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胡丽叶塔》,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母女们离开再见的悲伤评价了!
汤达人:
阿莫多瓦为何在拍女性和LGBT完全是两种画风……没有太抓马的剧情安排,使得胡丽叶它看起来具有一股平静下的情绪涌流。我喜欢女主悲伤时的表情,太打动人了。
薛Tony:
在讲述母女关系的过程中传递了共情。并不像阿莫多瓦备受推崇的作品那么离奇,在平淡的讲述中刻画了被情感控制性压抑。每个人都有不可原谅,而这种不可原谅不过是为自己的失去找到排泄的出口。母亲的不可原谅使其无法对开启新生活的老父亲与以宽容,与女儿的依赖赋予控制。女儿的不可原谅使其为自己失去的痛苦寻找原由。但是,你还记得生命赖以生存的源头吗,那是爱的乳水,流淌在体内,是时间与不可原谅无法磨灭的。
日烦夜烦:
阿莫多瓦对于此类题材掌控的熟稔程度大概是永远不会让人失望,但也因为熟稔,看到的则是四平八稳和惊喜不大。浓烈的色彩风格依旧突出,还是很喜欢《吾栖之肤》拍爱欲奇情的阿莫多瓦呀。
淡水河边:
感觉这种温柔克制的感觉不像阿莫多瓦的风格?艳丽饱和温柔的色彩效果很好,故事讲的挺直白流畅,但少了几丝他独有的奇情,一个平常女性在生活中失去的故事,把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描述的像一把拉出的弓一样有张力。
fire_storm :
相比门罗的原著,更喜欢阿莫多瓦这个西班牙式的三代恩怨。艳丽的色彩,精致的布景,少了些奇事,更多的是沉静与平稳。
Her Majesty:
牛逼的时间跨度,深刻的女性描绘。没有说再见就离开。
法罗岛岛主:
女儿对母亲产生共情,是在她也成为母亲的那一天;母亲对女儿选择原谅,是在她作为女儿也可以被原谅的时候。
肖申克de囚徒:
中年的胡丽叶塔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却意外的被女儿的消息拉扯到那段悲痛的回忆中去。年轻的自己因为对在丈夫出海遇难前猜疑引发的争吵而懊悔,女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打击而离她而去。片子以她女儿失去自己儿子,痛苦引发的共情让她多年的痛苦出口形成闭环。也许好多事故就是那么自然发生的,就像对坐准备自杀的秃头中年男人,亦或追逐火车的驯鹿。当事故来临时候,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责备自己,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最真最贵的。我相信胡丽叶塔和女儿和解之后也会原谅自己的父亲。
此片和南尼莫莱蒂的《儿子的房间》主题上是一致的,那份失去挚爱的沉痛需要执著而温存的爱慢慢消弭。
斯诺-纳什维尔:
电影的场景设计服装摄影音乐都很不错,但我觉得电影本身有点无聊,这是可以说的吗?
大大大大大白猫:
影像层面很阿莫多瓦,文本在爱丽丝·门罗原著基础上阿莫多瓦把他对于女性的悲悯全部倾注其中,整体故事也变得更加易于激发共情,尽管这也使得门罗文本气质消弭无形而变得更像是阿莫多瓦一贯的女性主义情节剧,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了却烟硝: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阿莫多瓦的电影(第一部是《痛苦与荣耀》),相比于《痛苦与荣耀》,这一部显得无趣多了。
剧情方面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海市蜃楼》女主疑似重演了一遍《海市蜃楼》的情节:船戏、出轨戏、风暴戏轮番上演,到后面感觉有了一丝味道,可是最后就感觉一口气憋在胸口出不来,什么都没说清。
虽然阿莫多瓦擅长拍摄这种稀松平常的生活画面,但是相比于《痛苦与荣耀》深沉的个人情感,这部《胡丽叶塔》显然少了很多灵性,甚至感觉有一丝不爽在其中,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我略知她一二:
少年的时候看村上春树的《舞舞舞》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如今再看《胡丽叶塔》我才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胡丽叶塔身边的所有人都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未来,而她并不在其中。当一个女人不断的被身边的人抛弃,我不知道该说她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胡丽叶塔的一生都在不断地逃离和被逃离,每个人都终得其果。爱丽丝·门罗细腻的文字为佩德罗·阿莫多瓦温柔的影像打下了基础,让这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最终呈现出了诗一般的语言。
#FIFF6#DAY3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阿莫多瓦遇上门罗,朱丽亚变成胡丽叶塔,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当冷峭的北方撞上燃烧的南方,那个以懂得女人而著称的导演,放过了那些冰冷和节制中若隐若现的破坏式的激情与决绝,铺陈出的却是别样的纯粹与热烈。新瓶旧酒,这依然是一个阿莫多瓦式的故事,另外一个版本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正如小说中列车车窗外那头深夜奔驰于冰冷荒原上的狼,在电影中被置换为长了巨大的角从而显出一些魔幻色彩的鹿,阿莫多瓦也无意于重述门罗的故事。
《机缘》中的朱丽亚要挣脱的是被惯性禁锢的人生,来自遥远和寒冷的海岸线边的渔夫,仅仅提供了一个借口,一种方向。拖带病妻的处境和渔村中不无蛮荒意味的性关系格局,同朱丽叶亚严谨典雅的古典文学背景和循规蹈矩默默无闻的学者生涯恰成对照,在她的抛弃和重新选择中构成某种张力。不论是《机缘》中的抉择和逃离,还是《匆匆》中所谓的背叛,以及《沉寂》里晚境中回望的母女关系,故事始终只关乎女人单方面,破坏、逃离与回归,执念和婉转,激情与麻木,反而不一定关乎爱情。门罗直接呈现结果,而对过程中那些电光火石的刹那和曲折蜿蜒的思量的隐没,却反而使小说由一人一事的具体性上升至复杂而细腻的普遍意味。
阿莫多瓦把故事搬到了阳光灿烂,五彩斑斓的西班牙,色彩明艳的海边小屋甚至让人难以将其与一场阴晦而暴烈的事故相联系。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留着具有侵略性的爆炸头,深夜车厢里的亲密场景将这个故事引向激情和欲望的跑道,极具意味的自杀事件与人物命运的联系也就被模糊化了。朱丽亚破坏式的自我抉择,被胡丽叶塔献身突如其来的激情又遭到背叛与伤害的故事所取代,依然是关于女性的故事,却不再只与单独的个体相关,自我抉择的格局也变身为爱恨纠缠和隐密与伤痛。欲望,出轨,母女关系,女性间的情谊……一切就此回到阿莫多瓦最熟悉的轨道,结尾是某种平息,不忘予人希望与温情,一如来自异性含情脉脉的原谅和抚慰。
节制自省的门罗,热情明快的阿莫多瓦,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幸好我们总能拥有那些以睿智的、新鲜的目光去打量它们的人。
我冲着对阿莫多瓦和门罗的好奇去看了胡丽叶塔,说实话,这个片子让我看得有点难以入戏。很多时候像在博物馆里看某件艺术作品的背景故事视频。因为色彩的象征意义太明显。胡丽叶塔年轻的时候是蓝,明亮的蓝。接下来是红,鲜艳的红。情节跳跃并且交代简单,一个错愕跟着一个错愕。并不是有多离奇,而是我看不到解释的线索。这个意义上来说,观众的视角也就是剧中那个懵懂的胡丽叶塔的视角。阿莫多瓦呈现的故事,就是主人公理解的故事,而不是导演理解的故事。
看完电影之后整个人都空空荡荡的,觉得有点不甘心,把影片中的某些意向想了一想,觉得还是有点写头。
年轻的胡丽叶塔就是那种遇到爱的人毫无保留,不顾一切的傻白甜。越是美丽,越是容易被俘获。火车上被男人勾魂了,男人老婆死了一封信给她,马上就把自己送了过去,怀孕了还不敢告诉他,还是被和他老公有一腿的女艺术家鼓励才说。结了婚有了孩子幸福生活吧,她一不在男人就偷腥。她还要装作不知道,只能把她的怒气发给同样不忠的父亲。可是他父亲找了另外一个女人是来照顾她那有精神病的老妈的呀。当女儿去夏令营的时候,她总算跟老公摊牌了。不咸不淡地吵了一架,她出去散步,他老公出去打渔。结果打渔的时候刮暴风雨,挂了。
这就开始了胡丽叶塔漫长的抑郁和负罪的一生。她觉得她对她老公的死负责。即使她没有这样对女儿说,但情绪是会传染的。影片进展到后面,揭晓原来他老公的情人,还有她女儿,都觉得自己对这个男人的死负有责任,所以这三个女人都生活在负罪感里面。我并不想去辩驳这种负罪感的合理性。我只是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故事反转,是胡丽叶塔车祸了,剩下的三个人会活在负罪感中吗?我觉得不一定。她老公因为“悲痛”,肯定和他情人疯狂做爱。她女儿,明显对他爸的崇拜多于她妈。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知道真相之后想对待她母亲一样对待她父亲,但她绝对不会从他父亲那里感染到“负罪感”这个病毒的。
所以我想到了影片一开头那个象征意义很强的,他老公的雕塑家情人捏的小人,很重很结实的男性,顶着一个巨大的生殖器,做成水龙头的形状,名字叫做“源泉”。这是赤裸裸的阴茎崇拜啊。这三个女人,都认为她们幸福的源泉来自于这个男人。负罪的源头也来源于此。
当胡丽叶塔的女儿无法承受对她妈,对他爸的情人的愤怒,和对自己的责怪的时候,她就出走了,逃离承受她妈给她带来的负能量,为自己活一次。
而胡丽叶塔年复一年地等着她女儿回来,一次又一次把给她女儿的生日蛋糕砸到垃圾桶里。终于有一天她愤怒了,不再等下去,搬家,开始新的生活。这个愤怒的她,和那个睁着无邪的大眼睛,温暖顺从的年轻的胡丽叶塔如此不同。她最爱的男人没能让她愤怒,但她最爱的女儿让她愤怒了。当她有女儿在身边照顾她的时候,她脆弱的心灵总有倚靠,因此总像网里挣扎无助的鱼,等待着被灌溉,被救赎。自己的骨肉,总归不会抛弃自己的吧。但就是这样的想法也被现实无情地砸碎,愤怒终于扬起了她坚强的决心,不再等待任何不在乎自己的人。
这样的胡丽叶塔,对于Lorenzo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胡丽叶塔和Lorenzo的关系,像是是她和死去老公的关系的反转。但随着胡丽叶塔的车祸,他们形成了更深层的共情。这个时候的胡丽叶塔,找到了真爱。
到最后,胡丽叶塔的女儿给她写信了。因为她女儿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才体会到母亲失去自己的时候是多么的痛苦。但她不必因此而道歉。因为她的绝情,她的母亲才能找到自己。而时间,会在恰当的时候,让久别的人重逢。
作为西班牙国民导演阿莫多瓦的电影,在上映前就能看到市中心公交站,地铁站宣传海报。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还不知道这就是阿莫多瓦的新作,却异常显眼,因为在红色的帷幕下苍老的胡丽叶塔就只显露出没有生气的头颅,我的第一反应还以为是某部恐怖片==当然之后知道它就是去了戛纳,但并未获奖的阿莫多瓦的Julieta。只记得看某位去电影节大v评价说,阿莫多瓦老了,但谁都模仿不来他那个调调(大概是这个意思)
一个多月前的某一个下午,百无聊赖突然想到看一场电影,就打开最熟悉的电影院Renoir网站看到了Julieta的排片,2.9欧,加上税也就3点多欧,于是我赶快在网上选了位(还有很多空位)买了票等到八点多走过去。没想到一到点,整个厅都坐满了人,跟往常一样,这个电影院还是中老年人居多(也许年轻人都更喜欢好莱坞类型动作片或干脆在家宅)而这些人也是在片尾曲演职人员表放完之前不会闹闹嚷嚷离席的。和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比,这些老人也许更保守但其实更符合我们一直以来对中产阶级老欧洲的“刻板印象”,更有教养,人与人适当的,令人舒服的距离感,对,哪怕是在传说中民风热情开放的西班牙。在马德里这样“大”城市,是的,也许你会撞上“拐角遇到爱”的艳遇(但你心中是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在某个酒吧相逢多年不见的老友(你清楚知道几杯酒过后又是离散),就像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一样,但大部分时候城市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孤独的,疏离感萦绕不去,这时候如果连一向被认作人类社群最坚实的纽带——血缘,都无从依附时,那种恐惧和无助,极度渴望另一个灵魂和自己分享人生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和年老的Julieta切身的体会。
故事是典型的阿莫多瓦啊!还有什么比阿莫多瓦的主题更昭然若揭,更明目张胆就差贴张大字报在所有阿莫多瓦女郎脑门——男人是祸害!长得帅的更是祸害!如果你长的不帅不是祸害,大西洋彼岸的学院派老头子会送两个小金人给你!也许《对她说》是阿莫多瓦评价最高,剧本雕琢最细腻一部作品,却不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女性在电影中是失语的,而且居然退化到“被观看,被欣赏”的地位,而在伦理上也把风险降到了最低。如果《对她说》是圆润的珍珠,那斯德哥尔摩症的《捆着我,绑着我》或充满人心算计再糊一脸宗教的《不良教育》就是宝石原石,从中你能一窥作者激烈的情感和对暗流下的人性的仔细玩味。而所有的这些在Julieta中都没有,是的,故事勉强自圆其说,但也就是一个很作很中二的家庭故事而已。
它延续了阿莫多瓦对色彩的掌控和好审美,即使片中出现了上个世纪祸害全世界,闪瞎狗眼的80年代“流行元素”,在电影中也不让人反感,雪夜奔鹿配合回忆的故事情节更是塑造出一种童话般不真切的意境,从海报上饱和度极高的红黄两色,极具戏剧感的构图也可见一斑。而“父亲”这个角色也一如既往地不讨好,《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个让人无语的“父亲”,《回归》那个一直没露脸祸害全家的父亲,大帅逼班德拉斯《吾栖之肤》的复仇者形象,都不是什么正面角色。到了这个片子,女主他爸把生病的女主妈晾在一边和小保姆过上了快乐的生活。男主戏份也不少,还有一个标志性的纹身,本以为会是一个内涵稍微丰富一点的角色,结果整片看下来,我就只记得他为出轨辩解“ Follamos tal vez en cuando" 时她老婆都要崩溃了而他就像说“我只是犯了大部分男人都会犯的错”一样轻松自在,虽然我们(他和情人)时不时来一炮,但我还是最爱你的哟。。对,死后还一如既往祸害身边所有的女人,妻子和情人背负罪恶感一直无法释怀,深度厄勒克特拉情结的女儿忍辱负重,照顾几乎精神崩溃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而照顾她的动机居然是报复!是的,就这么照顾你,和你相依为命,让你以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母女,然后我走啦,不带走一片云彩,Adiós~不会让你找到我滴~为什么?因为我的大帅逼爸爸虽然出轨,但是因为你和他吵架,他才作死赛艇结果game over,结果你就跟我说他出海死了,小三是个鸡,你也是个婊!如果没有你们那些破事,我现在还在和爸爸一起打鱼呢。。
对,女儿这个角色就是这么中二,仿佛她的情商在她爸死的那个时候就彻底抛弃她了,就这么一个低情商货色居然还是一个影后!在没离开母亲之前,从小萝莉到18岁居然能一直表现得像二十四孝楷模,还做戏做全套,连她妈都以为她幼时至少还有个谈心闺蜜吧,结果一切都是演技。。。摊上这样心机婊女儿怪不得老年的Julieta总是一脸懵逼。
印象里最深的一幕是年轻的Julieta带女儿去看望母亲的时候,三代母女共处一室,多年患病的母亲醒来认出了女儿,第一次应该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小孙女。阿莫多瓦的电影里面一直如此非常强调母女或母子之间的羁绊,但这部电影大部分时间我只看到一个中二恋父狂是怎么折磨她母亲的。
本以为这样一个相对平淡的故事至少有个豹尾吧,结果我又低估了阿莫多瓦的”温情“了,是的,女儿死了自己的儿子,想和母亲和解了(我了个大艹,真想唱”当初是你要分开...)当然了,母亲对女儿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最后Julieta和男友开着车去找女儿,同样是最后的开车镜头,我还记得《捆着我,绑着我》里最后三个人在车里各有心事,耐人寻味的表情,而到这儿就只剩合家欢驶向幸福的彼岸了。在影像风格上阿莫多瓦还是阿莫多瓦,只是不复以往的锐利了。
阿莫多瓦女郎也一向让人津津乐道,甚至59届戛纳大手一挥给《回归》的每个女演员一个金棕榈。但这部戏里居然没有一个出彩的女性角色,当然剧本背主要的锅。另外,作为西班牙国民导演的阿莫多瓦要拍戏,绝对一呼百应,阿莫多瓦的御用女演,以大鼻子为人熟知的Rossy de Palma继续笑点担当,你能看到现在西班牙年轻演员中的当红炸子鸡,女主主演过《时间的针脚》,近年来难得的高质量高收视率的西剧,另外国家广播电视台的历史正剧《伊萨贝拉一世》女王也来客串了一把。可所有年轻演员的表演都没能给人留下“有演技”的印象,特别是女主演,年轻的Julieta,其实也不能说她的表演木纳,但就大荧幕而言,还欠火候。
最后我还是要给四星,情怀吧。。
对了,我去的电影院就是电影里Julieta和男友约会时排队的电影院, 闪过这个镜头的时候大家都心领神会地笑了,哈哈。不过应该拍摄有点时间了,因为看到当时的排片还有《一次离别》,当然除了排片以外,电影院本身几乎和现在一样,这就是他妈的西班牙啊。
出乎意料地,在阿莫多瓦这部新片里没看到以往的疯狂和喜剧色彩,取而代之是沉稳、冷静和自省意味。故事题材倒也遥相呼应1999年他的巅峰之作《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只不过这部是讲述一段断绝十多年的母女关系。依然有匪夷所思的情节发展,不过这些似乎都是铺垫,全为了母女二人关系由亲密至疏远埋下了绝妙的伏笔。悬念电影的配乐风格用在这种不动声色的家庭伦理剧上,似乎有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一方面对人物命运安排的预兆,另外也使观众对人物关系的转变做好了心理准备。
阿莫多瓦在色彩和构图上的造诣不必多说,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仍然要数他对女性心理的把握,无论是正面刻画母亲对女儿的宠爱,还是透过女佣之口讲述现实中女性的地位,都相当深刻和反讽的清醒,而透过两代人的关系对比更凸显出女性对待双亲的相似之处。最后悬念揭开之时,更让人体会到女人之间的沉默是最可怕的武器,如果发生在母亲与女儿无法交心而谈,这种摧毁力更是难以估量。
仍然是阿莫多瓦最常见的情节剧设定,恋人与母女的情感纠葛,门罗的故事基础。视觉上仍是阿莫多瓦最热情的红,无处不在;感情上则是表面的波澜不惊、情绪暗涌。始终觉得阿莫多瓦已过巅峰时期,这一部也仅是其作品的中等水平吧。
“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无从知道这种伤痛。”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这部电影拍的就是哭泣的旧人。
不觉得有多好,阿莫多瓦中等水准....
世代皆因宠溺下一代,而去疏远上一代。总有一个人,会让你疏远另一个人。但只有经历过失去的滋味,才能知晓这种“疏远”的伤痛。
爱人是雪地上奔跑的麋鹿,在不经意的时刻闯入生活;父母是寄放的行李,放不下却也带不走;女儿则是每年生日扔进垃圾桶里的蛋糕,浓烈诱人却终究不属于她。时间在胡丽叶塔的容貌上留下印记,生活冷酷绝情地赐给她毕生孤苦。负疚感折磨生者,母女都无法过好彼此人生。而她们终将浑然一体,如同水溶于水。
阿莫多瓦真是营造气氛高手,即便结束也要首如泣如诉的歌煽情。故事高度还原3篇小说。表演温润如水,核心虽是胡丽叶塔,完整交代了3代人关系,作为知识女性,逃离原生家庭,结识一位有病妻的渔夫,进一步再被女儿逃离……越活越孤独,一种哀婉的人生绝境,导演小改了结尾,一丝希望更能动人。四星。
浴巾擦头那段简直就像是变魔术
很美很动人。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种主题和视觉都惊艳的作品比起来的确是平庸了,但也只有他才能把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拍得像清澈的河水一样连贯好看。对我这种永远不懂女人心思的直男来说,这个故事里的女性形象已经足够美丽细腻迷人了。
回归熟稔题材,格外得心应手,色彩明艳碧丽如雨后晴空,室内装置美术满分;故事极为顺畅,但在阿莫多瓦作品中只能算中规中矩,并无惊喜,收口也略仓促;火车上惊鸿一瞥的鹿,满怀心事的自杀者,中意这种灵光一现。
不希望失落的,毕竟如果有人能拍出门罗的特别,阿莫多瓦会是我期待的人选。期待他剑走偏锋。没想到作为门罗的书迷他如此臣服,一点自己的文法都不用。他有眼光挑中这三篇,却没能把握到母女之间、女性之间、生命之间那一点错综复杂的分岔,把故事做俗了,那点温暖不该放在和解上的。毕竟不存在和解啊。
依旧是那么熟悉的阿莫多瓦。从托雷多到加利西亚,从安达卢西亚到阿拉贡,终至马德里,导演带着我们走遍了西班牙,那正是女主的一生。遗忘和记得,爱与慈悲。也许所有的悲伤情绪都由失去一个人开始,正如十二年的沉寂后女儿的来信,那便是她对于母亲最后的谅解。太过熟悉的马村内景看来总会觉得不真实。
依然是最懂女性的阿莫多瓦,女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塑造得各各鲜明。悬疑减少了,但感情更加饱满。母亲对女儿的思念要像戒毒瘾一样的戒掉,这是何等深刻的情绪。当然最爱的还是颜色,鲜活明艳得都快溅出屏幕了啊~~~(好想把颜色单独抱走!!!)
好看,《空乘情人》之后阿莫多瓦的功力回来了,简单小故事,有点小催泪,含着小悬念,却是不着痕迹一波三折,没全部说透,不做无谓煽情,结尾收得刚刚好;一贯艳丽色彩娇俏女郎,阿莫多瓦真是女性知音,总是站在她们心底做画像,把阿德丽安娜·尤加特拍得这么美,换那么多漂亮衣裳,淌了无数吨口水。
1.与阿莫多瓦的不少作品相比,叙事更为从容温和,情感也更隐忍含蓄。2.不变的依旧是饱和而不突兀的配色,火热的红与恬静的蓝,构图也透现出几许疏离。3.往事如梦,却而渐渐清晰,一如雪地中追觅火车的公鹿。4.断臂男雕:我的作品都很结实,这样风就无法吹走它们,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8.3/10)
3.4星之间吧。可能对阿莫多瓦期待太高,不如《吾栖之肤》奇情,回归简单叙事,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握依然纯熟。绿野红车,雪夜奔鹿,碧海蓝帆,都好美。阿莫多瓦依然谁也学不来。
实在难看到不能忍,阿莫多瓦最近几个片子蠢爆了。凭一个负罪感,就唧唧歪歪婆婆妈妈了整个片子,在“有一腿”的故事里头力所不逮不说,火车大海还有颜色冲撞之类的,简直是水货到不行了。无论爱情还是母女关系,虚假且无聊。对一个代表作不少的国际导演,真的不用太客气了
新世纪仍然执着于“讲故事”的大导演是下面几位:阿莫多瓦、诺兰、达内兄弟和法哈蒂。
看到最后差点要哭了。这部阿莫多瓦最新之作居然那么温柔。很多场景大色块的浅景深依然很阿莫,女佣设置透着希区柯克的蝴蝶梦的影子。高明的叙述故事的手法,不愧为现存坚持古典主义的中坚导演。
门罗的小说是女性视角的生活在时空中安静而神秘地流淌,时空转换的沧桑感会以神秘的方式将你湮没,阿莫多瓦在改编时没有继承这一点,取而代之地是单一维度的表演与角色塑造中展现出的平淡无味的角色关系与她们命运的揭示,将门罗小说中最鸡肋的故事层面价值改编成一部平庸无味的情节剧。
三个女人一台戏,母女之间,母代姬友间,女代姬友间,应该有更丰富和细致的互动。结果居然全靠自白推……红黄蓝,美术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抢过人物和剧情变成主看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