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做自己
接纳自己的阴暗面,它是能够被称为“你”是为之“你”的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连接本源你的唯一途径。
做你自己,他人早已有角色了。
选择做他人的人,只能被称为别人,而不是“自己”;“我”。
2 ) 转 《然而,这就是人生》-王怡
世上最大的冒险,是观念的冒险。
小时候听骂人,说你不是抽了脊髓吧?这部荒诞派的、考夫曼式的和欧化的美国喜剧,则问,今天你抽了灵魂吗?
如果电影要追问灵魂,是不是一定要具象化,或用哲学语言说,要质料化?尽管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追随亚里斯多德的观念,很肯定地说,灵魂是一种形式,灵魂没有质料。但在西恩·潘主演的《21克》中,导演以阿基米德的方式推算出灵魂的重量。人在宣布死亡后,体重减轻了21克。
12年前,有个充满硫磺味的夜晚,许多邪情私欲,在我心里转念。我提笔,绝望地写下一首诗,《今天晚上有大火和掠夺》。我说,“我是夜晚的浪人、王子、强盗和僧侣/我在想象中犯下罪孽/而将因此万劫不复”。那时,我有个猜想,如果男人闪过情欲的念头,然后去称重,会不会因此胖了一克?如是,我的体形,就透露了我罪孽的秘密。
但人会狡辩,说那些念头,只在内存中,不在硬盘上。就像电梯超载,有人问,谁带电脑了,拜托先删两个G。信息之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灵魂不能承受之轻,如披萨店外,稍纵即逝的麦香。还不如钱扔在水里,烟花燃在夜空。
片头,导演引用笛卡尔1649年《论灵魂的激情》中的话,“灵魂位于大脑中部一个微小的腺体上”——不过,我没查到此话当真的出处。
演员保罗·吉亚马提,演他自己。片中,正在排演契柯夫的《万尼亚舅舅》。剧中那个失丧理想的知识分子角色,也拖累了吉亚马提。他不在状态,内心干旱疲乏。一天翻看《纽约客》,看到“灵魂寄存公司”的报道,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抽取灵魂的技术。
老板用一个比喻,打动了吉亚马提。他说,马戏团的大象,从小被拴在木墩上。等它长大了,以为自己一上木墩就是被拴住的,所以老老实实配合表演。“灵魂就是那根拴住我们的、看不见的绳子”,老板说,你可以抽出来,寄存在这里。为了避税,也可以运到马里兰州的仓库。
吉亚马提抽出了95%的灵魂,看起来像一颗鹰嘴豆。他仍然有思想、有记忆,有意识。但日渐失去的,是一种又真又活、深入骨髓与骨节的情感。年前,一位老朋友突发脑血栓,半身瘫痪。他在病房中恐惧忧伤,于冥冥中听见呼唤。就像帕斯卡尔的“火之夜”,杨老师摸索着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下认信的句子。他说,最感恩的,是意志、思维和语言,这最珍贵的“三大件”完整无损,被保存下来了。当时,我五腑震动,以为杨老师所言,正是指向灵魂。但看这部电影,吉亚马提抽取灵魂后,表面仍拥有这“三大件”,却又似乎若常若断,俨如赝品。可知灵魂的真义,更隐藏在意志、思维和语言的背后。
按道教说法,人是“形、气、神”之融合。吉亚马提的例子,可称为有气而无“神”。葛洪在《抱朴子》中,将修身之道,延伸到治国之途。他说,“神犹君也,血犹臣也”。吉亚马提失去灵魂,犹如一国无君。“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他的生活和他的表演,从此有气无力,如丧考妣。
佛教的基石,则在“无我(NO SOUL)。虽然“中阴”之说,通常被视为灵魂,但“灵魂不灭”的观念,其实是希腊形而上学的特产。中阴并不永久存在,更非超越于身体之外、并引导、统摄肉身生命之行为的绝对精神。所以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中,开宗明义的宣告,“佛教不相信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存在,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
很简单,灵魂的实体性与永久性,与“缘起”、“无常”的宇宙观,无法兼容。灵魂若是一种实在,超凡入圣的涅槃就不可能。佛教事实上是无神的宗教,既然人的肉体,没有可以引领、指挥其活动的不灭灵魂;那么整个宇宙,也没有能创造它、引领它、爱它及审判它的造物主。因此,除了个人的修行自渡,也不可能有救赎众人灵魂的位格者(救主)。按圣严法师之说,一切皆无常,包括了物质界,也包括精神界。
缘起的宇宙观,与认为“万物在盲目与偶在中寻找物种突变的代理人”的进化论,其实很类似。这是离吉亚马提的痛苦很遥远的一种信念。没有可以被抽取的灵魂,也没有可以被充满的空虚。如果契科夫也这样想,他就不会写出《万尼亚舅舅》。
事实上,在写这部剧作5年前,契科夫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口气凄凉,比我那个有大火和掠夺的夜晚更甚。他说,
“我们既没有切近的目的,也没有遥远的目的。我们的灵魂是狮子大张口的空洞。我们不相信革命,我们没有上帝。我们不怕鬼魂。拿我个人来说,我甚至不怕死亡和盲瞎。一个没有欲望、没有希望、无所恐惧的人,当不成艺术家。必须承认,我们的情形没有一点可以叫人羡慕的地方。”
这是对吉亚马提的角色最好的解读。剧中,这家公司从俄罗斯走私灵魂,吉亚马提的灵魂,被偷到了俄罗斯一个女演员身上。他也租用了一个俄罗斯诗人的灵魂。结果那是奸商用一个穷困的俄罗斯女工的灵魂假冒的。吉亚马提在海边,感受到内心的强大。他说,这是很美的灵魂,她不该捐赠出来。等他来到俄罗斯,女工已经自杀。
柏拉图的灵魂观,有两个要义,一是灵魂不朽,二是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就如房客在房子里,又如水手在船上划桨。或像伊特鲁利亚的强盗,将幸存者与死人的尸体,面对面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亚里士多德曾用这个比喻,来描述不朽的灵魂如何被囚禁在必死的身体中。但他后来的《论灵魂》一书,改变了看法,认为灵魂是肉体的形式。他说,“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第一现实性”。这看法影响到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奥古斯丁说,“人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理性实在”。人不仅仅是灵魂,也不仅仅是肉体,而是同时拥有这二者。阿奎那进一步解释说,“灵魂就是使肉体成为人的肉体的那种东西”。就像盐同时有氯和钠的成分,但只要盐存在,就看不到氯,也看不到钠;只要氯和钠个别存在,就没有盐。
几年前,邵燕翔先生写过一本忏悔录,叫《找灵魂》。奥古斯丁说,“精神如何和肉体结合成一个生命体,这是极其神秘的,也是人不能理解的;然而,这就是人生”。影片最后,灵魂被资本化,装在玻璃瓶里,看好巨大的投资前景。
这是似曾相识的一幕。最近,赵启正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从来只有物种适应环境,没有环境适应物种的”。但他忘了解释,他指的是抽取了灵魂之前的物种,还是抽取了灵魂之后的?
3 ) 你好?想要卖掉你的灵魂吗?
保罗•吉亚马提是纽约一个剧团的演员,他正在排演契诃夫的戏剧《万尼亚舅舅》,但是这戏让他身心疲惫,几近崩溃。偶然的机会,保罗找到一家名为“灵魂仓库”的机构,利用先进的技术,保罗成功地将自己95%的灵魂提取出来。在此之后,他的演技没有任何进展,反而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虚,并且性格也在发生变化。为了回归正常生活,他想装回灵魂,但他的灵魂竟被别人拿走,逼得他只好展开千里追魂行动来讨回自己的灵魂,就在这段寻找的期间,在医生的建议下“安装”了一个俄罗斯女诗人的灵魂……
我常常在想装着我们喜怒哀乐的,我们的自我意识的是我们的肉体还是精神,是精神在主导肉体还是肉体在主导精神?看到保罗灵魂被抽取出来后,没有了自主意识,没有了疼痛感和欲望,没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他说“我像是一个行尸走肉,脑袋空空的,虽然不会有什么阴暗面和压力,但是这样我的生活和事业就全都完了。”由此可见,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是多么的可怕。
但是如果能像影片一样,在觉得负担过大,灵魂太沉重的时候能像卸下盔甲一样的卸下几天,让自我休息一样,等到精力充沛再装回灵魂的话,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因为情绪过于低沉而产生种种极端行为?
而我又很好奇的是,如果我的灵魂可以被取出来,它会是什么形状?是花朵是土豆,是长方形还是像保罗一样是个鹰嘴豆?如果我的灵魂被取出来,暂时想要租用别人的灵魂,我会选择哪种人的灵魂呢?是跟自己完全相反的还是又跟自己一样的?是把自己的特长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的还是取长补短的?还是跟保罗一样最终觉得自己的灵魂好?如果我的灵魂可以出租,会有人想要吗?如果被装在别人的灵魂里,他会像别人喜欢保罗灵魂一样喜欢我的灵魂吗?还是会叫医生赶紧换个别的灵魂?我记得电影里有一幕是一个将近古稀的老奶奶去卖她的灵魂时,交易商跟她说她的灵魂大得不值钱,所以灵魂是越小越好吗?
虽然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存灵魂、换灵魂,但我们也可以像电影一样用想象的方式:自己审视自己灵魂的优缺点,如果是一件贩卖的商品,改如何改进?你想要的灵魂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可以自我精进更新自己的灵魂,让它成为一个美丽的灵魂。居中保罗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灵魂,不敢深层的去观察它,也排斥去看它的深处,直到最后没有办法需要和自己的灵魂重新建立联系的时候才戴上科学眼镜去观察。一开始看到空空如也的一片,他说我就知道空空如也。说明他之前对自己的灵魂是不满意的,后来他打开了灵魂的一扇门,电影胶片似地播放出自己小时候,妻子和生命的过程,他才有所顿悟,知道自己的灵魂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阴暗和沉重,也明白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中暂时让自己的灵魂休息一下,或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想象一下如果是蔡康永的灵魂装在我身上,他会怎么做,或者是谁谁谁的灵魂装在我身上,他又会怎么做?有时候抽离自己一下,用别人的灵魂去面对一些自己棘手的问题,说不准你就能得到更多解决的方式和产生出更多的意义。
4 ) Cold Souls
所有网购的组装商品同一时间寄到,选一部电影然后开始慢慢拼接各种部件。听觉视觉触觉都被外物占用着的时候,觉得心里是充实的。也不顾及电影开场的沉闷气氛和长相怪异的男主角。直到冷冻灵魂的教授为主角作的大象的比喻,马戏团的象在幼年时就被拴在一根不可撼动的棍子上,这样直至它长大到无论多强而有力,都认为那根木棍是不可撼动的。很多人一辈子都生存在自我设定的不可改变的障碍里面。精神的力量,或者说灵魂的力量,竟然强大到让你寸步难行。
电影里面有不可思议,也有你不曾体会的疾苦。如果你贫穷,窘迫,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维系生存上,你不会想要谈论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感受,甚至你不想感受这个世界,以至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于是灵魂贩卖者只在失败,虚弱和迷茫的人中寻找,最终主角在交换了灵魂之后找回了自己的灵魂。而贩卖者在以自己的身体为载体不断运送灵魂之后,却因为残存的碎片增长而装不下自己的灵魂。结尾并没有交代,是否获得救赎或者惩罚,只是主角找到了她,两个人的背影行走在海天之间渐渐消失。过后觉得这个结尾的意义所在,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解决和交代,不是所有的弱者都应该被拯救,而坏人,就十恶不赦。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一定,以及肯定。有的只是在同一时间,人们也许能够达到短暂的理解和体谅。
去理解别人很难,就像要与之交换灵魂,得到了救助他人的机会,也交换出自己的种种缺陷。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一定以及肯定,你只需去做,只需跟着光亮走,觉得安心就停留,觉得勇敢就往前。
5 ) What is a soul?
Paul一开始大概也不知道灵魂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灵魂会是什么样的,只是不敢望向自己的灵魂深处,怕看到的会是令人绝望的一片虚无。当医生抽出了他95%的灵魂,面对着化作一粒小小的鹰嘴豆的它的灵魂结晶,Paul最初很失望,因为它是那么小,那么看不出任何深意,但仍然是珍视着它的,毕竟是来自自己的一部分。
一直放到Paul被注入“俄罗斯诗人”的灵魂后能看到另一个人的经历,我才开始有点相信真的有储存灵魂这么回事。但是随着剧情推进,发现原来Paul被注入的灵魂其实来自一个普通的女工,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诗人(或许是个业余创作者吧,不过从片中找不到迹象)。这次失误是俄罗斯工厂那边为了完成订单滥竽充数造成的。然而,以为自己得到了诗人灵魂的Paul确实能够在舞台上更加从容地表现了。所以,可能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这所谓的灵魂,而主要是Paul基于所看到的对于这个灵魂来说深刻的记忆,魂牵梦萦的场景,人或事,根据他自己的理解进行的解读。在Paul看来这是一颗美丽的灵魂,它的主人不应该卖掉它,而这些记忆在它的主人看来却可能就是沉重的。后来女工想要回灵魂,但合同已生效,公司拒绝返还,女工彻底丢了魂,最后选择了自杀。为什么安排这样的情节,是想说没有灵魂人活不下去么?
接下来俄罗斯大老板为了满足老婆的愿望,将寻找国际著名男演员灵魂这个艰巨的任务扔给了女主。工作机器一般(大概是因为没有灵魂,因此也不会产生别的生活目标)的女主为了完成任务于是偷了美国那边唯一的一个来自男演员的灵魂,也就是Paul的灵魂,把它带回俄罗斯交差。老板的肥皂剧演员老婆得到这颗灵魂之后也是整个人感觉更好了。用女主的话就是,“你的灵魂在她身上看起来很快乐”,窥探过Paul灵魂的女主,也认为他的灵魂很美,而这让Paul痛苦不已的灵魂跟这个让另一个人快乐的灵魂明明就是同一个灵魂。又一次证明了如何解读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才是影响一个人的表现,情绪,对自己的认知的关键。
几经波折,Paul在女主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他的灵魂。不料离开身体许久的灵魂竟同Paul产生了排斥,为了跟它重新产生连接,Paul不得不带上眼镜,直面自己的灵魂。起初他置身于空无一物的纯白世界之中,“I knew it!I knew it!”这样的结果让他狂躁起来,随后没有完全死心的Paul终于找到了那扇通往内心的门,眼前的一切丰富了起来,有深爱的戏剧表演,可爱的妻子,这一切会让他感到沉重 ,同时也让他的灵魂美好、丰满。
再来说说女主吧。作为灵魂运送者(英文用的好像是Mule,驴子?如果是说像驴子一样一生都在干活,一声不吭的话,还挺贴切)的她,以自己的身体为容器装着各色灵魂往返于美国和俄罗斯之间(不过为什么要易容?) ,累积的灵魂残留让她的身体不堪负重,她的心理何尝不是呢?她自己的灵魂也被抽出,行尸走肉般完成着老板交付的任务,没有表情,看不出情感。女工找她要回灵魂时,冷冷地机械回答;遇到棘手的任务时,也只是默默地接受;只在去“借”演员灵魂的时候对前台笑(我的印象中这儿笑得比较明显)了一下。直到与Paul有了更多接触,她的可爱、善良才慢慢显现出来,虽然还是不大自然。不知道她是不是找到了一点点自我。
剧终两个人影最后重叠的画面是想表达什么呢?先看到貌似女主的身影独自在向大海靠近,有种她这是要投海自杀的感觉,后来Paul慢慢走近她,她好像回眸看了Paul一眼,接着两个身影越靠越近,最终成为一个黑点。可能也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一种拍摄手法,随着镜头拉远,两点逐渐合一。和片中有些镜头抖动明显(忘了具体是哪些了)一样是种表现手法吧。
What is a soul,可能并不重要,无论它是一颗鹰嘴豆,一颗彩虹糖,或是别的什么,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What makes a man a man?or rather,
What makes you you?
就看了一遍,女主的名字都没记住...有空的话会再看看的,有新的理解再来更新吧。关掉弹幕,耐点心慢慢看的话,这部剧还是不错的。
突然想起片子开头,女主过安检的时候,有个金发女人流鼻血的镜头,那是她自己么?
BTY,要说这是部喜剧的话,笑点略少哦。
6 ) 关于【Cold Souls】
灵魂究竟是什么东西,是否真实存在,没有绝对定论,只是它经常被人们提起。它像是心灵支柱,像黑夜中唯一可以指明方向,燃起希望的灯火。
【COLD SOULS】【冷冻灵魂】这部影片中,抽象的灵魂被具体化,实物化了。作为真实存在于头脑中的一种实物,灵魂就像身体内其他器官一样,可以被抽离保存,甚至进而有了灵魂交易的黑市。导演用这样独具匠心的创意把人领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从而开始探寻"灵魂“这个十分神秘,深重,而敏感的词。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普通的话剧演员,过着普通的生活,由于出演杯具人物,陷入轻微的无端的抑郁,自怨自艾之时尝试了抽离灵魂,只保留了5%在脑内。此后的他变得格外呆滞,说话,做事似乎丧失了思考能力,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连妻子的要求都无法满足,事业上的表现也让人失望。这样行尸走肉的形象,刻画在了一个失去实物灵魂的人体身上,把导演对灵魂的理解诠释了出来。也许灵魂是人类精神的控制源,是内在无可替代的独立意识。
故事的第二主角,自己携带他人灵魂进行国际间倒卖的灵魂运输者。她的表情一直呆板麻木的像个机器,应该说她本身简直就是个运输灵魂的机器。由于多次携带他人灵魂,脑内遗留了很多灵魂碎片不断成长,以至于她有可能彻底失去自我,无法取回自己的灵魂。而这样一位机器却帮助男主人找回了自己的灵魂,也许因为她自己说的那样,她看到男主的灵魂,感觉很美好,所以才去帮助他,凭她所剩的灵魂碎片中的那些善良的人性。
起初男主不敢直面自己的灵魂,那时他生活的迷茫混沌,而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灵魂对自己有多么重要并想办法争取它回到自己身体里的时候,他被迫去面对了自己的灵魂,他看到了纯洁的白,怀孕的母亲和刚出生婴儿,婴儿躺在母亲怀里,母亲轻轻抚摸着婴儿......多么简单 而神圣的画面。他流泪了,他发现他的灵魂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悲伤忧郁,反而是那样的纯净而美好......
现实生活中,没有像电影里那样实体化的可另存储的灵魂,然而却有不少人,如同失去灵魂的男主,什么也不去思考,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我想失去灵魂 就是失去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无所适从。面对这样的迷茫,有人放纵,有人逃避,有人独自痛苦,有人毅然坚持,若是希望找回自己的灵魂,若是希望看清自己的前进方向,若是希望理解人生的存在意义,那就不要再自怨自艾。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就去做吧。即使每个“新的一天”都只是“日复一日”,只要在你的灵魂深处,保留最美丽的风景,未来就足够了。
一破点子磨唧了一百分钟 鸡鸭马地老师被傻逼导演忽悠了吧 还有艾米丽沃特森大婶子
Funny!Brilliant!我只想要我的灵魂,并顺便看看其灵魂深处。Paul那张脸依旧喜感十足,无疑创意相当值得赞许。就连我也忍不住想估算下自己的灵魂的价值。如果我的灵魂丢了,我最想移植谁的灵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e~多多益善。
演员五星,创意四星,故事三星
保罗·吉亚马提复制自己啊 您实在叔范儿 颓废大叔真是没人演的能比你在loser了 不过还是很喜欢的!电影主题的立意本来就有些偏不值得推究 不过认真你就败了 还好尚可的片
How I love this idea! There're so much humor and detail in this dark film and Giamatti's performance is fantastic!
作为年轻女导演苏菲·巴瑟斯的处女作,本片视角非常独特,很有哲理。保罗·吉亚玛提在本片中也过足戏瘾,呵呵~~
概念是好的,拍得悲剧了,完全只是制造了一个噱头没有展开。
人何以为人?是灵魂决定了我,还是我的存在产生了灵魂。什么又是灵魂?是潜意识还是记忆?灵魂的颜色是什么?灵魂到底可以提取吗?灵魂是要去直面的而不是要揣测猜疑的ps,ost真是不错加一星
提取灵魂的想法挺有意思的,不过怎么都不喜剧啊,没有什么大笑点,挺拖沓的!
低于我的预期。原本以为从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可以引发怎样的深省。谁知又是个半吊子。灵魂是什么?对于我们的意义又如何?夺取,失去,冷冻,丢失,抑或麻木,灵魂美丽抑或丑陋,精彩抑或乏味,除了自己,谁又能知道呢?乏味的人也不会没事儿自省的。
片子的概念很有意思~正是我需要看的,很荒诞很幽默,可惜后半部分就一般了。最总生活还是需要直面自己……(灵魂的形态还会被嫌弃~哈哈)
请恕小弟愚钝,无法理解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不想去深究,因为探讨严肃哲学命题的影片不是我的那杯茶。三颗星是给男主角的演技的,的确是炉火纯青。
把靈魂抽出來的概念很酷,不過,這部電影超無聊的,實在不應該這麼難看。
they create big themes for small laughs,ex:that mint hat.
Paul Giamatti一如sideway里的破落作家,排的舞台剧有点意思。可惜最后的灵魂深处有点失望,虽说孩童、生命、爱人是万年不变的主题,但毕竟小成本的制约,拍不出《角斗士》里期盼勇士归家的妻儿,以及普罗旺斯那一片唯美的故乡。
三星半。不止一次想到《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风格什么的非常相似。但是也明显看得出编剧有点捉襟见肘,到最后你会发现,这是一部科幻片……
看了不久我就觉得这部电影也许是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后来认证了我的看法。没错,它保持了对抗商业大片的那些俗套情节的坚定,不屈服于那些可能为它增添卖点的东西,坚持使用大量镜头和无对白镜头,可是这样也同时增加了影片模糊叙事上的问题,流于沉闷和意识流
因为是Paul Giamatti主演,所以看起来像是《杯酒人生》的后续,比如说一个“困惑的人三部曲”什么的,一个是困惑的作家,一个是困惑的演员。灵魂仓库、灵魂买卖,在故事中看起来不像是科幻设定,看起来更像是一门诈骗生意或哲学讨论。而PG本名出演的形式看起来又像是《傀儡人生》。
喜剧?完全没有笑点。闹剧更贴切一点。迂回着去发现自己有多幸福。曾经有多不懂珍惜。想来或许是可笑的吧。能找回的已然是大幸。更多的是曾经在风霜中留下的无法磨灭的痕迹。只能在岁月沉积中慢慢发展壮大变成新的遗憾。
抽取灵魂这个设定很有意思,这个片子很b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