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体育类电影很容易让我们热泪盈眶。它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看到运动员为了梦想付出努力最终成功站到台上领奖的时候,我们沉寂的内心被激昂了。有什么比实现梦想更让人振奋呢? 开头看到《妈妈的神奇小子》的英文片名是《Zero to hero》时,我有点疑惑,看完整片后,我恍然大悟,残奥冠军苏桦伟的一生不就是从零到英雄的逆袭吗? 一 扬长避短,善于发掘优势 苏桦伟一出生就患上溶血性黄疸,继而引发了脑痉挛,导致他的语言障碍和行动障碍。四岁的苏桦伟还不能走路,手指肌肉开始萎缩,听力也仅剩一两成。 这悲惨的开端注定了苏桦伟不可能会拥有平凡的人生。 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当所有人以为命运把苏桦伟的所有出路都堵死的时候,一个偶然机会下,苏妈发现了苏桦伟居然跑得比其他孩子还快,这让苏妈精神为之一振。 正是“跑得快”这一优势,奠定苏桦伟的卓越人生的基础,也为苏桦伟指明了人生未来的道路。 二 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培育自己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好的平台能有利于展现个体价值。那什么样的平台才能称得上“好平台”? 好平台的专业性程度是公认的强。苏妈发现苏桦伟跑步快这事后,为了求证苏桦伟有没有跑步的天赋,第一时间就带着他到国家级的残障田径队报名。 好平台的人懂得慧眼识英雄。当苏桦伟尾随着运动员以第二名跑到终点时,方教练看到了他的可塑性,认定了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忽略年龄不够的限制,立马将他收入麾下。 好平台有因人制宜的培育措施。加入田径队后的苏桦伟开始接受专业的跑步训练,在大量的训练中,他的优点和缺点逐渐地显露出来:直跑很快,转弯的平衡力差。方教练当机立断,针对性地训练苏桦伟的平衡力,把团队的分工重新调整,最后领跑的一棒交给苏桦伟。 经过残障田径队的打磨后,苏桦伟的体能已经被大大提升,在团队的影响下,精神面貌也有所改变,实现了从残疾人到运动员的转变。 三 把优势发展成专业 每个人都有优势,人天生拥有某一领域的优势,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转变成专业呢? 很少。 苏桦伟诠释了怎样把自身的优势发展成专业的过程: 1 一万小时定律 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说过,人只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就能从平凡转变成超凡。 加入残障田径队的苏桦伟,马不停蹄地练习跑步,跟队友跑、跟妈跑、跟火车跑。为了厚积薄发,他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决心跟时间比赛。 想要成功,一万小时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条件。
2 自我瓶颈的突破 苏桦伟在方教练长期训练下,虽然体能和速度都已经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两个瓶颈:转弯平衡力差和直跑超过15秒。 根据短板理论,想要木桶装满水,就必须要把短板加长。 为了改善平衡力,苏桦伟在训练结束后练习爬楼梯、踩鸡蛋,一步一步地攻克自身的弱点。 直跑超过15秒意味着他难以超过队友火车东,也意味着夺冠无望。受到火车东的启发,苏桦伟把火车当成突破目标,开始了每天跟火车赛跑训练,16秒,15秒,14秒57,他终于把速度提升上来了。 攻克自身的弱点,连正常人也不能轻易做到,而身体残障的苏桦伟做到了,身残志坚并发出的巨大力量,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3 坚守初心 战功赫赫的苏桦伟,收获了无数的掌声和鲜花,人生步入了辉煌的阶段。 好景不长,一场变故使苏家陷入了经济困境之中,苏桦伟身为长子,开始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他去送快递,奔走在城市各个角落里。 离开了跑场,离开了残障田径队,离开了冠军的光环,苏桦伟只是一个残疾人,过得十分落魄,仿佛又回到当初没跑步之前的狼狈不堪。 面对家庭的困境,为了7千的月薪,他忍痛拒绝了教练的邀请。2008年,与香港的圣火传递活动失之交臂以后,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现实和理想该如何抉择? 陷入这种困境,很多人轻易就放弃了理想,而苏桦伟最终冲破了自我障碍,毅然选择重新回到跑场,回归团队参加训练,并在北京残奥会打破了世界记录,再次登上冠军之座。 成大事者都有一种特质,就是在一次次崩溃后还能够推倒重来的坚持。 写在最后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见过形形色色的残疾人,他们处境悲惨,要不生活在无人问津的阴暗角落,要不生活在被人指指点点的阳光下,一片唏嘘! 现实中的苏桦伟生活已得到保障,也得到巨星刘德华的扶持,他的结局是喜人的。 苏桦伟从零到英雄的事迹给我们一个启发:你一定要努力,站到阳光底下去,展示自己的价值,去收获更多的可能性!
在“苏神”苏炳添的心目中,还有一个“苏神”!
整四十年前的1981年,一个孩子在香港佛教医院出生。半年后,这个孩子被查出患有肌肉痉挛症,之后又被查出患上了弱听,说话逐渐发音不清。家人带着孩子开始了漫长的康复训练。
多年后,一位叫潘健侣的人对这个孩子说:“你想过运动吗?”潘健侣得到了非常肯定的回答复。于是,潘健侣将把这个孩子介绍给了一位香港体育学院的教练。
教练发现这个孩子尽管天生患有肌肉痉挛症,但很有运动天赋。于是,教练征求了家长的意见,准备训练他成为运动员。这个孩子顺利通过了体院的选拔赛,入选香港田径队。
多年后的1996年,在亚特兰大残奥会上,他夺得了男子4x100米接力(T35-38级)金牌,为香港残障运动带来了历史性的第一金。 2008年,在北京残奥会上,他如愿拿到了中国主场的第一块金牌。
这位被大家称为“神奇小子”、“中国阿甘”的人,叫苏桦伟。
他已在4届残奥会上获得了6块奥运金牌,是目前男子100米和200米跑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保持者。
本次东京残奥会开幕时,“苏神”苏炳添通过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大家都叫我苏神,我心目中也有一个‘苏神’,他叫苏桦伟!”
苏桦伟天生患有肌肉痉挛症和弱听,一个连走路都成困难的人,最后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训练,成为了一名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短跑选手。其中的艰辛,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苏桦伟曾说:“我知道我起步慢,但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继续去冲,继续去追的原因。跟我的命一样,我就是要从后面追上来!” 我们常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人生是一场长达几十年的长跑,输在起跑线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终点在哪里。 苏桦伟虽然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他却在后来追赶上来了,甚至还超越了许多人。这样的“神奇小子”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担得起“苏神”的称号!
一个从出生开始连走路都成困难的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训练,成为一名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短跑选手。这样的人和事,值得我们为之喝彩!
根据苏桦伟真人真事改编的温情励志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再现了苏桦伟艰辛于常人数倍的成长历程,还原了苏桦伟在雅典、东京、北京三届残奥会赛场上多个令人激动振奋的历史性时刻,值得一看。
让娱乐更多价值,让生活更多乐趣!*.*一起看戏,一起嗨*.*
为什么小明会跑得比火车快 是因为 他有一个神奇妈妈
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接受它的平庸;不妥协,不随遇而安。如果走得比别人慢,那就跑得比别人快;坚持不懈,日复一日,终有所得
追求梦想的路上荆棘满布,认清自己想要的,一鼓作气,即使走些弯路也不会多说。只要做好当下,剩下的交给时间,看似遥不可及的,也不过近在眼前
因为有了神奇小子 才会有神奇妈妈
发表于【韭菜文娱】
文/李镇
10月22日,香港地区宣布将选送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竞逐2021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消息一出,许多人大失所望,纷纷为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更胜一筹的《智齿》和《浊水漂流》鸣不平,批驳《神奇小子》这样一部温吞水式的体育励志片实在拿不出手。
公允而论,《神奇小子》的成色的确不及前两部。
《智齿》中丰盈着郑保瑞导演生猛的表达欲和浓烈怪异的“垃圾美学”,让人过目难忘;《浊水漂流》对香港底层露宿者命运的真切关怀“尽诉港人心声”,更何况还领跑了今年的金马奖。
相比之下,《神奇小子》既缺乏独特的作者意识,也不够扎根香港底层,剧作上还有过度煽情和避重就轻之嫌,着实有些“德不配位”。
但如果抛开这两位对手,《神奇小子》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相比中文片名《妈妈的神奇小子》,英文名“Zero to Hero”更加贴合影片主旨,讲述了一个人从零成长为英雄的过程。
这个人是谁?
许多人认为是苏桦伟。但影片中,苏桦伟并不是一个零起点的人,相反,他是一个“走得比别人慢,跑得比别人快”的运动天才。
而吴君如饰演的苏妈,才是那个Zero。她的英雄之路,可以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来概括:“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吴君如在采访中说,这位母亲是愤怒的。
影片中,苏妈起初在面对苏桦伟的先天疾病时确实满腔怒火,不光是气命运不公,更恨自己无能为力。这种愤怒与自责交织的情感,驱使着她否认儿子与正常人的不同。
她极力想证明苏桦伟也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她会对好心请儿子喝汽水的摊主大发雷霆,把儿子放在能够绞死人的传送带上,逼着他站起来。
在发现儿子有运动天赋后,苏妈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所有人都不把你当普通人,你就做一个不普通的人。”
上帝在为苏桦伟关上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另一扇窗。这缕透进来的希望之光,是快要在绝望中溺毙的苏妈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她要用儿子的成功来扼住命运的咽喉。
这是一位母亲正常的反应。
但影片好就好在,它没有完全将这种母爱圣洁化,而是把它写成了一种动因复杂的偏执,一份带着毛刺的母爱。以至于到最后我们也分不清,苏妈到底是为了儿子,还是她自己。
影片中,苏爸卧病在床,苏妈不停打工,并牺牲掉对小儿子全部的爱,只为了能让苏桦伟继续跑步:“你要跑步才能被人看得起。”
这句台词表明,尽管苏桦伟已经走上职业生涯巅峰,她依然无法与自己和解,不惜一切代价,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
然而,在现实重压面前,苏妈终于认清生活的真相:苏桦伟的辉煌只能持续到三十岁,一旦退役,他便只是一个连脚趾甲都不能自己剪的残疾人。
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给儿子找后路。无论是疯狂地为儿子接广告,还是越俎代庖帮儿子表白,都让这份母爱扭曲成了对苏桦伟以爱之名的捆绑,她与儿子的关系也迅速降至冰点。
就在所有人都骂苏妈变得唯利是图时,导演通过一场母子决裂的戏,彻底为我们撕开苏妈隐藏多年的伤口,让我们看到一位残障人士母亲不为人知的心酸:“你残废是天生的,没有人会怪你,只会怪我!”
是啊,这么多年承受痛苦熬煎的,又何止苏桦伟一人?
最终,在方教练的劝慰下,苏妈飞往北京,支持儿子最后一届奥运会。
她在经历过愤怒、不甘与迷惘后,终于与自己达成和解。苏桦伟是老天爷送给她的礼物,这个“神奇小子”让她头疼的同时,也让人到中年的她明白一个道理:“当生活给你柠檬时,就把它做成柠檬水吧!”
《神奇小子》不是一部单纯的励志体育电影。
这类电影往往只会关注主人公绝地反击,走上巅峰的过程,而《神奇小子》在后半段却走出赛场,实打实地拍出了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残障运动员们,在现实生活面前的狼狈与困窘。
所以,《神奇小子》尽管有各种剧作硬伤,它的社会价值依然值得尊敬。
影片中提出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残障运动员无法与正常运动员同工同酬。正常运动员拿奖牌,政府奖励一百万,残障运动员拿奖牌,奖金却只有几万块。
苏桦伟不断地为香港争光添彩,甚至被政府表彰为“杰出青年”,却始终搬不出促狭的小屋。一旦家里出现意外,全家人都会被财务问题打回原形——“这个世界,哪有同工同酬啊?”
影片中从未出现过一个坏人,无论是苏妈还是经纪人Victor,都是真心为苏桦伟好,但他却过得越来越焦头烂额,越来越心力交瘁。
这背后所指向的问题是多向度的,不仅是残障人士在社会上所面临的立足、尊严、婚恋等困境,还有运动员这一职业的先天短板——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长久的封闭式训练让他们一身伤病,并在退役后无法与社会接轨,更是整个社会骨子里的结构性矛盾。
这些问题,自上个世纪以来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未来恐怕也只会越来越棘手。
现实中的苏桦伟,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理想的结局。他得到刘德华的支持和帮助,不用再为生活问题发愁。而他那些没有被聚光灯照耀到的队友阿鸡、傻强、火车东他们,退役后会有苏桦伟这样好命吗?
影片没有细说。
但当我们看到邹春兰、唐颖、艾冬梅、才力等健全运动员在退役后,只能依靠搓澡、摆地摊、卖奖牌、做门卫等方式艰难过活的新闻时,便不难想象,那些隐藏在苏桦伟身后千千万不为人知的残障运动员,他们的现实处境只会更加凄惨,更无人问津。
正如经纪人Victor所说:“一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
电影《神奇小子》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关照残障运动员,乃至整个运动员群体的窗。它在体育励志片的类型大框架下,敢于走出跑道,把镜头深入那些不总是让观众热血贲张的灰暗角落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人肃然起敬。
回到开头的问题:《神奇小子》真有这么不堪吗?
显然没有,它只是比《智齿》和《浊水漂流》逊色了些。但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三部色彩各异的电影在取材上却异曲同工,它们都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边缘群体,作品中无不弥散着导演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与温暖的人文关怀。
作为大陆观众,这三部影片选谁代表香港去竞逐奥斯卡并不该是我们讨论的焦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香港创作者乐于去关注并书写这样并不容易卖座的题材?为什么香港愿意给这些作品以荣誉,敢于把剑指社会弊病的文艺作品送上国际影坛?
如果站在一个更广的维度,我们会发现,这种关照社会的创作意识在近年来的港台创作者中从未间断。
近五年香港地区选送的冲奥电影中,除《红海行动》和《扫毒2》外,《一念无明》《踏血寻梅》《少年的你》均关注到了底层群体的身心状况、生存窘境及校园暴力等议题。
台湾地区选送的《阳光普照》《大佛普拉斯》《谁先爱上他的》《日常对话》等作品,则进一步延伸到了家庭关系、同性题材,类型也更加多元,有喜剧片、纪录片等。
当我们的大银幕上充斥着打打杀杀,充斥着各种二人转电影和中老年男性的春梦,当我们满足于宏大叙事带来的虚伪高潮,为导演在中英字幕中玩弄的过审花招拍案叫好时,或许早已在无形中,失去了批评《神奇小子》的资格。
剩下的,就只有羡慕的份儿。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海猫食堂iSeaCat】,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
3.5吧,选不了,只能选4,那就4吧。但是个人觉得还差一些意思。从"岁月神偷"过来,连续看的吴君如第二部电影,"神奇小子"里竟然也能有"岁月神偷"的影子,也是很神奇了。但是不突兀地让人感受到了吴君如的演技了。正如弹幕上说,这么吴君如这么正儿八经的演,也真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真实故事改编,据说剧中还用了真的残疾人做了不同时期的男主角。有人说是中国式的"阿甘正传",但是在我来看还是很不同。阿甘的母亲的观念和教育方式让阿甘人生,通过阿甘的运气,努力,执着,天真的个性造就了若愚的阿甘,他的单纯又执着,让他傻傻的成就了。而神奇小子就是纯中国式的方式,不是说哪个好,只是各有千秋。中国的母亲是活的最累的,"儿子残废,他们只会怪母亲"一句说出多少母亲的心声!母亲为了向人们表达她的儿子不普通,虽然"走的不如人快,但是跑的比人快","1988"说,"听说神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一个母亲的角色更重的承担了神奇小子的人生的使命。与其说是"神奇小子",更确切的说"神奇妈妈",by the way 台词还是很多值得学习和深思的地方
电影以现实原型翻拍,剧情逻辑没啥可说。“妈妈”这俩字对我的触动是发自心底的,全心全意对你的,妈妈一定是排第一位,母子间的感情很写实,妈妈给你安排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但一定是她觉得是对你最好的选择。遗憾的是见不到妈妈,子欲养而亲不在。140字规定希望可以取消,不想写废话了了了了了了。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过分煽情却真挚感人,三姑很赞。@曹杨
母爱太沉重了,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量。 你是天生的残疾没人怪你,他们只会怪我,一语道尽为人母的辛酸
跟《了不起的老爸》一样,音乐从头铺到尾,每一秒都跟大高潮似的。一个为了孩子如此牺牲奉献的母亲当然比父亲更可信,可也实在是沉重。不想再看国产煽情家庭片了,父爱永远像虚假宣传广告,母爱则是一份难以偿还的债务书。父母既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也不允许自己拥有独立的生活,然后说:这就是东方的爱啊,感动吗?
1、【On Your Mark(望着妈妈)】积极正能量的体育传记片。剪辑使叙事节奏行云流水,还义正言辞地抛出残奥与奥运获奖运动员待遇不对等问题;2、【Set】-“听外公说你嫁来时没有一件金器,那我就多拿点金牌给你做金器”-“我只是担心将来谁给你剪脚趾甲”港式煽情、催人泪下;3、【Go!】他快过了火车,行行行(De De De)!
胶袋不是用来装垃圾而是用来练憋气,奖牌不是用来换钞票而是用来当金器。他怕跑步让母亲太辛苦,母亲因他不跑才辛苦。既然起跑时的人生时已经慢了,更要在后半程发力冲向终点。履带运送了母亲的绝望,跑道证明了儿子的不凡。这条路不是简单的路,他也从来不是普通的人,她却是简单普通却有神力的母亲。
发育不健全的儿子+呕心沥血的母亲,前半段几乎就是港版的《阿甘正传》,塑造了一个为奔跑而生的天才-有的跑就尽情跑!非常煽情又励志的催泪大片,在这个时间点上映 ,借点东京残奥会的光,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一下残障运动员的困境吧。虽然一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但是有得跑就尽情跑,有得拍就尽情拍,想必这也是香港电影人的心声吧。苏妈一直被忽略的二儿子,大概就是澳门吧~
7/10821提前場,作為一套家庭片嚟講佢無疑係好能夠令人動容嘅,但如果作為一套傳記片嚟講就拍得有些少甩漏。特別係淡化咗蘇樺偉由細到大艱難嘅經歷,一路睇落嚟未免太過順了,覺得唔似睇緊一套傳記片咁,或者香港新導演都面臨呢個情況(原因費事講),冇機會去拍所謂嘅大片,對一個咁大嘅題材拍得有多少縮手縮腳(都關能力事)。不過有幾幕戲依然可以睇到喊,吳君如奉獻咗《歲月神偷》之後最精彩嘅表演。香港政府對待正常運動員同殘障運動員嘅公平性,呢個問題導演亦都有點出,呢個群體有人識去同情但冇人識去關注,比賽就知道要公平,咁對待人呢? PS:阿jer唱嘅片尾曲好好聽!
在港隊剛剛奪下東京奧運會「一金二銀三銅」戰績的夏天,聚焦殘奧運動員窘境的影片來得更有意義。影片改編自殘奧冠軍蘇樺偉的故事,但更多的筆墨不是賣慘他身體的不如意,而是聚焦呈現他對跑步的熱愛以及現實生活的窘迫。跟隨主角一步一步走到領獎台,也讓大部分觀眾第一次知道,原來不是一枚金牌就能改變命運,原來奧運冠軍需要送快遞補貼家用,原來金牌和金牌不一樣。尤其是今年正值奧運年,各大財團紛紛給獲獎運動員送房送車,我們才更理解殘奧運動員的「同工不同酬」。所以電影在完成了人物故事的基礎上,還想讓觀眾關注、思考殘奧運動員的處境。導演本身和彭浩翔合作多次,又有多年廣告底,在腳本和鏡頭上都很成熟,節奏也不錯,讓觀眾又哭又笑。選角成功,少年和成年的蘇樺偉,惟妙惟肖,舞台劇出身的梁仲衡功底的確扎實。金像獎最佳男主期待一波。
#FEFF 2021#世界首映。我曾经期待《夺冠》能开启国产体育题材影片之路,但其让我失望无比,讲好一个故事太重要了,背景、发展、挫折、崛起、高潮,本片没有其他杂念,将拼搏精神贯彻到底,节奏丝滑如德芙,有笑点有泪点有燃点,在国产体育类型片连基本故事都讲不好的时候,本片就如同一位模范生,更何况还是真人真事改编,最后北京奥运会的决赛现场很难不让人起鸡皮疙瘩。
不是「媽媽的神奇小子」,也不是「神奇小子的媽媽」,而是「小子的神奇媽媽」,孩子的意願並不重要,爸爸依舊總是缺席,媽媽做錯了也是一切為了孩子好,近乎綁架的「世上只有媽媽好」,透露著一股強烈的「沒有XXX就沒有XXX」的單向因果,孩子的自身努力被抹殺,其他人的犧牲與幫助也被無視,真實的故事也許並不如此,只是電影本身實在令人失望。
伟仔从阿妈背后为她戴上🏅那一幕真的好感动。演员很出色,伟仔直到真人出来我都在想演员是不是真的就是残障人士来演的,而且怎么能三个年龄段都找到这么相似的演员,太厉害了!吴君如演的我一直想到岁月神偷,然后脑里就一直在“一步难一步佳”,这部片我也是因为吴君如才去看的。四星里最少两星半要给演员。
想起了艾什诺兹的《跑》:艾米尔跑不过国家机器,苏桦伟跑不出生存困境(一如白银越野马拉松的遇难者)。着力点不在于体育励志,明线是母子情,暗线是运动员的赛后境遇——从“同工同酬”的呼吁到速递员的转型,是什么在阻挡神奇小子跑下去?创作者在发出质询,尽管还是太温柔了。用力过猛之处在于安放了太多戏剧冲突,例如弟弟那条线不了了之,没能处理好全片的情感密度。在这个市场低迷的年头,华语电影却悄然迎来了跑步题材的并喷,和《超越》《了不起的老爸》同一起跑线,《神奇小子》绝对是领跑者。尹志文在彭浩翔手下磨练出了扎实的编剧技艺:故事、人物、主题,而不是让虚张声势的视听喧宾夺主;也慢慢发觉自己对电影的评价体系回归了传统。但话又说回来,最喜欢的一场亚特兰大接力赛,又几乎是纯靠视听建构的,奔跑的姿态本就有摧枯拉朽的能量。
大概是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朋友身上过,感触更深。但是相似的孩子没有出现在世界上。如果当初朋友做了不一样的选择,这部电影就可能是她的生活。痛苦和快乐总是相伴的,无论如何选择,人总是要活下去,痛苦的生活也是会开出花来的。我想大家不必强调这是母亲还是父亲,我们都是人,不论是亲情还是友情爱情,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已,善良坚韧的灵魂不分男女,种族,国别,从电影里汲取营养去照亮现实,难道不好吗。
17/8/2021 @ CC Victoria。在今年奧運年看關於香港運動員的電影確是特別有感覺。故事著墨在香港運動員的現實困境而不是單純賣慘/雞湯值得一贊,雖然劇本仍有砂石(Locker的弟弟和鍾雪瑩的方Sir妹妹兩個角色的作用完全就是工具人),另外三姑並未有因為同時擔任監製而刻意把戲份放在蘇媽上也是值得加許的。其實中段少年版蘇樺偉的故事比較感動,後段成年版雖然拍出了運動員面對經濟負擔和前途問題,但又開始跌入拋出大量金句的煽情手法令感動位不夠自然。
「妈妈的神奇小子」20210821和「了不起的老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佳作。节奏掌握得很好,对儿子的执念和妈妈的辛酸都刻画的很深刻。金钱与荣誉之间的抉择拍的很棒,反映出运动员普遍要面对的困境,“一刹那的闪耀不等于永恒”。吴君如的演绎很传神,有时候抱着好的想法却总要做着一些两边不讨好的事情,当从妈妈口中说出“他们只会怪我”的时候真的让人心酸。苏桦伟的演员选的也很棒,很好奇是如何在香港找到两个如此相像且具有演技的演员。不过电影抛出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每每到了快要展开群像的时候又收了回去,但还好,瑕不掩瑜。
蘇媽媽其實比蘇樺偉辛苦好多。金jer歌聲係戲院到聽係好入心入肺架!
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内心和训练发掘较深。上映时间恰逢东京残奥会临近。吴君如表演比较优秀。我个人认为可以四星。
意外略掉了苏个人从站不起来到走到跑的过程,而把重点更多放在了香港残疾运动员整体面临的困境,格局蛮好的,只是也让每次视角转回个人时显得有点为煽情而猛煽情
表演很扎心,开头小孩子的微笑能把人融化。国语配音效果很差,吴君如的配音甚至让人出戏。电影有些煽情,但真正让人感动的地方并不多。整体工工整整也平平淡淡,没什么起伏。金句和鸡汤式的台词没什么必要。好在不是热血的体育精神,而是拍出了现实中运动员的穷途末路。
-十几年来,你拿了好多好多的金牌,我跟我自己说,我儿子是个天才,我儿子是一个不普通的人,但是你跑完这一届,还能继续跑吗?很快就没有人记得谁是苏桦伟了。我跟你爸走以后,谁来照顾你?还不是要靠政府津贴?-我可以回去送快递。-那不是你朋友帮你吗?不然谁会请你啊?如果我是老板的话,我都愿意请个正常人。-就是你整天提醒我不是一个正常人,从小到大你做任何事都是因为我残废,你当初生小弟也是因为我残废,小时候你叫我跑步是因为残废,…… -阿伟你是个残废我知道很惨,但是我有个残废的儿子当妈的也很惨。从你出生的那天开始,所有的人都怪我,我带你去跑步,你老爸说为什么硬要带儿子去跑残障?你小时候走不了,我逼你走,街坊邻居指着我骂,“你儿子哭成那样了你还逼他,你还是不是人?” 阿伟,你残废是天生的,没有人会怪你,只会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