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时会有几个问题不太懂,看了电视剧,get 到了。
小说细节太多,妥氏特别耐心描写一众"小人物",公爵生日会那章我跳过没读。
1-罗戈任和娜斯塔霞的关系
随着电视剧里的罗戈任一次次登场,我就越来越能明白这个"乡巴佬"对娜斯塔霞的感情:狂热、激情、野蛮、不受控制。 罗戈任一方面受他父亲压抑太严重,另一方面无法理解这个女人,不论是理智还是情感,所以他失控了…
而公爵说的娜斯塔霞深爱着罗戈任,细想确有可能,虽然她一直拒绝他、折磨他。娜斯塔霞非常聪慧,罗戈任在她面前就像一个小娃娃,她看穿了他。她会自毁也是因为太聪慧。她的行为乍看不可理喻,细想情有可原,深思带着疯劲儿。 她一边高呼自己是无辜的,一边又控诉自己是个bitch,在自我毁灭中获得乐趣。
2、公爵对娜斯塔霞的感情
看小说的时候,我对公爵、娜斯塔霞和阿格拉娅的三角关系比较迷茫,这跟陀氏写的细节太多有关(小说的魅力所在)。看电视剧就很清晰了。 公爵一开始爱上了娜斯塔霞,和她同居了一个月,期间他感受到她的自毁倾向,他仿佛被黑暗包围,陷入泥淖。娜斯塔霞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弹幕里有人说她“女魔头”,我觉得十分贴切。
相比于天真光明纯洁的阿格拉娅,娜斯塔霞代表生命中的至暗、深渊、疯狂、混乱,但这个女魔同时有被拯救的需求(也许是不自觉的),这是她身上最矛盾的地方——就好像一艘海上的沉船,罗戈任、公爵,甚至阿格拉娅都被卷了进去。
3、公爵这个人物
看小说的时候,我好像看着公爵被车轮活生生碾碎,我有种失去理智的感觉——难道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这样吗? 面对每一个人的丑恶,他就像和孩子相处一样,睁大眼睛去理解他们(他轻易就能理解),然后原谅他们。 弹幕里有人说他“小基督”,真是贴切。
电视剧里就轻松多了,公爵还是那个公爵,但世界多美好! 好几次,公爵回忆起在瑞士养病的日子,想要回去,离开这里的人们。然而,阿格拉娅一方代表的光明灿烂的世界呼唤着他,连带着罗戈任一方代表的黑暗世界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可怕不可救药了。
作为观众,我就看这个小基督一颗孤独的心在那个世界停留一遭,为他高兴,为他叹息。
4、阿格拉娅的不幸
阿格拉娅就是个普通的女人爱上了一个男人。一系列操作非常可爱。 公爵第一次看到娜斯塔霞的照片说“如果心善良就还有救”。,然而娜斯塔霞终于没忍住,出于被阿格拉娅侮辱的愤怒(被自身夸大的、病态的愤怒)报复伤害了对方,伤害了公爵,伤害了自己,伤害了罗戈任。娜斯塔霞就像一艘巨大的沉船,无法自控地把和她最亲近的人拖下水。 我最同情的是阿格拉娅,她对自己的命运完全是未知的。
5、罗戈任对娜斯塔霞的感情
罗戈任非常爱娜斯塔霞。 他回想起她打了那个军官一鞭子,还忍不住为她大笑喝彩。他爱她性格的强烈,但他掌控不住她,最后卷入她的自毁情绪里,不能跳出来看出她已经不正常。从娜斯塔霞后来对罗戈任的态度(“罗戈任你走开。我要和公爵结婚了。”),我有些肯定娜斯塔霞把他当自己人,把他看的非常重要,但她把他看成什么呢? 如果公爵真的和阿格拉娅结婚,她会和罗戈任幸福吗?
我觉得,她劝婚的这一举动,并不是阿格拉娅说的出于自大,而是想要祝福阿格拉娅和公爵,并反过来被他们祝福。 (就和得了肺痨的男孩一样) 如果事谐,她就能重获对光明的信任和信念。
主人公梅什金原本是一个落魄的贵族,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双亡,父亲的至交收留了他。梅什金患有严重的癫痫,在俄国治疗多年没有效果,经多方打听,养父最后把他送往瑞士。20出头时被家人送去瑞士治疗了很长时间,在瑞士时梅什金公爵行动不便,一直与书籍和儿童为伴,这可能是他思维模式,办事逻辑形成的底层原因,梅什金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傻子,他的不谙世俗、纯真无邪,他将近而立之年,还不通事务,认识他的人,对他的态度不是尊重理解,而是慢待和轻视,单纯和善良不能被存活于世,莫言曾说过:“人品越好,朋友越少,人越踏实,混的越差,心越善良,苦难越多,做的越对,活的越累。
娜斯塔霞自小就受尽磨难。父母双亡后她被地主托茨基收养。亭亭玉立的她没能逃过托茨基的魔掌,沦为被包养的金丝雀。没多久,托茨基移情别恋,又看上了叶潘钦将军的大女儿。为了甩掉娜斯塔霞,托茨基精心谋划,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将娜斯塔霞“转让”给叶潘钦将军的秘书加尼亚,只要加尼亚明媒正娶娜斯塔霞,就可以得到七万五千卢布,一心想要发财的加尼亚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慧黠的娜斯塔霞在生日会上正面刚,摘下珠宝还给叶潘钦将军,当场宣布和托茨基解除情人关系,净身出户。 罗果仁是在开往彼得堡的火车上,认识了梅什金的。当时,罗果仁正狂热地追求一娜斯塔霞他把娜斯塔霞的照片拿出来分享,大家都惊讶于娜斯塔霞的美艳。罗果仁出价十万卢布要“买断”娜斯塔霞。虽有梅什金的求婚,但娜斯塔霞选择了一条看似容易的路,她将罗果仁给的十万元扔进火炉,让加尼亚火中取钱,羞辱那些曾经轻贱她的人,然后跟随罗果仁跳上马车,也许是因为梅诗金的求婚,让娜斯塔霞内心摇摆,多次逃跑。后被花花公子罗果仁所杀
娜斯塔霞烧钱让我想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除梅什金公爵,其他角色说不了几句话就开始吼叫。阿格拉娅是傲娇女子。剧情理解没问题,感觉到了巨大的文化隔阂,我不知道无神论长大的观众是不是都像我这样。所以我一直对翻译的外国名著敬而远之,很尊敬这样伟大的作品,但是不敢读,每次读这样的小说时都会觉得很难读。只能只敢看看电视剧改编。
看完《白痴》之后立刻就看了2003版《白痴》的电视剧。叶普盖尼·米罗诺夫演的公爵完全是公爵本人。娜斯塔霞的模样也真的活脱脱像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一样,太震撼了。《白痴》的小说从小说的层面来讲是有很多问题的。老陀的书虽然都是经典而且直到21世纪依然荡气回肠,但是经历了20世纪电影蓬勃发展的影响,今日的读者比昔日更挑剔,对“故事”的结构意识更加鲜明,稍微有哪里疲软或者节奏不对味都能够被敏锐地察觉出来(虽然他们未必有这个自觉),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因为是名著就对它的一切都奉为至尊。以我个人而言,正是因为《白痴》才使我感慨:哦老陀他还是个人类啊。老陀的小说技巧可以说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达到了巅峰。
《白痴》第一部到娜斯塔霞生日晚会为止非常紧凑、精彩,经典,毋庸置喙。但是第二部往后明显显得疲软。我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才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公爵去别墅度暑这一段的某些剧情的用意是什么。以公爵和阿格拉雅的感情关系为主线,设置了别有用心的加普里拉和虚无主义少年这两个反对派,阿格拉雅的求婚者公爵。娜斯塔霞为了让公爵和阿格拉雅结婚处处干预婚约者,等等。但是在这个颇有狗血意味的、明显会非常好看的人物设计上,却莫名其妙地写了什么,虚无主义少年的自杀自白啊(写了好几页!电视剧里幸亏给改短了),将军偷钱啊,将军气得离家出走啊,将军死了啊。这些存在意义不明的段落偏偏挤在了公爵和阿格拉雅/娜斯塔霞三人感情冲突到最激烈的部分,令人莫名其妙。公爵上阿格拉雅家参加私下聚会那一场,可以说是高潮的戏,紧随其后是阿格拉雅和娜斯塔霞的摊牌。两场戏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联,之后又忽然间插入将军的故事,还有始有终地讲了个遍。我都不想再说下去的。
公爵、罗戈仁、娜斯塔霞在外省莫斯科的这一段重要的日子,原本应该给与单独的段落,直截了当地描写出来,却全部在人物的回忆和台词中表达出来了。到了,人们,其实就是我,也不知道公爵和娜斯塔霞在那同居的一个月里发生了什么,他跟罗戈仁又怎样发展了奇妙的友谊甚至到了交换十字架的地步。是的,我脑子里在脑补、在幻想。但是……你倒是给我写出来啊!
有些读者说“阿格拉雅讨人厌”真的是很过分。这要怪陀爷对她的心理描写不充分。这种傲娇,跟自己对着干的女人,他在《卡兄弟》里面描写丽扎和卡捷琳娜就要高明得多。另一方面,也不不要把阿格拉雅视为讨厌愚蠢的小姐,她对娜斯塔霞当面的指责,辛辣而充满智慧。甚至可以说,只有她有资格说出这样的指责。公爵为人太过厚道,罗戈仁被她折磨到早得了脑髓炎,而她的那些跟班和垂涎她美色的男人们谁也不会去考虑“这是个怎样的女人”。这一段交锋十分精彩,甚至说大快人心。
这么好的阿格拉雅,公爵又是这样地像个初恋的少年一样喜欢她,甚至喜欢到了一听到她的名字就会大叫“住口、不、不!”的地步。这样的感情发展偏偏陀爷将线索藏在了冗杂的、大量线索交替的文本之中。读者不得不被迫去猜,从隐晦的对话中去猜,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那位公爵说梅诗金“有可能你两个都不爱”,是这样吗?还是不是这样。不可否认这或许正是爱情的本质,其模糊、暧昧,不可定性。但是您在本来可以写清楚的东西含混过去,果然还是因为喝完了酒才开始写或者是脑子糊涂了吧?
如此种种造成了《白痴》第二部分的疲沓和混乱。完全可以删去管理人列别杰夫和将军等等其他人的戏份。这些人有时候甚至担任着自己不太适合的角色,负担起了事件的某些必须的联系。而陀老又一次感到——也可能是19世纪小说的流行——必须为登场的每一个角色负起责任来。于是他甚至煞有介事在《白痴》的结尾设计了每个人的分晓!有……有必要么!21世纪的读者们大喊着“我们不想看这些人的事情!我们想看公爵!想看娜斯塔霞、罗戈仁和阿格拉雅!您有功夫涉及这些人的剧情不如多写点他们的莫斯科生活啊!!”
尽管如此,在这个疲沓的第二部分的结尾处,那个令人全身战栗、发狂的结尾和令人伤感、伤心欲绝的结局,仍然奠定了《白痴》独特的色彩。对我来说,《白痴》有一种温柔而绝望的色调,是它独特的、自己的色调。它因为有爱情故事的温柔、深情、疯狂和纯真,这些鲜艳而柔软的色彩,正如同那些“多汁的树叶/碧蓝的天空/昂贵的坟墓”一样,令人心头颤抖。而公爵的软弱和动摇,他身在感情、阴谋和仇恨的漩涡中,他并不像真正的耶稣一样预见、躲开,而是心头满怀忧伤地思念他瑞士的雪山,正是因为他的青涩、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和纯真,他也有苦恼、不成熟和自责的时候,如此种种才令梅诗金公爵为我们所爱。我们像爱一个孩子、爱一个夭折了的少年一样爱他,爱某种青涩的理想一样爱他,不是像指望救世主、爱耶稣那样爱他。
电视剧中罗戈仁的那双眼睛令人难忘。这个黑色的男人坐在一身白色的公爵身旁,这一刻他们两个人或是该隐和亚伯。如果说公爵真的能够救什么人、有什么人愿意真的听他的话、真的信赖他,跟他走,那么全剧中只有罗戈仁一个,是有可能的。既然他能够为娜斯塔霞放弃一切,他当然也会放下一切跟梅诗金走。而别人都有不愿意放下的东西,所以他们只能跟公爵做“保持距离的熟人”,一旦公爵想要再接近他们,接近这个“美与幸福的盛宴”,他们就要嫌弃他不懂吃饭的规矩把他排除在自己人之外了。罗戈仁是唯一一个有希望被拯救的人。他虽然“什么书也没读过”,但他无疑喜欢听公爵说话。公爵也提到过“在莫斯科他们聊了很多,我们无话不谈”。公爵即使在放弃娜斯塔霞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过罗戈仁。这个男人可以说是被他火烧一样、诅咒一样、谋杀一样的爱情而毁灭的。从见到娜斯塔霞的第一眼他就注定要被毁灭,而娜斯塔霞注定要被他杀死。在结尾的最后一段,当公爵为了掩饰恐惧问什么“刀子是什么时候拿出来的”,这一段台词设计如此绝妙。它既是如实体现了一个人被逼入如此绝境发疯时强装镇定的反应,又是在回答读者,暗示着“是娜斯塔霞自己让罗戈仁杀死她的”。无疑,这里还有“我不会再把她交给任何人了”的疯狂和绝望。但是,可以说他是被娜斯塔霞逼着动手,杀死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的。这个男人的存在令人难忘,令人哀伤和唏嘘。(我多么地希望在他和梅诗金公爵之间没有娜斯塔霞这个女人存在啊。)
非常推荐,尤其对我这种刚看完原著书人来说,不能太赞了。之前有些情节不太懂或者比较迷茫的,这部剧里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原著。演员的演绎也很赞。公爵的悲悯的眼睛,娜斯塔霞和罗果仁的狂癫,阿格拉娅的骄傲。也看出了阿格拉娅与娜斯塔霞在一定意义上的相似,有相似的骄傲,只不过阿格拉娅的高傲又内自外的,是确定的有根基的,而娜斯塔霞的骄傲则是自卑的面具,犹如浮萍。另外,导演在剧情上基本遵守原著,但也很有巧思,一些情节的演绎可以说比原著巧妙——第三集里,真心话的游戏,在托茨基讲述自己的罪恶茶花故事的时候,导演把娜斯塔霞被其从小诱奸的情节与之交叉,不仅看到了托茨基的虚伪,也理解娜斯塔霞的终极失望。还有很多细碎的情节读书时囿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在读的时候无法想象或者根本想象不了,但是剧情给了很好演绎。行书,非常推荐。
除了觉得她的五官与我在网络中看到的几个俄国小姐姐有几分相像,比如嘴巴笑起来的酒窝,面部比例。此外总觉得剧中她的这张脸给我的感觉在哪张脸上见过。然后突然就想到了- 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里的她
能投射出灼热的目光
清清白白,痛苦的脸庞
整本书里的人物,我很难想象的角色就是两位女主娜斯塔霞和阿格拉雅。 因为她们的行为谈吐那么特别,让我无法从书中去勾勒她们的形象。
阅读完原著之后立马找来剧目看。可不嘛,世界上肯定有这样的角色这样的脸。通过电视剧的人物刻画,我才真正了解了,并喜欢上这两个角色就像“白痴”公爵一样。
虽然没有看过小说,但是翻拍也足够震撼!第一次看俄国文学,原谅我无法用更贴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在发疯!是的!我感觉都在发疯!我看到两批人,冷漠的人和会”发疯“的人。写至此处时,其实剧版进度已过半,十万卢布和老夫人谴责众人那里,当时的观感已过。不得不承认,应当及时记录。
正看到肺痨少年的长篇,欲在黎明饮枪自尽,好冷漠!原来在许久许久以前,陀氏就将群众的麻木刻画得如此入骨三分!那些嘲讽、那些不信任和如今怀揣看热闹心态,围观甚至打赌自杀的人是否真的敢跳下来有什么区别呢?有人真的去关注那些鲜活的生命吗?在座的又是否真的曾认真听这少年的长篇呢?凯勒尔的形象是在这里高大起来,人是复杂的,忏悔然后利用眼泪去借钱的凯勒尔,在这里说出”诸位,如果有谁当着我的面说出火帽是故意忘记装上的,那个不幸的年轻人演了一出滑稽戏,那么我一定不会坐视不理“
长椅上的dating,借两人的对话,似乎将纳塔思霞的心理,揉的稀碎,然后喂到读者嘴里,前面的一切都合理起来了!她无法和自己和解,通过走向堕落,证明自己实实在在就是堕落的,以这种形式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仿佛能给她带来快感!如何才能使这个poor girl不走向毁灭!好像如何都是走向毁灭。
世俗之爱和神圣之爱,到底该如何抉择。“她见你第一面,便爱上了你!他会议起你来,便如同回忆起光明”。我太爱这个比喻了,世人皆喜欢将心上人比作月亮、太阳。大抵也因其带光!是光!人都有趋光性。世间各有各的心动,但一定是一种美妙的感觉!以至于,公爵迈着欢快的步伐,蹦蹦跳跳踏上台阶,眼里掩不住的光和笑意。这是爱!这就是世俗之爱!这是具体的爱!我永远为人作为人所能产生的“心动”情绪而心动。
“从我们身边走过,并且原谅我们的幸福”
他太干净了,干净到我不知道要用何种语言来形容他赤子情怀。我甚至只能用些语言来描述关于他的细枝末节。我要如何形容那晚的群像带给我的震撼呢,除了我的两行清泪,阿格拉亚和将军夫人紧锁的眉头。在座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人!都不配得到他的真诚!可是他就这样,再一次,再一次,认真的,掏出自己的心,剖开给她们看!她们甚至不愿意再多观察。这格格不入的‘上流社会“哦,便是如此呵.
他救不了任何人。我只能对着片尾那澄澈的蓝色双眸,泣不成声。
真差点看哭了……||2016-11-10在看: 梅诗金公爵演的美好的想哭...😶
太震惊了,太好了,陀的教诲就在眼前。梅什金一说话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真的难过又幸福,难过我的爱少得可怜,幸福我还可以感受到那最纯洁的爱。
话唠俄国人,梅诗金公爵和贾宝玉有着迷之相似点。
演技中的神品我是第一次看见!梅什金的演技太棒了。开篇几个古典绘画的镜头中那双明澈的眼睛今世再无啊!
前年看的剧。朋友知道我喜欢特地送了我正版碟。一到冬天就自动想看老托。这部剧我只有两个词形容:舒服。米罗诺夫不愧是莫斯科国家剧院的台柱,演技了得。梅什金这样的角色要把握好~谈何容易!他做到了。
水平高得吓人。吓人。
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眼睛,天性悲悯而又纯真无辜,简直是为演绎梅诗金公爵而生的。
找到了墓志铭:从我旁边走过去,我原谅你们的幸福。
伟大,太伟大了!十分还原原著,甚至是台词都一样,这样的影视化对原著来讲太有意义了。陀神的书并不是一遍能看懂的,这样的影视剧对于读过书的人理解人物有了极大帮助。演员们的精彩诠释,演技可以说相当精湛了。梅诗金公爵简直就是本人,这样的人谁能不爱!
高密度哲学问题的辩论、探讨、反省,依托于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架构。
文学作品中几乎每一个善良的“娼妓”,都不愿玷污“清白”的白痴。道德感的枷锁像一个诅咒,不幸的人更不幸了。
原著里非常精彩的长篇大套和细节删了不少,好在爱情线亦不落俗。黑发控一本满足。
为了夸赞这部剧,我亲自打五星,亲自写短评,我相信只要你们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定都会亲自夸赞这部剧的。
如果有这样的人,我愿意嫁给她,如果他愿意娶我的话!
竟然在B站看了人生第一部陀氏改编的电视剧,而且竟然还拍得这么好!里面的公爵,娜斯塔霞还有罗戈仁都像是直接从书中走出来的,好几个片段和冲突真的拍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野蛮和神经质,看得人浑身发抖。俄罗斯人真的太厉害了。。真的不敢相信影视改编可以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六星!
我要嫁给这个男人!
在央视看过后就念念不忘,一直在找啊找,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看,太喜欢了,还因此爱上了妥公,拜读了不少他的名作。白痴中的一个章节亲手抄录下.......求大陆版,真的太爱!
每次看陀思妥耶夫斯基,都觉得他简直有毛病,完全是乱成一锅粥,但就是莫名其妙的会被他深深吸引,欲罢不能的看到最后一个字才能放手。
这世间诞生了娜斯塔霞,也诞生了梅什金,当然,其实是诞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原著还原到这样也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