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随心所欲 (又译:我的一生)一部有12个场景的电影
第一幕 在咖啡屋---NANA想要和PAUL分手---弹子游戏机
或者,更确切地说,我是知道的,但当我明知该如何做的时候,事到临头,却又做不好了。
我曾认为跟你谈谈是很重要的,可我再也不这么想了。但我们说得越多,在一起的可能性就愈少。
你为什么这样说?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我现在几乎不爱你了,但我始终觉得你与众不同。
第二幕 唱片店--2000法郎--NANA过着自己的生活
第三幕 门房--PAUL--《圣女贞德蒙难记》--一个新闻记者
第六幕 遇见YVETTE--市郊的咖啡屋--RAOUL--街上的枪击事件
“”我举手、转头、不高兴、抽烟、闭眼-----我有责任”
“我想,我们总是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我们是自由的”
“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
“我想告诉你,你是无处可逃的。everything is beautiful,你需要的仅仅是对某事产生兴趣。”
“毕竟,东西就是他们本身”
“消息就是消息,盘子就是盘子,男人就是男人,以及生活....就是生活”
第七幕 信函--RAOUL又来了---香榭丽舍大道
对我来说,有三种女孩:有一种表情的,两种表情的,还有三种表情的
第八幕 每天下午--金钱--盥洗池--快乐--酒店
第九幕 一个年轻男人--LUIGI--NANA想知道她是否快乐
第十一幕 DU CHATELET 某处--一个陌生人--NANA不知不觉变成哲学家
常常会,突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思考说出的话是否能表达我本意。但到要表达时却未必可以讲出。
所以他(Porthos《三个火枪手》)第一次思考,就害死了自己。
一个人为什么必须说话呢?
人不应该常常交谈,而应该活在沉默中。
有时候说的越多,言语表达出的东西越少。
偶然真理+必然真理=生活。生活里人们总会被思考约束,被错误包围,又必须设法应对它,It's true.
第十二幕 又是那个年轻人--《椭圆形画像》---NANA被RAOUL交易
看法国电影配英文字幕的中国观众。
不知道为什么就变成了这样。
但证明好电影阻拦不了。
人们想看的冲动。
除结尾不喜欢。
挖到宝的。
一天。
真好~
嘻~
这段Tom Milne对戈达尔的采访是在《随心所欲》伦敦电影节上映时进行的,戈达尔本人出席了放映活动,此时本片尚未在英国公映。这篇采访后来刊登在了《视与听》62-63冬季刊上。
翻译/Cheezus
TM:似乎你早期电影的基调是拍电影带来的喜悦?
JLG:是的,我的确这么认为。在拍电影之前我们都是影评人,并且我喜爱各种各样的电影:俄国的,美国的,新现实主义的。是电影让我们——至少是让我——想去拍电影。我对生活的了解基本全部来自电影,而我的那些早期作品就是“迷影的电影”(film de cinéphile)。我想说当时的我不会看到事物与现实、生活或历史的联系,只会看到它们与电影的联系。现在我已经渐渐摒弃了这种倾向。
TM:那么《随心所欲》是你的一个新的起点,这么说对不对?
JLG:不,我感觉更像是一个“终点”。我认为电影分为两种:弗拉哈迪式的和爱森斯坦式的。就是说,一种是现实纪录,一种是戏剧,但最终到达最高级的层次时,它们便合二为一,没有不同。我的意思是,电影通过现实纪录,会形成戏剧的结构;电影通过戏剧的想象和虚构,会达到生活的现实。为证实这一点,看看那些伟大导演的作品,它们如何一次次地从现实到戏剧再从戏剧中回到现实。
TM:你是说,就像雷诺阿?
JLG:雷诺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在这一点上他不仅做的很好,而且他自己也能感觉到。从《托尼》的新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然后回到戏剧中,现在又在电视作品中追求高度简洁的境界。我认为我是从现实主义开始,但现在我发现《筋疲力尽》是我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拍摄的。我原本认为我知道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但一两年后,我意识到我并不知道。起初我觉得它是一部写实的电影,但现在似乎觉得它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个完全不真实、超现实的世界。我感觉,从《随心所欲》开始,我会逐渐的拍摄更多写实的、实质性的电影。
TM:这就是这部电影受布莱希特影响的原因吗?
JLG:是的,我研究了不少戏剧作品。我想拍摄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者的角色》,但版权太过昂贵。我本想拍摄它来展示现实与戏剧的共同点。它们有各自的边界,但到了某个特定的程度,它们就会相融合。
TM:特吕弗曾说如果公众不喜欢他的某部电影,他就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你认为,《女人就是女人》是部失败的作品吗?因为它并没有吸引多少观众。
JLG:不,我不觉得,因为有一部分观众喜欢它。你得记住特吕弗一半是制片人、一半是导演——上午他是个商人,下午则是个艺术家,所以公众的反应对他来说更重要。我认为导演必须要以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为目标,但显然这个问题对于《随心所欲》和《巴黎属于我们》要比《宾虚》小得多。导演必须要诚实,相信自己在为观众拍片,并以他们为目标。在我拍片的早期,我从不会问我自己观众是否会理解我的电影,但现在我会了。举个例子,如果希区柯克认为观众无法理解他的电影,他就不会拍。同时我也认为,导演必须勇往直前——在几年之内,黎明总会到来。但是,当然,导演必须确定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关于什么的,因为如果导演只顾一股脑拍片,说“他们理解不了,但是这不重要”,那他就大错特错,并会发现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TM:我提起这一点是因为《随心所欲》的开场戏似乎是一个大胆的构思,似乎导演默许了它可能被误解。
JLG:也许。但我认为观众在银幕上一看到一点点不寻常的东西,他们就费心思去理解。他们理解的非常好,真的,但他们还想理解更多。如果你展示给他们某人正在喝茶或是道别,他们立马就说“道理我懂,但他为什么要喝茶?”观众不喜欢《女人就是女人》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它的含义。但它并没有任何含义。如果你看到桌上放了一束花,它会有什么含义吗?这证明不了任何事。我仅仅是希望这部电影能愉悦大家。我想要让它成为一些矛盾的、并列的事物混合体,而没有必要让它们结合,一部快乐同时而又悲伤的电影。当然这一点不可能做到——要么是这样要么是那样——但我想同时做到两点。
TM:你认为剪辑你的电影很重要吗?
JLG:对我来说,拍电影时有三段时间同样重要:之前,之中,以及实际拍摄之后。有些人,像希区柯克,所有东西从头到尾都是精细计算的,所以剪辑就不那么重要。《筋疲力尽》很大程度归功于它的剪辑。它是一部有三个乐章的电影:前半个小时快速,第二个半小时中速(moderato),最后半小时又回到快速而有生气(allegro vivace)。我在电影开始拍摄之前就有了这么拍的想法,但是极为模糊。《随心所欲》,在另一方面,归功于剪辑的就很少,因为它是由一些并列放置的场景组成的,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是能自圆其说的。有趣的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看上去构思很巧妙,鉴于我拍摄的非常快,似乎是在写一篇文章而不回头检查、更正。我想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拍完一场戏而不去试着用另一种方式再来一次,虽然有一两场重拍了一次。但我感觉我必须马上想出我打算拍什么,紧接着就拍出来,而且如果想法是好的,那第一次拍出来的东西也会是好的。《随心所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而同时它又极其不现实。它非常简明扼要:一些大胆的台词,一些基础的原则。我当时考虑,某种程度上说,用画家的方式,正面地面对人物,就像马蒂斯或布拉克的画作一样,所以摄影机总是竖立在演员面前的。
TM:即兴创作在你的作品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JLG:严格的说,说我使用即兴创作是错误的,除非我总是在最后一刻写作。我一直用写好的文字(来拍摄),尽管可能经常在拍摄前两三分钟才写完。用演员工作室的那套说法,我的演员在《筋疲力尽》没有任何即兴表演,倒是《女人就是女人》里有一些即兴的尝试。通常,台词是在最后一刻写完的,这意味着演员没有时间来准备。我偏爱这种方式是因为我不像雷诺阿或乔治·库克那么擅长指导演员,可以让演员排练一遍又一遍来得到好的表演。我喜欢从背后慢慢靠近演员,让他独自处理好自己的戏份,跟随着他由角色自己摸索的动作,努力把握自然而然地发生的突然的、出乎意料的美妙瞬间——正如此,我自己逐渐形成了我想做的是什么的概念。拿《随心所欲》来说,起初的想法是从《筋疲力尽》停止的地方开始。帕特丽夏,在《筋疲力尽》中,是一位我们从后面看到的姑娘,只有短暂的一瞬间正面对着我们。所以我知道《随心所欲》会从一个背对着我们的姑娘开始——我说不上为什么。那是我当时拥有的唯一的想法,而且我不能告诉安娜(卡里娜)太多,所以她会在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的情况下探索,就在我努力想出我的构想的时候。我们的确是在即兴创作,因为我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想法,决定这么拍,然后那么拍...
TM:你有没有下一步想做什么的计划,作为导演你会如何继续发展?
JLG:某种程度上说,我已经受够了。我在三年里已经拍了四部电影,而且我累了。我想要停下来休息一会。让我担心的是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用电影的方式思考了,但我不知道这是坏事还是好事。在我拍摄《筋疲力尽》和早期短片时,一段珍·茜宝的镜头会从纯粹“电影化”的角度拍摄完成,确保她的脸正好是在符合电影感的角度上等等。现在我只是随意的拍摄,不去担心它们会不会以电影化的方式呈现。我真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件好事。
该说的susan sontag都说尽了吧,翻译几处susan sontag 在Godard's Vivre Sa Vie 几处精彩的评价,来作为看完这部片子后自己的印记。翻译都是直接翻译,比较粗糙,且未校对,仅供参考。
戈达尔的电影特别指向证明而不是分析。随心所欲这部电影是一个展示与说明。这部电影展示发什么了而不是为什么要发生。电影暴露了事件发生的无情性。
整部电影可以看作是一个文本。一个关于研究清晰度与严肃性的文本。
戈达尔在这部电影论文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论述来源于蒙田:把你自己借寄出去;把你自己给你自己。“妓女的生活无疑是对这种把自己借寄出去最激进的比喻。但是如果我们问戈达尔是如何像我们展现Nana 为她自己保持了自己,答案是这样的:他并没有展现,他只是说明了而已。我们并不知道Nana的动机,我们只是在一定距离观看来作为参考。电影避开了所有的心理描述,没有任何尝试探寻感情状态或者是内心的痛苦。戈里达有告诉我们Nana知道她自己将要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内心上的。自由并非出于内在,或者是心理上的,反而是物理上的美好,是是什么就成为什么。在第一章节中,Nana告诉Paul:“我想死。“在第二章节中,我们有看到她在努力尝试借钱,失败地尝试通过管理员进入她的公寓。在第三章节中,我们有看到她在影院哭泣。在第四章节中,在警察局,她因为被盗取了1000法郎而落泪;她说:“我希望我是另外一个人。”但是在第八章,Nana 已经成为了她自己。她走进街道时,不仅是对自己的确认也是通向生命的尽头。只有是作为妓女是Nana才是她自己。这就是在第八章中Nana像另外一位妓女Yvette中平静地说的:“我是负责任的。我回过头,我是负责任的。我举起我的手,我是负责任的。”自由意味着责任。当一个人自由之时,责任也随着事物是他们本身的意识而来。因此,在Nana像Yvette的说辞是这样结束的:“盘子是盘子;人是人;生活是…生活。”
这部电影让人反感的部分并非在于突然地结束。事实上戈达尔清晰地提及到了电影之外,那就是演出Nana这个角色的人是他的妻子。他在嘲弄不可以原谅的他自己的故事。
不想翻了。。。水饺。。。
别跟我扯什么存在主义,别扯什么民主、自由,别扯什么马克思。。。
骗局,统统都是骗局。
近二百年来,人类唯一的“进化”,就是发明了一大堆华丽的辞藻,来粉饰自己的欲望。
难道不是吗?“理想、梦想”——你不就是想要台兰博基尼吗??“马克思”——打砸抢烧你还有理了是吧??“民主”——你丫不就是想痛痛快快骂人吗??“爱情”——不就是下半身觉醒了嘛??有种你领证啊
你要自由是吧,good, 你可以。随心所欲吧,live your life吧,你是自由的。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事实上神偏偏没给人装上翅膀。没错,人只有一双腿,人注定只能劳苦一生,奔波忙碌,汗流浃背,换取口粮。
你要“自由”,可以啊。但是,得到这“自由”的同时,你也失去了人的身份——不再是人,不再享有人的待遇了。
“别以为我不会向那女孩开枪。”“我忘装子弹了,你来吧。”黑帮分子与其说冷酷,不如说不耐烦。因为,不过是个“妓女”,不是嘛?没错,你再怎么清纯无辜,再怎么楚楚动人,你终归不过是个妓女,是特殊身份的人。对你,实在难以激起同情心枪下留情(我脑中闪过那句老生常谈”命运的礼物和标价“)。
你自由的同时,你也变成了一个“物品”。你可以不理神,但你不能指望神仍眷顾你吧?
影片分为12个章节,通过12个生活片段的组接呈现了一个追求演员梦的年轻女孩在电影梦碎后为了钱成为了妓女,与嫖客产生感情后想要过上正常生活却被杀死的故事。戈达尔几乎舍去了一切外在的戏剧冲突,用大量安娜.卡里娜的脸部特写,动作和招牌式的旋转横移镜头在各自成立的片段中将内在戏剧张力逐步呈现。急起急停的配乐依旧延续着戈达尔反常规的试听语言实验。
开头女主娜娜在咖啡厅与男友分手的片段两人始终背对镜头,这一省略人物信息的反常规影像在挑战观众观影逻辑的同时也加深了影片的无望气质。她在唱片店柜台双眼无神吊儿郎当的工作状体在横移镜头下将工作细节随着角色的移动充分展现。她因为没钱被房东赶了出来,无家可归的娜娜在影院看徳莱叶的《圣女贞德》,圣女贞德被宣判后流泪的脸部大特写与娜娜流泪的特写交相辉映,现实与电影同时被审判。她成为了妓女,她为自己工作,她拒绝接吻。她为了赚到更多钱,跟随陌生男人加入了有组织的卖淫团队。在化妆,揽客,脱衣,收钱的蒙太奇中画外音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播报着妓女守则和价格清单。戈达尔是用蒙太奇表现幽默的高手。她在桌球厅里的独舞俏皮可爱,旋转横移镜头一气呵成,文艺的妓女。她在咖啡厅与哲人的对话:
人为什么总是必须交谈?说得越多,话意味着更少。
生存离不开交谈。
我想离开交谈的活着。
那更不错,但是不可能。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相互了解?
我们必须思考,思考使我们需要说话。
是的,但很艰苦。
只有当一个人暂时已经放弃生命,才学的好交谈。
那么,说话是致命的?
说话是几乎关系到生命复苏的,说话是来自当一个人不说话时的另一个生命。生活在对话中,人必须无声的通过生命的死亡。有一种禁欲主义的规章是阻止人交谈得好直到有人能超然于世。
我们平衡,所以我们从静默到说话,我们在两者间徘徊,因为这是生活的运动。但这生活预示着人每天都在被谋杀。
想和说是同样的事情吗?
柏拉图说人不能从说的话中分辨出思想,想法的瞬间只能通过话来抓住。
所以就有人说话并冒着说谎的风险?
谎言也是我们寻求的一部分,错误与谎言是极其相似的。一句精妙的谎言与错误还是有些许不同的。找来找去还是不能从中找到真的话,那就是你为什么不明白你要说什么,你担心找不到真话。
怎样才能确定找到了真话?
人一定会用正确的方式说话的,说他不得不说的,做他不得不做的来远离伤害。
凡事皆有对的成分,即便在错误中。
康德与黑格尔说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质,让我们明白只有认清了错误才可获知真相。
你对爱有何看法?
这是人都要面对的事情。随机真相和必要真相构成了生活,在生命中,人只考虑生命的劳苦和错误,那人一定会设法应付真相。
爱不应该是唯一的真相吗?
爱应该会总是真的,你知道任何马上知道他所爱为何的人吗?不,你20岁时不知道,你只知道零碎的东西,做出武断的选择。你的“我爱”是不纯的事物,要完全的去爱你所爱的,需要探求,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她爱上了一个嫖客,她停止了接客,憧憬爱和未来。她违反了妓女守则,倒在了枪口下。
2021-1-9重看;特写、移镜、长镜、空间、构图、阴影。开场酒吧里背部的来回凝视,《圣女贞德》的面部互文,谈论《基督山伯爵》波多斯的哲学家,跑过《祖与占》的海报,爱伦坡的故事,结尾与《精疲力尽》的呼应。十二个章节的结构与随性灵动的调度设计。
戈达尔让观众忘记了女主角的妓女身份,就像卡拉克丝让观众忘记男女主人公以外的世界一般,两人都拥有专注的叙述力量,叙述,叙述~
[2019年10月戈达尔√] 奖项收割机时期的戈达尔。可能做得最有趣的还是声音,技巧用的比较节制(跟他最具挑衅的片子比起来)但是不少地方依然很新颖(旁白、音乐、完全静场等等用的都很不错,皮条客朗读法国妓女现状那段太讽刺了,戈达尔应该自己还担任了一段配音[imdb显示未署名])。除了有趣的小标题之外还用到了字幕技巧。把女主角的脸跟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激情]混剪非常好。最后拐到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上其实有些跑偏了。
“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她说:"我举手,我有责任;我转头,我有责任;我不高兴,我有责任;我抽烟,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我想告诉你是无处可逃的.凡事都是好的,你需要的仅仅是对某事产生兴趣.毕竟,东西就是它们本身."其间,不经意地舔着嘴唇.
桑塔格那篇著名的影评,其实也只是点到为止,开了一个小小阐释的角度。但是结论却很清楚,这是一部除了结尾,几近完美的电影。
资料馆…看到好几个戈达尔哲学退场的朋友…还有好几个戈达尔美学屏摄的朋友…还有好几个在戈达尔式只有画面没有声音时义务配音的呼噜兄…
法国新浪潮时期各种刻意标新的手法看着真是特别烦。
疙瘩儿的娼妓——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所谓才华,就是做什么都对。
本该给观众留下些什么情感的故事,最终却给观众留下一堆思考,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但是,戈达尔本人无疑也是个矛盾体:他一方面强调着语言和交流,另一方面又显而易见地拒绝着观众,无论他怎么诡辩;一方面让一切都发生在最表象的画面上,拒绝给予解释,另一方面却又因为他的影评人身份作祟,不断地通过引用/反对他者来构建自身。不如这么说:当他试图站在电影反面的时候,也一定丢掉了一半电影。
安娜卡里娜乃至全片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优雅与忧郁,台词间的微妙联系,圣经般的摄影,极简却细节丰富,戈达尔精确的调度水平可见一斑,和精疲力尽时期区分开来但还完整保持了自己的风格,美妙。
8.4 十二幕剧,正侧面看个遍,就后脑朝着你,妓女行业介绍,绕台球室独舞。她看圣女贞德看哭了,她不是个妓女,她是个存在主义妓女。
戈达尔第3部长片,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12幕分段,依镜头次序拍完并只取初拍镜次,镜头运动宛若人眼般活力四射,好奇主动。2.内外多重文本,女性欲脱离边缘地位"男性化"只有死亡,一如[圣女贞德蒙难记][椭圆画像]与火枪手波尔多斯。3.中断的配乐与突然静默,机关枪抖动式跳接。4.第11幕,语言与爱。(9.5/10)【2021.1.9.上海影城2K修复版重温】还是在玩混搭与解构,如纪录片式拍摄风格+各种游戏式间离手法;分章节/分幕制造断片感,却又在每一幕开头写明情节、人物或环境的关键词;突兀却点题的哲学论文式探讨,对语言的反思与声画分离实验上承[女人就是女人],妓女议题则下启[我略知她一二]。消去配乐的[圣女贞德蒙难记]与咖啡馆窗外的假街景很间离。从后方与侧面多角度拍卡里娜,果然真爱。其他迷影梗:露易丝·布鲁克斯式发型,[祖与占],墙上的泰勒。
“说话越多,没有意义的话也就越多…不用说话也能生活,一想到这点我就觉得很惊讶” 第二部戈达尔,感受好一点了…喜欢“吹气球”、“桌球室跳舞”、“妓院抽烟”三场戏。娜娜的美,是镜头都不足以构画的!
“人生在世”。戈达尔镜头里的安娜卡丽娜永远美丽又充满灵气,她就算变成卖淫女我也觉得她纯洁得像天使。。“把自己借给他人”原来是这个意思。。。天啦噜一天之内看了两部这么不同却各自精彩的电影,我愿意死在影院!
戈达尔对其跳剪、宣言等独特手法最为节制的一部电影了吧。可能真是太爱安娜,以致于不舍得“随心所欲“的雍破坏一切的新浪潮思想和政治化电影做法,去破坏贞女与妓女的形象平衡度,以及那些从中蔓延开的完整悲剧。
透析生活的娼妓,命运如纸薄,禁不起这么执着的追问。形式感更强,零散碎裂,又精光毕现。
Godard月,16号晚在BFI终于见到了我多年女神Anna Karina,一位健谈、和蔼可亲又有趣的女士,对了话,如梦似幻……
《圣女贞德受难记》的片段——对肩上脸部的突出、《朱尔与吉姆》的海报,遮挡乃至背对观众的对话与消除环境声配合主角的思考和给观众留下空隙。和哲学家对话、爱伦坡的故事,以及爱上想要摆脱后的突然死亡,都完美的融合在影片的叙事氛围中。当然此片最动人的还是Nana的神情——如此神秘如此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