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那个圈,是土耳其的国旗?结局太仓促了,留给无限遐想,但也可能带来的是乱想。很喜欢拍摄风格,黑白更能凸显生态的荒凉,与生命的凋零。宗教主义色彩浓重,仪式感太强,一直在寻找的生命,却是依靠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蚂蚁。呼吸还是小麦?Ray?爱是链接点?whea?好多东西都没看明白,好多人物的结局都没交代,似梦非梦是真实还是虚幻需要扪心自问。活着的人都在做梦,只有死了才会醒,仔细体会。
我一直觉得,电影需要一个人静静地、默默地去观看,尤其是一些比较好看的电影。而这部电影虽然不怎么好看,但是我在静默的黑白电影中,似乎感受到了一些很深奥的东西,是静默,也是恬淡。
我是看到了电影中段,才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一直是黑白的色泽,黑白,静默,神秘,没有一点点的色彩堆叠。
这部电影也是关于“末世”的电影,之前看过的一部关于末世的片子是《人类之子》,这两部也没有什么可比较的,感觉定位也不怎么一样。未来世界里面的人类,环境不断地遭到破坏,而且无法适应人的居住,到处都是酸雨,没有土地能够生长出来农作物,眼看着大家就要饿死了。然后科学家就回到了原来的城市边缘的乡村,乡村里面已然惨不忍睹,人们忍饥挨饿,人们经受着饥饿的折磨,到处都没有吃的。
但是我就是觉得,电影里面其实根本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当教授遇到另一个人的时候,那里的河水里面有很多的死人?而且即使有那么多死人的情况下,他们也不用带上口罩,带上防毒面具,为什么那些死人也没有臭臭的气味?不是有些人住在一起吗?为什么他们经过一个村子的时候,那里的人要朝着他们扔石头?饭都没得吃了,是什么样的仇恨让他们一直不断地扔石头?小男孩死了吗?去哪里了?为什么死了?他来骗教授,是要吃他的肉吗?还是要怎么样?这么神奇的电影也是少见了,最后居然是蚂蚁窝藏了一堆的谷粒拯救了濒临灭绝的人类。
看到有一条评论讲到“花了太多时间,讲了太少事情。”而且整部电影都有一种破坏的荒芜感,怎么讲呢?你看到这部电影看上去其实每一帧的画面都很美,美的破碎,美的让人求之不得,美的让人无话可说的那种美。
2017年了,这部电影还以黑白色调来哗众取宠实在是没什么意思,其实我觉得彩色的电影未必不好,黑白的也不一定好,刻意黑白的一定不好。
电影里面说:“我们一直生活在梦中,一旦我们从梦中醒过来,我们就死了。”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梦境之中?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梦境之中?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梦境之中?这句话讲的那样轻飘飘的,让我简直以为,我在人世之中经受到的痛苦折磨全部都是假的。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梦境之中,那么人为什么还要有道德,有需要遵守的清规戒律?所以我们活着为什么?还他妈的得不到快乐!
而且这句话还能为李小璐正一下名,既然人都要死了,那么她背着老公出去找了又有什么道德可言呢?反正这全部都是一场梦,醒来之后也是一场空,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为什么人要有家人?而且我已经有家人了!我还有个弟弟,我家里面会一直有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人,所以等待我死了之后,我也不需要有人埋葬我,反正火化完了之后的骨灰也不是完整地,我的骨灰早就不知道和谁的骨灰混在一起,飘飘渺渺的了,所以我为什么要逼迫自己过得这么不快乐呢?
我在那里能够得到什么呢?安稳?我不需要安稳啊!我需要幸福快乐,我需要一生都幸福快乐,我还需要钱,需要感受到自己活着。其他的我什么都不需要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地没有道德,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可以一无所有,不要来指责我,因为我也不会指责你啊。
但是人言可畏,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该有道德,应该做一些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情,每次都是这样讲述着,可我们又能如何呢?除了听一下,真的没有一点点的办法了。
因为一开始假设了一个背景是末日和人类存亡,还有培育种子,我还以为是讲科幻中的生命科学,或者说同时讲生命科学和生命哲学 breath or wheat,这两个选择出现了三次,仿佛就是某种象征 可我看到最后还是不太了解导演想表达什么,只是看的过程中总想起「艾利之书」(圣经的保护和传播),后面有些地方想起「火星救援」 果然,有人说电影讲的是伊斯兰教视角的"天启",据说有些故事情节,就是「古兰经」里的故事,怪不得那么像「艾利之书」 全片黑白的色调也跟像,但本片多了些艺术美感,每一帧都是摄影教材,就连摇动档案柜那一段,都是选择了把手像船舵的柜子类型,这样的话,动起来就很好看,我接触过的档案柜摇动把手坐成小汽车方向盘居多 而且利用真实的声音做bgm,轨道交通,嘈杂人声,风声,没有任何音乐成分,倒是确实跟"天启"时的荒芜有点像 但情节是真的不知所云,就像一出阿拉伯先锋戏剧 它是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我对电影节获奖片子倒确实也没有特别多的期待,因为有指定标准有题材偏好,可正如波尔多法定产区只代表某种限制而不代表品质一样,电影节在大多情况下就是法定产区的概念 唯一触动我的是两个男主捧起泥土往身上抹,但我的感悟可能跟主题无关,我觉得土壤真是好东西,以后品葡萄酒试试了解土壤风味 而且脑子莫名也在想: I will be part of the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rather than judgment and analysis, of beauty and goodliness. I am working to be something of insights, wisdom, and a good heart.
这不是一篇评论,该说的话都写在短评里了。《谷粒》的核心是令人厌倦的“世俗”和“神圣”、“物质”和“精神”的对抗,科学创造的世界里缺少的"M分子"不知是否与穆罕穆德有关,里面诸多意象(例如凿船、杀童、修墙)都可以在古兰经里找到。
只是在这里解释一下影片中核心问题“呼吸还是麦子”的源头。关于土耳其的13世纪伟大诗人尤努斯·埃姆雷曾有一段记载,出现在苏菲派神圣人物Hacı Bektaş-ı Veli的书里。
尤努斯是一位种麦子的农民,一年遇到了旱灾,颗粒无收。听说了Haci Bektas的圣名,于是他载着一车的山楂去找他。后者吃了他的山楂,问他是要麦子还是要吹气作为报偿。他说,我要吹气有什么用,还是要麦子吧。后者慢慢地把加码加到一颗山楂十次吹气,但他依然不肯接受。于是最后他载着满车的麦子往家走。下到坡底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碰到了圣人,麦子很快就会吃完,但神圣的呼吸却到死也用不尽。于是他返回山顶表示改主意了,但圣人说他来的太迟了,“开锁的钥匙”已被交给了Tapduk Emre。
Vgl. John Renard: Tales of God’s Friends. Islamic Hagiography in Translation, Berkeley 2009. S. 150-152.
谷粒就像生命的舍利,它诞生于泥土,被镰刀收割,最终回归土地。穿越孤寂的科技隧道,翻越自燃的权力壁垒,荡舟浮尸的学术长河,跋涉苍凉的文明荒漠。面对要呼吸还是要粮食的诘问,思考要精神还是要物质的抉择。画一个圈,如同人类的终极命运。酸雨侵蚀的土地寸草不生,却挖掘出谷粒,俨然生命的轮回。
塔可夫斯基的棺材板要盖不住了
故意插入影射性的梦境且不界定梦醒的界限,单镜头内做混沌时空的转场,叙事断裂但自然不是导演想要,重点都放置在了旅途上符号的拾掇上。河流、隧洞、泥土、大树、宗教,不一而足。可在河流里发现婴儿,转手又送给妇女,还要做一场大梦。简直就是拿刀架着你的脖子说:快!分析这段隐喻!
自蛋奶蜂蜜三部曲之后的新作,野心更大了,视听层面都做到了一流,舍弃诸多特效,用原生的取景做出简陋科幻风格,反而更突出,自然音效也真的十分漂亮,喜欢它的纸盒装科幻形式,尤其是在这种形式之下搭配的是(末世)寻找种子/基因链的故事,而非外太空探索(我们立足的大自然本来就足够科幻,无解,科幻片的角度能放在探索基于日常可见且为养育我们之物,如谷粒,水源,火焰等等,我都会觉得挺特别。常见的往往被忽视,忽视它的神秘,忽视它的构造有多精妙,忽视它有多难能可贵以及伟大---文明选择了我们,我们扩大文明,又抛弃了文明)只是剧本上真正说出口的东西很少,后面又转为令人无感的宗教神秘说,可惜了。
儿童移民局,自焚声波墙;无味瘟疫,杀人飞碟,酸雨风暴,圈外野狼;梦中燃烧的树正和他说话,扛沙包的苦行遭遇幽灵;遭唾弃的外乡人,在石墙裂缝中看到童年……有点致敬《潜行者》的意思?不过人/神本位的宗教能指过于明显,“整个宇宙都在努力成为人”啥的,还需解放思想啊
这部电影可能只有导演自己看得懂。
很遗憾赛米的这部“新”电影就像本片中迟迟不开窍的科学家寻找未被污染的《谷粒》一样是在浪费时间。这位没有后代的实证主义者显然因误解了科学而选错了自己探索的方向。所以当一个啼饥号寒呼吸着的婴儿裹入他怀里的时候,这篇冗长的论文才确立下课题。倘若他一开始追随的不是老塔的科幻神秘主义美学而是参考老马的《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便早早就会知道,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一个后末日时代的科幻背景,摄影用了高饱和度的黑白,简陋的科幻场景和演员生硬的英文对白,给人一种普通的独立科幻小片的错觉。但故事很快从科学变成了伪科学,然后又转向了宗教和哲学的主题,风格上致敬老塔,内容上改编古兰经,看这片子算是一次很奇特的观影体验,有种跟着导演慢慢飞起来的感觉。
抛弃蛋奶蜜风格,又一位老塔附身以及银翼杀手式的末世美学风格,然而叙事实在太冗长拖沓了;宇宙的序列秘密隐藏在万物基因链里,所谓「一沙一世界」,微观层面蕴含的奥义,“死去即醒来”深谙哲思,只是如此多隐喻却又冠以直白点题未免可惜;前后风格割裂,画风从科幻突变为宗教故事后基本就游离了。
[谷粒]几乎是一部拍给绿党的作品,环境保护移民问题宗教讨论和new age倾向简直分分钟撩拨G点。可是每当角色张开嘴开始说话的时候,壮美画面营造出的诗意便冲下了马桶。同样是由科幻过渡到神秘主义,[谷粒]和老塔差在了文本的厚度上。指涉Yunus Emre的核心问题“麦子还是呼吸”意义简直简单粗暴得吓人。
C / 头一次看黑白当代科幻,一种在未来的未来回溯未来的恍惚感。开头惊艳,长镜头与梦境呈现颇为震慑。但中后段逐渐乏力,陷入一种自然摄影凹造型的空洞之中,连神秘感都逐渐消逝。结尾挽回一城,但终究匮乏于老塔式的沉静叩问。到头来更像是《潜行者》粉丝同人,而非另一部有足够完成度的作品。
画面 节奏 审美没的挑 但属于不能接受的宗教与反科学观念电影
3.5 开头是废土科幻,走着走着就走成宗教记忆迷思、老塔回魂。议题也渐渐从转基因环保过渡转移。塞米是厉害,到最后依然用神秘主义吊着,也没给出口。但人类终极命运这种过大的格局易失控/差口气,导致怎么看都还是有点“伪大师”。摄影锁定年度前五。
这个世界的原初是形而上的,极端贫瘠是科学治世的答案。明知荒途无归,对末世深感绝望,科学家以寻访真理为由自我放逐,实则为逃避身心正深陷恐慌。大量外景选择、设计很超现实,不断想起潜行者、银翼杀手2049、安乐乡,摄影稍显平庸。结局的含义很丰富,在我看来是荒诞,人愚弄自身,永生永世。
我要是评委我也会给最高奖呢,毕竟大家都看不懂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深呀。你们看得懂你们厉害,反正我是看不懂…#2018BJIFF#
以科幻片的形式出场很加分,一个小时左右那个山洞好像《被掩埋的巨人》开头写的那对老夫妻生活的山洞啊,中间寻找生命的部分太长了,一些似梦似幻的镜头频频想到那部小说。宗教隐喻没劲,说塔式科幻片但别扭的地方在于完全没有塔可夫斯基的自然啊@奥莱五棵松
花了太多时间,讲了太少事情。——毒气蜂
黑白无法统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在影像上的互斥,进而只能沉浸于一侧,却缺乏另一侧的倚靠,无奈遗憾枯竭,几次奇观也被单调掩盖。
神神叨叨,故弄玄虚,科幻恐怖主义。
#8thBJIFF# 卡普拉诺格鲁复兴了塔尔科夫斯基科幻片的伟大传统(有个叫安德烈的陪男主走了一段路,然后男主继续前行……),简直是伊斯兰科幻片的开山作品啊(直接改编古兰经……)!导演[蜂蜜]之后憋了7年拿了东京大奖,末日废土+基因工程,神秘主义范儿和导演自身的影像体系又让这部片变得极为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