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最佳出价》后想起了许多年前的一部电影《偷天陷阱》,同样是关于阴谋,关于名画,更相似的是关于老夫配少女,同样都有一段玉体横陈的床榻镜头,没有讲明发生了什么,但是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呼之欲出。不过后者毕竟是好莱坞制造拍得更娱乐化更像史密斯夫妇,观众想要看美女于是让正值妙龄的凯瑟琳泽塔琼斯在故弄玄虚的障碍里展现曼妙曲线,观众们想要看逆转所以设置了反间计。早就知道《最佳出价》也是关乎一个“骗”字,很难在第一时间里让人反应过来这部藏不住商业味的电影是《天堂电影院》和《海上钢琴师》的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的作品。
向来善于刻画“一个人,一个视角,一生”的导演用细煮慢炖的方式,花了电影篇幅一半的时间在铺垫,设局。其实一开始犯罪的指向性就很明显,名叫维吉尔奥德曼的老先生就是一只金光璀璨的猎物,拍卖场上一锤定音的从容霸气;一把年纪却染得一丝不苟的深色头发;去豪华酒店吃饭能享受纹着自己名字缩写的葡萄酒杯、盘子、以及各种餐具;彰显品位的穿着,目空无人的语气。唯一的缺憾是密不透风的手套内隐藏的人格缺陷和对女人肖像病态的追求。这样从头到脚都无懈可击的一个上流刻薄富老头,却至今未婚。古往今来越是在意自己外形的男人,要么是基佬,要么就是存在着某种残疾,横沟正史的小说里就刻画过日本战后一些越是残疾就越是要穿着得体的乡绅名士,来隐藏内心的自卑,罗宾威廉姆斯曾经在1993年的喜剧电影《Mrs. Doubtfire》略带酸意地揶揄老帅哥皮尔斯布鲁斯南:人人都说爱开奔驰的人都是有生理缺陷的。
奥德曼先生又谐音old man,一位货真价实在年纪上无法再发生故事的老人,不过也为老夫聊发少年狂做了预告。不过我们无法得知奥德曼先生的过去发生了什么导致了他的极端狂妄自大,以及对世界的防范能力,直觉告诉我或许是童年阴影和成年后的心理残疾导致他成了一个性爱缺乏者。但即便是残疾的男人也是有办法使自己高潮的,《触不可及》里下半身瘫痪的男主角会让女人摩挲自己的耳朵来达到性高潮,而奥德曼高潮的方式就是坐在挂满了女人肖像画的四边形大房间里慢慢地欣赏、享受她们从不同方式投注过来的目光。
影片不急不慢地在拍卖场,神秘女子克莱尔居住的古宅里切换,然而激情的火苗还迟迟没有被点燃。女人越是神秘男人越是趋之若鹜,追赶跑跳落得一身鲜血狼狈才得到的尤物自然才最是珍贵。所有的好戏好梗像佛跳墙一样待到四分之三处才被端出来。三位主要演员分别来自不同的轨道,让这出戏悬疑在情理之中。演过《鹅毛笔》的老爷爷杰弗里·拉什代表的是这部电影里的情欲;长了一张嬉皮士脸的吉姆斯特吉斯怎么可能只是在欧洲文艺片老导演的片子里打酱油呢?狡黠机敏的他代表的是好莱坞风格的逆转;唯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主角西尔维娅·侯克斯代表的恐怕就是未知世界里的那一抹神秘色彩。
当老爷子愿意为了抱得美人归,从此金盆洗手从巴黎匆匆赶回寓所时,却徒有一间还烙刻着陈列痕迹的空屋子给他,他那敏感、怕生、时刻需要呵护的金发洋娃娃已经一曲舞闭,装洋娃娃的古宅子也被重重锁上。这出戏演完了。骗局的连当模子吉姆留下的机器人告诉他:疯狂的事情总能将虚伪掩盖上。他爱上了克莱尔,但这个女人的名字甚至都不叫克莱尔。更恐怖的,让人难以下咽的真相还在后头。
一部艺术掺和商业的电影,它的局简单得让人嗤之以鼻。想象一下如果类似的案情发生在中国,一个怀才不遇的老画家和三两个行骗为生的年轻人想要报复欺诈一个有钱人,一方面哪用得着那么文艺琼瑶地去对症下药,欲擒故纵、耗时间请君入瓮,私人定制一段能让老先生飘飘欲仙的英雄救美故事:大雨天老先生被暴徒袭击,他以为是自己的魅力让自闭的克莱尔跨出了深深庭院。另一方面,国内的罪犯又如何会用偷画这么雅的手段,正常人的价值观还是赤裸裸地围绕着金钱运转的,直接简单,不带绕弯,谁会还留下一个或许带着指纹的机器人做线索,这类张扬份子分分钟被抓是肯定的。意大利人的浪漫就在这里啊,唐纳德萨瑟兰把画儿都搬走是为了让不可一世的奥德曼老头了解什么叫一无所有,你尝过一次美好的肉体但你现在没有了,不光没有了她,你意识里拥有过的所有女人也都没有了。这么高超残酷的报复手法不禁让人怀疑这两位老爷子在年轻时到底是结下过多悠远的梁子,不光光是不被待见那么简单吧,没有爱哪来的恨啊,怀着基情相爱相杀这是你的目的么?至于骗局里包含克莱尔的三名年轻人,直面描写比较少,所以算是个不小的遗憾。
以上所述,虽然骗局的伎俩不值一提,只是演技略为专业的一场发生在古宅的舞台剧,但它的成功还是因为假中有真情可以动人。你可以说奥德曼先生面对世人刻薄的一面,锱铢必较,为了得到心仪的画作撒谎坑人,说他是老色鬼,但当他为了给克莱尔买合适连衣裙,带了一堆回古堡让她一件件试,冒着被误以为是变态的可能买回化妆品鼓励她妆点自己走出阴霾,并告诉她她很美。难道这不是爱么?克莱尔的自闭、不自信并不是简单激起了他作为男人的保护欲,而是克莱尔告诉他我们是同类,我们都是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充满自信的人,奥德曼才将心倾尽的,就像小孩子遇到了谈得来的朋友,便好吃好喝地招待当做了知己。奥德曼找到了一个懂他的人,在电影快结束时他站在警察局欲报警时,克莱尔和他覆雨翻云的一个个碎片画面闪过他的脑子,当有生以来第一次有女人骑跨在他腰上耻骨相抵时,那难道不是爱么?
两性关系永远是爱情电影里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即使是最自私的人也是有权力获得爱的。即使是诡异地对着墙面说,她们爱我,她们要你来这里一起和我生活的病态老爷爷,也是有权利倾尽内心的。
最后老人独自坐在克莱尔来过或者虚构过的钟表咖啡馆里任由齿轮一格格运转的一组拉伸镜头很美。这个场景也许是在潜意识里老人的灵魂去完成的。朱塞佩还原了一个以艺术开场以艺术收尾的故事。
难得周大姑娘强烈推荐一个电影,根据我对她口味的了解,本以为又是一个悬疑烧脑或许带点恐怖的片子,于是就沐浴更衣,一本正经地看了一回。
电影由巴博萨船长还有大导演泰勒两个老戏骨担当,外加两个小鲜肉佐料,控场能力和叙事性自然是没有问题,看完之后,我隐隐约约感受到了一些启发,参悟到了某种人生道理,比如人生苦短真情不再之类。
如今的我不比从前,一点温情,一点遗憾,一点反转,一点痛苦,这些都已经不能真切地打动我。
但这部电影的导演毕竟是朱塞佩·托纳多雷,这个手里握着时光三部曲王牌的四眼老头子,他的《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我观影生涯的启蒙作品,尤其是后者,在启蒙我文艺情结的同时,连我的熟女情结都一起启蒙了。
因此我愿意去用一份认真严谨的态度来深入地感受《最佳出价》想要表达的东西。
朱塞佩·托纳多雷的电影多有一种淡淡的孤独意境,一种介于超脱和世俗之间的忧郁,无论是独坐的老人还是孤傲的琴手,抑或是高冷的女神。
可是思考这些需要一种文艺男的状态,而我现在不想把自己切换到那种状态上,因为我得保持吊儿郎当的形象来应付现在身边的事情。
文艺就会矫情,矫情就会软弱,我暂时不想把软弱的一面翻上来。
可好电影毕竟是好电影,即使是暂时抛开心里的一丝矫情,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比如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教各位妹子们怎样快速泡到一位优质老男人,任你玩弄,最后把他骗个精光的故事。
———————————————————————————————————————————
老男人,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突兀的存在部分。我自己现在也应该多多少少有点老男人的意思,但是我这里说的老男人不是千年的老光棍,也不是我这种万年的老屌丝,我要说的是那些真正经历过岁月沉淀下来的优质老男人。
如今的妹子们都一个个的光鲜亮丽思想开放,不少妹子都愿意认清楚自己的价值,酥胸美腿能换来青春少年们的勃勃英姿,同样也能吸引老男人们的鼓鼓钱财,鱼与熊掌可兼而得之,何乐不为呢?
但是大部分优质老男人都不是省油的灯,酥胸美腿固然足够诱惑,但并不足以让他对你言听计从,甚至稍有不慎,妹子们反而就沦为了老男人的玩物,被反向予取予求。
这部叫做《最佳出价》的电影就很良心地向各位有心的妹子讲了一个成功攻略黄金老男人的例子,妹子们完全可以借做参考。
对症下药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巴博萨船长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五十岁的古董商,恰恰是个标准意义上的优质老男人,而片子的女主角是个弱弱的软妹子,针对性的攻略,一步一步把他拆了个精光。
关键词:冷淡VS执着
曾经沧海,除却巫山,我们老男人都是经历过繁华耐得住寂寞的,我们不会轻易相信什么华而不实的东西,也不会轻易地把自己暴露在陌生人面前,万花丛中过的我们对那些轻浮单纯的姑娘更是毫无兴趣,大多数时候我们愿意做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孤独而顽强。
克莱尔这样二十七八岁的女娃,即使再美丽再性感,再忧郁再懂事,对奥德曼来说都是不值一哂的,她甚至都没有任何接近他的理由。
那么电影里的克莱尔怎么做的呢?当然是主动打电话啊!第一遍,第二遍,第五遍,第十遍,一口一个先生的喊,语气越真诚越好,姿态越低越好,口音越可怜越好,她就是用这样的执着来打破了奥德曼心里的第一道壁垒。
关键词:骄傲VS恭维
事业成功,倍受尊敬,是我们优质老男人必备的标签,这种骄傲已经不只是一种表征,而是深入内心的气质,我们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我们该享受的时候享受,该清修的时候清修,就是这么任性。
奥德曼是一个骄傲的人,规律的生活,染黑的头发,笔挺的西装,满屋子的古董,就连吃西餐也是单桌独坐。克莱尔早就了解到这些,所以她打电话时候的语气都是近乎于乞求的,向奥德曼明确表达了非他不可的意思,不断提及“专业”“翘楚”“独一无二”这样的字眼,各种恭维拍马屁,在不知不觉中满足了奥德曼骄傲末端的那点虚荣心。
关键词:多金VS无视
优质老男人之所以被年轻女孩欢迎,除了个别女孩口味重之外,更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有钱……没错,就是有钱。
电影里的克莱尔明显是冲着奥德曼的钱去的,但她在骗局当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提过任何关于钱的事儿。
这就不妥了,我们老男人都是身经百战的人物,一个白花花的妹子平白无故地贴上来和老子谈感情,鬼都知道你是来混吃混喝的!
而克莱尔从自身的背景设置上就消除了奥德曼的这种疑虑,电影当中的克莱尔接近奥德曼的理由是什么?是卖古董,满满一屋子的古董,这让奥德曼从根本上就忽略了克莱尔骗钱的可能性,这个背景设置对克莱尔来说有三个最大的情理优势:
第一,满满一屋子的老古董一个小女子肯定不懂,找你一个古董专家来评估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一屋子的古董价值连城,我克莱尔不差钱,而且没准比你都有钱,自然不是冲你的钱去的。
第三,我的古董是委托你来拍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克莱尔已经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委托给你了,你还怀疑什么?
关键词:认真VS反复
优质老男人的优质,首要的体现就是人品好,有素质,君子一言九鼎,说几点见面就几点见面,安身立命信誉第一。
奥德曼做的是钱来钱往的营生,个人素质与专业水平自然是顶级的。面对克莱尔锲而不舍的电话沟通,最后答应与她见面。常年的自律与严格的个人要求培养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作风,要么不同意,一旦同意了就要就认真履约。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苦苦哀求见面的女主克莱尔此时此刻却避而不见,而且一次次用蹩脚的理由来忽悠他,各种放鸽子,让他暴怒攻心。
克莱尔是故意的,无论聊男撩妹,这种伎俩是最基本的常识,成功得到对方信任之后,再当面撕碎它,但是只是从事实上爽约,态度上还要狡辩,即使是最明显的撒谎也无所谓,这样做的关键在于,爽约的人不要考虑什么狗屁人品和信任,只要能成功影响对方的心境,提高自己在对方心里的存在感,让他心有波澜,就达到目的了。
先犯错误再诚恳道歉,感情就是这样才有意思,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多来几次,爽够为止。
关键词:理性VS兴趣
老男人大多是看透世事,心如止水,落花流水不过人间一幕,即使是心有波澜,也并不能成为骗子趁虚而入的缺口,哪有那么容易上当。
克莱尔断定奥德曼不是那种哭哭泣泣撒个娇就能搞定的主儿,所以她需要一个很大的局,设一个大口袋来把这个老男人装进去,然后慢慢修理他。
奥德曼年过四旬,是个古董行家,见惯了稀奇古怪的东西,审美水平不是一般的高,因此克莱尔要编一个有技巧的故事来引起他的注意,不能肤浅,太简单的故事不会让奥德曼提起兴趣;也不能深奥,过于难以理解会被奥德曼理解为故弄玄虚。
这个故事必须要新奇,而又能用不那么复杂的道理来解释清楚,只有这样才能让奥德曼去产生兴趣,从而引发质疑和思考。奥德曼这个自以为沧桑老练的男人果然上钩了,被克莱尔似是而非的广场恐惧症吸引,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相信她,并自以为是地去试图安慰和拯救她。
关键词:自尊VS任性
自尊心是老男人的标志之一,这其实就是传说当中的底线,我们老男人虚怀若谷,可以允许你在世界里上蹿下跳,允许你走走停停,但是绝对不允许你触碰底线,在关乎颜面和自尊的事情上,我们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电影里奥德曼见面被放鸽子,签合同又被放鸽子,送个花还被骂了个狗血喷头,三番五次,心中已经是怒不可遏,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给个甜枣再打一棒子,老子不干了,老子踢椅子,老子摔门板,老子扔鲜花!克莱尔你个绿茶婊!走了,伤自尊了!
结果呢?“维吉尔亲,对不起,下午的时候是我脾气不好,现在我好后悔,好想你……”吴侬软语的一个电话,自尊自强的奥德曼再次被征服了,不可逾越的底线不重要了,奥德曼从心里觉得这个女人需要我,她的口不择言不是有意的,如果一个绅士连女人发脾气都原谅不了,又算什么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呢!
关键词:自负VS责任感
老男人的气质是骄傲的,思想是自负的,我们相信,长久的孤单带给了我们冷静的头脑,而流金的岁月则让我们更加智慧。
奥德曼毫无疑问是一个聪明的老男人,能在这个充斥利益的拍卖行业功成名就的人如果没有傲人的智商,是不可能站在顶端这么久的。
克莱尔避开了和奥德曼去拼智商,而是把自己本身打造成一个需要解开的难题,内向孤僻,广场恐惧症,笨手笨脚,孤立无援……多么楚楚可怜的姑娘啊!
奥德曼作为男人的责任感成了致命的弱点,主观能动地想去拯救这个可怜的少女,而他自负的智商成了走向深渊的催化剂,因为他坚信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可以做到,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克莱尔手里的一个玩偶。
关键词:怀疑VS献身
对于历经风雨,大起大落过的老男人来说,一时糊涂的现象可能会发生,但是并不能发生太久,因为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我们就能够嗅到危险的味道,用最快的速度抽身而退。
电影里克莱尔的骗局做得精巧美妙,天衣无缝,但生活的巨大改变难免会让奥德曼日久生疑,克莱尔未雨绸缪,抓住老男人那一颗蠢蠢欲动的爱心,开始动用女人的杀手锏——身体。
她知道自己的故事很完美,奥德曼从精神上已经归顺自己了,但是这就如一纸合同一样,无论内容写得再好,没有签字盖章也是没有价值的。克莱尔相信自己胴体的魅力,用容貌去惊艳他,用姿势去挑逗他,用肉体去俘虏他。
一个男人不管多么卓尔不群,多么清高自持,在他的心仪女人横陈的玉体面前,都只不过是一根棒子。
关键词:痴念VS消失
开了荤的老男人就如同一坛开了盖的老酒,断无回头。长相厮守也好,一夜风流也罢,这仿佛就是我们一生所求的爱情啊!卿本佳人,既然肯委身于我,我自然要对你负责一生一世。
骗局结尾的奥德曼已然脱去了当初清高的姿态,变成了克莱尔裙下的普通男人,克莱尔的一颦一笑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一个五十岁的老男人,有知心红颜相伴,幸得如此艳遇,只愿就此终老,夫复何求?
克莱尔故意失踪了一段时间,让奥德曼对她的关心和思念到达极致,然后以受伤者的姿态翩然出现,奥德曼再也无所隐藏,瞬间被诱惑。
克莱尔在他身上婉转呻吟,克莱尔在他耳边说我爱你,克莱尔是他的唯一。
最后克莱尔在骗光他所有的财物后消失了,彻彻底底消失了,带着那个大大的骗局口袋消失了。
但是一直到影片的最后,我相信奥德曼依然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不愿相信自己是这个阴谋的牺牲品,他仍然愿意保存克莱尔在他脑海里的所有美好,他愿意把自己沉溺在克莱尔真情回忆的温柔乡里,不愿醒来。
电影最后的镜头显然是很用心的,在被齿轮啮咬的封闭空间里,留给观众一个没有答案的结尾和充分的想象余地。
大多的影评都认为这些齿轮象征着无情的的时间,隐喻了奥德曼以后无果的等待。
可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整部电影,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表达过齿轮代表时间的意思,贯穿电影始终的那个齿轮是一个机器人的零件。
所以我认为齿轮代表的就是零件,是阴谋的零件,在这个阴谋完成之前,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堆奇奇怪怪的零件,不会有任何防备。等我们终于发现原来这是个阴谋之后,也早已深陷其中,无可挽回了。
谢谢周大姑娘推荐一部能让我兴趣满满的电影,不知道我推荐的《松子的一生》有没有让她也有所感触。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片子的编剧和导演是57岁的托纳多雷。这个事实实在太有画面感了,我仿佛看到老头子半夜失眠,辗转反侧百无聊赖之际想到:你看,像我这样的男人,到了人生的后半段,该有的全部拥有了。还有什么样的女人会让我像年少时那样魂牵梦萦念念不忘呢?
于是,就有了《最佳出价》。仿佛是一个漫长的自问自答。
片子的男主角维吉尔也是相仿的年纪,一位首席拍卖师,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他冷漠,可以对餐厅特地为他准备的生日蛋糕不屑一顾;他狡猾,总是通过各种手段用最低的价格弄到想要的艺术品;他疏离,这么多年一直单身,有严重的洁癖,成日带着手套以防跟人哪怕最间接地接触。
然后有一天他接到一个寻求估价的电话。
片子的氛围一直强烈地暗示我们,这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它能一直吸引我们观看下去,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想知道,怎么样的诡计才能征服这样一个几乎是“不可能任务”的男人。
托纳多雷是这样给出攻略的。
首先,引起共情。共情是比同情高端得多的情感,意思差不多就是要让人“感同身受”。于是这样一个有人群恐惧症的女主出现了。这个设置实在太高明了。要知道男人大都有拯救欲,但不是阿猫阿狗都想去拯救。每个男人总是倾向于拯救某些特定类别的女人,她们身上的共同点就是:她们的缺陷其实就是他的缺陷。而他通过对于她们的拯救,实际上是完成了对于自己的救赎。维吉尔和女主其实是一样的,他的洁癖疏离,其实也是对人的恐惧。所以当他陷入对她的恋爱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一直戴着的手套不见了。
二是,会作。这里的“作”没有贬义的意思。我知道现在有很多女汉子坚持自己的真性情,那没什么不好。但我一直觉得男女之间的关系很像探戈,充斥着试探,进攻,防守,征服。爱情和友情本质的不同是,爱情是需要张力的。把爱情想象成一个游戏,所有的游戏都需要伪装,伪装是为了让整个游戏更加刺激有趣。如果把一切都明明白白地摊在桌面上摆出一副任君挑选恕不还价的样子,那就不是爱情了。就像悬疑小说,如果一开始就翻到最后一页,那还有什么乐趣呢。我们看到年迈的维吉尔被女主角折腾得手忙脚乱,一下子她又崩溃了,一下子又消失了——但他呢?却始终乐在其中。爱情像生活的过山车,我们都需要偶尔的肾上激素大爆发。
三是,有某个特别的吸引点。这段关系不会有机会发展,如果不是女主家中的机器人零件。正是对渴求的艺术品的执着这个死穴让维吉尔一次次回去那个充斥着廉价古董的老房子。而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用面具武装着自己,“爱好”的确是破坏那个面具最好的切入点。
四是,神秘感,距离感。如果不是因为无论如何也见不到面,最后只能躲在雕像后面偷窥,估计女主的亮相也不会让维吉尔如此惊艳。如果一开始就是大大方方的认识,也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片子里一个情节,维吉尔出了车祸,但他以为是这场车祸让女主终于走出了那座房子,他为此感到庆幸——这让我尤为心酸。一个老男人的真心,因为是穿越了层层世故的真心,所以显得尤其纯粹和脆弱。
故事像整个氛围暗示的那样走向了悲伤的结局。但是最后的最后,男主角去到了女主角曾经提到过的一个布拉格的餐馆:日与夜。服务生问他:一个人吗?他说:不,我在等人。于是在无数钟表转动的齿轮中,在时间有声有形的逝去中,他独坐着等待。
总有一点点的真实可以掩盖所有的虚假。我想托纳多雷想说的是,人生本来就是由很多虚假伪装构成的,你不能去奢求百分之一百。我们需要的,只是抓住那一点点真实,这一点真实是撑起我们的阿基米德支点。足够了。
P.S.女孩子特别喜欢问“你爱不爱我?到底有多爱我?”事实上,男孩们肯定没有女孩们想象的或者他们表现的那样爱。但他们爱的分量——甚至是爱本身,已经足够珍贵了。
欺骗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成他。其实女主的“病症”正是将男主内心的隐疾弱点一个个夸张放大化,又如何能不上钩?坚持一种习惯直至暮年,人究竟又肯出价多少来拯救一瞬的孤独和自怜?悬疑点和结局全在意料之中并无惊喜,但过程实在优雅无比,杰弗里拉什的演技一流。
纵然聪明过人,富贵荣华,却还是败给了寂寞世界一点红尘。
一个以鉴别真伪为志业、为最大热忱的欺诈师,却用人生中至高代价换取了一份爱的赝品。然而相较坐拥满墙肖像,沉溺在对女人虚幻的想象与满足之中,眼前有热度的肉体、片刻的激情欢悦才是真切实在。至少,历经过丧失后坐在布拉格夜与日咖啡馆寂寂等待的他,身上总算有了那么点人味儿,再不是不知爱痛为何物的怪兽。
我愿为你脱掉黑手套,触摸全世界,哪怕家徒四壁,口衔稻草,泅水而亡。
一屋子名画加上老童贞跟一群骗子买了春宵一刻春梦一场,带他体验了一把爱情的好奇,靠近,取悦,猜忌,嫉妒和激情,欢愉。老头子还意犹未尽,只为伊人再回头。前90分钟都easy的有点boring,后面瞬间逆袭,狂轰滥炸,把前面炸地尸骨无存。爱情,尽管她全部是假的,你回忆起来也会自己补上一些真的外衣,
看到一些评论真是不能忍,总有些人看完电影,不屑地说这结局不是看完前半小时就能猜出来了么?搞得好像别人猜不出来一样的,搞得好像导演不知道你猜得出来一样的,搞得好像猜中电影结局(往往是其中的一个剧情点)就掌握了整部电影一样的
近期最棒的剧情片,一直以为仅仅是新版本梨花海棠,当轮椅女孩出现,就感觉有戏中戏,当自闭女孩接了一通非常正常的调侃老头的电话时,就预感结局,感情欺骗是老千的最高境界,无法抗拒,无药可救,付出一切失去一切,最终只能在时间饭店等待永不会来的那一位。
又是托纳托雷惯用的欺骗主题,其实剧本已经设置了太多细枝末节来暗示结局。用女主的“身体迷失”(立体的赝品/假爱)来反讽男主的“精神迷失”(平面的真迹/真情)倒是不错的概念。可悬念铺陈缺乏逻辑,仅靠情感堆积和瓦解是不够的,我觉得剧本还能有更大的改进空间。不可否认,它的美工、摄影、表演和音乐的确为它扳回一城。
电影一直努力地想在神鬼不知的情况下,在一片空地上搭建起一个巨大的迷宫城堡,但是这个动作太过显眼,以致观众很早就能注意到,然后只是在两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看它的结束方式。影片在配乐、表演和画面上,都能给人愉悦的享受,只是悬疑上的并不算完全成功和拖沓的节奏足以致命。
不骗则已,一骗到底。最佳出价,童叟无欺。
当维吉尔手中的画像掉落在地板上的时候,我禁不住鼓起掌来。电影并不是给你讲一个悬疑故事,而是让你切身的体验那种从头到尾投入,然后被欺骗的感觉,那种真真实实,让人撕心裂肺却不能发声的感觉。这的确是比交易,用维吉尔一生的财富换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呵呵,找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
老爷子真正是鉴得百宝,却独独不识人!太悲剧了。
爱情是一场心甘情愿的受骗,每当他回想起那些拥抱的时分,那些贴心的话语,我知道,他在day and night里的痴痴等待,既是煎熬,也是幸福;把握了对方弱点,攻占其心房多么简单;侏儒女孩这个细节画龙点睛,配角俱入情入理;托纳多雷将一个寻常故事改造得优雅凝重,也探寻了人性黑暗,足够好看。
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但遇到一个同你一样的怪人,也请慎重靠近。
假的上面也是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在临摹他人绘画之时,伪造者无法抗拒诱惑会将他自己的东西加上去,伪造者最终会背叛自己,显露出自身的艺术敏感度
勉强三星吧,整个戏都太刻意了,结局难道不是看完前半小时就能猜出来?
出卖我的爱,逼着我离开,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出卖我的爱你背了良心债,就算付出再多感情也再买不回来。狠心把我来伤害 爱这么意外 用心浇灌的真爱枯萎才明白,爱情不是你想卖 想买就能卖,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吆-吆-切克闹,爱情不是你想卖 想买就能卖 让我看透 痴心的人不配有真爱
宣布朱塞佩·托纳多雷上了我的黑名单!他的新片《最佳出价》,优雅、迷人、充满悬念,问题是,前面你越入戏,后面你越痛苦……一个这么揪心、充满神秘感和伤感意味的双向救赎故事,玩什么翻转啊你,根本不高级好吗,猜得到啊……伤大心了我,今年最恨的电影,没有之一。
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孤独?别人稍微关注一下你,你就敞开心扉。
本片最好的一句台词:“每件赝品都隐藏着某些真实。在临摹他人的作品时,造假者会因无法抗拒诱惑而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痕迹,往往是某些平淡琐碎的细节。从一个不经意的笔触就会流露出造假者的真情实感,使得造假者无可避免地出卖自己。”所以老鉴赏家纵然是被骗了,可那个女骗子也在某一刻真的爱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