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由六个独立的、短小精悍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结构都十分紧张。情节的高潮是在猝不及防之下突然降临的。电影从一位漂亮的模特登机开始,美女模特在登上飞机后遇到风度翩翩的乐评家,他们提到都认识的加百列·帕斯特纳克,然后附近的人纷纷响应,他们都认识。居然全机舱的乘客都认识帕斯特纳克,都得罪过他。有个乘客说听闻帕斯特纳克最近成了飞机师,飞机爆炸了。帕斯特纳克癫狂的复仇行动和后面五个复仇小故事一样,都是突如其来。每一则故事都带有黑色喜剧的类型色彩。
《荒蛮故事》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在富二代撞了人之后想要冲出去承认自己是凶手的和最后一个故事里新郎和新娘在吵闹后新郎向新娘伸手邀舞的片段。很多网友说最后一个故事的结局是新郎和新娘带着仇恨过一辈子,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新郎原谅了新娘出轨的行为,真的是很爱新娘吧,新娘也当然在把手递过去的瞬间,接受了新郎的,当然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不一样,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见。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五部入围电影中,《荒蛮故事》大概是观影体验最好的一部。它由六个独立的短篇故事组成,每一则故事都带有黑色喜剧的类型色彩,简单、直接、粗暴,故事性强但并不直遂,峰回路转且出乎意料。它们既像是媒体上的社会新闻,又像高度压缩的戏剧性冲突事件。 在许多中国影迷看来,《荒蛮故事》就是更为精彩刺激的《天注定》,里头有官逼民反,有痛陈体制之弊,也有蝼蚁相争,可笑可悲可叹。不过,我觉得它也像2009年罗马尼亚的《黄金时代的故事》,这部短篇故事集由几个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合力完成,用以讽刺那个国家的黑暗荒唐岁月。《荒蛮故事》结构相似,但它由一个导演独立完成。我以为,电影不同段落之间,会有一些穿插关联的线索,结果没有。我一度觉得,车子有可能成为一个巧合命题,结果也不是。这种故事架构会带来一些好处,观众看下来很轻松,看完一个,迫不及待的,还期待下一个,但打了鸡血的快意恩仇,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缺乏内在的统一结构,作为一部完整的电影,我们太容易在里头分出优劣高下。更有甚者,看到最后,你可能已经把其中的某个段落忘在了脑后。 对想要批判的社会现实,《荒蛮故事》并不避讳—从片名就可见一斑。开头出字幕的国家地理PPT,更是直观的动物世界隐喻,一个飞禽走兽的当代寓言(《天注定》也有类似的动物符号意象)。打从带有热场性质的飞机段落开始,电影已经说明了问题症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受牵连的,但实际上,每个人在现实中又充当了加害者。从女乘客、工程师到管家,他们都表现出了一些获利的本能。最后,总有一个人会忍无可忍,跑出来解决问题,哪怕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这种苦大仇深的故事题材,可以一本正经地拍,像《天注定》,穿插传统曲艺跟戏中戏,营造悲天悯人的氛围效果。也可以像《荒蛮故事》和《黄金时代的故事》做的,表面放松,把悲剧搞成黑色荒诞喜剧。此外,还有一种最难的,像库斯图里卡那样,忘乎所以的癫狂嬉闹,结果还能把喜剧拍出忧伤。 《荒蛮故事》的几个段落,大多可以找出相似的电影蓝本。譬如公路恶斗,俨然就是斯皮尔伯格的处子作《决斗》。“最正常”的小炸弹一段,它不断累积负面情绪,像乔·舒马赫《城市英雄》的缩小版。富家子弟撞人事件,完全就是2013年柏林金熊奖影片《孩童姿势》的变形记,尤其是孬货儿子哭起鼻子来,简直一模一样。最后的疯狂婚礼,很多人直言,它根本就是出现在《消失的爱人》起飞前的安全须知录像。这一方面说明了当代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趋同一体,如贫富分化所导致的普遍歧视、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谎言骗局,人们戾气重,压力无处排遣。另一方面,大概也说明了人类身上的动物劣根性,排他利己,弱肉强食。 我最喜欢公路恶斗一段,它在电影情绪上,最容易让人有代入感。熟悉的开场离我们最近,惨烈的结局又离我们最远。在城市里,无论你是自己开车还是打的士,司机们随时都可以破口大骂,处于火山即将爆发的危险状态。但谁会想到,这样的口角之争,竟会落得个鱼死网破,还变成了警察们的搞笑段子。 到了停车,故事又来到工程师身上。我一度觉得,那个生日快乐的结尾,像是个自由的幻梦,抗争成功得好不真实。文青们最爱狗血婚礼,在他们看来,幸福神圣的婚礼现场,新郎新娘吵架、大打出手,还呕吐溅血,满地狼藉,人生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在《荒蛮故事》里,导演把事情讲得比较透,令人啼笑皆非。好在,他也没有假慈悲,用宗教、道德或者心灵鸡汤来感化世人—尽管结尾的狂吻,还是会让人想起保罗·费里尼的《宽恕就是爱》,“我以为只要证明你是错的,我就变对了,其实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我以为你若因所犯的罪过而受罚,我就会觉得好受些,但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但事实上,看完这部电影,比起相信爱,更多人会怀疑爱。 受限于碎片化的叙事形式(即便多数碎片完整又精彩),我会更希望看到,《荒蛮故事》能拼成一块完整的甲壳,上面有纹路,有裂痕,有刻画的文字,有描好的小人儿,借助这些天然或人工的图案,它在占卜着这个国家和人类社会的生死命运。《荒蛮故事》未必要像经典三段式电影那样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如果有一些散落其间的呼应点缀,或许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一片遥远的大陆,上面立了一块牌子,写着几个大字:欢迎来到阿根廷。【刊发于《北京青年报》 http://muweier.baijia.baidu.com/article/52258】
善恶若悬崖,道德止于蛮荒 ——看《荒蛮故事》 文/空语因明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道德咒语如是道。 《荒蛮故事》讲述了六个独自围绕复仇主题而展开的故事,其中充斥着冷漠,愤恨,鄙夷,压抑,狭隘和偏执。若要从这些故事获取什么训诫的话,那么就是起始陈列的那句话,无非就是去恶扬善之类的,咒语般的道德。那句训诫给出某种暗示——或以这种暗示为前提——善与恶之间是清浊分明的,只要内心能够净意向善,那么就能获得抛弃恶的觉悟。三岁小孩由于太纯真,以致还不会相信这种论调。 要从这些故事去获得什么道德训诫,应该是一厢情愿的愚弄。《荒蛮故事》客观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更明智的嘲弄或诚恳的娱乐:诸诫退让,须来观看与狂笑。众善与众恶并非俨然两立,而是矛盾地纠缠着。该影片的名字本身即是一种反讽:所谓“荒蛮”故事实际上并不属于荒野,而是发生在社会之中,渗着社会的血印。这种反讽不是在贬低人性,而是在传达那太人性,那太恶又太善的事情。众善与众恶的根源通过这种反讽被放置在自然(荒野)与社会(文明)的二元论中得到领会。 【善恶之众相】 《蛮荒故事》中的六个故事是贴着“黑色幽默”标签的悲喜剧。它们是悲剧的,因为仇恨萦绕着;但又由于它们发生的动因太微不足道了,而使得它们成为喜剧的。其中每个导致悲剧发生的仇恨,其原因都能够通过虔诚的道德考虑而避免——但它们没有被避免。 第一个故事——“帕斯特纳克”——名为帕斯特纳克的男子设法把所有他仇恨的人骗到同一架飞机上,并载着他们撞向他所仇恨的父母,与他们同归于尽。按照道德观点,这个男子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但我们也可以从他的遭遇中看到他人的冷漠,他父母对他的冷漠造就了他这个有缺陷的人,而其他人则破坏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陷入了绝望。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仇恨中,任何道德意义的责备都会无济于事。另一方面,作为观看者的人们也是冷漠的,因为这个故事对观众的震撼并不在于对帕斯特纳克之个人悲剧的同情,而在于他的复仇计划之精密或完美——他用一次行动杀死了几乎所有待他有直接仇恨的人。复仇很难达到如此的畅快——与复仇的不道德形成对比,构成了仇恨之黑色幽默的本质方面。 第二个故事——“老鼠”——某个女服务员被唆使用老鼠药去毒死那个害她家破人亡的中年男子,却难以避免地导致了她不期望的事情发生。面对那个仇恨似海的可恶之人,这个故事中的女服务员所表现出来的扭捏与第一个故事中的睚眦必报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主要是由于这个女服务员陷入了所谓的道德考量或律法担忧。由此所导致的复仇之反差是第一个故事中复仇的快感和第二个故事中复仇之拙劣。大概是奴隶般的道德让复仇缺乏力量,而缺乏力量的复仇会划落成可笑的怨恨。但是,在这里,如果道德训诫阻碍了复仇,那么会增加道德的荣耀吗?会增加法律的正义感吗?当然不会!如果复仇在这里没有发生,那么只会让道德显得更加卑鄙。因为道德不仅没有惩罚这个恶人,甚至没有阻止这个恶人继续作恶。事实上,在这个黑色幽默的故事里,可笑的不是人,而是道德或善的法则。 第三个故事——“地狱之路”——城里人与乡下人在路上驾车相遇并无礼地互相发泄愤恨,直到仇恨升级,两个人同归于尽。如果这两人中的任何一个能够谨记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谦让道德,那么这个可笑的悲剧大概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的复仇是短暂的激动导致的,而这激动又指向人在不同文明程度——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偏见。乡村社会往往被认为文明程度不如城市社会,前者缺乏后者那种严密的道德规则。根据这种偏见,乡村社会更接近荒蛮社会,而城市社会符合标准的文明社会。以这个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来看,那种偏见所设立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是肤浅的自以为是。人类社会的荒蛮与文明并非那么截然不同:城市社会所设立的道德标准只是用来自我保护的伪善,它深深地包裹着本质上的荒蛮;一旦其中人不再有伪善的必要,那么其中人可能会比荒蛮更加荒蛮。 第四个故事——“小炸弹”——某个爆破工程师不满城市车辆管理部门的蛮横拖车罚款行为,在抗议无果之后,策划了一场针对车辆管理部门的爆炸。在这个故事中,复仇的对象不再指向个人,而是指向某种不适当的社会管理。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如果遇到如此荒谬的社会管理,大概要么在抗议之后忍耐要么直接忍耐。维持社会稳定而放弃个人多余的需求,这是文明道德对市民的要求。毕竟,“个人的疯狂是反常,而集体或国家的疯狂就是规则”(《善恶的彼岸》156)。所谓文明的社会常常以集体利益为理由去粉饰荒蛮的规则,当然,这时候它们已经成了文明的规则。复仇,在该故事中成为试图炸碎社会规则的冲动——对于社会管理者而言,这行为“显然是报复社会”=恶;而对于广受那种社会管理之压抑的人来说,这却是解放的契机=善。面对这种矛盾,不知三岁小孩儿该如何从中判断善或恶。 第五个故事——“钞票”——某富豪用钱去帮助儿子逃脱法律制裁。该故事转向了复仇的反面:避免复仇——法律的复仇即法律的正义。这里遭遇黑色幽默的是法律,它试图通过复仇去克制罪恶从而趋于平衡,但总有权势试图逃避法律的复仇。当法律自以为是地以为完成了它的复仇,权势人物却在暗自嘲笑它。 第六个故事——“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某新娘在结婚典礼时发现她的新郎背着她偷情,于是变得疯狂乱搞,宣告对新婚丈夫进行持久至死亡的报复计划;而新郎在短暂的惊慌之后,变得冷酷,似乎铁了心要和自己的新婚妻子展开复仇竞赛。有言道,“不幸的婚姻不是由于缺乏爱情,而是缺乏友情”。相互仇恨的夫妻成为困在一起的敌人。复仇在这种情况中失去了它的畅快,成为矛盾般的自我伤害。(注:一些人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有异议,认为这个故事的结果是爱,或许导演也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表达一种对复仇的和解。可能是由于我对爱的理解过于理念化了,所以不会采信这种对爱恨交织辨证的现实理解。即便这个故事真的是在和解,我们看到的也不是单纯的和解,而仍然是矛盾般的自我伤害。所以此文对结局作了悬置,只使用模糊的表述对结局置之不理。) 在分析过《荒蛮故事》的六个故事之后,可以发现它们并非那么零散地围绕复仇这个主题展开,而是可以构成相互关联的序列。在第一故事中,复仇是那么畅快和令人惊呼;在第二个故事中,复仇虽没那么惊艳,但还是相当畅快;第三和第四个故事中,复仇则显得压抑,善恶在其中不那么分明了;第五和第六个故事,则把复仇的黑色幽默推向了更加难以捉摸的处境。在这六个故事构成的序列中,复仇从清晰转向了模糊,而善恶越发纠缠在一起了。 【三岁知德:善恶之源】 《荒蛮故事》中的六个复仇故事组成的序列构成了对通常所谓道德的反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所暗示的善与恶的分离——“克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疏诸恶之源”——是不成立的,因为善恶往往如《荒蛮故事》所表现的那样互相纠缠着,而不是辟疏显明的。克己不怨,或许能够解决《荒蛮故事》中故事三和故事四的情况,但对于其他几个故事的情况而言,难以达到合适的道德结果。那些扬善抑恶的道德规则并非难以领会——三岁小孩儿都知道——只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而已。完全按照所谓的道德规则所营造的社会,或许并非人间天堂,而可能是人间炼狱。这个文明的社会发明了善,却用人性的恶去定义了它。
拖车爆破那段儿结尾的温馨-1星
年度撕逼大戏,颁奖季最好也最好看的外语片之一。丛林心态下,所有的人都是animal,所有的故事都是蛮荒故事。精彩翻转,虽癫狂,细思却并不意外,生活实际的样子,远比这荒谬得多。某种意义上,<消失的爱人>是喜剧,<蛮荒故事>却是悲剧。因为前者是刻意的虚无,后者是真实残酷的白描。
把新闻故事拍成电影到底有什么意思啦?只喜欢两个司机斗狠那段……婚礼也马马虎虎吧……其它都很无聊。
这是迄今为止天蝎座人士在银幕上最大规模的集体展现。
同样展现社会暴戾情绪的阿根廷版《天注定》,但要比后者艺术、幽默和高级很多。可以从中胡乱联想到马航、反拆迁、药家鑫、T3爆炸、深圳车祸顶包,外带一个巴尔干谅解式的合家欢结局。
看得爽爆了!为什么要忍耐假装?为什么要粉饰太平?为什么要扮演文明?爆发啊!撕扯啊!杀戮啊!玉石俱焚啊!鱼死网破啊!同归于尽啊!
客机坠毁背后有何惊天秘密?厨娘为何对顾客起了杀机?荒郊野外两车爆炸烧焦尸体怎会纠缠一起?爆破工程师炸毁拖车公司是有预谋还是耍脾气?顶包案背后是何种金钱利益?新郎新娘婚礼现场反目成仇与神秘女子又有何关系?请收看人间自保指南:《别刻薄 别冲动 别装逼 别较真 别贪婪 别约炮》
主竞赛黑马,阿根廷天注定,看过的都叫好。六个因仇生暴的小故事,每个都张力十足,戛纳巴赞厅里大笑不断。除了天注定,还有拉美版无人区、全民目击等等,差不多的故事,明显人家拍得更劲道。经典配乐、独特角度的运镜也很风格化。不知评委之一的贾樟柯看了作何感想?
拉美人民多奇志,拉美导演有邪活。年度最值得期待、最超出预期的荒诞喜剧,劲爆黑色邪典幽默调侃社会弊端人生百态,猛打鸡血笑中带泪。视觉语言极其娴熟。喜剧版《六个道德故事》。《断背山》《通天塔》配乐师桑托拉亚拉美风情吉他电子音乐燃爆全场。
本年度最惊喜的一部喜剧片。6个故事罗列在一起,不拥挤不仓促,每个独立都有各自独立的笑点,整个集合在一起就像一头猎豹一样,用冷冷的双眼观望这个社会。还有每个故事的镜头,场景运动都相对独立,具有新意。非常的阿莫多瓦和鞋拔子昆丁。
人生的大喜大悲实在是太TM刺激了。8.7
一般,质量参差不齐。盲目的好口碑太多,尤其是各种拿《天注定》说事,真是一个可笑的对比,非要找个比较的,之前有部《燃烧的棕榈》要比这片子好看得多,更有深度。
最后一个故事满分。
“跟你做的比起来,我那做的都不算什么” 魔性十足,荒诞满分。每个人都有过一闪而过的犯罪念头,这部片子把我们没敢做出来的那部分呈现出来,狠狠戳中我们的软肋。这个世界总是如此厌倦又可笑。“没人不希望恶有恶报,但又没人愿意脏了自己的手。”
人要有脾气。脾气发得不好就傻逼,发得好就牛逼。
始于荒诞,止于更荒诞。于我们,还是有很多共鸣的
除了ICBC植入广告外感觉可以满分,片头出字幕那段+全片配乐太牛逼了,bombita这段开始随着灯闪听到gustavo santaolalla标志的吉他声我激动到浑身打颤全面炸裂!喜欢台译片名,感觉抓到了精髓。阿根廷电影绝对西语世界的良心,想看的演员都看到了还这么充满正能量太开心!!!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是戛纳的全部意义。到戛纳不是为了访国内的四线明星,某种程度上也不仅是为了膜拜大师,因为大师在硬盘里也可以看。好的电影节应该更多给不知名的好电影及小国惊喜片提供展映平台。所以在我看来,《蛮荒故事》就是今年戛纳的唯一惊喜。
《天注定》与这一比除了形式之外皆落下风,虽然都是怒火中烧的爆发,前者一派阴郁充满戾气的基调,仿佛一切都是体制的错与人无关;而拉美人民告诉你个个文明人身体里都住着凶蛮野兽,用一场撕逼大戏结尾真是看得很爽。除了第一个故事很一般之外其它都相当惊喜。
这片和“天注定”的最大区别,就是我们只剩下填充胸臆的戾气、而阿根廷还保留着无政府主义的癫狂。同样是故事拼接,“四个月亮”导演该好好看看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