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是当代中国电影最响亮的一个名称,现在这个群体中特别走红的都在一人独大,但他们初出茅庐时的作品却多为几个人合作而成,更能体现出一代人当年的追求。《一个和八个》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张军钊,编剧张子良,摄影张艺谋,美术何群,这种梦幻阵容在八十年代俯首即拾。
《一个和八个》改编自郭小川的同名长诗,因为情况复杂形势紧急,无法就地审判,一个被陷害的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和八个犯人被拴在一条大绳上,随军开拔。由于途中遭到了日军伏击,队伍被打散。于是王金毅然决定解开绳子,让犯人们一起抗击敌人。
尽管故事讴歌了王金这个共产党员在危难当中发挥的可贵的应有的作用,但无论是诗歌还是电影,都曾引起巨大的争议与批判。八个犯人中三个是逃兵,三个是土匪,还有一个投毒犯(往水井里投毒),一个投诚日军的奸细,这样的角色设定所能引起的情节冲突,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是惊人的复杂。但就像影片呈现出的技术品质一样,故事的线条也是粗犷而不失细腻,以逃兵和土匪为首的犯人们面对战争的心态变化,表现得尤为充分。
《一个与八个》并没有以幸存的几个人胜利到达根据地结尾。犯人们从大绳上被解下来,有的被处决,有的舍身成仁,有的只身离开。土匪老三虽然表示了对王金的敬佩,但受不了王金的原则,独自走向远处茫茫的地平线。当他回头遥望,王金和受伤的锄奸科科长相互扶持着屹立在黄土高原上,镜头在这里定格。
勇于开拓与大胆尝试,是第五代电影人八十年代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精神。表现在影片中,就是一种”不管那么多我就这么拍了”的气势。也许不考虑呈现许多东西的时候,反而更有表现力与说服力。
《一个和八个》(1984)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在这部由张军钊导演,张艺谋、肖风摄影的影片中,版画般的黑白对比,大量静止长镜头与大胆运用局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一改中国内地战争片雄壮高昂的乐观主义基调,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呈现为一段呼唤人性的深沉而又悲壮的历史。
可以看出,《一个和八个》是一部忽视人物性格的清晰脉络和故事情节的因果链条,讲究造型思维和观念更新的战争片。在影片中,无论是农家烤烟房里的横条,还是铁桶一样的砖窑;无论是结实的碾盘,还是牲口房菜肴;无论是村边草垛,还是路外斜坡;无论是荒寂的旷野,还是无垠的天空,都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景,而且是作为影片表情达意的元素,直接参与到剧本之中。在这里,“环境”跟演员一样以特定的造型本分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
影片摄影师张艺谋、肖风在其摄影阐述中写道:在压抑了许久之后,要强调豁然开朗的视觉感受。无论是导演还是摄影,都特别强调影片的造型思维和观念更新,这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造型意识发展及其嬗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新中国创建时期的战争片中,往往强调场面的宏大,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等等因素条件,而不拘泥与个人内心的感情,个人往往消解在善必胜恶的历史洪流之中。在此之中,政治正确往往被可以强调,比如共产党的应勇、高大、勇猛、智慧等特点,而地方则被描写为有诸多性格缺陷的人物,诸如:盲目自大、鼠目寸光、胆小怕事等等。在影片《南征北战》(1952,成荫)中,就刻意强调了影片的史诗性。影片以恢弘的气势和壮阔的场面表现我华东部队在七战大捷之后,大踏步后退山东以灵活机动的战略要术,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南北夹击的妄想,赢得重大胜利。为了再现当年的战争场面,影片调用大量部队和群众,编导人员也大多具有长期部队生活经验等等。然而在影片《一个和八个》当中,从平片名我们就可以看到影片并没有特别史诗性的场面,反而将镜头焦点主要对准片中主要人物,不仅如此,片中仅有的战争场面还是在许科长带领大部队被日军围追堵截,进退两难之时,被他们先前俘虏的老土匪和“叛徒”王指导却纷纷拿起大刀和敌人浴血奋战的场面。当王指导员分离喊出那句:“中国人冲啊”的时候,此时画面采用升格镜头,同时伴随着画外音乐的响起,雄壮且富有节奏的音乐伴随着慢镜头画面,渲染着影片气氛和调动起观众情绪。而在电影中其他众多场景片段中,导演则着力刻画他们九人——一个王指导与八个老土匪以及许科长和卫生员之间的情感活动、内心挣扎,部队的群体性生活场面以及作战画面被有意识的隐藏,而这也是电影公映前后影片收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在影片《一个和八个》之后,这种注重影片造型功能的表现手段在第五代其他导演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张艺谋的诸多作品。在《红高粱》(1987)为了表达热烈的情感,舒展的生命活力,影片让红色成为色彩主调,造成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情绪冲击力。尤其是在拍摄高粱的每一个画面时,更是将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与漫天飞舞的高粱并置在一起。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根据苏童晓说《妻妾成群》改编,张艺谋在影片拍摄时,画面显示了原著小说并没有呈现的灯笼形象,“灯笼”这一中国固有的传统物件,往往在封建时期大户人家结婚时使用,在影片中却成为主人公命运相关的象征物件。通过虚构的挂灯、点灯、吹灯、封灯等民俗仪式,将封建中国寓言式形象展现在银幕上,并对残酷的民族文化及人的劣根性展开尖锐批判。在影片中高墙大院自始至终都是按照祖传的规矩来操作压抑性灵的场所,在全封闭的建筑空间,验证的几何形建筑条理,人成为被宅院及文化框定的生灵。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一个和八个》的视觉造型开创性使用,的确在中国电影史的影像表现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它也的确称得上第五代的开山之作。
参考《中国电影史》(李少白)
我看的这个版本挺奇怪,《电影鉴赏辞典》上的剧情是:鬼子要奸淫女卫生员,瘦烟鬼掏出枪,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女卫生员,“保全了她作为一个女战士的精神与肉体的圣洁,那是令人心灵震颤的一枪”。而我的这个版本是瘦烟鬼发威,接连打死几个鬼子,救出女卫生员,两个人相扶着蹒跚远去。远不如原版本有境界。 这个版本87分钟,据说原版本是100分钟。 电影真精彩,张艺谋的摄影功劳最大。我尤其喜欢那一大段剪影戏。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张军钊导演的代表作,影片讲述了八路军指导员王金蒙冤入狱,但仍以民族解放事业为重,他在和狱的土匪逃兵的交流中感化、教育了他们,使他们也拥有了民族精神,在最后八路军被日本鬼子困在一处,在王金的主张下,八路军的指挥放出了他们,而他们用实际行动赎罪并投入对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
影片在摄影和主题表达上都十分突出。
在摄影上,影片大量使用了静止的长镜头和局部构图,取景较紧,画面人物常常充斥着画面,同时画面光线昏暗,摄影师大量使用了低调摄影,营造出了战争中肃杀、紧张的气氛,同时描绘出了战争中那些压抑、扭曲的人性,有一种窒息之感,非常符合战争历史的现实逻辑,具有真实感,和以往战争片那种明亮、积极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在主题表达上,导演通过压抑的氛围真实地描绘了战争的真实样貌,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与黑暗。同时导演通过“王金即使蒙冤入狱却还教化土匪逃兵一起为了民族反抗入侵者”的情节塑造出了中国典型的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为他们唱响了一段深沉而又悲壮的赞歌。
《一个和八个》不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对中国传统战争片的颠覆。或许导演希望大家知道,战争中的士兵并不是像传统影片中的那些士兵一样无所畏惧。这批抗日将士他们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即使胆怯,即使内心挣扎,但是当他们面对残酷的侵略者时,他们也愿意为了自己的民族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那个中国电影刚复苏的年代,这种凛冽而生猛的视听语言对电影界确实是一种涤荡,造型艺术虽然别开生面,但价值观依旧是跪舔式的主流之态,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初到人才匮乏的西影厂,因而有了直接担纲的机遇,小试牛刀时还略为放不开思想教育的枷锁,但这已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708资料馆
第五代电影美学的建立,张艺谋的摄影处女作。镜头聚焦于土匪、逃兵、投毒犯、奸细和一个被误认为叛徒的八路军指导员这些长期以来处于配角的人物,以一种不规则的构图和黑白大反差的影像风格,叙述这些身陷囹圄、面容丑陋但大多数还保留着一腔血性的男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完了灵魂和精神净化的历程,以此昭示民间历史话语的活力和价值所在。结尾跳接镜头,巨大的冲击力。
摄影果然是老谋子啊!!跟黄土地里的风格一模一样啊我去!!那种形式主义的作风还是给这样的剧增添了点黑色幽默的= =
第五代开山之作。中近景静态构图,特写如雕塑般的人物造型,充斥着强硬阳刚的男性荷尔蒙气息,也不掩盖其明显的激进革命和统战思想,更重要的前提是作为明显的宣传的样板(跪舔),但在当时居然还是被批判了。构图明显是《黄土地》的先行性,人物常在画框边缘或者对角线,摄影太有力道,看得出张艺谋早期的作者性。8.2
绝对的化神奇为腐朽。老谋子的摄影比较突出。陶泽如、陈道明、谢园当年都超嫩超帅。
第五代发轫之作,电影有前卫的自我表达在其中,但也有不少粗糙的地方
太黑了啥都看不清 男声低吟很沉重。。。我还是滚我的蛋吧
“他们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是根据郭小川倍受争议的同名长诗改编的电影《一个和八个》。这部作品虽然因为审查问题,被删节修改了107处之多,但今天看来仍然力透银幕:雕刻般的人物造型,昏暗险峻的影像与构图,大段的寂静配合低沉的男声哼唱,使这部革命战争影片获得了纪念碑式的庄严与凝重。”
#资料馆#为了看结局果然是和谐版;地平线压得够低,西部片地貌很奇观,老谋子摄影出彩;鬼子说日语好评;道明叔年轻时气场没那么强但仍是男神;后期配的话剧腔台词太捉鸡;主旋律得都看不下去了。
意识形态上确实比较主旋律,试图用个体英雄主义来同化他人思想,并且多次用特写塑造正义凛然之感,政治目的显然是达到了。不过更让本片载入中影史的是老谋子的摄影,压迫感的构图加上破败的环境赋予了本片独特的气质,一种绚烂的壮烈感,后面的《黄土地》也是有迹可循。
女卫生员叫那一声你快点回来,大爷,听到之后那个演员的表演真好,那细微的动作真是绝了,镜头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后背的拍摄角度。
大陆#600. 第五代开山作。啊原来[黄土地]的一部分构图原来是从这儿来的啊(确乎可以把归到凯爷头上的摘出来一些)。确实有影像太强导致叙事节奏不统一的问题,拍得很漂亮的剪影、特写以及各种奇怪构图(压边、压角、半张脸等等)实在是太出挑以至于抢戏了。剧作确实也是弱了些。啊陈道明当年真的好帅啊!
http://www.56.com/w41/play_album-aid-10511108_vid-NTQzMDU5MDQ.html
一个给八个洗脑...
国产战争片补遗。时代性的资源限制往往会逼出影像的表现力极限,而这极限首先由“字里行间”而直达导演的审美与控制力。本片选择了战争的一个不常见的侧面,取材落点小且贴近个人,群戏设定考验着人设的立与变。剪影、纯色、天压人等摄影风格非常张艺谋了,甚至超越了导演对影片的引导。陈道明毫无存在感,魏宗万也没用好,都是演员让位于导演的一例。总体来看,这更像是摄制团体尤其张艺谋的练级之作。表现力让位于控制力,7-
7/10。对人物缺乏准确的把握致使主题升华的意图未能实现,王金对囚犯的教育太概念化、软弱无力,特别是土匪恨不得杀掉八路军逃出去继续抢劫,八路军无言对着光秃的环境、烧剩的房架子和跑向镜头纵深的发疯村民,更不愿意与一伙汉奸、土匪并肩作战,单凭自发性激起恶棍的爱国心其转变过于生硬,结尾势单力薄的瘦烟鬼为守护战地女神打响的枪,突发神威打死一群鬼子,胜得不切实际,两位八路军互相支撑着形成一个‘‘人’’的场面固然感人,隐喻犯人黑黝黝的灵魂被洗净重新做人,但也是简单地直陈意义。许多手法具有反传统的光芒,开头将近十分钟看不见完整的人,只听见黑暗中摸索的人影发出动静,淡化了逃狱戏的悬念,然后王金要反映自己的情况,乱哄哄中一束光打下来,房子垂着一根捆犯人的绳子,重铸了狭窄黑暗的内景中精神和肉体被扭曲的人性状况。
一个和八个——张艺谋、张军钊、何群、谢园、陈道明、魏宗万、陶泽如、肖风、赵小锐
第五代开山作,名不虚传。雕塑一般静默的人物,造型性突出,黑白逆光拍摄,极端倾斜不对称构图,人物都在对角线,山沟,或是小点,画外音,画外空间,声画不对位,特写两极镜头,特写与大远景来回切换摄影,构图,声音,非常的突出,也就是视听语言非常的突出,and张艺谋非常的突出,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里,张艺谋的作者性其实还更强一些#第一部资料馆,氛围很好
土匪问:“老王,怎么打?”然后扛着门框就冲了出去,emo还用了升格镜头,配上悲壮BGM,我一时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很多怼脸大特写,还有不少前景遮挡镜头,大荧幕看真难为这些演员,好些在别的抗战电影也有出演。一句“老子,中国人!”看得泪目。#BJIFF2023No. 1横店王府井
发现除了众所周知的视听语言的革命性,亦有电影史上的延续性。如战争片和“革命样板戏电影”的痕迹:1.“三突出”原则,仰角度拍摄英雄人物。2.强调英雄人物身体的物质性和雕塑感,masculinity。其他如大远景与大特写突然剪切、残缺/不规则构图及突然爆发的原始能量,今日看来仍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