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至少是中上水平的,题材和风格尤其有特色,只不过这种电影受众还是偏小,小情侣去电影院也没这心思看这个,也难怪当初上线率0.4%。
不过豆瓣只给6.9分,就有点吹毛求疵了,有的影评吐槽配乐不协调,也有吐槽影片风格不着调,还有吐槽中心思想不明确的。我就纳闷了,看电影是看歌剧吗,而且这部电影配乐不见得很差,我特意回看了一遍,配乐分量也并不多。至于影片风格,豆瓣很多影评最欢卖弄,像谁学谁抄谁,似乎不找出点渊源,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识。导演就不能有自己的风格了?中心思想更是扯淡,先不说看不懂的人的智商水平。我就问黑色幽默,荒诞喜剧,你要导演给你把阅读理解的答案都打成字幕告诉你吗?
一个年轻导演处女座可以达到这种地步,还有人吹毛求疵,难怪中国现在用心拍电影的导演越来越少了。
最后说句心里话,看现在的市场,拍电影最好是学学xxxx团队,直接买外国版权,电影工厂似的制作电影,还能名利双收。
当封建的大树被砍倒后,人们似乎忘记它的根还在,看!饿殍遍野,听!黎民哀嚎,青天白日下的大老爷仍自顾自地宣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口号,若说清朝是封建时代的昨日黄花,那民国便是民主时代的野草!大树顷倒,青草长高了!翻土变新,那可不得了!
由此窥民国一角,长似野草,生机有余,希望微渺!
对于有过内陆贫困乡下生活经历过的人来说深知贫困的含义,尤其是长期的贫困那真是恶之土壤,和愚昧自私必然是相伴相生。影片叙事总体很西化,有些逻辑的硬伤和不严谨,比如说与村民格格不入的李仪莲那白如莲花的人格,怎可以没有丝毫扭曲,怎可以没有丝毫世故之心,影片开头抢吃饼那幕不就是故事的明线吗?那些个自私自利的嘴脸啊,这种生存环境居然有李仪莲这般的存在。正如片尾猥琐族长的垂涎:可惜了多好的小寡妇啊!还有破衣烂衫食不果腹的村民脸上居然没半点菜色,差评啊,看过大鸿米店再来看荒城纪,都是把那个时代的丑陋加大号的大写了一番,把人才辈出的民国那鲜为人知如此不堪的一面扒的干干净净
也是偶然看到的,点开之后很惊喜。看到很多争议,但是我是真的喜欢这个片子。 先看了原片,再看了导演评述的版本。 觉得我喜欢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和导演观点的契合,人物不能极端地好坏,每个人应该从自己的动机和视角出发,好啊坏啊没有那么绝对。这一点其实应该是绝大多数的讲故事人的基调,但是竟然还挺难找到的。片子尽量将每个人都调成真实生活模式,所以有贪财好色,有小善有群恶,每件事情的发生有其逻辑合理性。 第二个就是电影主题,对于封建的批判对革命的预兆和对人性的思考。我有一点反感有人说现在人一提借古讽今就高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文明的确是从那个样子演变到今天的。体制是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沉重不意味着不该触碰。封建制度和宗族文化在漫长的积重难返过程中充满了压迫和对人性的摧残,尤其是对女性的摧残,从身到心。网络上的舆论风气,对一到民国电影揭露腐败,就会歌颂共产党和红军这样的走向十分敏感,仿佛觉得这是陈词滥调,觉得说出来这话的人,已经不够创新了,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见识高远了。所以我对导演能够直接说出来那段关于镰刀和锤子的话是十分尊敬的,这个时代的艺术,就应当有这么一类既有审美价值又有信仰的电影和导演存在。(其实好像也没这么严重,我说着说着好像有点跑偏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电影人物的细节,十分有意思的黑色幽默。比如保长和族长,虽话里说是族长为大,可看地占卦的时候是保长站前头,马屁精也是积极奉承着保长。比如李福之前被孩子群戏耍,拿了枪之后回去显摆摇身一变成了爷,竟然也是女娃伺候着,男娃给烤东西,谁敢说不是受了大人的影响。比如分那几封大洋的时候,算卦的那个想接又没接着的劲,听导演说这个演员本来是一个银行的行长,被忽悠来了拍的电影,但是演的真是不错。这样丰满的细节由导演和演员共同呈现了出来,至少我觉得是很有趣的。
但我也和导演有一些不一样看法的地方。林硭和李忆莲的的人物塑造没给他们留下太多能发挥的地方,也没有给他们一些如以上人物特征的一些细节,以至于导演说林硭是要守住他的土地和女人,以此完成对封建宗族这类黑暗的对抗,实在有点过于机动,铺垫不足。且这样一来,导演把女人当人了吗,还是只是和要守护的东西和地是一样的,让我有些不适。
再就是演员的一些东西。保长村长人物立得极稳,另外分粮食的狗腿,那个马屁精和与保长偷情换粮食的大婶都刻画地极好,更有斯琴高娃老师短暂但高光的片段,显得林硭,李忆莲的甚至和她儿子都太稚嫩了。李忆莲的美可以说是因为要带有象征意义,所以没什么违和的,但是里面有些妇女儿童脸蛋光滑的就有些离谱,我真不是杠,服装和背景做的真的挺好的,但是一看到那个光滑的脸我就出戏,风沙那么大的地方……大概这也是我更聚焦与保长村长和那个算卦人的原因。还有导演说儿子回来找林硭那一顿吼戏是演的挺好的,但是我真的当时就觉得不好,因为太正了,孩子和林硭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我仿佛短暂离开了这个荒城……
总得来说瑕不掩瑜,我还是十分喜欢这位新导演的这部处女作。
个人观点。
《荒城纪》 徐啸力 2017年 电影讲述了在民国初期的西北偏远小山村里,有个保长从闺女那得到一个小道消息,建一个礼义廉耻堂就可以得到救济粮跟三十万银元,可是文盲的保长却以为要建“李艺莲祠堂”,于是活生生的拆散一对婚姻,并把李艺莲给烧死了。 这部电影很有讽刺意味,好一个礼义廉耻堂阿,还有蒋中正理解成“讲忠贞”了。可见文盲的可怕性阿。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了,如果还有人告诉你读书没鸟用,那么你就应该在内心低看他一眼了,那绝对是一种思维高度低下的表现。 中国还有一句“穷乡僻壤出刁民”,其实即使到2020年的现在也还是存在的,很多地方信息很匮乏,与世隔绝,村民根本不懂法,无所畏惧。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村民🔥 烧李艺莲,他们的内心并无大恶,更多的是一种无知,一种“从众心理”,反正大家都这样干,我也就跟着这样干。这真的太可悲了。 中国还是一个蛮多元的国家,在后藏那边还有可以娶两个妻子的村落。新疆还有金头发白皮肤的中国人呢,摩梭族到现在还是母系社会。
《荒城纪》这部电影,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别具匠心。它将背景设定在民国,却不像许多电影那样描述文人雅士的风花雪月,而是无情地展现了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民的愚昧无知。整个故事就是因为某偏远小山村保长将“礼义廉耻堂”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为一个原本想要私定终身的寡妇建了个贞洁祠堂,由此引发的悲剧。在我看来,《荒城纪》的“荒”,不只是饥荒,更是荒唐、荒诞。
这是一部文艺电影,导演借助影片想要传达很多思想。我个人有这么几点思考,简单聊一聊:
1.对封建思想的讽刺和批判
民国新生活运动的出发点和提倡的内容多少是有一些进步意义的,但其本身是一场混乱的运动,就在于观点不统一、形式主义居多,就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用对民众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腐败、军事无能、财政危机、思想文化钳制的不满”。这种封建思想是对五四运动“人的发现”的背离,在影片中突出体现在扼杀个人情感尤其是女性情感的自由追求上。族长他们所提倡的“贞洁烈女”其实就是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体现。
2.对宗族思想文化的批判
影片中,因为所谓的宗族思想和祭祀文化,族长、保长和村民们可以把一个普通的外姓村民李忆莲任意宰割,先将她神化,为她建祠堂,再因为她“大逆不道”对不起祖宗和神灵而残忍地烧死她,因为“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这成了村民集体杀人的正当理由,而丝毫没有内疚感和罪恶感。
3.对所谓“国民性”的批判
这部电影就如同看鲁迅先生的小说一样,把村民的那种“愚昧”“麻木”“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我要在“国民性”前加“所谓”二字呢,因为我倒不认为这种特点是中国人独有的,或许可以说是人性的阴暗面,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很容易被激发。具体到影片,当族长宣布为李忆莲建祠堂时,有些村民起初还开玩笑般质疑说,祖宗还管谈恋爱这事吗?随后不知道哪个村民幸灾乐祸地来了一句,“林硭娶不到李忆莲喽!”村民们好似恍然大悟一般,都开始起哄、叫好。这种心态其实很好理解,李忆莲是个漂亮的女人,喜欢她的村民一定不在少数,所谓自己得不到便希望别人也得不到,看到林硭不能娶李忆莲了,他们便觉得心理平衡了。后来对李忆莲实施种种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没有一个村民制止这种行为。
4.思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影片中的村民,恐怕体现的不只是“国民劣根性”,因为他们已经从“旁观者”走向了“参与者”。他们认为只要牺牲两位主人翁,村里的救济粮就能发的多一些,因此这是村子的整体利益,是正义的事业,于是站在了一起。这就引申到一个问题,是否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随意牺牲个人的基本权利。我们再进一步思考,村民和保长、族长,到底在乎的是集体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呢?保长、族长,显然存在贪污行为,林硭也对村民说过,大意是政府发了多少粮食,你们拿到手的又有多少,不去想想剩下的被谁占去了吗?不过保长和族长又确实有为村子整体考虑,甚至保长牺牲自己的女儿,把她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换来全村的平安,当然也许也有为自己攀上高枝的考虑。村民表面上是为了维护村子集体利益,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自己能多拿些粮食。所以说,个人和集体是很难完全割裂开的,无限度地削弱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也会受损,反之亦然。在平衡二者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都是不可剥夺的。事实证明,保长也好,村民也好,最终没有因为牺牲了两位主人翁来获得根本的好处。话又说回来,之所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会如此激烈,有它的时代背景。如果村里不存在饥荒,如果没有那种封建思想,村民还会闲的没事干对李忆莲、林硭进行“迫害”吗?
5.揭露腐败问题
片方号称“展现真实民国”,影片中多处可以体现对国民政府腐败和村民趋炎附势的讽刺:保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某妇女为了多拿点粮食,和保长上床;县长的管家来给村里发金条,金条装在箱子里,保长拿出一点放在桌子上作为给管家的好处,没想到管家轻描淡写地说:桌子上的金条给村里留下,箱子抬走带回去。
《荒城纪》这篇电影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不足: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稍显单薄;男女主人翁之间的感情刻画不够深入,主要停留在生理欲求方面,甚至最后男主人翁回忆,想的还是那些事。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总体来说,《荒城纪》是一部很难得的反思大于娱乐的文艺电影。看完这部电影,要比看一部《变形金刚》式好莱坞大片心情沉重得多,却也回味得久。
本文首发自文学小溪微信公众号,欢迎热爱电影和文学的朋友关注,感谢
论一个导演怎么毁了一个好的本子的,虽然本子也是模仿杀生
听了导演的评论音轨,属于野心挺大,但能力不够的半成品。从文本层面来看,影片希图通过一幕时代悲剧来讲述个体在历史中所遭遇的种种丑恶,新生活运动带不来新生活,礼义廉耻堂最终沦为了李忆莲祠堂,点子挺好,可惜导演的掌控力实在太差,让整部影片看起来刻意做作,只有少数场景不错,配乐简直是尴尬
嗯,蒋中正,讲忠贞。
虽然编导演摄乐剪等诸多环节都存在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创作者的初衷与影片整体呈现出的效果仍是值得鼓励的。作为新人导演作品,比起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和又怀又蠢的小聪明等更让人讨厌的类型,这部更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在一个班上,往往那种智力天赋平平但始终脚踏实地的,都能在最后时刻追上来。
编导想法多,没落实多少。
导演男女主正在我面前十米处…音乐混搭,低配黄渤,杀生加驴得水…模仿有点尬噶…(〃′o`)
你听说过人类吗,据说是集天地间万物之灵长的一种东西呢。
用幽默的方式写一个悲伤的故事,荒这个字可以概括主题了
迟到12分钟。配乐挺优秀的,可是也被做作乱瞎JB的镜头带歪,貌似又见李安的儿子李淳还是我看错了?很久不见斯琴高娃却没多久就出走了没她什么事…蒋中正讲忠贞烂梗笑了。
黑色幽默的民国戏,看似荒诞而又反映人性的残忍,有点驴得水+杀生的意思。外表粗粝野蛮,实则细腻丰富。故事内体现的阶层问题和女性问题,很有嚼头,用看似喜剧的方式,将这份压迫、悲哀、冷酷一一道出。
礼义廉耻和蒋中正,被听成别个意思,哭笑不得之余,又觉荒诞感开始落地生根。钱眼中的官僚,一脸苦兮兮地委屈,实质都在捞那不该捞的财物,叹的是,总有一群愚民,更叹的是,清醒的勇士会被一层层地剥去皮。比《杀生》要乡土,要锐利,要酣畅。黑得不知如何是好。郝星棋真美。处女作很可以。三星半。
两星半。对这种虚构的反映某个时期人性愚昧的电影,我是很难喜欢起来。一点人性的美好都看不到,我是不相信的。全村一个识字的都没有?“礼义廉耻堂”能修成“李忆莲祠堂”?虽然明白这是种荒诞,但我就像《驴得水》一样接受无能。看不到一丝悲悯,全是类似“你国”一样的嘲笑。
一个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寓意深刻的故事。
礼义廉耻的悲哀,群体的愚昧与麻木,思想的封建落后。像是《村戏》的低端版本,有些段落用力过度,有些段落又过于含蓄,导演的诉求鲜明,但功力还不够深厚,不过作为处女作这个完成度已经相当可以了。
民智未开,很可怕。民智开了,更可怕。有的时候,选择随波逐流、不去思考,像个庸人一样活着也挺好,最起码少了很多烦恼。
很接地气的一部电影,画面,演技,语言都还原真实,黑色幽默加讽刺的内核,我觉得不比驴得水和村戏差,作为导演的处女座真的很棒了,可惜没名气和票房
电影告诉我们一定要学好普通话。
杀生+驴得水,荒诞讽刺的手法表现国民劣根性,有点像鲁迅的小说,但总体过犹不及。从李忆莲到林硭再到大管家,还有一众村民,愚昧、腐朽、盲从等人性元素,再加上针砭时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后哪方面都不深刻,还是有些遗憾
让人想起《驴得水》,表达的是社会的愚昧和专制,悲剧的起点在于一个小小的误会。总之,比起大部分现在的国产片要好很多了,至少有想法,但问题就在于深度不深,故事又讲的不是太出彩,不如《村戏》那么全面和平稳。2.5
方言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