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个人还是挺喜欢李仁港的,他的电影从制作上来说是不差的,但就是剧情越来越不行,而这部片又拖了那么久,怎么也得拖出问题来,但我又希望剧情能好一点,可是这部片开场一大段旁边就彻底让人出戏了。另外以前李仁港的那几部古装,虽然就[锦衣卫]能算得上是武侠,但其它的骨子里都能带点武侠的味道,但偏偏这部武侠片反倒没了那种味道。
提到李仁港的电影他的美术设计是绕不开的,他的风格有点迷,大体上是完全跑偏的,但细节上又是十分考究的,他的美术放在电影里总有点太过了的感觉。他的前几部电影都有着历史背景,整体风格偏向历史正剧,但美术设计更符合架空的历史世界,如今这部片是彻底架空的,但又多了些更让人迷的东西,如果这部片不是电影而是漫画,那这美术就厉害了。总之就是如果只看李仁港的美术 那还是不错的,但他的美术风格和电影整体的风格总是达不到一种平衡,可能唯一做到的也就[锦衣卫]了。[锦衣卫]里的服装明明跟历史完全不一样,但又让人觉得这才是那些厂卫的形象,而且[锦衣卫]实际上是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和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除了一个锦衣卫的设定,总体更贴近一个架空的世界。
另外这部电影还是有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女主的出场,独自一人在飘雪中弹琴,有个小细节特别喜欢,就是她曲子结束时是先对男主说了声“等等”,然后才弹完最后一个音。还有黑无常的那段戏,徐少强迎着唢呐和铜锣声,光明正大地从阳光照耀的地方入场,但正是因为刺眼的阳光,观众反倒看不清人脸,直到他慢慢走近,高大的身躯遮住了光线,才能看到他那张充满杀气的脸。还有每次离恨谷杀手出场时的单人solo,唯有黑无常这段才不出戏。黑无常的面具也是所有人中最丑的,不像男主那样“青面獠牙”,整个哭丧着脸,但偏偏又是最有压迫感的。
李仁港的电影,最好的永远都是黎允文的配乐,其次是他自己的美术。如果乐视没出事,这部片不知道会不会更好一点,听说还有一部联动的网剧,好几年前放出来的那款预告应该就是网剧的,也不知还看不看得到。
PS:前几天看一朋友圈,说李仁港的电影无乱多扯,总有那么几分钟让你觉得就是这味道。我觉得说得非常对。
1.既然谷主是男主灭门元凶,他也知道男主身份,为什么不趁着年幼时铲除一直养狼为患? 2.谷主和夫人真的有必要遗弃女儿吗?谷主可以有两个身份,夫人也可以保留两个身份啊,女儿养在离恨谷做少主很难吗? 3.赵闯设的每场刺局都莫名其妙。“安排自己被刺”算计男主被亲闺女搅和可以说是意外(还是那句话为什么不早铲除男主),但一波操作带走山鬼是为嘛?让他直接刺杀太守夺了藏宝图不行吗?完全不影响后面的局。(为了女主出场强行安排山鬼下线)。“安排男主刺杀柴胜局”更是混乱,男主师父突然出现刺杀孟旭,男主突然要保护孟旭(这里槽点太多,一是男主救孟旭完全没有动机;二是后面交代这里是赵闯设局要他们自相残杀,这不是画蛇添足吗?你目的不是赶紧除掉孟旭和柴胜吗?;三是赵闯完全没必要安排男主刺杀柴胜。柴胜对他小菜一碟,让人惊诧的是他居然没有趁乱刺杀柴胜。 4.赵闯着急搞掉离恨谷是为啥?登基后秘密掌控一只刺客联盟不好吗?登基后慢慢搞不行吗? 5.秦笙这条线看得人一头雾水,她怎么就知道赵闯和花夫人真实身份了剧里完全不提。男主cos断臂杨过,她就cos阿朱,两句话就露出了破绽。结局男主居然不怀疑她,那段对话太像她跟她亲爹设局一起算计男主了。当然了,她确实不是卧底,她真是凭实力搞死了自己的爹妈。
花了我6元巨款,耐着性子把整部电影看完。巧合的是,我前天才重新看了一遍李仁港之前的《见龙卸甲》,两部电影一对比,真真的叫判若云泥,虽然前面那部也未必好到哪去。资本果然是资本,就这么个水平的作品,5年愣没敢上映也算是有先见之明,估计资本家们早就圈圈诅咒李导吃方便面没有调料包了,现在再看它大荧幕转网播,倒是另有一分云淡风轻之感。
整部电影的剧情就不用说了,拍的支离破碎。就那么个阴谋家搞死两个皇帝的故事,从头到尾我都有种看游戏过场动画的感觉,别说特效、武打设计了,导演连整部剧基本逻辑都没弄明白,完全五色拼盘式的剪辑,这一刻黑白无常出场牛逼哄哄,下一刻打不到10个杂兵还老鼻子用劲了,然后金晨花痴般的在旁边喊道:好厉害,好厉害。我一脸懵逼,看看隔壁老谋子的《英雄》,剑客联手三千铁甲不能当,再看看你们,天天在谷里吃喝嫖赌不练功,就凭几手不知道是附魔了还是外星人监造的巧暗器,拿头去当天下无双的刺客?
我以为李导的作品,虽然胡编乱造是他的格调,平行时空的服化道是他的本色,但好歹在《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中,我还能看到李导自以为是的桀骜不驯、轻舞飞扬般的自我感动,以及视主流观影体验为手中玩物的霸气侧漏,但这部《青面修罗》,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从身到心到脑的都向流量和资本低头的灵魂,拍出来一部毫无电影灵魂的过场动画。本片唯一的亮点,17年的金晨即使得罪了造型老师而被焊上了个拉面头,依然青春可人,嫩芽般的主。
所以李仁港,即时资本给了你一个多亿做包养费,我还是喜欢你之前桀骜不驯的样子。
不管你们对这部电影什么看法,反正我是找到了年轻时看武侠小说的感觉!
估计是现代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观大幅度提高了,反正肯定不会是因为花了¥6块钱不值得才吐槽本片的!
我儿时看70年代邵氏电影的那些一招一式宛如机器人或慢动作的武打片(我一直喜欢称之为武打片,而不是动作片)一直都是欣喜若狂,真的,那个年代,大陆很少能看到这些电影!再后来青年时期开始接触了武侠小说,虽不至于把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小说看个遍,那也是业余生活的重点项目!我们那是没有手机,没有电脑,连卡拉OK都没有,也催生了那时候学会的吉他,又扯远了。看小说确实是课外很重要的消遣项目,每个学校里面或者周边或多或少都有两三个租书店,男生看的最多的自然是武侠小说了!
也确实很久没看像本片一样的武侠电影了!看了本片,反而勾起了我多年前的回忆!因为,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看过的武侠小说在我脑海里的想象也无非像本片这样!也许是那时候见识有限,想象的空间不宽,但是,本片就是我记忆中的武侠小说!
从视觉效果、动作场面来看比较贴合我曾经的想象。从故事情节,我觉得和当年的武侠小说也是不相上下。在我的记忆中,一部好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对于武侠的描述,更重要的故事剧情的精彩!当然,真正精彩的剧情,一定是一部优秀的悬疑小说,也就是充满了未知和疑惑,直至最终的豁然开朗!而本片也基本上做到了,不说做的多优秀,起码看的观众起起伏伏吧!
还有本片一众明星也是看点啊!除了男主冯绍峰不太熟悉,胡军、吕良伟、王庆祥,还有已经去世的曾江,都是些老戏骨,这类电影对于他们来说,虽不至于精彩绝伦,起码游刃有余啊!女一女二不认识!
我不太清楚大伙儿为啥对国产电影要求如此苛刻,我就觉得值得一看!毕竟是娱乐片嘛!别说我没花钱,就是花钱,也不过¥6,还不够你的一顿早点,多点宽容嘛!
推荐指数⭐️⭐️⭐️🌟
这两天有一部院线转网络的电影上线,是原名《刺局》的《青面修罗》,改编自圆太极的同名长篇小说。
这个电影项目也是很多年前就在操作,但因为乐视影业的状况频出,以及制片人张昭的离世,几乎“一代失踪”……
就在人们觉得这片已不可能江湖再见时,它却换了套“面具”重出了,一开始讲全片长60分钟,真正上线又变成了近两个小时。
而原先公布的阵容中许晴也被换了角,可以说跟乐视一样充满了“骚操作”。 目前《青面修罗》在豆瓣评分也是一言难尽,惨跌至4.3分。
当然说到此片,以及接下来应该还会上线的同名网剧,就不能不提导演李仁港。
与其称他是作者导演,不如说是“邵氏电影”的精神传承者。
《刺局》即使只看小说的内容,就很“李仁港”:离恨谷,各种杀手组织,诸般奇兵利器……
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之前的代表作《锦衣卫》《三国之见龙卸甲》《鸿门宴传奇》《94独臂刀之情》等片。
再加上冯绍峰,徐少强等人的演出,更让这样的联想,找到了“根基”。
但事实上,李仁港这个导演比较特别,甚至跟一般的香港都有所不同。
通常一位导演,总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比如喜欢用相熟的演员,甚至整个班底,倾向于某类题材(这当然有时候也是制片人的选择,导演在某个题材上成功了,就不得不反复拍),以至于发展出自己或明显,或隐晦的某种电影风格。
当然这是导演这份工的共性,而在其中,还会有“一小撮”导演的自我风格特别强烈,甚至强烈到独一无二,只需要看一眼,就能辨别出来。
而这样的导演一般被尊称为“作者导演”,以便跟通常那种行活,特别是大片场的流水线式导演相区别。
那么问题就来了,李仁港导演算不算得上是真正的作者导演呢?
就如刚才所言,就算是一般的导演也会有些怪癖,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一些东西,还难以解释,再加上有些可能是后来的影评人“强行”加以总结出来的。
而李仁港相比一般导演而言,这样的“怪癖”就更多了,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飞碟帽,服饰头巾,巫祝面具的设计,“奇技淫巧”的兵器与机关设计,以及在很多场景里都喜欢立上几块石碑,刻上或隶书或魏碑的字样,等等等等。
这当然跟他是美术指导,又在国外修过视觉艺术,早年还拜师学过国画有关。
但问题是,也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把自己这方面的“风格”无限放大,强塞到不管什么背景题材的电影中去……
虽然这么说,也不意味着拍武侠,就必须跟胡金铨导演那样工于考据,并把很多作品的时代都放在明朝。
这跟自身趣味及修养有关,不可强求。
不过另外,打一个可能并不合适的比方,就好比库布里克导演在《2001太空漫游》里用上了一块黑方碑,效果不错,格外自珍。
于是他接下来在自己不管什么题材,风格的电影里,都安上一块黑方碑,从而使之变成比《闪灵》里的237号房间,或者数字42,更会被影迷反复解读的关键符号!
但这真的好吗?
李仁港导演1984年进入亚视,导演过刘松仁主演的《九月鹰飞》,跟徐克最早的剧集《金刀情侠》可算是改编自古龙的同一部小说。
然后他在93年时为TVB拍了《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真经》,主演是姜大卫,个人风格与其说是乍现,还不如说这部20集的电视剧,已经把他日后在电影中的“作者标签”几乎都甩了出来,并从此一直稳定保持着……
据说李仁港导演很喜欢看邵氏的老片,平生也很得意于张彻对他的一番评价,也就是把他说成是香港武侠电影的第三代领军人物。
我理解中的作者导演,除了有固定的“标签”之外,还会在一个或大或小的领域里不断深挖,或者确实是把这些“标签”安插到不同的题材背景中,却是为了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
从这一点而言,李仁港可能更像是张彻的“嫡传弟子”,而跟徐克之间有莫大的分别。
就好比赤裸上身,盘肠大战等属于张彻的个人标签,但他也跟李仁港一般,不管什么片子里都搁上一点,在自己的导演生涯中,始终如一,不断重复。
而徐克则有所不同,虽然他个人导演,包括监制的标签也很明显,但始终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求新求变,使他所拍的新版故事,与旧版之间有着几乎是云泥之别。
虽然我个人觉得他在剧本结构,特别是核心创意方面,还有很大的“历史”局限,但比起张彻和李仁港导演来,显然离真正意义上的作者导演,要近了许多。
所以,与其称李仁港是一位偏执的作者导演,还不如说他是个“邵氏电影”的精神传承者。
邵氏这种传统的大片场,是包罗万象,包办一切的,导演演员,以及服化道等,都是旗下的职员,一般都是拿固定工资的。
于是这种近乎流水线作业,就是哪部电影一火,就在短时间里大批量的生产。
因为一切都是现成的,演员,场景,服装,兵器什么的,稍加改动,就成了另一部电影,反正一般观众也不会太在意这些……
而邵氏之后的TVB,大致也延续了这一体制与流程,只是播放的媒介不同罢了,于是产生了很多TVB的套路,还有“标签”,比如网上流行的台词TVB体,鸡公碗,五毫港币特效,还包括TVB武侠剧的动作设计。
老实说,上文提过李仁港所导的《九阴真经》,跟一般TVB金庸武侠剧是有很大不同的,但问题是,它不是主流。
在这剧之前和之后,比如83和94版的《射雕》还是传统的拍法,而且即使是如今的眼光来看,那种传统的拍法,可能依然是最适合金庸小说的。
这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以及改编成影视剧的老大难问题,不是一部《九阴真经》可以轻易改变的。
而之所以说李仁港导演更是“邵氏电影”的精神传承者,在于他虽然在TVB时属于一个革新者,但接下来在电影处男作《94独臂刀之情》香港票房只有76万港币后,没多久就执拗的变成了一个守旧者。
因为他当然从来没有在邵氏片场工作过,不需要在演员,服化道,兵器,场景等方面,不得不反复加以利用,可李仁港导演就是这么干了。
总是尽可能跟邵氏老演员合作,这与其说是一种尊重与传承,还不如说是某种守旧和偏执;
而在兵器与机关的设计上也是如此,看上去非常花哨与精巧,但这些根本不参与叙事,只是摆出来“展览”一下,然后就没它们什么事了。 这一点从《锦衣卫》《鸿门宴传奇》,到现在这部《青面修罗》皆是如此;
还有服化道,和场景就更不用说了,《青面修罗》里派别众多,于是介绍一批新角色登场,就要多“分配”一处宅第,或者特殊的场景,于是在实地或者后期特效上,依然不计成本的“大兴土木”。
但真正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极少,因为看上去都差不多,像是从同一张古老的建筑蓝图,或者是邵氏片场里已有的场景中,稍加修改后完成的。
其实像李仁港这样,对于老邵氏电影有着复杂,甚至是扭曲情感的香港导演,也不是孤例,其中颇具代表性。
我个人认为是尔冬升导演,他是邵氏武侠小生出身,早年被关在片场中,稍微换身打扮,就出现在下一部武侠片中,而这段不断重复的经历,在他的内心几乎都成了一份阴影。
于是他后来跟姜大卫一起拍《猫头鹰》,极尽调侃讽刺之能事,而在自己当导演后,又只拍当代社会题材……
但这种刻意回避的做法,到最后那份心理阴影,还是会再找上门来的。
于是到了2016年,他在徐克的协助下重拍《三少爷的剑》,尽管跟他早年主演,楚原导演的旧版相比,特效上的发展是一日千里的。
但可惜的是,整体风格或内涵上,新旧两版不管是电脑特效,还是室内搭景,呈现出来的感觉和意境,却是半斤八两,换汤不换药的。
而尔导跟李仁港导演,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前者只当了一回迟到的“邵氏电影”精神传承者,便知难而退了。
而李导直到今天,依然还在这条复古小道上,执着的行走,或是偏狭的踏步着。
文:李翼
公众号:抛开书本
近日,由冯绍峰、胡军、金晨等主演的《青面修罗》上线后,不出意外地口碑崩盘,目前豆瓣评分落在4.2分。
据悉,该片原名《刺局》,改编自圆太极的同名小说,投资额高达2.2亿,由李仁港执导(《攀登者》《盗墓笔记》),无论投资体量还是阵容,都是院线电影的配置,如今历经5年积压,却只能在网端发行。
然而,走向网端的《青面修罗》还是凭借阵容迅速收获一波热度,在优爱腾,影片上线当日便跻身热度TOP2。不过,影片从剧情、特效到服化道、剪辑全面崩塌,讨论声也逐渐被一片差评淹没,除了吐槽,受关注的只剩下许晴被无故“换脸”一事。曾几何时,《青面修罗》也是乐视影业布局的重头戏之一,如今发行模式发生巨变,口碑坍塌,难免让人唏嘘。
【一步慢,全盘输】
从《青面修罗》目前上线的版本来看,影片的整体表现不尽人意。尤其是剪辑,成为很多人的诟病所在。根据导演李仁港的说法,目前的版本较之前确定的版本剪掉了15分钟,从这一点可以推测,无论是出于许晴被换脸的关系,还是由于“院转网”带来的变化,《青面修罗》确实经过重新剪辑,但效果并不好。
然而,即便抛开剪辑的关系,影片本身的质量也不能让人满意。且不说梦回十年前的“复古“风格给人以粗糙感,混乱的叙事逻辑,加上机械混武侠的内容也足以劝退不少人,整体观感很难想象是一部投资超2亿的作品。
不过,目前关于影片的吐槽已经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一边倒的差评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青面修罗》曾经从立项到投拍其实都非常被看好。
根据网络公开消息,《青面修罗》早在2016年底就已经备案。当时正是电影市场“大IP+大明星+大制作”正盛的时候,同时期内,于2015年上映的《寻龙诀》票房近17亿,于2016年上映的《盗墓笔记》票房也达到10亿以上。而《青面修罗》的原著《刺局》,在当时的影响力也能够媲美《寻龙诀》与《盗墓笔记》的原著。
按照乐视影业当时的布局,对《刺局》的改编是院线电影与超级网剧同步创作,且同名网剧在2017年就已经杀青,电影也在同年5月开机。但如今来看,《青面修罗》在当时其实已经晚了一步,无论是影片坚持的创作模式,还是同类题材的内容,都逐渐开始受到流量明星与大IP魔改的口碑反噬,尤其是《盗墓笔记》,仅在豆瓣拿到4.8的评分,而该片的导演同样为李仁港。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青面修罗》布局得更早,或许还能在观众对此类影片“免疫”之前,吃到一些红利。后来,即便影片没有积压5年,按照院线电影大多都是2年的创作周期来说,《青面修罗》最快也要等到2018年上映,当时的市场对此类影片的容忍度已经大幅降低,比如同年的《阿修罗》号称投资超7亿,但票房不足5000万;据传投资2.5亿的《武林怪兽》,票房也止步在7900万。
因此,《青面修罗》如今的表现与积压多久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在影片品质没有保证的前提下,《青面修罗》很难在院线走出好的票房曲线。资本都是逐利的,选择转向网端发行,大概率是预估影片能够在网端拿到相对更好的回报。同样出自乐视影业之手的《爵迹2:冷血狂宴》,在上映时走的也是网端发行的路子。
【命途多舛的“时代遗物”】
李仁港曾透露,《青面修罗》是时任乐视影业CEO的张昭亲自打电话跟他谈的,当时正是乐视影业意气风发的时候,背靠整个乐视生态,身后站着孙红雷、黄晓明、刘涛等一众明星股东,单是一部《长城》,投资便达到10个亿。
也是在那个时候,张昭决定开发《刺局》,按照网上的消息,电影投资达到2.2亿、网剧投资也达到1.3亿。当时的张昭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一系列变故,他向李仁港放出豪言:“《刺局》的电影版不仅要精彩好看,网剧也要像美剧那样精益求精,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像Netflix那样的精品剧呢?一定要照那个标准拍摄。”
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清楚,贾跃亭的乐视生态越铺越大,即便有持续盈利的乐视影业不断输血,也难以为继。为了维持旗下项目继续运转,乐视影业的估值从98亿降到30亿卖身融创,虽然拿到10亿资金,但卖身后的乐视影业更名乐创文娱,按照“新东家”的发展规划,公司来自电影的收入要压缩到50%以下。
显然,受制于资金和股权变动,张昭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放开手脚,此前所承诺的投资是否能够持续到位也很难说。从公司多部影片后来积压的局面来说,资金链大概率是紧张的,这恐怕也是《青面修罗》创作不及预期的一个客观原因。
2019年,张昭从乐创文娱辞职,李仁港也在创作期间被拉去拍摄献礼片《攀登者》,该片给出的要求是在同年国庆期间上映。《青面修罗》只能暂时搁置,之后又遇到疫情,电影行业遭到重击,至今仍在缓慢恢复。
某种程度上,《青面修罗》可以算是见证乐视影业由盛入衰的“时代遗物”。如今面对电影市场的变化,命途多舛的《青面修罗》若真的投资超2亿,按当前呈现出的内容品质,无论在院线还是网端,大概率都很难回本,相比之下,在网端多平台单片付费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在网端市场,目前单片付费的内容都未公开具体的票房数据,尤其是像《青面修罗》这样在多平台同步上线的影片,具体的商业回报也更难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前仍处在网络电影发展初期,若有很好的票房数字出现,平台也会选择及时公布,以吸引更多影片“转网”。比如在此前,爱奇艺曾公布影片《征途》上线72小时后片方收入达到4262万,打破了网络首播单片付费的票房纪录,由此可以推测,《青面修罗》上线一周多,票房表现预计不会比这个更好。
【“院转网”将越走越窄】
近几年,关于“院转网”的讨论一直不少,“院转网”、“院网同步”成为新的影片发行模式,但在这背后,院线、网端虽是两个市场,但争夺的是同一类内容,也面临诸多冲突。在海外,华纳前不久宣布公司之后的影片不再“院网同步”发行,在国内,至今也没有表现不俗的“院网同步”案例,行业冲突需要两个市场找到各自的生存空间。
而今,相较于之前“院转网”的影片,《青面修罗》的片头拿的是专属于网络电影的红色“龙标”,在“绿标”之外设置“红标”,不只意味着网络电影未来所受到的审查更严格,更意味着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之间将有更清晰的划分。
未来,“院转网”的路子很可能会越走越窄。一方面,尽管在当前,不断有影片选择“院转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会有院线电影继续拥抱网端,但就目前来说,这些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小体量影片在网端寻求更多可能性,另一类便是像《青面修罗》这样大制作的影片入局单片付费,后者往往口碑不佳,而这样“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并不是能够支撑一个产业良性发展的路径。
另一方面,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在创作思维、投资逻辑、消费场景、发行模式等方面都不相同。
就院线电影来说,之所以很多影片投资都达到大几亿,是因为当前市场的票房上限已经被推到了50多亿的高度。基于此而产生的回报预期,让投资者愿意拿出上亿的资本布局院线电影,甚至有公司不惜花重金保底发行,此前,猫眼微影、儒意影业便以15亿保底《你好,李焕英》。
而在网端,尽管网络电影在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快速增长,但就目前来说,网络电影更主流的分账模式是基于付费会员模式而生的,而各平台会员增量空间都在减少,尤其是单平台会员规模破亿之后,甚至开始出现回落。相对应地,走分账模式的网络电影在近三年内都没有突破5000万的上限。那么,就网络电影自身的产业链来说,也不会有资方愿意拿出5000万甚至更高的价格来做网络电影。
而单片付费给大制作的院线电影提供了一个相对好的回报入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端缺少大体量影片的困境。但是,单片付费面向的同样是有付费意愿的人群,大致可以与视频平台的会员用户划等号,当前的单平台票房上限也很难上亿。因此,“院转网”在眼下更像是一个“赚吆喝”的过程。反过来看,若网端发行能够拿到可观的票房空间,平台话语权增强,网络电影市场也会逐渐像如今的网剧市场一样,有越来越多的影片为网端发行而生。
从这样的发展趋势来说,未来,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更可能会成为两种并行的发行模式,满足不同消费场景的用户需求。目前,视频平台同步发行的影片数量不断增多,华谊、万达、中影等头部公司也在分开布局两个市场,都能印证这一点,而从产业链上游就开始划分两种创作和发行模式,也能更好地支撑行业良性成长。
李仁港的徐克式神怪武侠,虽然他水平本来就有限,但片子后期被剪成这样,结构筋骨大动(其余部分应该也为网大的形式做了修改,例如角色登场时的“亮相”),又因不可抗力,主要反派角色戏份缩水,最终呈现出这么个破碎混乱的样貌来,还是有点令人心疼……
太岁要是给自己打造一副钛合金狗眼,那他就不会死了,可惜了可惜了!!!
奔着你的(尉迟)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来看这部电影
阿修罗在前,青面修罗于后,烂片跟修罗干上了,修罗招谁惹谁了?青面修罗大战金锣太岁,由金锣火腿肠独家赞助播出。
不想承认自己花了6块钱看过
猎鹰冬兵直呼内行……本年度最烂毫无悬念,毫无悬念!
一下子重回了10年前那个大投资烂片横行的时代,故事垃圾、台词荒谬、角色可笑、配乐离谱、剪辑乱来,并且充满了由于太烂而产生的笑点。作为李仁港的作品来说,基本上就是《攀登者》和《盗墓笔记》的段位,看着一群成年人过家家。
平均一分钟三个漏洞
剪辑确实挺乱的,但反转也挺有惊喜的,也不是不能看的水平,不知为何差评一片。
这阵容这制作如果不是疫情应该可以上院线的,怎么形容呢,还是有股香港武侠的风格。
这阵容这制作如果不是疫情应该可以上院线的,怎么形容呢,还是有股香港武侠的风格。
大概想拍中国的超级英雄吧,一些大起源的概念,但真的太好笑了。
又是压了好几年的片子,转头变网大了,剪辑很奇怪。虽然说是设局,但局都太幼稚了,有点侮辱智商。动作不是重点,更像机关大战。最后男女主为啥不能在一起,理由过分牵强了吧,直男癌啊。
不知道是剪辑的问题还是啥,画面细碎,各种装逼,里面人物感情毫无铺垫乱七八糟,什么都是嘴上说说就过去了。男主的扮相好老啊!反正整部片老里老气的。一边看一边问“啊?”然后看完就“就这?”还有后面说女主设局,你妹啊,女主知道谷主的身份就是不说,等谷主派兵来谷里的人都干翻了,对女主有啥好处??给二星是我老公说可以给的,估计他喜欢变形金刚,要我自己就一星了,因为看完完全没任何享受电影的感觉!
你全程加旁白我也理解不了这个故事在讲什么啊,这设定跟玩儿似的
阵容强大的大咖们跟着李导,带着先进CG武器齐齐穿越五代,架空历史,好大的网大野心!
我真的没看懂,这是在干啥,猎鹰大战金刚狼吗?冯绍峰那个爪子,感觉不是手,是小叮当的口袋,啥都能装下,我真的怕他再无中生有变出一杆迫击炮来。这片子最好看的大概就是,许晴换脸换的每次出场脸都不一样,特别恐怖谷,还对不上嘴型,可太好笑了。
電影甫一開始,在片名出來之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邵氏舊派武俠感已經撲面而來,而隨著故事推進,感覺愈發強烈,雖然用了很多新技術,也擋不住整部電影強烈的舊感。李仁港味十足的服化道是舊的,遊戲感十足的特效製作和人物出場介紹是舊的,故事更是有一股半個世紀之前的舊味,不過,卻也透出幾分武俠味來,甚至還是古龍味,和同樣最終網發的王晶版《倚天屠龍記》比好多了,尤其有幾場動作戲的設計甚至能夠讓人眼前一亮,但是耐不住剪輯一片混亂,敘事不行旁白獨白硬湊。被換臉的許晴,幾乎每一個鏡頭都長得不一樣……
我是来看有没有钢盔的。
看过,不小心手残删了,女主角色演绎有点可惜,本来角色故事性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