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目录:
(1)阿卡什在最后是否复明?
(2)阿卡什在和医生带走西米之前有没有恢复视力?
(3)西米去阿卡什家为什么只是把他弄瞎了,而没有杀了他?
(4)阿卡什为何要伪造西米自杀的现场?
(5)阿卡什的复仇计划是怎样的?
(6)为何阿卡什会帮西米去掉眼罩?
(7)电影中哪些情节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情节是阿卡什编的故事。
(8)医生最后是生是死。
(9)阿卡什最后为什么要狠狠的拨开那个易拉罐。
(10)电影中兔子的作用。
1. 阿卡什在最后是否复明?
其实从片尾阿卡什对易拉罐狠狠地一击已经很能说明阿卡什复明了,看不见的话不可能击打的如此准确。
其次,两年不见仅凭握手就能判断出是苏菲,显然太牵强了,这算是说明阿卡什复明了的一个铺垫。
2.阿卡什在和医生带走西米之前有没有恢复视力?
我认为在阿卡什和医生把西米带走之前,阿卡什是没有恢复视力的,因为电影里没有任何地方能看出阿卡什恢复了视力。
有些人认为阿卡什提前恢复了视力的理由是阿卡什失明时两只眼睛并不一样,而那个盲兔也是两个眼睛不一样,所以认为有一只眼睛提前恢复了。但其实我觉得这个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不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眼睛,盲的两只眼睛不一样,这才更符合现实,而不能说明有一只眼睛伤的程度轻,自己提前恢复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之前阿卡什眼睛还一直看不见的一些截图,我们来倒着看。
阿卡什制服西米,救了医生的时候是一路踉踉跄跄,循着墙壁才摸到的西米。
阿卡什打破玻璃后,面向西米,最后一次争取尝试让西米和他一起去警察局,随后就被西米袭击,险些被杀死。人在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是不可能演戏的,如果阿卡什能看见了,不可能让自己差点死掉了。
阿卡什帮西米摘掉蒙眼布后,西米就开始用刀子挣脱绑手的绳子,阿卡什全程不知道西米的动作,如果他能看见,此时并没有理由放任西米挣脱束缚,威胁自己。
一人独处时是最真实的自己,阿卡什一个人投硬币时,很明显没有接到硬币,掉到了下面,说明他看不到。而后捡起来,要通过手摸才能知道自己掷了哪一面,也说明他看不到。
一人上厕所时,想了解周围情况,为后面逃生做打算,摸索窗户,如果看得见,不会有这个摸索的动作,而是直接打开窗户。
再往前面就不倒了,总之,镜头语言里没有任何阿卡什复明的信息或者暗示,就说明阿卡什和医生把西米带走之前,阿卡什是没有恢复视力的
3. 西米去阿卡什家为什么只是把他弄瞎了,而没有杀了他?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苏菲的突然来访,西米去阿卡什家的时候是否就做好了杀阿卡什的准备我们不清楚,但苏菲的突然到访,就注定了西米无法再杀害阿卡什了,否则她将是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杀人的目的本就是为了灭口,为了自己的安全,她这个时候再杀害阿卡什显然就和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所以她只能选择暂时弄瞎阿卡什,封住他的口。
其次我不觉得西米是变态杀人狂,只有变态杀人狂才享受杀人的感觉,而西米都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已,作为一个正常人,如果有其他的办法,不会去选择杀人,因为这也是最危险的办法。
最后,我觉得有可能西米也并没有做好杀害阿卡什的准备,她首先要套阿卡什的话,她要知道到底都有谁知道真相,这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然后再决定怎么封口。所以西米一开始在供品中只是下了迷药,而不是杀人的毒药。其次,就算苏菲没有突然到访,对于西米,毒杀阿卡什也并非最好的选择,因为毒杀很难伪造成抢劫或意外死亡,而她也没有不在场证明。
4.阿卡什为何要伪造西米自杀的现场?
最主要的原因是堵住警察的口,伪造西米自杀的假象,就不用担心警察以西米失踪的名义进行搜查了,绑架的压力会小很多。
其次,可以分裂西米和马诺哈尔的关系,马诺哈尔是知道西米不可能自杀的,他去雷吉山没有找到西米和阿卡什,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西米耍了他。而此时又报道西米自杀了,而之前有侦探道出了他杀害普拉默抢了1000万的“内情”,有几个可能性,一是西米背叛了他,设计自杀消失然后坑他钱;二是西米真的被人绑架了,然后西米对绑匪道出了实情;三是西米被绑匪杀了,但绑匪已经从西米那得到了实情。
总之,西米的自杀会让马诺哈尔感觉自己已经被西米出卖了,让他更加坚信打电话的人手中已经掌握了证据,而自己也没有借口立案搜查失踪的西米。
伪造西米自杀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拿到1000万后,回来灭口杀了西米不会再引起怀疑,这也为电影后面医生和阿卡什两人直接把西米绑走做了铺垫。
5. 阿卡什的复仇计划是怎样的?
我觉得阿卡什在想要复仇的时候,内心还是希望能通过正义的途径来伸张正义的,也就是留证据,报案,走司法程序,还没有放弃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这从他诈西米的时候录音,以及安排莫里和萨库给马诺哈尔录音就能看出来,他的计划是尽量搜集证据的;而且被绑时他唱普拉默的歌曲引导西米找他,最后劝说西米一起回警局,也说明他当时还希望通过感化西米,回警局投案,让自己能回归正常生活的。
基于此,我猜想阿卡什的计划是这样的:说西米的情夫马诺哈尔杀害了普拉默,并抢夺了1000万,这也符合西米在电视上的说法。然后几人合伙绑架西米,并录下证据要挟西米,拿到1000万才会放她走,拿不到1000万就把她交给警察。给马诺哈尔打电话要1000万,否则向警察举报。整个过程中,阿卡什制定计划,莫里和萨库负责实施,医生提供绑架栖身的地方(偏僻的诊所)。如果拿到1000万,则杀了西米灭口,莫里、萨库和医生分钱,医生摘掉西米的器官,阿卡什不要钱,但能得到她的眼角膜。如果拿不到1000万,则把西米和马诺哈尔交给警察,莫里、萨库和医生分线人费。
当然,阿卡什是知道1000万不存在的,这只是西米编造的谎言,而阿卡什则顺水推舟制定了计划,骗合伙的三人,也让西米和马诺哈尔百口莫辩。所以,按照他的计划,最后掌握了西米和马诺哈尔的供词,莫里和萨库拿不到1000万,把西米和马诺哈尔交给警察,自己回归正常生活。
不过从掷硬币以及摸索厕所窗户我们也能看出,阿卡什并不确定自己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也就是能否困住马诺哈尔,所以他掷硬币赌运气,摸索厕所准备退路。
阿卡什也没想到莫里和萨库会把自己绑起来,这说明这两个人也并非完全相信阿卡什的话,也怕他跑掉,所以要把他绑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在莫里和萨库去找马诺哈尔碰头之前,是没有离开过阿卡什身边的,包括提前踩,也是拉着阿卡什一起去。但行动的时候,带着阿卡什这个盲人不方便,所以只得让阿卡什留在诊所等着,但没法看守阿卡什了,二人不放心,于是将他绑了起来。
6. 为何阿卡什会帮西米去掉眼罩?
阿卡什帮助西米摘掉眼罩,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的。首先他并没有想到莫里和萨库会把自己绑起来,他原本的计划是即使不成功,没办法困住马诺哈尔,继而把他和西米送到警局,至少自己也能趁没人时逃跑的。
可以说被“同伙”绑起来这个意料之外的情况,确实让他有些不知所措,觉得二人不可信,二人回来不知会如何对待他。再加让西米在旁吓唬他,指出如果莫里和萨库失败,马诺哈尔会来杀了他的危险时,他不得不考虑如何逃离现在危险的处境。
他首先成功的也让西米意识到,她现在对于马诺哈尔已经是累赘了,因为在外界看来,她已经是一个死人了,而如果她还活着,会面对媒体,会有很大的麻烦,会导致普拉默的命案真相被发现的风险,还不如让西米永远的闭嘴。
于是两人意识到,他们其实面临着同样的危险,并且达成了共识。西米首先提出了互助,她帮助阿卡什解放双手,而阿卡什帮西米摘下眼罩。
阿卡什一开始是拒绝的,但他也并没有脱离目前困境的其他办法。于是他开始尝试引导西米过来帮他解放双手,但在引导的时候,阿卡什不是说话,而是唱的歌,而且是唱的普拉默的歌曲,也是电视上悼念普拉默时放的歌曲,他希望通过这首歌能引起西米的忏悔。
在阿卡什被解开之后,他也曾经尝试靠自己独自逃出去,但他看不见,而且形式紧迫。此时西米继续劝说阿卡什,说只要帮她摘下眼罩就行,不用帮她松绑,她可以帮他指路。阿卡什想只是摘下眼罩,不松绑的话,西米是跑不掉也不具有威胁性的,于是就帮西米摘下了眼罩。
7. 电影中哪些情节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情节是阿卡什编的故事?
我觉得电影最后,医生和阿卡什驶过的那个肝脏形状的大树,是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点。两人开车驶过这颗大树以前的事情,都是真实发生的;而两年后,继续讲时,两个人在大树旁停了下来,后面发生的事都是阿卡什编的故事。
这个外形如此有特点的树,分界点前后明显的不同,是导演给观众明显的暗示,是给观众的一个明显的分界点。如果前面也都是阿卡什编造的,没必要接着讲的话两次却是不一样的画面,一个是驶过大树开向了远方,一个是在树旁停了下来。
再一个如果说只有苏菲出现的情节是真实的,其他情节都是假的,也就是说其他没有苏菲在的镜头都是阿卡什编的故事,是说不通的。因为其他的镜头包括普拉默夫妇的生活、小孩的偷窥、西米与马诺哈尔的谈话、马诺哈尔家的生活、马诺哈尔被困在电梯等很多很多情节,都是阿卡什不可能知道的,也不可能对苏菲讲的。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情节都是阿卡什编的故事,那电影要删去大量的内容,而且要经过很大的改动,才能像一个故事的版本。
两人开车驶过这颗大树以前的事情,都是真实的镜头,这部电影是非常严谨的,并非像一些国产电影一样结尾圆不回来于是就说其实一切都是一场梦、是幻想、都是假的,这样做其实很低级。
8. 医生最后是生是死?
基于我之前的分析,我认为医生最后活了下来,至少到阿卡什与他分开以前,医生没死。
也就是说阿卡什和医生达成了共识,帮助他绑架西米,摘掉她的器官。他们开车驶过大树,一直到孟买机场,摘取了西米的肝脏之后,他们得到了100万美元。医生也给了阿卡什一部分钱,阿卡什用这部分钱做了手术,恢复了光明,并去了欧洲(只需要20万卢比,不到3000美元就能到英国)。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不可能是阿卡什路上把医生杀了。首先根据前面的分析,阿卡什还是盲人,什么都看不见,不可能有能力完成杀医生-开车去机场-全程一个人绑架西米-摘掉西米的肝脏-获得钱治好眼睛到欧洲的过程。
我们看一下谢赫对斯瓦米医生的要求,是把一切都处理好,也就是要把移植的肝脏提供好了,才会收到100万美元。阿卡什是不具备摘除器官的技能的。而阿卡什如果没有卖西米的这笔钱,是不可能有办法挣钱治好眼睛到欧洲的,毕竟原来他双明正常的时候筹集到英国的路费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他现在双目失明还要先筹集做手术的巨额费用呢?
阿卡什也知道自己现在没有别的办法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了,除了按照斯瓦米医生的说法去做。他曾经最后一次给了西米希望,让她和他一起去警察局,是西米把他这个希望打破了。现在阿卡什作为一个盲人,除了相信斯瓦米医生,没有其他选择。
同样的,斯瓦米医生也知道阿卡什没有其他选择了,那这样的人其实是作为同伙最佳的选择,因为不用担心背叛。阿卡什对于斯瓦米是没有任何威胁的,反而和他是一条船上的人,此刻有着共同的利益。
有人说斯瓦米医生为什么不杀了阿卡什独吞呢?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斯瓦米医生也并非十恶不赦的杀人狂魔,斯瓦米确实不在乎其他人的生命,但是在不会给自己引起麻烦的前提下的。比如之前瞎的阿卡什,不摘他的器官,他也会被火车撞死,而摘了他的器官,他被火车撞烂了也不会被警方怀疑;比如此时的西米,已经被警方认为是自杀了,此人已不存在这个世界上,摘了她的器官亦不会引起麻烦;而如果此时对阿卡什动手,不管在任何地方杀了阿卡什,都是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
(2)杀人从来不是斯瓦米医生的目的,他仅仅是从事着摘取偷卖人体器官这一职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自己的生活,如果发生突然的事件,例如杀人这样的事,绝对会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不得不重塑自己的认知,每一个人都是不愿意轻易这样做的。
(3)阿卡什从西米刀下救了他,斯瓦米医生并非十恶不赦之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价值观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和生存,面对救命的大恩至少是不能反而杀了恩人的,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完全没必要重塑自己的三观,而是更加倾向于活在自己的舒适区。
(4)我们可以看到,之前斯瓦米医生要摘除阿卡什肾脏的时候,是需要莫里和萨库两个人帮忙的,而此时他绑架西米,摘除西米的肝脏,是很难一个人完成的,他甚至是打不过西米的。为了降低风险,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他此时是需要一个助手的,而人选没有比阿卡什更合适的了。
(5)报恩给阿卡什只需要支付120万卢比就足够满足他做手术和去欧洲的花费,而自己能得到的酬劳是至少7000万卢比。任何人都知道120万对于7000万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零头,只花120万卢比就能雇一个助手简直是太划算了,而杀了阿卡什却会造成极大的麻烦。斯瓦米医生此时也不可能为了阿卡什区区20万的肾,耽误自己7000万的买卖。
综上,斯瓦米并无动机也无条件杀害阿卡什,反而有着报恩和需要帮手的动机雇佣阿卡什。阿卡什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于是两人结成了同盟。
9. 阿卡什最后为什么要狠狠的拨开那个易拉罐?
从片尾阿卡什弹唱时优美的琴声以及深情的歌词可以看出,虽然已经过了两年,但是对于这个给了他恋爱的感觉,给他这首曲子灵感的苏菲阿卡什还是怀有很美好的向往和思念的。再度重逢,也希望还能再续前缘,所以他编造了一个自身没有污点的故事,希望能获得女神的认同。所以他向苏菲提出了主广场音乐会的邀请。
在他的心中,苏菲的形象是清纯、完美的女神,是美好的象征。可是后面他听到苏菲说:“她害了那么多人命,你应该听斯瓦米医生的,摘掉西米的眼珠子。”时,他是感到震惊和错愕的。他没有想到他的女神会这样说,自己刚还傻傻地想要维护自己在她心中的形象,她却认为他就应该取了西米的眼珠子,这让阿卡什感觉到苏菲已经不是那个自己心中的苏菲了。
我想阿卡什狠狠地拨开那个罐子,是有不爽的感觉的,自己心中的女神竟然变了,所以不爽;生活里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现实,与自己艺术的追求,与自己心中的期待不一样,所以不爽。
我想阿卡什狠狠地拨开那个罐子,应该还有放下过去的感觉,过去的痛苦、过去的罪恶、过去的羁绊,通通踢走吧,生活只能继续,只能继续演下去,我就是生活的影帝!
10. 电影中兔子的作用?
电影中兔子是主人公阿卡什的象征。兔子的形象是很弱小的,兔子面对猎人,就好像调音师面对杀人犯和警察。
这个兔子是一只两只眼睛都瞎了的盲兔,象征着盲人调音师。而且这个兔子两只眼睛瞎的原因不一样,左眼可能是先天致盲的,而右眼有伤疤,说明可能是后天瞎的,暗示着主人公阿卡什的视力也是一波三折,并非天生盲人那么简单。
兔子虽然弱小,但两只耳朵细又长,是非常警觉的动物,象征着阿卡什作为调音师出色的听力,以及警觉。
兔子最后逃脱了猎人的追击,安然无恙地离开,也暗示了阿卡什的结局,逃脱了西米和马诺哈尔的追杀。
综上,兔子的形象确实和阿卡什的遭遇很契合,所以因此阿卡什在脱险以后选择了一个兔头手杖作为自己的幸运符,并由此根据手边的东西,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
----------------------------------------------------------------------------------------------------------------------------------------
这部电影由于对白主要使用的是印度语,所以我国大多数观众仅能靠字幕来理解,而字幕有的地方翻译并不是很准确,所以这就加大了这部电影中一些情节的理解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靠多看几次,通过前后电影情节进行合理的推理的方法来理解了。
-END-
( 影评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雪夜阳光)
我是一名医学生 我只注意到了一点
角膜移植不需要配型 这让我怀疑最后的两种结局都是男主的谎言
1.第一种医生和他经过像肝脏一样的树 没有停 医生说 如果你和女主的配型相符说不定你也会重见光明 但他又说到双杀女的血型为罕见的Rh型 况且角膜移植根本不需要配型 即使男主不知道这一点也会想到他们二人配型是不符的 男主开始意识到医生在骗他 其实也是要将他进行器官专卖
2.第二种结局我就不多说了 是男主编的 至于为什么其他帖子也讲的很清楚了
所以我觉得电影呈现的两种结局都是假的 最可能的结局是男主把医生杀掉了
《调音师》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地方?
男主女友。说她是全员皆恶中无辜的那个,倒不如说她是最像我们吃瓜群众的那个,最可怕就是这种像,非常当代的像,肤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
她肯定不是笨蛋,我们也不是,我们只是习惯性不去思考,她察觉了男主可以轻松吃到她手中的爆米花,会盯着墙上的画像看,她察觉了,但从不去细究,这跟我们一样,只有当真相揭露眼前时,我们才回忆起曾经察觉的信号,但真相就是真相吗?故事是由人来讲述的,真不真,只有讲故事的人才知道,然而,哪怕电影的结尾,男主毫不犹豫就认出了自己的手杖时,她也不会去想那个老问题:
他究竟是不是盲人。
这其实挺让人害怕的,我们大多数被手机驯化的人,是不是早就形成了不去研究故事真实,而随意根据事实发表观点的习惯,就像苏菲听完故事说“你应该用她的眼角膜”一样,她不会想故事是真的吗?我们面对各种热点事件也不会去想,这是真的吗?
当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时,我们就成了笨蛋,成了被操控者,甚至成了帮凶。
这部电影的核心在于两句话:
什么是生命,这取决于肝脏。
还有一句歌词:敌意不要钱,友谊要收费,为什么心脏更像一个黑洞。
男主一直都活在自己编造的谎言中,并且很享受谎言所带来的好处。
虽然他对苏菲说,他装成盲人是为了在音乐上更专注,获得更多的灵感。实际上他借此搏得人们的同情和照顾,得到很多好处,路人和听众给他更多的小费、残疾人协会分配的廉租房、苏菲老爸餐厅钢琴师的工作,还抱得美人归。这一切他享用得心安理得。
他的这些伎俩其实不止一次露出马脚:
在餐厅门口失神看墙上的漫画人物、看电影时准确地拿到苏菲手中的爆米花,也曾引起苏菲的诧异,只不过在善良而又信任他的女友面前很容易就掩饰过去了。
他在家中窗口摘下眼镜偷看苏菲、回家时捡起掉落的眼镜,都被男孩看到,男孩拍了揭穿男主的视频谋取利益;而在与他有利益冲突的西米面前更瞒不过去。
--他的谎言只能骗那些善良愿意相信他的人。
本片设计的情节也充满了隐喻和反讽。
警长马诺哈尔平素靠手枪和权力只手遮天,最后却被子弹反弹自伤,困在电梯中叫天天不应。
出租车司机莫里生前以窃取他人器官谋利,死后却发现警长给他们的是一袋白纸,抢救医生还劝其妻子捐献器官。
最后的结局实际上是医生蒙他救命之恩,把西米的器官卖给中东富豪所得的100万美元分了一份给他,并帮他治好了眼睛。在去孟买机场途中,医生对他说:“反正她(西米)会死,什么是生命,这取决于肝脏。”而他并未阻止医生这么做。
在男主最后给苏菲讲的谎言中,为了撇清自己证明自己的善良,他编造了他求医生不要杀了西米,并且增加了医生后面的一段话:“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她的死将给很多人带来新生。”这样,他就能心安理得地享用西米的死给他带来的利益了,他就如同那只无辜的盲兔,被猎人追击而撞到汽车玻璃上,造成西米翻车死亡,而兔子却毫发无损。
来到伦敦之后,他仍然靠这种手段活得很滋润,从他手里的兔头手杖可以看出,他对苏菲说的这段谎言并非临时编造,而是早就以此来骗取他人的同情以获取利益。
男主并不是最后才黑化的,这就是他一直以来的行为方式。
PS:
经豆友提醒,经二刷作如下更正:
一刷时看到男主说谎在前拿手杖在后,判断是早就编好了故事,二刷后根据编导的叙事风格,应该是男主临时编造来骗苏菲的,说明他编造谎言的水平已经张口即来炉火纯青。编导所要塑造的男主的人性已经很清晰了。
剧中每个角色都代表了现实中的一类人,而编导的剧情安排不仅仅是合乎情节发展的需要,也表明了编导对这类人的态度: 苏菲就是爱心泛滥的傻白甜,不能说她不善良,她只是不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只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对听到或者看到的表象深信不疑,而从不在意真相是什么。当她明白为人所骗后情绪失控,却又轻易地相信了新的谎言。 男孩则代表了揭人隐私为乐的八卦党和唯利是图的狗仔,只关心偷拍视频卖钱,而在看到男主被毒瞎了之后却冷漠地离去,所以他的结局是偷拍的视频被西米删掉却没有挣到一分钱。
2018年的印度电影《调音师》(Andhadhun)是改编自2010年同名法国短片《调音师》(L'accordeur),短片讲述的是一个落魄天才钢琴家,为了得到更多同情和小费而选择装瞎,成为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某一天他来到一户人家调音时,发现该户人家发生了一起命案的故事。而印度电影《调音师》则充分利用了这个点子,将这个离奇的故事续写改编成一部将近140分钟的全程高能、拥有据说多达50多处反转的高分悬疑片。
该片一举晋身“IMDb十大最佳印度电影”的行列,并成为2018年IMDb最高分的印度电影,还获得了包括印度电影观众奖评论奖最佳电影在内的各大20余项各大奖项提名。
本文将列举一些关于这部全程高能的悬疑片的幕后花絮,以及聊聊一些关于剧情本身的猜测。
1. 电影名字为“Andhadhun”,意为“鲁莽和无情,令人着迷的盲调戏剧”。
2. 饰演钢琴师阿卡什(Akash)的阿尤斯曼·库拉纳(Ayushmann Khurrana)最初是以电台播音员的身份出道,所以也算得上是音乐人。
3. 影片中,萨基尔·侯赛因(Zakir Hussain)饰演的斯瓦米医生(Dr. Swami)曾经称呼塔布(Tabu)饰演的西米(Simi)为麦克白夫人(Lady Macbeth),这个玩笑的来源其实是塔布曾经在2003年的印度电影《麦克白》(Maqbool)里饰演过麦克白夫人。
4. 阿尤斯曼佩戴着一副特制的隐形眼镜,据说可以影响80%的视力,当最终再戴上墨镜后,能够影响90%的视力,基本上可以算是瞎演了。
5. 钢琴师阿卡什在电影里弹奏的钢琴为日本乐器品牌株式会社河合乐器制作所(Kawai Musical Instruments)。
6. 西米家中,钢琴背后挂着的画是葛饰北斋(Hokusai)画的《神奈川巨浪》(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
7. 因为角膜没有任何血管,所以角膜移植其实不需要血型匹配的要求。
8. 电影拍摄时间超过了一年,因为所有的演员在期间都无法坚持这样的长时间的拍摄计划,所以导致了电影拍摄工作进行得非常缓慢。
9. 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Sriram Raghavan)和编剧阿里吉特·比斯沃斯(Arijit Biswas)在编剧时用的是英语交流,里兰姆曾经让阿里吉特用孟加拉语来写剧本,并让另一位编剧普哈·拉达·瑟蒂(Pooja Ladha Surti)用印地语来写另一版剧本,而到了最后定稿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把所有的别的语言的台词全部改为印地语。
10. 在厨房的最后一幕中,西米和安尔·德霍万(Anil Dhawan)饰演的普拉莫德(Pramod)拥抱时,镜头最后给了西米的沾满红色酱料的手,预示着接下来即将发生的普拉莫德的谋杀与她有关。
11. 在索菲第一次载阿卡什的时候,她很自然地递给了阿卡什头盔,而阿卡什也很自然地接过头盔,如果索菲仔细一点的话,其实就能从这里发现阿卡什是装瞎的了。
12. 在最初的剪辑版中,存在着一分多钟的片段,该片段解释了西米如何在车尾箱里袭击了斯瓦米医生,而最终该片段却并没有被采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删减才使得该桥段的转折离奇而又突然。
13. 结尾中,阿卡什故意用导盲棍打飞路边的空罐子,意味着阿卡什其实做了角膜移植手术,可以理解为拉迪卡·艾普特(Radhika Apte)饰演的索菲(Sofie)的推理是成立的,阿卡什最终确实拿到了西米的角膜,亦或者是阿卡什告诉索菲的整个故事其实都是杜撰的,总而言之这是个非常玩味的开放性结局。
14. 阿卡什虽然说被盲兔救了,但是那个时候他的双目是失明的,所以按道理他是不知道是什么救了他或者现场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从最后他手上的兔子装饰的导盲棍来看,他和兔子之间之间是存在一种联系,这也是影片中另外一个玩味的地方,留给观众判断这个盲兔的故事的真实性。
15. 如果要过分解读的话,片中常出现的邻居小男孩也许是最大功臣,因为他的角色的结局是最唐突的,在他发现阿卡什蜷缩在房间里在哭后,他的表现先是严肃起来,然后并没有很害怕地跑开,而是淡定地扭头就走,有一种he knows what he's doing的感觉,而下一幕关于阿卡什的镜头便是他被马纳夫·维吉(Manav Vij)饰演的警察马诺哈尔·贾万达(Inspector Manohar Jawanda)袭击,阿卡什逃脱的动作以及镜头其实都可以判断出他其实是恢复了部分视力,再从他在街上的特写可以看出他的眼珠已经变回了黑色,而下一幕他被医生一伙救起时,他的眼珠又变回了白色;其中一个合理的解释为小男孩其实是去找父母搬救兵之类的,也许是带阿卡什去看眼科之类的,而阿卡什在做了紧急救治后慢慢恢复部分视力后打算出逃,而在遇到医生一伙人后又想出了反杀的计划,再带上隐形眼镜;影片最后也许正是阿卡什和斯瓦米医生合力谋杀了西米,阿卡什利用贩卖器官的这笔钱去到了伦敦。
以最初的14分钟的充满不定因素的法国短片为蓝本,《调音师》很显然把这个不定因素扩展到了整部电影;全片的节奏适当,配乐轻松诙谐,观众们跟随着阿卡什的视角去体验故事,慢慢掉进导演所设的反转陷阱;多处反转的镜头调度堪称高智商悬疑片的教科文本,男主人公不盲装盲的设定以及男主人公自身要装盲的表演使得本片的很多细节亦真亦假,然而这也是影片的高明之处,所谓骗人就是要骗过所有人,盲调弹的就是看不见的旋律,可真可假,可盲可不盲的设定,开放性的结局以及玩味的细节,使得本作在悬疑片上有着独特的一席之地,不论反转数量多少,刻意与否,无论细节是否值得推敲,不可否认的是,在这部电影面前,我们都是盲人。
部分资料来源于IMDb,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主旨谈细节,是不是耍流氓?!
印度影片Andhadhun调音师,改编自摘得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的鬼才作品《调音师》。原片中,一位法国青年因在重要的钢琴比赛中失利,一蹶不振,决定放弃视觉,戴隐形眼镜假扮盲人钢琴调音师,游走于不同客户家中,发生了一系列故事。本片为调音师的印度扩充版,保留了男主钢琴十级并为提高听力观感而假装盲人的人设,不同在于原片是在男主比赛失利后开始以盲人调音师这一新身份重新接触世界,并发现如此可以更真实的观察到别人的人生。这种方式一开始充满了换个角度看世界的诗意,又充斥着窥私欲的矛盾与张力,直至他陷入一场谋杀,生死攸关的气氛一下把这种看似浪漫的和谐撕破,故事到此也戛然而止,观众坠入无限的紧张与悬念。
而印度扩充版调音师(又译作看不见的旋律)将参加关键比赛作为男主的目的,对谋杀案进行了续写,并将卷入谋杀案变成了阻碍他去欧洲比赛的原因,主线故事就围绕着男主与真凶(女主)之间的角逐展开。一反印度电影歌颂真善美的常态,男主在发现凶手正是警察局长后立刻放弃了伸张正义,被女主迫害至瞎后又落入歹人之手,经历各种欺骗,从差点被割肾到反杀女主,他看似只想逃亡去伦敦比赛,离开这恐怖的一切,但逃亡路上所有的际遇,或电影制造的每一个反转和矛盾都在反复叩问一个主题:人性在欲望面前会不会屈服呢?而答案无一例外的是会!男主遭遇的所有人似乎都是恶人,他们会为了金钱置他人性命于不顾,但影片又希望赋予他们价值复杂的人性,如恶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犹豫、矛盾...这种剧情可谓是印度影片中的一种反类型,如此分析下来,确实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然而,虽然导演的意图我们能够明白,电影的呈现却给人一种强烈的不真实与肤浅的感受。首先,可能是印度电影传统的缘故,影片前期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男主与心爱的女子邂逅并在对方餐厅弹唱,一副其乐融融载歌载舞的场面。但男女情感铺垫与后续不断反转的主线剧情高度割裂,甚至毫无关联,只为结尾做个铺垫。待真正主线情节出现后总感觉前面严重跑偏,或后面严重跑偏。其次,为了制造反转效果在主线故事中加入了过多人物,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异常贫瘠,导致无法引起观众与任何一个角色的共鸣。看似歹毒的女主她背后有任何故事吗?见财起意的坏蛋二人组之间有什么感情?莫名其妙加入的黑医生又有什么苦衷没?看完以后你发现,并没有!影片也不曾引导你去想...只把这些特别符号化的人,安装上最尖锐的冲突,比如恩将仇报啦,医生该治病救人的却杀人啦等等,看似想要讲述一个宏大而深刻的主题,实则只是复读机一样强调:这些人只顾利益不顾人命,只有共同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人经得起人性的考验云云。
也许观众希望从电影里获得的不仅仅是这些早已被教育过的陈词滥调,没有足够的情绪和动机铺垫,没法让人对一个没有足够特点的男主产生行为或感情上的认同,而情感共鸣的缺乏甚至无法让人同情他的遭遇,只会单纯因为情节人为反转设置而感到紧张,紧张过后是一种莫可名状的不真实感。宛如吃了一锅黑暗料理大杂烩,味道挺多的,但并不是好吃,而是一言难尽。
法版的结尾精巧绝伦,镜子里男主假装不知道背后的老妇正举起气枪瞄准自己,继续弹琴,极有寸劲儿的结尾将观众定格在对结果的想象和对男主心里行为的思考当中,留白之处与人以无限遐想空间。而印版单就推进至谋杀事发后的故事而言,不可谓没有为观众呈现一场紧张激烈的多回合较量,并且故事结尾两年后当男主和心爱的姑娘在欧洲相遇,回述曾经际遇后分别,最后一个镜头用盲杖精准踢开地上罐子的镜头带给了观众最后一次反转,留下了一个非常棒的开放式结局,让人重又开始怀疑起对男主人性的判断。但,也仅仅是真还是假?善还是恶?这种最简单的层面。
最后,如果硬要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只能念一句,万能的湿婆神劝你善良!
如果说电影可以不用告诉我们什么,这部不合理的硬拗剧情和呈现出来的奇怪气氛,也比擅长营造紧张气氛的神作gone girl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印度姑娘在印度还蛮好看的,但一到欧洲就…
前一个小时很精彩,后面突然各种崩,为结局加一星
黑心医生的手术刀割开盲人艺术家看不见的兔子,情妇藏在供品的迷魂药颠倒黑白自食其果,警察每天16个鸡蛋能跑赢电梯逃不开湿婆神头奖,彩票大婶瞒天过海得来1000万纸币始终没骗开死神眼睛,移植的眼角膜能丈清脚下的易拉罐,一巴掌的旋律却唤不醒小男孩的贪欲。
创意来源是2010年的那部经典短片《调音师》,但在前者的基础上做了更多深化,丰富了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各种偶然性的巧合和反转,更是吸引观众一步步去想要了解后续的故事如何发展。但在主题上而言,归根结底还是要到人性这一方面,除了女主角之外,几乎这里面的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3.8
更希望科恩兄弟来拍一个版本
男选谎言,女:这么说来,你应该取走她的眼球!男:原来她也并无特别,枉费我心念两年。男选实话,女:你竟然取走她的眼球,杀人凶手!男:还是选A吧!
整体确实不错,但是到了最后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那些称不上是反转了吧?中间把人物一次次置于困境的时候才是最有趣的。还有一些逗趣的小细节,比如戴上恐怖面具试探男人眼盲的真假,这细节想得很好,充满难以名状的幽默感。
1.至始至终就没有“1000万卢比”,“掉了1000万卢比”是西米骗记者的,为了让大家以为丈夫普拉莫德的死因是财杀。卖彩票的大妈在医院打开手提包,发现里面全是纸。2.男主给苏菲描述的经过是真的吗?还是他只是在编故事?3.兔子是失明的,猎人想杀它它却全身而退,而男主拐杖上又有兔头,因此兔子隐喻男主。正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老虎是派分裂出去的人格。4.男主说过他无亲无故,那他又哪有朋友能帮助他去伦敦?5.电影最复杂的问题:俗话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既然男主的眼睛是西米弄瞎的,那他是否就可以夺去西米的眼角膜?还是他应该将西米交给警察,自己依旧双目失明?6.苏菲说:“你应该夺走西米的眼角膜。”男主沉默了。沉默,是表达他对苏菲的失望吗?又或者是被苏菲说中了?7.最后男主将易拉罐打飞,他真的看不见吗?
这个不算反转。
神了!他印玩黑色幽默和叙事诡计也这么的溜么!看到最后二十分钟还觉得走向略微有些失控,然后就被结尾神之一击打脸。除了盲人哥的女朋友,全员皆恶,so真相究竟如何,诸君大可尽情想象。剧本,配乐,运镜无一不精,数次反转也做相当流畅,好几处玩梗更是让人笑到喷饭。好久没体会到带着智商看电影的快乐了,向印度电影人致敬!
没事不要冒充残疾人
最后盲兔子救命的故事信息量太大,可以结合开头来看,这种模式也是致敬了原版短片的模式。他的手杖上那个兔子头就说明了一切了,相比真相,人类总是愿意忽略人性而去相信神迹。既然男主最后非要用拐杖打飞易拉罐说明他角膜已经成功移植,至于去机场的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从盲兔子的结局里面可以窥见一二。
《调音师》堪称短片界的蔡文姬,奶量十足,短短几年时间,一部14分钟的片子奶出了多少佳作。
前2/3完美还原短片故事的精髓,紧张悬念无限放大,代入感极强,很多镜头能让观众直接进入主角视角,感受意外和惊吓,全身发麻、如履薄冰。没见过开篇10分钟便出现反转的,第一次亲历犯罪现场却要视而不见、第一次被人上门测试…那个恐怖面具真的把我吓跳了起来。谁想让事情发展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身不由己、百口莫辩,真是绝了。但后1/3的反转再反转略泄气,搅进局面的人越多、悬念感反而被削弱,好在结局索性反转到底的设定又掰回一局。印度悬疑片竟也拍的如此好看,今年不输《海市蜃楼》的惊悚反转佳作。
又一部拍大腿又打脸的隔壁家的电影。看之前生怕IMDb的分数是被同样人数众多,爱好电影的的印度人民刷出来的,结果发现,这居然是心心念了那么多年的惊悚短片《调音师》的扩充升级豪华版,居然在没有唱歌跳舞的情况下如此惊艳。强烈建议,没看过原作的先去补补,然后坐等国内引进吧。
蛮不同,也蛮好看的一部印度电影。借用短片的基础,却在接下来的时间,尽可能的脑洞与反转,有点像故事接龙。有意思的是,在情节足够精彩的同时,处处可见的黑色幽默,有趣的人物设定,以及非常出色的配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以及,结尾那个开放式结局,你是否觉得,他仍是个盲人呢?
最后一击神反转!!!攻击加成50%!
谁能想到今年最佳悬疑片是印度片?
这剧情简直了!看得我目瞪口呆!简直比无人区还无人区!人性之恶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看电影之前光看海报和简介第一行我还以为是盲人励志音乐喜剧,谁知道竟然是犯罪惊悚剧。故事的展开极其的破格,绝了!最后的结尾如果男主绕开那个易拉罐就真的是神片!片子倒不是故意做的很惊悚但是片子里好几个地方真的吓人一跳,就女主坐在男主椅子上突然戴着鬼面具那里,导演还拍的很自然屏幕外面都快吓cry了。
短片《调音师》的加长版,但是改编的非常成功,情节多变,反转无数,黑色幽默接连不断。前面兔子的预言影射全片且首尾相连,很牛逼,结局的反转也超棒,拐棍把罐子打到一边正明还是装瞎,那么他是换了谁的眼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