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书《八万四千问》才了解他还是个导演,于是找来看看。
仁波切总是有这种力量,可以把晦涩难懂的道理说的很有趣味性,简单化。
不过将旅行者和魔法师这两个角色联系在一起的手法,还是很厉害的。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是故事里的男主角。
初看这个名字,我以为是关于旅行和魔法的,哪知其实都不是。看了半天,愣是没看懂在说啥,虽然画面上都能看懂的,但是并不知道电影想表达的是什么。知道看到即使别人劝说再三都不肯停止吸烟的旅行者自己默默的把烟碾灭在地面上时,我才大概明白他想讲啥了。
其实,真的很简单。
心心念念想去美国的旅行者爱上了农民的女儿,不想走了。
心心念念有着更多美丽姑娘的远方的魔法师,到头来,才知道自己的原来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可遇而不可求的。而美丽的姑娘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还有可能是祸害,是孽缘。
所以,很多时候,你想得到的东西,想去的地方可能并没有那么好,甚至可能给你带来灾难。
而你以为你一定得去的地方,非做不可的事,可能顷刻之间,被打翻,只是因为一件小事,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比如,你说,现在的工作太无聊了,不是我喜欢的。你跟着人流喊:我要辞职,我要去远方,我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此这般,振振有词。
那你知道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么?如果知道,你敢确定那就真的是你心中所爱么?
你要去的远方是哪里?你了解那个地方么?了解多少?
别做梦了,醒醒。
世间是无常的,无常是恒定的。
人是不够了解自己的。“我是谁”是个世界难题。
人能够做的,是一点一点的去了解自己多一点,去接受这个世界的“无常”,去觉察,去感知。
以上。
欢迎来我的公众号跟我切磋思想——梦影露电
“等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幸福了”,这是本部电影全部想要表现的现代人的惯性概念。它继续了《高山上的世界杯》所表达的题目,但做了另一种讲解。这部影片对于钦哲仁波切来说,更大的改进在于结构的处理和拍摄方面,在思想深度上没有更进一步地挖掘。
故事里主人公是个不丹小村庄的地方官,他是一个被遥远的欲望勾引的人,我们在影片里最可以感受到的就是“欲令智迷”这句话了。因为他沉迷于对美国所代表的物质享乐的向往,如我上文所说,变得焦躁、对人恶语相向,而且见不到身边的美好。他作为地方官干了一个月,还没有熟悉小村落里每家每户的情况,所以在路上没有认出米纸工匠、临行前邻居给了他一份干酪,被他不屑地扔进了河里,以至于在后面宿营的喇嘛招待他时,喇嘛逗他“你要是也带了吃的,你就可以跟我们分享了”时,他只能用“我没想过会让自己陷于困境”回答,而只能吃别人馈赠的食物。然后就是他对所有沿途遇到的人的恶劣态度:对苹果农破破烂烂的满不顺眼、对喇嘛在不丹社会地位比他高,所以影响他坐车获得座位、对于卡车途经之路上,所有搭车人影响他赶时间的不满和焦虑。他在这片土地其实可以凭借他在城市受到的教育和知识大有作为,却甘愿跑去美国给人摘苹果。人在欲望面前,智慧泯灭,看不见身边的幸福。
而这个行脚的喇嘛,则借助方便法——讲故事,一点点化解他的迷惑,一点点破除他的烦恼。喇嘛沿途断断续续给他讲了一个“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的小故事,主角从没有兴趣、不屑慢慢变得注意、入迷,然后觉悟。佛无有定法可说,依病成药,病无则药灭,药病双泯。所以喇嘛的故事亦是讲经说法。而主人公终于看到了一直就停留在身边的幸福。这个觉悟的标志便是,喇嘛逗他:接下来我要讲另一个人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美丽的村庄住着一个男人。他是地方官员却梦想着去美国摘苹果,然后他在路上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主角哈哈一笑:“然后他忘了去美国的事情”然后主角定定地点点头。这个人曾经屋子里挂满了美国杂志上香艳模特的照片,但在喇嘛的开示之下,对美丽有了新的认识。最后,“等我欲望满足了,我就幸福了。”变成了“幸福原本就在眼前。”
伴着旷远清澈的山歌,电影图像缓缓变黑。
我喜欢钦哲仁波切拍摄电影里那种温暖、清凉和抛却妄想的不加矫饰与真诚,这部电影延续了《高山上的世界杯》对觉悟与迷失的阐释,并不比之有更深刻的内涵,惊喜之处在于本片为那些法师的讲经弘法做了一个巧妙可爱的比喻。希望这位喇嘛导演可以在修行和电影上更加精进。
希望有多大,忧虑和恐惧也就有多大。当如这卖苹果的老农,车不来就先躺下吃几个苹果,或如这酒鬼,一路且饮且歌,方不致错过路上的风景。
很原生态。从片中看出不丹妇女地位还是不高。从电影剧情上看怎么感觉美女牵绊男人,僧人故事里的女人勾引年轻男人谋害年老丈夫,现实里的年轻女孩不经意间差点让男主放弃美国之行。个人认为喇嘛导演和所谓宗教寓意的噱头使评分哄抬过高
一条路要怎样走全都看“你”自己,向前向后或者是原地不动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总体来说一部很有意义的佳片
信佛的电影导演,可谓多矣。能拍电影的活佛,只此一位。用电影的方式来传播佛法,功德无量。
一个梦在别处的时髦青年,遇见一个活在当下的豁达喇嘛。青年故事的结局,在喇嘛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开口时既已预示:他将永在寻找,但永得不到。而喇嘛第一个故事中的塔石,通过改变当下而选择了另一个结局:未曾死去的女人开车路过了今天的塔石——那个喇嘛。我们正是沉迷梦想的旅人,只看见脚下国土贫困,却不相信此地具足幸福,即使遇见爱情、遇见真理,也会在犹疑间错失。第一次看宗萨的电影,此大师就是彼大师,一通百通。
轻轻巧巧就秒了隔壁张扬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相加。公路魔幻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很难得的,这位活佛没有采取所谓的对西方文化批判的视角。开放结局让这部技巧上或许并不完美的电影在旨意上显得意味深远。
有的时候dreamland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你会很不愉快的在那里醒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想逃离现时生活,却发现,一切其实并不如你想得那么糟。
嵌套魔幻寓言的山路电影。缓慢节奏的不丹山民,看人说话有点韩国,片子意味有点日本
1.这两天先后观看了五部「不丹」参与制片拍摄的电影,仿佛通过这些电影到一个我曾经知道但不太熟悉的国家短暂地旅行了一下,了解些许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2.电影故事里人物在片中讲述另一个的故事,让我联想起《养家之人》《西西里著名的熊入侵事件》以及片名《故事中的故事》,而片中那些诡异的光影则让我联想起电影《怪谈》;3.“让我给你讲另外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非常美丽的村庄,住着一个男人,尽管他是政府官员,但是他想去美国摘苹果,但是,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所以他忘记了所有去美国的事。”
不丹版黄粱梦crossover金瓶梅呀。4星给得勉强哇,3星给电影,0.5星给不丹的雪山风景,剩下的给帅哥活佛导演。
t051481bc4
你说人生如寄,我说美女如虹。相聚离开,都有时候。完美的电影,完美的说教,完美的相遇,完美的剧本,完美的特效,完美的演员,完美的地方,完美的苹果,完美的黑丝。
SIFF第七睡...电影节后段基本一天两睡,太合理了。整部片子的氛围由“戏中戏”分为两种,尤其喜欢僧人讲述的那个故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法都在电影里,电影里又装着整个人生。
不丹的风景美,摄影不用考虑构图便是一副美丽的图景,镜头语言和剧作风格很像大师的风格,这样的电影仿佛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神秘的世界,特别的电影,特别的宗萨钦哲仁波切。
请你不要对结果执着,关心过程、体验经过,生命活在当下也不抗拒改变,才有可能保有最大的收获。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的旅行向外,有些人的旅程向内,有人则心甘情愿保持静止原地不动。
人在情欲驱使下会变得凶残。如果塔石丧失良心,毒死老头后,和德一起生活下去,那么他一辈子都在弟弟下的蛊里出不来了。塔石第一次没能走出森林,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没有真的想离开。一个有趣的公路片,喇嘛导演宗萨仁波切拍得清晰完整,同时带着隐喻和幽默,以电影绘制了一副“现代唐卡”,异域风情的bgm把片子拉高了几个档次。奇幻部分不够强烈,片名比内容更吸引人。
和尚能否拍电影?出家人为何拍电影?佛曰:以前偶说过“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但看末两字,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很喜欢这片子营造的偶然结伴而行的那种感觉。相对于《高山上的世界杯》,此时的宗萨仁波切导演的身份远远大于他活佛的身份。
哈~更多的说~这是个风光片~~不丹啊~多美好的地方啊~随手停的车子~不用洗的苹果~风韵的富人~唠叨的僧人~有机会~去找他们个国王签个名
轮回这场大梦中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呢 一旦醒来 什么都不复存在了 这部电影比之前《高山上的世界杯》相比 手法更纯熟了 那部电影讲述的是战胜自己心中的敌人 这部讲得是轮回虚妄 借助电影来传播佛法是极好的 不要落入说教 反而起到了说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