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真是好看,再加上张爱玲钟爱的爱司头,民国风情就有了。
1947年的电影,有些台词太显旧,但是剧情还不错,尽管你早就能猜到结局。
太太万岁,里面无疑就是太太是主线,再加上处理家里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家外的丈夫的公司筹建问题、和父亲、弟弟的关系,以及倍加喜感的丈夫外遇问题,就是整个故事。
一开始的摔碗事件就能看出,太太是个愿意忍气来换取和平的性子。而这正是那个时代驯良的女子通性,到了的后来的执意离婚又是新时代下女权主义的个性。
现代的女性大都追求个性解放横冲直撞,决计不会像太太那样处理事情,倒是少了些女子该有的温婉。
太太委屈求全的利用撒谎处理好上下里外,看似完善妥帖却是纸糊的房子,一吹就倒。公司倒闭这阵风,就能将一家子的和睦打乱。
有几个点很出彩:
1.演爸爸那个老头太好玩了,油而不腻
2.演婚外情那对男女也好玩,戴绿帽戴的如此理直气壮,结尾女的那段也好
3.婆婆也是个人才,说话语气特逗
上海人讲究派头,车马洋装,旗袍香巾,即使没落了也不能落下。太太也是个果断的女子,敢爱敢恨。
大概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是张所喜爱的吧。
我看到大家在这部影片底下都是关于“张爱玲”的,或者不痛不痒地说几句“人生悲欢”、“家庭观照”或者“烟火气”,我感到非常震惊,竟然没有人愤怒?没有人关注这部电影所刻画的当时极端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吗?没有人意识到思珍的悲剧命运?
这部电影关于性别偏见的主题被巧妙编织进了情节,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观念表达。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悬置”通病,他们明确地知道社会问题是什么,也清楚地刻画了社会矛盾,但是他们不知道出路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解决。他们始终有一种基于个体的伦理观望和不确定性, 他们希望明天会更好, 但是无法确认明天是否会更好, 只能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去表达, 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 从而呈现出一种悬置的心态。
导演桑弧拍这部电影时,就职于上海文华电影公司。在《太太万岁》之前,他还导演过张爱玲编剧的另一个电影《不了情》。桑弧本人也编剧过一部当时非常火的电影《假凤虚凰》。
1945年战后,当时现实主义创作的理念继续深化(要求对社会生活本质深刻、准确的反映)。但桑弧选择了一条更“软”的路子,即以喜剧的风格反映当时的日常生活,他的影片没有讽刺喜剧那样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同时期的郑君里《乌鸦与麻雀》),而是集中表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歌颂美德的同时讽刺和揭露社会上的恶风恶俗。
由此可见,《太太万岁》在歌颂思珍的贤良能干的同时,意在讽刺当时社会强烈的性别偏见——针对男性(志远)的道德底线显然比针对女性(思珍 )的低。思珍在家左右逢源,为了安抚婆婆、打点下人,不可不谓兢兢业业,却总是弄巧成拙,最后大家反而都把错算在她的头上。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带有婆媳争端、丈夫出轨、妻子屈尊维持家庭尊严的生活喜剧,实则是对女性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的关照,带着一个悲剧内核。
思珍作为媳妇,两边不是人;咪咪在唐志远面前看似耀武扬威,转身就被丈夫掌掴
如果40年代的电影就已经告诉大家,女人结婚后丈夫可以明目张胆出轨,婆婆可以点名道姓辱骂,连父母都认为思珍是“唐家的人”,无法给她最大的安慰,甚至父亲与女婿一起逍遥——我想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饮食男女”喜剧了,我相信没有一个女人能笑得出来。
而且,更深一步想,思珍这种忍气吞声、贤良的品质值得歌颂吗?她为了维护家庭放弃自己,任凭一切与家庭有关的人,婆婆、丈夫、丈夫的情人去侵占她的领地,不断缩小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畏缩的特质,放到男人身上不是蠢,不是软弱吗?为何放到女人身上就值得称赞了?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女人,你为何要结婚?
《太太万岁》这样的电影,看其时是笑声不断,看过后却是挥之不去的惆怅。就如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题记》里说,我非常喜欢“浮世的悲哀”这几个字,但如果是“浮世的悲欢”,那比“浮世的悲哀”其实更可悲,因为有一种苍茫变幻的感觉。
这种苍茫的变换,在100分钟的时间里,的确是交替行进,人生的悲喜剧原是不曾定性,随意上演,结局是大欢喜,但又有多少的悲剧即将上演,谁又能说得清呢。
陈思珍的少奶奶生涯,是处处扯谎,全是为了别人好,委屈自己,但别人不领情不说,反而要责骂她。婆婆怨她就知道扯谎,不想想她自己吝啬、小心眼,不是思珍佣人早不干了。丈夫怨她扯谎借来了岳父的钱,后来被人卷了钱生意失败,也是因为岳父的钱晦气,总归是她害的。我们看着谎言圆来圆去,到最后圆不成,生发了多少笑,是嘲笑,是好笑,却没想到思珍的心里有多慌乱有多苦。
思珍真是不容易。维系着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小心打点上上下下,算是有生活的智慧的女人,更加难得的是,她从来不考虑自己,反而不怕委屈自己,但是这样机关算尽,到头来却没人说她好,她真是不值。
张爱玲说,“中国女人向来是一结婚立刻由少女变为中年人,陈思珍就已经有中年人的气质了。她最后得到了快乐的结局也并不怎么快乐;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
那么思珍有什么样的安慰呢?丈夫志远潦倒的时候跟她说,思珍啊,这世上只有你一个人待我好。貌似贴心贴肺,心心相印。这是受了婆婆的气后,还有的慰藉,听了这话思珍就啥都不计较了。
但是呢,慰藉只是暂时的——“她丈夫总是郁郁地感到怀才不遇,一旦时来运来,马上桃花运也来了”“当初原来是他太太造成他发财的机会的,他知道之后,自尊心被伤害了,反倒向她大发脾气——这也都是人之常情。”(张爱玲语)。
所谓的人之常情,就是旧式大男人怎好仰仗女人,这多不给他面子。反倒是情妇处处仰仗他,撒娇耍泼乃是家常便饭,却都是小女人的可爱,反而好显出这大男人的气派来。只是这大男人没有想到,小女人绝起情来,也一等一的厉害,可说原先有多娇,此时就有多狠。
志远破产后,情妇咪咪的白相情人闹上门来,假称咪咪有孕要求赔钱,志远焦头烂额,求太太帮忙,思珍念及夫妻情份,决定最后一次帮他。就只身赴小公馆,谎称要接咪咪正式入门——又扯了一次谎,那场戏煞是好看,思珍说得来那叫一个热闹,又说要搬过来了,好省钱,又说咪咪的衣服好,丈夫都不舍得给自己买的以后可以借来穿了,又说要在客厅搭个铺给婆婆,她和咪咪睡床好照顾她这有孕之人……咪咪和白相情人气得把她轰出去,看的人眼泪都笑出来。
咪咪是个骗子,每次见一个新情人,开场都要说,我的身世真惨。——能不能讲给我听呢。——可以啊,但是你不可讲给别人,因为我是第一次讲给人听。说完,她一脸媚笑,一只眼睛诡秘的眨一下,好像很体己的样子——上官云珠演得真好,这样娇弱的人儿,怎不招人怜惜?难怪良家妇女会败下阵来。这电影愈加让人觉得良家妇女在中国的没有前途。
张爱玲曾说,正经女人虽然痛恨荡妇,其实若有机会扮个妖妇的角色的话,没有一个不跃跃欲试的。你看这里,思珍费尽心机招来了什么,远不及咪咪抛一个媚眼来的实惠,就难怪她会出此言。
也许可以把这看作是试探,神说:“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书10章13节)”因为神的试探,必是找到你的弱点,才能施加。咪咪这个试探志远没能受住,思珍想跟他离婚,志远又一次跟她说,这世上就你对我好,没有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思珍就破涕为笑,婚也不离了,女人到底好哄,神也为受试探的人开了一条出路,看着的人却有些悲哀。
思珍算是仁至义尽。张爱玲也是,编剧的稿费还要给胡兰成度过“小吉”。但是思珍没有离婚,张却是毅然决然地离开胡,这才聪明。虽胡晚年和佘爱珍也可以琴瑟相和,想必张也是不屑的。
其实人都是怕试探的吧,或者受试探多了也就受住了,或者未必,也要看人的。而在这一场试探里败下阵来的志远又值不值得思珍怜惜呢。张爱玲又说,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所以,我们只当这是爱好了。为了爱,谎还是要扯下去——思珍,也许你觉得值得,但我这看客,只觉得你好累,果若有福报,你是积德的。
张爱玲的小说经常让我觉得寒彻心扉,一个充满心机算计和人情世故的世界。她笔下难得“真情”与“挚爱”,便有情和爱也不过是“人情”与“爱欲。”修成正果的如白流苏与范柳原,那乱世中一点真心,是搬演了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明争暗斗、你来我往后、被沦陷的香港成全的一个传奇。可惜这个世界的基调却不是传奇,而是,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里写的,“浮世的悲欢”。
张爱玲的小说常让人看到这种亦悲亦欢的人生,看时觉得热闹非常,看后却感到惆怅不已。如《半生缘》里曼桢那样悲痛欲绝的人生其实是少见的,更多人的故事是一种悲凉。她笔下的女人都提前衰老,心老,或者提前死去,心死。野火一般的女子,如曹七巧、如霓喜,还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已一副中年妇人的心肠,有梦也是凉丝丝的。这悲凉浸透了人生。生活于张爱玲,也许像个蜡苹果,外表点缀得红香可人,硬掰开来看里面,荒茫茫一片空白,却也夹杂着那么点的惊诧 -- 欧,原来是这样的!
《太太万岁》里的世界就是个蜡苹果,乍看之下十分热闹。那是六十年前的中国,可是放在今天也毫不过时。男人包二奶、租小公馆、女人受夹板气、还要替老公遮丑。子女算计父母,父母打儿女的如意算盘…… 虽然经过了五四妇女解放和毛时代男女平权运动,男女关系的权力结构似乎并无多大改进。女人还是为着男人在活,男人嘛,也还是围着女人在转,不过是外面的年轻女人。
男人那点德行,思珍的老公志远说得好:就是这点贱脾气,家里的再漂亮,没有外面的好。张爱玲这是从《红楼梦》化来的。《红楼梦》说,自古娇妻便含酸。又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把这点事儿全说完了。女人呢,男人再坏,那也是自己的男人,好歹成全了他的脸面,也就是顾全了自己的。前不久看电视台的节目,讲一对结婚四年的夫妻,妻子怀第二胎七个月,突然发现U盘里丈夫和小情人的裸照,随后他二人双双失踪。这妻子挺着大肚子,终于在上海一个出租房内寻着了丈夫,不敢向他发威,却扑向小情人猛打,大叫“你这个不要脸的”。节目主持人请来三方座谈,做老公的死也要和小情人在一起,这妻子仍一口认定他受了小情人蛊惑,反求她放过自己老公。张爱玲绝不会这么愚忠,所以她笔下的思珍也不会与小情人施咪咪黑面相向,反而拿出大奶的气场来智胜,毕竟是读书人么,再荤秽醃醡的场面,也要避一避嫌。可是在《小团圆》里,张爱玲并没忘记在小周和范女士的肖像上勾画一二,全点在要害上,算是出一口恶气。
思珍与志远这一对,可说是中国夫妻关系的一个缩影。精明能干处心积虑如思珍的女人永远生存在一个狭小到尴尬的空间 -- 男人没出息,她要替他想方设法四处打点,男人有出息,她也毫不居功,荣光都让给丈夫,还要随时准备替他擦屁股。最后终于死了心要离婚,却为了他替她要回来那个胸针而破涕为笑,婚,当然也离不成了。可是这带着泪的笑,就那样带走了她的青春。悲欣交集,是张爱玲眼里的人生。
这个世界毕竟还是男人的世界,张爱玲拎得清。有趣的是,张爱玲不曾做过思珍那样的太太,她与胡兰成的婚姻并非建立在单家独户柴米油盐醋的琐碎家居生活上,也没有恶婆婆和未出阁的小姑子要照料。她与思珍唯一相似的是有个喜新厌旧的丈夫。蛛丝马迹是早就发现了的,装作不知情,期盼对方回心转意。然而事情愈演愈烈,终于到了没有希望的地步,有一点宽容和爱也耗尽了,只好意志坚决地离婚,可是心里还燃着余烬,只要对方一点火星,也许即刻就能再次燃烧。张爱玲曾千山万水去探望胡兰成,后者非但不领情,更不肯在她和两个姘头之间做选择。对心高气傲的张爱玲来说,这荼毒非同一般。在《小团圆》里,以九莉之名回忆道,几个月食不下咽、夜不成寐,仅以柚子汁为食,一天上街迎面玻璃橱窗里映出一个面容苍老的妇人,才知道自己情伤到何等地步。假使那时胡兰成肯拿出一点慈悲之心,放一枚小小的胸针在她手心里,难保张爱玲也会跟思珍一样破涕为笑,放过离婚不提!可惜破镜重圆的故事只能发生在电影里。真不知道张爱玲写这一段是何种心情。
张爱玲写得最成功的,是思珍一家两代人的关系,财迷父亲和女儿之间,只有赤裸裸的算计,没有丝毫的爱。在今天的社会,这样的父亲和女儿也并不少见。张爱玲自己与父亲就几乎没有感情。她父亲吸鸦片吸败了家,没钱送她留洋,反过来责罚她,令她病到差点死去。她母亲虽然送她上学,在她逃出家门时又收留了她,却让她时刻感觉寄人篱下,亏欠了她母亲的。张爱玲后来撰稿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还母亲送她去香港念书的学费。爱,在张爱玲的童年稀薄到只剩一个概念,镜花水月一样的不着痕迹,一再失去,反而不再期待什么真情。胡兰成说她“冷漠。”她当然冷漠,不能不冷漠。怎么能让她相信所谓“爱”呢?她必须抓紧一切能抓住的东西,能攥在手里的东西,也只有这个东西能让她心安。瞬息变化的爱,当然不在这个范畴。为了自己,她可以做任何事,因为她也就剩下自己了。所以,国家危难、民族大义,张爱玲是不屑一顾的。这些东西,怎么可以比得上冷漠人间一点温暖空虚心灵的柔情。像王佳芝那样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遭到初恋的打击,生活在荒漠的人世上,你叫她信什么?易先生一颗粉钻、一点即时生发的温情,足以让她将什么民族大义统统抛在脑后。她甘心情愿为了这一点说不上真心的温情飞蛾扑火牺牲自己,因为她已担负了整整一个人生的黑暗和冷漠。
同样是这个老爷子,上小公馆为女儿抱不平,却马上投入了二奶的温柔怀抱。不同辈分的男人在玩女人这一点上建立起统一战线,可笑的是,像思珍的妈那样的女人还真以为拿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本领就能让男人俯首帖耳。狗改不了吃屎,偷过一次,尝了腥,难保没有下一次。可怜女人一双眼睛盯了男人一辈子,还是防不胜防。毕竟么,男人的世界比女人广大得多。管得了家里,管不了家外。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家贼难防,防并不是正解。可是女人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这部电影当年据说票房成绩非常好,张爱玲作为编剧是赚钱的,可见她非常了解电影的性质。电影失去了观众,就要进库房。这部电影就情节编排来讲,并无多少新意,反而有许多桥段老到掉牙,看了上一出就能猜到下一出。有些套路,我甚至怀疑是张爱玲从民间文艺或通俗小说借来的。但这些东西正是经过多少代人淘澄出来的,观众百看不厌。比如志远拿不出别针来,大家就知道别针在施咪咪那里。再比如施咪咪将手绢放入志远口袋,大家也不难猜到接下来思珍必会发现。看起来似乎都很俗套。可是细想想,生活里难得、凑巧的事儿也不是没有,比这个更戏剧的不也都发生过了吗?!
我只不同意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题记》里说的一句话,她说“《太太万岁》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太太。上海的弄堂里,一幢房子里就可以有好几个她。” 在我看来,思珍并不是一般人的太太。她做到的事情,恐怕绝大部分的太太都做不到。那时候的妇女是不是更隐忍含蓄我不知道,但想来,一般老百姓的家庭主妇对于老公出轨这回事还是很难容忍到她那个地步的。而且,如果最后胸针没有出现,她也就打定主意离婚了,之前她是冷静地想好了的,这一点冷静的勇气,也是许多妇女缺乏的。很多人先已乱了阵脚、痛苦得失去思考的能力了呀。另外,思珍和志远的家庭条件看起来还是蛮不错的,也许那时上海的中产家庭跟那八九不离十,但这关键看所谓的“普通人”怎么界定。《乌鸦与麻雀》中肖太太或华太太那样的太太,我感觉倒更符合普通人的太太一说。张爱玲对“普通人”始终是从云端看下来的,隔着距离,怎么都有一种世俗的美感。实际上,普通人到底是怎样,我想她了解并不太多。后来的《赤地之恋》和《秧歌》成为败笔,倒也并不奇怪。
还记得第一次与这部电影相遇是无聊换台换到央视电影频道,看了几分钟,虽然是黑白片,但感觉对白很现代,还以为是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后来有事就再没看下去,只是记住了片名--太太万岁。再后来在网上查资料,居然查到是这部片的编剧是张爱玲,而电影是47年出品的早期中国电影,很是惊讶,原来当真有过那么一个大上海的摩登时代。
再后来又错过好几次央视的重播,最近才终于在新华书店找到一套VCD把它看完。其实这部太太万岁故事情节很简单,让人佩服的是里面的对白与演员的演技,把平凡人的柴米油监七情六欲演绎的非常自然又不失精致。想来当时中国电影的技法应该已经非常成熟,如果顺其自然发展,说不定上海可以取代好莱坞成为商业片的代名字了。再想想现在的中国电影,连故事都说不圆,是不是应该汗颜?
(原来找不到这部片子,发在香港60年代拍的另外一部太太万岁下面了,现在移过来再发一次。原来的评论地址: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00934/)
太太做到这种份上就算是功德圆满.
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完全应景啊,对家庭关系的处理、人性弱点的披露,都那么一针见血,张爱玲调侃不忘犀利
张爱玲编剧,这应该是最地道的上海味道了,摩登天然的小资格调,精致且斤斤计较,但实则关系的还是人情,颇有温度的。恰如片里的这位太太,里外周璇,八面玲珑,上的了厅堂受得了委屈,精明能干顾全大局,实在比电影里的男人强一万倍!真是太太万岁!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石挥这角色这演绎真是滑稽十足。8.2
对白就像说相声一样 猥琐的男主和靠说谎持家的女主与大仙一样的土财主爸爸与专爱看苦戏的老妈还有我的人生比苦戏还苦我只告诉你一个人的咪咪小姐
我们夫妇之间里的女革命在这里还是个瘦弱又圆滑的太太。很有趣的爱情小品,女人与家庭,石挥的怪岳父
7/10。桑弧这剧可以说是模仿刘别谦擅长表现的金钱与爱情的问题:失去经济地位的丈夫连买来的情妇都无力掌控,只能利用妻子的情分摆平外遇。收音机和别针的轮换、绢扇的掩面、电影票根的谎言和报纸噩耗的虚假担忧,道具都用于揭示心理和炮制笑料,如上小公馆教训女婿的岳父同样掉入桃色陷阱后换上夸张的西服,或妻子向女佣谎称口红印的手绢属于自己后拿着抹泪,笑着笑着就让观众哭了。擦红药水的细节象征妻子之贴心,使离婚之即丈夫心回意转。桑弧对刘别谦“门“的元素也运用纯熟,表现在丈夫用手表找流氓换回别针,只从门外听见耳光声来渲染情境。依靠动作(女佣摔碗、老母争吵、丈夫抱怨、电话讨钱、弟妹私奔)加速节奏,引发冲突的法子是俗套的情节剧打闹,比较失败。利用情妇“有喜“谎称接走她一段最别开生面:善意的谎言才是解决婚姻危机的大智慧。
嬉笑怒骂市井大戏,男女皆是犯贱脾气。沾花惹草风流成性,强颜欢笑苦楚难尽。亲家对喷甚是有趣,咪咪勾魂风骚演技。若论演员石挥给力,若论角色太太不易。胸针挽爱仍存情意,痛并快乐生活继续。
40年代还有这样的中国电影,有种泪奔的感觉。张爱玲的这悲喜剧剧本简直是神了!各种元素真是把骨子里守旧外表现代的40年代的中国发掘透了,我津门石挥的演技有种能说话的巴斯特基顿的感觉,忧郁呆滞的眼神中藏着各种蔫坏损。
靠谎言周旋的模范太太 可是张爱玲自己写的剧本怎么从小说里的摩登市井味儿变成了老娘舅味儿…
这破镜重圆,看在眼里,终归有些不是滋味。
情感入世,外观时尚,几个大特写很棒。汪漪最美,蒋天流揣摩得最好,上官云珠的角色最好玩,至于那个完全就是狐狸长相的……实在无语了。男一号很猥琐,石挥以“太超过”的方式在演绎配角……
张爱玲编剧的都市爱情剧。剧情并不复杂,也带些造作的成分。结尾还是大团圆。主角是蒋天流演的媳妇,以说谎的方式维系家庭关系,倒也是苦情。石挥的配角把戏都抢了。看民国老电影无法不想这些演员今后的命运:石挥、上官云珠自杀,蒋天流演女革命,早早息影,活到了91岁。唉。三星半
好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挑一句:石挥简直太神了
好看。大上海,拆白党,饮食男女,用不动声色的局部大特写接景、转场,暗示人物心理,有妙趣。摩登城市气息中产阶级生活,年轻人光鲜时尚打扮,不用装,都是骨子里浸染,要是中国电影没断层,这股灵气一直沿袭下来,现在演艺圈就不会有那么多穿着世界名牌却一身渣土、地沟味的男女屌丝了。
如此一出轻喜剧,张爱玲深知市井的喜乐及妇人的“聪明”……
最近接连看华语老片,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我们现在从文学到电影,都失去了讲述日常的能力。但讲述日常,我们曾是世界翘楚。
编剧张爱玲,所以质量还是有保证的。虽然是喜剧剧本,有一些台词还是有张爱玲小说里那种感情的痕迹。太太要离婚的时候,说的那句“感情的事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了”。一下子就想起了《半生缘》里那句“我们回不去了”。╮(╯▽╰)╭
男人大概都想要这样的太太,无论怎么背叛,哄一哄,还是能乖乖回来。
主演气质有点像原节子,整部电影的风格也有点像日本早期家庭片。因为年代的原因,台词的喜剧效果反而增强了……在这个国家,太多的东西都中断太多年了。
六十年前在中国怎么做女人,现在还是怎么做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