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午,单位组织看的主旋律影片,你懂的,这种片子,只有单位党办组织,我才会看的。
三星,可以算是我对主旋律影片最高的打分了吧。并没有任何贬义。
故事的内容,其实即便不看影片,其实也都了然于心,确实内容没有任何意外。该有的煽情也有,该有的铺垫也有。不算过分夸张尴尬,感情朴实充沛,也有很多地方很感人。
其实我看了这个影片,我确实可以想象,当年的情景,当年的群众和基层干部对总理的感情,确实是这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的,如果是当年的话,我毫不怀疑。
我坐在那儿边看边想,这种感情是什么呢?也许就是信仰的力量吧。所谓的信仰和迷信,有时候其实只是一线之隔。当你心怀信仰的时候,精神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可以战胜物质的困难,肉体的痛苦。我想,至少在那个时候,支撑着总理和群众的,都是这精神的信仰吧。
然而到了今天,你还能想象还有如此的情真意切吗?即便是去了贫困地区。当然是不可能。
信仰是什么?是理想的憧憬。
邓小平说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85 年P123)。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P139)”
而如今的社会,面对信息的越来越透明,面对物质的现实,面对如今的社会种种,我们能说的信仰呢?我们心知肚明,不可多言而被和谐。
一个高度神格化魅力的个人或小团体,甚至化身为信仰,支撑把控有着严重制度缺陷的XX,和一个制度尽量完善平等公正的。但没有任何信仰可言的XX,你说哪个更好?我想想大洋彼岸打成一锅粥的竞选,到我们。不可多言。
其实整个影片还好。部分安插的小情节,有的有些刻意,也说不上特别尴尬。但是方言的发音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实在是问题。还有就算实景拍摄,场景也不是当年的情景了,可以理解。另外尿血如此严重,脸上的化妆应该更加苍白,而且脚步也应该更加不稳,我知道我老妈尿血状况,不可能还有这样的面色和步伐。
作为一个延安人,看得人尴尬症都犯了,好多口音都听不懂,强行煽情 雪中练功的小伙子,你也是辛苦,陕文投也算是够了解陕西文化了吧,可是连个口音问题都解决不了,真是让人失望
周总理为国奉献几乎已经成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事实
一个周日,去看上映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原本上周末看见影院里几乎已经没了场次,因为有事没有时间抽空去看,原来以为会就此错过。没料到这周末竟然又排了几场,抓紧时间买票入场。进场时一个小小的影厅,和朋友俩人原以为就此包场,不过后来竟然又来了一个女孩、一对中年夫妻,我们五个人安安静静把这部片子看完,偶尔能听到不太隔音的隔壁影厅里传来喧闹的音效声,更凸显了这份寂寞。
这就是如今主旋律电影的困境:无人问津。市场上的一切热热闹闹、红红火火都和它们无关,少之又少怀着“主动”意愿进场观影的人,根本不足以形成一枚卵石,故而在电影票房这片大江大河里,投进去连一丝波澜都没法泛起。
作为周粉,作为没点儿声势的石头沫沫,走进影院,自然还是怀揣着对于电影的期待,而当我走出影院,却感觉又一次期待落空了。
它实在不算是电影。过于零碎的故事线几乎没有能够撑起什么连贯的剧情,有的只是一个个前后关联不大的片段。当然,有些片段基于历史事实,还是感人的。比如总理和在延安时期的老朋友们相聚,那些质朴的农民,面临生活的困境,甚至吃不饱饭,总理请的这一顿,也许是他们好些年来吃过最好的一堆饭了,甚至还想着家里的老婆孩子能不能也吃点,却又由于怀着对总理的感情不愿意表现出来这种窘迫。比如总理请地委负责人吃饭,席间那些发自肺腑又有些伤感的话,他许诺再回到延安来看看。而此时的他其实已然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这番承诺实现的几率已经极为渺茫。比如总理的车陷入黄土泥里不得动弹,闻讯而来的群众一起把车抬了出来,体现出总理与普通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
然而夹在这一个个片段之中的,是太过于碎片的剪辑和乱七八糟的叙述节奏,实在无数次打乱了我入戏的速度。在观影过程中,我几乎一直流离在电影之外,而这着实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应该带给观众的影响。
不是说不能有片段,但过多的联系不够紧密的片段有什么意义呢?或许是不能拍或者不敢拍的东西太多,这部电影的主线丢了很多原本极为必要的“剧情包”,总理回延安的时代背景,介绍得太简略,几乎会令这方面缺少涉猎的普通观众一头雾水,而哪怕对于熟悉这段历史的更为小众的观众群体来说,这样的简略也不会带来好的体验。当然,这方面限制太严格,也不能强求,但可以有更艺术化的手法去处理,一样能够让观众体会到背后的深意。
比如电影开头的一些片段处理,总理身患重病,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为了陪越南人,决定坐飞机去延安。其实当时他已经不适合再坐飞机,却抱病陪同。这一段原本可以有所刻画,剧本却写得太跳跃了。尤其是为什么要带着越南人去延安?这其中的深意是什么?光靠毛周、周邓等人的几句话、总理的一些回忆镜头带过,太淡了。延安这块地方对于总理这一代领导人多大的意义,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啊!
其实这里可以再构思几个细节,体现总理对于延安这块地方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作为一国总理,他对于延安的发展了若指掌,作为革命圣地,人民生活水平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跟上,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必然会心怀愧疚。另一方面,延安充满着他在英年之时的种种回忆,如今古稀之年再往故地重游,必然也有几丝激动。惆怅、感慨、幽幽思绪同时存在,人物形象如果能有更多细节刻画和情节设计,就会更加丰满。
这段开头刘劲的妆化得是很好的,有些特意设计的场景还原,不少镜头构图也很不错。戏剧表现方面有沉思,也有追忆往昔的闪回,可是缺乏层次感和丰富性,有些沉思和闪回来得太突然,前后都不搭,也不知道总理怎么下一秒就开始浮想联翩了,没有前后的剧情衔接,节奏很奇怪,而且沉思的内容也没有选到位,用了一些以前的电影、电视剧片段是可以的,但是找的落脚点要找准,镜头要有意义啊,否则也不能感受到总理对延安的感情来源。
我想不仅是开头部分,整部影片所构思插入的深思和闪回的镜头里,更多的应该出现一些具有延安特色的东西,比如后面剧情里出现的小米饭、南瓜汤,比如纺线纺车、比如一排排的窑洞,比如在延安开会时众人英气勃发的讨论,比如撤离延安时的场景等。当人回忆往昔,尤其是老人这样做,想到的一定更多的是细节。而这种细节的闪回其实也不需要太多,选择两三个,拍得更细致一点儿也就行了。在这部电影里,大多数闪回镜头太杂乱又不得其意,基本上没有怎么起到感染观众的作用。最为令人跳戏的,是有一幕总理带着越南人进窑洞参观,看见以前的老照片,那是总理在西安事变前后搭飞机时在机场拍的照片。结果镜头一晃,这张照片上总理本人的脸被ps成了刘劲,还突然动了起来。这种处理方式惊悚中还带了不该带的效果,至少我在影院里真是抽了一口气然后差点笑了。
电影里刘劲的演绎,过多的侧重于思绪沉重,感伤惆怅。几乎从出发开始,总理就时时刻刻愁眉苦脸、伤感不已,而且还不时热泪盈眶,令人感觉十分脆弱。尽管大到当时国内国外的局势,小到亲眼所见的延安地区情况都会令总理心情沉重,但我想光是这样展现总理,未免太扁平化了,缺乏起伏。也许可以设计更多的小动作来刻画情感,而不必把情绪全挂在脸上。而且剧里的有些剧情不太符合总理的个性和行为处事方式。比如中间总理去探望为掩护他而牺牲的小曹的母亲,演到动情之处,两个演员的肢体动作比较亲密,实在不太像是那个年代的人所能做出来的。而最后郝全有送小米给总理,以总理的坚持原则,再感动也不会收下。
不知道是不是后期剪辑出了问题,或者是剧本本身不太好,电影的叙述不仅是零碎,而且有时候还出现了缺失、跳跃、逻辑缺陷。比如总理是陪越南人去延安,然而到了延安后的戏除了几个参观镜头,几乎都成了单人单车的单独行动。当时总理回延安其实一共待了不到24小时,时间非常紧迫,但由于镜头的跳来跳去,缺乏提示,导致时间线完全混乱,搞不懂他去延安的行程究竟是怎样的,先去了哪里,又去了哪里,只感觉似乎待了好几天。
还有一些插叙和倒叙处理得不好,比如西安事变前后总理在路上碰见的那个小曹,第一次出场时竟然是下雪天一个人在窑洞外打拳,真的不能理解人物行为逻辑。后来他为了掩护总理牺牲了,总理那句痛心疾首的话:“你不是塬上的娃吗?”八个字的台词,镜头竟然一字一顿的慢放,“你~不~是~塬~上~的~娃~吗~”尽管刘劲演得声嘶力竭,但对不起我真的忍不住在这里彻底笑场了。如果换成“小曹!”简短有力又痛心的呼唤,效果要好得多。
还有总理要离开前的深夜,睡不着,舍不得延安这块地方,坐车又出去逛了一圈延安城,结果城里竟然深夜还开着灯,一堆人聚集在场坝里等第二天一早欢送总理。这里就不说通宵开灯这种事在那个贫瘠年代是不是真的会发生,关键是总理看见了下车,后面的镜头就没有交代了,总理是再一次走到人群中间了吗?叙述在这里戛然而止,只能让观众去猜想后续了。
作为主旋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只能说是不功不过。在如今方方面面的约束下,它已经尽力了,它就像是一块橡皮泥,这里被捏捏,那里被揉揉,好不容易成型,却又最终不像张三,又不像李四。论情感,它表达了总理和人民的心连心,却又缺乏有效的刻画,故事没有被升华,平平淡淡就结束了,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情节亮点,没有出彩的角色与主角产生深度的共鸣。论艺术,除了一些还不错的镜头和化妆服装的还原,它几乎没有作为电影的故事张力,缺乏叙事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全片最打动人的,反而是结尾处总理的真人照片、总理后人回延安的影像资料,甚至是延安新城区如今美丽的面貌。只有看到这个部分时,我内心里那根柔软的弦才真正被拨动了。
主旋律究竟该怎样奏响?如何去唤醒观众的共鸣?曾经也有《长征》《恰同学少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这类成功的先例,说明观众并非完全不喜欢这种题材,相反在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怀有厚重民族情感的中国社会,革命精神一直在悄然传递。不论是老中青哪一代人,他们都曾经喜欢、正在喜欢、将要喜欢这样的故事,主旋律其实是一个常青的主题。但现在它却陷入了僵局,陷入了毫无生命力的泥沼,陷入了无人问津的怪圈。没有题材吗?没有人物吗?没有精彩的故事元素吗?不,主旋律明明是一座宝库!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把“伟人”这个词语的前一个字先去掉,先把主人公们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先把小说当作小说来写,把电影当成电影来拍。
话到此处,不是其中的从业者,我也不能贸然去抨击,也没有指点江山的资格,我知道现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唉,太难。
其实看之前,虽然对这部电影一无所知,但是知道题材以后,就知道会看哭,那个年代,但凡有点了解,看的时候都会联想到很多吧,其实从前一直觉得上一辈对于毛主席、周总理这些伟人的感情多少有点个人崇拜,今天却突然觉得是我们这代人没法感同身受的,化学老师曾说的一种信仰,是那一代苦过来的人愿意苦愿意牺牲的原因所在吧。我们这代人虽然说不上个个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我们并不乏善良的人,可是很多时候会发现我们这代人好像多数都过分机智,虽然不完全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或许是时代,或许是最亲的长辈苦过的忠告,但现状确实是这样,最根本的源头,不论是革命的延安,还是当代的农村,明明是开始的地方,最后却成了被抛下的地方,一直觉得,最先进的人才应该去最落后的地方,不过好像做到坚持的真的特别少,现在真的很少有人能随心所欲的过好自己的一生,维持现状的他们已经很辛苦了,没事,很多事或许一时半会做不到,至少我们还一直相信
嗯,我也想吃小米饭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影片的细节部分做得还是很用心的,应该说是比较还原现场了,尤其是没有出现像其他片子里邓颖超随便进周恩来办公室这种明显是臆测出来的场景,值得给个好评。
刘劲的表演对周恩来的某些神态、动作把握得比较准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上飞机的那场戏,跟纪录片里周恩来本人的背影非常像,十分还原。然而就我感觉,演员的表演中还是缺少了周恩来动作行为中的灵活、迅捷等特点,显得过于沉重;台词表现上也没有反映出周恩来思维的迅速敏锐,反而把重点放在了煽情上。
整部影片就其中所表现出的矛盾冲突并没有深入的剖析和思考,一如往常的那些纪念周恩来的作品,流于表面上的煽情,内容却空洞无力。
单位组织看就…
怎么说周总理也是我最喜欢的领导人,确实里面有些拎出来看很口号的话,但是那个年代那些人说我真的信!老百姓也不傻,谁真的对自己好他们还看得清,所以那爱也无比真诚。其实越来越多主旋律拍的很不错,只是没有人组织单靠自觉我还是不会专门去看。。。
组织观影,煽情有点多。
主旋律电影的群演有演技真是让我翘起大拇指,怒加一星。
要不是公司组织,谁会看
影片质感不错 雪中骑马那个镜头也不错 不过有好多太刻意煽情 尽管如此我还是泪流满面 忘了说有些演员演技有点刻板 而且剧情太散 也算任务 点到为止
演员演得挺好的
怎么说呢,周总理对人民的关怀,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刻画的很不错,很多小情节都挺感人的,妹子们都哭的稀里哗啦的。但是整体节奏比较慢,有实质内容的地方不多,整体感觉比较松散。
在老百姓帮周总理抬吉普车的那一幕,不应该立刻用蒙太奇切换成当年小伙子他爸帮周副主席拉小车或者撑船过黄河那一幕吗。#20220921
不想说话
主要是我参演了,有我的镜头(里边的一个服务员)😂
只要思想正确,你就可以拍得乱七八糟。
人民的总理
别让这些伟人因为片子问题而凭空生出污点
哪有时间搞生产?!
主题没问题,演员没问题,我们的编剧什么时候能好好重视下逻辑思维
虽然我很反感这些煽情的主旋律,但这次还是把我看深刻和感动了。
强制看
红色电影还是让我内心澎湃,周总理是我永远尊敬的伟者!
故事是个好故事,国家领导人回到革命老区,忆过往,看现在,谋发展。但是有些为了情节而情节的点真是让人无语=_=193几年救下老乡的牛,竟然在1974年还活着,刚刚查了查,牛的平均寿命在20-30岁,最长可达四五十年,但陕北老区这种艰苦条件,我还真不相信这牛儿能这么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