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的下一站不是地面 ——写在贾宏声自杀一周年 文/碎岁
因为对贾宏声的评价并没有那么高,所以他自杀时我没发言。一年过去,我觉得可以发表下自己的看法了。 贾宏声自杀了。2010年7月5日。对于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应验了大家的预感而已。相信他的父母、朋友,及之前所有看过《昨天》并为之感慨的观众,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不详感想:贾宏声肯定会自杀! 贾宏声值得尊重,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留下特别值得欣赏的作品。如果有,那只能是《昨天》,那是他与世界最深入的一次沟通,是他生命最勇敢的挑战与最辉煌的释放。但《昨天》的主创,终究是张杨,在演出时,他并未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不想说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件作品,他未达到那种高度。 贾宏声之所以值得纪念和考察,是因为他的死凸显了许多理想青年的溃败,而他的弱点也代表了许多人的弱点,他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首先要认清的是:这是一场悲剧,但祸首绝不是理想,贾宏声是作为社会的牺牲品死掉的,但并不是理想主义的牺牲品。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那他很可能早早被吸毒废掉。相反,在他践行理想的过程中,他曾尝到了生命的真实果实,理想带给他的豪迈、快乐与光荣。 其次要认清的是:这场的悲剧的双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一是个人原因。我们应该承认他的人格缺失(先天娇贵,后天娇惯,一方面圈子堕落风气熏染,一方面自我放纵造就的缺失),在他要和世俗死磕之前,他身上已经沾染了太多世俗的思想,太多世俗的劣习(如他养尊处优的姿态,他在失去撒娇资格年纪的强行撒娇,他对农民和底层人的鄙夷等),他的死磕没有从反省自我做起,故不免夹带杂质,而方向也必然有一定盲目性,除了社会原因,这些也同样注定了这次死磕胜算极微。 这样的一个人:纯洁、善良、幽闭、极端、有英俊的脸孔和高傲的眼神,却又透出些冷漠和空洞;愤世嫉俗、固执己见,有可观前景却自我放逐,身陷囹圄反决不妥协;他伤害着自己,不惜透支意志,他给父母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偶尔夹裹着蜜;他被送进精神病院却变得愈加清醒,他冲出精神病院却最终从楼上跃下……他较典型地体现了理想在市侩中的突围失败,由青春热血的驱动和自然精神的召唤,他试图在稀薄的沼泽建筑家园,却因为自身的孱弱被反噬。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很多观众看过《昨天》会有不祥的预感?因为大家所看到的是一个脆弱、狭隘、甚至有点自私的文艺青年、文艺理想主义者,直到最后,贾宏声都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孩子的特征是要,不是给,由于责任感的缺失,他关于摇滚的抱负只助长了他的自傲,却没有使他变得成熟。他的死磕充满了混乱和盲目,他的自身问题几乎不可救药,而社会问题(恶劣环境)更是积重难返,所以结局已定:混乱和盲目必将尖锐集中地爆发——通过毁灭这种不是解决办法的办法。 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严重问题,于是在那篇日记中他写道:我问他我为什么在这呢?他说这是对你的惩罚,因为你身上恶的东西太多了,必须把这些恶的东西清理出去,你才能彻底干净。我问他我干净了吗?——但青春已经无情地流走了,巨大的挫败感还是将他推到了窗台上。 “你以为年轻是好事吗?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莫里亚克的句子逼着人回首不堪回首,化冻中的沼泽,总会有人沦陷太深。 贾宏声留给了我们什么?坚守理想,否则你将是“毫无目的的奔走的傻屄”;战略反击,像列侬一样,与这个拜金、技术崇拜、违背自然、非正义与奴性互生的社会斗争到底。 此外则是一条教训:死磕世俗,拒绝平庸,就从反省自己开始,铲除自己的魔障,丰满自己的羽翼。——对一个自认理想未泯的青年来说,这条教训更为重要。 不要养成借口依赖症。你是在与现实捉对厮杀,而不是比赛辩论,在你死我活的关口,是没有道理(更不用说借口)可讲的。个人问题是由于社会问题造成的,从发生学找原因确是如此,但过了十八岁,你就再没权利把一切责任推卸给它,让它成为改造自己的挡箭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不仅能发现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人是可以自我教育自我升级的。善良和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一个健全、智慧、强大的自我,才能保证死磕不会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在尚未坐果之时望秋先零。 至少,理想不能成为一种对生活的要挟,更不能成为在亲人和朋友面前拥有特权的理由。 最后,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轻生。如果你在生活中无法排解自己的痛苦,最后一种方法,请试着到网上求助,倾诉、控告、发泄、报复,大量地发,四处地发,留下你的联系方式。 窗台的下一站不是地面,请再相信这个世界一次。
如果是两个月之前看这部电影,我可能会异常迷恋贾宏声,且把他当做精神领袖,但现在是两个月之后,跳脱了情绪的怪圈的我,来审视还在怪圈内的自己,啧,真是太残忍了。 两个月以前,我和他一样,听摇滚乐,迷恋后摇,爱beatles,爱惘闻,反叛,不羁,愤世嫉俗,怼天怼地怼一切,我觉得自己牛逼得很,什么也不在乎,什么也不顾忌,我觉得自己和别人都不一样,别人都是闭着眼睛在活,我是睁着眼睛,但今天看完贾宏声的电影,我发现,两个月前的我和他才是那个闭着眼睛的人。 贾宏声和之前的我真的太像太像,极端自我,极端自私,为了实现所谓自我的价值不顾一切。沉溺,幻想,下坠。其实这样的自我实现,是对周围所有人的不公平,对自己,是一种放弃沉沦和自甘堕落,确实获得了快感,但对别人,是一种近乎刽子手的残酷,特别是父母。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就明白了我父母在我那无序、放纵的一个月里的感受,我真的太自私,我可以文艺,可以反叛,可以终日沉溺酒精,但我不可以不顾他们的感受。以前我总觉得,我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无关他人,其实这是最幼稚的想法,贾宏声也这么觉得,但他意识不到这是对其他人的一种伤害,过度的追寻自我,对旁人其实就是一种伤害。 不看这部电影,可能我还意识不到我曾经像他一样的行为是有多么伤人,中途看到关于贾宏声父母的段落,我几次看不下去,我心里在想,我们这样做,确实是获得短暂的快乐了,然后呢?痛苦就留给他们?他们心里想的可能是:我养一个孩子这么大,最后就是这个结果?那你问问自己,你痛,还是他们更痛? 其实这世界上所有和我,和贾宏声一样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对的,但我们就是不自觉去做,就是因为心里没有那道愧疚的防线,我现在要你想的,就是那道愧疚的防线,当你想缩进摇滚乐里,想一死了之,想想你的父母,想想爱你的人,活着才能没有意思,死了连没意思都没了。 也许贾宏声的眼睛纯粹善良,让你一瞬间原谅了他所有的过错,但我要说,纯粹没错,跳下就是错了,没有什么可辩解的。献给世界上所有的贾宏声:坚持住!世界上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等你去做,你就是个人,你就给我好好做个人。不在乎别人感受的做法,是幼稚、是没有担当,能做到妥善地照顾他人情绪并且坚持自我的人,才是真的牛逼!坚持住!!!
名叫贾宏声的青年想追求一种纯粹的文艺,却在无意义的人生中抑郁低迷了。而我也早已明白生活的快乐是虚伪而短暂的,只是不知如何是好。迷茫也是颓唐而无意义的,真理可能根本不存在,目前还不知何为终极解脱,除去死亡,但若死后仍是虚无又如何。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片中父母亲无力的哀恸令人落泪。
賈宏聲很做作~是他自己說的~現在發福成那樣~哎~不靈了~人生要把握好自己呀~再看看她的同學鞏俐`再看看她以前的女朋友周迅吧~
这电影一开始看得我很慌,因为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偏执、极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包括和父母的相处也是这样的,虽然当时我很痛苦,但这也不是我如此对待他们的理由。精神病院里的那一段也是戳到我,当初在安定住院的时候也是和这很像,不过条件有好很多,但是远没有这自由。出院后的部分我一直在哭,我也曾无数次充满希望,我的家人也充满希望,重新开始好好生活,但每次都失败了,好在我有在慢慢变好,而贾宏声却永远的离开了。
我又一次梦见了那条龙,他盘在屋顶上,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是贾宏声,他说贾宏声又是谁?我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个名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他说你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
当耳机里响起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我看见了世界上最蓝的一片天,很纯洁很残忍,清净的一下子让我崩溃了。那一刻起我感觉我是列侬的儿子。这一段反复看了十多遍
不做文艺青年。不嫁文艺青年。不生文艺青年。
虽然贾宏声确实让人感觉很装,但可能他本人就那样。这电影还是挺让人心酸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贾宏声的死是必然的。绝对的人格独立造成个性的孤独,从而表现的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有点像黑塞的《荒原狼》。但是导演却没着重描写主角的精神世界。这挺失败的。还有结局也不够好。主角不应该对世界妥协的,他应该死在精神病院里。
确实是张杨最牛逼的片子,伪纪录片、话剧与电影的形式交织,让人物原型触碰不堪回首的曾经,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表演。永远忘不了那场戏:贾宏声叩问生活的意义,然后打了父亲两个耳光——镜头拉远,灯光亮起,舞台出现,人生如戏。这是一个不可思议、剧力万钧的场面调度,成为我私影史的重要时刻。
【SAME展映】胶片版。由贾宏声与父母朋友亲自扮演自己,以电影和话剧的形式重现真实的生活,非常先锋。电影布景与话剧舞台的切换,带领观众由影院座椅抽离到剧场坐席。精神病院一段让我想到《囚》。再次思考医生对精神病人的决定权。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是传记音乐片,是先锋实验片,是摆拍纪录片……就绝对不是什么禁毒教育片
电影式话剧,或者话剧式电影,虽然有些矫情,形式还是挺特别的。
一个有理想没方向,与现实死磕却显得盲目的孩子,他不是装逼耍酷,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孩子,精神病院不能磨去他的棱角,不能消磨他的理想,不能解决父子间的冲突和矛盾。电影结尾并不是结局,一出彻底没有出路的悲剧,所以十年后才有了结局,贾宏声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理想主义者。
1、他没装B也没装酷,他就是个人2、顺其自然3、最后他听到婴儿哭声的笑声有种过来人面对新生生命的悲悯
不要做文艺青年的父母
多年前跟大屏幕看了一次 然后就直接去买了碟子看了50多遍 你试试 能行 这不是行了吗
人一定不能有困惑 不该有困惑 就该浑浑噩噩的 什么都不想的活着 摒除一切困惑 你就能做个正常人。这部片不该有这样给人以希望的结局。我恨这结局
“昨天才知道。海子的妈妈,还会每天坚持读海子的诗,试着一点点的去理解他。”
贾宏声于2010年7月5日下午坠楼身亡,时年43岁。这才是结尾。
依窝看就是中国式父母和中国式低情商儿子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理想情节,但是能整的寸步不让又不会隐藏和回避的人太少了。其实比贾宏声理性化的人多了,但是人家都懂得保护自己以及对别人保有尊重。
人言钱难挣屎难吃,可钱再难挣,也是相对最容易得到的,而贾宏声想要的,偏是这世上最难强求的东西:自由、信任、被理解。『昨天』成全了一大批人的审美和思考需求,却毁了贾宏声,这电影撕开的伤口,看电影的人可以躲,贾宏声躲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