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终究斗不过买办资产阶级。他们既要应对本国工人阶级不甘剥削,迫切渴望改善生存状况的阶级斗争,又要与财力雄厚、精通游戏规则的外国资本竞争。这一切注定了落后地区、落后民族的资产阶级要在这双重夹击下夭折。不仅仅是落后国家的人民,即使是落后国家的资本家也一样“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事实最终证明,旧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在本国羸弱的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完成。昏昏子夜,预示着黎明前的黑暗,也孕育着黎明的曙光。
子夜这本书因为上课的缘故我才拿出来再看,以前做过尝试,初看会被叙述骗了,以为是一个新时代红楼梦,再细看才发现作者对于展现当时上海资产阶级的野心,在空投和多投的字眼中你会忘记原来还有一对诗人一样的范博文和林佩珊远走他乡,可是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你会觉得别扭和矫情,天真可爱却难以迷恋。
弹幕很多人说是为了写作业来看,但大家最后应该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多了一些了解。吴赵斗法虽然情节精彩,更多地却是体现这样的细节,工厂主们对办中国实业的信心满满,西装笔挺翘着二郎腿坐在欧式沙发上,而工人们在厂里穿着补丁劳作.无意强调这种明显的对比,总是觉得历史和现在太过相似。
罢工和延长工作小时,工资打八折这种看来明显的压榨在今天已经换了模样,但人们只会抢着工打,战战兢兢希望能有饭碗,抢着成为一名更加合格的大厂打工人,仅此而已。
在中国最贫弱的时代做一个爱国的人有多难,工业技术落后国人崇洋媚外加上中原大战国共内战产品卖不出去,实业家赚不到钱工人就更苦还要闹罢工,国外资本还来各种方式吞并中国工业,发国难财的畜生投机狗还趁火打劫,中央政府又是中原大战后方又是共产党大闹不可能给这些人创造有利条件,当时的民族实业家面对的巨难局面亘古未有啊
最近,一连看了三部有关上海题材的电影:《子夜》、《阮玲玉》和《美丽上海》。这两年关于旧上海的题材在电视屏幕上十分热门,但大多属于胡编乱造哗众取宠的视觉垃圾,这些热衷于拍十里洋场的导演真该反复研究《子夜》,这部电影对旧上海的描写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权威!如果用今天的投资有些场景可以拍的更漂亮些,但逼真度绝是对很难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从导演、美术、录音到服装设计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并且都在旧上海电影界享有很高声誉的过来人。演员方面像顾而以、韩非、程之和乔奇这些旧上海的老戏骨加盟,以老带新,更是保证了影片高质量。《子夜》是文学名著的改编范本,结构工整,叙事清晰,脉络完整,人物众多而面貌分明。桑弧导演一向以细节描写出名,怕《子夜》他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我以为最合适拍这种巨作的应该是上影的另一位大导演汤晓丹,但解放后和他那代多数人一样,汤晓丹对旧上海的历史绝口不提,竟成为拍军事片的大师,真是匪夷所思!
过了十年,生活在香港的上海人关锦鹏也拍了一部关于30年代上海的电影《阮玲玉》,这部小情调,小格局的电影,缠绵哀婉,逼真的展示了一个旧上海女性的悲剧人生。黑白电影片段,老影人访谈以及90年代影星张曼玉们拍片时的素材剪辑,为这部电影增添了许多艺术魅力。因为当时旧上海的老影人有不少还健在,影片对旧上海的描述有据可查,因而格外真实贴切。
再过了十年,彭小莲也拍了一部关于上海的电影《美丽上海》,一部非常好的家庭情节剧。影片写了上海洋房里一个资本家遗孀和她四个子女的家庭故事,这个家庭已经和里弄里任何一个普通上海家庭没有什么两样,繁华只是一场梦,旧房子很快要被高架桥取代,旧上海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美丽与哀愁。
-
年代太久远了,主题表现的不明显,吴荪甫左右摇摆的性格是其失败的根源。连最后自杀都犹豫不决。其先是靠实业发家,靠投机赚了笔钱,然后吞并同行,在和赵博韬对峙时又不知天高地厚,只能克扣工人工资。到最后自然破产。龚雪但是让人印象深刻,可惜时光催人啊!
原著是很难读下去的(茅盾作品的通病),这个版本的改编力度不太够,但桑弧经历了文革十年功底尚在,上影老影人的表演太牛逼,除了主角李仁堂的选角算不算失败,太老又太正面,和乔奇想必气势矮了不少,和老戏骨们比起来,哪怕是龚雪也像个花瓶一样的无力
公债,空头,多X。画面好,大白腿,资本家,死老婆,认人名,瞎讲的,总罢工,持股票,妹私奔,赶快抛,墙头草,卖女儿,被淹死,杜反转。
现在看懂了
镜子用得很好,删了陈君宜,吴芝生,张素素,刘玉英(和徐曼丽合并),吴四妹,吴弟,杜弟(变成了赵子),唐云山,陆匡时,曾沧海,周仲伟应该是个胖子嘛,郁风是服装顾问,夫妻店只能干这个了吧,25,郭沫若译的维特,42,银行俱乐部的戏融合了很多内容,56,徐曼丽没结婚,12,吴荪甫对镜头说发展民族工业,配乐,这是表现正面人物用的啊,36,雷参谋Ms佩珊,39,穷富对比,43,周仲伟是穷人出身,50,民族工业变僵尸,梅兰芳归来,佩珊私奔,58,落水的是和尚,冯云卿上吊,2,直说了花旗银行,14,给和尚妈50块钱,支持私奔,子夜钟声。
“等着吧!中国的工厂迟早要变成僵尸,要注射一点外国血才能活。”
资料馆2015.10.21.7pm 如同重读一遍《子夜》,人物和时代环境塑造都很精彩。能够感觉到错综交织的时代洪流,民族资产阶级的自负与懊恼、挣扎与被困。
想当年都没有在电影院看过(好像)借着今天的『东方电影』修复版:温故知新吧,看看国产老电影
三十年代上海,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真是精彩,虽然人物繁多支线细密,但各阶层派系都刻画得很清楚,没看过原著相信会更复杂好看。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版的大空头,但可是说出了大空头不敢说的东西。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是不可能让民族工业发展起来的,因为资本家之间关系的本质是竞争
很多细节比原著更明白,简化得还可以,不过有些人物修改得不对劲啊(雷参谋),然后把原本没有的所有人结局带了一下,总体还是很好看的,我是指美术。
唉,居然是古老版中国“大空头”,只是没想到在子夜所有人全盘皆输。「傻孩子!『多头』就是买进公债,『空头』就是卖出」。。。
永远无法想象1930年的上海有多么发达,只会比想象中的更繁华,在那时的金融业已经充斥着多头空头的资本游戏,原著已经很复杂,桑弧导演改编已经尽力了,出场人物众多,关系千头万绪,一遍看完只能大概品个意思。相比来讲,还是从短篇小说改编电影更适于观看,对照《林家铺子》就很明显,而且在茅盾自己也是晚一年创作,技法和思想更成熟。吴荪甫的人物性格塑造多少有些问题,一面是有着振兴国货的民族资本主义理想,一面又对工厂工人冷酷压榨毫无手软,把两面硬生生贴合在一起形成复杂多面,其实是有着分裂感,缺少内在的统一逻辑。
民族实业家斗不过垄断大资本家啊,惨被的不仅是他们,还有无数工人阶级身陷囹圄
1. 被震撼到了,被这部电影不动声色传递的中华美学。看看里面人物服装的色彩太高级了,现在各大国外时装品牌的高定完全可以拿去直接用,中国人太适合那种低饱和度的高级颜色了,看我们的国画就知道了,国外那种直接拿三原色这种高饱和度明快颜色,直接用于服装,实在是太年轻了,还是我们玩得转深沉。
Shanghai hasn't been changed for a century...
果然茅盾先生原著,就是一部大鱼小鱼和虾米的基本套路不变再将格局放大到上海商界金融的林家铺子。片中吴荪甫一边实业救国慷慨激昂一边压榨工人面不改色无过度纯对立的性格塑造上的争议或许也源自格局过大而细腻层次刻画没有跟上所致?内景服饰在今天看来都可谓极尽考究奢华(高清修复版视觉上推波助澜),“可花了钱未必要打胜仗”,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或许是歇业太久复工初始的缘故,又或者是要叙述的这个阶层离过去几十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太远,演员们的表演总感觉在拿腔作调,但又不像是意图喜讽的那种,勾心斗角商业暗战的部分倒还好,情感纠葛的部分实在让人看着尬尴……
三星半//非常老式 是只有那个年代才能拍出的质感//同时也具备了那个年代极有代表性的问题//意识形态批评实在是太容易走向片面 明明这些人物可以更加饱满//两个半小时有点长 但短了显然说不清 还是更适合精做剧集 复杂的东西应该详细讲
本片可与《林家铺子》联合品尝。林家铺子里那些小百货,大概就是吴荪甫办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下,他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原著《子夜》的内容很庞大,人物也多,电影里做了删减和整合,总体上神韵还是抓住了,各个阶级和派系之间的矛盾也表现的很到位。
桑弧非常old school,与1980年代的电影美学脱轨。群戏人物众多,吴荪甫应该是其中一切事件的焦点、人物链接的核心,李仁堂的表演太僵硬了,完全没有演出他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前后判若两人的心理状态没表现出来。赵伯韬又做得比较片面,两者之间少了那股工业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亦敌亦友的微妙,更少了那种连接呼应。能同时看到张伐、韩非、程之、顾也鲁,也能同时看到郭凯敏、梁波罗、毛永明、龚雪、张闽,难得啊!
这尼玛,社会主义光圈下电影生产线产品,也太喧宾夺主了吧,这个吴荪甫明明一个现代官僚的面目,哪里有一丝旧社会的狠辣。原作虽然未曾拜读,但那个时代的作家作品是这个人设这个味道吗!!你们这些“不肖子孙”哟,拿电影当工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