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的开头,Robert和狗狗一起下楼的,而O'Brain则是把早餐端进了Cora的房间,让我误会伯爵夫妇貌合神离。直到片尾Robert戳穿蹩脚基佬公爵的嘴脸,那场卧室的戏两人虽然台词不多,却交代了个十足——Robert也是为了钱娶身为heirness的Cora,令人庆幸的是两个人居然相爱了。
OMG,我觉得他们可以拍个前传。玉树临风的英国贵族如何漂洋过海,抱着拯救家业的使命感在美国东岸猎艳。少不更事的女继承人如何被一心觊觎贵族头衔的暴发户父母推波助澜,于是芳心暗许,来到大西洋的这头才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被年老成精的老公公逼迫签下婚前协议,被倒驴不倒架的婆婆挑剔刁难,丈夫冷眼旁观并不相助。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个年轻人才放下芥蒂坦诚相爱,即便三十年来生不出儿子的诅咒也没有让两人分开……
真是太荡气回肠了……
想起此前研究过的八卦,翻出第九代马尔巴勒公爵夫人康苏爱罗•范德比尔特(Consuelo Vanderbilt, 1877-1964),她是第三代铁路大王威廉•范德比尔特的独生女,父亲的财富在当时的美国首屈一指,母亲Alva来自以蓄奴发迹的南部贵族家庭。
本来康苏爱罗在美国肯定也可以嫁得不差,并且有证据证明她是有过爱人的。但偏偏她老妈野心勃勃,自己从南部土佬变成东岸上等人还不足,又看上了欧洲的贵族头衔。
美国人的文化自卑病至今其实都没好,看伍迪·艾伦还拍出《午夜巴塞罗那》来了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崇拜更是如此,马克·吐温称为“镀金时代”,伊迪丝·华顿写《纯真年代》里纽兰·阿契尔到欧洲去度蜜月——尽管那个时候他们的经济已经大大领先欧洲了,但暴发户买成箱书籍装点门面的心理依然明显。所以,欧洲穷得只剩下头衔的所谓贵族,和新大陆上得瑟的富豪们一拍即合,说媒拉纤是热门产业。
于是就有人上门了,推荐的对象是马尔巴勒公爵。马尔巴勒公爵是全英贵族排名前十的爵位,论其正统与高贵程度,这个爵位比《纯真年代》中艾伦所嫁的奥兰斯卡伯爵之流的确权威得多了。
第一代马尔巴勒公爵约翰•丘吉尔是安妮女王的重臣,在西班牙王位战争中打败过当时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四,公爵夫人是女王的宠臣、王室大管家萨拉·丘吉尔。战争胜利后,安妮女王在牛津边上赐给夫妇俩一块土地,两人花了十多年营建了著名的布伦海姆宫。大名鼎鼎的温斯顿·丘吉尔也是他家的后代,是第七代公爵的孙子。
但当时这个传了九代的爵位正奄奄一息,袭爵三年的查尔斯•丘吉尔(1871-1934)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堂兄,他即位时布伦海姆宫的珠宝收藏已经被败得差不多空了,绝望之下,他孤注一掷来到美国,看看有没有什么待宰的羊祜……
撞进来的是范德比尔特家族。没有人关心18岁的康苏爱罗的态度,这段婚姻更像是一个谈判,公爵为自己即将出让的“公爵夫人”头衔要了个好价钱——康苏爱罗的陪嫁是市值两百五十万美金的五万股铁路公司股本,外带保证至少百分之四年利的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分红。除此之外,公爵夫妇二人终生每年再各得十万美金的生活费用。
1895年11月6日,第九代马尔巴勒公爵查尔斯•丘吉尔迎娶美国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的爱女康苏爱罗的婚礼在纽约城中的圣托马斯教堂举行。尽管坊间议论纷纷,但婚礼依然冠盖云集,盛况空前。作为那个年代居心明显的交换婚姻的登峰造极之作,两人的婚礼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网上还能找到那时候的《纽约时报》对婚礼的专门报道。
在浪漫小说中,一对被外力凑在一起的男女,未必不能产生爱情。而且这两个年轻人品貌、趣味相差都并不大,他们满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但对英国人的骄傲来说,这种卖头衔的事实在太过屈辱,而康苏爱罗是逃跑又被母亲抓回来锁到婚礼上去的,两个人都极端BS对方。不过还是公爵比较不HD,毕竟你已经得偿所愿,有钱了嘛。但据说婚礼结束离开教堂时,他在婚车里当面对康苏爱罗说他另有所爱,而他也绝对不会再踏上美国的土地,因为他“瞧不起任何不是不列颠的一切。”
但他一边瞧不起一边拿着老丈人的钱大肆折腾他的祖产——修缮布伦海姆宫。他逐步赎回当初变卖的珠宝、挂毯、家具和绘画,将西翼会客厅中的木雕按照凡尔赛宫的风格重新鎏金,实现了当初第一代公爵企图匹敌路易十四皇宫的梦想。
而康苏爱罗在英国生活的十多年间为公爵生了两个儿子,在社交界更是成绩斐然。毕竟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婚姻是没什么自主权的(看看Mary的惨状),她打起精神来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住在布伦海姆宫期间,她主动为周围饥饿的农民分发食物,后来更发展为针对失去经济来源的妇女和儿童的慈善事业。牛津的学生们都为之倾倒,一位牛津生就曾经深情描绘,“她的脖颈细致优雅,她的睫毛宛如流苏,连她微笑时无意露出的小小贝齿都那么有趣……”,《彼得•潘》的作者詹姆士•巴瑞甚至痴痴写道:“我会整夜守候在雨中,看着康苏爱罗•马尔巴勒公爵夫人如何踏上她的香车。”
公爵夫妇于1921年离婚,康苏爱罗后来长期生活在法国,1964年病逝于纽约,身后仍然归葬布伦海姆宫后的教堂墓地。
另外一个是丘吉尔的老妈了,珍妮·杰罗姆(Jennie Jerome ,1854-1921),她是那个时代的华尔街之王、股神伦纳德·杰罗姆的三女儿。她在婚前就以美貌著称,由于她嫁的伦道夫·丘吉尔是第七代马尔巴勒公爵的次子,没有继承权,所以这段婚姻的不和谐因素还没有他们的侄子那么多,只是伦道夫1895年就去世了。
不过这位股神的女儿可比康苏爱罗要风生水起,她不但生了个影响世界进程的儿子,后两次婚姻的结婚对象还都和儿子年纪相仿甚至是比儿子小。奇特的是,两次再婚满城风雨,当时还不是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却始终站在母亲的一边。
希望编剧不要给C和R制造什么转折,限定继承本就够残忍的了。虽然Cora很明显更关心女儿,而Robert则还得关心他的庄园。
Downton Abbey,也很有布伦海姆宫的味道。子孙们为了保住它,还要放弃自己的灵魂。这真是典型的“心为形役”。
附一小段布伦海姆宫的资料:
布伦海姆宫之所以也叫丘吉尔庄园,布伦海姆宫是因为它背景显赫。英国著名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便诞生于此。而花园说起来,是安妮女王为了表彰和嘉奖丘吉尔的祖上马尔巴勒公爵一世在1704年布伦海姆战役中所建的丰功伟绩而赐的。
布伦海姆宫所坐落的绿地面积达2100英亩。环顾四周,广袤的草坪和英式经典园林错落有致。有人偏爱这里蕴含着英式正统园林精致和幽静的白水台和玫瑰园;有人艳羡树木园的自然魅力。要知道,温斯顿·丘吉尔曾经在这里的狄安娜神庙向克莱门蒂娜·霍兹尔小姐求婚。庄园内林间的小瀑布亦是英格兰最独具魅力的瀑布。
布伦海姆宫所到之处中最佳的景观非布伦海姆湖莫属。范布勒大桥横跨,美景叹为观止。温斯顿·丘吉尔的母亲,美籍的鲁道夫·丘吉尔夫人(RandolphChurchill)在首次来到布伦海姆宫时不得不惊叹:“这是整个英格兰最美妙绝伦的风光!”因为布伦海姆宫的主人马尔巴勒公爵家族历来对法国风格的设计师赞不绝口,因此整个布伦海姆宫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浓郁的法国烙印。设计者一心要把布伦海姆宫造成英国的凡尔赛宫。
布伦海姆宫要走巴洛克风,雕塑在这里自然随处可见。立在住宅高处鸟瞰,花园布局工整有序,植物、通道和装饰物尽收眼底。散落在各个角落的雕像是一种标志和暗示,隐隐在表白:马尔巴勒公爵家族战功显赫。布伦海姆宫的西侧的花园则像一道水果拼盘,远处是英格兰自然的花园,湖边展开一片意大利梯田式花园,同时又体现出法国式几何图形的园林风格。杂而不乱,竟然将各种风格揉捏得天衣无缝。
布伦海姆宫修建在台阶上的水景园给园林平添了许多动感。水景园的中间和四个角落各有一座喷泉,黄杨、雕像和装饰墙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水景园之中。13个喷水池组成小型的阶梯式瀑布,流入水景园的中间,水柱激起层层浪花。错落有致的黄杨取代了花卉,宛如彩色沙地上的浮雕。水池周围用白色石头砌成边框,将黄杨的轮廓勾勒得格外分明。
一艘世纪沉轮,打破了唐顿华丽、平静的清晨和家族继承,马修同学在唐顿上下老小的心不甘情不愿的期待中,在第一集末尾的阳光中出现在观众面前。——这忽然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这个不可理喻的逻辑套用在马修同学身上也无比贴切:也许因为要成全他,当时世界最大最豪华的客轮沉沦了,在处女航时。
既然如此,金发碧眼的马修同学一亮相,立刻令观众们四座惊艳,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没想到的,他却被惊艳,并且直接上演了一幕唐顿版的偏见(马修)与傲慢(玛丽)。这是马修和玛丽的初相见,简短而丰富。
马修对来到唐顿也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不管是好或坏,我们还是来了。”这是他的选择吗?还是他的无奈?这样的到来,似乎不是他本意,这从他母亲的答话中可见一斑。而且,对于被当上继承人这一点,他也有着自己的妥协和坚持:“我不允许他们改变我。”
只是,这个坚持的具体态度(关于联姻)恰好就被唐顿家里内定的结婚对象玛丽现场直击。这对于玛丽来说,当然是大伤自尊的——身为伯爵长女,家庭的继承人,贵族千金被PUSH到这样一个中产阶级男面前,居然被说NO!难怪她之后会当面以“海怪”来诋毁对方。
一秒钟前还在坚持“我要做我自己”的马修瞬间被“惊艳”秒杀到了。这段很有趣,也颇耐人寻味:正所谓惊也不是这样惊法,艳也不是这样艳法!
如此的失礼被当事人抓了现行,当然是心惊的!(这要多亏迟钝的莫斯利来帮忙:身为管家和贴身侍从,有贵客临门,不但没有迅速通传,还被泄漏主人心声,真是失职,难怪后来他一直升职无望。)而玛丽毫不掩饰的倨傲和美艳不但表明她听到了那些话,而且驳斥了他的话,中产阶级的不“绅士”自然引起淑女的不屑,马修面对玛丽的笑容和白眼除了懊悔还有……懊悔。他忙追出去,解释自己的“joke”,而玛丽对他的“complete joke”理解得比他可要深刻一百倍。并且一眼就看出马修“他跟我们不是一路人”(这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的人”(对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我印象中二小姐第一次出场是在三姐妹赴titanic事故中遇难的表兄(downtown原继承人,Mary原未婚夫)的葬礼的时候。作为未婚妻的大小姐Mary未露一丝悲伤,二小姐Edith却在三小姐Sybil的安慰下一路流泪哽咽。Mary嗤之以鼻:“Do you have to put on such an exhibition?”
其实这三姐妹的形象,至少是最外表面的那层性格已经在头一次出场的这幕戏中简单明了地一下立在眼前了。
最初只是草草一瞥并排起来的三姐妹各自模样,我想我也许会喜欢Edith,最初印象说的不过是合眼缘罢。最初多少有主观臆断下为刚认识的人物们幻想出一个个模糊的人格轮廓,后来在这剧情发展中大多被推翻。
有一点印象慢慢被肯定,那就是这位老二至少在第一季中明显被放在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位置。她的个性还未像老大Mary和老三Sybil如此鲜明和夺人眼目: Mary的表里不一,克制与外冷内热,看似成熟却常透露幼稚空虚……这些复杂特质让她的戏很吸引人很好看;Sybil无疑是打一开始就最讨人爱的角色,天性善良正直,在冷冰冰的蓝血人家族里最有血性的年轻人,信平等又推女权,全力帮女仆Gwen找秘书的工作,第一个穿上裤装让全家人瞠目结舌,战时去做护士等,总之就是时代的新女性无误,Sybil在剧中一直是温暖给人以希望的存在。
而Edith呢?她没有Mary这样特别的气场,没有Mary的深虑熟思和架子,她也没有Sybil这样明确理想和坚强信念。观众说看到的Edith一开始(始终?)是作为那个站在大姐Mary身后注视着她心里有着小心思的背景板一样角色存在。最常见的是Edith若有所思的视线落 Mary的背上,甚少有目光停留在Edith身上,别说是关系冷硬的Mary,就算是老爷太太也总当老二透明人。一例,同是在餐桌上的情景,当Sybil收到噩耗脸色变白老爷太太还能发觉还会及时询问,到了当Edith骤然失落难过时,人人对她跌倒谷底的面部表情变化视而不见……更不用提两老在三个女儿婚事上重视度和劳烦度的区分了。Anna和Bates在打扫二小姐房间时说的心里话就是最好的代言:“不知怎么的,I always feel sorry for Lady Edith…”
以上所说的都是铺垫,都是为了道出我在她身上看到的某种难得的特质,这出乎我意料和吸引我的某种了不起的闪光点是,她总有着一种积极不屈的自救精神。一般在故事中作为被处处冷落忽视的人物会自然地变得或怨天尤人或愤世嫉俗,而她却从来不是这种形象,她没带出过至少从没在镜头前表现过这样的消极情绪。相反,她甚至是很积极进取。总有一股“没关系那我的幸福就由自己为自己争取”的劲头。在婚事问题上,已深知父母不会在自己身上花心思的Edith比起Mary的高姿态更是不遗余力而屡败屡战。即使在戏外的观众都为她感到可怜时,她自己却从来没流露半点自怨自艾。这样的Edith在Mary在看来也许只是嗤之以鼻和嘲讽的对象,但在我看来这种坚韧自强难得且珍贵。
后来我知道剧始那场戏里Edith的眼泪确实不是Mary口中的exhibition,这姑娘总是这么容易地爱(?)上谁。在故事开始前喜欢上Mary没喜欢过就后来挂掉的未婚夫,后来又对Mary最初看不顺眼的Matthew倾心(Mary冷眼不屑),追求无望后迅速对Mary唾弃的老先生献殷勤(后又被Mary砸掉了场),后到农场帮忙也与有妇之农夫堕入爱河(后被其妇赶走)……
然后你就会怀疑,这姑娘是真心喜欢上这些形形色色的男人的吗。当她在那位老先生马车上听他说自己的事时那种诚然的专注与兴致;当她收到罕见的给予自己而非Mary的邀请时激动的不加修饰时(常理中这里应该是好好在错愕的Mary面前炫耀和嘲笑的场景吧,而她没有,她只是完全沉浸在惊喜之中)……傻子都能看出来这种时候的她只能用“单纯”“无邪气”“真心诚意”来形容。此外,在两姐妹的较量中对比Mary永远话中带刺和盔甲护身,Edith反而从来不经思考有话直说,不也从未掩饰过自己的意图和想法(“你不喜欢?我倒是挺喜欢Matthew的”等)以上种种让我把Edith从“也许是会走阴谋、腹黑奸角路线”的可能性中剔除。像这样一个那么容易喜形于色口吐实言的姑娘怎么做得来奸角和反派……
Edith和Mary间的关系是个有趣的课题。第一季的重大事件“土耳其男子的猝死”丑闻的泄漏人是当事者Mary的亲妹妹Edith。此前此后两姐妹针锋相对明争暗斗也没断过。Mary的吃香和受宠自然是Edith一直欲争夺和打击其的主要原因,但细分析Edith的所有作为来看,与其说有程度多深多严重根本不至于。实质不过是故事中常有的姐妹古典模式:妹妹对姐姐的仰慕和模仿中默默演化出来的竞争心理。那些努力的小心思小动作,对Mary的Edith那标志性总是追随着落在Mary背影的目光,与其说那种情绪是女性间的厌恶和勾心斗角,不如说那种嫉妒来源更接近于不自知的爱慕和 “想要成为你”的向往。反而是Mary在和Edith的较劲中的洋洋得意和虚荣显得意外的幼稚、肤浅和小心眼。(尤其是和Edith比赛结果把Matthew气走的那个社交晚会上)
土耳其事件中确实是edith是“坏人”,这行为确实给mary带来的毁灭性巨大的一击,但与其说那时edith是有多仇恨mary或说多想置之于死地,不如说是这次edith逮到了个自己都辨不清严重性的报复机会。这两姐妹一直以来的抬杠(这其中占上风的mary的幼稚和小肚鸡肠也是有目共睹...所以也不能说她的人格就有多完善了)终究会导致某次必然的事件,偶然地时机就落在了土耳其事件上。
从事实的结果看很严重,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不过姐妹间难以道明的羁绊和矛盾。女性不像男性那么易懂好分析,特别是“母女”“姐妹”“密友”“敌人”这些关系里非黑非白的暧昧地带太多了。 单纯觉得角色里孰是孰非,谁高尚谁卑鄙才是最错误的观念。
所以,在我看来所有姐妹间的“恨”, 其实 都是“爱”。
越到后面越明白,无论是和Mary在婚配对象上的竞争,在社交上的积极主动,还是到学驾驶去农场帮忙,Edith不过只是想证明自己的稀薄的存在感罢了,想让谁能好好看着自己专心地和自己说话,希望让谁来觉得她是个有用的存在罢了。所以你看她总是会爱上每个稍微重视自己的人。
管家Carson曾对Mary说就算是管家也有自己最偏爱的小姐。…纵然对Lady Mary是越来越注目和喜欢,Lady Sybil依旧是最可爱,但我想还是渐渐明白我最偏爱和挂心的从来还是这位最容易被众人忽视的Lady Edith。
我总有个直觉,觉得她到某个时机一定会小宇宙爆发,或早或晚,或好或坏。寄望编剧待二小姐好点。Someday your turn will come, Lady Edith.
不知道英国人看这部剧的感觉和我们这些异国人看起来有什么不同,不过抛开其他的不说,类似的“时代剧”在英国拍了又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谁的故事都写了个遍。这种时候,观众已经酒足饭饱还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吃这道菜,本剧的编剧压力还真不是一般地大,但是毫无疑问唐顿庄园还是赢了。
说起“创新”,这部剧毫无优势:常见的选材,似曾相识的大家族矛盾,继承权,爱情,等级观念,人心善恶,时代更迭,哪个关键词不是其他剧里面也能包括的。但我们还是看了下去,并且看得热血沸腾欲罢不能,为剧中人物曲折的命运不知道捏了几把汗。它确实很好看,编剧在对着一堆常见素材的时候真的就这样化腐朽为神奇。
虽然只是个人观点,但这部剧取胜的地方,可能还真的不在于剧情多么惊心动魄多么精于算计,而在于它包含的人性。要知道,精巧的剧情安排顶多让观众为之叹服,但你要从心底抓住观众,依靠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最简单浅显的感情。看过这部剧的观众们只要回想一下剧情,一些镜头就一定会历历在目:Grantham伯爵目送战友上了汽车,犹豫再三却还是追上前去挽留;争强好胜保守古朴的祖母把奖项颁给了园丁老人,因为她认识到“这样会让大家都更开心”;三女儿帮助小女仆寻找秘书的职位,她们屡败屡战,终于实现愿望;帮忙的厨师知道汤里被“加了料”,没有责备帮厨小姑娘反而安慰她“忠心是好事”;心怀不轨的贴身女仆O'brain良心发现但却为时已晚,她或许会一生背负心灵的枷锁……
还有很多我们能回忆起来的瞬间,这些内容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新意,可是在我们看到的时候还是为之动容。这部剧的故事很多都“鸡毛蒜皮”,可正是这些地方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让他们变得鲜活可爱,充满个性。原本看介绍以为这将是一部大家族冷酷的血雨腥风剧,没想到它却充满了每个人都会有的温情一面。无论是尊贵显赫的伯爵,还是厨房被呼来唤去的帮厨小姑娘,每个人都活得充满人性,而不是为了剧情不得不出现的一张脸谱。每个看过剧的人都能轻松地说出每个人物的性格,哪怕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也能回忆起他们的形象举止。能做到这一步这对于创作者来说,需要多大的功力,又是多大的成功啊!
个人认为,这部剧最出彩的人物当属Grantham伯爵了,他有原则有风度,是个称职的一家之主;同时,他并不是冷酷的贵族,他尊重他的仆人,与他们分享图书,帮助他们摆脱困难;而面对受伤的女儿,他大发雷霆又满心疼惜。这个人物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非常有分寸,在夫人不幸流产两人失去孩子的时候,他也一样要作为一家之主来面对这些,他明明可以告诉老朋友Bates自己的痛苦,哪怕让他多陪伴自己几分钟,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他是一个成熟的人。
谈到Thomas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要牙痒痒了。看完第一季仔细一想:没错,这家伙才是BOSS啊!
不过站在编剧的角度来说,创作出这个人物真不容易。因为他只是稍微动了动,就把一块大石头给推下山坡,中途还引发连锁反应无数。这么好的剧情推动器到哪儿找啊?!不仅如此,这孩子完全一个人背了黑锅,不断地反衬出伯爵和老战友主仆情深;暗示Mary和Matthew的感情之路绝对不会一帆风顺;让大家认识到帮厨小姑娘是多么天真无邪,William是多么善良能干,从来不觊觎高位却帮助别人;而O'brain比起来,也算是有良心了。
虽说这种设定摊开了看或许有点老套,但它真的很好用。少了他,这座大宅子的生活就真的成了鸡毛蒜皮的日常剧,大家和睦共处,其乐融融……但是我们还看什么啊!所以说,虽然人性的光辉都被分配给其他人物了(而且光辉各不相同,人人都可爱可敬),Thomas才是让我们意识到那些东西的直接原因。要知道,能把人恨得牙痒痒还不觉得刻意突兀,这样的人物不容易啊!
在这里忍不住多说几句,虽然很多剧里都有一个Thomas,但真能做到像Thomas这样“像个人”的真的不多。一个人做坏事,你真以为用一句“那是因为寂寞啊~”就能打哈哈么,人的行为必须是有动机的,放进一部剧里才不会显得苍白。Thomas的动机有两个:一是他觊觎贴身仆人的位置,不料晚了一步让Bates鸠占鹊巢,因此他心怀怨恨,和Bates结下了仇;第二,他本身有小偷小摸的毛病,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不惜多次铤而走险。此外,应该说是性格原因,他自视甚高,目中无人,但却频频受到打击,因此性格已经扭曲了。反观其他作品,有些反派频频对主角使绊却不交代原因,好像他们就是天生反人类反社会,这样的剧看着,肯定觉得苍白啊。
说起“时代特色”,这部剧做得非常不错。不仅涉及了20世纪初正在消弭的等级制度,也说到了女性权益,政治生活,社会风貌(尤其是人物对于电话等新事物不同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当然,一看到剧情时间在1914,就知道肯定不会少了一个重头戏——一战。当然这个大坑直到E07才抖出来,想必下一部,战争对于人物命运的改变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一家族的命运至此被真正地放入了历史,这部剧也因此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最后一幕,伯爵向参加聚会的众人念出英国宣战的消息,剧情戛然而止,恰到好处令人称赞。虽然之前管家抱住Mary安慰她的那一幕同样适合结尾,但现在看来却明显力道不足了。风起云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现在我们作为观众,也只希望最后,好人能有好报,人人都能有个好结局。
这年头搞基都搞得这么突然和澎湃……
托马斯在抢小姐们的对象方面真是给力~
跨年肥皂剧,跟中国一样出彩的永远不是年轻的主角们。托马斯太帅了,小厨娘也萌的,然后就是一杆二逼中老年人。肥皂剧最高分4星不解释。
看英剧最大的亮点就是集数够短,所以追起来不累呀……
超好看,一口气看完第一季,“傲慢与偏见”的豪华加长版。演员选的好极,大小姐确是三个女儿里最出挑的,骑马装真艳,英气逼人。唯一不足是为了戏剧效果,正反派搞的太过明显,贝兹先生也不必圣人到这种地步吧...希望第二季某些角色能有点突破,更立体就完美了。
论女性角色:最美的是夫人,最欣赏的是安娜,最喜欢的是大小姐,最悲哀的是二小姐,最理想的是三小姐,最可爱的是老太太;论男性角色:最完美的是老爷,最坑爹的是托马斯,最想调戏的是马修;论动物角色:这条狗不错……
无论从时代背景、故事架构、服装造型到台词演技都精致无比。主仆双线交错的叙事内容堪称剧本典范,完全可以收录作为电影学院戏文专业教材。这部厚重感十足的古典精品,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棒的剧集,期待第二季。
有想英式肥皂剧发展的趋势……但素很不错的肥皂剧……
在一种顽固与保守中出现各种裂痕与变革。优雅且不动声色的表演之后偶然透露出的善良与人性光辉都成为绝佳催泪点。表面波澜不惊,内里感情澎湃。差不多每集的最后都有泪点,要命
再次感叹,英国人跟中国人挺像的~ 这样的大家族里就更体现得彻底~ 例如,那么明显的探春(三小姐),贾母(老太太),迎春和Edith,等等,连仆人的身份性格也都能对上号。
在坏人形象广受追捧的文艺世界里,英国人还在孜孜不倦地引导大家做正派人,爱正派人,真难得。
看的时候想起楼上楼下,战前庄园的生活到底是令人怀念的,mary说的关于生命流逝的事情,非常伤感。另外,玛姬老太太应该被列为国宝!太可爱了,每次出场光芒盖过任何人
那个时代,什么都能是一首矫情而又闲散精致的抒情诗,而我们偏偏好这口。
选角实在太棒了,无一背景角色,每个脸上都跳动着形形式式的人性。至于每一套美丽的衣裳,这完全不用多说啊,这可是记录上个世纪初期的贵族生活,满目尽是优雅。另,我最喜欢的是Robert爵士,气度不凡,充满人格魅力。
真是好看到让人词穷啊!
CP前景如下:大小姐和马修一对,二小姐和某某老爵士一对,三小姐和车夫一对,贝茨叔和安娜一对,威廉和黛西一对,托马斯和……章鱼婶一对……
为什么一直觉得Mr Darcy多年之后就是Lord Robert Crawley那样。「2017年2月28日二刷」
拜托大家,这是ITV的剧不是BBC的,别往标签里加BBC了~
气势宏大,人物线索众多,情感层次丰富,布景精美,表演可圈可点,颇有红楼之风。
喜剧的是老奶奶 杯具的是胖纸马修腹黑的是章鱼婶 渣攻的是托马湿BG的都去见阎王 CP的都能永流传单恋的都很2叉 介素怎样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