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截止至目前为止零差评的影片(烂番茄100%好评,Metacritic平均分88分),《名利场》用“音准完美的令人感觉良好的影片”来评价它。对一部讲述少年收容所问题儿童的片子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奇怪的评价——心理受创儿童动不动就自残,而他们的动机背后往往有大段大段的悲情被虐史可供人长见识,《少年收容所》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它只是以一种不令人崩溃的、更能让人接受的方式被呈现而已。
其故事线并不花哨,从短片到长片,克里顿主人公从一名男性管理者变成一个二十出头的女人——为的是不重复。而性别的转换,也为这部感情戏居多的电影带来了更多戏肉。所有的故事围绕着她个人的斗争展开,富有戏剧张力,但过于耳熟能详:格蕾丝受新来的女孩洁登身世的触动,而暴露了自己多年来的心结——原来现在救人的她也曾是一名遭需要救助的收容所女孩。在救人与自救中,格蕾丝慢慢走出阴影,勇敢迎接未来……这种老生常谈,观众很容易地就猜中后续剧情。但令人意外的是,克里顿对细节的处理,将熟悉的情节变得不那么老掉牙,正是这些细腻之处拯救这个很容易变作三流言情故事。以格蕾丝得知强暴她的父亲的出狱情节为例,之前镜头暗示她遇事好抠指甲,在此处得到了妙用——她生生抠出了血。没有咆哮,一样沉默,多了一个细节,多了一份张力。
在直面孩子的悲惨经历上,克里顿编剧实力也可圈可点。用单纯控诉的诉说,显然太过单一,在同一部电影中出现往往令人乏味。《少年收容所》交代孩子悲惨经历的方式十分讨巧。问题少年抽取两个代表人物——黑人小年轻马克斯与白人女孩洁登。马克斯用说唱他的事。他一遍一遍哼唱着“看着我的眼睛”,面无表情却掷地有声。在离开前,他所求的礼物是剃个头。头发剔除,马克斯不敢抬头看,问:“那里还肿吗?”,真相大白:他常被母亲暴打头。洁登用童话说她的事。她有一本画册,画中尽是鬼画符,常人只是当是叛逆涂鸦。洁登给格蕾丝讲童话故事,拿出本子一看——可不是一个规整的小故事。“小章鱼和大鲨鱼友谊”的血腥童话隐射了她与父亲的关系。那是少年人特有的表达方式。
克里顿在调查中发现,收容所本身的真实事件已经足够具有故事性,问题只在于如何去粗取精,完美地讲其组合在一起。《少年收容所》在讲述一个好故事上,充分展露了美式机敏。
镜头开始,明媚的阳光下三名年轻人若无其事的讲着收容所发生的种种趣事,新来的志愿者听着莫名其妙的故事却被里面的人和事吸引,或许这个收容所并不是他想的那么吓人,他琢磨着。突然门被推开,警铃响起,披着国旗骨瘦如柴的小男孩冲出收容所,向着大门奔去,原本谈笑风生的三名年轻人直奔向他,扑倒,没成功,再一次,镜头缓慢下来, 这短短十几秒的路程越来越长,越来越长。少年收容所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你和我都开始投入到故事里。 任何电影以长达10多分钟的简单对话作为开篇都是非常大胆的,要不是有扎实的对话写作功底,这最重要的10分钟可以让你失去很多观众。 开篇的聪明之处在于这三人的对话将三人的性格和故事的背景以最真实不做作的方式交代清楚,什么样的孩子在里面,可能面临的冲突,主角配角的关系 很多电影为了交代故事背景经常会通过一个新的外来者角色的视角来展示,而这里的新志愿者以观众的角度回应剧情的发展。 布丽拉尔森仿佛当年的詹妮弗·劳伦斯, 以低成本绝对小众片再次出道,强有力的演技一定会让她成为年底最佳女演员的候选之一。布丽在此片中扮演收容所的管理人员,年纪轻轻却非常有责任感。片子通过她和不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沟通不断得挖掘她心里黑暗的一面,再坚强的人也有崩溃的时候,即使是伪装没受伤,伤痕也会突如其来的展示给众人,好在的是片子没有那些煽情预料而来的奔溃或心灵鸡汤场面,一切都如此平静,连女主的崩溃也如此自然而来,而这更加让我深有感触。我们都是平常人,没有人崩溃地像电影里一样场面宏大,惊心动魄。很多时候就像故事里面的人一样,骑着自行车,听着歌曲,或者躺在深爱的人身边,心里那些不愿透露的故事再也不能忽视,然后眼泪就下来了,心里的围城也垮了。 布丽在结尾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但所有被过去伤害过的人不可能有记忆的橡皮擦,他们能做的只是继续活着,在不断自我审视打击的过程中继续尝试去做对的事,她没有抛开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影片的名字一样,短短12周改变不了太多,收容所的孩子需要一辈子去缓解过去的伤痕。 我三年前在美国犹他州的收容所做过3个月的志愿者,我的职责是提供中文学习帮助并参与孩子活动的策划。这个收容所比片中的收容所气氛更加紧张,进来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美国有钱家人的孩子,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他们很多有自残倾向,也有许多需要借助药力来缓解抑郁。刚进去帮忙时,主管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和所有的孩子有一臂的距离,即使在那工作了几年的人都要和所有的孩子保持2 feet远,因为有些孩子的暴力倾向非常严重,会袭击管理员。在我参加志愿时发生一件事,每周二晚上部分孩子有机会跟随两位管理员去当地的电影院看电影,一位叫M的男生因为下周就要离院所以也算是给他的欢送会,看完电影后,M跟管理员说他要去问电影院老板要个海报,当时两位管理员应该有一位要跟随他去确保安全,但两个人都认为他马上要出院不会有什么问题,M跑到电影院后面的垃圾箱找到玻璃,回到管理员面前,当着他们的面划了自己的手腕,虽没有严重到要去医院的地步,但因此M必须要在收容所继续住下去。 后来有人问M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与其出去面对父母失望的脸,还不如在这让你们失望。虽然事故发生时我没有在场,但现在还能记得M当时对生命无所谓对未来没有希望的表情。 你一定也认为这个孩子肯定没救了,我当时的确这么想的,后来我搬来加州和M的父母有些来往,我在他的instagram上看到他开心的笑着上大学,去海滩,和朋友玩,和家人愉快的照片,虽任然能察觉他不安全感的透露,但他也一步一步尝试抛开过去的阴影,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片子的结尾,那三个人又站在一起聊收容所的孩子们和他们的未来,也许那个收容所不是为了去改变孩子,不是让他们去遗忘,只是希望他们能过尝试做对的抉择,一点一点脱离过去的阴霾。
片子最后还是以喜剧收尾,贾登离开了虐待她的父亲,格蕾丝也重新找回了平静、幸福的生活,黑人小子马库斯离开收容所也找到了工作和爱情,皆大欢喜。 整片平淡而不乏波澜,演员演出亦十分自然动情。影片还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十佳独立电影。 本人看了影片之后,体会较深的几点是: 1. 必须对生活、对工作、对爱情投之以全身心的真心与热忱,他们才会在积累到质变之后对你进行回报; 2. 不要自以为是地总是从“我认为”进行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去体谅对方,理解对方;对于片中这些被父母抛弃、从小遭遇不幸的孩子,只有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最终被他们接收; 3. 十分叛逆的孩子大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桀骜不驯的孩子大都拥有让其能桀骜之才。
心中有阳光,每天都是美好的开始。
故事和brie larson的表演都是今年的最爱之一,她就属于那种在满是人的房间里就算一句话不说静静坐着也会吸引人的目光。希望在独立圈能继续发光。
什么是弱者
像很多独立小片一样,也许它有很多不完满的地方,却总有那么几个能打动你的瞬间。比如给贾登庆生,结尾看B超。生命总是让人感动。还记得第一次听到女儿胎心时的激动,眼泪瞬间就止不住了。结尾的生命同样是一种希望,虽然过程中有很多压抑的地方,但这仍是个治愈的故事。。。
那些被伤害的弱小者,弱小到不会去反击伤害别人,只会伤害自己。
在电影院里默默哭成了狗。1.每个尽力保护别人的人一定也有自己的伤痕。我们却只看到他们坚强的一面。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痕。3.可爱的怪胎们最后一定都会好起来,就像Marcus和Liza一样,就像Grace和Mason一样。4.最后一幕让我想到麦田守望者。Short Term 12就是在悬崖边上接住那些孩子的Holden.
镜头感,音乐都棒极了,五星推荐
自杀,性侵,自闭,一般剧情片,头上的花代表你美丽的脑袋里种种奇妙幻想
美国独立电影之所以让人爱,是因为它克制的外壳和柔软的心,就好比Short Term 12。其剧作尽管不是最新鲜、尽管有零星情节剧倾向,但在朴实里充满了情绪的力量。这种对于主角们以及主角所看护的孩子们的理解和体悟十分连贯坚实,故而无比动人。看完会理解到:无论是谁,爱总是可以学习的。
治愈
毋庸置疑是很难得的作品,但叙事线索还是太集中,有些两不靠,既非学院派的工整情节剧,也没做到真正异于市面上现存的美式独立电影。也许再“群像”点,情节再散点些,把几个情感转折的戏剧性稀释掉一点,会更好。
瑕不掩瑜。爱上房间的女主角了。她演戏很用心,这部片子就看得出来,后来拿到奥斯卡影后太应该了。片子很好,看的时候一直在反思自己。看完后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人生职业方向。。。
觉得一般吧。
年度TOP5。苦涩又暖心,而且还难得得剔除了常见的问题少年影片中的矫情。片子中同样背负着伤痕累累过去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孩子们饱含戒心试探的同时也渐渐接近了对方的内心互予慰藉,种种片段都令人感同身受。几组互动和对话也都太精彩,到说唱和讲故事两段直接就哭成傻逼。。男女主大加分
从头到尾说不出的压抑,这阴影般的情绪即使在最温暖的几个瞬间都没有散去。我觉得剧本很出色(头尾讲故事尤其好),但特别能戳中我跟个人经历也有关,总之现在越发理解生活突然一团糟,只想摔碗走人不计后果的感觉。结尾镜头一慢下来我眼泪啪一下全出来了。Mason是个好男人。女主演得真好。
不幸千万种,但都希望他们通往幸福。电影首尾,收容所孩子的出逃说明有人治愈了,但悲伤的故事也依然会继续。剧作有点刻意为之的感觉,也就是说编剧痕迹过重了,反而削弱了应有的可亲可感性,但不得不说是一部独立佳作。
阴影处处都有 说明阳光正好。
【B-】很浅,很淡,但是很舒服。不过稍欠缺些说服力。
独立电影遗珠
有点美国少年版“明天,妈妈不在”的意思。米国人的率性和简单使这个故事毫无隐情别无他选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