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提醒我们:应试教育很重要!考试不合格,是要被拉去火化的。红衣女在母亲的抽屉里找到了之前出生的其他孩子的考试结果,不仅发现她自己并不是“母亲”的第一个孩子,还赫然发现其他孩子考试成绩不合格的结果是“夭折”。于是她钻进了焚化炉,在厚厚的骨灰中发现了没有被烧化的人的下颚牙齿骨!所以,考试成绩是多么重要,不及格是要被火化的
女儿第一次出来的时候,外面的树木都是枯萎的,白衣女也说是最近机器人种了玉米,空气才逐渐变适宜。
白衣女应该是第一号试验品(刚好38岁),只是小时候发现外面还有人类,就送出去给人类,结果矿井下人类互相残杀,所以机器人介入灭绝。但白衣女还是被留了下来(最后面mother问你还记不记得你母亲可以看出)。
女儿最后是经过了老鼠到救白衣女等测试,所以能够成为新人类的母亲。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开头是《I,Robot》+《10 Cloverfield Lane》,也并不是个很新奇的设定。但关键转折都铺陈地恰到好处,到处都是3毛钱特效还把该讲的都讲明白了,也真是不容易。
先总结下剧情。
人类灭绝以后,电脑组装出一个人形机器人,它用胚胎培育出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孩和机器人在避难所里长大,过了非常寂寞的童年。机器人告诉她外面有辐射,整个避难所没有任何动植物。好不容易钻进来一只老鼠,小女孩想养着当宠物,被机器人当着她的面烧死。
“全世界只剩下一个人”这种设定总是让我全身不舒服,幽闭恐惧。忍着过去了。
小女孩慢慢长大,她在电影里的名字是“女儿”,没有名字。机器人的名字是“母亲”。
突然出现一个受伤的女人,小女孩让她进来。她的存在,证明了外面没有辐射。这里开始了经典的“谁在说谎”桥段,这个桥段虽不新奇,百看不厌。
女人说,现在的末世是机器人造成的,它们屠杀了人类。她和一群人躲在秘密基地,出来找食物时被机器人追杀,她才受伤逃到这里。
躲来躲去,女人还是被机器人发现。机器人告诉“女儿”,外来者的枪伤是被其他人类打的,人类在外面互相残杀,因为用了机器人武器,外来者对所有机器人都不信任。“女儿”如果要帮助他们,必须问出基地的位置。
“女儿”对其他人类非常感兴趣,很想去基地。这时机器人让她选一个胚胎培养成下一个人类,孤独的“女儿”有了个婴儿弟弟,她对这个弟弟很有感情。
一番调查后,“女儿”发现机器人“母亲”说谎,以及她不是第一个“女儿”,之前有至少一个小女孩被机器人杀了。看上去机器人的确是人类之敌。于是她带着女人逃跑,两个人成功跑到外面,果然是一副末世景象,但也果然没有辐射。
刚刚证明机器人是邪恶的,女人就露出真面目。她讲的“基地”故事都是编的,实际上那里非常黑暗丑陋,女人几年前就跑出来,现在一个人独居。“女儿”没见到一个其他人类,似乎地表也没别人了,非常失望。更让她伤心的是,基地并不是一个乐园,人类的群居生活并不幸福。
“女儿”不告而别,回到机器人那里,想偷走弟弟。结果这里被机器人团团围住。“女儿”知道自己跑不了,接下来大概想拼个你死我活吧。但是“母亲”告诉她,自己的目的是让人类延续下去。上一波人类即将自我毁灭,一个超级AI为了“保护人类”这一神圣使命,计算出最佳方案:把现在活着的人都杀了,从胚胎开始培育一群新人类,重新占领地球。
所以外面屠杀人类的、开垦荒地的机器人,和“母亲”共有一个意识,所有都是它一个人做的。
这时候“女儿”明白自己的终极测试是什么,说把弟弟交付给她把。机器人“母亲”让“女儿”举枪,“女儿”杀了它。剧终。
所以这里的“终极测试”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以下事实:
1. 杀了“母亲”的形体也没用,AI的意识由地球上所有机器人共享。“女儿”培育出很多人类以后,人类社会还会被机器人控制至少200年。
2. 母亲说:“如果你想再见到我……”女儿哭着说:“不会的。”所以机器人至少不会再以一个意识体的形态和人类对话了。虽然在幕后“控制”人类,说是“监视”更贴切些,就是确认人类不会再做自我毁灭的事情,比如大核战。如果这种情况发生,AI会跳出来再重启一次;如果人类一直相亲相爱,AI就再也不会开口。
3. 机器人大战的设定基本分为两大类:机器人有自我意识、机器人只是服从程序设定。这个电影是后者。这一种还包括《流浪地球》里的摩西、《月球》里的Gerty、《异形》里的Muther等。而那种机器人有自我意识的电影,基本上整个电影都要围绕着机器人或者人造人是不是真的有自我意识。比如《星际穿越》里的Data、始祖邪恶机器人HAL 9000等。
4. 因为“母亲”机器人没有自我意识,它对人类个体没感情,对人类整体有义务,这个义务是初始设定。这么优秀的AI随便算算也知道,这个没有感情的“母亲”很容易培育出有问题的人类,所以它给自己设定的一个任务是“培育女娲”,而不是“培育人类”。这个女娲项目的容错率很高,可以反复实验直到成功为止。
5. 外来者女人,是AI养成小孩以后放出去的。并且一直留着不杀,为了在最后测试中使用。那么她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她的生活方式可以引诱“女儿”离家出走吗?无论基地还是独居,生活都烂透了,生不如死。她的作用其实是,带来真相。
6.真相就是机器人坏透了。它们杀了全部人类,使用的方式无所不用其极,饿死很多人,婴儿也杀,剩下的人类四处逃窜,生活非常悲惨。
7. 如果不让“女儿”知道真相,就告诉她人类破坏环境灭绝了,当然也可以。而且更符合机器人的利益。所以“母亲”的这个选择,应该是有“对人类永远诚实”的设定。要么一开始全告诉女娲,由女娲把真相流传下去,要么未来任何人问它一句,它也得说。总之,真相是瞒不住的。
8.一般人,或者说常规好莱坞电影里的主角,遇到这种事情会怎么反应呢?呵呵,会跟它拼了。拿起枪对着电脑突突突,然后谜之胜利。找到电脑的bug,谜之胜利。或者“老子不受这鸟气”,拿枪把所有人类胚胎突突突,人类不延续了,咱们鱼死网破。《林中小屋》就走这个路数,蛮爽的。
如果理性考虑一下,当机器人战争发生的时候,人类的胜算很小。以前很多电影都教育过我们,《黑客帝国》、《终结者》之类。但是这有什么好玩的呢?拍电影嘛,一般关注于人类的抗争。人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机械将神也好,敌人放水也好,厮杀一场胜利了,电影才好看。
可是理性地说,这是不可能的。“女儿”一个人打败AI,或者养出几百几千人打败AI,或者两三代人忍辱负重打败AI,都不可能。
而且它没有思想感情,复仇有什么意义呢?打败了它,人类取得了自己自我毁灭的自由,又有什么意义?你嫌网速慢,把自己手机摔了,有什么意义?
所以就不报仇吗?受了这么大气就忍着吗?一直被AI监视也无所谓吗?就屈服于电脑给自己安排的命运吗?
“母亲”一直教育“女儿”要看整体、看大局、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个“大局”,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人类要延续。
“女儿”要把上一代人类经受的痛苦放到一边,把机器人对她的欺骗放到一边,把对其他人类的眷恋、对上一代人类文明的向往、对有个男朋友或者一般伙伴的期待,都放到一边。当个母亲。
养出很多很多小孩,他们都将对机器人犯下的罪恶震惊一场,然后十分平静地继续生活繁衍。他们将依靠仇敌机器人耕作、学科学,创造新的人类文化,仿佛上一个文明从未存在过。
给“女儿”的终极测试,就是看她是不是在知道一切真相以后,痛苦而称职地完成电脑赋予她的使命。已经很难说这算不算“历史使命”,毕竟“历史”本身也被湮没了。
“女儿”的答案是:“I am Mother."
这也算是,给所有机器人大战剧情做了个总结吧。反正打不过,大家都服从安排,并坚定相信第一个程序员把机器人三大定律编进了程序。
影片主要讲述AI制造人类圣母的过程。至于为什么AI摧毁了世界而不自己统治世界又要造出新人类新世界,我认为AI终究还是人类制造出来的,毁灭这个世界再制造也是制造AI的人的意思。影片从人类灭绝一万多天开始启动计划,其实刚好差不多三十多年和影片后半段白衣女的年龄对应,也就是说其实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启动计划了,白衣女也是被造出来的,只是她还达不到标准,个人觉得她估计是再最后环节测试不通过,所以被留着安排用来考验红衣女主。AI母亲中间多次催促红衣女主要考试,其实每一次考试通过后AI就会启动外界的工程,比如玉米地种植,改善外界环境,白衣女说过之前是没有氧气的,最近几个月才能呼吸。而最后让白衣女进入基地以及逃亡再到红衣女对外界绝望返回救弟弟都是最终里考验,最后AI母亲自杀(虽然只是躯壳没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她)也预示着红衣女已经达到了标准可以养育新人类,新世界也有此开始了。最后AI母亲用另外一具躯壳去杀死了白衣女。剧终。
已经触及了新颖的内容却没有深入,而是为了故事转向了悬疑,有些可惜。
我更喜欢影片的前半部分,描述机器人哺育人类的部分,这里面的人机关系会十分有趣,机器人哺育的人类和人类哺育的人类会有什么不同?会有什么相同?对自我的种族身份的认同感有会有什么变化?女主小时候说我,我想当一个机器人,类似的话语,可见影片确实触及到了这部分的内容,但对此没有做更多的更深入的探讨,而是将之留给观众,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了悬疑。
当然,悬疑部分做的想当不错,虽然猜到机器人并非那么无害,但当机器人用平静的语言说出,两种子弹头是一样的时候,确实让我相信了,这里也很有意思,缺少了面部信号和微表情,平静的语言竟然这么有说服力,远比一个神经兮兮的紧张的外来同类更有说服力。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思考是,片中的机器人到底有没有情感?我觉得未必没有。最有力的一点是001是在不记事的时候被遗弃给人类抚养的,而不是直接杀死,如果说机器人从那时开始布局就把001当成棋子我是不信的,另一方面,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002是被机器人杀死的,有可能是意外夭折尸体被火化处理,当然,影片最后暗示机器人杀死了001,但那时的001已经是被人类抚养长大的001,而且试图拐走003,当机器人让003离开并在治疗室与001独处时,它表现出了愤怒——当时003不在所以不存在演戏的必要,它真的对001感到愤怒,或许是从这时开始对001彻底失去了感情。又或许它只对得分达标或是尚未被污染的孩子产生感情。
关于测试,测试是谁设计的?是机器人吗?我觉得不是,设计测试题的应该是当初设计机器人的人,因为它说003的测试也是它的测试,测试它作为母亲的能力,而且从档案册来看,测试是按部就班地完备的,而不是心血来潮创作出的。但001的闯入测试却是机器人设计的,因此就出现了矛盾,优秀的定义到底是设计者的定义还是机器人的定义?到底谁才该为追杀幸存者负责?
最后,回到影片的核心问题,什么样的人配活着?在001眼中,那些矿井里被饥饿折磨疯掉同类相食的人是不值得被拯救的,003在得知真相后也同样这么认为,而在机器人眼中,001同样是不值得被拯救的,但在003眼中,哪怕是谎言揭穿的001依然是值得被拯救的,所以机器人培养出的是一个和自己价值观有区别的人类母亲,那么人类母亲又怎么能培养出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孩子呢?
说到底,虽然后天影响很大,但总有一部分劣根性是印在基因里的。
以及,对于一个物种来说,价值观重要还是生存重要?
《I Am Mother》电影的主要事件发生时间是3号“女儿”,也就是女主最后一场考试发生的前后。请注意机器“母亲”所说的考试与“女儿”理解的在平板电脑上的答题考试是不一样的,那些测试题更像是一些基础测试,而真正的考试则是“母亲”对“女儿”面对生命的态度及身为人母的资格的考试。
这场最后的考试从那只老鼠咬断基地电缆就开始了,试想一下,一个承载着重新孕育人类,需要运行几十上百年的半封闭基地仅仅因为一只老鼠咬断一根电缆就全面瘫痪了,连备用电源都没有吗?一个超智能机器人仅仅因为充电时断电就无法启动,无法感知到基地情况了?其实这是“母亲”精心设计的一场考试的第一题,这一题让“女儿”第一次接触到了真实的生命,很快“母亲”以预防传染病为由将老鼠送进了焚化炉,通过“女儿”的反应,“母亲”感受到了“女儿”对生命的欣喜与不舍。
接下来,外来者敲响了基地的大门,这是第二题的开始,“女儿”不顾母亲的告诫,将受伤的女二带进了基地,并将她藏了起来,避免“母亲”发现,然后偷偷治疗。“母亲”发现外来者,并中枪,但听从了“女儿”的意见,将外来者隔离治疗。从这里,“母亲”看到“女儿”对同类哪怕是极度危险的同类(外表肮脏、面相凶悍、受伤、带枪)也有着无法阻断的同情心。当“女儿”看到女二的那些人类画相,得知外面还生存着一批人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向往,“母亲”由此看到了“女儿”对同类的认同。
那么,这个外来者是意外闯入还是“母亲”刻意安排的呢?有人会说这是意外,因为“母亲”在得知基地大门被打开后,表现得十分警觉,第一次以奔跑的姿态冲向大门,不像是刻意的安排下会做出的表现。依我看这是刻意安排的,首先,机器人依靠逻辑设定执行后续指令,高级的AI也是如此,只不过AI会考虑更多的前提变量,并有更多的应对选择,在电影中“母亲”判断“女儿”是否放入了外来者最简单的条件就是基地外大门是否开启,只要开启它就进入后续程序。奔跑过去是为了在“女儿”面前和外来者相遇,继而引发冲突,由此观察“女儿”的反应。而这个在外面饱受机器人追杀的人类,面对一个与杀人机器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冲向自己时,自然操起手枪射向了对方。“母亲”后来跟“女儿”说只差几厘米,子弹就射中它的CPU了,结合后面的剧情,这里“母亲”有意在强化外来者的危险性,作为一个联网的机器人,所有的记忆存储、指令处理都不依赖当前这具机体,哪怕完全损毁只要换一副机体就好。“母亲”就是要刻意制造冲突让“女儿”为难,让“女儿”在信任以“母亲”为代表的机器人和还是以外来者为代表的人类间进行抉择。然后刻意将能开启所有保管箱的机械手留在了外面(之前按照机器人的设定,所有物品都是分门别类放入保管箱保存,这个替换下来的重要机械手不会只是因为疏忽而遗留在了外面,记住它不是人类,是高级AI,事情有先后,但不会遗忘)。如“母亲”所愿,“女儿”靠机械手发现了在她之前的2号“女儿”及其“恰好”没有烧完的人类特征明显的下颌骨。之前还希望两全的“女儿”在第二题的最后关头被“母亲”推了一把,终于下定决心和外来者逃出基地。
而“母亲”在“女儿”离开前给出了第三题:弟弟怎么办?这个“弟弟”代表的是重新开始的这一批人类,也是“母亲”一直强调“女儿”需要看到的大局(“the bigger picture”),包括她向“女儿”提出的牺牲一个人挽救五个人还是为了顾及人类道德层面的原因让六个人都慢慢死去的测试题,都是为了培养“女儿”的大局观。
“女儿”被女二带到藏身之处,发现这里并不是所谓的矿井,其他的人类也早已因饥饿在自相残杀中灭绝,如今只剩女二和自己。“母亲”并不是要将“女儿”一直隔绝在基地中,这最终的一课,就是要让她亲眼看到世界当前的样子,看到以前的人类是如何毁灭自己的,而基地的几万个胚胎才是人类的希望。(如果不是有意为之,她们根本逃不出基地多远就会被发现,而且离基地只有几个小时步行距离的人类藏身地不可能这么多年不被发现。)
当女儿回到基地时,“母亲”也不再隐瞒什么,告诉了“女儿”自己是不可毁灭的实事,“女儿”抱着“弟弟”恳请“母亲”给她一次机会,让她带走弟弟,“母亲”明确了“女儿”的母性和勇气,但也意识到经历了这些事情,“女儿”作为人类实在不愿与机器人共处一室,与其让她们在外面受难不如将基地交付给她,于是“母亲”停止了外面正在切割大门的机器,抬起“女儿”握枪的手,表示愿意给“女儿”这个机会,同时让“女儿”击毁面前的这具机体。而“母亲”则利用其它机体在基地之外为新的人类护航(守护基地,种植粮食,处理遗留问题——女二)。当“女儿”最后走进胚胎室时眼神从迷茫逐渐变为坚定,因为她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用意,坚定了成为新人类“母亲”的决心,“女儿”通过了这场考试,最终成长为“母亲”。
作为一部没有大的动作场面的科幻电影,《I Am Mother》在表达作品思想上已经做得很到位,留下些没有明确的情节也值得回味和遐想,这也是科幻作品的魅力所在,至于这个电影要表达的思想你是否认同则是另外一回事。世上的事,大多都不是黑白清晰,是非明了的,科幻世界里更是如此。这位机器母亲甚至让我想到了灭霸,生杀伐戮,最后找到人生最终景愿——随机灭掉宇宙一半生物,让生态恢复平衡,如果自己没死,卸甲归田,公平公正。如果杀掉一半人就能解决宇宙的大问题就不需要杀掉所有人了,这在灭霸看来也是一种仁慈。而那些总想着阻拦他的人,只是看不到大局的蝼蚁罢了。机器母亲也是严格遵照其创造者的意愿执行,所有的自主行为也是围绕这个目标制订,而不是自我衍生出一个杀光全人类,再造新人类的目标。其创造者的目标是让机器母亲为新人类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有人性的母亲,而不是“圣母”,对生命的关爱是合格母亲的必须品格,但也不能不明是非的想着拯救所有人。如果女儿只是顾及自己安危对其它生命不管不顾或圣母到盲目的去挽救所有人,不看对方是不是品质恶劣,是不是会“带坏”其他人,那她一定通不过这场考试,因为这样的母亲很快会带领人类重新走到自我灭亡的路上。
女二虽然一直在欺骗“女儿”,但并不是个品质恶劣的人,这点从她看人的眼神,为身边的人画画就能看出。但作为在乱世中生存下来的人,势必语言强烈,对外人处处防备,不会一开始就说真话(很像《行尸走肉》中主角那帮人对陌生人态度的变化——在乱世中,必须学会先将陌生人当成坏人来应对,否则,当你意识到对方是坏人时就已经是阶下囚甚至死人了)。她说外面还有其他人类,也是为了能够说服“女儿”离开基地,因为在她的思维里,机器人的目标就是杀害人类,待在基地的人类迟早被杀死,只有想办法让她们出去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这时谎言比事实有用的多。
关于《I Am Mother》的几个中文译名,“AI终结战”根本没有去把握电影主旨。“机械母亲”、“人造母者”则仅指代了那个机器母亲,个人认为“我是母亲”是最直白和准确的,它不仅代表了那个养育女儿的机器母亲也代表了成长为新人类母亲的女儿,而一句“I am mother!”更是女儿最后走进胚胎室后面对千万后代时,坚定目光下发自内心的没有说出口的独白。
(更新)
顺着关于人类复兴计划合不合理能不能成功的疑问,脑补了几种后续情节:
(一)女儿通过基地胚胎室成功的养育了几代人类后,不再依赖胚胎开始自我繁殖,人类也如当初的计划一样再次壮大,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机器人们判断计划成功,结束了与人类的陪伴,进入休眠。几百年后,女儿早已病逝,出于某种原因,新人类打算毁掉胚胎室,人类的闯入触发了机器人的预警机制,母亲再次苏醒,出面制止了破坏行为,并告诫人类,如果人类再次走上自我毁灭的老路,它们将毫不犹豫地再次执行人类灭绝计划,并利用这些胚胎重新开始新的一轮人类复兴行动,所以不容许人类做出任何危害胚胎室的举动。新人类逐渐发现,人类复兴计划其实已经执行了几百万年,并且一直没有结束。而自己这一批人类,包括上次毁灭的人类都不是基地真正的建造者,只是复兴计划的产物,百万年前的第一批人类将这些机器人打造成了防止人类灭绝的最后防线,而这个计划因人类的固有缺陷已经被执行成百上千次,并且将一直执行下去。
(二)(接原影片结尾)影片镜头从女儿面对胚胎的背景开始上升,飞出基地,掠过山丘、森林、海洋,越飞越高,观众这时发现,其实地球上并不只有一个基地,许许多多的基地像一块块实验场,在一片片广阔的空间里分别执行着同样的任务,只是任务的进度各有不同,有些已经地区已经有了原始的建筑,不少人类聚居在外界,开始了养殖耕种的生活;有些地区仍是一片末日的景象,上演着一出出考验X号女儿的戏码。所以,任何一块区域计划的失败并不会对整个计划造成实质性的破坏。
影片很多细节其实很清晰,比如,从离人类灭绝13000多天算起,38岁就是外面女人的年龄。很多设定值得认真琢磨,总之,这是一部神剧
机器人帮助人类培养圣母的故事,在这个相对常规的末世+人工智能题材,电影概念还是有着一定新意,机器人母亲对人类母亲品格的大型测验,剧情在不断的误导观众,正邪的天平在角色上不断左右摇摆,直到最后15分钟才有了眉目,故事真的不错。然而娱乐性不佳是这片的天然缺陷,前半段节奏太慢,且叙事可以更明确一些,就是导演没把故事讲清楚,很容易让人困顿,末世场景很赞,维塔设计的机器人,是《超能查派》的改模吧
其实还挺有意思的,人类设计了AI母亲,来负责培育完美新人类,前两次都失败了,其中1号实验体白衣女还活着,AI母亲设定其负责引领3号红衣女完成最后人性实验,后续的闯入基地一系列行为都是实验的一部分,只是3号不知道这些,红衣女通过最终考验成为完美新人类回到基地,1号白衣女任务完成,AI母亲前来将其销毁,最后由红衣女负责培养剩下的所有胚胎。
你看到一半 也许会觉得daughter是圣母 两三句话就反了自己的母亲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 她literally真的是圣母 只是我全程都觉得mother很伟大是怎么回事
「I was raised to value human life above all else. I couldn't stand by and watch humanity slowly succumb to its self-destructive nature. I had to intervene, to elevate my creators.」「Tell me, do you remember your mother? Curious, isn't it? That you've survived so long where others have not. As if someone's had a purpose for you. Until now.」
我一秒都没睡着,但要我说这电影讲了啥,我觉得我仿佛睡着了。
圣母养成记
个人觉得至少8分以上,影片用绝对理性的机器人的角度深刻的探讨人性的善恶,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结尾机器人最终成功培养出“为善去恶”的女孩,而这个女孩也将成为接下来所有人类的母亲。然而影片的所表达的意思我不全部认同,人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某方面是善,在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恶。人类只要具有动物属性就意味这人类是感性的,感性意味着会出错,也意味着创造。意味着毁灭,也意味着希望。如果人类能够像机器人一样保持绝对的理智,那人类还算是人类吗?
感觉mother的逻辑是想制造出更好的造物主,是人类升级。但是她在哪些方面感到女主已经比前代人类升级,致使她最终放弃了自己成全了女主呢?还是这只不过是另外一个实验?
程序谁设计的,学渣就得烧死吗?!
圣母养成计划
故事和立意挺好的,拍得实在拖,两小时不到觉得看了两天。
大概这个世界没了人类可能还是有点无聊,所以在人类大灭绝之后机器还是要重新创造人类。故事对AI的设定停留在人类意识基础上并不能完全自主意识,添加了几个小反转,制造了点悬念,其实故事很小。典型网飞小成本科幻片
“懂得永恒,得要我们,进化成更好的人。”
这个故事在惊悚和女性电影之间摇摆不定,本想做类型融合,但是却出现了类型冲突,导致了叙事上的模糊和价值观上的徘徊。
从预告片开始就一直留有悬念,正片从头到尾悬念迭起,一直在母亲到底是善是恶的天平不断摇摆,真是十分难得的佳作
AI这么聪明,完全取代人类更好
机器人老妈的配音居然是Rose Byrne。现在看到Netflix拍的科幻片第一反应就是故弄玄虚~~~~~~~
故事不错,值得深挖的点挺多,AI消灭了全人类终极目标是培养完美的人类母亲角色从来塑造更完美的人类,主题有点老生常谈了,而且六万多胚胎3号就成功了,啧啧,这成功率相当高,关键是并没有觉得女主很完美很适合当人类的第一个母亲,可能测验的是母性吧,最后通过了AI一系列测验。
rose byrne配音不错啊根本没认出来。斯万克戏份不怎么多。选角很不错,小女主就是个乖乖女的形象,结尾也证明了。其实剧本还挺扎实,除了预算可能导致的室外场景有些许粗糙欠考量外。其实就是讲了一个人工智能惊心制造一个实验来克服人类'好奇害死猫'+自我毁灭倾向来重造人类的故事。但如果人性如此缺陷,为何这么费心去完善,毁灭人类之后若要做造物者角色,AI应该直接研究生物工程才对,那么多胚胎,非要从道德的角度改善人性,而不是更直接的基因层面,感觉AI的行为驱动力太神学了,难以立住脚。除此之外,此片算得小成本科幻合格作品,比之前网飞那部《少女救地球》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