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作家阿尔瓦罗 (哈维尔·古铁雷斯 饰) 为主角的电影,展示了阿尔瓦罗创作小说的过程。
阿尔瓦罗本是一个酷爱写作的公证处小职员,他在写作班学习3年屡屡因为写不出好的作品而受挫,而他的妻子阿曼达 (玛利亚·莱昂 饰) 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
或许是因为嫉妒妻子,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妻子出轨的行为成为他义无反顾地离开妻子的导火索,一个人默默地到外边租房生活。
在接下来的一次写作课上, 写作老师胡安(安东尼奥·德·拉·托雷 饰) 歇斯底里地痛斥他的作品没有灵魂,教育他要“认真观察生活,认真倾听他人”。
难能可贵的是,阿尔瓦罗是一个听得进别人意见的人,他以自己所租住的这栋楼的邻居们为起点,开始观察、接近甚至改变别人的生活。他刻意地接近楼管理员,套取邻居的信息,同时偷听、录制隔壁夫妻的讲话,为他们的生活出谋划策,陪楼上的老人下棋。在邻居们的眼中,他是一个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好人,其实他不过是为了创造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戴着伪善的面具,将别人的生活推向深渊、甚至生命的终点。
这个地方看着好生气、好难过,看着移民夫妇完全信任他,本可以有转机的生活越来越难,好想走进屏幕告诉他们,阿尔瓦罗是骗子。幸好,最终结局反转地很精彩,大快人心。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另一种可能性,似乎对骗子增加了深层次的了解。这个人的目的性如此明显,动机如此可恶,但他的行为却是那么自然,很难让别人对他产生怀疑。
阿尔瓦罗的行为让我憎恶,但同时我也很佩服他。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即使不幸身陷囹圄,他也不过度困扰,而是惊叹于这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监狱中,继续他的观察、策划和创作。他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热爱能够持续到这种程度,那我想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吧,当然,在合法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梦想。
最后说说这部电影的选角,主角眼神阴冷,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与他腹黑的角色很契合。
最后的最后音乐很好听。
经典台词:
1. 能让观众不换台的只有戏剧,可什么是戏剧,戏剧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在探索途中迫切地克服各种障碍,好实现自己特定的目标……所以我们的作家在写作时一定要问自己三个必要的问题,谁想要什么,万一他得不到会怎样,还有为什么是现在,每天问问你自己,我的作品富有戏剧性吗?我的作品有必要存在吗?
2. 我跟你们说了多少遍了,卷起袖子,到外头去寻找故事,这事就这么难吗?
3. 你不应该从书里找灵感,书是写出来给人看的,你要想获得灵感,只要去感受生活就可以了,多观察,多倾听,你有试过吗?
4. 你要把精力放在真实的事物上,这三年来你就连一个真实的句子,也没有写出来过……写些带有真实性质的东西。
5. 你总是在做白日梦,从来不敢生活在当下……你把钱花在写作班上,花在阅读上,可是你从来不敢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你总是活在未来,活在梦中,世界在前进,你却无法参与其中,你要学会正视自己。
(原文刊登在 一个)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曼纽尔·马丁·昆卡的《作家》获得了的国际影评人联盟奖与国际影评人特别奖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位没有创造力的作家为了使自己写出完美作品,进而操纵身边邻居,却反而被邻居暗算的故事。电影的英文名字《the motive》,在中文翻译中即动机。通常情况是指下隐藏于作品中的人物驱动力,但在影片中硬隐形的驱动力变成了整片的线索与主题。
故事围绕着一栋公寓楼的四户人家展开。房东的代理人萝拉夫人、一对墨西哥夫妇:艾琳与安拉奎、独居五楼的蒙泰洛老先生、以及影片的主人公阿瓦罗。在类似于《蜂巢》的创作模式支撑下,阿瓦罗利用自己的创作者身份,将自己想法赋予到了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身上,由这些人物自发演绎出情节,进而成为支撑自己作品中的小说人物。
影片一开始,在字与纸的关系中将电影信息托出,似乎印证了“作家”这一文字工作者的真实生活。随企鹅一并出现的讲座,我们看到阿瓦罗坐在观众席上,被一群不知名的作家围绕着,充满着窒息与压迫感。在主讲人反复强调“戏剧性”的同时,一阵手机铃声的出现似乎也在戏谑地附和着戏剧性。而铃声的所有者,即我们的主人公。此刻显然成为了众矢之的。至此,影片中主人公的性格基调已经奠定。在现代社会中,作家常常是人们谈资的对象。人们对待作家通常是一种打量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人们只会看到作家最后所呈现的结果,而后就此结果进行一轮艺术批评,而这轮批评似乎并不是站在客观学术的角度,而是在一种主观的姿态下进行,也只可称其为评论。在此过程中,作家的前期构思与积累似乎常常被读者忽视。甚至于充斥着叙述性的小说被本专业的老师胡安诟病,强调那所谓的戏剧性的真实叙事。影片中阿瓦罗存在于如此体系之中。苦思于具有宏大意义的作品,却永远将自己印刻到作品中。他不会知道永远复述自己的故事会将自己完全掏空,就像是自己学习海明威赤裸着身体创作一样,永远只是重复大师与复述自己。
阿瓦罗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交易来换取萝拉夫人的信任与帮助,但萝拉却把这份带有欺骗性质的感情理解为爱情。当她发现阿瓦罗与艾琳外出回来时,吃醋的萝拉咆哮着自己早已不是小女生,因此不该被欺骗时。阿瓦罗望着眼前肥粗的老女人只是淡淡地回一句:“你确实不年轻了。”似乎这一人物在阿瓦罗的小说中已经没有分量感了,才让阿瓦罗如此舍弃。确实,阿瓦罗将自己小说的高潮全部倾注于墨西哥夫妇与老人蒙泰洛之间的金钱冲突上,他期待着故事走向与自己的想法并行。从安立奎的工会准备裁员开始,阿瓦罗就开始的他第一盘棋。而同样的一盘棋在五楼的蒙泰洛房间也有涉及。导演将阿瓦罗与蒙泰洛的充满博弈的下棋镜头与墨西哥夫妇在饭局上,头脑博弈的虚拟棋盘进行对照,两处相似客体,似乎昭示了影片中阿瓦罗的现实生活与作品中虚拟人物的对调。当然,阿瓦罗的目的是期待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由此,阿瓦罗在生活中不断激化蒙泰洛与墨西哥夫妻的矛盾,在艾琳与安拉奎面前杜撰蒙泰洛对移民的偏激态度,而后又将蒙泰洛的保险柜密码告知对方。作为操纵者的中间人阿瓦罗似乎没有料到另一个结局。当安拉奎假借打包行李为由向阿瓦罗借了工具,并用此杀死蒙泰洛,取出现金。当警车鸣笛想起的一刹那,阿瓦罗凭借着自己工具箱里的指纹“顺利”入狱。在警车上,成痴的阿瓦罗甚至还在回想着自己操纵的整个故事。在狱中,沉迷于如此具有创造性的创作手段的阿瓦罗,在创作欲望的促使下,在狱中同样避免不了该种创作方式。
导演在影片的多个场景中,进行了设计。当阿瓦罗围绕着客厅门廊嘶吼着转圈奔跑时,那门廊似乎变成了一种囚禁方式,让人囚禁在迷宫中逃脱不开。当主人公在此空旷却又似乎没有自由的空间中创作时,作为独立的、排除在其他社会外的自由人,监视他人自然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像极了希区柯特《后窗》中杰弗瑞因腿伤而无聊在家时的心情。在影片的另一个镜头中,泛白空间内的创作一角。如梦似幻似的场景搭配着赤裸的创作者,让人想到弗洛伊德所言的母胎中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在这种不真实、甚至充满虚幻的场景中,阿瓦罗认为的“大作”得以实现。而在此环境中创作出的作品,可想而知,只是带着虚幻色彩的自我病态意淫。
在当代中国,很多作家由于想法枯竭、太过深入社会、将自己掏空而陷入毁灭自我的境地。影片能够以作家为本源作为整片的出发点不失为一个热门且低调的设定。而类似于元小说的电影呈现方式,将创作者与作品,小说与电影提到了相应的对应形式上,满足了大部分对此行业抱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当然,在整片沉静叙事下的故事铺垫中,影片结尾显得过于戏剧化与突然,在节奏上似乎有一定的偏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物的塑造上,阿瓦罗作为一个现代社会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从他自身昭示出的强大生命力影响的不止是观众。在豆瓣标记暂且只有五百人的状态下,该类型影片需要观众给予尊重。
从前,有一位作家,他一直想写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他就是写不出优秀的作品。虽然他没有写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他仍然继续坚持努力写下去,期待有一天能够写出优秀的作品。终于,他的妻子写出了优秀的作品。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实际上作家的妻子也是作家,看到妻子取得成功,作家脸上笑嘻嘻,心底MMP。在内心深处,他是特别嫉妒妻子的。没有成就的人心态还不好,要不得。我觉得,作家心态有问题,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但是,导演并没有让作家去看心理医生,而是让他继续去上写作课,即使这个写作课上了好些年也没帮助作家写出优秀的作品。有道是,他爱写作如初恋,写作却看都不看他一眼,单相思最是难受。只能说,作家真有钱,好羡慕。
话说,坚持就有机会,不死就是成功。一次,作家受到写作老师一顿狠狠地口头问候之后,终于脑袋开窍,找到了写出好作品的方法,即观察真实的生活并把这种真实的情况写下来,得到所谓的真实感,本来心灰意冷的作家终于抓住了救命稻草,开始了为写作而拼命窥探隐私的旅程。真是个,作家岂是池中物,一遇灵感便化变态。
作家起初得到写作老师的表扬,是因为把自己与妻子的吵架写了出来。自那以后,作家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有目的性地了解邻居们,从尬聊,到偷窥偷听,到身体力行地勾引,作家在变态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成功。
日子一天天过去,作家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通过自己的观察、偷窥与实地体验,作家创造的内容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渐渐地,作家不再满足于周围人的故事,他开始介入别人的生活,欺骗邻居,把现实的生活当做作品来创作。自此,作家彻底坠入魔道。不由想到令狐冲那个练就辟邪剑谱的师父岳不群,过度自我设限不是一件好事儿。
一开始,以为这是一部文艺片,看到后面,蓦然发现这是一部悬疑片。具体情节如何,看下就知道了,虽然不是很推荐看。
作家创作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那种压抑与无助实在令人折磨,像极了没有完成作业的小学生,用尽了所有心思却得不到满意结果,真心伤心。同时,作家对写作的热爱也是无与伦比的,那种执着与渴求让人动容。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以上帝视角看别人的困境,总是很爽的。
但是,爱归爱,努力归努力,遗憾的是,作家沉浸于自己的疯狂,忘掉了相对重要的东西,即做人胜过作文。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或她或它或你或我,特别渴望做某件事情,这种渴望是自己不愿寻找理由的,渴望到不能自己,遍体鳞伤也要坚持下去,像个傻子。没有一个确定的标杆来告诉我们,这样做下去究竟是不是对的。迷失是可怕的。
然后呢?总归要留下些什么吧。
作家留下了癫狂,他成了为写作而活的疯子。
作家变得无所畏惧,却没了人的味道,他不再是作家了。
这部电影我会给了7分以上吧,为什么……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作家》这么一个俗到爆的名字,可能是他们的导演没听说过中国的10W+标题起法吧233
不过我来起也可能是《不作就不会死的作家》《窈窕邻居阴人反被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和苹果手机》……
好的扯远了,告辞
虽然观片过程我有一点打瞌睡,但不可否认,剧情是很经典的,演员演技好,背景布置也很棒,一部这样低成本的电影,可以拍出深度和值得回味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深度这个后面讲,我想先讲的是男主的性格。
执着地认为自己是写作的料
男主最执着的地方是写作,他认为自己是个天才,至少,对女性的偏见让他觉得不能比老婆要差。他说:“她(老婆)根本不会写作,写的是通俗小说,我写的才是真正的文学。”但是,却出不了一本书,成为不了一名作家。他的导师很多地方说穿了他,学习写作三年,没有写过一句真实的话,他的写作只是为了自我的愉悦,他享受写作的过程,但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写作的天赋,这也是我写这个最想表达的一个地方,找错了自己的天赋,并以此为生,就会像主角一样命运坎坷。从男主口中对各种作家的经典语句信手拈来,对写作手法了如指掌,学习写作三年导师一直给出有意义的指导,但就是开不了窍,然而他的老婆却可以轻易写出畅销书,这里就是天赋的差异了。(我是基于大家没有偷偷投入过大的努力的前提)同时,从片尾也可以看出来,男主的天赋就是挑拨离间嘛,教唆别人,传播理念,适合做传销人员。。咳咳。。他能够引导别人一步步地进套,进入他设立的圈套中,对包租婆后来的冷漠态度足以说明了。一切行为皆有目的,达成目的就把你给抛弃,这种人真是细思极恐啊。所以,天赋极其重要,电影是戏剧化,人生呢,也要一步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天赋。
坏人是好人,好人是坏人。
我第二个想要讲的地方,是人性的丑恶。这部片为什么使我看完有点毛骨悚然,因为细思极恐的地方太多了。其实看懂结局的话会知道是那对夫妻杀的人,然后嫁祸给男主,而且我觉得那对夫妻应该从男主手机掉下去被发现之后,知道男主在偷听,所以吃饭中听到男主对五楼富人的描述后打算将计就计,让男主成为替罪羊,失去人证却有物证的男主自然成为了瓮中之鳖。这是其一。举报男主有财务问题的包租婆,一次次憎恨的眼神,最后导致男主直接坐牢,这里我不清楚那个杀人案包租婆是否也参与其中。这是其二了。当然,其三是最鲜明的男主,为了写小说欺骗感情,抬起“美腿”诱惑老包租婆最后将她抛弃,教唆邻居杀人以换取更好的写作方向。。。然而,帮助男主的人反而是出轨的老婆,唠唠叨叨的同事,教育男主的导师,这些才是好人,可能方式不对,但出发点基本是好的。
P.S.
1.最后有点好奇,其实男主没有工作哪来的钱请客租房子呢?
2.话说西班牙的电影都喜欢表现人的黑暗面啊
3.裸体写作法有点,恶心,嗯。
2017年,曼纽尔·马丁·昆卡拍摄了一部电影《作家》,简直是一部另类的《小公务员之死》。 阿尔瓦罗是塞尔维亚公证处的一个工作人员,埋头于案牍的冗繁工作。他的妻子阿曼达是个俏丽成功的畅销书作家,阿尔瓦罗也有作家梦,晚上会去参加夜间写作班。 而事实上,残酷的是,阿曼达出轨,魂不守舍的阿尔瓦罗丢了工作,写作班的老师胡安把他写的文章批得体无完肤。 他搬入了一栋新公寓——注意,他这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他被老板阴谋开除了——他开始写作他的鸿篇巨制,一本关于公寓的小说,严格来说,当然是公寓里的人。 楼管员、富有的单身男人蒙特罗、一对移民夫妻伊涅和恩里克。哦,这些人之间会产生什么故事?阿尔瓦罗等不及了,他创造机会和楼管员,也就是一个胖女人打听邻里关系,甚至两个人滚了床单;他和蒙特罗搭讪,开始去他家里下棋,知道他的钱都放在保险箱里;他甚至窃听伊涅和恩里克的谈话——因为墙壁如此薄弱——了解到他们的床笫生活,以及他们的经济窘迫状况。 他每天构思他的小说,向胡安讨教,最关键的是,他忍不住要去操纵这些本来出现在小说里的人物,如果这对移民夫妻知道蒙特罗单身且家有巨资会怎样呢?他忍不住介入他构思的小说里去,试图操纵其中的发展。 可惜,最后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蒙特罗果然被谋杀了,被警察带走的却是阿尔瓦罗。因为楼管员作证他一入住公寓就开始东打听西打听,而恩里克前天问他借的工具箱却出现在谋杀现场,当然,斧头上是阿尔瓦罗的指纹。 他在监狱里忍不住长叹:这是我绝对想不出来的结局啊…… 《作家》改编自 Javier Cercas1987年发表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动机》的最后一篇。时隔30年,虚构和现实的龃龉仍旧并不过时,曼纽尔·马丁·昆卡强化了阿尔瓦罗的失败者属性,他比小说里更倒霉、更落魄,他就是那种典型的我努力了、努力了,最后根本没有任何升级打怪成功,只是迎来一个很丧的结局。 曼纽尔·马丁·昆卡那种冷冷的、间离的导演风格,让整部电影充满一种黑色幽默,也许,其实本来拍成悬疑片会更好看。而现在整部电影都有点慢悠悠的在黑色幽默和悬疑惊悚之间游荡不定的感觉。也难怪 Javier Cercas即使自己编剧,也会说:不要以为看了电影就了解了小说是什么呀。电影把小说通俗化了,小说,当然会思考的比电影更深刻。 顺便说一下男主角哈维尔-古铁雷斯最近很红,看过好几个热播剧,比如《Estoy vivo》、《红鹰》,比如《Lo que escondían sus ojos》他饰演弗朗哥。不过电视剧咖演电影总会让我觉得在看肥皂剧。
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
男主真够投入的,写作真让人乐在其中。犯罪故事很简单,但人物心理塑造挺细致的,老婆对其自尊心的打击层层深入,挺到位的。
英译名取得真好,叫Motive,完全概括了全片意指的“创作与动机”间的关系。邻居夫妻的影子投在墙壁上,像是电影的分镜头,又如同剧本的草稿。情节以“作者”的介入一分为二,他不再充当人物行为的复述者,而成为剧本与现实的双重推力者。当真实的编剧也遭遇到编织瓶颈,便借力于创作其后的多重可能。
蛮好看的,而且都是我喜欢的演员。
作家作起来的时候,总是额头汗腻腻,几乎在全剧都营造着急促不安的氛围。。。直到最后微笑着淡定的点击键盘。本以为在警车中的狂笑就是结尾了,然而作家给了另一个结局。也是厉害👍
前三分之一不错
”你得他妈的走进生活,像海明威那样,脱下裤子,把鸟蛋放在桌子上去写“。全片在塞维利亚古城中最现代的那条龙形建筑周围拍摄,非常过瘾和爆笑。当然,自嘲和自黑精神,距离去年阿根廷同题材的《杰出公民》就差了一大截。
导演执行力太差,空有好点子,把玄乎的剧情拍得异常乏味。[C]
拍得比说的要好
想当作家发疯了,最后一幕太诡异
多处出现重复循环又稍有差别的台词,还以为音轨出了问题,其实是表现男主陷在现实对话和手机录音的漩涡里
所以道德低劣并不是道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智力问题。
作家为寻找灵感,挑唆移民杀邻居,反被移民陷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非常讽刺的现代寓言,西方政客把穆斯林移民当票仓、劳动力,最终结果无非是鸠占鹊巢
老兄应该是都快变成老头了,还觉得自己可以“闪闪发光”。
也是个很作的家了
在南航飞机上惊喜地看到了这一部,开头很吸引人,但故事拍到后面总感觉崩掉了,前面烘托出的氛围一下子就被冲淡了~
影片開頭就字幕加歌曲,乍一看還以為是片尾結束了呢,一股子電視劇風。
一个不会写作的人尝试成为作家是可悲的。企图用一种榨取的途径和欺骗的方式来获取故事内容,也是自我意识和想象力贫乏的体现。只是我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样一个结尾,他竟然还会感到意外,真的是自己都没点逼数。
不疯魔不写作。
这个片告诉你,颓人就是颓人,再怎么努力还是颓
国航飞机上看的。戈雅奖男主+女配,圣赛+多伦多的配置。元叙事,算是个低配版的[登堂入室],气氛营造不错,可惜略有些狗血。在塞维利亚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