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重看了一遍,太喜欢这部电影。这大约与我对伊斯坦布尔的迷恋、两个月的土耳其之行、七个月的中东之行、以及在拘留所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等经历有关系吧。 当拉蕾得知最后一个姐姐要出嫁时,她不断侦查家中的高墙,试图找到一个突破口。而在拘留所,我也是手抓着铁栏杆,和那些女孩一样,被高墙束缚,但我只被束缚10天,她们却可能要在“牢笼”里度过一生。 每当拉蕾说“去伊斯坦布尔”,我就想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风、夕阳和海边喝酒的人们。 当时的我觉得,艺术作品就是力量,它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艺术作品也同样是一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去反抗、去斗争、去争取自由。 整件事缘起于五个女孩放学回家路上,和几个男孩子去海边玩耍。好多穆斯林女性喜欢穿着全套衣服就进入大海,我甚至在伊朗见过身穿黑袍的中年女性就这么走入大海,尽情地笑着。她们虽被束缚,却也按耐不住对海的向往,而海,象征着未知和自由。当女孩们被关在家中,她们穿着泳衣,把床想象成水域,跳上去“畅游”,借此怀念那个下午,以及看似不再能重来的自由时光。 告发她们的派特夫人,穿着传统的长袍,戴着头巾,象征着最保守传统的穆斯林女性,她们自身就是畸形社会的受害者,却也是维护者。派特夫人对她人的道德指指点点,美其名誉“为了她们好”。而当几个女孩冲向正在回家路上的派特夫人时,年轻的拉蕾是唯一一个冲上去骂派特夫人的,“你以为你穿了这身衣服你就是圣母了吗?!”这句话说的真让人过瘾。拉蕾从这时起,就慢慢展现出了野马那不羁的性格。她最小,却也最有希望。 奶奶和叔叔得知海边的事之后,女孩们被带去医院检查贞洁,一层膜仿佛就是她们最珍贵的财富,或者说,那层膜才构成了一种交换的资本。直至今日,穆斯林国家的女性依然把贞操看得很重,甚至有不少国家,强奸犯还可以通过娶被其强暴的女性来免遭法律惩罚。这些在我们看来可笑的“老生常谈”,其实都切实地侵害着那些女孩子的利益,毁灭她们的一生。 奶奶那句“若是无法保证你们的贞洁,你们以后将永远无法结婚”,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女性那仅有的婚育价值。于是,她没收了一切“能使她们堕落的东西”,把她们关在家中。由于父母早亡,五个女孩被隔代、保守的奶奶和大男子主义的叔叔抚养,这或许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隔代人之间、异性之间的观念差异太大了。 拉蕾的洞察总是那么透彻,“家变成了一所我们始终都无法逃离的老婆加工厂”。女孩们学习着做家务,以完成她们的长辈对她们成为“流水线老婆”的期待。她们不被教授别的技能和知识,不被教授在社会谋生的手艺,以至于几位姐姐在面对拉蕾的“去伊斯坦布尔”的建议时,都表现出了恐惧。男权社会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女性去追求自由的机会,让她们即使心向往之,却也只能被恐惧吞噬。 看着她们学习做饭,我忽然想到在中东,我跟所有女孩子说我不会做饭不喜欢做饭,她们惊讶地跟我说:“那你在我们这是嫁不出去的呢”。可是,难道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嫁出去? 穿上“得体”的连衣裙、整日地学习做饭、做家务,女孩们眼神迷离、空洞,她们只有在擦窗、看着户外那鲜嫩的绿色植物和耀眼的阳光时,眼睛才焕发出如少女的光芒,其他时候,她们如同行尸走肉。她们被有计划地一步步培育成家务机器人,然后失去自我、变得麻木,向命运低头。 而只有做口香糖、穿姐姐的内衣走秀这些“刺激”的小事,才能在这平庸而了无生趣的生活里,点亮拉蕾那灵动的心。 当看到电视上几个女孩去看球赛的画面,奶奶一下子腿软,晕了。你无法想象“去看球赛”这样正常的行为,在她们那个社会里是怎样的不堪而饱受非议。艾敏阿姨为此切断了家里和村里的电,只为不让大家看到。既然村子距离特拉布宗比较近,那应该是一个远离土耳其热烈西部的东部保守村庄,那里的中老年女性大多都戴头巾,而我想,若不是凯末尔出身军队,强势改革,如今的土耳其全境,依然会呈现东部那保守的面貌。 这件事之后,奶奶找来了工人,加高了门和墙,家,变得更像监狱了。 奶奶想为索纳伊提亲,但索纳伊反抗了,于是倒霉的塞尔玛就被送上了婚姻的“断头台”。长辈们一些简单的言辞,就草率地决定了一桩婚姻。两个年轻人面露难色,但谁也不敢反抗。这一切都以“真主的旨意”为借口,突兀地降临在女孩的生活中。而这一切,小小的拉蕾都看在眼里。她开始她学习开车,做各种准备,为逃离做准备。 一家人五个姐妹,最终做出逃离决定的,是最小的拉蕾。这或许象征着年轻的无限张力,以及所蕴含的希望。 塞尔玛的新婚初夜,无论是丈夫还是丈夫的家人,都对床单格外执迷,不见血迹不罢休。随后就把女孩带去医院,检查处女膜。在医院的检查床上,塞尔玛对医生说“我和全世界都做过”,这或许是她的一种报复,她没有其他方式,只能通过脑中那自由地世界,想象出另外一种不受束缚的人生。做爱在那个社会里,被赋予了太多外在的诠释。 当一群人又其乐融融地来向埃杰提亲时,拉蕾再也忍不住了,她打翻礼物,朝着咖啡吐口水,看着令人解气。她不愿看着姐姐们一个个在婚礼上眼神空洞,因为她从那些画面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她代替她们去反抗,也是在为自己反抗。 客厅里的女人们,用“同谋”的身份,讨论着每个女孩贤惠能干。而每个女孩都要通过端茶送水表现出温柔贤淑,就像一个被雕琢精良的保姆一样,把自我的价值寄托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寄托于服饰男性和生儿育女中。 拉蕾想,“当同样的命运降临到埃杰身上的时候,她已经不做任何反抗。”但埃杰却在暗暗准备着另一场无声的反抗。我想起了帕慕克的《雪》中讨论了女性自杀率的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土耳其偏远乡村。女孩们无力反抗自己的命运,因为她们从小便不被教授任何生存技能,她们害怕独自去面对社会的浪潮和艰险,她们从一开始便被剥夺了反抗的能力,只能任由命运主宰,忍气吞声地过完一生,如果不想妥协,那死亡显得更为容易。 而只有年幼的拉蕾,不如姐姐们成熟,也自然地更无所畏惧。生存的困难、对未知的恐惧,都没有成为她屈服于命运的借口,她告诉开卡车的小伙子,她要去伊斯坦布尔。她不顾及遥远、不顾及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不顾及自己或许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她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冲向那迷人的未知,拥抱希望。 在那些绝望而空洞的姐妹中,只有拉蕾的眼神坚定、透彻、无所畏惧,让人仿佛能看到希望的光。而此时,伊斯坦布尔已经不是一个伟大的奥斯曼都城,而是自由的象征。 最后一个姐姐努尔出嫁前,同样的流程:量裁衣服、披上头纱。拉蕾暗中观察着这一切,还好她没有麻木。 面对这被决定的命运,五个姐妹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面对,索娜伊拒绝,塞尔玛服从,埃杰自杀,当轮到努尔时,终于在拉蕾的反抗精神下,暗流涌动。这大约代表了土耳其边远地区女性面对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 而在最后关头帮助他们逃离的卡车司机亚伦,是个同性恋,同性恋是穆斯林社会里的边缘群体,虽然人数不少,却因教义而被赋予不堪和肮脏的名义。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其善良的心,三番五次帮助拉蕾,而不像那衣冠楚楚的叔叔那般,道貌岸然。 拉蕾和努尔坐大巴前往伊斯坦布尔,看着窗外的那些空镜头,我眼前仿佛也重现了从阿玛斯拉沿着黑海坐大巴抵达伊斯坦布尔的那一天的情景。一路上,身边的土耳其女孩都在和我用翻译软件聊天,直到日落时分,我们停止“交谈”,眼巴巴地望着窗外的一轮红日,等待着两个小时后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伊斯坦布尔。堵车已经开始,车流浩荡,却阻挡不了我们那一刻对前方的无限向往。红日渐渐沉入海平面,天空由朱红过渡到黑夜。我没有在炫目的夕阳抵达伊斯坦布尔,但我永远记得那轮红日、那片海、那个可爱的女孩。 而当我在拘留所,看到两个女孩终于乘坐大巴来到伊斯坦布尔,夕阳的光把她们美丽的发丝染成了金黄,迎风飘扬。那个镜头,对我来说,就是自由。这虽然是属于人类的自由,但更多的,是属于女孩的自由,是属于不甘于服从命运、想要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坚强女孩们的宝贵自由。自由之外,一切都不那么重要,哪怕漂泊、哪怕艰险、哪怕恐惧。 我遇到过很多“不那么自由”的中东女孩,她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不然也不会学习英语,然后与我相遇。但她们却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时她们会羡慕地看着我电脑里的照片,听我说讲不完的故事。我深深知道,无论在我们社会,还是中东社会,女性的道路都非常非常不易。但没有人能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拉蕾就是我们的光,是希望,是自由。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野马》,下面请看前线囿于世俗的少女们渴求自由的评价了!
莫扎特仑苏:
尽管一切都像是被粉饰过的美好,但谁会愿意捅破这层糖纸呢?
心是孤独的猎手:
女权的话题,搭配上比较诙谐的故事,配乐也十分俏皮可爱,其实还是一部蛮有意思的电影。
盆满钵满赵+:
越压抑色彩越灿烂,想到佛罗里达乐园。真开心当自由意志驱使他们逃离的时候,他们是有可以依靠的地方的。
苍山古井空对月:
有反映现实的价值,但是有些主题先行,故事桥段、人物都是为主题服务,故事走向的设定感很强,五姐妹只有小女儿的形象比较鲜明,最先出嫁的两个女儿我都没分清谁是谁。
Prometheus:
影片摄影和姑娘的美与残酷的现实剧情间的反差呈现出一种讽刺感,伊斯坦布尔未必是天堂,但是逆来顺受肯定是地狱,奶奶那个人物还是挺具有复杂性的,是不是像杂糅版的处女之死和傲慢与偏见?
果树:
镜头语言的设计很纪实风,但打光却极尽浪漫与少女情怀,与片中被现实击碎的少女们相得益彰。青春愈美好,这个世界就愈显残酷,片尾城市终于在晨光中出现时,真的有看见希望的感觉。很棒的一次观影体验。
Pincent:
最大优点是,本是传统压迫人的沉重主题,却拍得有青春气息:关不住年轻的生命力,成长中的肉体与欲望,发生在“小”地域的矛盾冲突与解放,对自我命运和自由的掌握。家庭筑起的牢笼,反过来又起到抵御的作用。
我略知她一二:
盛大的婚礼成全了少女的逃亡,这不是青春的终结而是生活的起点,脱缰的野马永远不可能被禁锢在牢笼里,她们的感情是彼此分离也不能磨灭的回忆。理想结局的背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种祭奠——祭奠若有似无的过去,祭奠美好生活的遗失。
Xavier-耐观影:
近年难得的佳作,通过五个姐妹对婚姻,爱情和自由的探讨:因爱情缔结婚姻的大姐,没有爱情只有婚姻的二姐,为逃避婚姻而放弃生命的三姐,拒绝婚姻奋起反抗的四姐以及丢弃婚姻选择自由的五妹,感觉她们所折射出的其实是整个女性世界的一种演变过程。
给艾德林的诗:
典型的中心有核心诉求野心表达而引发的故事,小妹的回溯画外音一开始,悬念也就没了,中途又数次打破这一叙事者的封闭,来追求“客观性”,风格化叙事还是更适合喊话而与故事基调格格不入,甚至比索菲亚·科波拉大小姐都还差点,五位少女选得好,青春灵动又可人,有些说服力。
RyanRyqn:
作为令人惊艳的处女作,野马如同它的名字,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基于发生在土耳其的女性主义故事,导演受到了大量法国电影的影响,特别是戈达尔新浪潮一派,让整个电影囿于女性自我突破前的桎梏,但在最后伊斯坦布尔的黄昏里,整部电影在绝美的画面下像解下马栓的野马冲破了所有。
子夜无人:
流言蜚语的杀伤力并非最可怕,而是她们先被“丑闻”攻陷、然后再一一安排出嫁,这种一气呵成的仪式感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罐头,冰冷无情又既成秩序。当其中真的有残次品诞生,就像这婚礼的尽头,有人通往的却是葬礼。和《海街日记》有个同样的问题是拍得太讨巧,青春少女们姣好的面庞和酮体在柔光中反复被摩挲,有种难以言喻的谄媚在其中。结尾的逃亡戏也不够有力,温柔有余但缺乏柔中带刚的坚韧气场。
Polaris.J:
触动!!很爱这个剧本!肯定是本届最喜欢的。 “我跟全世界都做过” “因为我和别人说自己是处女,他们都不相信” 新婚之夜必须要把带血的床单给家人检查。 五个美丽烂漫的女孩子 ,只是因为和男孩子玩闹,连学都不能去上,被逼迫被安排被囚禁…从最小的拉蕾的视角出发,引出四个姐姐的不同命运,并展现土耳其女性枷锁的现状,在这样落后的国度的女性真的生不如死… 老三的死突然却平静。 青春、活力、自由和传统、宗教、父权的碰撞。很开心两个女孩能逃出去。 拍的没有特别残酷,所以还是很舒服。什么都没有太过,一部平淡的好片。确实是只有女性导演能拍出来 因为看性教育的书烧着了一锅东西,一场婚礼有人欢喜有人忧,“那是我们五个姐妹最后一次聚在一起” 就做一批拒绝被驯服的脱缰的野马,奔向自由和文明吧!
Hethang:
看着看着眼泪突然掉下来,原本没了解内容以为会是少女的青春实录片,结果居然是充满了无声反抗的女性成长片。作为导演处女作却几乎不可见青涩的痕迹,用一个家庭中女孩们各自的经历与遭遇深入反应了某种让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女性生存困境,皮开肉绽毫不留情地对土耳其女性“生来就是男人的赘物而不可反抗自己命运”的落后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仿佛是往那些守旧的迂腐之人脸上打响的清脆耳光,让观众忽然惊醒,赞叹不已。
虽然影片在具体情节上似乎也有一些过于理想化或者极端化的处理,但这在那些传递了千百年的错误文化面前,又算得上什么呢?女人不是你们豢养在家中任你骑任你摆布的驯马,而是应该驰骋在广阔平原上的野马。这野马不是你狭隘眼里那个脱了缰到处惹是生非的野马,而是那些用自己一对马蹄走遍天下的汗血宝马。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5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什么是全世界?学校?海边?伊斯坦布尔?
NO。
当5个女孩和1个老女人面对一匹至高无上的成年野马时,这匹成年野马就是全世界。
塞尔玛:
00:12:23左右,叔叔带着5个女孩体检回来:叔叔的表情、奶奶的行为,都暗示了塞尔玛被侵犯过。
叔叔的表情不用说了,大家都能感觉出来。
奶奶的行为也很明显,她只看了叔叔放在最上面的那张报告,应该就是塞尔玛的,其他人的她看都没看。看完最上面一张,奶奶直接跑到后面去拥抱塞尔玛。
导演用这一段告诉我们,此时只有塞尔玛是受害者。
塞尔玛被拥抱时跟奶奶说的话耐人寻味:“去医生那也是白去,都跟你说过了。”
奶奶的话也是无助无奈又欣慰:“若不能保证你们的贞洁,你们以后将永远无法结婚。”她说的是保证,不是保住。什么是保证?贞洁报告就是保证,处女膜还在就是保证。给谁保证?给未来的夫家。虽然保证不代表保住。不过在野马叔叔面前,也只能欣慰了——至少还有保证书,至少处女膜还在,至少还可以蒙蔽未来夫家。
之后塞尔玛新婚夜没出血,再次被检查贞洁。她跟医生提到“应该是跟某个人做过”,这某个人就是指叔叔。另外她说的全世界,我的理解就是指叔叔。可不是嘛,叔叔就是她们的全世界。她们永远逃不出叔叔的手掌心。
医生说“你处女膜还在”,塞尔玛惊讶道“怎么可能”。说明塞尔玛确如医生所说,可能要到生小孩才会破,被叔叔侵犯,跟老公做爱,处女膜都不会破。
塞尔玛在谈婚论嫁前后,在婚礼上挨杯喝残酒等一系列表现,都是无助的忧郁。
埃杰:
00:56:07左右,拉蕾被灯光刺的睁眼,看见叔叔悄悄开门进房间,走向房间门正对面的那个床铺——在隔墙外,之后解裤带的声音,女孩的呻吟,都说明了叔叔在塞尔玛走后开始对某个女孩下手。
哪个女孩呢?当然是老三埃杰!
首先,从后面埃杰的表现,一直到自杀,都显而易见。
其次,房间及床铺的布局也印证了这一点。
00:59:35左右开始往后,即埃杰在车上搞过的那男孩带朋友来找埃杰这一段,可以印证出三个女孩的床铺和房间布局:拉蕾靠窗,努尔靠隔墙,她俩都是在隔墙里间。隔墙外间则是埃杰的床铺,正对着房间门。
另外,埃杰被拉蕾从黑暗的隔墙外间拖到里间,埃杰看了窗下后没有回到自己的床铺,而是躺在了努尔的床上。之后奶奶上楼,拉蕾和努尔赶紧上床假装睡觉,埃杰都没有走。她是不是害怕叔叔再去墙外自己的床铺?
努尔:
01:12:02拉蕾被吵醒,这次看见叔叔从隔墙里间往外走——上次侵犯埃杰是在隔墙外,这次明显是从隔墙内自己和努尔的房间往外走,然后开门出去。
随后奶奶说的话引起拉蕾的注意,以致于拉蕾直接下楼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忽略了努尔。
等到她回来,发现努尔在擦被子。是红色的被子,不是床单。
显然,老四努尔是被猥亵了,应该没有发生性关系。可能就是看着努尔自慰而已,否则拉蕾会被吵醒的。不过,拉蕾毕竟是个孩子,睡眠应该没有那么警觉。睡梦中是否每次都被叔叔吵醒也说不准。
幸存者只有Sonay、拉蕾。
Sonay性格外向、倔强而坚定,她在相亲时大声尖叫,在爱情方面敢作敢为,都是性格的表现。叔叔应该是不敢下手。
拉蕾则是太小,性格跟Sonay也很相似。
另外,00:53:46左右,有一段台词像是野马的声音:
中文字幕是这样说的:我躺在地上,对我母亲的下体一览无余,然后她开始小心翼翼走路。我对她说妈妈别这样,天堂的味道就是从那里来的。
英文字幕是这样的:I used to kiss the soles of my mum's feet. She made a fuss about it. I said, "Mum,don't pull your feet away. That's the fragrance of paradise." 大意是野马亲吻妈妈的脚底。
平淡无奇的剧情,却出乎意料的好看,属于那种不文艺的好看。没有太多的深度,没有太多的道理和批判,也没有导演在影片里面刻意展示痕迹,就是这么一个好看的故事平白不加修饰地讲个你听,演给你看,顺畅而优。
自由主义的花朵,柔弱但坚强。耀眼夺目的蓝
青春满园关不住,二朵萝莉出墙来。
看着奶奶的所作所为,觉得很有感触,她一方面在爱着并且保护着这些孩子,另一方面却是更强硬地禁锢着她们。这就是关系的复杂性。现实中也是如此。
我和全世界都做过,但我的处女膜没有破。
好牛逼的片子!黑海之滨的土耳其北部小镇,五位怒放的美丽少女对抗着愚昧,青春洋溢无限美好 #伊斯坦布尔夜色中的博斯普鲁斯大桥和少女们都美得难以言喻# 想到我大天朝报送的《肿瘤君》会在最佳外语片奖项交锋《野马》那酸爽真是#露多大脸现多大眼#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心疼的电影,我们看到小女孩们一次次翻过高墙,去追寻外面的世界。我们看到刻板的、泯灭人性的传统压榨着年轻美好的生命,显得那样可笑和愚蠢。这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影片,充满让人心疼的生命力
科隆事件发生后看这个简直是讽刺,无法评分
导演不愧是是La Fémis毕业的,好好的土耳其少女故事硬生生拍成了法国电影,镜头节奏剧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除了被绑架的土耳其女性道德观以外,没有什么原创的东西。还有这大概是我近期看得最吵的电影了。
导演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但从叙事的层面上还是蛮燃的,高潮的处理很好莱坞化,小女生被保守的宗教压迫失去自由,煽动性和感染力都很强,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喜欢的那种重叙事、带有地域性、主题还很尖锐的类型,女导演拍的很细腻,可惜没什么辨识度,如果导演风格更强点这片子就了不得了。★★★☆
与这个荒谬而寒冷的世界开战,用荒谬却炽热的方式。手持摄影,自然光线,一种粗砺的美感。
这些美好的女孩,究竟要毁灭给谁看?(ps,豆瓣标记1000~)
颤抖的欲望,鲜活的肉体
动人、细腻,出乎意料地好。La Femis出身技法上难免和法国电影比较亲近,但用来表现这个主题,却恰好增添了一份自由的气息。
少女逃婚记。伊斯坦布尔的晨光太美了。我一直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有些鸟儿的羽毛太光鲜,笼子关不住它们。」拉蕾就是这样的一个小鸟,一匹野马。
被禁锢的欲望终冲出了牢笼,手持摄影看得我心旌荡漾;强大如凯末尔也难以改变某些宗教长时间以来的累积,大城市和小村庄之间的理念差距犹如天堑,仔细想想土耳其和中国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是两国现任首脑上台后就更有意思了。
安纳托利亚的《处女自杀》。尽管没啥新意,且最后一段为了增添戏剧冲突而安排的犯罪元素过于刻意突兀,但手持成功捕捉到最细腻动人的时刻,作为处女作来说很不错,同为La Fémis毕业导演作品,比去年的《派对女孩》好多了。
叔叔是变态啊,这么多人没看出来,侵犯老三、老四很明显了,在此之前他一直侵犯老二,强有力证据:电影18分处,叔叔去刷地上男孩子向索娜伊求爱的涂鸦。大全景,画外音是:索娜伊你只属于我。更细致的论证可以去看石板裁花的影评。
最后两个勇敢逃家的女孩,就像拒绝被驯服的野马。——女性导演拍的女性电影,讲述土耳其世俗对女性的桎梏。有亮点但没新意,好几个地方看得味同嚼蜡(导演是把演员当提线木偶吧)...
黑海日记。如果联想到同是无父无母,镰仓的海街日记四姐妹,在相似的柔光自然美和大腿白花花背后,她们的命运抛物线居然是如此不同。这样一部电影,发生在世俗化的土耳其,且是一个中产家庭面目但又受落后宗教观念胁迫,引发了不少猜想。葡萄架子的场景很不错,牢笼反过来抵御叔叔的捕获,也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