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伊朗同学的推荐下看了这部电影,据说这部片子在伊朗国内的评价一直是高于一次别离的。之前看了豆瓣的其他评论,一直有种这又是一部妇女解放电影的假象,但和同学讨论后,却出乎意料地发现所有伊朗同学都坚决认为Elly是自杀这个事实不可接受。
当然,Elly的死因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局内局外人的感受,本来也就不该一致。只是似乎第一眼看过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纠结于传统道德观和内心真实声音之间的女人的无奈;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把眼光从对Elly的聚焦转移到整个旅行的每个人身上,抛弃对于伊朗社会先见性的偏见,也许会看见更多关于人与社会本身的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探讨。无论Elly是何种阴差阳错踏上了这次死亡之旅,也无论她的过去如何,在这群人中间,她永远是出离于核心的一个局外人的角色。
这不由让人觉得心寒——在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去怀疑而不是信任;于是在她失踪后,大家一致的反应是她是不是离开了,而不是万分确定她其实是救人而死。我个人觉得,离开这个选项是一个不可想象的设定:即便是选择离开,也不会是这个时候,当Arash落水的那一刻,即便是普通路人也会选择下水救人,何况我们从对Elly不多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她是一个道德感十分强烈的角色。而最后真相大白后,大家还是选择了沉默,即便是和Elly素有交情的Sepideh也最后只能撒谎说:我不知道她已经有了未婚夫。我想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所能做的也唯有一声叹息。
法哈蒂的作品一直以直接揭露现实的无情而著称,让我们从一组人的故事中逐渐看到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流转的自私,偏见,和虚伪的道德诉求。一次别离无疑是此类电影的巅峰,但关于伊丽因为涉及到死亡话题,无疑能产生更激烈的心灵撞击效果。抛开电影的文化背景,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何能够相信并无私地给予帮助,如何能不带偏见地去感受一切,大概也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问号。
这部电影最值得赞赏的一点是生活化的演绎,导演的功力相当深厚,能够把演员调教的如此完美。
在对白中串进去很了多细节,比如说到一半开始笑,说到一半开始咳嗽,嘶哑的声音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能给人非常不同的体验,几乎能直接左右观众的代入感。从野餐所有角色出场的一段小对话开始我就被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深深吸引,打趣时的笑腔恰到好处,塞碧德制止佩曼时的情绪变化也不显生硬,而且整部电影里这些细节都加的非常顺畅,没有一丁点违和感,这一点实属不易。在许多电影中也有这样“增添细节”的设计,但是往往显得画蛇添足,不够地道,而这部电影则显得很纯粹很真实,所有的细节都是符合角色性格,根据场景和情节精心设计的,或者说“自然发生”的,有一点写实主义的味道。
影片中很多镜头甚至选择避开事件的主要画面,选择一个或几个角色的特写来表现。比如伊丽和男人们打排球,说自己有事回屋去的时候,整个镜头一直跟随着伊丽,而没有给出其他人的反应,以及球是如何过去的镜头。伊丽看表、告退、离开、捡球踢回一气呵成,一方面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伊丽离开”这个事件上,又侧面体现了众人对伊丽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谁也没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又比如塞碧德在未婚夫车上,未婚夫下车跟外面的人理论的时候,镜头没有跟出去,反而停留在了车内的视角,对准塞碧德。这样处理有很多好处。首先就是剧情上来说为了连贯性并不需要把镜头切出去描写争执,这只是一个很短的插曲,所以保持了之前的车内视角;第二就是车后座方向的视角让人有一种置身车内的感觉,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第三就是把表现力交给了面部表情,弱化了动作和环境,信息更加集中了。塞碧德想跟外面的人道歉来平息事件,让伊丽的未婚夫赶紧跟自己离开,无奈插不进话,只能欲言又止,不知所措。这短短的一段塞碧德的表演,透露出三个主要信息:第一是伊丽失踪后塞碧德心里一团乱麻,不知道要跟伊丽的未婚夫说什么好,往日精明干练安排好一切的她此时也乱了阵脚;第二是未婚夫此刻已经有些被塞碧德一行人的隐瞒惹怒了;第三就是未婚夫是个纠缠不清,情绪不太受控制的人。而这些信息不需要过多的去分析,是给观众的很直观的感受,因为在日常生活里这些情节都非常常见。这就是这部电影表演成功的根源——生活化。
在这部电影里,我个人认为除了伊丽,所有的主要角色都非常鲜明,表演也非常到位。看完之后你几乎能对每一个角色都做出一定的概括,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对号入座。塞碧德是个管事大妈型的人,热衷于操办一切;阿米尔平时很温柔也很随和,但是对于重要的事便会拿出一家之主的架子的男主人形象;艾哈迈德年轻,思想活泛,受欢迎,但是也有不会处理的时候;马诺切里,形象随和,话不多,执行力非常强,遇事比较冷静;拉兹,孱弱胆小但是心地善良的主妇;佩曼,话痨,偶尔会说出伤人的话,但是本性不差,是大家的欢乐源泉;索瑞,比较任性,自顾自。至于伊丽,其实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带着烦恼出来放松心情。
塞碧德其实才应该是真正的主角,而且伊丽本身的设计也是需要留下“大家对她其实并不了解”的悬念,所以伊丽的表演被淡化了。个人觉得蛮可惜的,因为塔拉内的演技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由于戏份和设定,让伊丽这个角色显得逊色了不少,尤其是跟歌诗菲一对比,表现略逊一筹。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传达的一些思维方式是受到了伊朗自身文化和社会圈子的限制的,很难被圈外理解的东西。比如塞碧德对于“不能让大家对伊丽印象不好”的坚持,在我眼里多多少少有些牵强。即使是知道伊朗在女性婚恋方面非常严格的前提下,也很难理解一行人的处处隐瞒。有其我觉得塞碧德的这种坚持反而是对传统礼教的一种认同。其实整个事件中除了伊丽有订婚对象这件事并没有太多值得隐瞒的事情,比如到底是溺水还是车祸我觉得根本没有区别,这些小的隐瞒反而显得有些刻意,把后半段的剧情拖得冗长,破坏了整体观感。
整部电影里从直接原因来说唯一可以有责任的就是塞碧德,而她最终也要承受逃避责任的痛苦。她的错不在于把伊丽带来,而在于为别人操心太多,而把这种兴味当成了责任,从而变成了对别人的强迫。与其说是她害死了伊丽,不如说是她把伊丽给逼死了。但是间接来说,对待婚恋极度苛刻的社会,即使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们也无法逃脱其束缚,也算是另外一种角度吧。
伊丽到底怎么死的?我觉得导演把死因设计成一个谜团,其目的就在于让观众自己感受这背后的复杂性。如果是意外,那么造成这次意外的原因有些什么呢?如果是伊丽自杀了,那她自己又会经历一些什么内心困境呢?这就好像薛定谔的那个假说一样,不打开这个盒子,真相就没有一个确定的值,而事实上所有的因素都是叠加的——伊丽的死,是和未婚夫的不顺、艾哈迈德的出现、塞碧德的撮合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共同形成的,她怎么死的只是一个观测的结果罢了。
不过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伊丽是自杀的。伊丽放风筝的时候,从一开始的愁眉紧锁,到后来的放声大笑,再到一切戛然而止,只剩下风筝在空中飘着,这一系列的镜头,仿佛在告诉我,伊丽终于消失了,而剩下的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困的自由的灵魂。而最后独自流泪的塞碧德,和仿佛没事人一样在沙滩上推车的众人,不就是被世俗所困的代表吗?
能够一点点吞噬掉你的世界里,死才是唯一的安宁。
《关于伊丽》是一部伊朗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伊朗女孩伊丽与一个客居德国回伊朗度假的阿莫德相亲的故事,阿莫德与伊丽见面后彼此喜欢、相谈甚欢,阿莫德还未来得及发起爱情攻势,伊丽却离奇消失。她的消失成了大家猜测的谜题,围绕着谜题层层剥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于伊丽,我想以“人与他人”作为探讨主题。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伊丽也都可能是与伊丽有过短暂接触的他人。影片中的宗教情结我不想过多涉及,这个领域不能讨论,那是伊朗社会独特的生活背景,而人性则是普世认同的。
我认为,伊丽是为了救落水男童意外身亡并不是因为背叛了未婚夫而自杀。片中伊丽陪阿莫德去购物,伊丽打电话特意嘱咐母亲别告诉任何人自己不在德黑兰,她说她明天就回去。伊丽在回度假屋的车上问阿莫德为什么离婚?阿莫德说妻子告诉他: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伊丽听完后默然,此刻也许她想起了自己不快乐的恋爱,她不喜欢自己的未婚夫,但未婚夫却不同意分手,就这样一直痛苦地耗着。当她听到阿莫德的这句话时一定很有感触,因为稍后有人打电话过来时,她看了一眼并没有接听,她拒接的电话就是未婚夫打来的。恋爱到这份上,想放弃的人多么痛苦,不舍的人又多么悲哀。我想,也许伊丽已经下决心与未婚夫分手了。
第二天,伊丽想返回德黑兰。出于好意,邀请她来度假的塞碧德特意挽留她多呆两天,好让她和阿莫德多接触以加深了解。阿莫德喜欢伊丽,从聊天的快乐氛围中能看出伊丽也喜欢阿莫德。但从伊朗社会的宗教信仰来讲,她不能继续下去,必须先结束前段才能对自己和他人有所交代。塞碧德的一番好意阻止了伊丽提前返程,却让她成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谜。
伊丽的失踪,造成了所有人的混乱。先是所救男童的父亲的难过,伊丽的死是他儿子造成的。接着,众人七嘴八舌地猜测也许伊丽已独自返回德黑兰云云。打电话给伊丽的母亲确认她并没有返程。阿米尔,塞碧德的丈夫开始责问妻子关于伊丽的身份。伊丽是塞碧德女儿的老师,只知道她叫伊丽,还知道她已经不喜欢未婚夫因分不了手而痛苦,至于姓氏身份一概不知。此时,最难过的莫过于塞碧德,因为伊丽是她邀请来的,与她最熟悉,而自己却对被邀请人不甚了了。丈夫此时最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开罪于爱人。关键时候,最能看出一个男人的品质。不能说阿米尔不是好人,只能说他是个鼠胆熊人。
在由谁通知伊丽家人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很忧伤,没有人站出来说话,阿米尔说责任应该由塞碧德承担。即使他这么说自己的妻子,心理的怨气仍未出来。责骂塞碧德之后又对着阿莫德大发其火,大概这个男人面对这种局面已经吓傻了,他承担不了也不愿意让老婆承担,索性推给阿莫德。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追根究底是源于给阿莫德介绍女朋友引起的,阿莫德是个男人,他没有辩解。
他们通知了伊丽的家人,那人自称是伊丽的哥哥,实际是伊丽的未婚夫。“未婚夫”到现场后,一直保持镇定。去海边看看伊丽落水的地方,回到房间换下湿透的衣服,开车去打电话通知伊丽的家人。在打电话的地方听到了度假地负责人谈起了昨晚的一对新婚夫妇,新娘落水,新郎刚刚来打过电话。这个未婚夫才如梦初醒,马上回度假地找他们理论。阿莫德作为莫须有的“新婚丈夫”还是挨了一拳,“未婚夫”想找邀请伊丽的人单独谈谈。他只问了塞碧德一个问题“当你以相亲的名义邀请时伊丽是拒绝还是同意?”男人啊男人,似乎这就是一个男人的尊严。塞碧德在这个问题上,原本是想据实以告的,但丈夫早已给她施加了压力,要保持口径一致,她只说伊丽没有拒绝邀请(就事实而言这也没错)。“未婚夫”听到这个答案时,表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我猜他大概想,既然伊丽背叛他已遭到惩罚他也就释然了。他将伊丽的行李放在车上(顺便说一句,伊朗的幼教收入蛮高啊!还能买得起LV旅行包),那种表情像是帮助一个走不动路的陌生人一样与己无关。
一场意外,结束了伊丽痛苦的恋爱同时开启了塞碧德终生纠结于心的痛苦。
人与人之间的这点事儿,无论是爱情还是友谊是不能仔细推敲的,到最后都是痛苦,不同在于有些痛苦是暂时的有些痛苦则是一辈子相随。
1、关于伊朗电影和阿斯哈·法哈蒂
近二十多年来,伊朗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电影和电影人,诸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樱桃的滋味》、《特写》、《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巴伦》以及阿斯哈·法哈蒂的《关于伊丽》和《一次别离》等。在这些电影大师的合力推动下,伊朗电影获得了世界影坛越来越多的关注、尊重和赞赏。
随着文明和时代的进步,很多人觉得伊朗已经西方化了,但本片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伊朗距离西方真正的“自由、民主和平等”还很遥远,这个国家并没有“西方化”而只是“现代化”了。
这就像影片中的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享受着优渥生活的伊朗中产阶级,穿着牛仔裤、开着汽车、热衷旅行的他们看起来和西方的年轻人并没什么明显区别,然而他们的骨子里却打着伊斯兰传统文化留下的深刻烙印。
需要说明的是,伊朗是一个电影审查制度非常严苛的国家,宗教和政治都是极为敏感的创作禁区。一方面,这给有话要说的电影人带来了很多的限制和阻碍,但另一方面,高压的创作环境也逼迫着电影人不得不采用更为高明和隐蔽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哪怕是戴着镣铐,也要跳出动人心魄的舞步!”在这一方面,伊朗电影人值得我们华语电影人尊敬和学习。
作为伊朗电影的一个杰出代表,阿斯哈·法哈蒂的影片既散发着浓郁的伊斯兰本土气息,同时也蕴含着汹涌的情感、深沉的思考和共通的人性,他真正做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阿斯哈·法哈蒂不但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更是一个擅长使用“以小见大”手法的隐喻大师——他讲述的故事往往很小,如《关于伊丽》中的一次郊游和《一次别离》中的一次离婚,但影片暗藏的格局却很大,可以上升到宗教、政治、社会、国家和民族等层面。他的作品就像一则通俗易懂而又意蕴深远的寓言,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思考,不同的观众得出的答案可能截然不同。
“观众有没有去思考电影的主题,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思考过。”在阿斯哈·法哈蒂看来,给观众带去思考就是电影人的终极使命。对于他的电影,你思考得越多、越深入,乐趣和收获也就越大。
电影最终完成于受众,于我,《关于伊丽》带给我的思考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关注人的自私本性,另一个则是关于这个国家的未来。
2、故事
《关于伊丽》的第一个镜头就让人惊艳。漆黑的画面中有一条狭长而耀眼的光带,一封又一封的信间歇地从光带中被人投进来——原来我们身处在一个邮筒之中。随后影片使用了一个叠画蒙太奇来转场,漆黑的邮筒变成了隧道,而狭长的光带则化成了隧道出口处的标识线。通过这个走出黑暗、迎接光明的镜头,阿斯哈·法哈蒂表达了他的忧虑:无论是对这群年轻人还是对自己的祖国而言,黑暗真的过去了吗?前途真的是光明的吗?
伴随着这群年轻人的欢声和笑语,影片正式拉开了序幕。汽车驶出了黑暗而狭长的隧道,映入眼帘的是耀眼的阳光和如画的风景。在赛碧德热心地组织下,这群年轻人准备到海边去度假。除了三对夫妇和他们的小孩之外,人群中还有两个孤单的身影。男的叫阿默德,不久前他刚从德国归来,女的叫伊丽,是赛碧德孩子的老师。
在旅行的过程中,大家都不失时机地对阿默德和伊丽这两个单身的年轻人极尽揶揄和撮合之能事并以此为乐。甚至在与别墅房东交谈的过程中,赛碧德都谎称阿默德和伊丽是一对新婚的夫妇。对这些夸张而过火的玩笑,阿默德欣然接受并乐在其中,相反,伊丽却显得心事重重。
大家都知道伊丽是赛碧德孩子的老师,但他们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伊丽是在赛碧德的一再坚持下才答应参加这次旅行的。伊丽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人。除了赛碧德之外,没人知道在伊丽那双清澈而明亮的大眼睛背后隐藏着多少痛苦和秘密。
伊丽是一个有婚约在身的女人,虽然她和未婚夫已经谈了两年多的恋爱,但两人却相处得并不愉快。她试图和男方分手,却遭到了男方和自己母亲的双重拒绝。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伊丽为此痛苦不已。
这次参加朋友们的旅行,伊丽是瞒着未婚夫的。也许放在我们国家或者是在欧美,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伊朗,这却是一件足以让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来见人的事情。伊丽让赛碧德保证不向大家透露她已经订婚的事实,赛碧德答应了。
也许是女人更容易同情和理解女人,又或者是从伊丽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赛碧德对伊丽的痛苦感同身受。赛碧德的婚姻是失败的,她的丈夫在愤怒的时候常常会情绪失控地殴打她,她不愿看到伊丽再次重蹈她的覆辙。她衷心希望能在伊丽的身上看到幸福。
在阿默德和伊丽独处的时间里,两人聊得非常投缘。阿默德向伊丽坦白了自己已经离婚的事实。伊丽问他为什么会离婚,阿默德用一句德国谚语作为回答,“一个痛苦的结局要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伊丽叹息道,“这是真的。”
在海边别墅住下后,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夜幕降临时,房东还特地赶来为这对“新人”送上崭新的床被并唱起祝福的歌谣。临睡前,赛碧德询问朋友们对伊丽的印象,大家都认为伊丽是一个好姑娘。陷入爱河的阿默德更表示要在次日向伊丽袒露心扉。
以挂念刚动完心脏手术不久的母亲为借口,第二天一早伊丽就坚持要走。真实的原因是,在她正式和未婚夫分手前,她不愿让自己更不愿让对方丢脸。无奈,这个可怜的姑娘再次遭遇了身不由己——朋友们都劝说她留下来再多玩两天,为了不让她走,赛碧德甚至将她的包包和电话都藏了起来。
最终伊丽还是没有走成。无论是出于对阿默德的好感还是出于对赛碧德的感激,反正伊丽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男人们在别墅旁玩沙滩排球,女人们外出采购食物,伊丽则受托照看三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一个孩子独自在海水里嘻戏,另外两个则在沙滩上放风筝。看到那两个孩子放风筝总是失败,伊丽决定帮助他们。她走过去从孩子们的手中接过风筝和线轴,然后开始不停地奔跑。
慢慢的,风筝飞了起来。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笑容像花朵一样开始在这个女人的脸上热烈绽放。伊丽放飞的是风筝,更是她对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畅想。在这个段落里,影片的镜头始终紧盯着伊丽的笑脸,可是作为观众,我们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小孩独自在海边玩耍。这真是让人心急如焚、如坐针毡的一幕。
终于,镜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伊丽的脸庞,并停留在那个迎风飞扬着的风筝上。在下一个镜头里,两个惊慌失措的孩子先后跑到正在玩排球的大人面前,哭泣着说有一个孩子落水了。大人们火速赶到海边并跳进水里去寻找那个落水的孩子……谢天谢地,他们成功地把孩子救上了岸。
过了好一阵子,缓过神来的大伙才发现伊丽不见了。伊丽去哪了?她还活着吗?她是为了救那个落水的孩子而溺死的吗?还是说她默默地不辞而别了?对这个问题,影片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它选择了保留开放性。
有些观众认为伊丽是因为痛苦而自杀的,这显然不能成立。在上一个镜头里伊丽还笑得那么灿烂,下一个镜头就自杀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伊丽肯定知道自杀是最懦弱也是最无助于问题解决的行为。再者,她要是自杀了,她患病的母亲谁来赡养?
伊丽也没有不辞而别。那时的她还肩负着照看孩子们的责任,作为一个教师的她怎么可能把三个孩子扔在大海边就这样一走了之?即使执意要走,她也会在离开前将孩子们交还给他们的家长。所以,唯一的真相就是,伊丽为拯救落水的孩子而牺牲了自己。
我推测,伊丽早在放风筝时就已经在心里做了决定,那就是等这次旅行结束后无论如何她都要和未婚夫提出分手。一个痛苦的结局要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正因为想通了这一点,她才能勇敢地去面对过去,才能快乐地憧憬未来,才能在放风筝的时候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大家从白天找到黑夜也没能找到伊丽的尸体。在随后赶来的警察询问下,他们才知道自己对伊丽的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伊丽的全名是什么、家住在哪里。当大家都看着赛碧德,看着这个邀请伊丽参加这次旅行的人时,赛碧德选择了沉默。除了伤心和流泪,她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呢?
此刻在赛碧德的心中充满了懊悔、痛苦和恐惧。她懊悔自己当初不应该阻挠伊丽离开,甚至懊悔一开始就不应该邀请伊丽参加这次旅行。她为对大家隐瞒伊丽已经订婚的真相更为伊丽的死而痛苦万分。恐惧则来源于她完全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这一事件像龙卷风一样将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当大家从赛碧德的口中最终了解了伊丽曾经订过婚的真相时,事件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此再没有人去关心伊丽是否还活着,也再没有人去寻找伊丽的尸体。此刻的他们只醉心于互相指责、埋怨、推卸责任和彼此折磨。
火上浇油的事情发生了,一个自称是伊丽哥哥实际上却是伊丽未婚夫的男人正在赶来,为此大家陷入了新一轮的恐慌。大家暂时停止了互相指责和埋怨,开始同心协力地去解决这个出现的新情况。他们不吃饭不睡觉地商讨应对之策,甚至教小孩为他们说谎。
赛碧德请求大家对伊丽订过婚的事情装作不知道,以此“给伊丽留点脸面”。他的朋友Peymen却毫不留情地回应道,“我尊重死者,可是一个订了婚的人找对象就意味着,一,她撒谎骗了我们所有人,二,她骗了她的未婚夫!”说出这些义正言辞的话的人大概忘记了,牺牲自己去救他儿子的正是伊丽这个他口口声称的“骗子”。他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接着嚷嚷道,“死了的人还要什么脸面?”
3、人性的自私
《关于伊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自私的一面,注意,是揭示而不是鞭笞。自私是人的本性之一,可以抑制却无法消除,因为每一个人最在乎的始终都是自己。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影片所做的只是理解、尊重和揭示它。
赛碧德知道伊丽是独生子女,所以她知道伊丽的未婚夫撒了谎,她只是想不通伊丽的未婚夫为什么要撒谎说自己是伊丽的哥哥呢?这其实已经触及到了人性中自私的阴暗面。
伊丽的未婚夫一开始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谎称自己是伊丽的哥哥,核心原因就是自私。他是关心伊丽的生死,但他更在乎自己的颜面——如果发生了什么伤风败俗的事情,作为未婚夫的自己将颜面尽失、难以做人。在和伊丽的相处过程中,他已经觉察到伊丽对他的若即若离。在他内心的最深处已经预感到伊丽最终是会离开他的,他对伊丽已经失去了信心。
在最后质问赛碧德时,他最想知道的只是“你知道伊丽已有婚约在身,你邀请伊丽来参加这次旅行之前她拒绝了没有?”即使是在最紧要的关头,这个男人想到的始终都是他自己。要知道,在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伊丽的死还没有最终被证实。他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去寻找伊丽吗?哪怕寻找的是尸首。但是他没有这样去做,他最在乎的只是自己,他仍然魂不守舍地嘟囔着,“我在她身上倾注了三年的时间……”
在停尸房里,伊丽的未婚夫看着伊丽的尸体泣不成声。他是心痛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吗?我想是的,但更让他心痛的可能更是他“耗费”在伊丽身上的三年时间、精力和金钱吧。怎能不让人心寒!
赛碧德也是自私的,哪怕这个自私是打着“都是为了他人好”的旗号。从德国回来的阿默德拜托她为他找个对象,赛碧德想到了单身的伊丽。伊丽有婚约在身,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拒绝了赛碧德的邀请。但赛碧德为了帮助阿默德找对象,为了让伊丽摆脱痛苦,也为了证明自己是重要的、被需要的、可以被信赖的,所以她坚持让伊丽参加这次旅行。
在最后伊丽的未婚夫问她那个问题的时候,她权衡再三后选择了说谎,选择了推卸责任。她告诉他,“没有,伊丽并没有拒绝我的邀请。”回答完这个问题后,赛碧德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哭泣,痛苦如影随形。在伊斯兰的教义里,说谎是一项大罪。可以想象,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痛苦将会如蛆附骨般不断啃噬她的灵魂。
在我看来,塞碧德的痛苦比伊丽遭受的还要多。伊丽的结局很痛苦,但已经结束,而塞碧德的痛苦也许要一直延续到她死去。这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谚语,“一个痛苦的结局要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在得知伊丽的未婚夫要来的消息后,每一个人做的事情都与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有关,都与如何推卸自己的责任有关,都与如何摆平这件事情有关。而伊丽是否还活着、伊丽是怎么死的、伊丽的母亲怎么办……反而不重要了。大家都为伊丽的死痛心,但他们最关心最在乎的始终都是自己。
当然,他们不应该被单纯地指责为自私、冷漠和无情,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观众也会为伊丽之死而痛心,但这种痛苦还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的,一旦上升到理性层面,就会理解那种深入骨髓的人性之殇。这就是影片之所以让人细思极恐的原因。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寓意非凡。伊丽死了,她的未婚夫也走了,冲突过去了,事件也平息了,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此刻,在夕阳下,这群年轻人正齐心协力地推着一辆深陷在沙滩中的汽车。
不管经历过怎样的迷茫、挣扎和痛苦,只要齐心协力,只要勇往直前,无论是这群年轻人还是这个国家,都必定会重新上路,再次出发。这是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这条路我们还要走很远很远,但只要不放弃希望,不停下脚步,那么终有一天,也许我们就能到达。
也许。
影片在揭示了人性阴暗面的同时显示出的更是一种对人性深深的理解和脉脉的温情。就像影片最后众人合力推汽车的场景,过去再坏毕竟已经过去,人性再恶终究会迎来光明。
4、写在最后
看完电影已经好多天了,我却始终忘不了那个名叫伊丽的女人,忘不了那个徘徊悱恻的身影,忘不了那张笑得像孩子一样的纯真脸庞。
忘不了的,就记在心里吧。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自网络,首发自微信公众号 2j的花果山,欢迎留言及转发。谢绝不注明作者和出处的转载。
是从这部开始有意避免呈现核心事件来营造悬疑的吗?可每部都用这招儿,对圣斗士可是无效的啊……
像這樣的電影幾乎不可能在其他文化背景中出現了,因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再有人願意付代價、真誠與承諾也不再有價值。
难得的伊朗电影啊,很独特
可以
躁动而又缓慢的节奏,配上伊朗独特的民族化气息,注定这是一部难以走近的语境。很不能理解剧情中的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如果一开始为了所谓逃婚与出轨而铺垫的谎言是为了埋设后续的冲突,那后来一切为最初谎言的延续说谎,并没有营造出足够的可信度,也许正是所谓的文化冲突,会造成这些不理解与无法接近。电影中的情绪并没有显得很条理而缜密,整个故事也因此显得松散无比。另外,伊朗电影对于脸盲患者真的非常不友好。
又情不自禁的重看了一遍,阿斯哈·法哈蒂已经成了我心目中最会讲故事的人。★★★★
女主之所以带伊丽来度假,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做媒人,其它人也纷纷起哄。悲剧发生后,女主又说伊丽没有拒绝,其它人则是想要撇清关系,伊丽的未婚夫也只在乎伊丽是否专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正如这部名叫“关于伊丽”的电影,伊丽只出现了半个小时。《关于伊丽》不仅关于伊丽,更关于每个人的私心和本性。正如这表面上是寻找伊丽的故事,实则是折射出人们自己的内心。
这剧本,厉害。
还行吧
一部与众不同的伊朗电影。
1.一部令我心急如焚的电影,一直想要知道结局是如何,却又舍不得结束,无比纠结的矛盾。2.群戏很棒,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一切都在进行,一切都在尖锐的冲突,太赞了,从伊丽消失之后。
23-3-2009 2:30pm ua time square
痛苦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痛苦。
悬疑,结局是悲的
四星半;不逊于《一次别离》,一气呵成看得欲罢不能,藉一日常事件剖析隐藏纷争,大量留白富含韵味,且为悬疑铺垫真实基础;室内调度和外景手持跟拍都非常棒,群戏入木三分,每个角色都异常鲜明;别过度阐述什么政治因素,对人性的挖掘正是导演擅长;某些片段想起《海滩的一天》和《沙之下》。
她的秘密
风筝把伊丽带上天 地上的人们急着切断手中的线
很好看,但其实有点压抑
最后陷在海滩上的汽车影射着一群人的困境,我们为了息事宁人教小孩子说谎,为了大局考虑忽视少数人的意见,为了自身声誉践踏死者的尊严。是与非暧昧不清捉摸不透,在声声海浪里和伊丽的尸体一样浮沉无踪。舞台话剧一样的结构,人物之间充满张力。对古兰经发誓,见识伊斯兰国家对于订婚誓言的不容亵渎。
看的挺压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