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表演时会睡着的表演学的学生(芬妮Fann),当初是如何被认为有潜力而被招募的?如此的表现,如何能让导演挑选出来试演配角,而后来又突然被选为主角(演卡蜜儿这个角色)?
芬妮也曾经质问导演这个问题。导演给出了一个回答:因为她有残缺(中文字幕) weil sie einen schaden hat (德文字幕)。
“残缺”这个词在这里挺令人费解的,豆瓣网友不少还以为芬妮身上有残缺。以我的经验,不能轻易相信字幕的翻译,所以特意把这句德文用Bing翻译成英文:Because it has damage。
这里的关键词是damage。Damage这个词有多个含义,我认为在这里用创伤、受过伤来翻译会更合理。导演的意思是,他当时看出她受过(心灵的)创伤。她要演的角色卡蜜儿也是个受过创伤的人,这点她们有共通之处,所以选了她。
要完全理解导演为什么选择芬妮,要进入到导演自己的人生故事里面,了解他心理的痛苦、他对卡蜜儿这个角色的执着,才能理解为什么他会在芬妮身上看到卡蜜儿的影子。
印象中电影里面没有交代导演的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只是说他一个人生活,有段时间,把自己呕吐在墙上的脏物再吃回去,可见他处于怎样的痛苦和崩溃的边缘。他对复现卡蜜儿这个经典角色非常执着,有理由猜想他有过失败的婚姻和家庭,他也许有一个令他愧疚的女儿,他用卡蜜儿来实现对自己的报复(解脱)。(心理学来说,这叫升华吧。)
所以首先导演是个有创伤的人(他有damage),他要通过卡蜜儿这个角色(当然也是有damage的)来疗愈自己。导演先是看中了芬妮的另一个同学,那位同学“演”得非常完美,但就是太完美了,导演心里感觉缺少了些什么。他看到芬妮后就知道了,他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演员,需要一个残缺的、受过伤的人来“活现”心目中的卡蜜儿。
芬妮问校长,当初为什么选中她进入表演系,校长说看到她的潜力。她的潜力是什么?她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什么?看完整部电影,应该说芬妮的潜力是她“入戏”的能力。她能入戏,前提是她自己认同的角色,她可以演戏安抚她的妹妹,她可以扮演野兽,她可以活现卡蜜儿,但莎士比亚戏剧的角色让她昏睡。
我刚上过催眠课,老师说所有专注的状态都是催眠状态。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是个催眠的故事。芬妮善于自我催眠(入戏),她也被导演催眠,在真实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卡蜜儿的角色。在催眠状态下她对母亲的怨恨(因为妹妹而忽略她),对妹妹的敌意,对一直缺失的父亲的渴望,对自己的失望,通通被宣泄出来,而这种宣泄让她打破了身上的枷锁,她从此可以勇敢做自己,重新定义跟每一个人的关系的边界:
她不再受导演的精神剥削,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在舞台上发光。她从此不再被原生家庭所羁绊,发挥自己的潜力,全身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表演中。她调整了和母亲及妹妹的关系,既保留了亲情,也保留了自己的感情空间。
#心理学电影沙龙
残缺人生的催眠治疗 - 《壳中裂缝》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5004936/?_dtcc=1
小渔的决定 - 《少女小渔》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791608/?_dtcc=1
Flipped,翻转,再翻转 - 《怦然心动》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744595/?_dtcc=1
意义疗法 - 《秋日奏鸣曲》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678154/?_dtcc=1
善的历程 - 《隐入尘烟》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653485/?_dtcc=1
导演不说的,我来说 - 《隐入尘烟》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648823/?_dtcc=1
钢琴老师的心理咨询师 - 《钢琴教师》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634607/?_dtcc=1
俄狄浦斯情结和“性欲化”防御 - 《山河故人》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511165/?_dtcc=1
渣男日瓦戈?- 《日瓦戈医生》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422041/?_dtcc=1
纠正两个严重的翻译错误 - 《严肃的男人》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368273/?_dtcc=1
如何逆转“反社会人格” - 《心灵捕手》的影评
看的时候察觉到自己不太成熟的思想,因为很多情节让我感到很困惑,一度感觉自己不知道看什么。幸运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看到了一点点东西。
电影后懂得的是演员的艰辛。每个演员都经历了探索与训练才成为了台上独当一面的牛人。不管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台下流的都是血与泪。电影过后,我不禁想象,是否每个琢磨剧本的演员都精神崩溃过?
每个展现在眼前的东西都不如表面如此简单,背后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与辛酸,正如将来的我们,把最好的成果展示而不是把背后的苦与累搬上台面大肆宣扬。就像陈坤在《快男》说的:”快唱歌吧,别讲故事,说得跟别人没有故事一样。“
一直难以理解欧洲电影隐晦(淫秽?)的表达逻辑(可能是语言和整个文化的隔阂),但凡个人思想的解放(开放?变革?心灵窗户的打开?)必得以性事为突破口(先锋?人性之解构?——兴许是有可能的,自亚当夏娃以树叶蔽体以来,性事便成为人类文明伊始最原始的隐晦,也是人类肉体上最高级的隐晦,而大概凡意识上的突破必得以肉体上的突破为起点)。电影总得来说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但同题材的已有《黑天鹅》珠玉在前,难再放光芒,遑论于我个人看来,这类题材的巅峰表演只能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
很有爆发力
拿捏是艺术。相互来救赎。
片名和故事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生命必须有裂缝 阳光才能照的进来
一个躯体里有两个人格 一个是你 一个是我 裂缝是我的重生 是你的解放
6.5分。这种讲演员为了表演而导致分不清虚幻现实,导致被影响的故事,有《黑天鹅》珠玉在前,要拍出新意真的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本片的故事可要比黑天鹅阳光多了,而且最后的结局也还算完美,女猪终于能控制自己的限界来面对舞台。但欧洲电影的通病--缺乏戏剧性还是让人看得有些昏昏欲睡呢~
个性释放难道就是把恶魔放出来吗
每个人心里都有迈不过的坎,等迈过了才觉得这个社会是多么病态,多么不堪一击,只不过,不是人人都能迈过这道坎的,代价显而易见。因此我们还是选择整天嬉笑怒骂,至多装腔作势地郁郁寡欢。
看预告瞬间就想到了《黑天鹅》 有一种对于所谓艺术创作的片面理解和单纯情欲式的体验的鄙视
舞台表演的状态无法靠摄相机定格,可状态又是飘忽不定的瞬间爆发。值得敬佩的一群演员。
德国人搞得一点不输给黑天鹅好嘛,搞什么人格分裂啊,看看接地气的多好。最后也不要高潮渲染,及时地打住。这种戏考演技,看女主一开始柔弱轻飘的眼神和最后的状态,真是判若两人啊,相比黑天鹅用比较外在的手法来表现这一转变,欧洲人的表达法内敛很多,整个片子也干净利落很多
劇 場 無 間
人生如戏之走火入魔版……硬要和黑天鹅比其实也没个高低哎
一个女演员疯狂而残酷的自我修养。所有关于女主角的设定,出身、个性、爱情等等,看起来非同寻常,实际上却是标准配备,用时下的流行语,我甚至觉得女主角有那么一点玛丽苏了。
还有沈阳地铁的事儿呢 哈哈 人世间就是折磨 不然就选择死亡Stine Fischer Christensen是个不错的演员
★★★☆ 德國版《Black Swan》,只是將女主角的職業從芭蕾舞演員置換成舞台劇演員,在家庭矛盾中加入一個智障妹妹,把女同情節改以男女戀情。珠玉在前,女主角的表演不及Natalie Portman,角色的人戲不分與糾葛也差了些,但這本就是個好故事,加上片中舞台劇舞臺上下的表現,也頗有亮點。
看完阿姨的片子,再看这种鬼东西,真是又不漂亮演技也不行。
被所演角色吞噬,我简直痴迷这类故事,想起去年读过的《就这样削掉了他的右耳》。导演真是残忍的职业,浴室里的排练让人难以接受。PS: Zehrfeld你是去沈阳修三号线了嘛~
艺术偏执起来是病态。
艺术家消费苦难是正常的
故事讲述舞台剧创作过程中的折磨与迷失,作是痛苦的,纵使排的是让观众捧腹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