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罕,拉加,兰彻是很要好的大学同学。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他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阿呆——绰号“消音器”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十年之后,事业有成的“消音器”归来,要兑现当年的诺言,他找来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发掘出兰彻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剧情不得不说稍显无聊。但是剧情在这里并不是关键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和欢乐的舞蹈,印度式幽默桥段构成了影片的精彩,顺便审视一些争议性社会问题,包括填鸭式教育。
虽然影片抨击了死板的应试制度,但它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呼吁大家去批判,死读书的确并不一定有用,但读书读到无可匹敌一定可以换来相对更好的机会。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平民现状在某种程度类似,除了通过努力学习以改变人生,也没有什么别的正常途径了。
阿呆做为商界成功人士,在影片里被三傻嘲笑戏弄,很大程度上只是人设需要,毕竟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站稳脚跟,除了天生含金钥匙,哪个不是奋力拼搏才得来呢?该努力还是得努力啊喂。
1、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
2、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3、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的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4、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的、硬抄或平装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该装置需要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使用。”(实际上是在说:书)
5、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不是大学,是高压锅……
6、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你们会说这是‘良好的训练’,而不是‘良好的教育’。
7、死记硬背也许能让你通过大学4年,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40年。
8、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9、为什么要把缺点公之于众呢?好比你缺铁,医生会给你开补铁药,但不会到电视上说你缺铁。
10、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追着你跑。
11、“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12、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
13、“我想说服你,爸。但不会以死相胁,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
14、在人类行为学课上我们曾学过,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的朋友拔尖,你感觉更糟。
15、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
16、他的脑子一定很值钱,因为从来都没被用过!
17、爱和战争中没有什么事是公平的。
18、“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长处,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19、你要记着,信就拿在手上,计程车就在门口,只要一点勇气,你就能改变一生。
20、“轰如巨雷的屁是伟大的~ 浓淡相宜的屁是可以忍受的~ 轻如晨风的屁是可怕的~悄无生息的屁是让人致命的~”
校长病毒可以定义为好人,他儿子进他们学校都被拒绝三次。
他不是不想让他儿子进,他非常希望他儿子能进去,可惜考不上,没办法的事。
他其实也有权利让他儿子进去,身为校长它却没有这么做,如果在XX国,压根不会这样。
他精力旺盛,老当益壮吧,不偏不倚、 双手写字、休息时间很短、争分夺秒、他也很喜欢他的学校,很照顾他的学生,虽然照顾的方法不太对
他所说的道理很有道理,虽然说的次数太多,连门童都能记住,但是无法否认,确实很有哲理。
他去学校的工具是辆很老的自行车,那么优秀的一所院校,身为校长没有公车和司机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思想被束缚着、他认同了这种束缚、连同他以往的教育、他也是个教育的牺牲品。
他就是个顽固的老好人。
我最喜欢的一位单口相声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专长于种族笑话,又善模仿各种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意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夸张,在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之余留下悠远回味,一边佩服他观察细致入微,一边咂摸各个种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经对印度电影做过夸张总结,几个主要点跟我印象中的传统印度歌舞片还真是严丝合缝,什么穷小子爱上富家女啊,冲破种姓屏障私奔之类的。其中最搞笑的一点是他说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么剧情,一定会突然到达一片鸟不生蛋的旷野,中间一棵孤树,女主角藏于树后,随着音乐的节拍从树左侧突然探出头来,唱一句,缩回去,再从右探头,反复几次,手则作莲花指翘于颏下,眼珠左顾右盼,迷得追随她前来的男主角神魂颠倒。
所以,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期盼来观赏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乔(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乔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兰(Farhran)与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三个白痴,这是讽刺,不过讽刺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观众。你绝对可以在将近3小时的电影中拼凑出好莱坞喜剧片的种种元素,并对这些老套的剧情不屑一顾,这没问题,这“三个白痴”明摆着一副受人奚落的姿态。但是你被耍了,这些桥段只不过是影片内核外的闪光弹,酣畅淋漓的绝对是你一直错过的东西——爱
道理浅显但知易行难——试问有多少人在择业上能真正做到从心所欲?而填鸭式教育,在中印这样的人口大国,更是一百年都不会改变的基本法。节奏感很好的精良商业片。
该片的中文翻译太烂了,差点就错过欣赏一部好作品了。兰彻一直在给大家灌输的一种理念就是:简单生活,遵从心声,为自己而活。 的确,他让朋友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和所要坚定的方向。很喜欢片尾的那片湖泊,不知道是在哪里呢?
【温馨提示:请忽略这傻逼名字.不然你会错过一部好电影】1、病毒的鸟巢飞来了一只自由之鸟;2、Ta有没有告诉你,朋友就是给你一枚硬币教你自己独立做出选择的那个人.这个人才是你最大的财富 :)
当你不断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知不觉追赶你。害怕明天,怎能过好今天呢?心很脆弱,我们要学会哄它。鸡不会知道蛋的前程。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只为生命而感激。朋友失败,你难过,朋友成功,你更难过。一切顺利。
我们有很多考试,可爸爸只有一个
1.开始笑了,然后哭了,又笑了,又哭了,最后还是哭着笑了。2.可以看作是反映现当代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现状的电影一枚。3.印度的歌舞传统还是没有丢掉。4.当中国电影还在发愁的时候。印度已经开始继承并发展了自己的特长及特色。5.男主让我想起了印小天= =他笑的太用力了眼珠子都要飞出了
六星都不够。最后男主角戴眼镜那个形象好像吴彦祖!
明明是喜剧,还哭了好几次
活在当下,不记得失,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你收获的会是比物质更珍贵永恒的生命体验。
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却没有一个多余的情节,剧情前后呼应之巧妙值得称奇。好电影不一定要苦大仇深,能真正愉悦观众,那也是一种巅峰。“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很幸福……紧跟你的天赋。” 温暖励志美妙如2010年的《天堂电影院》+《阿甘正传》
如果这辈子能有过wangdu这样的同学,也值了~
它又吵又闹、又臭又长,但我想不出什么理由不给它五颗星。
阿米尔·汗你是个天才!!!
很棒的印度电影,这当中一样的可以看到中印相似的教育体制与贫富阶层问题。轻松、暴笑、热泪中感受积极人生的力量。梦想与事业,做我们喜欢的事情,是成就的不变真理。
一部讽刺社会现象的电影都可以拍的这么轻松,喜剧里还可以有这么多闪光的慧言慧语。情节确实太过随意,下一秒的夸张总是来的让人啼笑皆非,无可奈何中却仍旧乐呵呵的接着看下去。 末了的那段风光让我无比钟情!★★★★★
看了这部电影是我2010年最幸运的一件事 力荐!
如果有一天你变成了奇怪的家伙,生活于恐惧和虚假之中,就念重生的咒语“All is well”,狠狠地给这个世界一脚!对鼓励别样人生价值和给人梦想的片子我是举双手赞成,何况从头到尾都拍得这么欢乐。台词:“朋友是男人最大的胸部”、“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
中国导演和中国教育者最应该看的电影!
这几个月来看过的最好的片——”做自己“,也许才是人生终极的成功。别总嘲笑印度人”阿三“,他们已经追上来了,无论经济、科技还是我们一贯认为只会跳舞唱歌的宝莱坞电影。盛赞!5+1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