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宝剑
作者简介:难道我会如来神掌也要告诉你?
01
虽然对刘德华很有好感,也不得不说一声,《热血合唱团》可真是糟糕啊。
《热血合唱团》是这样的一种糟糕,这一群主创从一开始都奔着一个情怀去,他们可不是简简单单拍一部电影,更不是为了赚钱,他们要做的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哦,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就是要“值得”。然而,做出来的偏偏就是这么一个糟糕透顶,让人尴尬不已,甚至还会对主创产生出一丝丝怜惜的感情的东西来。
怜惜啥呢?哀其不幸呗。没有才华到这种地步,也要挣扎着做电影这个行当。真不知,电影到底亏欠了他们什么。如果李安口中所说的那个“电影之神”果真存在的话,那“电影之神”真应该给他们托个梦:
抠抠你地,莫搞我啦,歹佬。
02
《热血合唱团》是一个类型片。它的失败也告诉了我们,类型片真没那么简单。
《热血合唱团》这种类型片呢,大概就是一个loser的教练,带着一帮loser队员,赢得了一个在旁人看来不可能的胜利。
这个过程总要反复好几下,一开始教练和队员彼此都看不太上,总要有队员要中途退出啦,肯定有队员遇到什么困难了,必须要遭到了同行的耻笑了,如此等等。不过别担心,这些他们能一一克服。一般情况,在最后的高潮里,是需要教练牺牲自己,队员在一股莫名的精神力量的感召下,眼含热泪,唏嘘多于欢笑,一股脑的就赢了。
这是骨架。《热血合唱团》基本上也搭了这么一个骨架。那,为何还会翻车呢?
因为一根骨头,要靠上另一根骨头,需要筋,需要肉。筋和肉就是一个情节走向另一个情节的合理性,合法性。筋和肉不对,骨架搭得再像那么回事,一口气吹过去,它也会散掉。
03
我们来看看《热血合唱团》的筋和肉出了什么问题。
学校高层想组织三所平民学校的学生,搞一个合唱团,让他们进入比赛。
这里的问题很大。这样的类型片里,不管是合唱团,还是棒球队,一开始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赢?为什么要组成这么一支合唱团?必要性在哪里?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得不搞这么一支合唱团就不行?
《热血合唱团》几乎是回避了这个问题。找出一个意义并不难,比如说,学校要被政府裁撤了,为了证明学校是有价值的,这些学生需要靠合唱团来证明自己。这样就合理多了。
比如说,这一群学生非常自卑,他们心底非常需要一场比赛来证明自己和别人一样都是人。
然而,《热血合唱团》里你看不到这样做的意义,除了卢冠廷饰演的校长在自我感动以外,你完全看不到理由。
对于合唱团而言,还有一个更直接的问题,为什么是这些学生?怎么挑选出来的?是因为他们声音优美,先天素质就好吗?
没说。反正就是他们了。而且还用上了一些手段,逼他们参加这个合唱团。就这样轻飘飘的对付了合法性的问题。
更为致命的是,这些学生里还有一位大舌头的孩子。为什么是他?为什么一定有他?为什么到最后,甚至还是他上台发言?是不是太不把合唱比赛当回事了?
所以,从一开始,《热血合唱团》就是一部失去了动力的电影。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找到这群孩子组成一个合唱团,似乎只有校长知道。
嗯,我也知道。
为什么呢?因为合唱团只是个象征嘛。这部电影就是需要有一支底层阶级孩子的合唱团,就需要他们上台,就需要用他们来表达政治隐喻。因为有这个需要,所以就搞咯。至于合理性,合法性,逻辑,一边去。
04
《热血合唱团》大概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情绪:香港的年轻人,他们没有问题。如果有一个好的教练,如果有适合他们的舞台,他们是可以发光发热的。
“你觉得音乐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吗?”
“他们没有问题,只不过这个世界有些人先入为主的看问题。”
这是电影里的台词。行吧行吧。我不先入为主的看问题,那看看电影里,这些年轻人都是什么样的。
在《热血合唱团》的导演和编剧看来,有问题的年轻人大概是什么样的呢:
偷东西。哦,这个可以算。
打架。也算吧。
cosplay。什么鬼,看来你对cosplay的成见很深啊。
谈恋爱。你说什么呢。你可是香港人啊。
自闭。别搞我啦。真的。大佬。
看,这就是电影主创眼里的年轻人。对年轻人的认识如此肤浅,对底层阶级的认识如此表面,就这样还要拍好电影。做梦吧。
所以,你就会看到,“合唱团”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困难,他们遇到的全是假的困难,他们又一本正经的假装在解决困难。真是一部假里假气的电影。
05
可就是这样,时间也很难撑到90分钟。怎么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简单,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于是,“合唱团”队员突然就在街头唱上了。听众突然就对他们扔罐头里。突然大家就打架了。打架的视频突然就被领导看到了。
领导严肃的对教练说:
“这个视频点击量有5800啊。”
别笑。是电影里的原话。不管这部电影怎样,这句台词给我的感受,还真是“欢笑多于唏嘘”。
还真是弹丸之地啊。
教练向领导求情,别开除这个孩子。领导说,行,除非他的三门功课都70分以上。
完全搞不明白开不开除和成绩70分以上什么关系。成绩好就可以打架了吗?
通过“天降打架”,《热血合唱团》又可以撑十几分钟了。
撑时间,摸鱼,《热血合唱团》还真是标准的打工人呢。
06
不用赘述,《热血合唱团》的每一根筋都是软弱无力的,每一块肉都是松散的,所以,它完全是个样子货,一阵风就可以吹散它。
那么,情怀呢?表达呢?政治隐喻呢?
放心,这些倒是足足的。
这个底层阶级的孩子组成的合唱团里,有一个富二代。为什么呢?电影里说,他是自愿参加的。
这个富二代,在《热血合唱团》里就代表了电影的一厢情愿,一厢情愿的认为,精英阶层里有部分人是愿意和底层人民共呼吸,同命运的。
所以,也就能明白,这位富二代被他爸爸逼着离开香港去英国,又思念成疾,不得不回来,这些都代表了些什么了?
《热血合唱团》的情怀并不难理解,在香港风雨飘摇之际,这部电影试图让港人回到《狮子山下》的意境中:
即“我地大家,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世相随。”
可是,How?
通过合唱的形式吗?
理想一起去追?可是,你的理想,和我的理想,一样吗?
这就要用到电影里的台词了。
“你觉得音乐能解决你们的问题吗?”
07
话说,刘天王真的可以考虑从政了。
《热血合唱团》里,没有逻辑,没有理性,没有路径,没有方法论,有的只是从天而降的问题和从天而降的解决办法,有的是自以为是的同一个梦想同一个声音,有的是我感动了你也必须感动的势头。当政客,和这不也差不多吗?
刘德华对香港的感情,自然不用怀疑。然而,他的职业发展又完全不允许他像黄秋生一样直抒胸臆。胸中的块垒需要浇,痛苦需要化解,这一切于是都寄托在这样一部《热血合唱团》里,从这个角度,倒是也能理解他对这样一部电影倾注真情,真情流露,流露无遗了。
然而,电影毕竟还是给人看的。香港的年轻人,会去看《热血合唱团》,会因而感动,因为激奋吗?不得而知。可是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对《热血合唱团》的无感,甚至是恶感,那就是必然之理了。本来就不是普世的情怀,更何况电影又那么难看。
08
再多说两句。“热血合唱团”的英文名是“find your voice”。
这个名字多少有些虚伪。明明是自己听不进年轻人的声音,明明是年轻人已经表达了那么多了,这边却说,不对,那不是你的声音,快,找到你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声音。
也即是说,什么是你自己的声音,你自己说了不算。什么时候我满意了,什么时候才算你找到自己的声音。
那还唱个J8。
09
再多说一句。
这部电影里没有李丽珍。没有李丽珍。没有李丽珍。
编辑|徐元
排版|透纳
THE END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先要说好这个电影,稀碎,作为香港电影来说,实在是使人唏嘘。但是我又不争气地流下了我廉价的泪水,宛如看了一个巨大的过气HK黄金时代演员拼盘演唱会,用我的钞票为我不值钱的情怀买单。
荧幕上老去精瘦的刘德华依旧在做着活力四射又夸张的动作,但是掩盖不住自己衰老的关节已经不灵活了,哪怕他那么努力保持了如此好的身材和状态。吴岱融在我脑子里还是天若有情和郑伊健要死要活的样子,结果转眼满头白发。谢君豪南海十三郎的样子早已不在,瘦到脱相。卢冠廷更是老得胡子都白了,关礼杰家暴已然痴肥的李丽珍(我永远的心头好白月光李丽珍)……每一个都在告诉你,时代变了,他们老了,变了,虽然你还愿意为他们买单,虽然他们依旧全情投入依稀旧日身影,但他们已经不能变出黄金时代的影片了。
对比原版《放牛班的春天》,这版本土化得非常成功,因为因为这种本土化的成功,而分外失败。我找遍整个北京没有粤语版,就离谱,然后看到片尾显示这是上海官方基金项目电影,默默明了。电影里只要你稍微会点粤语就能处处看出违和感,甚至可以对着口型把词配出来。里面手机聊天截图还是粤语对白,变成气泡对话框连北京话都出来了????这就是不用心啊,或者说是一种投诚吧,就希望获得大陆票房。那你怎么不把狮子山下、谁能明白我、筐底橙全都改成普通话啊,何必呢。
这个电影里香港那种被规训太久的乏味,得益于冲鼻子的精英味,他们拥有合唱团和搞合唱比赛合情合理。结果呢,所有的矛盾都被柔光处理,自闭症随随便便就能开口、自残的姑娘一下子好了、劏房家暴好像是一个镜头晃过去,只要色调明亮一点就能解决。精英们早早把孩子送去英国等着上剑桥牛津……李丽珍那个酷似方力申的崽可能演技好一点,显得他人物完整一点。这些尖锐的矛盾比一点就到家的困境还好解决,很难说是不是一种审查下的不努力。
年轻人对着唱狮子山下的合唱团扔易拉罐,这个场面实在是太富有隐喻(拍得倒是相当不怎么样)。当年狮子山下听着罗文歌声白手起家的香江人已经成为了过去,年轻一代哪里都一样,在卷不完的内卷里沉浸在小世界。正如这个年轻一代的电影,所有人努力,老人发挥最后一点光和热,大家一起自我感动,整出一个稀碎又他妈的感人的作品。
情感确实很厉害,刘德华最后在机场候机室指挥的片段可以说演得非常好,他演绎生涯中罕见的演技高光时刻,甚至第一次感动了我。但是前面的铺垫到这个感情爆发是一点也不顺,所以获得我廉价的泪水不能说明任何事,只能说确实有高光时刻吧……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人生中极重要的一部电影。我至今会唱其中的每一首歌,马修离去时候,漫天的纸飞机和死亡诗社最后那些站在桌子上的朗诵惠特曼的学生一样,照亮过我的青年时代。我们的电影里,坏孩子不如何坏,好人自然也不如何好。我为刘德华的努力动容,但那些绵软无力又混乱的故事线实在是不痛不痒。一个合唱电影,最好听的部分是林子祥版本的谁能明白我,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片尾我要再次哭号,珍妹啊!!!你怎么就这样了呢!!!!!!虽然你还是我的白月光,但是珍妹啊!!!容颜不似彩楼前了……
作为美剧欢乐合唱团的挚爱粉,看到电影名字就猜到了故事的剧情和结局,事实上剧情的发展就是我想象的那样,但是还是热血沸腾的看完了电影。我没有像其他观众一样特别在意细节或者衔接,也许是对这类型剧情太熟悉了,电影没有表现的地方直接脑补了。最后的大合唱还是有被感动到,毕竟看电影就是为了听和声,仅对于我来说听和声的乐趣更大于剧情。美剧欢乐合唱团的价值观是Don't Stop Believing,热血合唱团的价值观是Faith。相比鸡汤文章,电影这碗满满的鸡汤我更愿意喝,明天又是打满鸡血的一天!
或许我是比较好骗的,很容易被剧情带入,跟随着故事和故事里的人一起感动,感动之余是良久的反思,回想自己在现实面前忘记了初心,是该重新找回自己了,找回属于自己的信念!
现实过于浮躁,好像很多人理解不了这部片的价值观。可能是生活给我们加上了太多的凌乱与浮夸,无法全心投入去欣赏去理解,觉得电影尬的人,需要脱去身上的那些浮夸,用原本纯净的心灵,再来观看这部片,跟随它找到自己,找到原本的信念。
几十年来第一部完全哭到停不下来的电影,却只有4.6分的评分,真的替主创觉得委屈
打低分的,估计是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吧,既体会不了问题学生背后的绝望无助,也体会不了老师们几年如一日一点一点把他们拉出泥潭的用心
真实的生活远比电影里更残酷,这些问题少年的境遇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还没有太难
即使是没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压力之大也很难想象,这些压力,不仅来自于学业,也来自于对自我的困惑
2020年全国高中生心理健康抑郁率高达24.6%,这就意味着全国有四分之一的16-18岁的孩子因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原因,而饱受精神上的折磨。而这仅仅是抑郁的数据,其他常见心理疾病如焦虑症等,都还不算在内。影片中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就是这些心理问题的外化而已。而严老师之所以能够帮到他们,也仅仅是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而已
这一切,并不虚假,都是真实在发生的,每一天……
作为一个老师,一直关注后进生和问题学生,只想说,有教无类,是事实
也想说,这些孩子也一直在教我如何做人
满分💯,给努力上进的学生和耐心支撑他们的老师
这部剧剧情很简单,却击中了我的心,一些画面让我眼睛湿了,或许是最近一直陪孩子吧。豆瓣评分不高,也正常。只有特殊的人群才能共情。其实现在的教育要做到有教无类,太难太难。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成长是折磨人的过程。孩子在成长,自己也在成长。华仔表演给4⃣️星,其余的演员有点用力过猛。没有回味,只是反省。
一部让人原地抠出魔仙堡的电影。
华仔为了支持香港电影,都开始出演学生作品了吗?
一切情节发展都在预想当中,大套路套小套路,各种套路剧情与设定。而且情感铺垫非常有限,更多是刻意煽情与自我感动,所以才会让人觉得尴尬。满是遗憾的一个片子,尤其还有这么强的客串阵容,挺可惜的。
林子祥的《谁能明白我》真好听
真的少有被剧情推着走的电影,这个真的推得特别难受,比挤地铁时候后面有个200斤大汉推过来还难受。而且剧情越演越后,完全变成了一场喜剧,真的特别好笑荒诞,所有东西莫名其妙,你甚至不知道它后续还会给你什么匪夷所思的“惊喜”。
需要大家抱团自救,还是学校的正确引导?难怪有条件的要把孩子送往英国。多一星给到华哥,大概天王走错片场了。
再浓的情怀也不能成为影片拿高分的滤镜,人物很多,灵魂很少。观众很难感受到角色的血肉。刘德华扮演的不是老师,而是上师。他有一张开光的嘴,任何顽劣之徒,只要听他讲话,就能悬崖勒马,重新做人。
中规中矩,一星多加给刘德华的努力
两星给华仔,可惜华仔带不动,仿佛看了个合唱团版的《逐梦演艺圈》……
刘德华在华语电影低潮的时候致力于培养新导演好导演,现在香港电影低迷,他又回来反哺香港电影,培养新人,香港电影真应该给他颁个终身成就奖。这个电影前半部分有点平淡,但是后面就进入高潮,再加上狮子山下和谁能明白我的翻唱,还是值得一看的。结尾处有翻转,主题得到了升华,特别是严老师隔空指挥那段,挺感人。但是剪辑处可能有点生硬,并且我极力推荐看粤语版的,国语版托了后腿。4星鼓励
之前还说这破名字别耽误一部不错的电影,结果发现片名算好的了,什么合唱团,什么中国放牛班,你要说“逐梦演艺圈”我都信!本来寄希望于电影类似古天乐《可爱的你》类型,结果这么温馨励志的题材,情感渲染力为零,鸡汤灌到想吐的感觉。看在刘德华、吴岱融、李丽珍、雷颂德、以及久未露面的卢冠廷等老演员的面子上,多给一星吧。刘德华应该是欠人情才接下这片,真服了,2020年预期与观感落差最大的电影来了
无语!我好想哭,但是我哭不出来,我真的哭不出来!
请大家自备纸巾,因为很可能会被尬哭。
别什么《死亡诗社》《欢乐合唱团》了,连同题材也同是本土制作的《非同凡响》都比不上。整个电影好像刘德华友情出演的慈善广告,努力拖飞机,但成效甚微;里面几乎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是值得再一次机会的甘草实力派,也全然沦为布景板。打架的那个小哥和小朋友分别长得像王源小时候和现在,同框看得很穿越。【粤语版能准确听到不识宋仲基,不玩FB、INS;字幕变成了不识吴亦凡、玩微博和微信,有咩問題?】
不瞒你们说,电影开场十分钟我就想走了,是华仔让我坚持到了最后,结果看完发现居然讲了个不要酒驾的故事。最后的大合唱里乱入一段rap,我真的尴尬到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刘德华简直就是最适合演老师的人,没有之一!!
仿佛是在看低配弱智版Glee,国语配音要再减一星,我看呆了,刘德华到现在还能演这种小学生电影啊。还有鄂靖文是干嘛去的……
一星是給演劉德華那位演員
4.0分。给各位趟雷了,国语配音口型对不上特别违和,合唱团新人浮夸的演技像在看十几年前的港台偶像剧。本质就是一出失意老师碰上一群吊车尾班的励志故事,老生常谈没啥新意。华仔强行灌鸡汤,情感过渡的动机非常匪夷所思,大伙不喝也罢。
尴尬的我脚趾抠出一个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