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贫穷的中国电影
对于一个导演最难的是什么?是要你去拍一部电影,还是你要去拍一部电影,其间的取舍。太穷了,所以看到的都是群众演员;太穷了,所以忽略了背景音乐;太穷了,似乎连导演也在悲鸣。
每当有乞丐经过我身边,我总会给他们钱,哪怕是个美丽的姑娘乞讨几元钱的回家路费,我也会给。我并不同情他们,这是一种消费,消费了一种优越感。我给你钱,是因为我比你所富有,我比你存在得更有价值。我可以用钱买高高在上一种感觉,这与善良无关。
所以钟阿姨充其量只是个有钱人,她也只能消费她能力之内的玩物,奢侈品,她玩不起。这也与善良无关。都是贫与富的关系,弱者只有沉默,离开,茫然不知方向。所以痛苦的人只会更痛苦,那些聪明的人老早就远离痛苦了,何来贫穷可言。只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让他们富足的足以消费一切贫穷。
2 ) 小娥子被这个社会抛弃了
在这个号称可以给国民提供一切的国度,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我们看不到那个神密的相关部门出现,我们看不到希望,当然希望还是有的,不过是在纸上,而不是在现实中,媒体一次次的告诫我们,要警惕那些以乞讨为名进行诈骗的人,不能上当,但这个社会却又仅仅是把各种好看而华美的制度停留在纸上,那些救助制度或其它制度实施与否,实施的情况如何,没有人知道,也没有关心,只有在上级部门进行检查或需要写工作报告的时候,才会编一些好看的数据进去,关于社会救助制度,我们是有的,你不能说我们没有,关于相关的救助机构,我们是有的,你不能说没有,关于相关的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我们是有的,你不能说没有,关于这个制度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起了多大作用,相关的工作汇报中总是非常的感人,实际是怎么样,看看《血蝉》就知道了,关于这些机构都干了些什么事情,或许只有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才会有些作为,否则都会视而不见,关于相关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天天都在干些什么,这样只有鬼才知道,可能在忙着编造汇报材料吧。 有人说小娥子终究被可怕的人性抛弃了,我想说的是她被这个社会抛弃了。
3 ) 套
纪录片如何定义?
真人真事,艺术性地表现.还是镜头豪无保留的实拍?或等等....
很高兴又看到了先锋光芒举办的电影展.--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之前有几部想看的,错过了.
晚上在南都看了《血蝉》.我给它打了一个"推荐".
总觉得电影名称可以起一个更好的.
血蝉.
是片中小女孩蛾子患的一种病的病名.
【剧情】
一对夫妇骆江和桂花,花了1000元买了一个女孩,在街上乞讨为他们赚钱,他们患她小蛾子.小蛾子患了一种血蝉疮的血液性疾病,下肢不能走路。桂花想把小蛾子的腿治好,经常偷偷背着骆江为小蛾子熬中药治病。
他们租了一个小房子,每天白天桂花就背着蛾子出去乞讨,晚上就回到小房子里.很多好心人给钱他们,所以他们的日子还算过得去的.有一个女的还想收养蛾子.
因为地方的一些小混混,他们要收"保护费",所以三人不得不转移到别处.
在乞讨的途中他们遇到了同行一个叫老杨的人老杨带着一个名叫杨小春的,没有一条胳臂的男孩乞讨。骆江和老杨一见如故,骆江邀请老杨到他租住的地方喝酒。深夜,为了摆脱他们的控制,杨小春背着小蛾子逃了出来……
因为桂花始终对小蛾子有感情,担心蛾子腿走不了,不能生活下去.于是不顾骆江的反对,执意去找蛾子.独自走上了寻找之路.此时叫老杨的人借着去找小春的名义跟着她,其目的是想卖她的肾.
骆江回到家中跟姨父说了这件事.姨父一沉脸,说,怕这个叫老杨的人恐怕是老常.他卖人的肾,是赚大钱,能赚8万.骆江一听,完了,媳妇的肾要被卖了,就要姨父和他一起去找桂花.
到底姜还是老的辣.姨父在这行上还是有势力的.不久就打听到这个人确实是老常.但是就在这中间偏是骆江喝醉了,打了电话报警,说老婆被人拐走.姨父看自己恐怕也难保,趁骆江在酒醉中走了....
桂花在无意中听到了老常和他那个所谓的姑妈的对话,知道自己要被骗被别人卖肾的事,就逃跑了.老常的计划也就落空了...
此时的小春背着蛾子,去找干爹.可去到干爹的住处,干爹已经搬走了.他们只好又要无处可归了.正当他们流浪时,遇到了当时想收蛾子做养女的女人.张阿姨.
原来张阿姨也是有目的,大概因为蛾子长得像她某个亲人吧.她对蛾子特好,给好吃的她吃,买新衣服她穿,还带她去医院治病.但是当医院要10万的手术费时,张阿姨还是丢下了蛾子,跑了.
而小春,早在看到张阿姨对蛾子亲如女儿的时候黯然离去了.
电影最后,蛾子一个人坐在桥边,不哭也不闹,头上还扎着好看的头花,无奈地张望着四周……
镜头的另一幕,桂花在执着地张贴着一张又一张的"寻人启示" ……
【人性】
复杂的东西.
如桂花,虽然说他们夫妻俩是非法买来了蛾子,但是桂花对蛾子还是挺好的.背着骆江给蛾子熬药,吃饭时往蛾子碗里夹菜,晚上给蛾子擦身子...知道蛾子腿有病但还是想照顾她.
张阿姨.因为蛾子长得像她某个亲人想收她为养女,开始对蛾子万般的好,但当听到昂贵的手术费时,还是留下了蛾子自己跑掉了.
虽说张阿姨她是有目的地对蛾子好,但是当她落下蛾子走掉时也不能说她完全有错,对啊,原本她自己就没有义务要付这手术费的.只是...
姨父还是老练的,虽说是自己的亲侄子,但是要明哲保身的..
老常好恐怖.拐小孩骗钱不止,还要拐大人卖肾....
白描的镜头总是给人很大的冲击力.
看那些镜头时总会心情沉重.
是的.现实.无论怎么也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
后来,蛾子的命运将会是怎样呢?小春和桂花呢?
一个人的命运就这么被人卖来卖去的,感觉命运的脆弱.
有的人的命很高贵,有的人的命很便宜,犹如一片落叶.
眼见光是美好的,但也应当想到光的背面.
4 ) 说事儿
这种现实题材的片子首先就有一种吸引力
明明知道里面的人和事都不是真实的
但是社会上又真真存在着这么一种真实 让人无法撇开旁观者的情怀
羡慕这种独立电影人默默地追求自己的画面 自己的故事
这里的演员我相信都不是科班出身
其实这本身不重要 我倒觉得非演员才本色 才自然
甚至连一举一动的稚拙都是动人的
记得贾樟柯电影里就有不少群众演员
戏拍完了 继续务农上班打牌抽旱烟。。自由的活着
这才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
再说电影 这电影的背景恐怕是真实的 真实的足够被和谐
就这么一种状态 剥出来给大家看
管你爱看不爱看。。我们这正说事呢 说中国滴事
汗颜 。。“什么时候心软了,也就完了”
我应该知道有那么一群人是冷眼旁观的
就跟影片结尾呼呼作响的警车在小女孩之前匆匆开过一个样~
5 ) 人贩子凶残,比人贩子更凶残的是我们的袖手旁观
有一种绝望叫《盲山》,有一种无奈叫《盲井》。而剩下的一种数不出来是绝望还是茫然的,就是本片了。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呢?
这是一部关于孩子,关于物质,关于无知,关于弱势群体,关于太阳底下的黑暗角落里的故事。我们正常人会在大街上遇见很多残疾人在乞讨,或者是一个肢体健全的人或跪着,或坐着。然后旁边写着自己的悲惨遭遇。如果这个社会真的是具有爱心的,那么很多人都愿意慷慨解囊。但是很多时候,当你第一次看见他们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同情心,而当你第二次看到他们的时候,你会诧异。等到你真的第三次,第四次长此以往看见他们的时候,你就茫然了,然后你就麻木了。原来这是一个犯罪团伙。
但是在你知道了以后,你会怎么做呢?显然你首先不会去举报,因为这件事情与你无关,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点。你一定会觉得你做好你的看客的身份就行了。顶多在今后给自己的朋友说说,以后遇见这样的人不要上当。你会真的关心乞讨者的死活吗?显然不会的。即使是他们曾经出现在你的视野里,你依旧是不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出现过的。
这就是这个社会的冰凉。说了这么多,本片的主旨或者是本片所讲述的故事,就是那些让我们曾经可怜,但是后来渐渐的可恨的人群。他们真的就可恨吗?或者是有谁会真的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当然没有人,除了以他们谋生的那些所谓的“爹”们。
小娥的父亲对于小娥最关心的是,她可以卖多少钱。而人贩子对于小娥最关心的是她可以一直保持这个身体状态多久。这群人中间只有最后的小男孩对于小娥是真正的关心。但是这种关心在受到极大的心理落差之后就荡然无存了。小男孩走了,世界上最关心小娥的人默默的离开了。而那个执意要收养小娥,而且给小娥看病的女人,在得知小娥已经永远的站不起来以后,也悄悄的离开了。这就是所谓的好心人的真容。
当然,我们并不能去谴责这样的人。毕竟他们还有着一丝丝的爱心,即使是这种爱心比较短暂,而且会有一定的约束。但是也总比那些人贩子强百倍。
我们经常看到的人贩子对于给自己赚钱的“工具”,往往是斥之以暴力的。而本片虽然没有这种强烈的反差,但是在每每到了关键时候,人贩子男的表现来看。物质社会一定意义上会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当可以给小娥治病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治疗,原因是这样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润。显然在乞讨的时候,健康的小娥获得关注显然低于生病的小娥。
而当他的老婆被人拐跑了以后,第一件事情想到的竟然是媳妇被人割肾,别人赚了钱,而自己却亏了。这种逻辑显然超出了我们大家的想象。每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都会对于这样的事情保持一个正常的态度。找人是第一位,尔后别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所能考虑的。但是清醒的人贩子是最糊涂的。而喝醉了以后的他却选择了报警处理。这种反差不断的在告诉着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醉了还是清醒。
本片色调灰暗,如果不是正常的方言让人可以和明显的辨别的话,你一定会认为这是贾樟柯导演的另一部影片。选角上的认真让我们对于这个剧情中的人物没有一丝丝的同情。最后的一幕,小娥坐在马路边上失魂落魄的样子是的主题再一次凸显。转了一圈的她,最终还是被这个社会抛弃了。如南柯一梦,梦醒来以后,之前什么样,现在依旧是什么样。
当世界很黑暗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光明往往只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寄托希望在别人身上往往并不能将自己解脱。这是小娥需要清醒的。自己的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时候,她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一旦依靠在别人的身上的时候,这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本来花一样的年纪里,可以有着和别的小朋友一样的快乐的童年,但是在现实的摧残下,她连起码的家庭都没有。支离破碎的家庭如果是现实给予的第一巴掌的话,那么被那个女的找回去,然后第二次被遗弃则是致命的打击。
我们不敢想小娥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就如同那个盲目的寻找着小娥的女人贩子一样。或许只有命运相同的人才会产生共鸣。很多时候,关怀往往不能如愿,相反,悲情却总是不请自来。
6 ) 留白的力量
今天看了一部“禁片”血蝉,在梅林一家小剧场。组织者是独立电影社,很多成员是时光网的资深网友。
这才发觉小李同学的时光网很牛,在南方也很有势力。
“血蝉” 是片中小女孩蛾子患的一种血液疾病。她不能行走,骆江夫妇用1000块钱买了她,当成乞讨的工具。骆江的妻子桂花38岁还没有孩子,对这女孩很怜爱,每天都给她洗脸。还背着丈夫,偷偷熬中药给她治病。后来小女孩被同为乞丐的独臂小哥哥背着,逃跑了。桂花满城找她,却落入倒卖人体器官的老常手中.....
看完以后,几十个观众展开激烈的讨论,以批评的意见居多。这个缺少文化产品的城市啊,站着说话不腰疼,终于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可以当面狠狠批评北京的文艺青年们没水平了。
电影中的关键情节都是点到为止,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例如:
1、得知自己“缺心眼”的老婆,落入倒卖器官的老常手中,骆江为救妻子打电话报了警,而警方该如何面对骆江本人贩卖残疾儿童的犯罪呢?不说。
2、独臂小乞丐背叛了倒卖器官的老常。而后来有人说,看见老常找到了他。接下来这个小男孩会面对怎样残酷的惩罚?不说。
3、富婆收养了酷似自己孩子的小蛾,要为她治病,送她去唱歌跳舞。到医院一诊治,医生说小蛾病情已经恶化,必须截肢,否则就有生命危险。截肢要花十万,于是富婆沉默再沉默,最后说,先不做吧。又把小蛾遗弃在了天桥上。接下来小蛾会怎么样?不说。
电影到此结束。把真正撕裂人心的情节都留在了电影之外。
网友骂说,这电影为了满足观众智商上的愉悦,故意拍的不完整不明白。每当你刚觉得故事开始起伏曲折胃口吊起来的时候,ok,导演我不说了,接下来你自己想去吧。
也许是偷懒的导演,也许是没钱的制片,也许是留白的力量。
不过我更相信,是因为,即使在体制之外,中国的电影人也没有足够的表达的自由。人性中最残酷的部分,只能在现实中,不能在镜头里。就连“禁片”也有不敢到达的领域。
与其温和的妥协,不如保持沉默吧。
这个太不专业了,镜头粗糙晃荡的让人想吐。我怀疑摄影根本不知道该拍什么。
没有电影美学,一切免谈,反例。
不错的DV电影
成本低,于是技术上实在没法说,倒也可以理解,故事还是比较强的,尤其后半段出现了几处颇有戏剧性的段落。事实证明,电影小青年依附文学作品才是王道。
聽不懂 看的畫面
小说改编纪录片手法,虽然拍得一般,还是值得一看
呈现太多,文学性和小说性质太强
主题真不错!
2010.6.3.北影标放。不错的,回头找原著比对一下
人性,大多也都虚假,真情都在默默只中。
这些业余演员去演僵尸更合适
這算是紀實麽.毫無美感可言.衝擊力也看不見.難道挂着個獨立的名字就可以隨便不剪輯隨便亂晃鏡頭做紀實長鏡頭麽.可能是有點期望過高了.但獨立這種精神還是可嘉的,勉強給個三星吧.
拍的太真实了
晃得不亦乐乎的摄影师
这男的肯定会癌症的 肺癌每每见到小春这样面相的人 我都忍不住心存厌恶
粗糙的画面使用大量的特写与近景拍摄(演员演得根本不行)只会让人觉得肮脏、乏味与做作...何不试着用一种冷漠的视角切入,或许能弥补表演上的不足?
臭狗屎
墙内开花墙外香。片尾时小蛾子短短的一下叹息包含了太多内容。
早几年看的话,一心往文青艺青堆儿里靠的我很可能会打个5分满分,但现在来看,该片诉求和表现欲望过重,让人感觉导演和那个富有的阿姨其实没什么区别
粗糙,但是深刻。