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久了,记一下想到的东西。 这个片子肯定不是路易·马勒最好的片子——如果真谈质量,即使让铁叔或比诺什的铁杆粉丝来参与评选,它也只能算普通。 我一直搞不清楚这个片子到底是被哪部分扯了后腿,其实编剧、选角(就单个演员来说)都没问题,但究竟为什么就是有点不对劲?它有种太过漂亮(近乎完美到令人厌倦),不够过瘾,四平八稳的平庸感。相比之下,Claude Sautet(克洛德·苏台)——这位在新浪潮里没路易·马勒名气大的导演,他的冬之心却把平静、内敛的生活和蕴含于其中的激情处理得极有张力——毁灭这样一个奇异、激情的故事,被描写小提琴手日常恋爱的冬之心轻易击败,落下了不止一条街,也是气数。 书的作者谈到过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铁叔和导演一起看中的这本畅销书,铁叔很兴奋,他们一起跑去和作者谈的版权……我对比了书和电影,也觉得剧本的一些改动确实很好,这剧的编剧David Hare是时时刻刻的编剧,而且是导演按着他(真是按头)俩人封闭着把剧本整出来的,质量无可挑剔。但是作者、译者也和我一样,都认为这个电影最后出了问题,莫名其妙就变神奇为平凡了,可见当时反响也不咋地。之后多年,在David Hare的书里看到他提了一嘴,比诺什和铁叔当时没啥火花,而且拍这个片子的过程非常痛苦,我大概就明白一点儿了。从某种程度上看,那种莫名其妙的沉闷和平庸,大概就是观众死活感受不到男女主之间的化学反应导致的。 还有一个原因,书中的男主本是个长相平凡的政客(也许更接近一个普通人遭遇激情的故事),换了铁叔,忽然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调性——成了个美奂美轮的养眼情色片儿。没办法啊,铁叔此人就真的是自带光环啊。这导致洛丽塔也有这个问题,铁叔太好看,总会不由自主拔高参演电影的档次(包括人物的阶级)两到三个等级,那种纳博科夫追求的诗意,在压抑逼仄平凡的生活与美国公路冒险的苍白灰烬中开出的花,就没有了。汤姆 · 福特拍的《单身男子》也是这样,不过那是以为福特本身就是个在时尚界里混的矫情货——结果脸叔那个角色也比书里的人物高出几档,成了个美奂美轮的芭比娃娃。 所以,毁灭这个片子最大的看点反而成了路易·马勒拍出来的中产阶级里最高等级的那部分人的生活细节,穿着打扮(尤其是这部分),室内陈设,食物,娱乐,言谈举止等等,真是有意思极了,质地精良极了。铁叔在片儿里是中产,他老婆家是老钱,因为路易·马勒出身好,对于富贵一事,他是真懂行,不是假懂行,所以设置得非常精准到位——看这个片子的时候,观察这些细节真是让人乐在其中,反观激情戏那部分倒是看不看无所谓,权当他们在尬演搞健身吧。 在这里插播一句,铁叔穿着衣服真是太好看了,铁叔脱了衣服也真是太好看了。 路易·马勒在这个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最大特色(也可能是问题所在)是他对事件中几个关键时间点把控得太精准——让看的人对他极其放心和信服,他对节奏的把握精准到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地步——但演员却要在这一明察秋毫的节奏下演一个极为放纵被荷尔蒙驱使着随波逐流的故事。原本这种节奏感应该来自导演的上帝视角和命运的残酷凝视,与过程中激情荡漾的男女情感形成一种反差。 也许正是这点没弄好,演员,尤其朱丽叶 · 比诺什(奇怪的是,她过去是一直以自然著称的,因此我只能推断是导演的要求)表演里拿捏分寸痕迹特别重,变成了一种精确的装模作样(所以说这也是气数,英国病人里比诺什跟拉叔处得那么好,结果跟铁叔不来电)。当然铁叔一向精准细腻从不失常,导演也是胸有成竹,大家都如此是精准,演到最后反而堆叠成了本片的重大缺陷——残酷成了必然,冷静成了沉闷,大家一路靠表演闷到底了。 结果这个片子里,侯孝贤说的好电影里一定要出现的“岔开一下”,真正让人惊艳一点的东西,居然是铁叔的小女儿这个角色和儿子死后老婆的表现,那真是好东西。 果然,这个片子只有演老婆的米兰达·理查森得了提名——显然当时影评人的看法也是如此。 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在哪里,他们一念之差之下,这个事情还有救,不会发展成最后玉石俱焚的结果呢? 1 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安娜和铁叔就已经明了了对方的欲望。其实真正关键的点反而在第二次,安娜和马丁来访。 铁叔在厨房里看到安娜,他特意延迟了一点出去,手拿酒瓶,等着安娜发话。安娜说的是:“Nice to meet u.”丝毫没有流露出他们之前曾经见过的痕迹,铁叔随即也做出若无其事的反应——这个时候,这场情事就已经在两人心中有了默契。 2 安娜第一次把电话打到铁叔办公室,女秘书报上姓名,铁叔考虑不到半秒说:put her through,随后直截了当地记下地址——他们两人都知道对方要干嘛,没有半分迟疑。 我看到这里叹了口气,如果不接这个电话……这部电影是不是就没有了……才怪。 3 安娜的母亲亲自出来恳求,铁叔本来已经决定彻底与安娜断了,却终于忍不住打了个电话给安娜,结果是儿子接的,铁叔仓促挂断。那一刻,在旁边的安娜心知肚明是他忍耐不住,于是采取主动,租了房子。 如果他忍住不打这个电话…… 4 那天他们两人初次在小屋约会,铁叔步伐轻快,安娜喜气洋洋,两人都如此放松,显露出舒适的本性——他们本以为找到一个世外桃源,谁知马丁之死和一切的崩塌在后面等着他们。看到铁叔兴冲冲走出办公室,这个时候已经是上帝视角的我在想,到底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到底命运是什么?很多时候,灾难是以幸运的形式降临的,无知的我们一口吞下,并不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我们是自己掘墓人的绝佳帮手。当最后一切无法挽回时,则又衬得之前的喜庆如此愚不可及和辛酸。 5 马丁站在父亲和安娜偷情的屋外,表情纠结。他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但还是开了门——果然好奇心是害死猫的。 这几个时刻,都是我们所说的,人生的关键时刻,也许那个时候忍住,做了另外一种选择,之后的结局都可能改变。但也许事实真相是,无论你如何挣扎,那个结局都在等着你。 马丁在饭桌上随随便便指责父亲,说自己的幸福童年中缺乏激情,passion,他这个指责可谓是非常缺心眼儿的。事实上,马丁应该从未与这个魔鬼碰面,他有的是平常范围内的喜爱,温情和理解,这是安娜需要的。而他的父亲才是那个被激情不由分说俘虏的人。最后,当铁叔跑到儿子的办公室去,试图诉说激情的可怕和命运无情时,他们之间的落差和交流的虚弱无力,拍得特别好。 是啊,激情是可怕的,这一点唯有那些曾被激情吞噬毁灭的人们才知道——而试图诉说时,他们苍白的双唇已然被命运锁住。
“Damage”是我特意找来看的,记不起在哪里看过故事简介,但真正引得我想看的还是因为主演是杰瑞米·艾恩斯,他那优雅的绅士风度,轮廓分明的脸庞,浓重的英伦腔,哀伤的眼神,精湛的演技,年过五十依然近乎完美的身材,令人无法不注意到他,他可以优雅,可以邪恶,可以残暴,也可以温柔到令人心痛,这一点和拉尔夫·菲因斯非常相似。 “Damage”里的史蒂夫永远衣冠楚楚——我对衣冠楚楚的男人总有种特别的好感,一丝不乱的头发,笔挺修长的腰身,优美精致的手指,沉默忧伤的眼神,这样的一个中年男人能让年轻女人一见倾心我一点儿也不惊讶。
“Damage”有个中文译名《爱情重伤》,可是我觉得另一个直译的《毁灭》才更准确。那里面有爱情吗?我只看到了欲望和毁灭。马丁应该是爱安娜的,可惜他的爱情在安娜的谎言里显得那么单薄,单薄得一触即碎。史蒂夫对安娜更像是一种迷恋,为了一个人宁可毁掉全世界,那不是爱,那时那刻恨不得为她生为她死为她粉身碎骨,可是那时那刻过去了,你真的还能面对为了她而毁掉的全世界吗?
乍看之下,史蒂夫的生活简直完美无缺,他本人位高权重,妻子英格丽漂亮贤惠,儿子马丁英俊出众,女儿莎莉也调皮可爱,一家四口过着平静富裕安逸到有些发腻的生活。可是这平静之下你会发现,这个家总像是缺点儿什么,正如马丁说的,缺少热情。史蒂夫和英格丽的婚姻听起来更像一场交易,他倚重她的显赫家世,她看中他必定出人头地,或许曾经有过爱,可是在波澜不惊的婚姻生活里爱慢慢消磨成了对彼此的漫不经心,英格丽显赫的家世带给史蒂夫想往的平步青云,可是却又无可避免地让他有种被她和她的家族轻视的感觉。权力带来成就感却带不来幸福感,所以年轻漂亮忧伤的安娜用一个眼神就锐利地穿透了他的心,他瞬间瓦解,连半点儿反抗的力气都没有。
我能理解史蒂夫对安娜的迷恋,生活愈是平静圆满,他对激情的渴求就愈加狂热,人总是疯狂地想往那些自己生活里所欠缺的东西。老男人爱上年轻女人通常会奋不顾身,他就像个情窦初开的孩子,甜蜜着,幸福着,疯狂着,同时又嫉妒着,痛苦着,孤独着,疯狂的时候想过要毁掉妻子儿子女儿,只要能得到她,冷静的时候也想过要和她分开,对她对自己对家庭都是最好的选择。说分开的时候他头抵着电话亭的玻璃,痛得像个绝症病人,他不要她说,只听他说就好,他太知道,只要她开口,这片刻的决心就会化为乌有。可是他低估了自己的疯狂和她的偏执,一枚房间的钥匙,一张写着地址的便条,他像一个只手抓住峭壁边缘的落崖人,不是不知道抓住了就是生的希望,可是他已经筋疲力竭,一只羽毛的力量就能轻易地击溃他,几乎没有任何挣扎,他瞬间坠落,终于粉身碎骨。 史蒂夫这样的人最要命,“事事求好”,一个人无论是想要爱情还是金钱或是地位,如果你只想要一样,那都不要紧,你尽可以奔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最怕的是你样样都想要。假设当年他娶的是像安娜这样能令他神魂颠倒却无法令他平步青云的女人,只做个医生,三十年后当他遇到高贵显赫的英格丽,许他以权力的诱惑,他会不动心吗?安娜有一句话说对了,他其实并不想离婚。当他绝望地抱着儿子的尸体时,他真的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为了安娜,情愿毁掉这一切?那份激情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吗?多年后当他再次远远地看到安娜,她跟在彼得后面,手里抱着个孩子,这一刻他才终于明白,对他而言,她和其他女人没什么两样,并无特殊意义,有意义的都早已被他亲手毁掉了。
我不能理解安娜的感情,显然她不爱马丁,马丁只是弥补她年少创伤的一剂安慰药,她应该是爱史蒂夫,不然为什么要紧紧抓着他不放?那么彼得又是什么呢?她的青梅竹马?她的情感依靠?她和他分了手,和不同的人不断地恋爱,却总是在受伤后回到他身边。就像英格丽说的那样,对英格丽而言最爱的人是马丁,对史蒂夫而言最爱的人是安娜,那么安娜呢?她爱谁?她始终都像个旁观者,就算是对史蒂夫,她也始终只是冷眼旁观,他想拥有她时她拒绝,他想逃脱她时她引诱,她知道他无力逃脱。 和马丁结婚对安娜来说就像重新和为她自杀的哥哥在一起,从小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兄妹之间相依为命到了不伦之恋,她对马丁的感情依然是病态的,她不是真的爱他,他不是她喜欢的类型,但守住他就如同守住了她破碎的回忆。可是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和儿子结婚,和公公偷情,永远不会被揭穿?还是她根本不在乎被揭穿?说她不在乎马丁,似乎不是,史蒂夫想要离婚的时候,她冷静地拒绝了,她说他不能伤害马丁,可是却没有半点儿要结束这场偷情的意思,甚至对史蒂夫说,如果没有他,自己根本不会嫁给马丁。她怎么能就如此置身事外又理直气壮,就好像要承担责任的只有史蒂夫一个人? 或许她自己也不理解自己,找到马丁她以为她就找回了哥哥,找到史蒂夫她以为她就找到了爱情,她不想为马丁而放弃史蒂夫,也不想为史蒂夫而放弃马丁,她以为她可以同时拥有这两个人,却从未想过这对他们而言将会是一场怎样的灭顶之灾。她终于又毁掉了一切,马丁像哥哥一样因她而死,她则悄无声息地穿上衣服,转身走掉,她以为找回的一切重又失去,可是她说过,受过伤的人最危险,因为他们总能履险而幸存,史蒂夫身败名裂,妻离子丧,而她,回到彼得身边,结婚生子,就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杰瑞米·艾恩斯和茱莉叶·比诺什被盛赞为世界级的表演家,我不喜欢比诺什,没什么具体原因,就连她被赞为美丽得不可匹敌的容貌我也不喜欢,比诺什的表演一向以冷香著称,可是冷香拿捏不准就成了面无表情,至少在“Damage”里她完全被艾恩斯的光芒所遮蔽。 艾恩斯擅长演那种有些神经质的男人,苍白偏执又脆弱,为了自己认定的事可生可死,不理会对或错,印象最深的是《洛丽塔》里的亨伯特,那一段,他从雨中走回到家,倚在门框上对着讨命般妖娆的洛丽塔,无奈地垂下眼帘,继而走上去抱起她,那一声仿似来自灵魂深处的轻叹“洛丽塔”,是的,他认命,甘愿认命。亨伯特,一个五十岁的老男人,眼里却闪动着初恋少年才会有的欢愉与甜蜜,艾恩斯的表演是如此细腻精致,让人甚至忽略了这是不伦之恋,而只是为他的痴心妄想而叹惋而唏嘘。
《蝴蝶夫人》实在让我看得傻了,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同床共枕几年却始终相信自己爱的是个女人,甚至相信“她”为自己生了个儿子,东西方差异再大也不可能大到男女不分的程度吧?这么荒唐的故事若不是因为根据实事改编的大概所有人都会骂编剧脑残,这部电影没有说服力,并不是演员演的不好,而是故事本身实在太荒诞。尊龙作为男人非常英俊,可是扮起女人来再怎么美的男人也有些力不从心,从表演上讲我觉得尊龙演的很好,隐忍、端庄、唯美、神秘,只是那感觉,那妆容,依然看得人别扭。可是艾恩斯眉眼间流露出的痴迷却令整个故事顺畅起来,那一声发自灵魂的“butterfly”,他始终告诉我们一个可悲的事实:他爱“她”——这个他幻想出来的“女人”,这是整个故事最令人心碎的部分,当这个荒诞的谎言大白于天下时,他的愚蠢却依然显得那么惨烈又动人。
我喜欢艾恩斯的声音,浓浓的英伦腔,仿佛总带着叹息的尾音,就连在《虎胆龙威3》里那低沉冷酷的“Simon says”听来也有些忧伤有些疯狂。看他的人生,应该算是很完满,但他总是让我觉得悲伤,他的脸上总隐藏着受过伤似的沉郁,冰一样的眼睛里总有着心事重重的压抑,他越来越老了,可是性感却从骨子里散发出来,无可抗拒。
情色片拍到这个份儿上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朱丽叶·比诺什天生一张高级文艺脸,就算欲火焚身也不会让人觉得肤浅,这大概就是上帝造人时的偏爱吧。这电影充分表达了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而女人才是灵肉合一进化链条的顶端。// PS. 看到比诺什出场顶着一头铁T短发,我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欲火焚身”的完美解释。只有爱欲才会让人遇见结局也赴汤蹈火。朱丽叶比诺什的气质真是独特,换个普通美女估计片子感觉会完全不同。杰瑞米艾恩斯这个畸恋专家!【好帅,求他全套片子= =
男主跟女主相爱得有点莫名奇妙,看对眼就上床的关系是爱情?如果男方承受失去一切的痛苦仍然执迷不悔是可以理解的一种爱情表现,女方始终祸害人的属性是什么爱情表现?尤其是可以同时跟父子俩上床还能表现得很圣女的模样,根本理解不能
*他的脸很瘦,是英国男人常有的那种狭窄。 *他身上有英国男人的潮湿气味,雨水绵绵的城市,长年不见阳光,每一棵树都会滋生出霉菌和忧郁。他在街旁走过,潦倒地经过灯光温暖的酒吧,无法成为其中酗酒纵情的一个,只能站在橱窗旁默默凝视,然后离开。 *他具有神经质的美感。手指修长,脸色苍白。 *在主演的电影里,大部分都容易陷入病态的畸恋。 *他是喜欢纵身扑入的人,虽然姿态优雅,依然常常溃败到底。 *他的情欲是黑夜中的潮水,汹涌盲目,但是并不肮脏。 *只
或许花开的意义只在于花开,鸟飞的意义只在于鸟飞,一个人消逝的意义只在于消逝。雪中炭,夏日扇,只在一定的期限里发挥作用。鸟尽弓藏绝对是真理。缘分尽了,彼此相忘于江湖,不要拖泥带水。 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这样描述爱情的消逝:我们听到她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她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她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但是,他笔锋一转,说,其实,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比诺什实在是,,太勾不起性欲了。。。随便换个法国女演员都可以啊。。而且,她每个电影的色情场面都那么奇怪。。。真的很励志啊比诺什= =|||
我们听到她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她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她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但是,其实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海啸般的爱情重伤.他看到她只当她是路边任何一个女人,他看到路边任何一个女人也只当是她.真苍凉.
故事本身逻辑上就有硬伤,角色也不够丰满,男女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事出无因,如果非要给剧情的推进找一个缘由,那就是“欲望”。可是比诺什的身材长相和气质,如何能和“欲望”沾上边?倒不如找个金发碧眼高贵冷艳的火辣女郎当女主更有说服力。
安娜是黑洞,谁都无法填满她那个永恒丧失的囚困之心。找上这个压抑如饮茶的男主,一下就喷了。自毁的快感,死欲本能力。性爱怕得真美真文艺。
Jeremy.Irons的确是乱伦片的不二人选
Oh, Jeremy!So damn Hot!还有年轻的探长,嫩得掐出水。床戏好,结尾处理不俗。女二的戏好,撕逼那场好酷的说!虽然基本是部英国电影,比诺什的英音(找人配的吧?)也太地道,不过整个影片还是很路易马勒。虽然不信星座,还是想说这太天蝎了。个人非常喜欢
Jeremy Irons到底欠了几辈子情债,《故园风雨后》《洛丽塔》《蝴蝶君》,不伦之恋无休无止。表演太棒,真是太喜欢Jeremy叔了!
我看过Jeremy Irons三部电影,一部他睡了洛丽塔,一部他睡了个男戏子,一部他睡了自己儿子的女朋友
他们,是我最喜欢的男女演员。
哪里是爱情,分明红果果的肉体欲望
JeremyIrons,这老男人!
她没看见我,她跟彼得在一起,手中抱着一个孩子,跟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受伤的人是危险的,他们知道怎样让自己活着。”
他再也没有见过她,只有一次在车上,远远看见她抱着一个孩子跟在另一个男人身后,跟任何一个女人都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