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人秀节目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但在任何一种说法中,《老大哥》和《幸存者》都是需要着重提及的两个节目。1999年10月,荷兰艾德蒙(Endemol)公司推出《Big Brother》(即《老大哥》)。熟悉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没错,节目名称“老大哥”正是源于其著名小说《1984》中的一句:“老大哥在看着你呢”。节目参赛者为制作组挑选出的六对不同背景、性格各异的年轻男女。制作组每周为他们发放津贴用以购买食物以及生活必需品。他们生活在一个与外界绝对隔绝的空间内,时间总计10周。每一个生活场所都安装了摄像头,向外界随时播放选手的一举一动。《老大哥》首播就在收视率上大获成功,在人口只有1500万的荷兰,观看《老大哥》第一部的最后结局的人数将近400万。
2000年,美国CBS推出的《幸存者》(Survivo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真人秀节目全球化的开端。在《幸存者》中,参赛选手被分成两组,在每一集中,他们要完成各种与自然环境斗争的任务,失败方需要全组成员投票淘汰 1人。最终剩下的7人同组竞赛,每周淘汰1人。而能够获得最终胜利的百万美金获得者则由最后 7名选手从幸存的2人中选出。《幸存者》第一季播出的第二周,即成为全美国收视率第一名的节目。而最后一集更创下收视高峰,家庭收视率高达28.2%,估计全美共有将近44%的家庭、5800万人收看“幸存者”节目,而当年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也只有4360万观众。(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第 10 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年版)
中国内地的真人秀始于2000年。是年,广东电视台播出真人秀《生存大挑战》。制作组从全国500多名应征者中挑选出三名互不相识的挑战者。按照规则,他们每人需要在6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的旅途穿越,而他们能够携带的只有野外生存的必需品和4000元旅资。整个过程历时195天。《生存大挑战》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还邀请3名挑战者录制了一期“生存大挑战”专题研讨。
论及中国内地的真人秀发展历史,2004年是无法回避的年份。这一年,第一届《超级女声》红遍全国。一时间,九州大地各个卫视非“超级”即“快乐”,选秀蔚然成风。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论述《中国好声音》的文章多数多提到了中国内地选秀节目的“七年之痒”。
真人秀节目种类繁多,如果细分,恐怕能列出二三十种也不为过。目前,有三大类真人秀在中国内地市场最为引人注目:婚恋交友类、工作求职类和表演选秀类。婚恋交友类自然不必多说,至今每周追《非诚勿扰》的我身边同学即大有人在;天津卫视《非你莫属》火了张绍刚,顺便带红了《职来职往》;而选秀节目,自打2004年《超级女声》至今,一直能引发全民追星热潮。
以上稍微介绍一下真人秀的发展历史,下面言归正传,来谈《中国好声音》。我对真人秀节目,尤其是选秀节目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中国好声音》开播至今已有三期,所受到关注与好评大有超过当年《超级女声》之势,不能不让人有所思考。在此,我列出如下几个问题,并给出一些自己的思考。这四个题目,不是像什么“真人秀节目形态与本土模式研究”之类大而空泛的题目,而都是具体的能够从一点切入的。但是,《中国好声音》刚刚播出三期,很多事实和要素还有待观察,这些问题和判断仅供参考。
1. 选秀节目中主持人的定位
这是我在看《中国达人秀》时就在思考的问题。在《中国达人秀》中,主持人程雷的地位就有些尴尬。更像掌控节目的主持人角色的无疑是周立波,以至于到现在我也想不明白《中国达人秀》初赛时的节目形态到底能不能算是主持人节目以及能不能大幅度取消程雷的戏份甚至干脆就让周立波一个人越俎代庖算了。当然,我还是非常喜欢程雷的,在复赛和总决赛中程雷也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最让我没法忍的是《非你莫属》中的第二主持人徐睿。此君一说话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样子,比张绍刚面目可憎多了。在《中国好声音》播出的三期节目中,主持人华少出镜的次数屈指可少。据《播客天下》的文章介绍,华少的主要职责是在后台“处置好所有参赛学员和他们的家属,让学员放下包袱尽情展现,让家属更轻松、情绪更外露地投入到节目当中”。不过在第三期节目中,华少的戏份稍微有所增加。不知道再之后阶段的比赛中,华少会不会承担更抢戏的任务。
去年上播音与主持课程时,我就想以此为题目完成期末论文。但是能找到的资料和PAPER实在过于稀少,加上时间紧迫只得作罢。但我真是十分希望能看到这方面的专业文章。《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主持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如何与评委/导师区分职责?又对主持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哪些新的要求与挑战?
2. 才艺与故事如何兼顾?
这也是我在看《中国达人秀》时就重点思考的一个方面,也是《中国达人秀》最为人诟病的一个问题。前两季达人秀诞生了“孔雀哥”“猪头哥”“喜悦和蜘蛛侠”这些奇葩选手。第三季有所收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评委”改名“梦想观察员”,并且频频发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此问题出现之频繁实在令我恶心,我实在搞不明白这有什么可问的,多数情况下回答千篇一律,我闭着眼睛都知道这些选手要回答什么。
《中国好声音》的盲听模式无疑是想削弱故事因素,加强对才艺因素的强调。但是,第一期节目中还是闹出了质疑事件,而之后两期对故事的展示明显削弱。表演才艺类型的真人秀,才艺无疑是最基本的审美价值所在,但是故事使人潸然泪下的作用又使制片方难以割舍。在选秀节目中,故事只是才艺不足以吸引人时的调味品还是能够与才艺平起平坐的主菜?选秀节目可不可以干脆只要才艺不要故事?真人秀作为纪实性节目,故事的存在是不是只需审美价值的讨论,而不需要进行伦理方面的讨论?
这里还可以附带两个小问题。
第一,盲听模式有没有弊端?
第二,众多选秀节目导致“选秀专业户”的产生,选手在各个选修节目之间跑来跑去,当然有客观原因。但是制作方需要需要进行干预?选秀常客带来的审美疲劳如何解决?
3. 《中国好声音》与原版有无区别?原因何在?
《中国好声音》的宣传总监陆伟评价《中国好声音》:“至少得到了The Voice90%以上的神韵。”如果陆伟评价得当,剩下的10%何在?原因是什么?如果陆伟评价不当,那么你觉得the voice of China得到几分神韵?
有一个细节,原版好声音考虑的光线和对比度,是照顾了西方人的肤色和发色,而东方人肤色不够白,头发又黑,严格按照“模式”要求,会损害画面,外国来的指导者会要求再往回调一点。(根据《播客天下》文章介绍)
再往深了说,中国内地的真人秀节目,以引进和模仿外国成熟节目形态居多。是不是所有的节目形态都适合引进?如果不是,什么样的节目最适合我们引进?对外国成熟节目形态的引进需不需要做本土化改造?如果需要,本土化改造有没有普遍使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推荐一本书,《全球金牌电视节目解析》,张绍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介绍了诸多外国的真人秀节目,书写得不怎么样,参考价值还是有的。顺便吐槽一下这本书,394页,全彩印,定价118。这书是想卖谁呢?
4. 选秀成功的选手路在何方?
选秀节目的本质是商业运作。2005年超女评委科尔沁夫曾说“选秀节目出身的歌手,其粉丝归根结底是电视节目的追捧者,而不是好音乐的忠实追求者。”参加纯音乐选秀节目的选手,或多或少多抱着音乐梦想。我曾经到过《中国达人秀》北京海选的现场,跟选手们聊过。小孩除外,岁数大一点的,尤其是中年人,尤其是带着乐器来的中年人,真的希望能通过选秀改变他们的命运,至少改变目前窘迫的生活状况。(这也就不难理解选秀专业户的存在,我曾在达人秀的海选现场听一个抱着吉他的哥们个一个背着萨克斯的哥们聊天,没说几句就开始互相问“我要上春晚你去过了吗”之类的话题。)
《美国之声》极富诱惑的一个条件是:冠军选手将获得环球唱片的一纸合约。但是显然,这尚且不足以让那些走下舞台、远离镁光灯的选手继续保持“人前显贵”的状态,甚至可以说,他们发展略显惨淡。美版第一季冠军Javier Colon在2012年6月爆出已被环球唱片解约,其个人单曲排行榜上前五名都是曾在电视节目中唱过的歌。(以上是《博客天下》原文,我没考证。)那么,对于《中国好声音》来说,经过导师培训与轮轮考验的成功者,能不能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呢?好声音的盲听模式令人耳目一心,但是仅仅有声音就能产生明星吗?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目前关于《中国好声音》的文章里屡次提到的“制播分离”。感兴趣的可以看这篇文章,
http://blog.renren.com/share/284428960/13844289752?from=0101010202&ref=minifeed&sfet=102&fin=5&ff_id=284428960,虽然新鲜,但没什么难理解的。只有一点让我非常纳闷,怎么灿星制作一下就火了呢?当初达人秀席卷全国收视的时候,我从来没有任何一篇提及这个机构,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内地的音乐选秀节目,我几乎从未涉猎,甚至红极一时的05超女我也没看过。后来关注较多的,是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现在改名《华人星光大道》)。怎么说呢,内地的音乐选秀总给我感觉一板一眼,评委点评虚伪造作,看着不爽。而这方面台湾明显做得比较好。不是说他们没上述的问题,而是相对较少,能在接受范围内。当然咯,选秀制度也是影响我观看的主要原因。我就喜欢看超星的踢馆赛,那种感觉真的很棒,你永远不知道出来的高手会凭什么武功上阵,也不知道选手会以什么招式应对,所以始终怀有未知的兴奋感。
这种“未知的兴奋感”真的很重要,也是《中国好声音》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当然还有另一个因素:选手水平普遍很高)。当你在观看时,你如果将自己代入导师的角色,你会对盲听产生“未知的兴奋感”。反之,你如果代入选手的角色,你又会对导师转不转产生“未知的兴奋感”。因为未知的兴奋,所以有了莫名的期待。这是捉住人心的制胜法宝,屡试不爽。
好了,下面我不想再谈论节目了,只想说一说我对最后的冠亚军——梁博、吴莫愁的一些浅见。
说真的,对于最后这个结果,我感觉就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我始终觉得,梁博的文艺式摇滚,有些保守,只能在我们华语圈内引起共鸣,真要站在世界跟其他歌手PK的话(节目组说冠军会跟世界好声音PK,所以我才会扯这些),还是势单力薄了点,就像凉茶PK可乐一样——气不足,缺少能够震住老外的强大气场,甚至还会让他们觉得:中国还没改革开放吧,音乐风格竟如此守旧。
所以说呢,从能否立足世界好声音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吴莫愁更胜一筹。至少她的创意和个性会比梁博的内敛和安静更有辨识度,更能一鸣惊人,就像MJ的歌舞、Lady GaGa的另类音乐、PSY风靡全球的《江南Style》一样,有让人一下就记住的特色(至于这种特色是好是坏,见仁见智)。哪怕那只是昙花一现,我也觉得她比那些只会歌功颂德的牡丹和自诩高洁的红梅更值得铭记。因为她的明媚,让中国乐坛多了一道特别的色彩,分外妖娆。这种妖娆欣赏的人叫好,不欣赏的人却试图诋毁、扼杀。请问何必呢?你不喜欢可以对她选择性失聪或失明啊,没必要赶尽杀绝吧?现在被她吓哭的小孩,没准长大后会变成她的粉丝呢,一切皆有可能。这跟很多人小时候怕吃苦瓜,长大后却变得喜欢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恳请大家拿出海纳百川的气度,包容多一种音乐形态的存在吧。我相信蜕变后的她一定能慢慢受到大家的肯定。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然她最后怎么能拿到第二名呢?这是最好证明。
其实,在吴莫愁跟到哈林时,我就觉得她已经收获到最大的成功了。真的,哈林绝对是这届好声音最好的导师。这从他对16名学员做的努力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懂得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出每个人的特色,并将之放大,再放大,大到这本来最不被看好的队伍,最后迸发出无限的潜力,大放异彩。每次看到他跟吴莫愁心有灵犀的互动,我就好感动。因为他那种如获至宝的兴奋是发自内心的,是伯乐看着千里马纵横神州时,抑制不住的自豪与狂喜,让人备受感染,跟着一起骄傲。
记得有个片段,哈林鼓励吴莫愁说:“好好唱,有事,都归我!”多霸气的导师啊!那一刻,我觉得他就像杀手大叔,为护萝莉大战恶警;就像无敌金刚,愿为心爱的女人站在高楼打飞机;就像圣斗士星矢,为救雅典娜力拼哈迪斯;就像……打住打住,越扯越离谱。
我知道吴莫愁是取悦不了所有人的,也没必要,因为每个人的欣赏标准不同,众口难调,只望彼此不要相互攻击,搞到最后两败俱伤。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哈林能好好挖掘她,把她的特色雕琢得更加耀眼,然后影响更多的人喜欢她,跟随她的音乐大篷车闯南走北,一路忘忧,一路无愁。
同时,我也希望梁博的摇滚之路能走出自己的风格,他真的就像当今中国的缩影:试图通过不断改良,让自己兼具实力与特色。说到底,他与吴莫愁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改革派,一个是革命派。两者的前途都是光明的,只是在最终的选择上,有人喜欢白炽灯,有人喜欢霓虹灯,仅此而已。
最后,我只想对吴莫愁说一句:莫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有朝会识君。
四个可爱的评审老师都是各种激萌!
先来点实在的,我今年有32场全国巡回演唱会。ps:其实中国好声音的主持人是哈林,华少是个卖凉茶的rap高手。
几位嘉宾的戏有点儿过了。
节目初衷是好的,可是演出来是中国好悲惨吗?
第一集五星。第二集四星………因为有很多我觉得唱的不好的人入选了啊比如那个红帽内向哥………
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凉茶中国好声音喝启力添动力娃哈哈启力精神保健品为中国好声音加油!
东北好声音
【你仔细地看着我 我是个创作型歌手 我今年有32场全国巡回演唱会】
我爱吴莫愁和哈林
我跟你讲 我今年有三十二场全国巡回演唱会 你要是选择我的队伍 我保证你每一场都是我的演唱嘉宾 .......我选择那姐....
没有做作的背景什么的,就更好了。你既然都只在乎声音了,何必再画蛇添足呢
大陆目前唯一一档算是上乘之作的选秀。各种优点就不说了,其中背对选手仅凭唱功做取舍这点非常赞!我倒是想批一下那些说评委做作的人:哪儿做作了!真心爱音乐、真心欣赏别人唱功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会言辞激动,会举止夸张。难道你听摇滚不打拍么?你若真心痴爱音乐,就会理解这些音乐人的赞许和激动。
明年换个电视台吧
哈哈,我是专程看四评委捣乱的
最后这一晚梁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还有我同样爱的褚乔以及全中国的好基友。晚安,国庆节快乐!
MOMO WU !!!!!!!
前两阶段好看。
赢了一夏天,一晚上输光。
个人喜欢的两个歌手名列前二,虽然梁博赢了莫愁,但梁博拿下冠军还是很难让人信服⋯⋯心中的冠军永远是“吴莫愁和金池”!
最后一集让我想起2005年的超女。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