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空闲多,基本上把近期电影都看了一遍,看了网络评价其实也已经在心里打好预防针,但是一整场电影下来我还是惊!呆!了!我没想到,我一个笑点这么低的人,看这种喜剧片居然一点点都笑不出来😱一整场一点点都没有!喜剧片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我看别的时也是能抱着爆米花哈哈哈笑几声的,结果这个我根本没有欲望。它没有抓住我的点,港式幽默其实我是真的不懂,也可能是个人原因。难得严苛一点打一星,因为,这场电影,对我而言,真是索然无味
作为吴君如首部执导的电影,《妖铃铃》肯定存在很多问题。节奏紊乱,骨相不佳,都是不争事实。但在观影中,引发了我许多电影外的思考。因有国、粤场,带香港色彩的电影毫无疑问能选粤语就选粤语,没想到是纯粤语而非普粤交杂。恐怕真是交杂,就太容易让人联想到广州了,尤其是这种繁华地段拆不掉的老楼(冼村:怪我咯)。毕竟后段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出现了「禺山宾馆」和「淼鑫猪肚鸡」,说不是广州也没人信。果然,台词有极大区别(若字幕就是国语台词的话),许多地方也深有不同。这种版本区别很常见,王晶便是个中高手。《王牌逗王牌》是烂片,但国语有刘德华唱《咱们的屯儿》,粤语没有。《追龙》里国语说伍世豪是南洋人,而粤语还是说了「潮汕达濠」。更不用说,里面的潮州话台词了。我不是要谈什么文化骄傲,而是一个作品要尽可能用其原生文化去理解。不要觉得框架脉络足够好,上面的填充加塞无所谓。王晶的《精装最佳拍档》结构工整,堪称编剧的典范。但硬要看配音,始终有问题。除非本身是香港导演,但并不打算提供粤语版的作品(如:徐克、尔冬升)。否则普粤之差颇大,周星驰的两部西游便是例证。《妖铃铃》其实是一部挺有诚意的作品,绝非粗制滥造的骗财之作。其内核颇具八九十年代港式喜剧「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特点,但囿于执行力、审查尺度和大陆市场,很多都未能表现。譬如,吴君如假扮阎王审沈腾一段,被拆穿后直接对了两句港版《IQ博士》的主题曲歌词(灵感IQ称得上,十分之高超云云)。我在此会心大笑,但字幕(国语台词)就是普通对话,了无生趣。又如一开始吓鬼的两人,粤语称呼是「阿飞与阿基」,恶搞香港92年的喜剧片《亚飞与亚基》(梁朝伟x张学友),而国语是平平无奇的「赵灯泡与张勇敢」。网红妹说一个睡过的导演跟自己说过什么,大家都反问「晶哥?」(王胖子又躺枪),但国语是空白无台词。更不用说,粤语里吴君如扮鬼时的配音是罗兰,扮阎王时是卢海鹏。反观国语配音(台词),都太书面语了。本质上就是港式思维的故事,往上填充出调和口味的结果。我没有丝毫贬损国语或大陆喜剧的意思,而是指出这些创作很容易水土不服。以近年大热的开心麻花为例,诸如「我不抽火哪来的烟」、听到可以共度良宵,病人马上起来俯卧撑并配乐《好日子》等,都是神来之笔。我也无法想象,这如何翻译成粤语,或在港式喜剧下呈现。吴君如夫妇是很有野心的人,吴的人脉也相当广(看看金鸡系列就知道了),但他们也未能找到一个能「陆港共赏」的模式。观影中,我不禁幻想若吴君如不必强融,完全按港式喜剧操作会如何。砍掉后面的勉强鸡汤(整个逻辑是立不起来的,忽然就成一家人了,以及他们为何不要钱就放弃了家园),就变成「钉子户大战地产商」,未必不好看。《富贵黄金屋》不就是类似故事,镖叔靠弹琴通知的士佬多经典。而且,可以纯粹地「去到尽」,再现港式喜剧的魅力。以前大家以为,影片不太「香港」就没有理解障碍。其实并非如此,譬如麦兜系列,《春田花花同学会》太超前,《麦兜当当伴我心》又太多粤语依赖,但到了《我和我的妈妈》就感动了不知多少人。可见,内容上有没有「香港」无关紧要,重点是表达方式与共鸣点。看吴的几部经典,《岁月神偷》因不与大陆共享叙事背景而不被重视(这部多少港人深爱,我认为白血病出来后就不太好了,前半部分我也爱极);《金鸡1》还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拍妓女,也不能理解胡军角色的意义;《金鸡2》稍微好点,但对郑中基和张卫健的角色也不明就里。到了《金鸡SSS》和《12金鸭》,前者看不懂王菀之和张家辉角色的大有人在,后者虽质量不高,但听着薛凯琪痛骂「C.Y.Leung」就值回票价(我在香港看,全场哄堂大笑)。大家以为是内容问题,实则是手法问题。《夏洛特烦恼》里,「咱们各论各,你管我叫爸,我管你叫哥」,这种伦理梗就完全无法影响港人(乃至粤人)。反之,詹瑞文似的戏谑(如:《潮性办公室》话剧版,电影差了不少)也很难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因此,想把各种元素糅入「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港式喜剧,是一个伟大的尝试,但也是必定的失败。不过值得庆幸吴君如并没有想着骗钱,也不是许多人所说的那么不堪。她虽失败,但却是有诚意的探索者,这非常值得鼓励。以此为例,也可一窥大陆崛起后港台地区娱乐制作的面貌。其资本与市场体量,当然完全无法跟大陆比。但除了避开敏感话题(如:冤死的戴立忍),还要考虑口味调和。《使徒行者1》很好,大陆注资后的第二部就不怎样了。尝试跟腾讯合作的《盲侠大律师》也存在后期疲软,对比TVB同类作品并非如此。我并不认为大陆资本就是有毒,何况无论有没有,时势就如此,要顺势而为。但怎样相互提携照应,是一个很新的课题。因为各方面因素,港台许多从业者已经在努力钻研了。而大陆创作者即便不需讨好相关市场,也应仔细研究,否则只能沦为播点港台歌曲和古惑仔内容卖噱头。文化的交融,从来不是易事。我们身处其间,亲眼见证,也算得幸。
真的是第一次这么恶心一部电影,真的以为是什么正义吗,还不是靠绑架父子,然后骗人家早就被你吓傻的傻子才能赢的吗?做的事都一样恶心,只不过你比别人恶心一点点,结尾吴君如演的这个角色真的是恶心,从头到尾骗人,把人家骗傻了一点愧疚都没有,最后因为钱谈不拢,才报复,说什么良心爆发呢?有良心的话不要骗人啊,骗人也带一点点愧疚啊,听到富商说儿子被吓傻的时候眼睛都亮了,是有良心的人吗??富商的话说的对啊,我们都是骗子只不过你骗的不成功而已,本来地就是人家富商的,后期早就准备盖房子了,都有人买了,有人计算过那些买房子的人的损失吗?只顾着你们几个人享乐?是多少人的损失吗?
就这个故事?多亏陈可辛,一般人真玩不转的
这是一部非常奇怪的电影,真的不太好形容。为什么呢?说是港产喜剧吧,但里面的笑料都是内地的,又有开心麻花又有德云社。说是内地喜剧吧,但片中无处不在的香港电影恶搞桥段和噱头,甚至故事也是许冠文、新艺城他们市井喜剧的讽刺feel。说是喜剧片吧,里面的惊悚桥段是真吓人的;说是恐怖片吧,那些笑料和段子也是让人笑的。
想了半天,《妖铃铃》其实可以这样形容:来自香港的幕后班底,用港片市井喜剧的方式,拍了一部内地喜剧,又在喜剧的氛围中最大限度的融入了惊悚元素的“完全融合体”。
《妖铃铃》之前曝光的预告片让我看得很郁闷,乱七八糟的一副烂片向,但在那时我还是相信,电影正片绝不会是预告片那样的模样,因为我相信陈可辛。
上半年我在《喜欢你》那篇文章里就说过,陈可辛目前在内地是有两大任务:
★其一,多元化。
利用自己多年的导演经验,在内地用多元化的方式来拍摄不同题材的电影,这个被徐克称之为“文化人”的导演,《武侠》《投名状》《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片类型驳杂,完全不见当年“清新范+文艺调”的UFO电影时期的市井喜剧风格。
★其二,授徒。
他监制了不少电影,包括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许宏宇的《喜欢你》。这两部电影都有当年UFO电影那种感觉,是陈可辛将自己赖以成名的风格,传授给了自己的徒弟,培养新人。
而这部《妖铃铃》则有点复杂,同样是监制,陈可辛这可不是授徒,而是家务事。其实看完《妖铃铃》之后,能感受到很强的吴君如风格,尤其是玲姐的人设,完全就是当年吴君如《霸王花》《一眉道姑》时期的傻大姐的范儿。而电影的故事,不就是邵氏《七十二家房客》、许冠文《天才与白痴》再加上新艺城《难兄难弟》的感觉吗?
其实可以猜的到,《妖铃铃》是吴君如自己坚持要做的电影,因为她就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但担心自己搞不好,所以才拉来了陈可辛。对于这个故事体系,陈可辛自己也明白,电影是要面向内地观众的,旧时港产喜剧那一套根本玩不转,所以拉来了开心麻花,再加上一个岳云鹏。
于是就呈现如今这样的混合风格。
在《妖铃铃》的首映式上,陈可辛说这片算是“惊喜剧”,还说要不是自己拦着,吴君如就把这部电影拍成恐怖片了。
所以,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吴君如玩得飞起,然后陈可辛在后面一直拦着,各方面都有所顾及,但整体上没有失控,把这个看上去很容易跑偏的故事,调配的五味俱全
的确如此,《妖铃铃》别看整体上是属于喜剧片,但里面的吓人桥段一点也不含糊,开场就给观众来了一个下马威,红衣女鬼裂口女的场面,是典型的恐怖片桥段。但随后马上又进入到搞笑环节。
像是这种风格,我们在星爷的《回魂夜》中见过,追溯到更早,还是洪金宝那时候《鬼打鬼》《僵尸先生》为首的“灵幻功夫片”系列,其中就包括吴君如的《一眉道姑》和《老友鬼上身》等,但时间已经进入到90年代了。
一般而言,诸如这样一惊一喜的风格是很难搞的,因为这样的“冷热交替”对于一部电影风格会产生割裂的影响,搞不好了恐怖不吓人喜剧也不好笑,所以一般导演很少尝试。但本片有陈可辛啊,这位娴熟的调度和导演水准,把这两处元素调和得非常得当,前一秒吓人,随后马上搞笑,两种风格和氛围互不干涉,这是有意思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有了恐怖氛围的衬托,随之而来的喜剧效果,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啊。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当恐怖氛围让我们神经紧张到极点时,马上一个笑点,顿时让我们放松下来,这种大开大合的“一惊一喜”才是电影的特殊之处。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本片恐怖风格,也有区分。前面是日系恐怖,裂口女的出现,是那种典型的心理恐惧;中段丧尸场面,有人说像《釜山行》,但其实是西方乔治•A•罗梅罗那种风格,《活死人之夜》的感觉;最后一段阴曹地府是我国民俗,不恐怖却很有趣。
不过这样一个故事和内容风格,涉及到了恐怖气氛和钉子户,在内地大环境下,所能表现的内容只能是点到为止了。我相信本片同样在审查方面遭遇到一些问题,这样的故事以及片子涉及到来自东西方的恐怖元素,也只能很浅显的表现了。
所以《妖铃铃》选择了一个不得已为之的方式,当故事和风格所要呈现的有所限制时,本片用了“加快节奏”的做法,一路狂飙到结尾。
电影的故事格局很小,其中要涉及到的戏剧化冲突又不少,但不能表现过多。而加快节奏的好处,就是让这个故事戏剧冲突被“浓缩”,再加上恐怖氛围与喜剧元素这么一调和,所谓“一快遮百丑”就是出来的。
裂口女、丧尸、阴曹地府,东西方恐怖元素,三教九流的群戏,就是图个热闹。
其实《妖铃铃》的故事本源,是非常港式的。正如前文所言,这部电影整体融合了昔日香港电影最具风格化的喜剧模式。
一个强拆的故事,邪恶的开发商,形形色色的住户,其实电影的故事起因有点类似邵氏时期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尤其是一栋楼内,“苦中作乐”的住户们,与开发商斗智斗勇,都是当年经典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的路子。但不同之处就在于铃姐这个角色。
心怀鬼胎的铃姐,故作姿态且见利忘义,几乎就是许氏喜剧中许冠文各种主角的翻版。可参考《天才与白痴》中的阿添,《半斤八两》中的侦探黄若思,完全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许冠文的市井喜剧,都是专注于小人物,角色大多数贼眉鼠眼、尖酸刻薄,用贴近现实和搞笑的方式来讽刺现状,这是本片最初诉求。
所以本片是借用了《七十二家房客》的路子,用许氏喜剧的人设来完成故事主体,但本片的主题是许氏喜剧的市井讽刺,但风格不是,许氏喜剧是夸张人设的方式来贴近现实,而本片内容多于天马行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更像是新艺城。
电影后半段“瞒天过海”的设定,像极了《难兄难弟》,后者石天等人整蛊王青的段落,与本片玲姐整蛊装鬼二人组,乃至后来假扮阎王爷整蛊沈腾和岳云鹏的段落是一致的。
而且新艺城喜剧的风格,从《最佳拍档》到《难兄难弟》再到《开心鬼》系列,内容都是极致的天马行空,倒是与《妖铃铃》内容中大开大合的整蛊恶搞桥段相当,尤其是结尾另起炉灶式的合家欢,大家在原本的基础上换了一种方式生活,典型的新艺城风格。
看见没有,一会的功夫,从邵氏说到了许氏喜剧,又来到了新艺城,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没有哦!
作为导演,吴君如还是让本片具有她当年成名时分的感觉,就是女版“林正英”时期。尤其是本片第二个段落,玲姐反串女鬼去“吓鬼”的桥段,就是当年洪金宝《人吓人》的路子,这里将纸人变成老太婆,还有清朝僵尸。整体其身段,还是《一眉道姑》那种夸张扮丑的feel。
要知道,吴君如可是香港电影第一代“大笑姑婆”,本片的铃姐,完全就是她刚出道时期的搞笑人设。尤其是大家呼唤“铃姐”的时候,明明就是《一眉道姑》里的阿李。
所以,《妖铃铃》到底是什么风格,我也说不清,在我看来就是如上所说的,集合港产喜剧各种风格和桥段的混搭,我相信这是陈可辛的功劳。
这对于香港电影老粉丝来说,看这部电影是很亲切很有情怀的。但就我来说,我就是香港电影粉丝,本片中除了各种熟悉的风格和桥段之外,容纳于其中的笑料,却是新鲜的。
这里的新鲜,指的是各种恐怖桥段,还有喜剧风格。没错,本片别看是各种香港喜剧的融合,但笑料却是来自内地的。这里面开心麻花也好,还是德云社也好,都是很贴切融入到故事之中。
《妖铃铃》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笑料的把控,无论是对白还是情节,很容易抓住观众的笑点,我相信这既不是监制陈可辛的功劳也不是导演吴君如所为。而是内地的喜剧团队。天南海北的一通插科打诨,不敢说很高明,但确实很搞笑,这一点就不容易。
这里就不再多谈了,这些笑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岳云鹏、许君聪、张译是最亮眼的角色。
除了一些大家都能get到的笑点之外,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笑料,是对香港电影的恶搞,这倒是需要举例的。
比如吴镇宇与方中信这一对,恶搞了《古惑仔》与《无间道》,吴镇宇秀逗的时候高呼“我是警察”的设定,到了后来才明白,他真的是一个警察,还是卧底。这一处笑点相信只有香港电影粉丝才能get到。
还有papi酱的造型,直接来自于吴宇森的《八彩林亚珍》,甚至她与潘斌龙的设定,就是后者电影中萧芳芳与许冠英。
而在那段“比比谁更惨”的真情告白段落中,吴君如的故事,“家里人全死了就留我一个”,是来源于吴镇宇的《朱丽叶与梁山伯》,其中吴镇宇饰演的佐敦就说过这番话。这段内容本身不搞笑,搞笑是在于吴镇宇就在旁边坐着,而《朱丽叶与梁山伯》里也有吴君如,后者是个非常悲情的角色。这个噱头放在这部电影里,这才是搞笑的地方啊。
还有张译这个角色,来源于《回魂夜》,那个一心想要非礼女鬼的保安和到处配音的李力持。
所以说了,这就是陈可辛为什么拉开心麻花等内地班底“入伙”的原因,其实就是用港产喜剧的内涵,在呈现方式上更加内地化,否则如今的观众可能get不到笑点在哪里。就凭这一点,陈可辛还是很厉害,融合了这么多香港喜剧元素,再加上恶搞桥段和内地喜剧风格,整体一锅乱炖,竟然调和到如今这个状态,尽管有着施展不开的问题,但能搞成如今样子,真的很了不起。
就这个故事?一般人真玩不转的。
这片看得不值当,一开始真的恐怖,说是恐怖片也不为过,剧情很尬,笑点生硬,强行煽情。。。真的不喜欢╮(﹀_﹀)╭
一部正片比预告片好看的电影,陈可辛是不会坑媳妇的,猛鬼大厦的格局,其实是中国内地的开心鬼+人吓人,梗和噱头都是港片的,七十二家房客、八彩林亚珍、朱丽叶与梁山伯、无间道等等;但在噱头之上的笑料是内地的,故事小节奏超快,用快节奏和笑料掩盖一些不足之处,有情怀也有笑点,3.5,星,个人挺喜欢这片
其实这几星都给它确实让我和小伙伴笑啦~不过有些地方真的尬
铃分,因为太过难看而忍不住笑出声来。
惠州站,陈可辛导演跟阿如那特地过来宣传,真的是辛苦了。。可是我想说:陈导你那么有才,可是你还是没能阻止吴君如...
【C-】笑点还是挺多的。但整个剧情还是太舞台化,没有真实感,尤其是煽情太尬。
这部电影这的尬到我了,感觉很杂糅,没有个性,笑点不高级而且梗很老,强硬煽情有点没头没脑,看演员表演感觉很累很疲惫撑不起感情我的情绪完全是垮掉的。。。ԅ(¯﹃¯ԅ)总之,我很早就想离场了,三个字来说就是不喜欢,对。
实在太傻逼,太胡闹了。一年到头,我也算是看了不少傻逼一星烂片,这是看得最生气的一次,简直现场就要气炸。。。
尽管摆明是来北上赚人民币,但好在没有盲目跪舔北方口味,想玩的基本上都还是八九十港产片(还有个人学林亚珍!)那套,再植入一段年轻人喜欢的丧尸片,看得出尽了想象力创造力,吴陈两公婆的聪明才智和生意头脑还是明显的。至于为什么这么乱这么尬(玩过《四面夏娃》的君如姐绝不止这点料),怪谁咯。
各种反转梗,开始有点恐怖,但知道原委后,就觉得好笑了。我私人认为打扫布满血腥的厕所是个败笔。还有数数的地方。反转丧尸的地方,我没想到。沈腾确实厉害。下地狱那个地方反转也挺好。给个3⭐半是可以的。
在光怪陆离的喜剧元素堆叠中,人物的情感显得过分虚假,为喜剧而喜剧,就像吴君如所说,过了。喜剧无根,欢笑的只是皮,而无神。但本片在内地创作环境的大背景下,以港式风格为模板,融合僵尸,丧尸等新元素,不失为一种鬼怪新说的好尝试。
居然还停留在八十年代的一惊一乍屎尿屁的搞笑级别 我都替你尴尬
3.2星。1.吴君如和陈可辛一定很怀念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坛。2.岳云鹏为本片最高笑点。3.港普和东北腔的碰撞还算有趣。4.最大的问题是笑料浮于表面而刻意煽情又让本片情节节奏有非常严重的快进和断裂感。5.最大看点是《乱世巨星》《朋友》这些港乐以及非常复古的布光场景,说白了就是从港片时代取一瓢水
完全考虑逻辑的情节安排,有句俗话可以很好的形容这部电影:顾头不顾腚!多少次强行逆转,吴君如这位新司机玩漂移都是360度的大转弯,晃得我透不过气来。多少次强行套路,致(chao)敬(xi)了多少电影的创意?把港片题材嫁接到大陆,真的是严重水土不服,有点浮漂的笑料,除此之外,看完更多是反胃。
它的节奏和我的心理节奏是不符的,整个电影谁也没能说服谁,融入对方的节奏,如果电影是一场交流,我们都是失败的。从制作层面而言,利用语言作为笑点之一的喜剧,主角却是配音,这都是导演演员不重视。表面上以类型层层深入来推进情节,却总是忽略更为现实和深刻的逻辑,是这类魔幻喜剧的通病。儿童片
一直对君如姐有着满满的敬意,也很喜欢她。毕竟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带给了我们不少欢乐以及难忘的经典角色,尤其是洪兴十三妹,望夫成龙等等,但不得不说君如姐真的不适合搞创作,多了啥也不说了,都是眼泪😂😂😂
陈可辛之前谈到吴君如执导的这部刚好及格,事实证明并不是谦虚。
这简直欢乐喜剧人大电影啊,根本就是把一堆风格完全不同的小品串了串,恐怖、丧尸、犯罪什么元素都来,正常语速讲话的Papi酱一点都不好笑,不过沈腾那造型居然还有点崔岷植……
我旁边的大哥笑得像打鸣,我怀疑他是片方花钱雇来的。
唯一的突破大概只有恐怖喜剧这环了,可惜在我们这里也只能打打擦边球。整部电影都非常儿戏,你可以说它是老港喜剧风,但始终没法接受这样胡闹的东西。剧情太过简单,基本就是一个小品的容量,感觉硬是兑水成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