell想做什么时,Dell的回答还只是“睡觉”和“女人”。
但随着Dell与Phillip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Dell也开始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随时随地思考挣钱的创意,开始希望拥有自己的“ideal”——在Dell的影响下,他的思维模式已与过去那个好逸恶劳、一心只等着拿失业救济金的自己完全不同了。
2.
“找到一件你喜欢的事,然后把它放大。”
当然,在这条建议下,Dell最先想到的依然是女人和玩乐…嗯,改变总需循序渐进。
3.
“重要的是激发潜能,鼓励发展。”
在陪同Phillip去了一次画廊、见证Phillip花了天价买了一幅令他不屑一顾的艺术品后,Dell觉得这买卖他也能干,便在房间里开始“创作”。
当他召集众人欣赏他的“大作”时,Phillip对他的创造才华表示肯定,管家Yvonne在Dell离开后满脸疑惑地问Phillip:“你真的确认他有才华吗?”
Phillip如是说。
机缘巧合下,正是这幅画,帮Dell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4.
“你能从这上挣得只有这些,这不是你的生意,但这是你的本钱,你可以拿它去做你想做的事。”
在Phillip的生日会上,Phillip以恶作剧的形式将Dell的画以5万美金的高价卖给了对Dell有偏见的朋友。
拿到支票的Dell狂喜到失态,表示这买卖他要继续干,“我早就知道我有天赋!这就是我喜欢的事!我想做的事!我要放大的事!”
“NO!” 轮椅上的Phillip果断严肃地制止了Dell,并对他说了以上那些话。
清晰地认清事实,理智地判断投机行为的风险与成功概率——有些成功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产生的幸运,而有些幸运并不可复制,脚踏实地才是根本。
5.
“你没法对一个艺术品定价,你付钱,只是说明它对你有意义。”
或许不仅仅是艺术品,对待爱人、感情以及生活中的很多事,也都是如此吧?
我们无法用数字简单定义它们的价值,我们之所以愿意付诸于时间、精力、金钱,只是说明某些事物对我们的意义非同一般。
反之亦然。
6.
“有些人对我很好,但另一些人,在没看到我的钱的时候,只会无视我。”
“那咱俩一样,除了我没有钱。”
“别看不起我,我也没看不起你。”——第一次见面时,底层黑人Dell对富有却身患残障的Phillip如是说。
这是他们缘分的开始,也是他们此后能够产生友谊、维系友谊的关键之处。
“有案底的底层黑人”、“重度伤残的残障人士”是他们身上贴着的不同标签。
外界的歧视、偏见、同情、悲悯令他们愤恨、敏感、唯恐避之不及。
为什么那些自称可以“成为他的手和脚”、可以“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应征者都没有打动Phillip?
真正的善意绝不是居高临下,
平等相处,才是人性当中最高级的善良。
7.
“是人总会犯错。”
当发现Dell曾经偷过自己的东西后,面对Dell的解释与辩解,Phillip没有一句指责,他在长久的沉默后说出了这句话。
“书就是让人看的,是人总会犯错。”
——尽管那本书是他逝去妻子送给他的礼物,对Phillip来说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Phillip此时的沉默与大度令人动容。
随着这段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对他来说,Dell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看护,而是他同样珍视的朋友了。
即使是睿智成功的Phillip,他自己又何尝没有犯过错呢?
曾经的一次鲁莽的误判甚至让他失去了余生的幸福、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是人总会犯错”——Phillip的这句话,既是在宽恕Dell,也是以过来人的角度提醒Dell要宽恕自己。
8.
“伤残令你产生的痛苦会让你想要放弃生命吗?”
“不,但失去挚爱的痛苦会。”
因滑翔伞事故造成重度伤残的Phillip梦到最多的不是健康时的自己如何运筹帷幄,而是已逝妻子的音容笑貌——失去挚爱的痛苦甚至大于伤残带给他的折磨,令他痛不欲生。
但,和法国原版一样,美版中最令我感动的转折是Phillip在历经漫长的绝望与孤独后,又重新遇到了新的伴侣、新的爱情,开启了新的生活。
记得小时候看《泰坦尼克号》,最大的不解就是Rose和Jack那么相爱,Jack为了救Rose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活下来的Rose却在以后的人生中有了新的爱情,后来,她和别人结了婚、生了孩子,看起来过得还挺不错……
“Jack为Rose牺牲了那么多,她怎么可能再爱上其他人呢?!”——这曾经令童年的我觉得非常不解且愤愤不平。 时至今日,再次回想,却觉得这是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最美好的结局。
没有什么比失去挚爱更令人痛苦,但在漫漫人生中,遇见真爱的机会或许并非只有一次。
享受爱情带给人生的希望与滋润和对逝去旧爱的怀念之间并不矛盾。
不过,与原版剧情所不同的是,美版中的Phillip最终并未和他的笔友走到一起。
即使Phillip贵为富豪,但仅仅通信了几个月,便可令对方毫无芥蒂地接受与重度伤残人士的爱情与责任也似乎过于传奇,很浪漫,但不现实。
而在美版中,第一次约会的笔友在与Phillip见面后,由起初的热情到不由自主产生的顾虑,到最后的坦言放弃在人性上来看显得尤为真实。
即使Phillip再富有、睿智、幽默,身为普通人,要接受他的爱情、接受未来要事无巨细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这份责任也是令人深感压力、望而却步的。
再次经受打击的Phillip随之深陷痛苦。
与其说是一段无果而终的感情带给他伤害,不如说是严酷的生活再次提醒了他:他人生所需面对的痛苦与绝望漫漫无期,他与幸福之间似乎永远“触不可及”。
最终,在Dell的帮助下,Phillip与他多年的管家Yvonne走到一起——一个足够了解他、懂得他、不会被他残障的表象吓走的女人。
在我看来,这是比原版更合情合理、更让人感动的结局。
多年以后,Phillip与Dell之间仍然持续着密切的友谊。
两个曾经帮助对方改变了彼此命运的男人,仍然惺惺相惜。
友情最好的样子,大概即是如此吧?
感谢你走进我的世界,陪我走出人生的僵局。
没想到时隔两年,我又和家里人看了美版的触不可及(法国版的还是没看成),感觉是一部及格的心灵鸡汤。说及格,是有感人情节,一动一静双男主,一黑一白两人性格思想社会地位对比鲜明,都有自己内心的桎梏,并且在两人相处过程中互相理解包容,互相救赎。有人与人之间从陌生、有偏见、不信任,到尊重、信赖和关爱。说仅仅及格,是有关于社会阶层差异但并不深入,有关于人性展现但也比较俗套,有好几个有实力的明星但情节的设置却没表现出那么丰满立体的感觉。就家庭看看,温馨一刻吧。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大多数人第一次看《触不可及》,都是2011年的法国版本,9.2的豆瓣评分,和近日上映的意大利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并驾齐驱。而我第一次看这个故事,就是前几天点映的美版《触不可及》,电影也即将于11月22日公映。其实这样也算幸运,一来是省去了相互比较的烦恼,更因为不存在先入为主,观影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从而不必像看过原版的人一样,还要把脑袋里的记忆统统清空。
客观说来,美版《触不可及》是一部完成度不错的佳作。面对高难度的翻拍挑战,导演尼尔·博格不辱使命。他的幸运一半来自于两名男主凯文·哈特和布莱恩·科兰斯顿的精彩表演,以及妮可·基德曼不老的容颜,另一半则来自于设计精巧且逻辑严密的好剧本,电影整体剧情一气呵成,推进的过程十分流畅,所有冲突和升华都合情合理。尼尔·博格借助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事件,将这出集搞笑和感人于一身的大戏,一点一滴地推向高潮。
《触不可及》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两个被命运遗弃的可怜人,在盲打误撞中又被命运捉弄到一起的故事。他俩一个是富可敌国、处于金字塔尖的白人,一个是屡次蹲大狱的底层黑人,是生活中原本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两类人。这样的相遇无疑更富有戏剧性,更能创造出超越世俗的一些东西。就人物设定而言,是不是有点《绿皮书》的意思?
但是和《绿皮书》中两人始终保持的距离感还不一样,《触不可及》需要的是一种日常生活都绑定在一起的“共生”状态。
这种关系让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一个跛子和一个瞎子被困在了火场,假如他们各自为战,势必双双葬身火海。关键时刻,瞎子背起跛子,两个“废人”通力协作,最终逃出生天。他们真的是废人吗?当然不是。你嘲笑跛子不会走路,却忘了他的眼神清澈如海;你抱怨瞎子看不清前路,却忽视了他拥有敏锐的听觉和健全的四肢。
那么菲利普和戴尔呢?前者在一次滑翔伞运动中受伤,一辈子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后者拥有强健的身体,却被生活无情地碾压,遭受前妻和儿子的嫌弃。这是两个比跛子和瞎子更无药可救的“废人”,在狼烟四起的人生旅途中,他们还能走下去吗?
万物总有个起始,菲利普和戴尔之间的第一步,当然要从相遇开始。
一次面试开始,戴尔糊里糊涂地跟着其他的面试者走进了菲利普家。此时的菲利普,说老实话和一个活死人没多大区别,而戴尔就像撞进他家的一只花蝴蝶那般,引起了他的兴趣,这个底层黑人根本不知道他是来干什么的,他只想收集一个面试章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看似阶级对立的菲利普和戴尔,倒是有了一个共同点:在生活面前,他们都选择了破罐子破摔。正是这样的共同点,让菲利普破天荒地录取了戴尔。制造意外这个设定,看似荒谬,却完全合乎情理。
从此戴尔成为了菲利普的私人护理师,然而他们之间需要克服无数的障碍。对双方来说,彼此都是一个新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两人逐渐开始建立信任。戴尔拒绝菲利普死气沉沉的生活方式,而菲利普给戴尔开的高工资,亦让戴尔重新得到了妻子的尊重。
我们必须要明白,救赎永远是相互的。菲利普和戴尔,他们共生的时间越久,相互治愈的力量就越强大。戴尔照顾菲利普,给菲利普平静如死水一般的生活带去活力,而菲利普亦投桃报李,带戴尔去看歌剧,戴尔也开始欣赏属于上流人士的高雅艺术。两个在生活面前失意的人,开始重新燃起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对于菲利普和戴尔来说,没有什么比希望更重要的事情了。他们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却在千疮百孔的生活中殊途同归。当希望来敲门时,他们终于意识到希望的珍贵。此时的菲利普和戴尔,已经像螺丝和螺母一样无法分开。菲利普拥有睿智的头脑,戴尔则天性乐观向上,他们就是组合在一起的跛子和瞎子,面对生活这场大火,二人不再害怕。
很难说,究竟是戴尔拯救了菲利普,还是菲利普改变了戴尔。又或者可以说,他们互为因果。为佐证这一观点,导演分别为二人设置了不同的道具,和不同背景的事件,让情节充满张力的同时,更有一些令人捧腹的笑点。这些笑点又包裹在一系列心酸的泪点中,既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又在境界上得以提升。毕竟一部高级的喜剧电影,总是要让观众笑着流泪的。
然而电影倘若就此走向欢乐结局,那显然还不够戏剧性,他们还需要一次断崖式的下坠,才能迎来终极的救赎。
导演让菲利普的女笔友扮演了这座悬崖,当她拒绝菲利普的那一刻,后者终于失控了。过去的所有努力,全都付之东流。他甚至炒掉了戴尔,彻底封闭自己。
好在,戴尔已经学会了怎样与生活和解。于是黑暗之中的最后一缕微光,开始点亮这座万丈深渊。这一次,戴尔带着菲利普去坐滑翔伞了,再一次享受翱翔在天空中的快乐。在菲利普的“使坏”下,戴尔也被逼着上了滑翔伞。
先是绝望的大叫,继而开心的大笑,两朵滑翔伞在湛蓝的天际上飘啊飘,耳畔响起的是激荡人心的《今夜无人入睡》。在这一刻,他们也许会发现,自己从未像现在这样热爱生命。
如果说他们曾经的生活是一场火灾,滑翔伞下的两个人,就是传说中的跛子和瞎子。他们迎来了一次终极救赎,并以勇敢者的方式赢得了胜利。至此,即便今后的生活不断扭曲花样,试图刁难这两个曾经的失意者,他们都不会退缩半步了。
Yvonne又回到了菲利普身边,戴尔让前妻和儿子住进了新房子。这样的结局,恐怕没人愿意拒绝。对了,结尾还有和《绿皮书》如出一辙的字幕:菲利普和戴尔始终保持着挚友关系,不过我想,戴尔应该再也不需要帮菲利普换导尿管了。
我怎么觉得还是imdb的评分中肯一点....原版剧情有点记不清了,但是最后为什么是跟妮可基德曼和解做大结局???
再次诠释了笔友(网友)见光死。7.7
基本复制了原版,温馨而逗趣。剧情有点更改,倒也合情合理。妮可女神身材真的太棒了!大屏幕上看老白也是棒棒哒----第一次在剧院看电影好激动~TIFF
人生的极限在于突破自己的认知。但是前提是,要有钱……
3.5星,跟原版差不多,依样画葫芦,美式电影跟原版的细腻腔调感受是不一样,多出了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或者说陈词滥调。但这版最大的亮点就是凯文·哈特,只要他一出场就有意思,整部电影让他带动起来。真不夸张的说,这黑哥是看过原版的观众再看一遍美版的最大动力,妮可基德曼真美。
3.5 被好萊塢娛樂化和去煽情化處理了之後就只能犧牲情感表達了
在故事情节上,美版与原版有80%的相似度,所以在剧情和人物表演上没有明显的孰好孰坏,尤其是白人富翁这个角色上,老白和原版基本是一个表演模式。但与原版有差距的一点是,美版的故事情节很满,这种“满”导致没有给观众留下沉下心来思考的空间。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国版的配乐实在太经典!
翻拍的挺有美国味儿的,特别是看到老白和基德曼同框居然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于是乎,有个想法,有没有需要私人陪护的?我欣赏得来classical也爱听唱hippop,看得懂抽象派印象派,也钟爱班克斯这样的街头艺术,骑自行车能双手脱把,开车能放飞自我,什么米其林路边脏摊都吃得下。最关键,我不嫌弃帮别人插导尿管。反正就是静若处子,动若疯兔。只要价格合理,包您满意~
准备去看一下法版。明显感觉美版这个美术没骗人啊哈哈哈哈美国街头就是这个色调…看完心头一酸的原因是想起来去年我在溜冰场有个老人allen一直找我说话还给我打电话 我后来给他拒接了…也许他可能真的只是善良的空巢老人…想找人说话罢了
原版过于深入人心,不过我同样喜欢这一版的演绎。
生活在底层的人可以简单直白的告诉你,人到底需要什么
完全复制了法国原版,好莱坞最爱干的事罢了。纯当娱乐片来看就行了,尤其是能在大银幕看克兰斯顿老爷子。
法国原版的细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只记得一个大致的故事轮廓,很难对比美版与原版之间的差别,不过好莱坞的改编版本比原版还要长14分钟,故事却显得碎片化、表面化,不够流畅也不够深入,很敷衍、功利的一次改编,可夸赞的段落基本是完全复刻原版的,例如Dell在Phillip最压抑又无法发泄的时刻代替他释放压力(砸东西)等。
凯文哈特像崔西摩根一样神经兮兮的,老白怎么看上去都坏坏的,像是在装残疾
7分。还好吧,街景和家庭风格也还原得比较欧式。但和第一次看原版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黑人男主的转变还是比较突兀的,家人匆忙几笔,也显得比较市侩。
总觉得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男主结识了上层人物然后从小混混无业游民到白领的飞跃。说明接触的人很重要
比起原版,影片只是让故事变得更符合好莱坞的俗套叙事,更多的俏皮话,更多刻意的冲突,没有原版里细腻的故事留白。当然这部电影并不差,只是有原版玉珠在前,感觉怎么拍都会显得照猫画虎。
很有趣的翻拍,双男主都有戏。有时候改变世界不用想那么多,做你最喜欢的事,奇迹就会发生。
比原版好玩些 但是少些感动
题材和故事放在那,怎么拍怎么有。美版更具喜剧效果,毫无煽情。黑人朋友矮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