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是一块拼图,认识一个人越久越深,这幅图就越完整。但它始终无法看到全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迷,没必要一定看透,却总也看不完。
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也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1. 不断出现的放学的镜头。放学的镜头本身没有太多的含义,但是和英子相关的故事,在下半段的时候大多放生在放学后,所以放学的镜头主要就是告诉观众下课了,又要有新的故事放生了。
2. 电影里英子问他爹,小偷为什么要偷东西,他爸说因为小偷没有钱可也要吃东西。英子追问为什么小偷没有钱,她爹就不耐烦了说她小,说了也不懂;
英子在街上看到青年人被押赴刑场,问她妈妈,为什么好好的人要枪毙?她妈说准是犯了罪。英子追问犯了什么罪?她妈妈就打断了,还责怪她问东问西,还睡不睡了?!
问宋妈,小栓子为什么不读书,她的女儿为什么要给别的人家去养?宋妈说乡下人的生活苦,说了你也不懂。英子一脸茫然。
3. 英子和秀贞聊天之后,得知她的孩子叫小桂子。但跟妈妈和宋妈说起时,妈妈和宋妈都不知道小桂子他妈是谁;
英子在荒园子里捡球,看到小偷藏在荒草地上的茶盘和自鸣钟,后来认识了那个小偷。但是妈妈,爸爸和宋妈他们都不知道小偷是谁。
观众是以全视角来观影的,所以观众们对剧情都明明白白,贼就是英子在荒园里遇上那人呗。
但家里其他人还被蒙在鼓里,大费周章地猜测贼是谁?家里会不会被偷。妈妈担心家里被偷,提醒爸爸出门买个锁回来;宋妈看热闹不嫌事大,隔壁家被偷了她也无所谓。
4. 英子送别了妞儿和秀贞,她们母女两能够团聚,她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后来小偷被抓了,她又送别了小偷。她是无意的,但是因为她的行为间接导致小偷的行踪被暴露。
最后她送别了她爹。她爹在医院里因为肺结核病死了。
她爹死后,宋妈也离开了她们这个家。英子送别了一波又一波的人,那些曾经和她最亲近的人,像走过场一样走进她的人生,又悄然远离她的视线。
在这个过程中,英子慢慢变得成熟,知道人生无力也无常,唯有离别最真切。
所有她送别的人,可能今生都不相见,但她们确实长期存在,或者突然闯入过她的人生。而人生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送别罢了。
5. 电影里出现了三次出红差,差不多的镜头,都是犯人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
第一次小姑娘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情去看的。宋妈拉都拉不住。那些犯人倒也豪爽,坦率地接收了宿命,还让路旁看热闹的人喊个好呢;
第二次出的是好几个人。犯人们目光呆滞,步履沉重。年青的脸上有些许恐惧,也有木讷和无可奈何。英子回头看的画面反应出,人群人群人群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那种焦躁不安和恐惧。
就在犯人经过英子面前的刹那,英子的情绪安定下来了。犯人的脸上也终于出现了片刻的安宁和祥和,两张同样朝气蓬勃的脸上,在眼光相遇的刹那,似乎都带着同样好奇的笑意。
这时候的英子像魔法高深的僧人一样,安抚了那些紧张不安的灵魂。
第三次出红差则是贼被抓的时候。大人和小孩子们都去凑热闹,伸长了脖子朝那里张望。
唯有英子是往反方向跑的。画面外传来大爷的声音说,便衣警察埋伏了好几天终于逮到了那个贼的行踪!
英子问宋妈是怎么回事。好似大家都明白了怎么一回事,只有英子一个人不知道一样。
但蒙在鼓里的却是最清楚事情经过的人。
贼走过英子前面的时候,调皮地向紧张的英子眨了眨眼睛。那意思是说别紧张,死不了!
也有可能在说我弟成人了,我当哥哥的义务也就尽到了…
看热闹的人们气氛轻松活泼,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只有英子替犯人感到伤心,难过,不知所措。
她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也不知道那个贼哪里错了,因为她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
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一位上影厂厂长兼上影局局长拍摄了一部台湾人讲述在老北京的童年往事。有意思。上海国际电影节后天就要开幕了,本片也在展映片单之中,而去年去世的导演吴贻弓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人之一。《城南旧事》最近也因为短视频片段中“你是来拉屎的吧”名场面又重新火了一把,老电影焕发出了新生机,只是倘若只晓得去玩屎尿屁的梗,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小说和电影的情怀,那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了。B站版本的画质极为清晰,色彩看着非常舒适,透过三个悲剧结尾的故事折射出当年旧社会下老北京的一角,也是对逝去童年的一种怀旧与沉思,李叔同的《送别》与电影的表达也极为契合。沈洁饰演的林英子谁会不喜欢呢?那经典的歪头杀简直太可爱了。
自传式小说改编,讲述老北京人的故事。英子的童年是在风筝歌声驴打滚中度过的。英子喜欢把她当大人看的人,故事就穿插在其中。
大陆#300,成功认出张丰毅老师!(我的脸盲症有治愈的希望了么?)小萝莉真萌。三段式,微妙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暗流涌动,还有北大的校友。若以[童年往事]作比,本片还是生硬,无怪朱天文极为不喜欢,也正是侯孝贤所谓“大陆第四代第五代有太多的苦难”。片尾那个著名的7次叠化,不过那能叫红叶么!
很难想象文革后这么成熟的电影比芙蓉镇还要早出现一年。郑振瑶全身都是戏,小萝莉太漂亮了以至于张丰毅对她的每句话每个眼神都引来影院内一阵猥琐的怪笑。将来的事就是新家新朋友新学校。那过去的呢?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慢慢都会忘记的。抓学生。中产阶级旧中国。没有城墙的民国北京。
一个孩子眼中的种种离别,犀利而深邃。
当你开始有了牵挂,而别人却被时代洪流卷走,甚至都没能好好告别,这种酸楚和无奈穿透了银幕内外。“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我也分不清海跟天” 北京城南的市井生活娓娓道来,悲伤而明媚。张丰毅的小偷让人离不开眼神~ 记2020SIFF第一场,继《夺冠》相隔187天后再次走进影院。
驼铃叮当,不思量自难忘,娓娓道来每一秒悠远又绵长,那里才是再也没有的故乡……一曲长亭外古道边送别了童年,全程泪眼茫茫……@MOMA
看到张丰毅出来那一段,我童年的记忆回来了,这片子我小时候看过,只是记忆太过模糊,如今再度重温,看懂了更多的故事,依旧觉得好片子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反而经典每次拿来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还有电影里的小英子浑身满满都是戏,演的太棒了。
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中国版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FIRST青年影展展映】透过刚开始懂事的,好奇心旺盛的孩童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世态与人物。在天真无邪的眼光下,竟有丝丝缕缕的悲悯与哀怨。让人感慨与叹惋。比想象中还要好太多的片子,好到不像是中国大陆拍出来的。89年后更不可能拍出来了【原来《送别》那首歌的歌词是天之涯,海之角。而不是地之角
好悲伤的电影好悲伤的歌,刻下的满是时代的印记。
2009.7.14看过。非常经典,那张小朋友学骆驼咀嚼时的笑脸成了我童年的可爱女孩标准相。2020.6重看,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短片集,三个小故事勾勒出那个年代的人物和记忆碎片,讲得不急不躁,有些东西点到不说破,留下一点点唏嘘,而这种戛然而止没有解决没有交代,不正是记忆中很多时刻的真实状态么。细节丰富,每个人都好看了去了,小英子的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真是太可爱精致了。
吴贻弓代表作,告别童年的散文诗。1.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成长中无可避免的失去与分离,李叔同[送别]旋律贯穿始终。2.采用分段串珠式结构,融合留白、复沓、象征、反衬等古典手法。3.片头的驼铃水车及片尾的香山红叶。4.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我也分不清疯子和常人)。(8.8/10)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8/10。实景是看到的象,离愁是看不到的意,譬如秀珍思索缘分的目光摇向院落空景,表达爱情之深。家门口有意无意碰到的宋妈丈夫,结尾又是英子目送宋妈骑着驴离去,离别的意境在父亲病房叠化到香山红叶时达到高潮,每次悲剧都用静默手法积累情感的余味:西厢房里喂小油鸡、荡秋千和玩乐的笑声将不同时间的事件叠加在同一场景,天真烂漫的小桂子留不住,同看雨景的屋檐下她挂满泪珠告诉英子自己的身世,英子唯有长久的诧异与沉默,火车汽笛长啸叠化到卖报的噩耗和洁白病床上醒来的英子,悲剧就这么含蓄地淡化了,而被捕的小偷对英子眨眼的默契动作,此种的滋味只有躲在母亲身后落泪的英子能明。重复手法上石槽、放学后操场跑满孩子的镜头多次出现且拍摄位置、景别不变,表现琐碎生活的流逝。驼队铃声和夏天热得吐舌头的狗等细节都包含在情感真挚的氛围中。
看似儿童片,却是人间真情留无计,今宵别梦寒。小小年纪,却道尽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说不出的天真,却是人世复杂的情感。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英子教人最纯粹的天真善良,实在太美~~~8.5
英子一直在相信,也一直在道别,这些人来了又走,在她的心怀里泛起涟漪。上个时代的中国电影,还没有受到编剧的教条主义的浸染,讲故事各有各的真诚,不以结果为主导,不是为了什么,而是本来是什么,就像这部自然的电影,虽然生死离别,感伤不已,但仍是一份情感的真挚与美好。
中影史:结构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